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道德经教案十四篇

2024-08-21 21:21:51 道德经教案

【#实用文# #道德经教案十四篇#】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又将迎来新的进步,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国学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分享。

道德经教案 篇1

以下是一份国学经典教学设计:

主题:

《论语》

年级:

六年级

时间:

每周一节课,每节课60分钟

目标:

理解和背诵《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和故事。

通过学习和探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

经典语句的理解和背诵

学生通过阅读和朗读,了解和掌握《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读这些语句,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背后的文化背景。

故事的`讲解和探究

学生通过讲解和探究《论语》中的故事,了解和掌握其中蕴含的人文智慧和价值观念,如“曾子杀猪”、“颜回三问”、“子路问政”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这些故事所表达的道理和哲理,培养其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经典文化的应用和体验

学生通过学习和体验《论语》中的经典文化,如诗词、歌曲、舞蹈等,了解和掌握其中的文化精髓和智慧。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和展示,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感受这些经典文化,培养其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负责学习和讲解《论语》中的一个故事或语句。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培养其团队意识和领导能力。

课堂讨论

教师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和故事,促进其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课外拓展

教师通过布置课外拓展任务,如阅读经典名著、观看历史文化纪录片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评估方式:

学生口头背诵

学生通过口头背诵《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和故事,展示其学习成果和记忆能力。

课堂表现

教师通过观察和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如积极参与讨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评估其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

课外作业

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如阅读、写作、研究报告等,检查和评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道德经教案 篇2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3)人发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25章)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战争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

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然而,在社会科学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由于人类更注重于社会问题,因而在社会上指人类遵从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在人类道德方面,老子在社会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报德"更高层次的"德"是"以怨报德",关于这一方面的分析有很多的解释更好,我就不在这里进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总而言之,《道德经》是在哪个时期,甚至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的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

道德经教案 篇3

韩恒恒;在这微信。QQ连接你我的时代,每个人的朋友圈可能都会出现网名叫做〝上善若水〞的好友,亦或是个性签名写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同事,这样的盛况足以说明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大。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安民方针,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仍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核心点是利终生。福万民而又淡名利。轻权势。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违反规律,就是〝无为〞。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胆大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还强调,把握了规律则可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仅停留于空谈。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举例来说,马钢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车板个性化需求多。汽车板更新周期短。汽车板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自动化,对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作为国内主流汽车板供应商,已逐步打开市场,拥有更多的用户群,赢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产线。冷轧产品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较为完备的设备体系,以推进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强化专业培训,实现设备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转化,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质量稳定提供坚强保证。昼无为。寝难寐!工作中如若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空虚而痛苦的我们遵循规律。实事求是。攻坚克难。创新创效。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无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法,〝无不为〞是鞭策我们努力实现目标。

道德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熟悉国学经典中的名言警句和历史故事;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教学内容: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和历史故事;

《诗经》中的诗歌和历史故事;

《孟子》中的名言警句和历史故事;

《道德经》中的名言警句和哲学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老师向学生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和重要性。

老师通过引入一些经典名言或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

学生阅读国学经典中的名言警句和历史故事,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这句名言的`背景是什么?”“这个历史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步:总结

老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国学经典中的名言警句和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国学经典中的名言警句和历史故事,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资源:

国学经典教材;

历史资料和图书;

网络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

道德经教案 篇5

一、原则和方法

1、国学经典的学习原则:全家共学、每日阅读、长期坚持、重质轻量、积少成多、由简入繁、诵解结合、定期反复、身体力行。

2、阅读方法:参照“育心经典”累积式教育法,即每周阅读同一段内容,每天保证半小时阅读时间,以七天为一周期,周末复习阅读,下周阅读下一段新内容。每天可读2-3本书。全书读完后,换新书继续循环阅读。对读过的书要按累积式阅读法定期复习阅读。

