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十一篇#】《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11篇),仅供参考!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一:
一、题 解:
答:回复。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书………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 “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教学活动二:
二、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道 术。遍游名山大川。陶弘景一生纵情山水,修身养性,留下许多经典作品,有《华阳陶隐居集》等。
一、整体把握之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二、整体把握之字义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三、品味美点:
1、语言美 ,四字骈句 整饬生动 清丽明朗。
2、情感美,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感。
3、意境美, 文章意境美体现在: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动静相衬之美: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八次》,请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字如其人,一定要一笔一画的写。上节课我们已经读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读书找到了答案,这就是读书的收获,请大家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布鲁斯王子为什么要进行第八次战斗呢?(因为七战七败等)
二:精读课文
(一)“几乎”。当你作某件事情,但是没有成功的时候,请问你的心情是什么?经过两三次的努力,还是没有成功,又会怎样想?布鲁斯七战七败,他的心情怎样?课文是怎样写布鲁斯的感受,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把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找一找,画一画。读完以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自己读一读这句话,想想从中体会出什么?你从那个词语体会出来的---几乎.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谁能把布鲁斯那种快要失去信心的心情读出来。
2、除了这句话,还从哪里写了布鲁斯的感受,--唉声叹气,谁来学一学布鲁斯不断地“唉声叹气”?大家想一想这时的布鲁斯可能会想些什么?
3、通过你的朗读把布鲁斯的心情读出来,一起读:可是,一连打了七次仗,苏格兰军队都失败了,布鲁斯王子也受了伤。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坊里,不断地唉声叹气。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二)读通“蜘蛛结网”
1、就在他唉声叹气、心灰意冷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他的心理又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抓住关键词句仔细体会,然后用笔在字里行间写下自己的体会。
2、下面,请大家来交流自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智慧。
突然,一阵大风……(呵呵,蜘蛛和我一样失败了)
蜘蛛又重新扯起细丝……(别百费力气了,还不是和我的命运一样只能失败)
就这样结了段,段了结,一连接了七次(呵呵,白费力气啊,可怜的小东西,你不会成功的,你怎么可能战胜风呢,你的力量太弱小了啊)
课蜘蛛并不会心(那么弱小的蜘蛛竟然能做第八次,真让人感动阿,我还不如蜘蛛啊,我为什么不能啊,)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
王子的内心世界都让你们走进了,相信一定能读的特别好,谁来读?让蜘蛛结网的情景在现在我们面前。
(三)是的,看到这一幕,王子再也忍不住了,他感动极了,他(生齐读——他猛地跳了起来,喊到······)
(四)王子感动极了,他决定也要干第8次、第就次,于是他········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生自由读书)
1、受到启发的布鲁斯四处招集打散的军队,动员人们起来反抗,俗话说的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那些残兵、败将经过七次失败早已变得灰心丧气,假如你是布鲁斯,你会怎么样说服这些士兵鼓起作战的勇气的?我们来比一比,谁动员的最棒?(小组讨论)
2、说的真是太好了,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这一段/
三、引导说话,拓展思维
蜘蛛结网的故事启发了失败中的布鲁斯,如果你面对失败者,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把你说的话写到上面就是一句名言,把你的名字写上.板书:学生写的名言
有一首歌曲是这样说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进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相信经过这次学习,你们都会坚定信心,勇往直前的,让我们一起读老师送给你们的三句话,希望能够伴随你的一生,激励你永远前进:
有志者,事竟成。——范晔
不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钱学森
不怕失败第七次,因为还有第八次……——庄伟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3年级2班全体同学
(不怕失败第七次,因为还有第八次,在失败面前不低头,相信自己永远都是最棒的,让我们把这几句话记在心里,再一次放声的读)
四、课后作业,想象作文----自选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1、如果布鲁斯第八次又失败了,你想他会怎么做?发挥自己的想象,以“第九次”为题写一段话。
以“第二次”、“第三次”……为题,写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通过努力终于做成的一件事。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重点: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过程:
导语: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一、解读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们进行自主学习,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注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始。
二、疏通文意,理清结构
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翻译的比较准确,真正高水平的翻译是能终于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希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趣味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请同学翻译,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
三、小组合作探寻景物之美
本文主要描写的对象时山川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在作者笔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妙用词语”“动静结合”“角度变换”几个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蕴含在景物中的特点。
3、总结景物特点
妙用词语(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词语运用角度来解析分析出景物特点,总结出作者情感)动静结合(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视角变换(从颜色的变换、时空的变换、视角的变换体会景物的.特点,总结作者情感)
能够总体的概括这么景物特点的词是?美仙都奇
文章中都是对景物的描绘,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醉情山水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爱的愉悦的,甚至是沉醉的,有没有和他一样的人?
