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总结11篇#】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性创新,是一种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活动,风险与变数如影随形。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创新工作总结(精选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篇1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里,我们公司科技创新团队在不断探索、努力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了许多成就。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努力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现在,我将为大家总结我们科技创新团队在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
一、项目成果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团队共完成了多个重要项目,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1. 开发了一款创新的智能产品,为公司带来了新的盈利点;
2. 实施了一项关键的技术升级,提升了公司现有产品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3. 成功推进了一项与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项目,拓展了公司的业务范围。
二、技术创新
我们团队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1. 探索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 不断优化现有技术体系,提高了公司的技术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 积极参与行业技术交流和合作,与同行业的优秀团队进行技术分享和合作,促进了技术的共享和进步。
三、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是我们成功的关键之一,我们注重团队文化的建设和员工的成长:
1. 加强了团队的协作与沟通,提升了团队的执行力和效率;
2. 不断举办技术分享、培训等活动,提高了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3. 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平衡,为团队成员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四、展望未来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致力于科技创新,为公司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 继续深耕技术领域,不断探索前沿技术,为公司开发更多创新产品;
2. 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同推动行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3. 加强团队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努力,为公司的科技创新事业继续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篇2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所在的团队在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尝试,我们成功地推出了一些新的产品和服务,为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和市场份额。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回顾我们的创新工作,总结我们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我们在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通过市场调研和用户反馈,我们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需求和机会。我们团队积极地与各个部门合作,不断地迭代和改进产品。最终,我们成功地推出了一款全新的产品,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这款产品不仅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还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这次成功的经验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创新的重要性,也激发了我们进一步探索新产品的动力。
2、我们在服务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我们团队与客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断地收集他们的反馈和建议。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我们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及时地进行了调整。最终,我们成功地提升了我们的服务质量,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这次成功的经验让我们更加坚信,服务创新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我们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3、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了一些挑战。首先,是团队的协作和沟通问题。在创新的过程中,各个部门需要紧密合作,但是由于信息不畅通和沟通不畅,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沟通培训和团队建设,最终成功地提升了团队的协作效率。其次,是资源的分配和利用问题。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投入资源,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一些资源的浪费和重复使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源管理和优化,最终成功地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未来,我们团队将继续加强创新工作,不断地探索新的产品和服务。首先,我们将继续加强市场调研和用户反馈,及时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其次,我们将继续加强团队的协作和沟通,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工作机制。最后,我们将继续加强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团队将会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为公司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团队在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尝试,我们成功地推出了一些新的产品和服务,为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和市场份额。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创新工作,不断地探索新的产品和服务,为公司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篇3
20xx年,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创新发展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增强创新源头供给,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1、持续提升研发投入强度。支持和引导规上工业企业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xx年全社会研发经费24亿元,较上年度增长31.1%,增幅全省第2;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1.25%,较上年增长0.16个百分点,实现三年再次进位,增幅快于全省平均水平。预计20xx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5%以上。
2、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0xx年以来获批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省重点研发项目7项,省市县财政支持资金500万元;应流航源、明天氢能项目攻关需求成功列入省科技厅20xx年省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榜单任务,其中明天氢能成功对接揭榜方,获得省1100万元的立项扶持。
3、积极组织申报省科技奖。召开市20xx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申报工作培训会,指导申报单位对照评审标准,遴选推荐先进科技成果。20xx年全市共提名12个项目参评20xx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
二、强化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
1、接续推进“攀亲结缘”工程。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先后三批共引进“创新创业培育项目”29家,其中已注册企业12家;裕安区与安徽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且大学科技园六安分园正式签约运营。应流集团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联合培养、成果转化和航空航天领域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合作。
2、实施“种子”变成“果子”行动。推动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安徽科技大市场六安市场(首个市级分市场)正式启动运营。目前上线企业技术需求14项,成功对接成果5项。
