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行政管理学读后感(精华九篇)

2024-07-09 12:12:05 行政管理学读后感

【#实用文# #行政管理学读后感(精华九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9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管理心理学》读书心得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行政管理学读后感 篇1

“管理”两个字确实看起来非常抽象且空洞,但读完陈春花老师写的《管理的常识》,虽说是“常识”,却蕴含丰富的内容,精辟的见解,化“抽象”为“具体”,化“空洞”为“饱满”,助你慢慢领悟“管理”的真谛所在。作为管理者,《管理的常识》一书值得好好读读,可以在工作中作为理论与行为衔接的对照思考,将会使你进一步认识到———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1、什么是管理的基本规律

陈老师把“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作为管理的基本规律,是因为我们在管理中常常犯错误,常常忘记了管理这一条基本的规律。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但是管理上的对错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管理是要解决问题的。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老师认为,原因在于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时遇到问题,管理者一般会要求寻找原因和责任,而忽视了去“面对事实,解决问题”,这样将来这个问题可能经历了不会再犯,但如果不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下次遇到新的问题,就不知道如何马上去解决,也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

2、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是服务,最直接的意义就是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面对事实,解决问题”最终服务于经营。管理与经营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两种能力,经营能力就是选择正确的事做,管理能力就是把事做正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是第一位的,管理是第二位的。

集团财务管理就是在“核算、服务与监督”基本职能基础上,通过持续为企业经营解决系列问题,提升解决效率效果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在增长性、盈利性、流动性之间找到最优的平衡,同时规范风险,更好地实现财务职能。

3、经营离不开核心能力的建设

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和培育对于确立企业的市场领导地位和竞争实力是极为重要的,为此,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通过审查自己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观察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独具慧眼地识别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方向,界定并构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性差异竞争优势,保障企业持久、健康地经营下去。

德赛集团一贯高度重视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经过多年经营,剖析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优势,推动形成“工业制造、客户服务、技术创新及资本运作”等四项核心能力体系,并围绕这四项核心能力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使之不断巩固、提升。

4、文化管理是解决企业持续经营的问题

最后谈一谈企业文化,陈老师也比较推崇企业文化管理。企业为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肩负何种使命,拥有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是企业是否可以持续的根本因素,而这些问题的回答正是企业文化所承担的责任。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石,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认知和导向。姜总提出的`“五个文化”(奋斗文化、诚信文化、协同文化、创新文化、绩效文化),非常契合德赛集团经营发展的需求,对财务人员来说,践行五个文化也是为经营服务,如“协同文化”,包含总部财务系统与其他部门之间、各公司财务系统与其他部门之间等等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协同”,只有互相“协同”,才能保障为经营管理输出高质量的财务管理成果。

结语:管理者要学会向下负责

让管理产生绩效,最终体现在下属的成长中,因为企业的绩效是来自于员工。相对于管理中的`所有资源来说,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对人的激励也是最重要的。

管理的核心价值就是激活人,发挥员工的价值,激发员工的潜力,激发团队的潜力,让人与事、人与资源组合的产出最大化。

我们集团财务系统一贯高度重视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一方面鼓励控股公司积极申报并遴选业务骨干、业务新人,另一方面通过组织财务系统知识竞赛、创建德赛财务工作经验分享与交流的平台、组织财务大讲堂等方式,大力推动并促进后备干部的成长,后备干部成长了,财务管理的绩效就显现出来了。

行政管理学读后感 篇2

西蒙是管理学界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他的理论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的不同分支,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石之一。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研究大部分基于西蒙的思想。

他的贡献在于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管理行为》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主要内容:

(1)决策制定和管理型组织;

(2)决策的事实要素与价值要素;

(3)管理行为中的理性;

(4)组织的均衡;

(5)权威的角色;

(6)沟通;

(7)效率准则忠诚与组织认同;

(8)组织的剖析

初读此书,觉得内容很多而且有些理论不是很好理解,但是作者都能用很生动的例子解释其中的道理,所以读完此书让我大概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对于决策的分析,那我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决策是本书所论述的中心内容,在前言中西蒙就有说"决策与管理几乎是同义的""决策行为是管理的核心;管理理论的词汇必须从人类抉择的逻辑学和心理学中导出"可见一开始西蒙就定下了全书的基调即是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在管理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其实很好理解,管理者的一个决策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例如:60年代福特汽车的经理爱奥酷卡认为公司新车的发展方向要进军青年人市场,因此设计符合美国年轻人的风格,从而使公司大获成功。而与之相反的是最近的日本丰田公司大量召回问题汽车严重亏损的案例,是因为之前其经理过度的成本控制决策,虽然前期使公司获利,但是为车子质量问题埋下了严重隐患,导致现在问题爆发。因此可见决策的重要性。

