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小城三月读后感(精选10篇)

2024-03-30 12:06:04 小城三月读后感

【#实用文# #小城三月读后感(精选10篇)#】“小城三月读后感”是我用心创作的我相信它能够让您满意。读书能使我们静下心来,褪去浮躁,作者所写的作品让读者们感受颇深。对读书产生了非常重大的震撼,我们可以把它以文字的形式写成读后感。传播正能量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意义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小城三月读后感【篇1】

三月春光美,情窦初开,煞憔悴。

从未有过一种心境,像满怀渴望大胆追求那般撩人心脾;从未有过一种风景,像少女怀梦笑靥盛开那般美丽动人;从未有过一种爱情,像郁结在心相思成疾那般伤感悲恸。

《诗经》中说:维以不永伤。可是翠姨,一个令人心疼的女子,被有始无终的爱情折磨、成伤乃至干涸而死。

她很朴实,却也喜欢新鲜的流行的东西;她很腼腆,却也能为一双鞋执着地跑遍全城;她很勇敢,却怀揣爱情从不说出口;她依从父母,面对包办婚姻只有暗自嗟伤;她没有过人之处,但在精致细节的刻画下愈显动人;她没有太多的话,没有太美的相貌,但她那悄悄沉淀至死不渝的爱情让她焕发生之光辉,死之哀伤。

萧红的刻画很细腻,虽从“我”的角度侧面述说翠姨,但翠姨仿佛生活在了我们身边,形象鲜明生动,我们为之感慨复叹唏嘘不已。

我不想把这样一个形象附以过多的时代背景和封建特色,仅仅从人的角度她就足以让我们辗转缅怀。

我见识过许许多多让人感慨的爱情,如崔莺莺誓死不屈的爱情,杜十娘破釜沉舟的爱情,林黛玉悲伤辛酸的爱情,子君冲破世俗的爱情,简爱坚强勇敢的爱情,等等。可翠姨的爱情又是区别于这些多种多样的爱情的。她不喜欢母亲给她定下的婚姻,却接受了,而又迟迟不肯完婚;她跟表哥相爱,又从不表露,只是一味地喜悦,一味地哀伤。她像一棵风雨中的小草,凄凄地摇晃,不屈不挠又无比沉痛地生存,终不堪忍受抑郁至死。

看完这篇小说之后,我久久无法从悲伤中返回,我为翠姨的.死和整个世界的懦弱而悲伤。可是过后当我重新回忆,我发现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翠姨的微笑,悠久而甜美的微笑。

她已经挣脱了现实的樊篱,摆脱了躯体的困扰,她的灵魂永生,她可以在精神上延续她的爱情、她的生命。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念君兮君不知”。而生之所依、爱之所伏却让翠姨得以永生,她再不必眉头深锁而可以永久地微笑。

三月的花开了,三月的花又谢了。翠姨的爱情之花开了,随风消逝而去,却又开遍了整个星空。

我想这便是永恒。

没有禁锢,没有纷扰,像樱花盛开般烂漫;没有痛苦,没有哀伤,像挠拨金鼓般高亢。

只是生命,维以不永伤。

在这样一座小城中,三月的花开了;在这样一座小城中,翠姨的爱情之花开了。

在这样一座小城中,悲情下的妖娆之花开了。

小城三月读后感【篇2】

那时候的爱情读《小城三月》有感

爱情向来是永恒的话题,正在经历爱情的人会细细品味个中的酸甜苦辣,还在等待丘比特青睐的人会情不自禁地想象恋爱中的场景,羞涩激情全在脑海中浮现。

爱情会使男子柔情,会使女子勇敢。爱情可以让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发现彼此的发光点,爱情会使两个人长大,明白彼此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坠入爱河的冲动。

那时候的爱情不是爱情。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甜言蜜语,没有绵绵情意,那时候的爱情不是两个人的,爱情的标准低得夸张,自己有钟情的人,这便是爱情。不需要有告白,对方不需要知道,不需要明白。没有精心安排的约会,都是日常里的相见,大家庭的聚会,没有近距离的接触,都是远远地窥探。看他的眼睛,好想知道他在哈尔滨都读过什么书,看过什么风景;看他的耳朵,好想知道他都喜欢什么样的曲子,好抓紧时间去练习;看他高高的鼻子,好想知道他都闻过什么花香,是否喜欢今天自己身上的香味;看他的唇嘴,好想知道他都喜欢什么甜点,好让我赶紧去学会;好想好想即使他可能还不知道自己钟情与他。那时候的爱情,就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

