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经典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地理上册课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篇1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个小组5~6个同学为宜;部分同学准备事先搜集好的相关图片及信息材料。
2、教学课件: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咱们生活在北方地区,对北方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已经很了解了,那么南方地区在这些方面跟咱们雷同吗?有谁去过南方地区,跟大家谈一谈你的所见所闻。
学生自由发言。
一、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播放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录像资料。
教师:从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那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以及中国地形图,找出北方和南方地区的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板书:1、从地形上
教师:从地形图上看,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势的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上。具体来说,两个区域在地形上有何差异呢?各有一些什么地形区?
学生: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平原等,主要地形区:西部是黄土高原,东部是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地形比较复杂,主要地形区:西部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东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
板书:2、从气候上
教师:从气候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什么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四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强调:哈尔滨和北京代表北方地区,武汉和广州代表南方地区。
学生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教师: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季节变化比较明显;而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接近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较多,各月降水都比较丰富。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学生完成教材活动“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
板书:3、从河流流量上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中的长江和黄河流量过程线图
教师:长江和黄河的河流流量有何差异?为什么?
学生讨论。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篇2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
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篇3
第九章 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第9-1节 大洲和大洋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全章的基础,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是由七大洲和四大洋组成的,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首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比较海陆面积大小,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和比例,通过对世界地图(东西两半球图)的阅读,引出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教师可提出一些思考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通过图片、录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大洲的概念后,重点要求学生熟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轮廓和位置,可利用投影片或空白图,让学生当堂填写。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在浩瀚的宇宙空间望望蔚蓝色的星球,镜头放大后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的比例,用饼状图展现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在大屏幕上用文字、声音和音乐匹配,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 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是有七大洲、四大洋组成;
2. 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四大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形状。
2.教学难点: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及大洲的分界线,帮助学生记忆三个世界之最(第一大陆、第一岛屿、第一半岛)。
三、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图片,陆地和海洋面积比较图)
四、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
(一)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1、 陆地表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29%;
2、 海洋表面积:3.61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71%。
(二)七大洲:
1.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分大陆、岛屿、半岛。(全球共6块大陆)
(1)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的大陆;
(2) 格陵兰岛为世界岛屿;
(3) 阿拉伯半岛为世界半岛。
2.大洲:大陆与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1) 亚细亚洲(日出处):S=4400万平方千米,第一大洲,位于东半球;
(2) 阿非利加洲(灼热的阳光):S=3000万平方千米,第二大洲,位于东半球;
(3) 欧罗巴洲(日没处):S=1000万平方千米,第六大洲,位于东半球;
(4) 北亚美利加洲(新大陆):S=2400万平方千米,第三大洲,位于西半球;
(5) 南亚美利加洲:S=1800万平方千米,第四大洲,位于西半球;
(6) 南极洲:(冰雪大陆):S=1400万平方千米,第五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7) 大洋洲:(海洋中的陆地)S=900万平方千米,第七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3.大洲的分界:
(1)亚洲与欧洲的`分界: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
[博斯普鲁士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
(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3)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5)中美洲:墨西哥以南的中美地峡,(也称中美七国)。
(三)四大洋:
1.边缘海: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的海。(如黄海、南海、北海、加勒比海[])
2.内海:深入大陆内部,仅有狭窄的水道同大洋或边缘海相通的海。(波罗的海、渤海)
3.海峡: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1)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
(2)白令海峡:连接 太平洋与北冰洋;
(3)麦哲伦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
4.海湾:延伸入陆地,水深逐渐变浅的海或洋的水域的部分。(如墨西哥湾、哈得孙湾、波斯湾、北部湾等)
5.四大洋:
(1)太平洋:
①面积,S=18000万平方千米(1.8亿平方千米)
②水体最深:均深3957米(最深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③水温:均温19摄氏度.
(与大西洋的分界线:南美洲合恩角[67度W])
(2)大西洋:
①S=9300万平方千米,呈“S”形,
②均深1200M,最深9218M,
③均温17摄氏度。
(与印度洋的分界线:非洲的厄加勒斯角[20度E])
(3)印度洋:
①S=7500万平方千米,呈“八”字形,
②均深3897M,最深7450M;
③均温16.7摄氏度。
(与太平洋的分界线: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147度E])
(4)北冰洋:
①S=1300万平方千米,
②均深1200M,最深5449M
③水温:北极海区-1.7-1摄氏度
北欧海区2-12摄氏度.