3、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合同交易。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市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开展技术合同交易,促进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20xx年度,全市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29.11亿元,居全省第7位,增幅为64.45%,居全省第11位;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为79.45亿元,居全省第7位,增幅为89.26%,居全省第4位。
三、强化创新主体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1、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突出“双招双引”源头活水,强化科技型企业指导服务,加大高企优惠政策宣传,支持企业技术创新。20xx年共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79家,通过认定222家,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86家,较20xx年新增140家左右,实现连续四年增幅30%以上。
2、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传统行业企业改造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8.9 %(目前只公布到三季度),比全省平均水平8.7%高出10.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1位。
3、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从科技人员、研发费用、知识产权三个方面加大投入,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20xx年全年共登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57家,较上年增加373家,数量增幅全省前列,有力支撑了营商环境指标中包容普惠创新的我市排名。
四、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1、建设孵化载体。六安市科创中心获科技部国家级孵化器年度评价A类优秀等次。全年新认定省级企业孵化器1家、备案省级众创空间2家。皖西学院星火创咖和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水穿石”众创空间成功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顺利实现我市国家级众创空间零的突破。
2、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对接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共建科技创新平台。20xx年全市共推荐7家单位申报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完成新备案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家,市级实验室2家的任务。
五、集聚人才智力资源,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1、持续推进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全市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总数达到7家,所实施的项目均已产业化,20xx年当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税收1296.23万元。20xx年推荐申报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家。
2、精准对接海外高端智力人才。应流集团霍山铸造有限公司成功获批20xx年度省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共有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3家,占全省总数的1/11。金寨县金山寨食(药)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与马来西亚专家联合申报的项目成功获批国家外国专家项目。
3、做好外国专家服务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目前在六安工作的外籍专家31名,其中高端技术人才(A类)5人,外国专业人才(B类)26人。
六、实施“两强一增”行动,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深入推进
1、优化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环境。印发了《关于贯彻进一步完善巩固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六安市科技特派团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等4个配套管理文件。率先在全省成立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科技特派员工作办公室,设立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服务站、村服务点。推出“科特贷”金融产品,共发放贷款44笔,金额5322.4万元。
2、优化调整科技特派员队伍。全市科技特派员已动态发展到2537人,实现“一对一”结对服务全市1794个行政村;选派大学生科技特派员244人,占全省选认人数的12%,选派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围绕县区主导特色产业,由高校院所牵头组建省级科技特派团12个,组团数均居全省前列。
3、打造农业创新平台。制订出台六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转型升级总体规划;新增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6家,全市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达到42家,新增数和总数均居全省第一。创建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5个。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篇4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自然资源部门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全体干部职工团结协作、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土地资源管理工作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控,严格按照规划用途审批用地,保障了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的用地需求。
积极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
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维护了土地管理秩序。
二、矿产资源管理工作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规范了矿业权出让和审批程序。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督促矿山企业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高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强化矿产资源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保障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落实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责任人和监测措施。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消除了一批地质灾害隐患点,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不动产登记工作
优化不动产登记流程,提高了登记效率,实现了一般登记业务 5 个工作日内办结。
加强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
积极解决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五、存在的问题
土地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保障发展用地的压力较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绿色矿山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艰巨,防治资金投入不足。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加大矿产资源管理力度,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和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大防治资金投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持续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提高登记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篇5
20xx年我镇的自然资源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以科学发展新农村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协调土地审批、项目整理、土地征用。按照区委、区府和自然资源局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及目标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推进新创业、实现新跨越,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认真做好农村宅基地建房审批工作
严格按照区自然资源局建设相关部门的要求,对新建房农户我们坚持按程序审批.现场查勘,现场放线,并按统一风貌打造等相关要求,禁止农户违规建房和乱搭乱建,确保群众依法合理利用土地。
二、认真做好地质灾害点监测、排查工作
全镇共有地质灾害监测点12处,在每个地质灾害监测点都设立了警示牌,落实了具体监测人员,制定了防范预案和紧急疏散方案,确保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害。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防控体系,镇有防控应急抢险顸案,分管领导任监测站长,村有监测员,各地质灾害点有监测负责人,遇有紧急情况能在最短时间进行抢险硧保万无一失,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內.