3、步骤:先以读、背经典原文为主,而后通过讲解《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基础语义常识,引导孩子阅读简单古文,逐步提高其领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在小学阶段结束时,能够自己阅读《三言》《东周列国志》之类的书籍,基本能够阅读简单的.文言文。

二、孩子阅读书目

计划小学前,阅读以下国学书目:

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大学、孝经、道德经、

易经、古今诗词选、声律启蒙、二十四孝、心经、

三字经、增广贤文集、格言联壁、幼学琼林、

论语、中庸、孟子、庄子、古文观止、东周列国志

如有余力可增加阅读以下书目:

尔雅、四书集注、黄帝内经、诗经、警世通言、龙文鞭影

另外,配合国学的学习,可阅读历史演义类连环画,如《东周列

国志》《西汉演义》等。

三、孩子读书计划安排

(一)现阶段读经时间安排:

每天早6点半起床,诵读易经两章、《心经》各三遍。

每晚练毛笔字期间,抽出10分钟来读一段《笠翁对韵》。

每周与孩子共同阅读、细讲《千字文》《东周列国志连环画》。 孩子随时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各类课外书,如童话书、作文选、科普书等。这类阅读由孩子兴趣作主,不作硬性规定。

(二)小学阶段阅读计划安排:

1、二年级上学期之前已读经典: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大学、道德经、孝经、心经。易经读至十二章。

2、二年级下学期,按照累积式阅读法,课外时间完成《声律启蒙》的阅读。每日晨读《易经》。每周细讲《千字文》。复习重点:《弟子规》《大学》《道德经》。

3、暑假期间:阅读《三字经》《二十四孝》《古今诗词选》。细讲《三字经》。复习《弟子规》《大学》《道德经》。

4、三年级阅读书目:《论语》、《易经?系辞传、说卦、序卦、杂卦》、《增广贤文集》。

5、四年级阅读书目:《孟子》《幼学琼林》《格言联壁》,尝试读《东周列国志》《三言》等。

6、五年级阅读书目:《中庸》《古文观止》《龙文鞭影》《尔雅》《四书集注》

以上计划均为课外阅读,除现阶段的二年级计划比较详细外,三年级以上均为概略书目。课外安排要与学校经典阅读内容配合,相应增减阅读。各阶段进行时,应注意及时复习读过的经典书目,反复熟悉,减少遗忘。

道德经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让孩子走近《三字经》,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以此为起点,开始对传统经典的追寻,进而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凭借此课,体现校本经典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背文。

2、掌握有关诵读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学会简单地运用三字经。

过程与方法:训练为主,做到参与面广;加强诵读,说勤学成才的故事。

情感与态度:

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明白勤学好问、有所作为,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

行为与习惯:

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多读经典,多加积累。学习经典中的积极之处,好好做人做事。

学情分析:《三字经》一课,将厚重的中华文化溶入儿童的阅读理解过程之中,给儿童以浸润,给儿童以重染。这课不仅是学生对具体文字的感受,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感知,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启蒙教育。虽然这些字词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只要读熟了,记住了,就能为今后更好的理解、领悟、印证打下了基础。

教学准备:《

三字经》为人处事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三字经》:

李老师知道我们四(1)班的同学都很聪明,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知识竞赛来比一比谁的知识多,好不好?

出示课件:

1、哪些书伴随古代孩子成长?

2、“玉不琢”的下半句是什么?

3、我国历史上,谁教子有方,五个儿子个个金榜题名,做官清廉能干,美名传扬,被当时人称“燕山窦氏五龙”?

4、“悬梁”、“刺股”、“囊萤”、“映雪” 分别指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位勤学之士发奋读书的情景?

你知道在哪本书上可以找到这些答案吗?对了,答案就是《三字经》。

二、简介《三字经》。

幻灯出示,师配乐读。

既然《三字经》那么好,我们赶快去学学吧。

三、学习《三字经》。

(一)读文:

1、请你自由地读读纸上的三字经,要特别注意那些多音字。

2、谁愿意试试看,当众读一读?个别读,正音。

3、老师也想来读,请你当听众,可要听仔细了!

