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人才调研报告(锦集10篇)

2024-06-30 14:08:57 人才调研报告

【#实用文# #人才调研报告(锦集10篇)#】在当下社会,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才调研报告范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才调研报告 篇1

第一部分调查背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这一专业也日趋热门。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每一所高校均开设了这一专业;这种快速增长导致了行内就业时竞争激烈,一次就业难度增加。同时,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能否胜任日常有关营销工作,具备一定职业素质呢?学校的培养方案,是不是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呢?带着以上的问题,我们工商管理系对用人单位进行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为接下来要进行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

1、企业背景信息

2、企业人才资源现状

3、请企业对调查项目选项作选择

第三部分调查说明

1、调查总体

调查总体界定为我校09级学生能调查到的所有的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鉴于市场营销学生的毕业去向未必和专业完全对口的问题,我们也调查了部分没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

2、调查实施

采用结构式问卷进行送发。问卷由封闭式和开放式题目构成。对于其中两个需要排序的题目,我们采取了赋分统计的方法得出最高分和最低分再排序。调查从20xx年2月1日开始,至20xx年3月8日结束。

3、问卷回收

本次调查统计共回收有效问卷427份,个别问卷存在某个别题空答的情况,我们统计时对空答的题目不算入统计。

第四部分调查结果

1、企业背景信息

1.1企业业务领域集中在商业和IT业,服务行业所占比例大

所调查的企业中,181(44%)家企业属于商业领域,108(25%)家企业属于IT业,其他领域占了25%。金融、证券、保险业、外贸代理业、农业、旅游业6项一共占了16%。

在收回的问卷中,171家企业属于服务业(43%),其次是制造业68家(17%),贸易62家(16%),其他60(15%)家,流通业25家(6%),物流业5家(1%)。调查现显示,服务业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

1.2企业性质方面民企和个体占绝大部分,绝大多数企业人数在500人以下。

所调查的问卷中,有171(47%)家企业属于民企,135(37%)家企业属于个体。国企12%,三资4%。从大环境来看,在这个多种企业性质共存的社会里,民企和个体的数量正在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考虑到我们学生是高职毕业生,很多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单凭我们学生不一定能联系上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学生目前实习所在的企业,也以民企和个体为主。

2、企业人才资源状况

2.1本科及本科以下学历人才为主

所调查企业人员的学历中,本科及本科以下学历人员占80%。其中本科346人,专科357人,总数相差不大,高中相对较少,有255人,专科学历的人是最多的。硕士、博士、博士后总共占20%,其中硕士116人,博士66人,博士后50人。由此可见,企业所需人才中,绝大多数都是本科或者专科人才。

2.2企业对市场营销毕业生看法不一,但大多数企业反映毕业生仅有书面知识

在肯定毕业生的企业中,有14%的企业认为市场营销毕业生能够胜任较高级的工作,表现出专业的水平;12%的企业认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工作能力比本科的毕业生实际能力更强。

企业认为市场营销毕业生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毕业生仅有书面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3约六成企业认可市场营销毕业生各种资格认证。

调查显示,59%的企业认可各种资格证书的'。其中39%的企业认为各种资格认证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和选择相关层次的人才。也有14%的企业认为各种认证名不副实,没有反映出相应的专业能力。

通过上述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的总结,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从企业背景信息分析市场风向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出最具潜力的就业领域,如服务行业中的中低端,商业、IT业这些领域涉及范围广,人才需求量大,是就业机会最大的领域,这是市场自身发展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客观反映。根据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量的企业急需一线的既掌握相关市场营销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广大高职毕业生应及时分析,把握这种趋势,更好地调整就业取向,实现顺利就业。

2、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必须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量企业急需一线市场营销人才,而正真能胜任相关岗位工作的毕业生数量不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在校期间实践量不够,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调整要着眼于社会需求,要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要继续加强外语,国际业务方面内容的课程教学。其次,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得到充分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把传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及探索和检验知识的方法相结合,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有关创造知识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是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要努力改变学生忽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倾向,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的兴趣。

对于基础性和专业基础性课程,在遵照教育部规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对专业的2+1培养方案,大部分课程应集中在大一和大二传授。而英语的教学需要在各个环节不断加强,保证每个学期均有英语教学,其中重点在贸易英语会话及英语谈判的教学,一些专业课。

最关键的一点是学生必须要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为满足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要求,应积极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和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设立与之相契合的特定场景或案例的方式,创造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环境,做到对症下药,增加学生在特定环境下的应变能力与操作能力,同时还可印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3、进行专业的职业证书培训

很多企业表示更加看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不太看重学生手中的各种资格证书。但近六成企业还是认可学生的资格认证证书的。我们要做的关键是要提高资格认证的含金量,使职业资格证书能够代表学生真正的能力和实际水平。

目前社会上各种资格认知机构名目繁多,鱼龙混杂,证书和实际能力不成正比,这些现象使一些企业对资格认证的含金量持怀疑态度。学校应该推荐学生参加权威机构或部门的认证考试,同时做好相关的培训辅导工作,使学生真的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人才调研报告 篇2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商务英语人才,尤其是既熟悉国际商贸规则,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贸交流和商贸业务实践的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人才,以其熟练技能型一线人才的特点和优势,在国内的国际商贸人才市场中,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其需求量逐年上升。商务英语已经渗入到各种各样的企业里,但企业内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层次结构及专业素质上都还存在许多不足。 然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单纯的外贸或者英语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高层次要求,我国各主要城市人才市场的统计结果表明,复合型人才即那些既懂英语又懂国际贸易和商务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偏爱,人才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进一步呈现出重实际操作、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因此我们小组黄劲草、刘志君、龙凤鸣、杨令润四人组成调研小组分别对湖南普照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科信电子有限公司及湖南友铭贸易有限公司进行调研。

二、调研目的与指导思想

1、目的: 中职教育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大众教育。为彰显职业教育的特点,通过本次调研收集和分析商务英语类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商务英语类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为我校商务英语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帮助,提高我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指导思想:运用科学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进行调研,保证调研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三、调研的主要内容:

1、所调研企业的涉外商务工作岗位(英语)的设置情况

2、所调研企业涉外各岗位人才需求的情况

3、所调研企业人才来源渠道

4、所调研企业对舌癌各岗位人才的要求

5、适合本专业培养层次或类型的岗位(群)的具体工作任务

四、调研方法

走访用人单位,通过现场考察、座谈法、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文献和统计资料研究方式(网上调研)。

五、调研结果分析

(一)涉外商务相关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对外贸易逐年增长。目前我过的对外贸易总值在世界居于前列。但是,中国的外贸企业主要是以加工贸易的形式为主。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最主要的方式,同时加工贸易也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其主要存在一下几点不足:发展水平较低,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基本上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加工贸易中的加工往往只会体现为对零部件或原辅材料的简单加工和装配,经济效益偏低,中方获利较少;使用国产资料较少,主要依赖进口原料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我国加工贸易现有的管理方式不能完全适应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管理水平较低。这样就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借助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和地理区域位优势必然导致出现西方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同时还导致企业对外依赖性过大,处于被动。这样