那么究竟如何作决策才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呢?书中提到了很多,我对于其中三个方面很认同而且很受启发。

首先是作者提到了有限理性这个观点,对此,西蒙的研究中有一个著名的"蚂蚁"比喻:一只蚂蚁在海边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块的沙滩上爬行,蚂蚁爬行所留下的曲曲折折的轨迹,绝不表示蚂蚁认知能力的复杂性,而只表示着海岸的复杂性。蚂蚁因为其视野的有限因此遇到石头障碍物只能绕行。与之类似的,人们的认知也是带有局限性的`,而且人们永远无法达到毫无错误,十全十美的认知真理的程度,就连获得多个博士学位的西蒙自己也承认还有很多东西不了解,因此人们的决策也不可能做到绝对完美。所以我认为人们在做决策时就不要认为能完美无瑕,而要会取舍选择最优的方案。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知识结构水平越高,所作出的决策就越合理,因此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有助于人们作出合理决策。

其次,第二个方面是提到了作决策时的两个重要的要素,即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事实要素是对环境及环境的作用方式的某种描述。价值要素是关于管理者对某种事物喜好的表示,表明对该事物的某种判断。简单来说就是价值要素是决策要达到的目标,事实要素是决策的手段。西蒙对这两要素提出了很新颖的方法论,他多次强调:"不应把决策本身看成不可分解的单位",就是认为决策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是有联系的,即当一个决策的目标达成了可以转化成下一个决策手段从而为下一个目标的实现服务。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俗话说的好,"一口吃不下一个胖子"当我们遇到很复杂难以决策的问题的时候,不妨划分为若干小决策,循序渐进一个个逐层攻破。

第三个方面作者提到了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所谓程序性决策就是拥有固定思维模式的决策,经过多次实践对应于相应的问题形成的解决方法,简单的说就是一种经验。作者认为决策者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程序性决策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省去很多思考的时间而且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作者自己也举了亲身的例子,他小时候很喜欢下象棋可是之前一直下的不好,后来他有意识的去研究和记了第20步象的几种不同走法并应用自如屡试不爽,击败了众多高手。像他一样其实象棋大师脑子里存有数以万计的棋谱,对手的每一步棋都有相应的对策,让他们才能在比赛中游刃有余。然而非程序性决策同样重要,这主要是指个人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句话说的好,"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能在没有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随机应变做出创造性决策同样也是对管理者的考验。因此这两种决策能力都是平时应注意培养的。

本书对于管理的理论真的非常丰富,我只是选了其中的一些来谈了自己微薄的观点,书中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继续去学习和研究。不过真的很感谢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让我知道了"管理就是决策"的意义,让我受益匪浅。

行政管理学读后感 篇3

学习管理心理学已有一段时间了,这门课程涉及到各个方面.我个人认为,无论在学习生活,生活工作之中都需要具备几点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些方面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而且,在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是种捷径,更能让自己的工作达到“时间少,效率高”的效果。同时,在漫漫人生路途中欣赏到一幅幅悦人的风景!

管理心理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主要探讨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的行为规律,以便运用这些规律来预测与控制这些行为,以提高组织的效力。它是心理学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中应用的结果。是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理解、预测和管理人类行为,提高组织绩效的一门科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中,管理心理学均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必修课程。而把心理学运用到管理学里面,则是一种突破。什么是管理者?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作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行为以达到工作目标。管理者在组织中完成他们的工作。法约尔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今天,这些职能被简化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有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角色。管理不是一门只有天才才能掌握的学问,而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不完美,每一个充满这样那样缺点的人,都能掌握的学问。用管理学大师杜拉克的话来说:“如果一个组织需要天才或超人管理的话,那么它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一个组织必须有这样一个形式:在一个由普通人组成的领导集体领导下能够正常地运行。”换句话说,管理的奇妙之处在于能够通过它让一群平常的人做出不平常的事情来。管理学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普通人发挥不同寻常的效率,而不是如何找到绝无仅有的天才。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能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首先自己要懂得如何去搞好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为工作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要说一下管理心理学的一方面---交际心理。

1.人际交往在商务活动中有哪些作用

人们在共同劳动过程中,彼此间结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其中有一种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为什么说它重要呢?这是因为在现实中,人的经历知识经验能力、性格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产生双向交流,使彼此的长处得以递增,彼此的短处,得以克服,近而为实现群体的工作目标共同努力。

在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心理关系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它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明显的情绪体验的性质。人际关系的以定的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且以一定的情感为纽带,人们在共同活动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在性质、方式和过程完全相同的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工作关系、行政关系、经济关系往往是固定的或相同的,而人际关系却是不相同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人际关系具有情感体验的性质。