4、谁也读读看?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机会,赶快再练练。学生读完后再指名读。

(二)找特点:

1、读了《三字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

交流特点(1):是啊,三字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朗朗上口,还押韵呢,如唱儿歌,那就让我们一起边拍手边念吧!

2、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

交流特点(2):《三字经》中还有许

既有趣,又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历史典故。

看看,你在经文中找到了哪个故事?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看,这么小,就懂得尊敬兄长,让我们一起来夸夸他。

看图夸孔融。

谁能来背一下?

我们一起来背!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道德经教案 篇7

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数与代数数的认识认识百分数;数的运算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式与方程方程;比和比例认识比。

2、空间与图形长方体与正方体。

3、统计与概率可能性。

4、实践与综合应用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出他们的普及率。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同时会列方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2.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体积、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体会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数连乘连除认识倒数,以及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使学生在现实中理解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求比值及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能解决有关比的实际问题(按比例分配)。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5.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

6.初步学会用替换(置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7.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进一步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发展和增强数感。

9.在情境中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学会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相改写,并运用百分数的知识实际问题。

四、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2、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循序渐进地采取有效、易懂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

3、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

4、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开展帮教结对活动,对后进生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6、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3人。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成绩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三、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

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学内容包括:分数乘法,位置,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

难点:分数乘法和除法、鸡兔同笼问题。

六、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0、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道德经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课文内容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和事例,从中吸取对自己成长有益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字、词和课文内容。

2、给课文正确地划分层次。

教法学法:讲授法

展示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谁会背诵三字经?给我们大家展示一下。2.你对三字经还有哪些了解?给大家说说。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相传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后经明、清学者补充。它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而且全书均为三字韵语,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

二、互动合作

1.谁来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订正字音。

“燕”读一声

“教”读一声

“处”读三声2.俩人一组互相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3.指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

4.生字我们已经都认识了,字形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乃”的笔顺是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撇。杼不要多写一撇。琢不要忘记写点。窦是上下结构,注意把字写匀称。提起笔来把字组成词语写一遍。

三、展示交流

1.看注释,查字典理解短文内容。

①自己看注释,查字典,说说短文的内容。②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③集体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有良好的环境,曾经几次搬家,选择好的邻居居住、安家。有一次,孟子不好好学习,逃学回家,孟母十分生气地折断了织布机上的梭子,以此来教育孟子。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窦燕山掌握了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因此,他教育出的五个儿子,都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材。2.理清课文层次,练习把课文背下来。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几方面来谈做人做事的道理的?②集体交流,给课文划分层次。

③指导学生按照层次背诵。

以提问形式进行背诵练习,如“人生下来为什么要进行教育?孟母是怎样教育孟子的?”“窦燕山教育成果怎么样?”在此基础上男女生对背,最后进行背诵比赛。

四、巩固拓展

1.谈谈你学习课文后有什么感受?2.创编“三字经”。孩子们,“三字经”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读起来也琅琅上口,真有趣!你们想不想编“三字经”?教师引导孩子打开思维,鼓励孩子创编他们感兴趣的“三字经”。

五、布置作业

继续练习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

chǔ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yān

窦燕山,有义方,jiào

教五子,名俱扬。

2号参赛作品

《三字经》第二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两句,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难点:读出语言的节奏感。难点:体会原文含义,感受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

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

学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故事激趣

1、同学们,我们来听一个故事,(配乐讲故事《孟母三迁》,在讲的过程中简介孟子及“子”的含义)

2、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发表见解,初步感受蕴含的深义。)

3、过渡新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与故事有关让我们一起翻开第二课。

二、互动合作

课件出示课文。

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三、展示交流

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小结: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和环境,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

四、拓展延伸

拓展升华

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喜欢他们的做法吗?说说理由。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亲自查阅有关今天学的《三字经》第二章中的典故事,小组合作试着表演。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二课