即使是一个人的爱情,也会生气,与会闹脾气。相见恨晚,若是订婚前相遇,又怎会是这番模样,若是你也钟情于我,我定不顾媒妁之言;若你跟我坦白,我定不出此下策。

那时候的爱情没有声音,很寂静,像是被什么覆盖着。

小城三月读后感【篇3】

《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的一部作品,当有人问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时,我只会说不过一场忸怩畸形的苦恋罢了。

我时常在想,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到底想传达给读者什么?是我们反复推敲的字词,还是直击心灵的语句,亦或是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如果作者当真如此创作得出的不过是一本语录或一个故事,而并非一部作品。但每每拜读萧红的文字时,我总能感觉到她是用她堆积的心血一气呵成的创作。她的饥饿并非一时的饥饿,她的寒冷并非一刻的寒冷,她写一件事也并非光写一件事,她写翠姨并非只写翠姨。

“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道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是的,翠姨为什么死呢?翠姨定完亲后不是还身体硬朗的到处逛街置办嫁妆吗?然而读了书后,反而整天闷闷不乐,开始咳嗽,嫌弃自己的未婚夫,但是假如他们说,一定不愿意嫁,不嫁也可以的,那又为什么,到最后竟然就这样死了呢?哥哥不知道,我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可能翠姨自己也不知道。

有人说她死在了封建的,腐朽的束缚里,有人说她死在了憧憬爱,追逐爱的路途里。然而翠姨不是念了书后才开始害病的吗?翠姨死在了书里,死在了知识里,死在了自己的怀里。

翠姨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捏着。

小城三月读后感【篇4】

三月,应该是阳光灿烂,充满了温暖的春意的阳光。但温暖中同样会有冷冷的声音,将充满了人性张力的故事呈现。萧红在《小城三月》里正是这样做的。

萧红是个很个性的作家。她的作品往往有种很深邃的感触,这种感触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她一个女性作家的身份。在整部小说里,她的文笔是极其细致的,这种细致不同于繁琐,而是在各个不同的侧面描绘人物和人物的生活状态,从而勾勒出最终的结局。

作为一个女性,萧红敏锐地捕捉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无奈。这种无奈在小说中是用翠姨这个人物的遭遇来表现的。在小说的开始,萧红就用了不少的笔墨来写翠姨的身份(血缘关系)。关系虽然复杂,可是让读者了解到翠姨和这个家族的联系是多么的脆弱。如果按照现代的观念,翠姨甚至可以认为和这个家庭是毫无关系的,更不用说听凭家庭里的尊长的摆布了。可是,她却不得不处在自己的辈分,循着长幼的秩序,并且听凭家长的摆布决定自己的婚嫁。这个对比虽然随着小说的情节推进到相当程度才体现出力量,可是这个对比让翠姨这个人物带上了相当浓重的悲剧性。翠姨是个相当软弱的人物,哪怕是对自己的事情也要斟酌再三才能决定。在绒线鞋这件事情上,这种软弱没主见的性格充分暴露了出来。喜欢,但是不敢承认,一旦得不到又陷人深深的痛苦。这同样也是她对待哥哥的态度。畸态的爱情出现在这样一个软弱的人身上,虽然不可思议,但是又是那样的合理。在内心的层面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听她的倾诉,但是在现实的层面上没有人关心她的情感处在一个什么状态,于是她只能在内心和现实两个层面的夹缝里寻求自己的真实的感觉。她被设定的婚姻的不断地临近把她从自己内心的层面中驱逐出来,使她不得不面对现实,而这时候的现实对她的内心情感而言是残酷的。但是,她太软弱,没有任何反抗的手段,或者说她根本是缺乏反抗的自觉,缺乏反抗的意识。虽然在她的内心对封建家庭长幼观念进行了那样深切的否定,至少在情感上她是不自觉地对其进行否定的,可是在现实的世界里她却连要否定什么的想法都没有,她到最后否定掉的只是自己而已。翠姨在整部小说里都一直在展示她的矛盾,所以她陷在了一个悲剧里。这样的矛盾只有用她这样一个人物来表现才能最明确地指向萧红设定的女性主义主题。

同时,也要注意到小说特别的表现手法。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虽然在表面上是平静地叙述这个故事,但是其实内心的波澜剧烈。从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要参加解放的尝试到假若

小城三月读后感【篇5】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学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

也许正是因为欣赏萧红女士这种不凡的写作风格,欣赏她虽然短暂但却充实饱满的生活而被她的小说深深吸引。

今年寒假有幸读了以她其中一篇代表作《小城三月》为名的同名小说集,我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渐渐走进了她的世界,才开始真正地认识萧红,理解她的精神。