就为我国的企业参与世界分工的过程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生产中的管理质量就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依靠低价的素质较低的劳动力将被更多具备高素质的技工和既擅长英语又精通国际贸易的双向型人才所取代,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样,企业将需要更多的人才参与到生产、管理和服务中来,商务人才的缺口将继续拉大。

外贸人才的需求扩大在几年以前,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加工制造型企业需要的'仅仅是简单的工人,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是很大,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也不高。企业的管理也是粗放的管理模式,忽略了人的发展和培养。尤其是“亚洲金融”风暴,对我国的外贸行业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外贸人才更是遭受到“冷遇”。 至从“亚洲金融”风暴以来,我国的企业与东南亚国家的企业在价格竞争上非常激烈,而且近年我国人民币不断面对生值压力,而且技术工人的成本不断增加,导致珠三角很多地方出现“民工荒”。这样导致外贸企业不断加大对人才的招聘力度。20xx 年7 月中国出台的“新外贸法”, 我国对外贸易经营权的进一步放开,将有大量的民营企业等生产企业开始走进国际市场开展竞争。我国的外贸行业遇到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带着机遇的时机,目前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外贸人才都大量缺乏,而且成为稀缺人才。根据国家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未来五年,我国外贸人才的缺口达100 万人之多。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性和发展性。 目前对于外贸人才的寻求,不仅是需要外语类人才,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外贸跟单员、外销员、采购员、物流师、进出口经理、涉外律师和商务谈判师等成为当前外贸行业中的热门职业。

随着外贸发展,更多的职位出现,需要更多的人才,这为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 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外语的交际能力上,要求很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而且还要求对于国际商务和国际贸易的知识的掌握。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商务英语人才,尤其是既熟悉国际商贸规则,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贸交流和商贸业务实践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以其高技能型一线人才的特点和优势,在国内的国际商贸人才市场中,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其需求量逐年上升。商务英语已经渗入到各种各样的企业里,但企业内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层次结构及专业素质上都还存在许多不足。

1、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增长较快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各种体制的企业数量也快速增长,使得我国人才总量需求也稳步增长。

中国加入WTO,尤其是20xx年7月1日起颁布实施《新外贸法》之后,对外贸易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极大地拓展了商务英语的发展空间,上万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目前,无论大型三资企业,还是国营、民营中小企业都存在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商务英语的行为和意图,越来越多的商务英语人才如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外销员等都将走俏职场。国内著名人力资源网站前程无忧统计数据显示,仅20xx年底该网站就发布了全国20xx多家外贸企业的19000多个需求职位,而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高校经济大类毕业生仅13万人左右。以此推算,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经贸工作,仍不足以满足全国人才市场对国际商贸类人才的巨大需求。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炙手可热,就业前景十分广阔。人才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而国内本专业的人才供给却十分有限,据预测,在未来10年里,商务英语专业

的人才将是最受欢迎的10类热门的人才之一。

2、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单纯的外贸或者英语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高层次要求,我国各主要城市人才市场的统计结果表明,复合型人才即那些既懂英语又懂国际贸易和商务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偏爱,人才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进一步呈现出重实际操作、多学科交叉的趋势。

(三)、商务英语专业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分析本次实践调查结果,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1、商务英语专业的适用岗位

从调查的结果看,出口营销管理人才、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外贸业务员、商务英语翻译、单证员、报关员、跟单员及报检员等岗位需要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比例分别为23.4%、21、6%、19.8%、16.7%、10.2%、5.4%、2.9%

2、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期望

调查中,用人单位认为最受欢迎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为学习成绩好,并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的占半数以上,社交能力强的为其次,学习成绩好的占的比例最低。由次可见,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对学历的要求不是很高,50%的用人单位认为只要能胜任本职工作就可以上岗工作。

在外语技能方面,最注重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就是书面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商务英语专业定位及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分析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一些用人单位非常富有责任感,认真、仔细地给我们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现总结如下:

首先,培养方向。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中职培养人才的定位应该是初级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在商务英语专业应该涵盖的课程这个问题上,选择商务英语语言技能类的占36.7%,商务翻译类的占27.8%,文化背景和跨文化交际的占19.6%,选择财经管理类的占15.9%。这表明用人单位是非常注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对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

另外,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应该学习第二外语的态度也很一致,多数认为有必要或很有必要。

(五)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反思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多样化的变化。无论在专业能力上还是在个人基本素质要求上,都有了新的转变,所以我们在中职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上也要相应的转变。

1.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适应社会本领的培养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探索学生培养的“宽基础、活模块”新路.调整现有课程设置,积极进行技能锻炼引导逐步提高学生技能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 根据企业要求加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 增开一些社会急需领域的相关课程,增加实践操作类课程.

2、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

提高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能力 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应聘的技巧和机遇。更重要的是,外贸工作人 员应该熟悉并能熟练操作各项进出口流程。作到迅速调整自己,适应企业和社会。

3、加强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力度

教育和引导学生考取就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xx年3月颁布了《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职业目录》,规定了90个必须有职业资格才能进入的行业,我国从1993年起开始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过去只要有学历就可以就业,现在和以后的趋势是既要有学历,又要有某个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所以,要根据专业特色,相对应地培养学生考取商务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秘书资格证、报关员资格证、普通话证等。

4、精心组织多种学生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探求,更有赖于起自身精神和行为的磨练和修养。事实证明,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各类活动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互结合,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

5、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不断开拓就业市场

在积极培育就业市场的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主动与一些用人单位建立稳固的、长期的合作关系,了解当地的就业政策,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方便学生求职。同时,还应寻求在外省建立实习基地,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创了一些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习活动为一体的就业实习基地,既给学生创造好的实践机会,又为学生顺利和高质量的就业做好超前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建议

(一)专业建设

很多企业需要的是既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沟通,又兼具商务操作技能和行业知识的人才。英语语言是基础,是开展国际商务业务的有利工具。

专业是发展方向,是从事国际商务业务的坚实基础。只精通外语的人才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地全面开放,跨国公司将越来越多的涌入中国,国内的企业也必将走出国门,参与更大范围的国际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既精通国际商务语言,又掌握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和贸易规则。这是经济发展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二)教学改革建议

1、招生阶段

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教学质量,因此在招生录取阶段就应该严格把好关,加强对报考学生的英语成绩(必要时口语水平)的考核力度。并可视情况制定一些相关政策以保证生源质量。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根本环节。经验和教训使我们懂得在商务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抓好以下几项:

(1) 新生入学以后必须经过一个为期两个月左右的英语语音语调训练和强化并对此进行严格考核,为学生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主要课程的教材一定要适合中职应用型这一特点。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严格的把关,对不适合中职学生的教材一定要否决。

(3) 对现有的商务英语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尤其是口语听力的课程。

2、课外语言氛围学习语言要注重氛围一味强调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必须对该专

业学生强调“英文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1) 选派认真负责、水平较高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担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班主任工作做到平时对学生语言上的潜移默化。如用英语开班会举办英语晚会等。

(2) 定期举办各类英语讲座、报告、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及英语短剧大赛等活动。