三、开展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工作
完成了镇村滑坡点等2处排危除险。
顺利完成了团堆村1组和团堆村8组的.征地补偿工作。
四、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严格按照镇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并将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各村年终目标考核。镇自然资源办将不定期对各村的履职情况展开巡查,对于工作落实到位的予以表扬,加考核分,对于工作落实不到位将予以公开通报,并扣相应考核分数。镇与村、村与组农户层层签定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五、完成了村、村土地整理项目
六、完成39户地质灾害户的搬迁工作
七、开展了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摸排工作
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加强耕地保护和严禁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工作
2、协调处理好产业发展与新村规划建设用地问题。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篇6
1、管理创新,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
按照现代科技企业管理要求,公司组建了适应科技开发和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生产经营要求的技术中心,职能界定清楚,责任明确,管理有序。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坚持突出主业,发挥优势,看准世界先进水平,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了与外部技术资源的整合,实现自主开发与“借力”开发相结合。一方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另一方面加大了与外部的技术合作,科研项目联合开发、引进转化和自主开发相结合,不断在管理上推陈出新。企业每年均花费数百万元资金,用于外部“借脑”工程,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技术创新工作步伐。
技术中心内部设立管理委员会、专家学术委员会,外部依托外部专家,并建立了专家信息库和网络交流系统平台。专门开展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应用、设计、实施等工作,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和省级的多项科技任务。同时积极探索合作开展自主创新新形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
2、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软环境,加快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是创新体系建设的灵魂,是构建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公司给科技人员提供尽可能适合其发展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充分表现自己、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营造重才、惜才、爱才的氛围,在让科技人员感受市场竞争压力的同时,给他们一个比较宽松的舆论和政策环境,做到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制定了《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科研项目管理规定》、《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研发人员绩效考核制度》,以此来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此外,公司还实行开放的用人机制,随时吸收和接纳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携带科研成果来实现成果转化。应聘客座人员在工程中心工作期间,享受与其正式人员同等的待遇。实行工资总额与效益按一定比例提成,对做出重大贡献、创造明显效益者可给予重奖。
3、承担的省、市各类项目情况
近年来,国星生化所承担的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其中,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的“醛氨法合成吡啶成套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不仅打破了我国该技术领域的落后局面,开创了我国绿色环保精细化工、三药替代进口产品的新局面。使我国在吡啶类产业领域的技术水平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我国环保型绿色精细化工产品的升级换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杂环类三药及三药中间体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核心支撑。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的`“IDA法草甘膦生产工艺的绿色关键技术及其在节能减排中的推广应用”项目,使我国草甘膦生产技术取得了变革性的突破,采用管道化反应技术和脉冲萃取技术不仅使草甘膦生产由间歇式生产改为连续化生产,而且对推进我国农药制造技术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与南京工业大学、安徽大学联合开发的“应用于化工工业废水检测的重金属离子传感器开发”项目,不仅能够快速、简便地实现识别和在线检测化学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为化学工业废水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该项目被列入2011年长三角科技攻关项目。
4、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包括鉴定或验收的科技成果、制定的各类标准等等情况
公司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加大对关键生产工艺的攻关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技术优势,降低科研成本,提高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公司实际,立足自主创新,在“科技创新”力量的推动下,共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3项,包括吡啶、3—甲基吡啶、2,3—二甲基吡啶、3,5—二甲基吡啶、2,3,5—三甲基吡啶、双甘膦、草甘膦、3—氰基吡啶、百草枯、2—氯—3—甲基吡啶,2—氯—5—甲基吡啶,其中国际国内未来环保型高科技产品7项,填补国内空白产品3项。同时,承担的省、市级技术创新、科技攻关、高技术产业化等计划项目6项;其中吡啶、3—甲基吡啶、3,5—二甲基吡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产品;制定国家标准2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项。
5、产学研合作情况
公司从创立伊始就确立了高起点、高定位,生产高技术产品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公司发展的首要位臵,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利用与市场接近、对市场比较了解的优势,和高等院所对前沿科技学术方向了解的科技优势;结合行业的发展特点趋势,积极查找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最新成果、科技资源,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科技院所的沟通、联系与合作,寻求到一系列有合作前景的产业化项目。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专家信息库,目前已整理入库专家80余名,通过专家信息库,并根据每名专家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等信息,分别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18所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56名专家教授进行有针对性地技术合作,保证了企业科研实力始终走在行业前端。
