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失孤的观后感七篇

2024-05-02 09:00:18 失孤的观后感

失孤的观后感 篇1

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去电影院看失孤,挺遗憾的,今天终于看了,一如既往的沉重。

之前看过一个失孤短评,全是负面评论,诸如剧情平平,人物情绪煽动不到位之类,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觉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并不只是为了图一乐,单纯为了轻松一刻,更不只是追求票房和噱头,还需要一些关于人生的思考,还需要一些发自内心的共鸣,这是电影的初衷。

失孤里面井柏然扮演的被拐卖的小孩长大了,告诉刘德华扮演的寻亲父亲他因为是拐来的',所以不能上户口,没有身份证,于是不能参加考试,不能坐飞机坐火车,到现在还是个黑户,而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是拐来的,却不能跟养父母捅破这层窗户纸。中国这么大,多少被拐卖的孩子正过着凄惨无比的生活,每个难熬的夜晚或白昼,只渴望家人的温暖,而他们的家人连他们的生死都不得而知,还在盲目寻找着。正如电影里寻亲十五年的父亲,不论多少人劝他放弃,多么艰难困苦,他都没有动摇过,骑着那台插着自己孩子照片小旗的摩托车踏遍无数城市,无数山川,我想只有亲情能带来如此大的能量支持着他继续走这条看不到尽头的路。粘满胶带的地图上标记了他去过的地方,泛黄的本子上记录了他欠下的钱和寻亲的细节,也许我们生活的城市他也来过,睡过我们上班必经的桥底,喝过护城河的水,问过你有没有见过他的孩子。这是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电影最后父亲仍然骑着那辆车行走在乡间小路,而现实中,他丢了的孩子,会不会在电影院看着这个陌生的故事泪流满面。

我喜欢这部电影,套句台湾老兵的话: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聊人生。

失孤的观后感 篇2

一对孤男寡女在世界尽头守护爱,在极寒之地迸发爱,在生死边缘拥抱爱。看完《南极之恋》,再看其他爱情题材的电影,真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影片处处体现一个“绝”字。背景是人迹罕至的南极绝地,人物是特殊男女的绝配,情节不断出现绝险求生,剧情展现不离不弃的刻骨绝恋,而且画面很绝美,每一帧都可作为电脑桌面。

作为首部在南极实景拍摄的华语电影,片子将南极的雄浑壮丽展现无遗。银装素裹的大地、白雪皑皑的群山、晶莹剔透的冰川、气势莽莽的雪原,南极那遗世独立的绝尘宁静、旷世悠远尽入眼帘。而蹒跚行走的企鹅、慵懒晒太阳的海豹、飞翔盘旋的贼鸥,也尽显南极生灵的优美。

开篇简洁有力地显示男女主人公性格的相差悬殊。婚庆公司老板吴富春张嘴闭嘴钱事金声,高空物理学家荆如意自适读书。爱财土豪男遭遇求知清高女两看相厌。但突如其来的坠机,让他们受困南极无人区。面临生死考验的两人日久生情,在冰天雪地中用爱抵御严寒。故事的主线就是他们艰辛自救过程。整个故事不煽情、不做作、不啰嗦,让观众的情绪随着角色的遭遇时悲时喜、时哭时笑、时痛时乐,感动于严寒冻不住的真心真情。

用南极之寒反衬人性之暖,以无情的大陆反衬深情的世界。这是影片高明之所在。当坠机发生之后,富春救出断了一条腿的如意,用行李箱做成爬犁,如纤夫一般拉着这受伤的女人行进之时,便注定了他们为了生存而相互依存的命运。面对伤痛折磨、物资匮尽的困境,没有共同点的两人重新审视对方,在磨合中接纳彼此,相互依偎的他们产生了至死不渝的爱情。在穿越生死的75个极地日夜自我救援中,没有救援信号,食物供应短缺,严酷恶劣的天气的困扰,两人始终在绝望中找寻希望。于是在南极这片苍茫纯净的大陆上,患难见真情的他们开出了最最纯粹的爱情之花。