(3) 鼓励并组织学生课外英语活动如指导学生收听、观看电台电视台的英文节目等。

人才调研报告 篇3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农业女性专技人才资源是推动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前提,也是昆山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昆山市农委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深入贯彻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开发女性技能型人才资源,通过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高学历农业技术人才,以及大力优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农服务。

一、昆山市农业女性专技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根据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市农技推广人员159人,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共有339名工作人员,其中在编在岗144人、在岗不在编113人、在编不在岗74人、不在编不在岗(工资为农服务中心发,但无编制且已借调出去的人员)8人。其中女性专技人才占比极小,女性专技人才的短缺已经是全国乃至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在某些特殊领域,比如农业方面则表现的更为突出。研究表明,社会性别文化影响着技能型人才的形成过程与发展结果,社会性别被看作一整套的刻板印象,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和潜移默化的,哪些是适合女性的技术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观念,造成女性专技人才在农业领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1、按从事行业结构分析

在岗的257人中,从事种植业有76名、林业9名、渔业28名、农机20名、其他行业124名;在编在岗的144人中,从事种植业有59名、渔业25名、农机14名、其他行业46名。从农业技术推广需求看,从事各个行业的技术人员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结构较为合理,但是人员数量远不能达到农民需求。另外农业经营主体基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生产设施现代化发展,需要既有业务水平、又懂生产经营、还善现代管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农业经营推广型人才等需求,需引进或培养新兴产业领域和复合型人才。

2、按年龄结构分析

在岗的257人中,50-59年出生的105人、60-69年出生的101人、70年以后出生的51人,分别占在岗人员的40.8%、39.3%、19.9%;在编在岗的144人中,50-59年出生的71人、60-69年出生的49人、70年以后出生的24人,分别占在编在岗人员的49.3%、34%、16.7%。全系统整体年龄结构偏大,队伍结构年龄严重不合理,知识结构单一老化。这种供求矛盾决定了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质量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农业经营主体需要。

3、按学历层次结构分析

在岗的257人中,本科28人、大专及大专专业证书110人、高中和中专49人,分别占在岗人员10.9%、42.8%、19.1%;初级以上职称为102人,占在岗人员39.7%。在编在岗的144人中,本科21人、大专及大专以上73人、高中和中专35人,分别占在编在岗人员14.6%、50.7%、24.3%;初级以上职称为109人,占在编在岗人员75.7%。从现有在编在岗农业推广人员队伍整体情况统计分析看,昆山市现有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中专以下学历、初级及以下技术职称人数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严重不足,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有突出贡献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很少。

二、农业女性专技人才掣肘因素

1、技术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传统的性别文化构建了性别化的技术观念。男性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生产生活中使用技术、改进技术、创造技术。女性从事的家庭劳动将他们排除在形成生产技术的生产劳动之外,女性缺乏技术发明的机会,大多数女性都是技术的使用者而不是创造者。因而技术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鸿沟,男性是技术变革的主要力量,技术发明者和技术创新人员绝大部分是男性,知名女性技术发明者的数量非常少。

2、体制教育投资存在差异

教育是形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人力资本投资。在教育中,受传统技术性别观念的影响,在选修专业的同时已经存在因性别产生的不同价值取向,男性更多的集中在农业、工程和技术相关的领域,女性更多的集中在教育、卫生、服务业等。即使有少部分的女性选择了农业领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被视为弱势群体,成为被保护的对象。教师更重视男性专业能力的培养,女性只能是从属地位。例如下乡、苦活累活等等都选择不让女性实践操作,这在受教育期间就产生了专业技能教学的不公平性。

3、工作环境构成对农业女性专技人员的制约

这部分在农业院校如期毕业的女性进入工作岗位,也会因各种不便,被分配做些文职工作。由于农业领域的特殊性,工作环境异常艰苦,需要长期待在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夏日炎炎,每天早出晚归,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女性专技人员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或者认可,则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专业上要更加突出,实践上要更加出色,还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

4、职业生涯发展存在性别弱势

技术性别的偏见影响着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进入农业专业技术领域的女性,要应对大家的固有看法,她们必须能够展现她们具有男性性格特征的一面。在业务指导、社会交际、开展工作等过程中要接受男性化的态度和行为模式,要在男性技术特点和女性气质之间找到平衡,表现出一个能够被接受的形象。

三、农业专业农技人才需求适应女性新特点

1、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结构多元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发展;新品种研发推广特别是“一村一品”工程实施,农业种养品种结构明显呈区域化发展。农业内部产业分工深化、农业经营领域拓展使得经营主体所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需求结构多元化发展。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显示:涉农企业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需求已由传统意义的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向现代企业经营各领域渗透,需求结构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摒弃了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传统模式,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对于女性进军农业领域也是一次重要的机遇。

2、规模经济激励:人才需求层次高质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设施农业发展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素质、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要求。在与20家涉农企业老总访谈中,他们都感觉到在技术研发、新技术推广过程中,高层次人才太少,很难满足企业提质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经营主体基于规模经济效益追求而对生产工艺、经营管理技术改进提出了明确要求,女性专技人才更能适应在规模化经营中的精细运作。特别是现在女性高学历、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比例较高。

3、差异化发展:人才需求服务个性

农业生产经营区域化、差异化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技术服务表现出明显个体差异性。在调查中发现,20家涉农企业虽然都是从事农产品加工,但加工对象、加工方式、设备、经营模式都明显不同,所需技术人才也各有差异。这样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施展空间,可以选择自己更加擅长的部分从事。

四、探索农业女性专技人才培养路径

1、构建农业女性专技人才培养平台

通过搭建平台,融合各条线业务工作及知识,吸取众长,凝聚力量,有利于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团队。一是每年初召开一次农业女性专技人才研讨会,让女性人才有机会畅谈和交流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体会,感受昆山现代农业发展的气息和清楚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达到相互了解、学习和借鉴作用。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包括蹲好一个点、做好二项试验、完成三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等。二是建立种植业科研工作站,为女性人才搭建更高的发展平台。目前农技推广中心已与扬州大学农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种植业科研工作站,并向省教育厅申报了创建研究生工作站申请。通过科研工作站这个平台,鼓励女性人员积极申报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开展科学技术试验,提高学术水平、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加强农业女性专技人才培训工作

以优化知识结构、增强科研推广能力,造就复合型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为目标,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一是完善终身教育机制。鼓励参加继续教育和进行自学,并充分发挥我省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与科技优势,有计划地安排农业女性专技人才进行轮训,接受知识更新。同时,继续推行高层次农技骨干培养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农技骨干赴农业院校进行系统深造和研修。二是在产学研合作中接受教育。通过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依靠其技术力量和科研设备,共同开展创新项目研发、科技成果推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科研实践促进高端农业女性专技人才的成长。三是抓好对女性专技人才的“扶、帮、带”。针对女性专技人才知识层次高,但缺乏实践经验与能力,农业生产具有区域性、农业技术指导推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为了让她们能迅速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尽快发挥她们应有的作用,推广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推广研究员领衔带,各业务站站长直接传,业务骨干亲自帮”的形式,完善“扶、帮、带”的培养机制,使女性专技能尽快进入角色、少走弯路,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促进农业女性专技人才进行学术研究