四、探寻作者内心世界
探求来信的内容。说明理由。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又有怎样的感情?与高雅之士比肩的快乐。
2.思考谢中书的来信内容
开放性交流,可以从不同的猜测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语:
世有渊明,生为菊花无憾也。世有嵇康,生为琴弦无憾也。世有陶弘景,山水亦无也。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3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六朝著名的山水小品,作者为南朝陶弘景。上海中预年级语文课本将之选入教材,名为《山川之美》,短短六十八字,音韵和谐,节奏如歌,似伴着音乐的流动画卷,描绘了江南山水奇丽的景色,其诗画般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⒈识记重点实词,翻译课文力争做到“雅”。
⒉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美感、自豪感和遗憾之情。
⒊解读课文,评说课文美点所在。
二、课型与课时
新授,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谈话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了解三个人物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佛道兼修)、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谢中书:“美丽风采,好学善文”。曾任“中书舍人”。
康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共同特点:文人雅士
㈡美译课文
⒈教师点拨:文言翻译“三字”要求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达:语言规范通顺流畅
雅:追求语言优美雅致
⒉点拨关键词
①答……书:回复……书信
②五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③交辉:交相辉映。
④歇:消散。
⑤颓:坠落。
⑥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竞跃:竞相跳跃。
⑧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⑨复:再。
⑩与(yù):参与,欣赏领略。
⒊美译课文:一句三译,学生翻译一遍,教师给出两种翻译,比较,理解“雅”。
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的。
②高高的山峰直插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③河流两岸的石壁直立,各种颜色交相辉映。河流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④青色的林木,绿色的竹子,四季都具备。青葱的密林,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⑤清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乱叫的声音;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⑥夕阳快要坠落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⑦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⑧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从谢灵运以后,就没有人懂得欣赏这般美丽的景色了。
㈢美读课文
⒈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的读书中获得启示,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①读书要忘我;
②读书要声情并茂。
⒉美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⑴读出层次。
⑵读好两个“之”。
⑶读好最后一句话。
㈣美说课文
⒈教师给出两个范例:用“中心句+诠释”说课文之“美点”。
①美在开篇总写。用“山川之美”概括所描写景物特点。用“古来共谈”表达欣赏美景的态度和情意。
②美在精于炼字。用一个“乱”字,写出猿鸟此起彼伏地争鸣声,为我们营造出一片勃勃生机的热闹景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⒉学生说课文美点。
⒊教师继续点拨。
③美在结构精巧。开篇总写,中间分分“静”“动”两个层次描述美景,最后在总括抒情。
④美在三次点明对景物感受。一是“美”。二是“仙”。三是“奇”。
⑤美在写景角度多样。写景有静景有动景,有静物、植物、动物,有视觉有听觉,有早有晚,有仰视有俯视有环视……
⑥美在表达方式丰富。有开篇概述现象,有中间的写景描述,有结尾美景评价,有首尾抒情感慨。
⑦美在情感丰富。一则融情于景,借美景表达“寄情山水,逍遥其中”的价值追求。二则将自己与谢灵运相比,与朋友分享欣赏山水之乐的自豪感。三则为不能“与其奇者”感到遗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㈤美写课文(根据教学时间决定这个环节是否进行)
美美地将课文写一遍。
要求:能够不看课本尽量不看课本。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 四字骈句
↗ 山水相映 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变化 自豪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
读--写--说
【教学准备】
教学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解释课题。
2、读资料。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找资料,了解作者。
2、把“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3、初读文章,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学习、研讨
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勇与其奇者()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3.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层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到,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三、深入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句中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换成“齐”“共”等等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迁移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什么?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3.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什么?
4.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什么?
5.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只有教师、学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全文共68个字,却把江南的山水之美描写的淋漓尽致,生动细致。
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得到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4.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难点)
3.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析题目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2.解析题目《答谢中书书》。
教师明确:答:回答,答复。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人。书:指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2.陶弘景,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3.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作者以及背景的相关信息,以便于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注意句子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颓(tuí):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2.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解释: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都。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复:再。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3.展示图片。
向学生展示文中描写句子的图片,直观感受。
4.背诵课文。
全班齐背课文,教师检查背诵。
设计意图:为了检查学生课前朗读、预习的情况,为接下来深入探究课文打好基础。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子,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四、深入探究,感知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全篇文章围绕哪句话在写?
