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观看山海观后感12篇

2024-07-19 09:12:40 观看山海观后感

【#实用文# #观看山海观后感12篇#】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看哦,写12篇观后感吧。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海情》观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看山海观后感 篇1

脱贫攻坚剧《山海情》戳中你的泪点了吗?由黄轩、热依扎领衔主演的伟大佳作《山海情》最近刷屏了,剧中那道地的西北方言、那质朴的人民群众、那顽固的奋斗理念、那赤城的改革之心、那坚定的爱国情怀无不让我感动和震撼。尤其是在剧情最后当贫穷、落后、艰苦、简陋、恶劣的大戈壁被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之时,那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让我深受感触,因为那翻天覆地的改变无不显露了国家扶贫政策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山海情》的每一个瞬间都能让人泪目,尤其是当马德福为了让全村通电而去求人办事的时候,他把尊严、面子、体面和形象都抛之在外了,因为对他来说造福人民、尽心办事就是他全部的信仰,所以为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为了自己的梦想所期,马德福只能不辞劳苦地奔波在家乡和变电所的道路上,尽管他总是被拒绝、总是你被敷衍、总是被打击、总是被辜负。当然,努力的人都将会是幸运的人,马德福的举动感动了人民、感动了领导、也感动了上天,所以他成功的让全村都过上灯火通明的日子,他这种敬业精神、爱民精神、和爱国精神让我打心里觉得佩服。

而女主角水花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伟大女性,尽管她命运悲苦、经历曲折,但她绝不是一个轻易认命、轻易服输、轻易放弃的人,所以每次当她极力热爱生活、把握机会、珍惜生命的时候,我总是会忍不住为她点赞。而剧中让我最为激动和震惊的就是水花拖家带口回吊庄的那一幕,为了满足吊庄通电的要求,为了趁机改善自己一家的生活,为了拼命改变自己的宿命,水花拉着自己瘫痪的丈夫、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子在路上艰难行走了七天七夜,那四百里可歌可泣的道路让我感受到了水花的伟大和坚韧。

马德福和水花都是像水一样温柔的人,但是为了心中的信仰和追求,他们却像仙人掌一样那么坚强和励志,他们这种努力、拼搏、改革、上进、积极的态度和品质很是感染人和启迪人,我想我们每个青年都应该像马德福和水花一样用一颗赤城之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幸和挑战。

《山海情》的演绎让我真切看到了祖国的强大,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怀,更让我感受到了无数公职人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我真心为《山海情》这部紧佳作点赞!

观看山海观后感 篇2

今天下午,天清气朗,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了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影片讲述了默图一行人历经困难去上学的事迹,这一行人以苦作舟,渡学海,奔书山。

第一苦,条件苦。默图的家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带,与世隔绝,但他却喜欢读书,想要学习,因为他懂得想要走出这皑皑雪山,飞翔于蓝天之上,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以苦作舟,努力求学。

第二苦,行路苦。绵延的群山上白雪皑皑,冰天雪地之中,只有湍急的河水在山谷间奔流,这碧蓝的河水下是无尽的寒冷和死神的呼唤。默图一行人沿着冰河前行,在山洞中休息,饿则以奶茶果腹。水湍急,冰面薄,怎么可能处处走通,无法,在途中他们只好攀岩,可夹岸高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岂是好攀?

第三苦,相离苦。一路千辛万苦,众人终于来到学校,可气温回升,水位上升,不可久待。默图父亲只好不到半小时便离开,父母尚能忍分离之涕,孩子呢?他们没有手机,不比城市,只好把相思忍于心底。

条件、行路、相离三苦而聚于默图一身,是对于求学的执着、对于刻苦的坚守支撑着他。我不禁想到,埃及的金字塔顶峰,只有两种生物可以到达,一个是雄鹰,一个是蜗牛。雄鹰可展翅怒飞,跃而登顶;蜗牛只可一步一步,历经岁月。在求学的道路上,纵天资聪慧,然七步成诗者能有几人?肉眼凡胎,不可挥手拨动三千风云,鲤鱼一跃上龙门。