利用科技入户工程、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农业科研基地建设、科技项目申报等,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农业女性专技人才下基层、进基地,亲自参与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活动。一是继续做女性专技人才到基层蹲点工作,积极发挥其专业技术特长,使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田间地头总结经验。二是安排和鼓励女性专技人才选择合适研究方向,撰写科技论文,要保证每名女性专技人才一年内至少完成两到三篇科技论文,并向省部级农业专业杂志投稿。三是鼓励女性专技人才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一篇以上的调研报告,提出新形势下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四是组织开展一次论文及调研报告评比活动,评选优秀研究成果。并在年终召开女性专技人才学术研讨会,就一年来的工作体会,新一年的工作目标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思路进行交流。

4、完善工作监督考核机制

继续建立健全农业女性专技人才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要明确各个环节、不同岗位上每一名农业女性专技人才的职责目标和工作重点,将各项工作任务予以量化细化。重点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把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把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农业女性专技人才的评价,以及论文评比结果等都纳入到工作的考核体系中。切实将考核结果与评先晋级、职称评聘挂钩。

5、为农业女性专技人才提供广阔拓展空间

一是优先作为项目的第一主持人申报科技项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每年每人至少主持1个科技项目,探索研究实践技能,从而提高农技推广水平;二是优先安排重要的工作岗位,锻炼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根据各科站的业务特点,有目的地把重要的工作分配给他们,既给她们压担子,又提供施展才华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优先提拔到中层领导岗位上。进一步全面培养她们的综合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也为其他人才树立榜样。

人才调研报告 篇4

专业社会工作发源于西方国家,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当前,我省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动,迫切需要在构建和谐湖北的历史进程中,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我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

我省社会工作主要分布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残障康复和群众工作等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社会工作的领域范围。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逐渐形成了覆盖民政、教育、医疗卫生、公安、司法、劳动与社会保障、工青妇、计划生育等的社会工作体系。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包括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

社会工作队伍的规模。目前,我省从事社会工作的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其他机构共有4。1万个,从业人员约27。13万名,占就业总人数的0。76%。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36~50岁、51岁以上的社会工作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32。5%、52。8%和14。7%。从性别结构看,男女比例接近 42∶58。从学历结构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44。1%。从职称结构看,现有社会工作人员拥有的专业技术职称,主要为政工师、心理咨询师、医师、教师等,社会工作师的评定工作正在启动。

二、我省社会工作的实践基础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拓宽延伸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累了经验。随着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衔接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不断得到拓宽和延伸,为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务实的社会工作队伍。XX市社会福利院、XX市精神病院等机构纷纷引进社会工作人才,鼓励实际从业人员学习社会工作专业,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专业方法,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并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

推进新型城镇社区建设,切实打牢社会工作的基础平台,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挥作用搭建舞台。我省1999年8月开始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改革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构建起基层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三位一体”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工作开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首先,社区建设逐步完善,提升了承载社会工作的功能。截止20xx年12月,全省已建立新型社区3465个,社区专职工作人员1。71万人,他们大部分属于实际社会工作者。其次,以社区服务为龙头,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社区管理和组织功能明显提升。社区承担了大量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流动人口管理以及社区安全等公共服务,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工作者就业,开展了社区矫正、残障康复、妇女家庭、儿童和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等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工作,形成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化招标和社区无偿、低偿服务以及市场化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种社会工作运作方式。

发展民办公益社会组织,丰富创新社会工作的活动方式,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在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现有工作基础上,积极培育各类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岗位和机构,利用各种民间社会资源推进社会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截至20xx年底,湖北省民办社会服务组织总数已经达到26805个。其中:社会团体2370个、民办非企业单位6120个、基金会15个、社区民间组织18300个,占全省民间组织总数的73%,从业人员61600多名。这些机构和组织为社会工作人才应用专业知识、实践专业理念,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就业岗位,成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施展才能的重要载体。

三、我省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趋势预测

(一)社会工作发展趋势

在工作目标上,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传统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妇女儿童工作、老龄等工作,目标和手段比较单一,侧重于对困难弱势群体外在、物质的帮助,只能解决表面性、临时性问题,而受助对象自助、自决、自立意识并未得到唤醒,受助对象深层次功能和信心并未得到恢复,导致帮扶对象很难从根本上走出困境。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平等”、“接纳”、“自决”等理念的推广,将使现有工作领域在指导思想和目标上得到升华和拓展,既注重外部问题的解决,也注重内部信心的树立;既注重物质帮助,也注重精神、心理方面的帮助,从而使相关工作具备复合性功能,能够产生更加全面的社会效益。

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在工作方法上,由经验型向专业化发展。现有大多数社会工作岗位沿袭传统工作方法,积累了一些作群众工作的经验,但在利益格局调整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面前,这些方法显得苍白无力。社会工作方法体系以亲和、平等、接纳为核心,将个案、小组、社区三种工作方法相结合,辅之以心理介入等专业手段,具有亲和力强、效率高、对象受益明显等特点。这些专业方法经过实践检验后逐步形成体系,将在我国社会工作中逐步引进和推广,社会工作职业的专业性将不断增强。

在工作定位上,由从属性向职业化发展。目前社会工作分散在各个工作系统和领域,尚未形成一个专门、统一的职业。相对于民政、司法、卫生、教育等单位的主体工作而言,社会工作还处于从属地位,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规范,大多工作都属于各单位的“自选动作”而不是“规定动作”。随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深入、相关制度逐步完善,社会工作从分散走向统一,职业内涵和外延逐步明确,职业理念和方法逐步统一,职业目标和作用逐步清晰。社会工作将成为一个有统一规范、用专门方法、由专门队伍从事的专门职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将在职业化过程中成长壮大。

(二)重点领域社会工作定位及人才需求趋势

据统计预测,我省到“十一五”末社会服务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需求数达到26万人,其中初级人才9万人,中级人才12万人,高级人才5万人。到20xx年总需求数达到33万人,其中初级人才10万人,中级人才15万人,高级人才8万人。其中,重点领域社会工作定位和人才需求预测如下:

1、福利机构社会工作及人才需求预测

福利机构是社会工作需求和社会工作人才相对集中的领域。从广义上看,我国福利机构包含老年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流浪人员救助站、部分残疾人康复机构在内,为老年人、孤儿、流浪人员、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提供养、护、教、康复等服务的机构。福利机构社会工作要通过与服务对象及其亲属联络与沟通、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与辅导、文化娱乐服务、心理咨询与辅导、健身辅导与服务、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与辅导等手段,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疾病观、生命观和身体观,帮助所有福利机构供养对象克服社会隔离感、社会交往障碍和社会认同危机,克服自卑、被遗弃感及社会适应障碍等。

基于福利机构已有的综合性功能和示范效应,福利机构应按照供养对象1%的比例配备社会工作人员。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福利需求多元化,湖北省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人员需求数量将逐年递增,在20xx年达到13万人左右,其中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将达到8万人左右。