能讲《孟母三迁》这个故事。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zhù)。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3号参赛作品

《三字经》第四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诵读《三字经》,学习《三字经》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具展示,让学生形象的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精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让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三字经》,演绎《三字经》,领悟《三字经》的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对待中国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意识。

教法学法:

师:情景教学法,示范法。

生:讨论,交流法。

问题导入: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三字经》。

1、课前谈话:交流读过的好书和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

2、教师小结: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读书。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我们学校近年来开展了“好读书,读好书“我读书,我快乐”、“书香校园”等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你们都读了些什么书呀?

3、指名学生回答:《西游记》《水浒传》《格林童话》

4、教师小结:看来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古时候的孩子和你们一样喜欢读书,他们进了学堂就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5、简介《百家姓》《千字文》,引出《三字经》。

互动合作:

1.教师提问: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字经》这部经典。《三字经》可谓是家喻户晓,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都能背上几句。你们会背吗?这样吧,我一句,你们一句。

2.师生接背。

3.师随机评价,简介《三字经》:

《三字经》流传到现在,已经八百多年了,版本可多了。虽然版本有所不同,但主要结构都没有改变。全书虽只有一千多个字,但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三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专家们对《三字经》也非常推崇,他们说〈〈三字经〉〉是“千古一奇书”,如今,《三字经》被翻译成好几个国家的文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展示交流:

二、教学《三字经》片段,讲人文故事,懂做人道理。

1、出示新课。(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部奇书,读读《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2、出示学习要求:

(1)、读一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

(2)、议一议:你读懂哪个字?哪句话?知道哪个典故?

(3)、想一想:学了这几句三字经,你们懂得了什么?

(4)、说一说:你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

3、按学习要求进行学习。

拓展延伸:

老师:除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你还知道关于文明礼仪的历史典故吗?学生:《王郎卧冰》《负荆请罪》《曾子杀猪》《千里送鹅毛》等等。师生:你还知道哪些文明礼仪常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1:《三字经》中“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和“孙康映雪”等典故教育我们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多交良师益友,努力学习。学了《三字经》,我还知道: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连动物也不如。学生2:“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启示。如果一个人不学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因为不懂礼的话,就会容易说错话,如果懂得礼节,大家便乐意和你为友,并且尊敬你。我们现在求学,常常与老师亲近,要学老师良好的言行,功课上有疑问要请教老师,不要和老师疏远。对于你志同道合的同学,要与他们和睦相处。

(学生回答不足的地方,老师补充。)

布置作业:

1、与《新三字经》作比较,请学生找出《三字经》的创作手法?

2、尝试写《三字经》。

3、背诵本篇课文。板书设计:

三字经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常读千古美文,争做少年君子

教学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经典,读了《三字经》的一小部分内容。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三字经》真是一个丰富的宝藏,有那么多的知识,那么多的名人故事,那么多教育我们为人处事的深刻道理。正如专家评价的那样,《三字经》真是“千古一奇书”,值得我们去看,去想,去品味,去研究。我希望同学们常读千古美文,争做少年君子。

4号参赛作品

《三字经》第五课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由于现在的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度溺爱,对孩子的要求,大多是有求必应,致使孩子们不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而孩子呢,觉得父母对自己应该有求必应,才是好父母,因此,有的孩子甚至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哪怕父母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也被孩子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们的孩子却没有感恩之心,这就丧失了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因此,选择《三字经》的第五课内容作为感恩教育的内容之一。

教学内容: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大体了解“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的意思,并能反复吟诵,熟记在心。2.过程与方法:通过以读为主、以读促悟的方式来理解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小就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习惯。知道要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去感恩、去回报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从小就要尊老爱幼,要孝敬父母。

2.知道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去感恩、去回报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社会。

三、教学方法:阅读法

探究法

练习法

四、问题导入:

在这几句《三字经》里,有一个《黄香温席》的故事,你们知道吗?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生讲《黄香温席》的故事,如果没有谁知道就由老师告诉你们好吗?)黄香温席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五、互动合作:

1、出示“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有谁会读这些句子的,请给大家读一读,好吗?(指名学生读,教大家读)

2.教读不认识的生字。(学生互相教读)3.同桌互读,指名汇报读,全班齐读。

4.师生合作读两遍,跟师读一遍,自由练读,试着读出节奏,读出韵味。5.小组互读,评议。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孩子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后再与同伴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读书所得。)

六、展示交流:

1、你从这些句子中读懂了什么?

2、老师说意思:

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替父亲暖被窝。孝顺父母,这是每个儿女都应该做的。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要增长自己的见闻。学习更要从数数、认字做起。

(设计意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诵读经典文化,应该粗略地讲解大意,让他们在粗略地知其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诵读的效果。)

七、拓展延伸:

1.你能说说你的父母是怎样爱你的吗?2.指名说,同伴互相说。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感受家人之间的深厚亲情,懂得用关爱回报父母。)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五课,进一步了解原文意思。

2、背诵比赛。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

九、板书设计:

香九龄,能温席。---------孝(首)

融四岁,能让梨。---------悌

知某数,学某文。---------见闻(次)

5号参赛作品

《三字经》第二课教案设计

指导思想:

如今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与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因此,选择《三字经》的第二课内容作为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体会含义,理解其中积极的道理,受到儒学经典熏陶,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只是根底,长大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读出节奏及韵律。

2.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三、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

讲故事法学法:讨论法

表演法

四、问题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吗?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

孟母三迁

孟子家住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庄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今山东邹县县城西北),这里是个大镇甸,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两个集场,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今邹县县城南关)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连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了,这下子孟母才知道儿子逃学了。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了。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

孟母于是将道理讲出来说: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

孟子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这就是“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

3.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了什么?

4.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是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五、互动合作:

出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1.有哪位同学会读这些句子吗?

2.老师带读,注意学生不认识字的发音。

3.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4.老师示范读,跟师读一遍,学生自由读,读出节奏及韵律。

六、展示交流: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老师说意思:

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经三次搬家。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气得剪断了织布机上织了一半的布,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五代时,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教育子女很有方法,五个儿子长大后都很有成就,名扬四海。

七、拓展延伸:

1.你们想知道《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吗?那就听老师来讲一讲吧!

2.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喜欢他们的做法吗?说说理由。

3.假如,你的爸爸妈妈此时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们说什么?(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八、作业布置:

1.背诵第二课,进一步了解原文意思。

2.回家背给爸爸妈妈听。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

九、板书设计:

择邻处

断机杼

教育子女

都成为声名远播的人

有义方

教学反思:

6号参赛作品

《三字经》第二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图片与磁带的帮助下,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培养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兴趣,让孩子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今后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扎扎实实地落实低年级识字教学目标。

2、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教法学法:

师:引导、讲解法。

生:讨论,交流法。

问题导入:

1、故事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

(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2、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互动合作:

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展示交流:

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汇报中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你们想知道《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吗?那就听老师来讲一讲吧!

教师讲述比尔盖茨小时候在学校图书馆帮助整理书籍的故事,提出问题:为什么比尔的母亲没有像孟子的母亲一样坚持搬家?他们的母亲哪个更好?(其实思维:其实目的都是一样为了孩子读书、做人好。)

小结,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

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喜欢他们的做法吗?说说理由。

(启示思维,当你长时间看电视时,当你早上不爱起床时,当你和小朋友生气时,当你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做的?)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布置作业:

1、假如,你的爸爸妈妈此时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想一想并且把它写下来。

2、熟读本课,试着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三字经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读读议议背背

7号参赛作品

《三字经---人之初》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

过程与方法:以文章内在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谈话法

四、问题导入:教师:《三字经》是传统中国社会众多的儿童启蒙读物中最著名、最典型的一种。宋朝之后的读书人基本上由此启蒙。

《三字经》让我们懂许多礼仪之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三字经》中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看看你平时做的哪些事和《三字经》中的一样?