2.哪个字概括了全文中心?
3.《答谢中书书》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怎样的联系?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学生明确:
1.全篇文章围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美”字概括的全文中心。
3.全篇可以分为3部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2)中间部分写景,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3)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联系: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教师提问:山川之美,美在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哪些句子可以体现?
学生明确: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以俯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视“两岸石壁,无色交辉”。
色彩搭配之美:由“两岸石壁,无色交辉”到“青林翠竹”到“四时俱备”可以体现出来。
晨昏变化之美:作者以时间的角度,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
动静相衬之美:分别从形体、光色、声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思考: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明确: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心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发现无尽乐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得意之感。
教师补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全班再次齐读短文)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会背诵并默写。
2.想一下如果你身在其中,你该如何描述江南的山川之美?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的设想是,参照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上教师抛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答案,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进行引导、补充。教学思路上,围绕课文中首句一个“美”字展开,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朗读课文,品味字句,赏山川之美,品得意之情。
整个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上课时太口语化。学生在齐读课文后个别字的读音没有及时纠正。文言文的学习,自读是基础,诵读是重点,悟读是关键。多读,对于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我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比较少。对于字词的品味应多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或者“删词”等方式来体会表达效果,这样,学生理解的会更透彻一些。在品析作者情感这一环节上,时间留得少了,学生难以充分意会到作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
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给予学生一个发言的机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他们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注意自身问题,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0分钟 教师口述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 15分钟 讲授和讨论
(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五、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练习册
B(中等生):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C(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学情分析
1.我所带学生大多为城市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居多,对待学习似乎又不够细心与刻苦,作业质量不是很高,书写不很工整。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背诵与翻译上,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不是很扎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道学新课,不注意梳理和归纳。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整理与归纳。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书信的写作意图不是很明确,值得探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题目导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给大家说一下题目该如何理解呢?(答:回复;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用于陈情记事的。《答谢中书书》指的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那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封书信,看看这封书信写了什么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明确: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2.指名读,多媒体呈现重点的文言知识。
明确:实,确实;俱,都;与(yù):参与。
3.学生自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思考:这封书信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山川之美。
(三)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作者描写了山川的哪些美景呢?
明确: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映之美。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之美。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交替之美,动静相称之美。
2.谈谈你如何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作者写的都是常见之景,但是语言清丽,而且说了自己能够发现它的神奇之处,表现了作者深得山水之乐的喜悦之情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四)拓展延伸
画一画文中呈现的美景;再次有感情地诵读文本。
明确:老师听见同学们朗读地很认真,也很有感情,在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也体会到了山川之美,这就是古文的魅力,朗读的魅力。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现在谁能给大家分享下这节课的收获呢?嗯,你说你不仅了解了“书”这种文体,还跟随着作者游览了一番,有山水、有青林、有鸟鸣、鱼游,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好,很好,请坐,谢谢你的分享。
2.作业:将文中的美景用现代文写一写,字数:三百字左右;要求:文从字顺,有意蕴之美。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其作者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指导学生阅读,明确:“中书”是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3、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字词积累:
之:的
美:美景
古来:自古以来
共:都
高峰:高耸的山峰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林
四时:四季
俱:都
备:长久存在
晓雾:早晨的雾
将:将要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欲:要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
实:确实,的确。
是:这
自:从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未:没有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奇:指奇山异水
者:……的人
2、整体感知: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优美的意境。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2、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动静结合,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3、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4、节奏划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问题一:“歇”、“颓”的意思。
问题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此句翻译。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每人选择一句来翻译,再找1-2名学生做通篇介绍,要求优美流畅,师生点评。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2、理清思路,欣赏结构美。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季常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4、朗读,品味语言美。
你觉得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
(讨论,明确)一个“将”字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中依次显出。
一个“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一个“欲”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一个“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5、研读,体会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6、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课堂总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写景 四时之景
仰视:高峰入云(山之美)
俯视:清流见底(水之美)
平视:青林翠竹(色彩美)
美: 晨昏之景 猿鸟乱鸣
(动态美)沉鳞竟跃
总:抒怀 欲界之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