2.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既有相互依存、互相吸引的一面,也有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一面。当相互依存在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吸引,当相互分离在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排斥,人际排斥对人类的关系是有害的,有时,甚至会对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搞好人际交往呢?首先,应排除妨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各种不良因素。

一种方法,则是冤家宜解不宜结----“相逢一笑泯恩仇”毫无疑问,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后一种态度是值得称道的。

第二,做人要厚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能待人苛刻,使小心眼。别人有了成功,不能眼红,不能嫉妒;别人有了问题,不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更不能给人“穿小鞋”。

第三,为人处世要有人情味。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人与人相处,应当减少“火药味”,增加人情味。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要想达到无往不胜,首先得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2.1要塑造“好人缘”的公众形象

“人缘”,其实就是人际关系。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即是否有个好“人缘”,直接影响到工作,学习,生活顺畅与否,更关系到办事能不能顺利地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能有个好“人缘”呢?

第一,要有容人之量。人际关系中,有时发生矛盾,心存芥蒂,产生隔阂,个中情结,剪不断,理还乱,当何以处之呢?一种方法是“冤家路窄”,小肚鸡肠,耿耿于怀;另第四,要诚以待人。诚实是人的第一美德。做人要坦诚,更要有一些侠骨柔肠,光明磊落,襟怀坦荡,使人如沐春风,这样才能有个好人缘。

第五,要想人缘好,还要靠近“好人缘”。在你选择朋友,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时,最好能选择好人缘的人。而且能与这种人关系越密切越好。为什么呢?首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道理大家都懂,其次,他会给你带来很多的好处:其一,人缘好的人他的朋友肯定不少,如果你与他成为关系密切的朋友,那么他的朋友自然也会成为你的朋友。这对于你迅速建立或扩大人际关系网具有巨大作用。其二,“人缘好”的人朋友众多,群众基础好,他的能量也就越大,有时你会感觉到,找这种人帮忙办一件事,要比找其他人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

2.2学会管理沟通技巧很重要

人际沟通的行为准则有两种功能.首先,它为提供和获得社会资助条件,为人际沟通提供了基础;其次它是一种调节行为,可以减少可能导致关系破裂的积极因素旨在维持关系的过程中达到个人目标.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互惠互利”原则有三个特征:首先,这种互酬常常不是同步的不能要求你在物质上帮助了我,我就马上给予回答,而常常是铭记情意,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答谢.其次,这种互酬常常不是等量的,不是你给我几分好处,我就马上还你几分.再次,交往中一般不仅仅存在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形式,现实生活中其他的报偿形式一样存在.除了互利互惠,人际交往和沟通还应遵守诚信原则和相容原则.诚信原则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沟通要讲真话,做到言必信.二是遵守诺言,实现诺言,说道做到.相容原则就是交往者要心胸坦荡,宽广,有爱心.爱人者不被人爱人际关系就产生一种亲和力.有了爱心就有理解.其次是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不在琐碎的事上计较.三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宽带他人.2.3学会与不性格的人打交道

人的一生,不各要和多少人打交道,现代社会,各种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增多了,人们的社会活动也频繁了,由于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与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不同思想的人交往,自然,在这些人中就有各种不同性格的人。那么,我们怎么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呢?我们应该看到,既然别人与自己性格不同,他在待人接物方面,自然许多地方跟自己不一样,当我们看到了别人与自己不同之处之后,不要觉得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更不要讨厌和嫌弃别人。我们要承认差别,当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看到不同性格的人,就不会强求别人处处和自己一样,就可能容忍相互间性格上的差别

2.3.1学会求大同,存小异。

性格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不同,我们要学会在不同之中发现相同之处。比如,你若是一个性格平各的人,你给小李提意见,可能言辞不那么激烈,语气也比较委婉。如果你身旁有一位性格刚强而倔强的同事,他给小李提意见,可能单刀直入,语言尖锐,甚至可能转而批评你,说你给别人提意见转弯抹角,是钝刀子割肉。这时候,如果你只看到那个直率的同事开展批评的态度和方式跟你不一样,觉得他太鲁莽,太不讲情面,你可能就会感到跟他格格不入,合不来,如果你除了看到你们两个提意见的方式不一样之外,还看到他也和你一样,也是出于一片好心,真心帮助同事,这样你可能就不会觉得他粗鲁无情,而觉得他有难得的古道热肠,同时也不会计较他对你的批评。我们要是多看别人和自己之间的共同点,就容易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2.3.2要注意全方位了解别人

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你如果对一个人不了解,你和他在感情上就必然有距离。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时代,家庭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经历,遭遇有关。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最好也要了解他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样,你可能就会理解他,体谅他,帮助他,慢慢地,你们之间就会相互增进了解,甚至还可能成为好朋友。