观者震撼于两个主人公的顽强求生力。富春如探险家那样每一次外出踏上求生的路程,都是同大自然抗争的冒险,都是用生命来行走。饥寒交迫中顶风冒雪翻山前进,巨型雪崩中疯狂拼命奔逃,掉进冰裂缝苦苦找寻出口,落入冰冷刺骨的海水被冻成冰雕人,甚至得了雪盲症双目短暂失明。但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他都没有放弃过求生的心,用倔强的意志打破了死神的召唤。因为他知道如意等着他回去,带回食物,带回生的'希望。如意忍着巨痛躺在木屋里,不能行走的她吃过期食品,独自等待着富春的归来。她的大声呼喊让得了雪盲症富春找到木屋方向,她宽衣解带用自己的体温来融化富春冰冻的躯体。

富春每一次外出都是两个人的生离死别,他们每一次再聚都是劫后余生。那所荒废的小木屋虽狭小破旧,方寸空间因他们温暖彼此的情感,而升腾着融融暖流,弥漫着绵绵情意。这里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心灵的归所。意外到来的小企鹅给他们带来生活乐趣,两人雪地看海的段落浪漫又温情,即便也那一团捡回的人屎都带有爱的温度。

看客为他们不离不弃相互支撑的爱情而感动。如意含眼拒绝富春求婚的段落是如此虐心,那“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濡以沫,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我都会爱着你”这句台词说出时,足以叫人瞬间泪崩。当富春再次踏上求生之途,如意倚门守望的一幕将故事的悲情推向了最终的高潮。电影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获救后的富春从雪坑中抱起身体已经冰冷的如意,相依相偎看着绿色极光。如意是否存活下来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他们两个多月得到彼此的情感已经是不负此生,让人不得不感叹于爱情的伟大。

继《致青春》之后,赵又廷和杨子姗再次“相恋”,演绎着暖心又扎心的纯爱故事。此番两人没少遭罪,在南极的雪地里摸爬滚打。尤其是赵又廷刻画出男主面对困境的勇往直前。喘着粗气行进在一次次历险中,紫红粗糙的面庞以及冻红的鼻头,足以说明他对角色完成的艰辛付出。看真诚表演、看绝恋爱情、看南极美景、看人性光芒,《南极之恋》的看点完全是任君自选。而在2月份上演的一干新片中,该片是绝对不容错过的一部好电影。

失孤的观后感 篇3

可怜天下父母心。挺喜欢这样的题材的电影的,像《亲爱的》,很现实,也很有公益作用。

我们很难去理解那些父母的心情,不知道他们度过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晚,看到别人的孩子幸福地生活着的时候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只是觉得他们好可怜,很憎恨那些人贩子。有时候真的感觉人类变的很可怕,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做出这样泯灭良心的事情,到底是有多没有人性?

平时在网上,走在街上的时候,也会看到一些类似这样的寻人启事,很多时候都是看看就忘了,网上的`消息也很少会去转发,确实,看得多了也变得麻木,觉得即使转发了,成功把人找回的机会也是非常渺茫,有太多消极的因素在影响着我们,是的,我们的善良也在这些多见不怪的消息中渐渐地消失。

回归电影,所以我觉得这些题材的电影是很好的,它唤醒我们沉睡中的良知,如果真的每个人都认真面对了并且参与了,成功的可能性还是会大大提高的,至少,这两部电影对我的震撼和影响还是很大的,以后再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一定会顺手转发一下,留心观察一下。

希望那些父母坚持住,相信孩子一定会找回来的,千万不能像电影中那个被拐走的女孩周天意的母亲那样轻易放弃,放弃了寻找,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那样,即便最后孩子找回来了,却已经是个孤儿。