五、互动合作:多种方式诵读

(一)、静心自读;

(二)、指名接读;

(三)、齐读;

(四)理解含义

1、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讲一讲,指名讲含义。

2、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重点解释“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一段。

3、老师补充《三字经》中的故事《孟母三迁》《窦燕山五子登科》,学生认真听故事,听后讨论。

(五)、再读

1、接龙读。男生读一段,女生接一段(四句为一段)

2、学生赛读

3、师生拍手齐读。

4、让我们再来感情地读一读。

六、展示交流:尝试背诵

1、自由背诵。自己小声背或和同桌一起背一背。

2、师生互动,考考你

(1)老师考学生。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2)学生考老师。学生说上句,老师接下句

3、全班拍手背。

4、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过关者画上红旗)。

七、巩固拓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设计: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把《三字经》背好,在生活中还要按《三字经》中说的那样做,明白教育和学习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做一个文明有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九、板书设计:三字经----人之初

11号参赛作品

《三字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相关句子

2、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3、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内容,理解意思并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教学过程】

一、辞旧迎新

1、两人为一组,以相对拍手游戏方式,自由边拍手边诵读已学《三字经》语句。

2、全班随音乐传球诵读《三字经》。游戏规则:每人诵读一句(6个字),接过球后,起立大声诵读,然后再转身传球。

二、问题导入

同学们,都做好预习了吗?

谁来为我们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三、揭示揭题:

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文释义:

1、讲解:(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然后提问:(出示图片)⑴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⑶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⑷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⑸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课件展示插图)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他会怎样夸奖孔融?

⑹谁能学学爸爸的语气夸夸孔融?

⑺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

⑻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弟弟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2、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

3、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

四、学文晓理: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

五、新授

1、出示新授语句: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2、学生试读,教师引导学生正音

3、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4、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5、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6、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

六、扩展活动:学习儿歌《谦让歌》 《谦让歌》

好儿童,要谦让,好处、方便,我不抢,要学孔融把梨让,不抢先,能让人,先别人,后自己,人人夸我“你真棒”!

七、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对父母、对家里的长辈、对老师。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板书设计】

黄香

孝亲孔融

让梨我?

13号参赛作品

《三字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阅读《三字经》片断,学习三字经里介绍的知识。过程与方法: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勤奋学习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背诵《三字经》,了解《三字经》里面的内容。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互动合作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交流读过的好书和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

一、问题导入,整体感知《三字经》

1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校向我们每位同学推荐了《三字经》这部经典。《三字经》可谓是家喻户晓,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都能背上几句。你们会背吗?这样吧,我一句,你们一句。师生接背:

2那关于《三字经》这部书,你知道哪些呢?(作者、书的内容等)3师随机评价,简介《三字经》:

《三字经》流传到现在,已经八百多年了,版本可多了。虽然版本有所不同,但主要结构都没有改变。全书虽只有一千多个字,但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三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部奇书,读读《三字经》。

二、互动合作:读《三字经》,讲人文故事

1、《三字经》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名人,而且这些名人的故事也已经成为千古佳话。能不能告诉大家,你从《三字经里》认识了哪些人?指名学生说。

2、相信你一定知道这些人——这些句子中讲到的人你熟悉吗?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学生讲故事)

(课件)出示填空:

_____,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zhù)。(做父母的真是用心良苦啊,听了你的故事,我知道了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大学问家,跟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_____,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就是那个成语“五子登科”的出处呢。)_____,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真是个有孝心的孩子,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做人准则。)

_____,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我想问问孔融,你怎么会这么做呢?能友爱兄长、友善对人,也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的。)

