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生成课程教案 篇1
课程名称:
小班科学活动
知识点名称:
神奇的指纹
教学对象:
小班幼儿及家长
授课时长:
8分钟
一、教学内容
认识和了解指纹,指纹的特点.种类及功能,
二、教学目标
1、让幼儿通过自主发现了解指纹的种类和用途,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
2、简单了解指纹的特点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指纹的种类及特点和作用
难点:解说词汇“指纹”,介绍指纹形状,指纹的形成过程解说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演示法.引导发现法.总结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实训教学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1) 导入新课:谈话,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个秘密,找找看是什么秘密?让幼儿
观察自己的小手
(2) 学习新课:
1、引导幼儿认识指纹
1.了解指纹小朋友伸出你的小手,(教师指着手指肚)这里叫手指肚
2.仔细看看你的手指肚的皮肤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有细纹)这些细纹我们叫它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指纹
1.你个旁边的小朋友比较一下,你两个的指纹一样吗?
2.请小朋友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
3.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和纸上印的指纹说一说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3、讨论指纹的形状
指纹的形状有:箭形 水波形 漩涡状
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一生都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指纹辨别人
4、发现触摸过的地方能留下指纹
1.教师演示蘸有红色印泥的手指触摸玻璃杯,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教师: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2.教师演示不蘸印泥去触摸这些东西,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会不会留下指纹呢?)
教师: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也会留下指纹,会留下许多汗孔,从汗腺分泌出的汗通过汗孔到达手,手指上的汗碰到物体时就会留下指纹
(3)归纳总结:教师:你们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了!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脑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用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3) 布置作业:手指印画
我们一起用我们可爱的指纹做一副手指印画吧!(让幼儿用手指沾上印泥印出各种图案)
幼儿园小班生成课程教案 篇2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的、得、地”的区别与联系。
2、知道“的、得、地”的三种固定搭配。
3、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来正确使用“的、得、地”。
四、教学重难点
1、“的、得、地”的区分。
2、“的、得、地”在实际情景中的正确运用。
五、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语: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二)、区别与联系
1、相同之处:“的”、“地”、“得”三个字都可以做助词使用,他们在做助词时,都可以念轻声“de”。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三)用法
1、“的”的用法
(1)活泼的孩子
美丽的花园
快乐的玩耍……(形容词+“的”+名词)
(2)鸟的世界
故宫的景色小鸟的羽毛……
(名词+“的”+名词)
(3)他的桌子
我的书本
她的铅笔……
(代词+“的”+名词)
2、“地”的用法
悲伤地说
高兴地写
甜甜地笑
认真地听
快速地奔跑
消极地回答
(形容词+“地”+动词)
3、“得”的用法
写得快
读得好
玩得高兴
笑得开心
红得发紫
白得发光
(还有一首简单的口诀,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区分和使用它们,想学吗?跟我读吧!)
(四)“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师: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六、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
跑(得)飞快
飞快(地)跑
仔细(的)观察
观察(得)仔细
强烈(的)渴望
强烈(地)渴望
(师:练习简单吗?我们提高难度试一下,请看题目)
2、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小雏燕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 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七、用法小结(师:让我们再来回顾“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同学们,只要你记住口诀: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相信你再也不会弄错“的地得”了!
八、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幼儿园小班生成课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生诵读
3[提问] 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4 [活动] 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
5 [提问]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的这种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1.赏析第一小节
(1)[提问] 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2) [提问]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明确]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5)[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1)[活动] 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2)[提问] 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 描写了蜀道的险
(3)[提问] 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
[明确]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4)[活动] 生齐读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 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明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 ……杀人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 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 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提问] 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明确] 雄奇可怖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同样是写蜀道,我们看三秦民谣怎么写的: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三秦民谣》)武功县的太白山很高,离天只有三百尺孤云、两角二山,离天只有手一拳那么近;山高水急的子午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蛇盘、鸟栊两座山,山势曲折险峻,高耸接天
[提问] 同样是写蜀道,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首民谣和李白的事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好不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夸张 不同:想象 神话传说 侧面描写 虚写映称
[小结] 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手法多样造意境 奔放的激情 瑰丽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 神奇的传说
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提问]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提问] 这三个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读?
[明确] 何时 不可 胡为 早
[活动] 分组朗诵
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
五、写作背景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小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
[明确] 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小结] 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
结束语:全体诵读,感受诗人的这幅心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