2.3.3注意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

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由于对比明显,双方可能会很快发现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发现了别人的短处之后,正确的态度是给别人指出来,帮助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爱有缺点,我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这样,大家不仅能够和睦相处,相互还会有所补益。

2.3.4要注意讲究不同的方式方法。

这不是指那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世故圆滑,也不是指那些逢场作戏的玩世不恭。我所说的待人的别,是指要看到性格不同的人有他自身的特点,我们要针对这些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恰当态度。

2.4对不同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

2.4.1对死板的人,唤起他的兴趣

这种类型的人,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会做出你所期望的反应来。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听进去没有。与这种人进行交往,刚开始多多少少会感觉不安。遇到这种人,你就要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能随便和他闲聊,只要能够使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也就好办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这个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个人都会有他感兴趣,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说出来,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须好好掌握并利用这种人的性格和心理。

2.4.2对傲慢无礼的人,尽量少说

有些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你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实在叫人看了生气,是最不受欢迎的典型。但是,当你不得不和他接触时,你需要如何对待他?对付这一类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罗嗦,所谓“多说无益”。

2.4.3对沉默寡言的人,直奔主题

与不爱开口的人交涉事情是十分吃力的事,因为对方过于沉默,你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白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

2.4.4对深藏不露的人,多用心思

我们周围有很多深藏不露的人,他们不肯轻易让人了解他的心思,有时甚至说话不着边际,一谈到正题就“顾左右而言他”。当你遇到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你只有把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作出最后决断。人们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说出答案或提出判断时,他也故意装不懂或言不及义地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其实这只是对方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2.4.5对草率决断的人,步步为营

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他常常在交涉进行到高潮时,忽然作出决断,给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是由于性子太急了,因此有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由于“反应”太快,这样的人每每会对事物产生错觉或误解,其特征是: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谈话,往往“断章取义”,自以为是地下决断,如此虽使交涉进行较快,但草率做出的决定,多半会留下后遗症,招到意料不到的枝节发生。从事交涉,倘若遇到这种人,最好把话题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之后,马上征求他的意见,同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至于发生错误,也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3.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行政管理学读后感 篇4

1、据一项调查研究统计,在心理学中消极研究和积极研究的对比是21:1,鼓励个人的成长,增进个人的健康比治愈自己的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容易,也远比治愈真正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容易的多。消极研究多用于心理治疗,是为了解除痛苦,把人从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中解放出来,恢复健康,但是难度比较大,占用了过多的精力和资源。积极研究多用于预防和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康复后的积极恢复,促成人向健康的方向变化,增强了应对挫折和不良情绪的能力,但是对已经陷入心理障碍的人作用有限。只关注消极研究会让人只看到人性中消极的、黑暗的一面,而积极研究关注人性中美好的、善的一面,同时从这两个角度看问题才会对人性有一个合理的认识。积极心理学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形成了一种平衡。

2、目前现实中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障碍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一方面人们的意识程度提高了,对于不良情绪障碍的认识水平、诊断水平和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提高了,也就是说以前不良情绪障碍同样存在,只不过

由于以上原因人们没有意识到存在的问题是不良情绪障碍,没有诊断出来而已,并不是不存在。另一方面不良情绪障碍在客观上确实增加了,

1、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要求提高了,也就是说对于生活的满意度标准提高了,而满足需求资源的有限和匮乏特别是优质资源的稀缺始终存在,因此满足需求的难度也提高了,需要的受挫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

2、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对物质、精神追求的不平衡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对舒适安逸生活方式的过度追求和对未成年人的不合理培养方式降低了我们的适应能力。

3、信息的泛滥和传媒的发达等原因让未成年人在还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有效应对方法的时候就受到了不良文化信息的影响,辨别能力不够容易被误导,应对方式不合理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

3、为什么应该研究和推广积极心理学?

因为首先集中研究有用的东西至关重要,会变成现实,在世界上起更大的`作用。其次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领域的研究学科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快乐并非对痛苦的否定,摆脱我正在经历的抑郁或者焦虑并不意味着我同时就变得快乐了,情况并非是这样,问题不会这样被解决。最后预防在今天来说非常重要,预防困苦,不管是抑郁还是焦虑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专注于培养积极心态来解决。

4、专注于有效方法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成一种变化,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专注于研究有效的东西至关重要,不管是对我们自身,还是对我们的关系,对于其他人和社会,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多有效的东西。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专注于研究有效的东西?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本身,好的问题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问题可以引领我们去探索未知,让我们去关注我们忽略了的重要的东西。