6、开展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星生化所从事的杂环类三药中间体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高度竞争性行业,对人才和技术的依存度都很高。由于地处内陆,原料、市场均在东南沿海及国外,相比国内其它同行企业,无形中已增加大量物流成本。同时内地相对落后的物质文化生活不利于留住优秀技术人才。
虽然公司主导产品吡啶、3—甲基吡啶等依靠质量优势弥补了成本上劣势,在国内外市场均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国内同行近几年通过各种努力,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竞争日趋激烈。为此,国星生化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力度,但由于每年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均用于发展项目建设,用于科研开发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篇7
我市开展社区建设10年来,已建成社区240个,其中:三区110个,四县130个,基本实现了市区、县城、乡镇人口集中区域居民的社区化管理。社区已成为我市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载体,在开展居民自治,保障居民民主权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基层社会管理的难度空前增大,我们只有不断创新社区社会管理服务观念和制度,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不断优化社区组织结构
1、实现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全覆盖。要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建工作,实现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全覆盖。
2、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的委员会。调整充实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的委员会设置,建立有效承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各类下属的委员会,切实增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和协助乡镇(街道)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3、选好社区各级管理服务负责人。选齐配强社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推动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新格局。
4、健全社区工作专业服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建立社区服务站(或称社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等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社区的行政性事务和专业化帮助居民的工作。
二、不断完善居民自治体系
1、不断健全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如居民自治章程、居规民约、居务公开民主管理规定、财务管理制度等。创新公开形式,畅通干群之间的沟通渠道。
2、严格依法搞好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通过选举,凝聚民心,形成社区归属感和参与感,选出居民满意的干部;强化对新任社区干部的培训提升,增强其依法开展居民自治、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和能力。
3、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乡镇(街道)干部联系社区制度,增强联系干部对社区工作的指导,防止社区干部违反法规民意独断专行;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规范社区干部行为和工作作风,培育廉洁为民的社区“两委”班子;落实并适当提高社区干部报酬及办公经费,确保社区建设各项工作有钱开展;充实社区工作力量,增大从优秀社区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的比例。
4、充分发挥居民监督委员会的功能。通过去年底的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我市已全面建立了村(居)民监督委员会,并逐步建立健全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接下来,重点是落实好制度,发挥好监委会的监督作用,保证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监委会“三权制衡”,良性互动;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5、坚决遏止和扭转社区行政化倾向。根据社区的性质定位,梳理社区服务内容,分离出不属于社区业务范围的工作项目,让社区回归到以开展居民自治为主要工作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社区自治组织才有更多的精力放到加强社区管理,更好服务居民上来。
三、大力整合社区管理服务资源
1、推进共驻共建。广泛开展社区同驻社区企业、单位、协会等的共驻共建活动,寻求驻区企业、单位、协会等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发挥其工作优势和资源优势,提供资金、智力和人力帮助,促进社区建设发展。
2、健全志愿者队伍。整合社区志愿者队伍,建立符合社区居民需要、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人数力争达到居民总数的10%,并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环境。
3、充分发挥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既要保证社区居民享有社区服务,更要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可通过各种群众组织、兴趣小组、坝坝会、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寓教于乐,形成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工作的良好局面。
4、引进社区社会工作专业机构。针对社区特殊群体(如流动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等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引进人员、资金、项目等,用专业方法改善社区服务,努力使公共产品和服务惠及每个社区居民。
四、努力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1、推进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把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居民家庭和社区组织的网格化对接,保证社区组织更加方便快捷地服务居民,尤其要强化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的服务网络建设。目前,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已经纳入了我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2、鼓励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服务业。以民生工作为重点,加快推进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鼓励社区居民开办小型社区服务业。如干洗店、美容美发店、面馆、茶馆、废物回收利用点等,就近方便居民生活,带动就业,以不断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在社区范围内开设专业服务机构。如幼儿园、社区医院(门诊)、药房、家庭式养老院、社区文体设施等,乡镇(街道)和社区可以为其让渡部分利益,在双赢原则下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