求学路上,只有像默图一样集万苦为一刻苦,化刻苦为行舟,一直前行,才可豁然开朗,到达山海尽头,学海彼岸。

观看山海观后感 篇3

微博刷到推荐的纪录片,便找来看看。一下子全看完4集,看完已是凌晨1点半。

记录了4个地区孩子的艰辛上学路。分别是,需要经过一条大河,过河工具是一条索道,划到中心,还需要人力推过去,再搭顺风车到学校的尼泊尔学生;喝几口羊奶便去上学,没有午餐,或是要经过危险的象群的肯尼亚学生;寒冷的冬天,如果温度低于零下54度学校就不会要求他上学的西伯利亚学生;需要划两小时船,如果天气不好就会被大海吞噬的秘鲁学生。

每一集记录的都是不易的上学路,但不变的是孩子想上学的心,同时也有担心孩子上学路安全的母亲。可贵的是,尽管如此,父母仍支持孩子去上学,只要上学才能改变生活,改变命运。

印象很深的场景是,非洲大草原,象群从你面前经过;西比利亚大雪覆盖的冰雪美景;在无垠大海飘荡的直击心灵。这些是屏幕面前的.我感受的另一面,但对于上学的孩子们来说,每一步都是危险,要时刻保持警惕,象群可能会攻击你,寒冷的天气会让你手脚麻木直至冻僵,大海可能会生气让你葬身于此。

要珍惜好好读书的时光,尽管如今已大学毕业,但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观看山海观后感 篇4

全世界人们的共识——知识改变命运,真的不是假大空的口号。

纪录片中大部分的孩子,例如尼泊尔的孩子,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待,但每天上学已经费尽心血了,大部分人回家还要帮家里干农活,在上学路上耗费过长的时间,有些每天学习时间不足5h学习成绩又不够优秀,真的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吗

看到的时候总是会这样想,但是另一个方面来讲,生活已经很费力了,但是可以离自己的梦想近一些,能付出的努力已经是自己的全部。

他们每天上学遇到的困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走在70℃高温的地面上;划船几小时;穿越危险重重的草原、雨林;忍受严寒、饥饿、高温、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的前路,父母的期望就是他们可以每天安全回家,看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很多路都有人曾经遭遇了不测

可以说是相当极端了,但对于他们来说是常态,即便这样也要抓紧这改变自己生活的唯一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说是这样说然而。)

还感受到了同一个村子或者部落人们相互之间的善意:尼泊尔,他们上学路上过桥的.时候,彼此团结互相帮助赶去集市卖东西大人也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但还是等到他们先都过去之后最后一拨离开;肯尼亚的孩子在上学路上绕道去屠宰场可以吃到新鲜的肉和羊血;巴布亚新几内亚卡鲁里人全村人给要去上学的孩子举办的仪式:还有忘记了哪个地方水资源蛮珍贵的但男孩(女孩?)经过一个供水点的时候那里的大人还用水给他冲凉降温

还有他们对于自己文化的尊重,比如蒙古国的牧民父亲坚持自己游牧民的传统。

偶尔的偶尔也突然会想,生活在那样风景优美(并不宜人)但或许称得上与世隔绝的地方(比如肯尼亚、秘鲁的的喀喀湖、奥伊米亚康)能维持得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也能省去很多烦恼,但是说到底不管在哪里都各有各的烦恼吧,很多不宜居的地方祖先为什么会定居在那里呢

每一个镜头都让人充满了感慨,孩子们真的太可爱了眼神清澈,对未来又充满憧憬,尽自己所能帮助家人,这样认真。

又努力生活的孩子怎能不让人心疼呢

观看山海观后感 篇5

昨天有幸去看了尔导的《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新片的首映,观影中被故事的温柔打动了,感动的模糊了双眼。不管是当初历史上的民族大爱,还是故事里额吉一家,对于妹妹的温柔情感,都是能直戳大家的心。电影从一个双胞胎哥哥寻找妹妹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未,全国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后,将三千名孤儿送入草原,由淳朴的牧民来收养的孤儿的真实故事…虽好整体剧情很平淡,但就是这种平淡的剧情才能更打动观众的心!所有演员们的表演都是可圈可点的,尤其陈宝国老师不愧是老戏骨,每个细节都拿捏得非常恰到好处,堪称惊喜之作,有笑点,泪点也多,演员演技都不错,尤其是马苏,把牧民伟大母亲演的活灵活现,没想到电影中出现的蒙语都是她通过背诵记忆发音来完成的。