2、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工作及人才需求预测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社会工作人员应在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参与整体应急处置,制定工作方案,预防和减轻受公共事件影响人群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帮助受影响人群正常开展工作和恢复正常生活。从自然灾害领域看,湖北省自然灾害频率高,灾害损失大,受灾人口多,属我国多灾、重灾地区之一。社会工作介入到救灾领域是当前一项非常必要的任务,以便在灾前、灾中和灾后为灾民或潜在灾民提供一系列服务和帮助。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工作人员专业性强、责任重大,应提前培训和储备。应根据总人口的万分之三配备应急社会工作人员,区分公共事件类别有针对性地加大培养力度,并进入相关应急管理部门工作,以便处置突发事件时集中调配使用。根据湖北省人口状况,需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工作人员2万人左右。

3、社区社会工作及人才需求预测

城乡社区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平台,社区管理组织集党的基层组织、村居民自治组织、基层行政管理组织、社会服务组织四种身份为一体,功能多,任务重,是社会工作的主战场。社区层面社会工作领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行政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社区管理机构,承担社会政策的落实、社会福利资源的筹集分配、社会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等;二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中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有社区老年服务,社区未成年人服务,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特困家庭服务,社区优抚对象服务以及社区矫正、社区卫生、社区劳动保障等工作。

我省共有277个街道、943个乡镇、3145个社区、29534个农村村委会、531个社区服务中心、2720个社区服务站,按一个街道(乡镇)配备一名专业社工,一个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至少配备一名专业社工,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至少配备3名专业社工的标准,湖北省共需配备5万名左右社区专业社工。

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开发、科学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必须以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等方式和途径,实现社会工作岗位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必须着眼于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城乡困难群体、妇女儿童等享有国家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要着眼于恢复人的社会功能,帮助精神心理疾患人群、司法矫正对象、问题青少年完善人格,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要着眼于基层,缓解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村落社会管理的压力,弥补基层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当前,应尽快在城乡社区、老年人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聋儿康复中心、救助管理站、收养中心、荣军军休机构、减灾备灾中心、司法矫正机构、学校、医院以及工会、妇女儿童机构中明确和增设一批社会工作岗位。

(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

要建立社会工作职业规范体系、登记注册管理制度、职级职称管理制度、行业自律评价制度为框架的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评价制度,着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执业资格国际间互通互认。一是抓紧制定出台社会工作者职业规范。从社会工作者的品行、专业行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与所属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与社会等多个角度明确社会工作者的.权利义务。二是建立社会工作者登记注册制度。明确民政部门作为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的注册管理机关,通过注册把好社会工作者准入关。三是完善社会工作者职称职级管理。开展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称评定和聘用指导工作。四是完善社会工作者行业自律制度。

(三)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坚持用事业、感情和适当的待遇留人,建立合理的社会工作职业薪酬制度,不断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使社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有成就感的职业。加大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的投入体制。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支持社会工作机构开办运行和工作岗位的设置,购买社会工作项目服务,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进出”机制。扩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来源和培养渠道,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工作人才流动、职业生涯发展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引导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切实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打通社会工作人才进入党政领导队伍的通道,积极选拔优秀社会工作人才进入社会管理和党政领导工作岗位。

(四)积极培育发展社会公益组织

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在吸纳人才、使用人才、自我服务、行业监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改善社会公益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完善有关税收、人事、就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提高社会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和创造力。建立阳光财务制度和公众问责制度,帮助社会公益组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公益组织的社会认同度。引导社会公益组织不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构,不断克服行政化、官僚化倾向。

(五)加快社会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要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地位,维护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形象和职业尊严,保障社工的合法权益,降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成本及风险,明确社会工作者与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受助对象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要抓紧起草制定社会工作者注册办法、社会工作职业规范、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基础性、框架性政策文件,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法规体系,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制度性保障。

人才调研报告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审计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审计在经济监督,维护国家的经济稳定,保护国有资产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审计人才的培养起步晚,高校在承担审计人才培养与发展方面存在粗放式、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轨、师资不强等一序列问题。笔者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进行探讨。

(一)审计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单一化。

目前我国高校盲目扩招,高校教学质量出现滑坡,以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追求下,教学目标不明确,界限不明晰,内容不丰富,仅限于传授财务会计知识,学生缺乏应该具备的会计、审计、管理、金融、法律、风险控制、经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同时缺少拥有工作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很多高校对于教学人才的陪养定位不准确,导致专业特色不突出,缺乏竞争优势。

(二)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对审计实务、政策把握不准。

当前,我国高校师资人才的培养模式仅限于从学校到学校的一贯式的培养方式,缺乏社会阅历以及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甚至有部分审计专业教师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并非审计专业毕业,未全面系统学习过审计专业,对审计实务和审计政策缺乏实践经验,使审计实践性教学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上岗时对审计实践,从新开始。

(三)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忽视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仅停留于课堂上的教学,仅限学习书本上有限制知识,没有大胆地走出教室,到实践当中去教学,审计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专业,职业性要求高,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实践当中,感受审计实务,才能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的发展。关注社会需求才能更好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教学方法授课方式枯燥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只是老师的照本宣科,学生只是一味的倾听,老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使得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失去兴趣,专业不精,甚至不通。

(一) 明确教学目标,丰富审计教学内容

有目标才能有方向,高校人才培养也是如此。我国财经高校对于审计人才培养上应当制定中期人才培养计划,把人才培养划分为应用型、研究性分阶段,有计划的培养具有特色的高素质审计人才。同时学校还应当丰富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审计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审计实务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教师引进方面要打破传统模式,具要有学历又要有丰富的双人才教师队伍。聘请具有丰富审计实践的人才作为学校教学顾问,鼓励教师开展审计实践交流活动,培养教学的创新思维。鼓励支持教师继续深造,支持教师参加社会审计实践,适当给予教师资金支持。

(三)重视社会需求,促进审计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生命力。审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强。高校要做好社会调研工作,深入审计机关、事务所、企业认真了解情况。在有条件的地方为学生设立审计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到审计机关、事务所、企业进行实习。同时聘请审计机构、事务所、企业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开展审计讲座,加深学生对审计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审计的兴趣,严谨的工作态度。

(四)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精品审计课程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互动,摈弃“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在审计课程方面要注重自身特色,打造一批品牌课程,培养一批能够适应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人才队伍,积极开拓适应社会发展的多领域审计课程,努力走在审计发展前沿。

人才调研报告 篇6

__县人才中心

人才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重要的要素市场,是人事部门服务经济建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人才市场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人事人才服务水平。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资源的作用将日益凸现,人才配置的市场化趋势也将日益突出,加快人才市场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一、___人才市场发展现状

___人才市场成立于 年,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设施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全的市场体系。我们制定了《___县人才市场章程》、《___县人才市场管理办法》、《___县开展人事代理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开展了人才招聘、人才培养、人事考试、人事代理、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多项服务;建立了人才信息库和拥有15000多册档案的标准化档案室,开通了___人事人才网站。人才市场的成立和发展,促进了___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了人才竞争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但从总体上看,___人才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作用发挥不够,人才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依附行政性服务比重较大,市场化业务比重较小,整体服务及信息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才交流场所建设不到位。这些与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二、人才市场建设的总体设想

按照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人才市场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水平,使人才市场建设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滤布基本思路是:通过完善政策法规,营造公平透明、竞争有序、规范运作、恪守诚信的市场环境;通过建立行业分市场和乡镇人才服务站,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带动市场功能的提升;通过强化硬件建设和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市场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加快人才市场建设的主要措施

