【#实用文# #最新玛雅面具的眼泪读后感汇总五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5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面具》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玛雅面具的眼泪读后感 篇1
读了这本书,看清了身边有很多的偶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常听身边有人说自己没有信仰,其实他是有信仰的,只不过所信仰的是他自己,相信自己眼前的遭遇,他自己的现实生活,也可能是他欣赏的成功人士嘴里的理念和价值观,总之,人心中真正的信仰,就是当没有什么事需要你的关注时,你的思想意念会自然流向的事物。但是我们必须知道,除神之外的都是偶像、也叫假神。
我们常以为偶像都是不好的东西。但事实上却不是如此,东西越好,我们就越希望它能满足我们深处的需要和期望,因此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有可能会变成假神,特别是那些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金钱、性爱、权利、事业、爱情、美貌、包括宗教内部人士会把属灵的恩赐和事奉的果效以及道德的表现当作偶像,去衡量自己在上帝面前的地位。
偶像是把美好的事物无限扩大而变成终极的事物,它所制造的欲望也会让人瘫痪而承受不了。这种假象我们却不容易识别出来,陷进去以后又无法自拔,接着我们迷失在那种美好的情欲中,巴不得每时每刻就这样度过就好了。一旦停止这种感觉我们就会不快乐,对我们的心而言,那样东西比上帝自己还重要。圣经的罗马书中,使徒保罗说到上帝对人会采取的最严重的处置之一,就是“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1:24)。这是个陷阱,没有比这个更危险的了,这让我想到了温水煮青蛙的故事。
整本书中有一个故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神要亚伯拉罕把以撒献上。
这个故事很多人会感到反感,之前我也不理解,因为作为父母,哪怕自己失去生命,也不愿意孩子有闪失,看完这本书以后才明白,若不是上帝的介入,亚伯拉罕必然会爱以撒超过世界上任何的事物,以撒的成功和他对父亲的爱,可能是亚伯拉罕唯一的认同和喜乐,然而当他失去以撒的爱和顺服时,他就会格外地生气、焦虑和沮丧。亚伯拉罕走过了那段路,而且只有在那一经历以后,他才能正确并有智慧的爱以撒。
有时候上帝要救我们,我们却感到他好像是要杀了我们似的。 想想我们是有多么愚昧,以我们有限的认知去抨击上帝无限的智慧和爱,上帝早为我们做好了预备,他的恩典够我们用,如果我们不信神而相信了偶像,那真的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以撒如果在亚伯拉罕错爱的环境中长大,极有可能会不爱和不顺服父亲,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能够承担起做父母的偶像的角色。以撒是亚伯拉罕人生中最主要的盼望和喜乐,他要么是被管教过度(因为父亲要儿子能够完美),要么是被管教不足(因为他不忍心让儿子不高兴),他的心灵会被扭曲甚至摧毁。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会把很多人带偏,当你未成年还是学生时,就要面临这样的问题,父母和学校为了让学生在各种事上都能有杰出的表现,联手创造了一个竞争的压力锅,现代家庭变成了培养渴望成功的幼苗的苗圃。不成比例的学生想挤进财经、咨询、法律、医学等科系,为的是将来拥有高薪,并且拥有这些专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学生这样做时并没有考虑更高层次的问题,即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他们选择专业时不会问,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帮助别人过的更好,而是问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帮助我自己过得更好,整个文化都在极力鼓励我们接受这个偶像假神。连幼儿园都在提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是人生一种悲哀的开始,从小就被偶像所辖制,失去了辨别生命真正意义的能力,有的人一生也未必能看清这个假象。
偶像至终会让人混淆是非,把善的看成是恶的,把恶的看成是善的。它就像是粮田里的杂草,看上去都是绿油油的,实际却是影响结果子的元凶。如果你试图把它们连根拔起,那么它们很快又会长回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排挤掉他们,要把整块地种满庄稼,让杂草无处生根。同样偶像是不能被除去的,只能被取代的,只有靠着上帝这位唯一的真神,让圣灵充满我们,才能摆脱偶像,得着福音真道。
荣华如画饼充饥,斯人终竟憔悴孤独。只有当我们失去所有眼前的盼望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我们真正的盼望是什么,只有到了我们生命的尽头,我们才知道我们穷尽一生所追寻的是不是人生真谛。非常感恩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感谢主借着这样一本书,一群人,让我们的灵命茁壮成长。一切荣耀归给主,阿门。
玛雅面具的眼泪读后感 篇2
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木雕面具》,里面的内容很精彩,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读了一遍又一遍。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里面发生的有趣故事吧!