3、支持社区组织开办经济实体。在服务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创办经济实体,增加社区组织的经济收入,可以有效缓解社区资金缺乏的问题,推动自治组织实现持续发展。
总之,充分挖掘和发挥社区的社会管理功能,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将立足于民政部门工作职责范畴,积极指导社区开展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篇8
20xx年度,我公司开展的科技创新工作与公司发展相结合,以解决施工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工作要点,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技术方案审查,在建工程技术监督、检查和服务、指导,技术标编制,技术交流与培训,专项方案评审与讨论会,信息化运行及完善,工法的研发等。在20xx年之前,由于我公司前身的实际情况,科技创新工作一片空白。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尤其今年我公司更名为三公司以来,经过对研发工作的有效管理,公司的'研发环境、研发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主要体现在:研发经费逐年增长,20xx年首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实际投入高达500万元,今年计划投入1000万元;参与研发人员的素质逐步增强,人员也相应增多。目前公司主要是依托集团公司和社会推行的“四新”技术并根据在建项目的实际情况展开技术研发工作,直接为现场服务。具体工作如下:
一、企业技术管理方面的情况
根据公司实际施工情况和发展需要,20xx年度,公司共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约28份,现场技术监督与指导约34人次,协助各项目解决各类施工难题约12次,组织或参加各类专项方案评审会6次。确保在建工程项目基本正常,没有发生一起由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的重大工程技术质量和技术安全事故。在经营配合工作中,编制技术标书8份,其中市政公路工程3份;房屋建筑工程5份,成功协助公司开展自主经营与外地市场的开拓。
二、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及运行情况
目前,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依托已部署的网络平台,主要从硬件建设、网络建设、安全及制度保障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完善。20xx年度,公司开始运用网络办公系统,工程管理部作为其中一部分版块,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技术方案、技术标电子版文件上传,实现公司内部信息的交流,达成资源共享,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
三、企业在技术创新人才策略方面的情况
1、人才储备方面
20xx年公司招入16名大专生、54名本科生。至此,技术创新工作人员组成为大专5人,本科16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6人。
2、人才培养方面
(1)各类技术交流活动共3次。其中组织观摩2次,共36人次。参与技术交流活动1次,共2人次。
(2)各类专业培训共2次,其中自主组织培训1次,共103人次。参与培训1次,共3人次。
四、开展研发课题情况
我公司20xx年度正在开展研究课题4个,其中一个正在准备申报公司级工法的资料。详细情况如下: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篇9
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科学素质和技能,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多年来,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校教师全面贯彻科技兴教的方针,认真落实教育局、镇教办关于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关精神,扎实展开工作,现将我校科技创新工作汇报如下:
一、把科技工作摆到学校的重要地位。
加强学校的科技工作,是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不断丰富学校内涵的需要。因而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把科技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学校动员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科技教育工作中来,每位教师都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科技创新的思想,成立学校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受益非浅,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科技创新方面的成绩有了全面提升。
二、创设浓郁的科技校园环境
学校努力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班级板报、主题班会等阵地,大造舆论宣传的声势,营造科技工作的良好氛围,努力使科技工作深入人心。为科技工作做好思想准备。学校科技工作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我们注重抓好科技教育的学科渗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科教育中的科技教育内涵,我们一方面重视科技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有效渗透,另一方面,我们重视各学科间科技教育内容的相互沟通,使各学科教师齐头并进,相互连通进行科技教育,联合进行科技教育渗透,使科技教育真正落实到各科教学之中。
三、打造科学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我们坚持不懈地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学习国家有关科技教育的法令条文,学习与科技教育相关的理论,学习其他学校的教学实践经验,努力转变不适应科技教育思想的观念,不断钻研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技育人本领,激发服务学生热情,热爱科技教育,争当科技教育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学校积极与有关专家取得联系,经常向他们请教,指导培养教师开展科学校小实验活动,同时组织有关教师参加科技类进修和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为了丰富科技内涵,整体推进学校科技工作,学校大兴教学改革之风,倡导以研兴校,以研促教,加强相关学科的联系和所有学科的渗透,学校逐步形成了一支科技型的教师队伍。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1、成立兴趣小组。学校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织一批对科技活动兴趣浓厚,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个性特长的科技苗子,成立科技创新课外兴趣小组,做科技小制作、科学小实验,画科幻画,辅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学生自主发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和谐、自由发展。