1、完善人才市场政策法规。制定完善人才流动、人才招聘、人才派遣、档案管理、人事考试等政策规定,在完善原有政策基础上,制定《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指导意见》、《___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意见》、《___县人才市场分市场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两个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教育、卫生人才分市场的职责,发挥其服务本行业的优势;成立乡镇人才服务站,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大服务网点建设,逐步形成以县人才市场为核心,乡镇人才服务站、行业分市场、人才中介机构为网点的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

3、加强地区、行业间的市场合作。促进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贯通,形成信息互通、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人才大市场。

4、推进人才市场职能的转变。积极发展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人事档案管理、职称评定、流动党员管理、人才公共信息发布、公益性人才交流等项公共服务,满足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求。

5、加快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办好___人事人才网站,开设网上人才市场,推进人才市场服务信息化、网络化;建立专业化的动态人才信息库,重点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高层次人才库、高技能人才库、各行业拔尖人才库、在外工作的___籍专家信息库;建立人才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及时反映人才市场供求变化情况,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6、创新人才服务内容和手段。在做好现有服务项目的同时,大力拓展具有市场前景的新型服务,完善人才招聘、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才培训等传统业务,开拓人才派遣、人才测评、人事考试等新兴业务;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方法,完善原有的“人才服务月”、“与企业结对联络”等项特色服务,积极探索更为贴近用人单位的新的服务方式。

7、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市场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导向作用,引导毕业生选择正确的就业期望值,鼓励毕业生到民营经济组织、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认真组织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招录考试,改进考试办法,提高考务水平;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为其提供档案管理、合同鉴证、工资核定、转正定级等全方位服务。

8、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人才服务中的作用。联合劳动保障部门成立全县人才劳务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加强监督指导,发挥其在行业自律、沟通协调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人才市场与其他行业协会的沟通与合作,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在行业人才技能培训、技术交流、信息收集以及消除行业无序竞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实和完善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

9、加快人才市场硬件建设。目前___人才市场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与县劳动力市场差距很大,制约了人才交流活动的开展,必须加快建设,迎头赶上,以提升人才市场竞争力。

10、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按照建立高标准人才市场的要求,努力培养一支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具备现代管理理念、掌握市场运行规则的从业人员队伍;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积极倡导诚实守信、服务至上、爱岗敬业、廉洁高效的经营管理理念,塑造积极向上的行业文化;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创新服务、诚信服务,打造市场品牌,赢得市场信誉。

人才调研报告 篇7

人才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战略性工作。几年来,曹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国家、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紧紧抓住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一、曹县人才队伍资源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515人。其中:党政人才546人,占人才总数的26.6%;专业技术人才1861人,占人才总数的67.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90人,占人才总数的0.9%;高技能人才1315人,占人才总数的3%;农村实用人才376人,占人才总数的2.4%。全县约每3100人拥有人才2人。

绝大多数人才相对集中在县城区、开发区和乡镇驻地,而在农村,人才数量偏少。从事一线生产第一、二产业的人才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现有人才相对集中在教育、卫生、党政群系统,处于经济建设一线的人才所占比重与实际需要相比偏少。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二、人才工作运行采取的主要措施、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围绕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谋划推进人才工作。组建了人才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宣传部、统战部等22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办公室设在县委组织部;筹备召开了全县优秀人才表彰大会;结合我县实际,科学建立了五类人才三级信息库,并将各系统人才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

(二)建立人才工作框架。

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较为系统地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曹县人才开发十年规划》、《曹县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办法》等各项配套制度,内容涵盖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多个范畴,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引进、使用、激励、服务等各个环节都作了规定,增强了我县人才工作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确立“一三五六”人才工作运行体制。

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全县人才现状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曹县实际,提出并确立了“一三五六”人才工作运行体制。即:营造一个良好环境,抓住三个关键环节,努力建好五支队伍,逐步建立六种机制。

(一)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各级党委和组织、人社部门要变“管人”的观念为服务的观念,把人才工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到搞好服务上来,努力营造强大的社会舆论环境、宽松的政策法制环境和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

好事业的良好氛围。

(二)抓好人才工作三个环节。一是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对党政人才要着力培养驾驭全局、科学决策、开拓创新的领导和行政能力,对企业管理人才要着力培养勇于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品质的管理营销能力,对专业技术人才要着力培养技术创新、研发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按计划选送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或国外去深造。二是积极引进急需人才。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思路,采取“客座教授”、“星期日工程师”等方式,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重点工程、高效农业等重要领域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要做好我县现有人才的整体开发与综合利用。针对目前我县现有人才中存在的“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不合理现象,每年在全县开展一次大规模人才自荐活动,本着“工作需要,本人自愿”的方针进行大力调整,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坚持五支队伍一起抓。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一起抓,努力形成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的人才队伍。一是储备一批人才。县、镇两级建立人才储备基金,每年从愿意在曹县工作的应届本科以上毕业生中,选拔100-200名储备人才,根据所学专业分别输送到机关、企业和农村。二是掌握一批各类人才。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对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金在50万元以上企业、职工在500人以上企业的董事长

和经理以及全县取得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建立档案,实施动态管理。三是表彰一批优秀人才。每年在全县开展一次大的评选活动,评选树立一批优秀干部、优秀企业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高技能人才,并进行广泛宣传,在全县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四)逐步建立六种机制。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逐步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律的人才培养机制;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制度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与工作业绩相联系的人才激励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保障机制。

三、人才工作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人才政策不够完善,体制不活,资金不足。受相关规定和政策的约束,人才流动受单位编制、性质、身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人才流通的渠道受阻,造成部分人才资源的流失与浪费。同时,用于人才培养的资金不足,许多行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因待遇不高、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外流。特别是一些优秀企业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现象尤为突出。各行业高技能人才奇缺,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2、观念不新,在人才的认识和使用上还存在一定偏差。很多单位和部门领导往往注重项目和资金的引进,对人尽其才、用其所长认

识不足;有的单位领导只重视人才拥有、不重视人才开发,或是只重视使用人才、不重视培养人才,对一些骨干人才,只知道使用,不注重培养提高。凡此种种,导致人才综合开发使用效益还不高。

3、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具有示范型、带动型的实用人才较少。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数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生产经营规模小、实力差,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为薄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同时,对农村实用人缺乏较为完善的组织、开发、管理机制。

四、抓好今后人才工作的思路及对策

1、加强人才发展前瞻性研究。一要不断深化对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把理论研究和当前各项重要工作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着重研究带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和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新情况,把握新特点,理出新思路,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二围绕曹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研究制定曹县下步人才规划纲要,初步搭建起曹县人才队伍建设总的政策体系框架,

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具体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

2、设立政府津贴。每年从各类人才队伍中评选出10人左右“有

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每年表彰一次。对其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在管理期内给予一定数额的政府津贴、定期安排健康体检等等。同时,制定出台“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奖励办法。

3、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村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扩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的覆盖

面。通过开展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示范指导等活动,利用我县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对农业主导产业乡土人才的培养,力争每年带动、培养50名以上农村实用人才。