无论从《手》到《牛车上》到《山下》到《后花园》到《小城三月》到《呼兰河传》我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自身的独特气质和她本人对于小说的不同的诠释方式。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并不拘泥于千篇一律的、格式化的小说。她认为人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文学,表现文学。她在《小城三月》中的每一篇作品都表现了她的独创性。萧红女士深具冲破现存小说格局的魄力。她成功地打破了介于小说与非小说之间的厚障重壁,创造出了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诗之间的新形式。然而她的作品也不失那种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敏锐。她的描写精致别样,使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的作品包含的巨大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手》。她所描述的不仅仅是一双普通的手。它被“发黑”、“发青”这两个词概括地淋漓尽致。这双手在文章的开头就已给人深刻的印象,甚至让人在开始就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双手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它几乎成了这篇小说中的专有名词,也成了主人公的代名词。然而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只是这么一双特殊的令人厌恶的手,也不是为了让人厌恶而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她述说了一个出身农村染房的乡村女孩来城市学习的一段经历。然而,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受到人们的歧视。虽然她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但依然无法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她所得到的只有嘲讽。她及她的父亲带着希望来到学校,却满载失望地离开。似乎这双发黑发青的手就是她的身份证。然而她就像永远无法洗净那双被颜料玷污的手一样,永远无法改变那些所谓城里人对她的根深蒂固的偏见。

文章以语言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校长对她的阴冷的语气,同学们尖酸的讽刺,以及她质朴、厚道的话语和父亲对女儿充满希望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人物的形象。文中许多极为细致的神态描写也生动得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话。而文章也以“我”的心里变化为线索。“我”从对她有一种莫名的抗拒到对她有一丝好感到她离开时的一线惋惜,表现了“我”的无奈、同情。这双手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它不仅向我展现了这些人物,也向我展现了如此一个社会,如此一种氛围,留给人无限的思考空间。

而这本小说集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值得一读的。不管是《小城三月》还是《旷野的呼喊》等等都与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繁华世界全然不同。它似乎带着我走进了不同的世界,让我去了解一种风俗,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生活……显然,这种笔触与如今商业性极强的文学作品有着天壤之别。萧红女士通过该书所要表达的那种对人性美的追求是值得我们这些青年好好细读的。

萧红女士的生命虽然如此短暂,但她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小城三月》,一本怀旧经典的小说,就像一杯陈年老酒,香浓四溢,使人回味无穷!

小城三月读后感【篇6】

当我听到《正面管教》这本书时,陷入了这个书名的思考。什么是正面?以往我所接收的讯息都是以宽容去对待孩子,让爱滋润他们的心窝,这还不够正面吗?以为这会是一本讲述“教育大道理”的纯理论的书,结果看了几页,发现作者简·尼尔森不只有“长篇大论”,更有大量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

本书旨在用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方法管教孩子,使他们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认为现在的大人与孩子之间主要有三种互动方式,严厉型(过度控制)、娇纵型(没有限制)、正面管教(有权威的,和善与坚定并行)。严厉型的家长太强势,一切全权包揽,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往往懦弱胆小;娇纵型的家长没有规则与底线,放任孩子“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时间长了孩子就变得自大狂妄;正面管教的家长提倡“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这样孩子有规矩也有自由。很显然,前两者的家长都培养不出有责任感的孩子,这也是我们现在社会这么多“啃老族”的原因。我们必须明白,要给孩子们提供机会,去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当他们从中获得了这种积极向上的感受带来的愉悦感,他们自然就会成为有担当的人。

那么什么是和善而坚定呢?刚接触“和善”这词,我以为只是以和颜悦色的态度善待孩子,不生气不骂人,尽可能去包容他们一切需求。其实“和善”不是讨好孩子,取悦孩子,而是用语言去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例如“我看得出来你很失望(难过、伤心等)”,先去理解他们最直观的感受,赢得他们的“心”,让他们知道你的“善意”,简而言之“和善”就是尊重孩子,从他们的内心出发,去理解去接纳。

“坚定”不是说我们大人自己设定一些规则,然后让孩子一定要遵守这个规则,这样就是专断了。尤其我们的目的是出于他们的安全等一些问题时,通过说教,说教不行用惩罚,最后控制他们的行为,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必须换种方式,作者告诉我们在制订和实施限制时要让孩子参与进来,例如在制订班规时,让学生参与讨论,为什么限制某种行为是重要的、需要什么样的限制以及每个人为实施限制应承担怎样的责任。重“和善”而轻“坚定”,会让孩子没有规则,会变得娇纵;重“坚定”而轻“和善”,会让我们的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和自由。