第一次演电影的阿云嘎和丁程鑫真的都很出色,尤其阿云嘎用温柔与帅兼备的那种成熟的且负责任的演绎很值得肯定!小演员罗意淳尤其最最让人惊喜的,她的倔强及机灵的感觉把握得非常到位,太招人喜欢了!看了这部电影非常想去看看辽阔的草原,他的壮美,还有内蒙人的善良淳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如同画卷一般呈现在大家眼前,那是美的、在流淌着的,也时刻浸润着人心的。影片整体是真实的草原牧民生活,真实而感人,有爱能跨越一切山海!

观看山海观后感 篇6

前有《隐入尘烟》“逆袭”成功留下的后劲儿还没过去,《海的尽头是草原》就选择在9月9日上映,恰逢中秋时节,光听影片名字就不难猜出走的是慢节奏的温情路线,看样子又要给2022年的岁末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时间上来看,作品是具备戳中观众心理防线的天时条件的,特别是疫情下的团圆,亲情与守望或许会变得更加清晰而刻骨,这让人在观看影片之时,会对作品传递出来的世界观,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实在没进入到电影院之前,我和很多没看过影片的人有相似的顾虑,关于导演是尔冬升这件事,不免会生出一些感慨:

一个长期以悬疑刑侦等题材而闻名的香港导演,在以偏远地区历史为背景的作品中,能恰如其分地阐述出那段厚重历史背后的人间百态吗?会不会高开低走?

事实证明,这些顾虑都是多余的。温情而不刻意煽情,追忆而不热衷诉苦,当真实的历史通过影视化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即便时间已过一甲子之久,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内蒙人,还是能穿越时间的更迭get到那些主人公们的悲喜哀愁。

对于那些远离家乡的南方孤儿们而言,虽然背井离乡一辈子都难以见到亲人必将是童年里最灰暗的记忆,但相比于饿死在亲人的怀里,能在异地他乡长出新的生命却也显得格外幸运。

虽然学着融入新环境,适应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于他们来说很难。但接纳新的家人,是爱跨越山海,链接草原和沿海的双向奔赴。

留在孩童记忆中那些伤痛与不安,或许会衍生出新的情绪和矛盾,但终将被人间大爱一一治愈。

观看山海观后感 篇7

“地道战,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

这是电视连续剧《地道战》主题歌里的几句歌词,它唱出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坚强决心和战斗豪情。每当我听到这首铿锵有力的爱国歌曲,就想起了高家庄的乡亲们,他们众志成城,英勇战斗的英雄事迹。

有一次,日寇的山田队长,带领着一队鬼子来偷袭高家庄。高传宝的父亲高老忠在放哨时,发现了这一紧急情况。为了给乡亲们报信,他冒着生命危险,火速跑到村边那棵大树下,敲响了警钟。山田来到大树下,警告他不要再敲,可是他置之不理,继续用力地敲。山田恼羞成怒,对着他的胸口连开数枪。就这样,高老忠壮烈地牺牲了。高传宝他们听到钟声和枪声后,率领着乡亲们火速转移到地道里。鬼子进村后,发现了地道,可是谁也不敢下去。这种贪生怕死的鬼子,根本不佩当一个战士。而高老忠大爷,为了拯救全村人的性命,毅然迎着敌人的枪口,为大家敲钟报信。这种视死如归,崇高无私的精神,真令人肃然起敬。而我们的'其他游击队员,也个个英勇善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了保家卫国,总要和敌人浴血奋战到最后一口气。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啊!