(四)小结:
1.今天的课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七个大洲和四个大洋的名称、及在地图上的分布(根据初中学生学习的情况,可以采用由教师指图学生集体回答,个人回答,来帮助记忆。)
2.课后作业
(1)作业本:P.1-2
(2)课本P.3想一想思考题(口头回答)
(3)填图册:P.1。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篇6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布置作业:做下面练习: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 )
A、4万千米 B、8万千米 D、4万米 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赤道是 ( )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90°纬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
A.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7.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8.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 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C.最大的经度是360° 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识别常有的天气符号,熟悉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元旦我没一起去北京旅游,该怎样穿着呢?(学生讨论)
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关注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师板书课题:天气和天气预报)
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活动”,阅读教材上例举的天气预报,完成书上练习,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总结:阴晴、冷热、风雨等。
2、学生阅读教材:比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差异
总结:天气—时间短、变化快
气候—时间长、较稳定
练习:完成教材上活动,判断四句唐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学生自读教材相关部分,看谁最先总结出来。
总结:探测信息——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
同学们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气预报员吗?首先必须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4、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常见天气符号图,识记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教师简单指导学生:各种雨的符号、雪的符号,特别讲解风的符号、风向的识别、风力的识别
5、识读天气预报图
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动练习,教师抽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示范:用语言叙述图中北京市的天气预报内容,学生叙述上海、重庆两地的天气预报内容,鼓励学生争当合格的天气预报员。
三、总结:
1、天气、气候的区别
2、熟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四、作业
1、坚持看中央台一套节目晚间天气预报
2、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的反思: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过于简单。
2、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不够,特别是常见天气符号部分,没能引导学生当堂记忆。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工业区。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过对日本经济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经济问题,乐于分析经济现象的经济意识;同时进一步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及学习外国经验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深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征。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述法结合。
教学用具
《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日本景观图片。
教学提纲
第二节
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
一、位置、领土、人口
二、自然条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风气候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现代化的工业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四、文化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已经从自然、经济等方面认识了东亚的一般特征,但是东亚各地又有明显的差异,囚此,我们还要学习东亚的国家地理。
[提问]除我国以外,东亚的其他三国,哪个国家在世界各国中更具有突出的特点?有哪些特点?(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从哪几方面分析和如何进行分析。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
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板书)
[提问]从黑板题目看,说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领土、人口等方面)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基本情况,也正是从这些最基本的特点开始学习的。
一、位置、领土、人口(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根据《日本地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地处中纬度地区,东亚的东部边缘,东临太平洋;是由若干个岛屿组成的一个岛国,领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并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提问]根据《世界人口分布图》或者东亚四国人口统计表,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国中最高的。)
[小结导入]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没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卜厂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下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多山的地形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提问]多山的地形给日本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学生可从资源及其利用方面考虑。日本缺少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尤其矿产资源贫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矿,宜林地区广,国士三分之二为森林覆盖,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许多优良港湾。)
[教师讲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地形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指导学生读东亚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从日本在图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日本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气温及降水情况,但也有很大差异。)
[提问]从其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看,日本与我国东部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受纬度影响南北气候有一定差异,而多山的地形也会使日本的气候相对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山地与平原地区气候有所不同,东西方向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说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2.海洋性季风气候(板书)
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布置作业
预习第120——124页课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有哪些突出特点?
引入新课
教师归纳特点。这些特点对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学习新教材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板书)
[教师讲解]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其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有很多工业部门已超过美国,很多工业品占据了国际市场。从我们身边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产品。
[提问]
你能说出几种代表性的产品吗?(电器、食品、汽车等方面。)
[读图导入]
读课本第121页插图。日本的汽车制造闻名遐迩,我们所见到过的丰田、尼桑等小汽车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业还包括电子工业、钢铁、造船、纺织、化学等工业。日本依靠什么使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
[读图表,回答问题]
指导学生读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说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业原料和燃料?(多种矿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②它们多从哪些地方进口?(从西亚进口石油,从大洋洲、南美洲等地进口多种金属矿等。)
[教师总结]
日本国土狭小,原料、能源严重不足,国内市场有限,这些都是不利条件。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产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产品输出国。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第121页第二段“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
[提问]想一想,当地有输出到日本或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吗?
[读图]从《日本地图》中找出主要对外贸易港:神户、横滨、大阪等。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教师讲解]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工业技术先进,部门齐全,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提问]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说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业区?(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
[展示景观图]简单介绍四大工业城市,着重介绍日本首都——东京。
[提问]日本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临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此外还有社会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后在高中地理再讲。)
日本不仅工业发达,而且农业也非常发达。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23页“渔业发达农业单产高”,由学生归纳出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表现。(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进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以及发达的渔业,拥有庞大的船队,占世界第一位的捕鱼量等。)
[导入]那么日本人民是怎样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资源上,建立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呢?可以说日本人民在利用本国资源上水平是相当高的,我们看一下日本农业的分布状况就可略知一二。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读图]根据日本工农业分布图说出主要农业部门的分布地区。(水稻——平原,林业——山区,茶桑及果树——丘陵)。
[提问]为什么日本的渔业发达?(以现代化工业做基础,拥有庞大的捕捞船队,日本是个岛国。有广阔的海域及优良港湾,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
[看图]读“日本群岛附近洋流的分布”图,说说北海道附近成为著名渔场的原因。(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区。)
[提问]为什么日本要以小型农业为主,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呢?(国土狭小,耕地有限,但劳动力资源丰富。)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发达的科学技术资源,充分开发了各类土地资源,才在地狭人稠的岛国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小结]我们从日本工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可知,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其资源丰富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对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而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又取决于该国家科学技术的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这一优势,才在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上建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这一点正是我们今天四化建设中所要借鉴的,也是我们学习日本地理的重要目的之一。
日本从历史上就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从古代中国水稻、铁器的传入,到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这一切对日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四、文化特点
[指导阅读]读课文“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一段思考:日本文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又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表现可从古代、近代、文化艺术、饮食等几个方面归纳。)
总结全节
[提问]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学习日本地理特征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知道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首先要了解该国所在地理位置、领土和人口等基本特征,之后再进一步了解它们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这是学习国家地理的基本方法,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经常运用。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