想起了《亲爱的》里面那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希望如此。

失孤的观后感 篇4

我相信这个电影感动了很多人,当然也感动了我。

这部电影和《亲爱的》差不多,都是讲寻子,寻家的故事。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觉到自己还活着”,黝黑的面颊上,深深刻着饱经沧桑后所特有的苦涩与坚韧,农民雷泽宽(刘德华饰)驾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奔走在祖国广阔而荒凉的土地上……为了寻找自己丢失的儿子,他寻了十五年,走遍千山万水,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十五年的漫长旅程,早已不敢猜测何时是个尽头。

片中的父亲为寻子,历经十五年……尽管依旧没有一点儿线索,可他却从未要放弃,一路上他帮助很多寻子或寻家的人……他可能忘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但唯一不会也不敢忘记的,就是继续这条漫长而又艰苦的寻子之路……我边看边想着自己的幸福生活,有书读,有父母疼爱,所以我更要珍惜我现在的生活。

电影结尾时似乎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只留下了佛家的缘起缘灭,我想接下来就应该是我们要做的,把坚强,勇敢,慈爱传播给每一个人,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失孤的观后感 篇5

今天,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部影片,名字叫《失孤》。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无数个正处于绝望中的家庭。

电影开始,有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了,她叫周天意,仿佛真是天意,她与自己的妈妈总是擦肩而过。她的妈妈为了寻找她,总是疯了似的发寻人启事,结果却总是让她绝望。就这样,她每天失魂落魄地走在路上不断寻找着,寻找着……小女孩才一岁六个月,就被狠心的人贩子绑架了。孩子在爸爸妈妈手中是无价之宝,掌上明珠,在人贩子手中却只是价值6000元的商品,让人感觉愤恨而又心酸。幸好小女孩被人贩子抱上车的时候,被好心人发现了,报了警,救了回来。只是,令人心痛的是,小女孩的妈妈由于受不了长期的精神折磨,跳河自杀了。看到这,我的心情不觉心痛起来,为这个妈妈,为这个孩子。

而刘德华饰演的是雷泽宽,他的儿子丢了15年,他就骑着摩托车找了15年。一次偶然,雷泽宽遇到了曾帅,一个被拐卖的男孩。就这样,相似经历的两人开始了漫长的寻亲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曾帅无数次想要放弃,雷泽宽总是鼓励他,说:“我儿子丢了15年,我找了15年,从未想过放弃,你才找了几天,怎么就知道找不到?”最后,曾帅在雷泽宽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

只是,在影片的最后,这位善良的父亲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孩子。不过,我相信,好人有好报,他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孩子!

失孤的观后感 篇6

“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我是一位父亲。”这位失去儿子15年,骑着摩托车寻找15年的父亲,在《失孤》中的话,让我看到了一位父亲的殇。这种骨肉亲情被剥离的痛苦,这种生死未卜的渺茫,让这位父亲在寻找的旅程中更像是一种忏悔与赎罪。

而另外等待中被寻找的孩子呢,我们很多的时候视角关注失去孩子的父母,哪些孩子内心的期盼呢,对家庭亲情的期待呢?也许正是因为影片讲述了这样的两个人,同样是缺失人生的`两个人,他们的渴望,他们的痛苦与期盼。那些买人子女的父母呢?也许他们也怀着同样的对一份完整家庭的渴盼。他们买来的孩子是为了挽救破碎的婚姻,还是延续可能断掉的香火,所以他们忐忑地守护者这份随时可能失去的爱。

一位行走的父亲,一位寻找父母的少年,他们的结伴,也许都是为了找寻自己的根。

影片的没有华丽的场景,有的是贴近生活的市井人情。影片没有矫情造作的儿女情长,有的只是让人喟叹的真情与找寻。也许这是刘德华最糟糕的造型,但却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形象。因为华仔也已为人父了,所以他才这么的真实而又深刻。

最后影片以带有禅意的对话结束。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这两年,我的修为渐长,当我心不静时,就看看星云大师的《喜舍》,想想我已比别人得到的太多太多。对生活中所有发生的事,都以缘分之心来对待,所以不骄也不躁。对于未来,不担忧也不盲目的乐观,我主宰自己的心情,因此也把握自己的命运,在红尘俗世中安然活着,悠然自得。