最后一次的战斗,打得非常惨烈。游击队牺牲了好多,日本鬼子也被消灭了许多。看到这时,我情不自禁地高声喊到:“打得好,加油,加油!”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高家庄的乡亲们,终于用自己发明的“地道战”这种方式,赶走了日本鬼子。而“地道战”,已经成为了战争史上的一种奇迹。高家庄人民这种机智善战的精神,也必将激励着以后的中国人民,肩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去抗击一切侵略者。

通过观看《地道战》,我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祖国再一次被外敌侵略,我们应该象歌中所唱的那样“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掉。”我们要学习高家庄人民那种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机智勇敢的作风。而在和平年代,我们要把对祖国的热爱,化做具体的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把对祖国的热爱,化做奋斗的决心,争取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报效国家;把对祖国的热爱,化做无私的奉献,象春蚕吐丝那样,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看山海观后感 篇8

暑假期间,我上网观看了一部红色经典电影《董存瑞》,让我感慨万分。

董存瑞是河北怀来县人,是一名共产党员,1948年舍生炸碉堡阵亡。

讲述的是在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负责攻击敌人的防御重点——隆化中学。出发前,他表决心:“就算死,也要把隆化拿下!”他们炸毁了敌人的3个炮楼和5个碉堡。河道上也隐藏着敌人的暗堡,暗堡突然开火,战友们一个个在中途倒下。

面对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挺身而出,再次请战,他拿起炸药包,冲向碉堡,冲时他的左腿已有伤,但还是坚持冲到桥下。由于暗堡离地面过高,放上就会滑下来,无法安放炸药包。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被炸毁,董存瑞英勇牺牲了,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一条道路。

看完这部电影,我流下了泪水,这是感动的泪水,这是敬佩的泪水。我们应该像董存瑞那样,有一种无私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

观看山海观后感 篇9

周一,直到看完电影,我才得知,香港知名导演尔冬升的外婆竟然是蒙古族,我忍不住在想,他是带着怎样复杂的感情在外婆的故乡把《海的尽头是草原》拍的如此细腻感人。

时间回到1959年,全球各地发生着种种大事,苏联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而在东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犹如春日里的倒春寒,席卷了刚刚成立十周年的新中国。三个春秋,像黎明前的黑暗,朦胧中的中国人民在饥荒里匍匐前行。

南方各地洪水肆虐,冲散了无数家庭,饥寒交迫中的人们被迫抛子舍女,留下了成千上万个孤儿。无依无靠、流离失所的几万个孩子稚嫩的恸哭声,喧嚣了全国上下。各省的民政局奔走求助,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当时已是饿殍满地,根本无力喂饱这几万个嗷嗷待哺的小生命。

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负责妇幼工作的同志遇见了乌兰夫,请求他帮忙支援些奶粉。乌兰夫回到内蒙古发现当地因自然灾害连奶粉都难以生产,思忖再三,他提议把孩子们接到内蒙来,送给当地牧民收养。就这样,1960年,来自南方各地保育院,前前后后几千名孤儿坐上一列列北上的火车,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了北疆草原。而同样在饥饿边缘游走的草原人民一见到孩子,就亲切的收为己有视如己出,奉行了这片土地上最朴素且纯粹的生命哲学——“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等待迎接新的黎明。

以上是“三千孤儿入蒙”的历史,也是内蒙古在共和国的特殊时期饱含家国情怀的故事。而电影,则是以此为背景,述说了一个上海哥哥寻找当年被家人遗弃的妹妹的故事。男主人公杜思瀚幼年时,母亲因无法养育两个孩子把妹妹杜思珩遗弃在了保育院。60年后,在母亲弥留之际,杜思瀚带着母亲一生的执念踏上了寻亲之路。

妹妹杜思珩在1960年来到内蒙古后被善良的蒙古族牧民萨仁娜、伊德尔夫妇收养,在这里,远离家乡的孩子们试着融入新的环境和家庭,所有的不安与伤痛,都被感天动地的草原民族的大爱逐一化解。最终他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学会了敬畏生命,并坚韧成长,在蒙古高原落叶生根,这一刻的他们,也有了新的名字---“国家的孩子”。