“我”是一个高一的学生,暑假来到了某西南高原小城旅行。可是,这次旅行从一开始就像噩梦一样。“我”先是错过了旅行团的出发时间,接着被跟踪,遇上抢劫,遭到诬陷,一股若隐若现的非善意的力量包围着我。在困境中,“我”结识了三格当地的小伙伴,在他们的帮助下开始一场狼狈的逃亡。隐秘的街巷,古老的寺庙,森林、高山、村寨、洞穴,一路跑来,仍然摆脱不了神秘人物的纠缠。原来,这一切的关键是“”“我”误打误撞买来的一个木雕面具。所有的隐秘都藏在其中,所有的较量都从他开始。
我读完这个故事后,深受启发。由于“我”不听妈妈的话,独自一人在这个城市里玩,被卷入了一场追杀逃亡的过程,这很危险,但也说明了“我勇于冒险,喜欢探索。在逃亡的过程中,三个小伙伴帮“我”摆脱困境,他们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 “我”。让我体会到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互相帮助。小胡子一伙为了木雕面具一个虚假的传说,不顾一切地追求金钱和财富,使自己陷入了困境,最终一无所获,差点丢了性命。他们为了利益,不顾同伴的生死,利益高于一切的行为,我们应该远离。
读了这本书,你们是不是也被里面的情景所吸引住?
玛雅面具的眼泪读后感 篇3
首先,还是大概介绍一下这本世界级的名作吧。这是一本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顶级之作,没有之一,以词会意,就是立足现实的平淡、残酷、事件,在情节、生活、人性上贴近现实,一定程度上舍弃了为大众熟知的戏剧性比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情节,取而代之的是添加魔幻离奇的表现
这本书成书于1966年,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堪称不是诺贝尔文学奖为这本书增光添彩,而是这本书为诺贝尔文学奖恢复了声誉,你就说有多牛吧!当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么有名的小说,怎么就不拍成影视作品呢?看到一半我才明白,原因是:1、很难拍出来;2、拍出来没有人看,为什么?