4、完善人才信息库。由县人才办牵头,县委组织部、人社局、工业和商务局以及乡镇企业中心等相关单位负责整理提供各类人才信息,完善我县五类人才及紧缺人才信息库。同时,每年定期发布人才供求信息,逐步开展网上人才推荐等服务项目,为机关、企事业、农村等各行业提供人才资源和选人服务。

人才调研报告 篇8

近年来,各地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如何引才、何处用才、何以留才正成为各地市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市委人才办也在聚才、用才、留才等三个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并针对这三个问题短板,对全市人才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人才总量XX万余人,其中,“两院”院士X人,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累计XX人,省管专家X人,市管专家X人,市级学术带头人X人;专业技术人才X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X人,技能人才X人,农村实用人才X人。全市人才总量和结构持续优化,总体显示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二、我市人才引、用、留问题的实践与探索

(一)优惠政策“聚”人才。我市紧扣改革发展大局,布局人才新政,在人才创新创业、产业支撑、新经济新动能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是统筹设计宏观政策。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大人才观”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两个宏观政策文件,对全市人才政策进行较为系统的宏观顶层设计,为我市广聚贤才提供了坚强的政策基础。二是突出制定重点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选拔、人才发挥作用、推进保障机制等四方面政策,充分释放人才政策红利。例如,我市印发《关于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工业发展的39条意见》等,通过58条人才优惠激励措施,拿出真金白银,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机构、平台、人才。其中对引进的院士、长江学者、国家“xx计划”、博士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团队),累计奖励最高可达XX万,最高可安排XX平米住房、每月给予XX万元生活补贴;针对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冷门专业的人才引进,实行“一人一事、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三是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出台人才创新创造、分类评价、职称评定、柔性引才、人才专项编制使用等方面配套政策,为人才提供服务保障。目前,市编委会印发《XX市引进人才使用编制管理办法》,进一步赋予用人主体更多自主权。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引进人才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二)多措并举“育”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一是整合人才培养项目。推动组织、宣传、人社、科技、教育、医疗、工信、科协、社科等10个主要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项目整合,在市人才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提高表彰层级、加大激励力度,在政治上给予更多荣誉,在物质上给予适当奖励,在工作上给予广阔平台,努力提升我市人才培养水平,擦亮本土人才特色品牌。二是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开展市级重点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本地本单位中心工作对接,增强人才服务中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名师等行业领域的专家人才工作室建设,发挥各级各类专家人才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开展人才素能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我市专家人才素质,比如,组织选派企业家、中高级管理人才等赴XX大学等高校参加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与实战、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研修班学习培训。开设“工信大讲堂”,举办工业经济管理与创新系列讲座,邀请XX大学、商务部等高校部门专家教授来安授课、开展培训等。同时,针对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企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三)因势利导“用”人才。一是建设科技孵化机构。积极构建专业化、功能性孵化平台,先后建成XX县创新大厦、XX火炬研发园等多个省级以上孵化机构,带动形成了智能终端,电子新材料等一批高新产业技术联盟,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国际先进技术,集聚了大批创业人才。二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人才发挥作用,需要舞台,需要载体,坚持以用为本理念,加大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的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创新创业团队干事创业。目前,全市共建成院士工作站X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X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X家,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X家,认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X个,引进和嫁接科技成果XX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X项,申报专利X件。三是构建服务载体。在全市知识分子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以实施“爱国奋斗学习研讨活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活动、科技创新科研攻关活动、脱贫攻坚基层服务活动、文明创建典型示范活动”为载体,引导人才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汇聚、力量向基层集中。

(四)千方百计“留”人才。在政策引才、载体聚才的同时,安阳始终坚持环境留才,积极推行人才发展的响应式服务、全过程服务、人性化服务。一是优化科技服务。打造各级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积极为各类人才创业提供场地、宽带网络、公共技术等“一条龙”孵化服务,为人才干事创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优化生活环境。坚持部门联动,优化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工作流程,实行限时办结;在办理人事关系、工商注册、创业扶持等方面简化程序;努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优惠、教育入学、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服务;设立高层次人才就医定点医院,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给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一线人才配备健康顾问和就医服务联络员。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市级领导干部带头,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联谊会、走访慰问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扎实做好专家人才研修、考察、体检、疗养、休假、慰问等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党委和政府的温暖。同时,积极组织推荐符合条件的各类优秀人才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人选,在政治上给予关心照顾。在市级主流媒体开设专题专栏,讲述人才创新创业故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氛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在人才集聚、人才开发、平台搭建、服务保障等各项人才工作都稳步推进,但是对照当前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不足和薄弱关节,突出表现为:一是人才引进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政策体系虽然已初步形成,但却缺乏相关更加具体、细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对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待遇和重大技术创新奖励政策还不够优厚,加之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的文化环境和社会保障环境等还不够优化,致使人才引进步伐缓慢。二是干事创业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搭建。人才发展载体平台有限,能够助推创新创业的起飞跑道过于拥挤,尤其是缺少集聚、承载、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产业平台,在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上问题还不少、任务比较重。三是对基层人才的服务保障水平亟待提高。受地方财力限制,对基层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水平本身就较低,有的政策还兑现不了。导致贫困地区和基层仍然存在“人才引不进来,引进来作用发挥不了,作用刚显现却又留不住”的现象。

四、对策与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把人才改革放在全市的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强化人才服务中心工作。

(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出台系统完善、政策优惠、操作性强的人才引进配套文件,明确规范引进工作程序,让引进的人才真正为我市服务、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服务。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建议市委、市政府在人才引进政策中将高级技师列入高层次人才范畴。还可采用“柔性引进”的灵活方式,通过聘请咨询、讲学、技术合作、兼职、短期聘用、承担项目与课题研究等灵活方式引智。

(二)构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充分发挥钢铁、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集聚效益和链条效应,以及新能源汽车、通用航工制造、智能机器人终端等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配套人才需求链条,确定各产业的人才发展定位、目标要求和工作机制,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搭建项目承接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培育平台、合作交流平台,不断加强与相关领域科研院所、职技高校的交流合作。

(三)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基础在于“待遇留人”。要不断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新办法、新形式、新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结对联系重要人才等相关工作制度,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投入,夯实人才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通过建立完善住房安居、亲属落户、配偶安置和子女就业等各项保障机制,落实工作待遇、生活津贴等各项激励措施,开辟“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金融、文化、交通、医疗、旅游等公共服务特别待遇,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人才调研报告 篇9

1、 调查对象:

兰州市人才市场

2、调查目的:

1) 通过考察、调研,了解室内设计专业在太原市的人才需求及就业前景

2)通过了解市场对室内设计的人才需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才缺口,努力朝该方向学习

2) 了解室内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3、调查 时间:

xx年3月

4、调查方式:

实地考察,参加人才市场招聘会,与企业招聘者的简单交谈,查阅浏览报纸网络的信息

5、调查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更好地了解现时期室内设计人才的市场需求及就业前景,适应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要求,了解室内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对太原市人才市场进行实地考察,参加现场招聘会,与企业招聘者简单交谈,以报纸,网络调查为辅,了解企业对市场对室内设计人才应聘者的具体要求,为一年以后的毕业就业做好准备。