海的尽头是草原,而生命的尽头是广阔的时间,在讴歌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主题下,不同于其他主旋律电影略显单薄的喊口号,故事更多的是在细节处捕捉温情,以粗犷但富有哲理的情节阐释了大爱与私心的平衡:领养家庭的哥哥那木汗为救妹妹杜思珩而牺牲后,她一夜长大,最终成为这个牧民家庭的“哥哥”---她是那木汗生命的延续,她终于不再因年幼时“被遗弃被领养”而纠结于身份认同,她开始真正接受自己并知晓了生命的意义;而当年为了不被妈妈抛弃,把自己弄成重感冒留在了上海的哥哥杜思瀚,在懦弱中逃避了一辈子,最后在找到妹妹后,坦诚并释怀,重新成为了“哥哥”。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有了最优解。

电影的最后,两位阴阳相隔的母亲以对话的方式完成了影片主题的升华。站在广袤的草原上,已经百岁的萨仁娜额吉对着天空诉说:“姐妹啊,虽然我们未能见面,感谢你把这么可爱的女儿生下来,这样我们才共同把她抚养成人!”牧民母亲那双粗糙的手掌,在天地间,用守望相助书写了人间真情。个体生命有着数不尽的阴差阳错,中间夹杂着奉献、妥协和包容,所有的人与事,虽有缺憾但也圆满了。镜头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永远坚信“腾格里”的意愿及命运的安排,是全片中主创团队对蒙古族图腾精神最深刻的诠释。

草原啊,永远不会消失,民族精神啊,也永远不会荒芜,在不同的时代里,她都会化成甘霖,流经之处,肥沃土壤,滋养大地,最后奔流入海。彼此搭着肩膀的手足们,就像波涛里的浪花,千千万万的同胞们,紧密连结着海与草原,在苍茫的草原深处,永无尽头,永垂不朽!

观看山海观后感 篇10

本剧一开始就展现了当时西海固“吊庄”移民政策,涌泉村有的人家里三兄弟只穿一条裤子,一个水窖、一头驴、两只羊、两笼鸡就可以让自己的女子嫁给别人,娃娃们不上学都想着跑到外面去打工挣钱,县里送来的扶贫鸡都快被吃完了。可见当时居住在大山里的人们日子过的有多艰难。“吊庄”移民就是把一部分人从山里头搬迁到银川附近的平原,开荒拓土、发展生产、建设新的家园。

我对剧中的马得福、马得宝兄弟两印象深刻。马得福是一名基层干部,从他的身上能体会到现实中那些致力于脱贫工作的基层干部的身影,他从农校毕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追回涌泉村里“逃跑”的吊庄户。从苦口婆心地劝返吊庄户、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再到之后的东西协作扶贫政策出台后,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他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品质值得称赞。马得宝最初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他当过小偷,下过黑煤矿,为了找尕娃甚至去过新疆,回到家乡的他在凌一农教授的帮助下最先盖起了蘑菇大棚,成了金滩村先富起来的人。马得宝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踏实肯干,坚持学习,即使输在了起跑线上也能走上人生巅峰。

白校长无疑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他本是来农村支教的,有着大好的前程,却选择留在农村,心甘情愿地做着一名乡村教师,从任课老师到校长,记录了一个男人从少年到年老的几十年时光。他几乎为教育事业付出了所有,甚至都没有时间好好照顾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他与全村人为敌,在所有人都想要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的时候,只有他在坚持教育的重要性。他只是希望孩子们能在短暂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了孩子们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他经常用自己的工资补贴学生,最后不惜卖掉闽商捐赠的电脑给学生买校服,修操场。他用肉身去拦车,把未满16周岁的学生硬生生的抓回来上学。为了孩子们的教育,他一个一个的家访,自己的眼镜碎了,镜腿断了,琴坏了。都没有想过第一时间去修,他在意的只是学生的未来。这样的白老师真的太让人心疼、难受了,看剧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为他落泪。当孩子们合唱“春天在哪里”的时候、当他为了孩子们的教育和学生家长争吵的时候、当他和得福闹翻的时候、当他不被理解遭到女儿麦苗指责的时候、当他被撤去校长职务却依旧为教育局的新政策开心的时候愿世间有更多像白校长这样的老师,也愿他们能够幸福。