上面两个问题可以一起回答,魔幻现实主义这种抽象的表现手法,只能是书本中以文字的展现的方式才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就像音乐会、演唱会的现场的效果是耳机与音响不可比拟的,而影视作品主要以情节、画面效果、主人翁的卓越吸引观众,这部书如果拍出来,耗资不菲不说,必定不伦不类,一方面要被看过原书的人的骂——和原著相去甚远,一方面,要被没有看过原书的人骂——不知所云,所以,这本书的题材有且只有文字表现才能达到如此卓绝的效果。
不得不承认,《百年孤独》非同寻常的表现艺术,就像梵高压抑迷乱的画作,巴赫深沉悲壮的乐曲那样,具有摄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拨通读者大脑中前所未有的神经元连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罢不能地随着作者的牵引穿越百年沧桑,阅尽马孔多那个特定时空里,个人情欲的巅峰和心灵的谷底,家族注定的兴旺和无望的衰落,社会暂时的繁荣和实质的倒退,最终看透世相,沦陷于孤独。对于我来说,这种孤独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头、一块冷漠的冰块或一坨坚硬的钢铁,能够刀枪不入但失去了女生柔情似水却具有渗透化解以柔克刚的潜质,以及由此带来的幸福感和优越感。这不是我喜爱的状态。岁月的磨砺虽然也给了我的留意脏一个坚硬的外壳,但只是为了呵护内里的柔软、温暖。
我坚信,这个世界上,比马尔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这些智慧和想法表达出来,让人们喜爱看,能打动人、震撼人,甚至对读者产生更久远实质的影响,需要的是表达的艺术,而马尔克斯恰恰掌握了这门艺术。
玛雅面具的眼泪读后感 篇4
最近读了一本书《百年孤独》,第一次看这本书,立刻被书名和各种复杂的人物,以及莫名其妙思绪所吸引。孤独构成了这本书和所有人物的基本格调。整个布恩迪亚的家族呢,都是不太会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天不与人说话,有的为做一个目标疯狂的去做,并不考虑彼此的感受。他们渐渐的使整个家族与世界隔绝,疯狂的导致家族的一个人绑在树上,最后被蚂蚁吃掉。这种冷漠孤独的状态让人心酸。让你会为之沉思,他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都市里,每天都是繁华热闹,但在繁华热闹之后还是感到一丝难以抗拒的孤独。虽然
我们生活在充满阳光和诱惑的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被各种各样的诱惑包围着。但真正能不被诱惑的人又有几个呢?突然感觉能不被诱惑的人,有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也被乌尔苏拉抵抗孤独的决心勇敢而感到荣耀,乌尔苏拉从不退缩,在恶劣的环境下自强不息,活出波澜壮阔的一生。由衷的佩服她,学习她顽强向命运抵抗,终于活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笔下的充满着神话和幻想的一部经典的作品。这本书虽然有点难懂。但读起来会让人回味无穷。非常喜欢里面一段经典的语句是: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希望你读到这本书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玛雅面具的眼泪读后感 篇5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题记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本书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于一九八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很重要的原因是于此书的创作而来。本书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本书人物关系复杂,但作者的用词精准及别具一格的人物塑造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本书的线索应是梅尔基亚德斯,他的预言以及家族人世世代代都苦心翻译的羊皮卷。或许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若你不看到最后,你永远也无法想到结局。
《百年孤独》的最后一代人,还未得以啼哭便被蚂蚁吃掉,这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这如同家族的祖先出生时一般。这样的情节,怎能不令人震惊?而经典之所以能被人们一代代传诵不仅仅只是辞藻华丽,情节环环相扣。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蕴藏的含义,不仅适用于作者创作背景下的时代被用于今天也无不妥。就是在不知结局是如何时要好好生活。即使生活处处不如意,但在最终的时刻没到来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布恩迪亚上校去世时,他的感受。每天都是星期一,每一间屋子都是一样的,若要说这其中的寓意,恐怕是说若你一直虚度光阴。那么时间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一直停在那,因为每天都是星期一。若是每天晚上的星辰都是一个模样,那么天空就显得单调。那些仰望星空的人眼里不再有欢乐只存在着,一如昨日的呆滞;每天早晨的光束爬进窗户都以同样的角度同样的线条感,但人们却无法察觉,并且从中跨出来,那是何其的悲哀。但就如同这本书中的一句话,也就是本文的题记来说:“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每天的日落都是一样的,真正改变了的是你的心灵,在于昨日的沉淀,以及明日的幻想中存活的今天是你看世界的角度。”
在坎坷中奔跑,在欢笑中遗存,痛苦飘洒一地,泪水沾满衣袖。我们累,却无从止歇,因为这世界还在走。那些为追求一时的爱情而迷失了自己的人们,爱情也抛弃了他们,只剩下对对人性的考验;那些心中想掌控一切的人,到最后只是被遗忘在角落里,当人们发现她时记起他名字的人,只有坟墓中的人;那些生活在自我幻想生活中的人,最终被蚂蚁吃了去。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