3、让我们再读读他们的故事。指导读。书可以怎样读呢?指导配乐个性化朗读。(齐读)。

4、小结:读《三字经》,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名人故事,这些名人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学会处事做人。相信你们读了之后,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展示交流:读《三字经》,学史地知识

《三字经》是一部奇书,不仅让我们知道了那么多名人故事,而且,我们读三字经,还可以从中读到各种各样的知识。

1、出示片断:稻粱菽(shū),麦黍(shǔ)稷(jì)。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shǐ)。此六畜,人所饲。

2、这里有好多的生字,你能读准吗?自己读一读。指名读。齐读(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读得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3、了解知识:

这段话里,藏着许多知识呢,接下来我们分两队进行PK,问题的答案都在这两段话里面,好好地读一读,读完还可以与同桌议议。什么叫六谷?六畜?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知识。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看来我们很有必要把这两段含金量极高的话背下来。

生:试背,指名背(老师学生合作背,生生合作背),齐背。(不能背的可以跟着读。)

四、拓展延伸:背诵经典(音乐响起):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经典,读了《三字经》的部分内容。虽然只是部分,但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三字经》真是一个丰富的宝藏,有那么多的史地知识,那么多名人故事,那么多教育我们为人处事的深刻道理。正如专家评价的那样,《三字经》真是“千古一奇书”,值得我们去看,去想,去品味,去研究,最好能够背下来。

五、布置作业

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六、板书设计

六谷:稻、粱、菽、麦、黍、稷(食)六畜:马、牛、羊、鸡、犬、豕(饲)

七、教学反思:

道德经教案 篇9

《道德经》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潮流。“人遵法,地遵法,天遵法,路遵法。”道即法,法源于自然。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所作为。违反自然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直到今天才被认识到。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孩子的成长规律,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才能有效。《道德经》说:“教学无字,无为之利,天下所希冀。”教育不是让老师多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体验,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用简单的辩证方法论审视世界和生活,多次强调“做而不犹豫,生而无有,行而不依靠,行而不生”。一个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华丽的辞藻;有所作为,不能居功自傲,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难的,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友者智”。很多人犯错,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带着一点点成绩得意忘形;如果你遇到一点挫折,你就会失去信心。

《道德经》用辩证思维审视人生的不幸与福报。所谓“不幸靠幸福,幸福靠不幸”。因此,人们应该为和平时期的危险做好准备。事情顺利的时候要想到自己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完觉得困难的时候要想到美好的未来。《道德经》也告诉人们,有一件事是可以通过犯错来避免的,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罪大恶极

《道德经》最后一章说:“信仰不美好,善言不可信;好人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知,知者不知。天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勿争也。”真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实;好人不善于辩论。人们不一定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炫耀,自以为什么都懂的人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是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不与人竞争。我觉得应该以此为座右铭:不要听华丽的词藻和美丽的奉承;不炫耀,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道德经教案 篇10

国学热已经风靡全国,原因是国学教育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那么国学究竟是什么,该如何教是值得研究分析的。

国学包括了所有的优秀古诗文,只要是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有启迪作用的都可以用以教授。教学方法,则应当以“趣”为主,引导学生玩中有学,学中有乐,可以不求甚解,但要大量诵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计划教学如下:

1、以“趣”导入

教学中,尽量找到文本中的趣味之处,激起学生的趣味,这也是上好一堂国学课的开端,可以让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可以大家一起来吟诵学过的古诗词,总之,能够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为准。

2、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趣”

教学中,要注重处处将学生的乐趣放在首位。因为古诗文相比现代文更难以理解,学生没了趣味就会很难进入意境,教师先带读,读通诗文之后,就由学生自己来读,是可以引导学生摇头晃脑地进行“夫子”版朗读,也可以进行“童子”版的点读,总之,在朗读过程中也要体现一个“趣”,学生读熟后,就让学生聊聊感受,教师也要加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的角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认识诗文,力争做到生动有趣,然后让学生在一定的认知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下一个环节,则是激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含义的理解,小组演一演,可以是不同方式的读的展示,可以是声情并茂的小演出,但一定要彰显学生的趣味。