5、帮助高危人群的研究,开始时是消极研究,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人会失败?健康的文化造就健康的个人,病态的文化造就病态的人。这些人的失败中的确有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但是要改变对人造成不良影响的环境和文化因素难度很大,付出巨大收效甚微,甚至情况还会继续恶化。后来出现了范式转移,也就是问了一个相反的问题,同样是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特别是高三的学生在经历了12年的学习努力后,迎来了高考。然而一些人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挫折,很多学子因无法面对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这样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还会因各种各样的关系而遇到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在如今的社会很多人开始选择心理咨询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广场恐怖症,密闭空间恐怖症,强迫症等都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治疗。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恋爱问题,如那位高尔夫球场的球童,她因为对自己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非常苦恼,老师采用了让她拥有企业竞争实力的方法让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安全感,从而解除她的困惑。

作为一名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将来可能不是一名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但周围的朋友常常也会因一些问题而把自己当做倾诉的对象,这就需要我们做一名很好的倾听者。例如认真地听朋友的讲述,或许她们在哭泣时需要的只是我们默默地递过去的纸巾,静静的聆听。

不同的气质类型也会造成人们在面对问题时的态度不同。我是一个多血质和粘液质混合的人,这使我面对问题时比较乐观而有时候做事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

学医的我,在不久的将来会走向临床。在面对病人时,我就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以便获得更加全面的资料和病人的积极配合来达到一个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也就体现了医学心理学对每一位医生的必要性。

因为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很多是因为医生与病人的沟通不够而致。一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医技更要有医德,正如古人云“大医精诚”。

12周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只是我对我对心理学的一个简单入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心理学会是人生的一段美丽插曲。

行政管理学读后感 篇5

管理的书并不一定管理者才有必要去读,工作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管理的环境中,了解管理知识明白其中的游戏规则,能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认为的一个观念,大家之所以来这里工作,是有个人需求的。可能是一份薪水,可能是进步,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这里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人们为什么工作」企业和个人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各取所需,各司其职,双方都会关心投入产出比。所以,关于如何搞清对方需求,给予激励,提高绩效。

激励让人们自己做出选择并愿意付出。这个定义中强调的是自己两个字。在激励部分提到了人为什么要工作,也提到了赫茨伯格的保健激励理论。书中提出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

1、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

根据保健激励理论,工作是福利保健因素,而不是激励因素,涨工资不会带来满足感,只会降低不满。对于保健因素应该覆盖绝大多数的人,并且要做到只能涨不能降,否则对士气影响很大。而激励部分要对少部分人。并且强调,特别高的工资并不是好事,对员工和企业都是有害的。

2、最低层次的`需求影响最大

根据马斯洛需求模型(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如果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出现问题,那么对士气影响最大。如果一个企业经营不善、宣布裁员对没裁的员工也非常影响士气,而不是有激励作用。

3、人不流动也许是安于现状不求发展

根据奥得佛的理论,人的需求各个层次是并存的,而不是完全由最底层逐步往高层走,当人的高层需求得不到满足时,遇到挫折时,会选择低层需求。不流动也许就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这个对个人和企业都非常有害。

4、满足感高并不一定带来高绩效

有时提高很好的福利,对有些人可能带来很高的满足感,但是这些满足感却不能带来好的绩效,除非这个是不差钱的垄断企业、行政机关,否则是不能长久的。最好的应该是让满足感来自于工作本身,这样才能有良性的循环。

5、不公平是绝对的

一个组织中只能做到:我的获得/我的付出=他人获得/他人付出;不可能获得是公平一样的,那么就成了大锅饭,没有任何的促进。另外也启示管理者,表扬和给他人奖励时因先说这个人的付出,然后再说奖励,这样其他人更容易接受。

6、成本最低的激励措施

1)鼓掌(鼓掌要超过9下才有效果)

2)赞美

3)鲜花

4)隆重的仪式

7、激励不起作用的情况

1)工作超负荷,严重影响生活、健康

2)角色不清,任务冲突;让员工做不适合他做的事情

3)不公平的待遇,同工不同酬

激励是工作的发动机,激励工作做的好能激发员工的潜力,能让组织焕发生机活力,让员工自发的去奉献自己,实现双赢。

最后《管理的常识》这本书,在物理空间上,它很薄。但这不妨碍它能囊括很强大的内容,这些内容很适合细细品读与感悟。也很庆幸在这个时间遇到一本好书,让自己重新总结和审视过去的经验和见识。最后,管理,确实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行政管理学读后感 篇6

诺基亚:"危机是改进的机遇"

诺基亚处理部件供应问题的首席管理人员考豪能得知飞利浦要停产一周的消息当天,就要求考察飞利浦,但是飞利浦拒绝了。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诺基亚开始每天询问飞利浦公司工厂恢复的情况。情况迅速反映到了诺基亚公司高层,诺基亚手机分部总裁马蒂·奥拉库塔在赫尔卢基会见飞利浦方面有关官员的时候,把原来的议题抛在一边,专门谈火灾问题,他还特别说了一句话:“现在是我们需要下很大的决心来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得知飞利浦两周不能解决问题时,诺基亚召集了中国、芬兰和美国诺基亚分公司负责采购的工程师、芯片设计师和高层经理共同商讨怎样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一起讨论解决方案。