麻副县长出场次数并不多,但是却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反感,弹幕上纷纷要求对其严肃处理,甚至有要求撤职查办的。事情的起因就是金滩村的双孢菇种植被记者宣传了出去,麻副县长看到了报道,以为找到了一条可以推广的脱贫致富模式,以及一条快速累积政治资本的路子。他仅凭一纸报道未经调研就向县委书记汇报要开现场会的提议,实际情况是金滩村因大量种植双孢菇,供大于求导致市场饱和,双孢菇已经卖出了白菜价。此时此刻应该想办法打开销路,尽量减少村民的损失。麻副县长从马得福处了解到了这样的情况,也听到了不支持开会的建议,但是他还是坚持要开这个现场会,并没有向书记汇报真实情况。现场会上,马得福为民请命,硬是把实际情况说了出来,麻副县长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被来参会的市委杨书记狠狠地批评了,现场会变成了双孢菇推销会。

滴滴“攻坚水”,穿破“贫困石”。6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积减少80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脱贫攻坚虽然已经收官,我们要以闽宁为榜样,激发弱鸟先飞敢干、滴水穿石苦干、愚公移山实干之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观看山海观后感 篇11

《山海情》的故事从1991年延及当下的中国,以闽宁镇的发展历程为创作命题,展现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的政策背景下,福建和宁夏两地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描绘了一幅雄厚壮阔的脱贫故事画卷。不长的'23集何以铸史诗?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该剧能后来居上、攀上高峰,雄辩地证明了党领导文艺的成功之道。“真正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扶贫题材乃至新农村建设大题材的创作,它在资源配置上有独到的眼光,有深入的开掘,使得《山海情》具有了扶贫题材高峰上的精神高度、浑厚的文化内涵、感人的艺术价值。”剧中,从涌泉村到金滩村到闽宁村直到闽宁镇,一路衍变正对应着我们国家近30年来扶贫攻坚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在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看来,闽宁镇的故事题材厚重而宏大、真实而具体。其中既有辛酸的贫困史,又有一代人艰苦奋斗脱贫的精神奋斗史,更有一个展现在全体世人面前的让人意想不到的脱贫攻坚赫赫成果。

闽宁镇的题材丰厚,几乎可以涵盖中国脱贫攻坚道路的全部内容。东西协作、移民搬迁、生态建设、发展生产、养殖种植、劳务输出、技术引进、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这些改变贫困的中国方案给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驰骋空间。李京盛说:“它不仅写通过一条道路、多种经营打开思路,带动一个村子富起来了,而且是从一家一户一村一镇起步,进而到县、到省直至中央整个扶贫的伟大部署,写出了中国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整体部署和实施方法。”

观看山海观后感 篇12

故事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说起,由于新中国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南方孤儿聚多且营养不足,内蒙古政府主动承担责任,将三千多孤儿接去大草原。

以小见大的手法,将时代大背景缩影为两个小家庭的岁月碰撞,无论是杜思珩,还是那木汗,选择任何一个平行空间的身份,都会留下刻骨的遗憾。她是母亲的牵挂,那木汗又是她的牵挂,当你留在哪个世界,都会发生属于这个世界的磁场效应,或许上天早有安排,或许世界本就是自己创造的。

杜思珩是时代的幸运儿,她有两个母亲的爱护、父亲的关爱和哥哥们的疼爱。在鬓发斑白之时,见到自己的亲生哥哥,岁月蹉跎,心怀坦荡,既然选择代替别人活下去,也不曾退缩,只是多了份平行世界的痛苦与思念。

三千个像她一样的孤儿,都是这样的幸运吗,答案肯定是不。但我们祈祷,他们世世幸福,平平安安。

推荐阅读

上一篇:建筑施工爆炸应急预案13篇 下一篇:关于小学戴口罩倡议书合集14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