最后在诗情画意显身手的环节中让学生大显身手,尽情地涂鸦,仿写,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3、尽量做到学一带一

总之,在本学期的国学教学中,一定要以“趣”为主导,让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获。

道德经教案 篇11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我们开学了,新的学期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级学生,国学启蒙社团也将开始活动,为了使学生喜欢上国学,也为了能更好地有序地开展教学,特制定国学启蒙教学计划如下:

一、选择教材

《三字经》涵盖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及伦理道德,言简意赅,非常方便学生学习,具有传授知识和传播伦理道德观念的双重功能,三字经在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是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因此被称作“蒙学之冠”,全文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字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比较适合一年级的新学生,通过学习他们可以认识一些字以及多音字等一些基础知识,若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将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字经》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北宋被视为狮子教育的重要一环。它不是简单的担子堆积,而是咏物咏事、条理分明、通顺可诵的'韵文,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因而便于识读。《三字经》虽短,字不重复而能做到包罗万象又颇具纹理,难能可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倡导学生先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

(2)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2、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五、教学进度

每周一节课,每节课学习2句,大部分学生达到初步理解、会背诵的目的;五节课中会有一节复习课。

六、教学措施

1、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为了能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我还要进行不断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将中华文化最好的经典教给孩子,逐步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给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道德经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确古语是讲什么的。

2.正确朗读《千字文》(节选六),初步了解文字所蕴含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古文的来历,读、背古文。

4.读古谜故事《吟诗出谜收学生》,知道故事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古语、古文,借助注解,了解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听、读故事,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要了解自己,了解敌人,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2.使学生了解算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古训。

2.复习古语。

3.复习古文。背诵《千字文》

4.复习古联。

二、学习新知

(一)古语

1.出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指名读,再指名读注解,学生思考:这句古语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读,学生交流:这句古语讲了什么?

3.学生自由背诵古语,教师考查。

4.师:古语告诉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5.学生听《开原之战》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指名回答。

(二)《千字文》(节选六)

1.出示内容,教师范读。

2.教师领读,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同桌互读互听,再齐读。

5.教师讲解意思。

6.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指名背。

(三)古谜

1.指名读“《吟诗出谜收学生》”的故事。

2.你知道是什么吗?

(四)国粹天地

学生自读课文,读完交流。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道德经教案 篇13

我今天把《老子》读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有点懂又不太懂。“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孕育而不占用,养育而不主宰,是有德啊。这是在批判君臣父子封建等级制度吗?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个说的是无用之用,空空什么都没有,反而才能当容器。就像一个满的水杯,要想倒入茶或者别的,必须把里面的.水倒掉,才能在装进别的。所以有是优点,没有是用处;如果心理面有太多成见,或是意见,就不容易客观看待事物。反而看不清事实。打破偏见,放开心胸,兼容并蓄。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灾难中,努力幸福就快来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为一骄傲就可能变成祸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来证明他。上学期,因为表现较好,当选了“三好学生”,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结果。然后我太高兴了在课堂上自由散漫,结果被老师把“三好学生”和体委都给撤了。自从老师训了我以后,我就开始努力学习并加劲写博文,结果竟在校讯通第八届“书香班级”活动中上得了一个“阅读之星”的称号。我现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骄傲,因为“福兮祸之所伏”呀。而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得了奖不要骄傲,有了能力不能伤人。

一篇篇“道德经”,讲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读它。

道德经教案 篇14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可是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样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样聪明,因为他们明白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仅有清楚自我想要什么,清楚自我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可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可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忙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欢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完美,修养自我,如此安好。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道德经 | 《道德经》 | 《老子》改成《道德经》 | 平安道德经句子
上一篇:工程监理竣工工作总结范文十篇 下一篇:我们是朋友小班教案精选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