为了应急,诺基亚迅速地改变了芯片的设计,经过考豪能的不懈努力,他们找到了日本和美国的供应商,承担生产几百万个芯片的任务,而从接单到生产只有5天准备时间。

爱立信反应迟缓而错失良机

与诺基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爱立信反应要迟缓得多,显然对问题的发生准备不足。爱立信公司几乎是和诺基亚公司同时收到火灾消息,但是爱立信公司投资关系部门的经理说,当时对爱立信来说,火灾就是火灾,没有人想到它会带来这么大的危害。当火灾发生的时候,很多高级经理们刚刚坐上新的位置,还不熟悉火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也没有什么应急措施。

2000年7月,爱立信第一次公布火灾带来的损失时,股价在几小时内便跌了14%。此后,股价继续下跌不止。这时,爱立信公司才开始全面调整了零部件的采购方式,包括确保关键零部件由多家供应商提供。

火灾后遗症在2001年1月26日达到了高潮,飞利浦公司的官员说:实在没有办法生产爱立信所急需的芯片,"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爱立信公司突然发现,生产跟不上了,几个非常重要的零件一下子断了来源。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爱立信公司为了节省成本简化了供应链,基本上排除了后备供应商。当时,爱立信只有飞利浦一家供应商提供这种无线电频率晶片,没有其他公司生产可替代的芯片。在市场需求最旺盛的时候,爱立信公司由于短缺数百万个芯片,一种非常重要的新型手机无法推出,眼睁睁地失去了市场。爱立信公司主管市场营销的总裁简·奥沃柏林说:"可惜的是,我们当时没有第二个可选择方案。"面对如此局面,爱立信公司只得宣布退出移动电话生产市场。

诺基亚的努力没有白费,手机生产赶上了市场需求的高潮,生产按期完成。利用火灾给爱立信公司带来的困难,诺基亚公司奠定了在欧洲市场的主导地位,扩大了在全球手机市场的市场份额。当时,诺基亚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0%,而一年以前还只是27%,爱立信的市场份额为9%,一年以前则是17%。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场危机使诺基亚从爱立信的手中抢夺了3%的市场份额。

行政管理学读后感 篇7

我去书店买了一本《A+时间管理法》,读后感觉书中教的一些东西真的挺好,我就有时候感觉自己效率太低,时间在我的指尖都溜走了但也无能为力,感觉自己在浪费时间很懊恼但自制力又太差,只能过后徒增无奈,所以书中有些东西对我很受用,我就把自己的一点体会写一下不得不承认我有拖沓的毛病,我把作业总是拖到最后期限,不愿意做作业,放了假之后,一到做作业的时候,我就开始找理由,觉得时间还长,先玩会儿再学,所以工作作业总是一拖再拖,等到时间都在我娱乐时悄悄溜走了,我才开始后悔自己自制力不强,浪费了时间,所以在读第二章“克服拖沓的习惯”的`时候,很有感触,我觉得以后我要学会书中教的列一下“工作清单”,并关键时候告诫自己必须要做一些事,不能给自己找借口,把工作期限无期延后。

自己到时候要自我暗示一下,反问一下:“如果不做会带来什么麻烦?”我觉得这种做法应该会有效的,我还有个毛病就是磨蹭,效率有些低,书中针对这个问题也做了剖析,他给予的建议是记录下自己一天当中的活动和它用的时间以及做工作时的精神状态,从而找到自己一天中的“黄金时间”,这样在安排工作时一些重要困难的工作安排在精力好的时候做,自然效率会高一些,还有在长时间工作时脑力疲劳会使效率下降,这时我们可以起身做一下运动,扭动一下脖子,放松一些会好一些,另外,书中建议我们说如果可以的话,最好中午午睡一下,时间别超过20分钟,否则会头昏脑胀,这些建议我觉得还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一些效率的。

我们现在是大学生,书中还说道如何应对浪费你时间的上级,作者深刻的见解、实用的日常建议与精彩的案例分析将帮助我们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让我们轻松掌握时间,效率倍增,我真的挺喜欢这本书的!

行政管理学读后感 篇8

1911年以泰罗经典著作《科学管理理论》的问世为标志,西方文明中诞生了科学的管理理论。在其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西方管理理论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古典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然而,在管理理论众多的探索者中,有幸享有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大奖的人只有《管理行为》一书的作者西蒙。一本管理学的书怎么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呢?