2、积极参加比赛。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展示学校科技教育成果,让学生有更多、更高展示科技创新能力的机会。
3、举办校内科技创新活动。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科技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每位同学提供展示个性风采的舞台,学校鼓励同学每学期读一本科普书、讲一个科普故事、画一幅科幻画、办一期科普抄报、做一个科技小制作、写一篇科技小论文、设计一项科技小发明等活动。学校定期开展科学小实验,科技制作,科幻画、网页制作等系列活动。同学们尽情施展科学才华,他们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把我校的科技教育推向高潮。
一年来,在科技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成绩只代表过去,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对科技教育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师生、家长、社会对科技工作的认识,努力提高科技教育的实效,争取形成广泛的共识,进而形成科技教育的强劲合力,推进科技工作。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篇10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作为公司的创新团队成员,参与了多个创新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工作。在这一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这篇总结中,我将结合自身经历和项目实践,总结出一些创新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一、创新项目经验
1. 项目一:智能家居产品开发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团队设计并开发了一款智能家居产品,通过手机APP控制家庭电器和灯光等设备。在项目初期,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确定了产品的功能和特性。在开发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敏捷开发的方法,不断迭代和优化产品功能。最终,我们成功推出了一款功能强大、用户体验良好的智能家居产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2. 项目二:新型材料研发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团队致力于研发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用于替代传统的塑料材料。在项目初期,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材料研究和实验,确定了材料的成分和性能。随后,我们进行了多轮的工艺改进和产品测试,最终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具有良好性能和环保特性的新型材料,受到了行业的认可。
二、创新工作经验总结
1. 坚持用户导向
在创新工作中,用户需求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项目中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市场调研和用户反馈,不断优化产品功能和体验,确保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2. 敏捷开发方法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敏捷开发的方法,不断迭代和优化产品功能。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
3. 多学科团队合作
在创新项目中,多学科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团队由设计师、工程师、市场人员等多个专业人士组成,通过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共同推动项目的进展。
4. 风险管理和控制
在创新项目中,风险管理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项目初期就进行了风险评估和规划,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项目能够按计划进行。
三、创新工作的展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创新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更多的创新项目,为公司的发展和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篇11
自然资源工作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围绕着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积极履行职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在耕地保护方面,我们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划定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强了对耕地的动态监测和执法监管,确保了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同时,积极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工程,通过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提高了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在矿产资源管理上,我们进一步规范了矿业权市场,严格矿业权审批,加强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促进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同时,推动了绿色矿山建设,引导矿山企业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环保措施,减少了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加强了森林资源的监测和管理,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限额,加大了对森林火灾、病虫害的防控力度,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增加了森林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我们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推进了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加强了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保障了水资源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自然资源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了自然资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自然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自然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找到更加有效的平衡点。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体制机制,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