也许人生就是一个“行”的过程,在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殇”,也许来源于失去,也许来源于求不得。也许人生都必经苦痛才会让人顿悟。悟,是的悟到了,也就得以解脱。

失孤的观后感 篇7

“这些年来,只有在路上,我才真的感觉到:我,是一个爸爸。”

很多年前,雷泽宽(刘德华饰)两岁的儿子丢了,于是,雷泽宽踏上了长达十五年的寻子之路。一路上,历经艰辛,雷泽宽却始终没有放弃,只为了再次看到那个不小心失落的儿子,再见到那个忘不了的笑容。

偶然间,雷泽宽遇到年轻人曾帅(井柏然饰)。与雷泽宽相反,曾帅小时候被坏人绑架,从此再也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天涯相遇的两人,如此相似,却又如此不同。于是,他们决定一起上路,要天涯海角去找到那个最亲爱的家人……

有了去年陈可辛执导的《亲爱的》,拐卖孩子这个社会议题在大银幕上重新被点燃起来。《失孤》同样如此。这部电影和《亲爱的》一样,都是以主角寻找自己被拐卖的儿子为主线。《亲爱的》里在后半段加入了赵薇扮演的“拐子佬妻子”的视角,把拐卖孩子的社会问题复杂化,在伦理上让观众陷入一种思考的困境:被拐卖孩子的家庭固然值得同情,那么拐卖孩子的家庭,说不定也有难言的苦衷呢?

而到了《失孤》里,除了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的主线,也有一条副线——井柏然扮演的曾帅。他是被拐卖的孩子,买他的家庭最终说出了真相,而他也开始了自己寻找亲生父母的旅程。在这条副线里,故事为我们揭露了过去拐卖故事里不常见的一面:被拐卖的孩子如何寻找生父?

电影里,曾帅对雷泽宽说,你寻找孩子,可以大张旗鼓,到处宣扬;可我找自己的父母却不能。不能的原因有很多,和他一起被拐卖的同村青年,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他乐享其成,不愿意再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曾帅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因为万一亲生父母有了新的孩子,过得幸福,可能这些年来从未想过寻找他;又万一父母家里条件很差,要是相认了,过得不如现在的生活好呢?

血浓于水,这是个看上去无须质疑的事实,但当生物学上的血缘关系遭遇到众多现实问题挑战时,儿女和父母的“寻找”、“抛弃”、“相认”,都成为了一个不太容易解决的棘手问题。

所以,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线,在电影里被淡化。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夺走,十多年来穿越整个中国不停寻找,风餐露宿,受过多少苦可想而之;但是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实在太多,每年成千上万被拐卖的孩子,虽然残酷,但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悲惨故事是在是太常见了”这个现状;再加上《亲爱的》里,黄渤与张译的那条寻子线已经足够凄惨,足够真实,足够有代表性,所以在《失孤》里,没有对雷泽宽的15年寻子故事进行写实描述,只是用了几个重点去点缀出雷泽宽在现实里遭遇到了种种痛苦折磨:车祸、被殴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渔民围攻……

雷泽宽在寻子路上挨过打,受过饿,摔过跤,上过当,却始终没有放弃,是冥冥中亲情的召唤,也是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父亲的自我救赎,曾帅则曾在找到亲生父母后,困惑于养父和姐姐的情义,对生父的生疏,这样彼此对照,就是影片对现实的思考。从东方人的情感来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血脉深情,骨肉相连。可是当亲人离散之后,怎样面对,是像雷泽宽一样苦苦寻觅,还是凭其自然,是一道没有对错的选择题,而对于那些无法从内心深处原谅自己弄丢了孩子的父母来说,也许这没有尽头的千山万水,才是一种靠岸。

推荐阅读

上一篇:电影影的观后感(必备18篇) 下一篇:911观后感必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