6、招聘要求:

1) 全日制院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或相关专业大学以上学历;

2) 1-2年以上家装设计工作经验;

3) 有美术基础,精通设计软件(AutoCAD 3dsmax Phtoshop等),精通材料及施工工艺;

4)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进行团队之间的交流配合;

5) 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可以处理突发事件,能承担较大的工作压力;

A能力要求分析:

入行门槛比较低,能力更重于学历。室内设计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从业人员整体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具备职业资格持证上岗的并不多,真正科班出身的更是少数。30%的企业看重应聘者的业务能力,30%的企业看重应聘者的组织协调能力,15%的企业看重应聘者的语言表达能力,10%的企业关心应聘者的职业道德与忠诚度,10%的企业看重应聘者的环境适应能力,5%的企业对应聘者的压力承受能力有较高要求。从调查的数据来看,企业最看重的是应聘者的良好的业务能力和协调能力能给工作提供帮助。

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普遍要求毕业生具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更多地掌握交叉学科的知识,对文化修养的培养,和对个人品的提高,注重的是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实际工作与交际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考虑录用持有与应聘岗位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除关注毕业生是否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外,对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应的工作经验要求更高。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思想品德、敬业爱岗、团结协作、团队精神等方面要求较高;同时希望毕业生能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

B 人才学历的要求分析:

10%的企业选择应聘者是要求应聘者学历为研究生以上,45%的企业选择应聘者的学历为本科学历以上,40%的企业选择应聘者是要求应聘者学历为专科以上学历,只有5%的企业选择应聘者是要求应聘者学历为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从以上数据看,企业对应聘者的学历比较看重,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办事的基础,也能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

7、室内设计就业前景:

随着城市建设和房地产的不断升温,室内设计专业(建筑装饰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建设设计师)的就业形势近年持续走高。由于设计师的`就业前景与国家政策及经济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并且随着国家工程制度的日益完善和人居环境要求不断提升,未来室内设计这一专业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室内设计师就业前景及基本能力要求需知

A.就业机会众多,选择余地大。房地产、建筑公司、装饰公司、设计公司、展览展示公司、设计公司、家具行业。高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设计人才,专业设计人才一直是招聘热门。近年来,买房、装修,已经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考虑生活环境的舒适与品位,装饰行业也随之快速发展,室内设计人才需求自然旺盛。一些装饰公司甚至不愁没活儿,只愁没人。

B.入行门槛比较低,能力更重于学历。室内设计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从业人员整体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具备职业资格持证上岗的并不多,真正科班出身的更是少数。

C.收入水平比较高,属中上收入阶层。设计师收入来源丰富,薪酬结构是“底薪+业务提成+设计提成”,年薪十万元并不遥远 。

D.发展空间广阔,就业机制灵活。关联行业均可就业,也便于兼职和创业。整体来说,室内设计属于朝阳产业,有很不错的就业前景。

E.知识系统实用,专业特长突出。具备了深厚美术素养、扎实理论基础、超强手绘及电脑表现技法,熟悉实战流程的精英毕业生深受行业青睐。

8、室内设计,装饰行业目前就业情况。专家给说说具体情况,分析一下目前市场

室内设计目前不是很景气,虽然买房子的人很多,但

第一,很多人没有想请设计师的想法,自己的房子还是喜欢自己倒腾

第二,很多卖场都有买材料免费设计的设计师,这样就让设计师很难做

第三,买房子已经让很多花费了所有继积蓄了,还有很多贷款买房的,很多有已经没有钱请设计师了

室内设计现在提倡轻装修重装饰,也就是软装,这将是室内设计未来的发展动向,已经有很多室内设计师在学软装设计,随着人们口袋里钱的增加,要给家里设计的想法肯定会慢慢流行,而软装设计也将会成为设计的主流。

小结

室内设计是一个高薪的行业也是一个自由的行业,当然这是跟个人能力分不开的,目前市场需求量较大。室内设计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设计是具备一定的设计理论知识、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艺术素养、深厚的文化修养、较高的个人品位和手工制图能力外,还要掌握装饰材料、施工工艺制图标准以及相应的行业规范。我们平时要着重具体实际方案的设计操作,避免纸上谈兵,加强与同学的相互交流。熟练掌握每一门技能,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

人才调研报告 篇10

一、调查对象现状

(一)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保洁员工作任务量不均衡

根据这次调查我们可以看到,保洁服务有限公司承包了市区街道的清洁工作,但是公司保洁员的人手却严重不足,因此,有30%的保洁员工作任务量很大,这部分保洁员的工作时间也相对较长;对于剩下的70%保洁员来说,他们的工作任务量较为合适,而且能够准时的下班,工作时间也比较正常。这种工作任务量的不均衡状况的出现,应该值得保洁服务有限公司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保洁员素质不高,对于现代化的清洁设备使用率不高

据调查,保洁服务有限公司保洁员,绝大多数都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和低收入家庭,他们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保洁员几乎都是是初中以下文凭,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低,自身的素质也不是很高,在他们工作过程中,有81%的保洁员与他人发生争执,5%的保洁员甚至出现动粗的情况,为此对服务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不利。为了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保洁服务有限公司购进了一批清洁设备,但是有45%的保洁员不懂使用或使用不熟练,因此导致了清洁设备的使用率低下。这些情况也从侧面反映出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对于保洁员的培训做得不到位。

(三)保洁服务有限公司保洁员晋升的机会少,外聘人员薪酬支出大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在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工作超过5年的保洁员有27%,但是能晋升到班长或主管这种领导级的保洁员仅仅只有9%。班长或主管这种领导级的职位的,保洁服务有限公司一般是采用外聘的方式去招聘,内部晋升的机会很小。从保洁员晋升到领导级的员工,一般都是通过自己在工作之余去深造后再通过公司审核选拔才能晋升,晋升的程序也十分繁琐。在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时,由于保洁员没有受过相关培训,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公司只好外聘专业人员来进行解决,外聘人员的薪酬支出较大,无形中提高了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人力成本。

二、调查的简要结论

(一)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保洁员严重不足

由于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工作地域大,包括了市区的所有街道,工作的任务量还是比较大的。对于出现保洁员工作任务量不均衡的现象,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可以扩大招聘的人数,以解决公司保洁员不足,工作任务量不均衡的现象。

(二)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培训力度不够

保洁员的素质不高,对清洁设备的操作不熟悉甚至不会操作,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可以通过相关的培训来改善。公司可以根据不同保洁员的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强化服务意识和清洁设备的操作能力。

(三)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晋升制度不完善,应对紧急情况时用人能力不强。

保洁员晋升为领导级职位的难度较大,公司没有能很好地对有能力的有上进心的保洁员进行重点培养,晋升制度过于不完善;在急需人才的时候用外聘的方式支出很大加大,忽视了内部员工的能力。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可以发掘保洁员中的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致力于把这部分人培养成公司需要的人才,这样在紧急用人时,就不需要花大量金钱进行外聘,只需从公司内部调用就可以解决。

推荐阅读

上一篇:自述报告通用 下一篇:预算分析报告(通用十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