这是我拿到《管理行为》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疑问,在反复阅读本书之后我觉得西蒙的《管理行为》一书以及他的整个理论对经济学所作的贡献,概括起来最主要的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是以“有限度的理性”和“令人满意的准则”这个决策理论的基本命题。西蒙的《管理行为》正是要解决理性的定义问题。为界定理性的概念,西蒙在该章中阐述了决策制定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手段目的、备选方案与后果、价值与可能性。首先,作者构建了手段目的链的分析图示,指出了组织的手段目的层级系统的特征。组织的目的结构是层级式的:整个层次系统的每一层次,都可视为下一层次的目的和上一层次的手段。目的和手段之间是相互转化的。但有了这个层级系统,就可以获得行为的整合,进而区分每一层次的目的与手段以及用于评价一系列行为的每一部分的综合价值尺度(最终目标)。“理性的决策,总是要求我们用方案所欲实现的目标去对比各个备选方案。”然而手段目的图示也存在着缺陷,为此作者又构建了备选行为的可能性和后果这一术语用来描述决策。决策任务包含三个步骤:列出全部备选策略;确定其中每一策略的后果;对这些后果进行对比性评价。确定后果中的优先者的过程就是用一定的价值指标去评价去衡量备选方案的`过程。这里第三个要素“价值与可能性”成为关键的因素。至此,三个要素都已具备,作者提出了理性的概念。“粗略地讲,理性就是要用评价行为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行为方案。”西蒙提出的理性的内涵,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完全理性,使人们对决策理性有了新的认识。在财经类院校每个人都学过经济学,那么都知道都知道对理性人的假设条件是经济解释的前提,只有一个人是理性人我们才能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他的行为,而对有限理性人的定义西蒙给出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就凭对有限理性人的这一合理定义就足以使他获得诺奖了。

上课被我们经济学老师反复灌输的被视为“科学”的微观经济学,就其研究对象和方法论来看,既是一种选择理论也是一种决策理论,我认为西蒙在《管理行为》中的研究指向与其一致。但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完全的理性与‘最大化原则”,而西蒙决策理论的基本命题却是“有限度的理性”和“令人满意”的准则,两者在基本命题上是不一致的。自微观经济学确立伊始,它便把人类的行为抽象为经济人的行为,并以此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即假设:市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各厂商只要保证他的企业成本不高于其产品卖价,就可以继续增加生产,直至边际成本等于零为止,这时企业就获得了最大利润,在市场处于完全由一家厂商所控制的完全垄断条件下,或市场介乎于完全竟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生产时,只要价格的适当降低足以保证其产品顺利地推销出去,企业也可以获得最大利润,现在还依稀记得当初谷宏伟老师为了让我们记住这个假设前提给我们列举的有趣问题。这里不难看出经济学“经济人”模式适用中的一种假设:决策时,经济人面前已经具备可供选择的全部措施或方案,厂商只要从各种不同的价格—产量组合中,选择一种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组合即MR=MP,即可实现其最大利润,这显然是以完全理性为条件的最大期望。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要对管理行为作出有益的指导首先必须是可行的,西蒙从心理学的相互作用原理出发,把人作为一个行为系统,那么他的行为的复杂性大部分是他所处的环境的复杂性的反映。在西蒙看来,经济学中经济人决策模式几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因为这种模式本身存在致命的弱点,其规定了两个苛刻的适用条件。

(1)只有在确定情况下,即:目前状况与未来变化具有必然的一致性。

(2)在决策时,必须假定全部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或“措施”的可能结果,都是“已知的”。

事实上,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个人素质的局限,包括价值观、经验技能、知识深度、对决策目标的了解程度以及信息的沟通、资料的完备程度,甚至个人偏好的影响。因此、“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具有相对的意义”。由此西蒙得出结论:完全的理性决策导致决策者寻求最佳措施,为此必须设置一套衡量所有备选。在此有回想起大一所读的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科学说需求》一书中关于理性人的理解,在五常先生看来经济学的本质不是用来指导世界而是用来解释世界的(这点和啥缪尔森的关于经济学的根本本质是用来指导社会实践的观点相悖),因此必须建立完备的逻辑系统,在这种情况下视乎完全理性又有其合理性,在此又不得不又回想起看投资大鳄索罗斯先生写的《金融炼金术》中对经济学的鄙视,作为一个曾经优秀的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他认为经济学就是利用逻辑骗人的行为,为达到这个目的建立起了高深莫测的逻辑体系,他举例自己20年的投资经历就推论了被经济学家们视为科学的“随机漫步主义”在深受波普尔哲学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反身性理论”。提到关于理性人的定义回想的有点多,回到关于西蒙的《管理行为》一书。

西蒙的组织理论和有限理性理论是其研究决策制定过程的两个基础理论,组织理论主要描述决策制定过程的客观环境,‘有限理性’理论主要探讨决策主体的主观条件,二者各有各的任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二者又是紧密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组织环境影响人类理性的发挥。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中,几乎没有一项决策是一个人制定出来的。决策的组成部分的内容都是从参与其前提形成的很多人那里经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信息沟通渠道传递而来的。因此,个人将被授予多大的权限,组织将对个人行为产生什么影响,就成为决策制定过程的中心问题。而这一问题又决定组织结构的设置。而组织设计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要确定每一种影响的方式和程度。这些‘分权’的程度和‘影响’的程度有直接决定着人类理性的发挥程度。个人理性发挥的程度对组织决策的合理化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构建这样的组织,使它能够做到那些对个人来说是理性的决策对组织来说也是理性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分解组织,是指专业化。组织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给其参加人员提供一个能够有效发挥其理性的决策环境。

西蒙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决策,而决策的过程是一个选择过程。决策包含两个因素: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这连个因素包含于所有的具体的决策中。这一特点决定了,决策是对实现特定目标而言的,管理的任务要关注的是特定目标下的决策。

组织中的决策不是孤立的决策,而是某一个组织成员的输出另一组织成员的输入;决策是由各种关系所组成的有条理的系统。“决策”的系统可以将组织工作联系起来。由归纳实践而得的“决策”的定义——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大量(实际)可能的备选行动方案;一 个人可能选取其中任何一个方案;通过某种过程,这些大量的备选方案,被缩减为实际采用的一个方案。但是由于组织中决策者的知识、时间及群体因素的制约,使得组织在决策的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的备选方案都进行可行性审核,从而使得每一个决策过程都是一个相对理性的选择过程,即在组织当时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条件下达到“效率原则”。同时,由于限制理性的三个制约因素的存在,使得人们的决策需要尽量地理性。故而要求人们从学习、记忆、习惯的养成、接受外界积极地刺激、行为整合五个方面改进时间、知识、群体三个静态范畴所带来的决策理性不足,来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质量,从而最大可能的达到“效率原则”。

之所有要强调决策的后果,追求有限理性的最大化,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组织决策遵守“效率原则”,组织才能使得组织中的个人贡献大于组织提供给个人的“诱因”。“效率原则”的要求加之决策外部环境限制带来的“有限理性”,使得组织需要对决策过程进行管理。而经过上述的描述,说明对决策过程的管理将最终需要落实到:管理型组织的结构、管理型组织的职能安排、管理型组织的协调、管理型组织的诱因及基于管理型组织诱因层面对于人们心里因素的调整。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管理的必要性及管理的可能性,管理有影响决策的可能性这一命题使《管理行为》一书的写作有了巨大的意义。

行政管理学读后感 篇9

昨天读完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我认为这是我所读过的管理类书籍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我将会把它给我的亲人和朋友分享,同时也会建议他们有机会去读读。

这本书首先向读者阐述人都有思维定势,可不同的是在正确思维定势的引导下,与在错误思维定势的引导下,所产生的行动会不同,最重的结果更是大相径庭,尽管付出同样的努力。于是,这本书开始教读者如何用正确的思维去定势。那就是把“通过实践验证了的真理或者原则”形成自己的思维去定势。于是谈到了生活习惯对人的影响,提出习惯左右行动,行动影响思维,思维决定未来。而好的习惯对行动的效率或人的效能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于是就开始按照人的三个阶段的成长经历,逐个分析七个“规则性”生活习惯。

前三个习惯指出,人要想在个人领域内取得成功必须要具备,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这三个习惯也是从人最初对他人的完全依赖,成长到自己逐步独立所需要的;中间的三个习惯指出,人要想在公众领域内取得成功必须要具备,分别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这三个习惯可以助人从自己完全独立模式,到与他人互赖模式;最后一个习惯是不断更新,做到这一点,人才能持续的进步。

书中还讲到,现在的管理书籍大多是教人如何运用技巧,去缩短获得成功的时间或距离,这些方法短期内或许是有效的',但如果时过境迁,可能就不凑效了,而长期有效的方法还是要塑造自己好的品德。这本书对我目前影响最大的,我认为是它对读者要建立自己使命宣言的宣导,为此我把我自己所承担的不同角色进行细分,每个角色所要肩负的使命进行明确,然后再对每个角色确定目标,并制定达成目标的进度。

发现如此操作真的在自己身上发生了许多神奇的变化,以前我也有过制定计划并按期完成,但那些似乎是被动的,可现在不同,现在是发自内心的。比如说关心疼爱老婆,下班及时回家陪老妈、岳母吃晚饭,陪老妈岳母聊天。

相信看了这本书后带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很多好的变化正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我也正一步一步履行着“我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的使命。

推荐阅读

上一篇:高二语文选修论语十则读后感 下一篇:《父与子》读后感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