“和善与坚定并行”怎么做呢?作者说“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我们不要想法设法去控制孩子,对他们进行说教,而是要从内心去理解和接纳孩子,他们感受到了我们的尊重的同时,我们守住了自己的界限,坚持了对自己的尊重!这才是“和善与坚定并行”的意义,这才是完整的爱。

读到前面几章,就已经感叹,我怎么不早点看到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书中还有很多希望自己无论身为人母或是为师,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正面管教。

小城三月读后感【篇7】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作家,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病逝了,年仅三十一岁。作品取材于家乡,是萧红的回忆录,她朴实的语言,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反映出当下社会老一辈的封建思想。

“春天来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城里多住一些日子,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我能从中感受到才女萧红的绝望,春天无疑是指婚姻自由的时代,那时的萧红虽接受了进步的思想,但仍逃不了“爹许娘配”的命运,她在小学毕业时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随后,她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从此失去家庭的支持,生活困顿。萧红是勇敢而坚定的,为了自己心中自由的爱情与读书的梦想,她从不畏惧抗争。文中的十九岁翠姨漂亮、沉静,自卑而又默默地爱着大哥,恪守自己作为农村未嫁女子的身份,从不将对大哥的爱慕露于言表,默默地憧憬着一份在那个封建世俗的时代不可能拥有的爱情。然而当得知自己要嫁出去时,她先是提出了读书的要求(当时极少女子能读书),而后1闷闷不乐,大病消瘦,卧床不起,心里想着多活一天都是多余,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翠姨也没有说出她对大哥的感情……她放弃抗争,等待死亡的到来……翠姨的形象鲜活,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暗示翠姨的经历就是作者经历的.写照,但与翠姨不同的是萧红能抗争到底,为了自己的婚姻甚至敢于将汪的哥哥告上法院,要知道,当时的女子能如此抗争是多不容易……

才女萧红,以多情的笔衍绎一个时代的爱,依旧小城三月,只有大哥对翠姨的怀想……

小城三月读后感【篇8】

走过学校的梧桐大道,看到成排的金黄的梧桐树,满地棕黄的树叶,才后知后觉,冬天到了。听室友说,这种梧桐树的叶子要开年春天到来的时候才会掉完,换上新衣。春天,一个浪漫的'季节,花红柳绿,引人遐思······可是,就在这样美好的一个季节里,载着“翠姨”的马车不会再来。

前两天,读了萧红的《小城三月》。在这之前,对萧红了解仅仅是一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的作品看过的更是少。实话说,第一次看《小城三月》的时候,整篇文章给我的感觉就是文笔清新自然,但基于作品主人公“翠姨”的凄苦命运,小说全篇又被一种沉郁的氛围笼罩。除了这些,没有更多。

也许是对萧红本身及其作品的不了解,第一次读后的感想可能过于浅显狭隘。所以在提笔前,我再次阅读《小城三月》,期望走近萧红,走近那个凄苦的人儿“翠姨”。

春天到了,柳枝摇曳,杨花满城。“翠姨”的坟头上也长出了青草。小说中,萧红刻画了“翠姨”这样一个在我看来具有双重性格,生活也“违心”的一个人物。

“翠姨”出身不高,但渴望知识,追逐新思潮。所以后来斗争希望进入学堂读书,这是她大胆的一面。但同时,碍着封建伦理,尊卑等级等传统思想,没敢将自己对“我”堂哥的爱意说出口,最终向旧社会低头,自己抑郁而终。

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翠姨”因着感情的不如意,最终因爱而死。用情又得多深以至于此?那份爱甚至都不能开口说出来。对,不是来不及,就是不能。人是环境的产物。在那个时代,相对于“翠姨”自身的条件来说,如何落落大方的将自己对“我”堂哥的感情说出口。因此,“翠姨”的悲剧人生,我不会觉得是她自己的反抗精神不够彻底,反而多了一份理解。

我想起了张爱玲《花调》里的“川娥”,她与“翠姨”有些相似,早逝,爱情的悲剧。其中一句话到现在记忆犹新“芳草斜阳中献花的人应当感到最美满的悲哀”。在《小城三月》中,“我”的堂哥后来提到“翠姨”时时落泪,继母在“翠姨”时候也表示如果“翠姨”不愿嫁,跟她说也是可以的······“翠姨”死后很多人怀念表示惋惜,却没有人能在她生前给予心灵上的理解与关怀,这样看来,真是讽刺与悲哀并存。

读完《小城三月》之后我还觉得文章处于小说与散文中间的“灰色地带”,作品不像一般小说情节跌宕,波澜不断,但通篇又有散文形散而意境深邃的特点。不过就像萧红自己所说的那样“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在我看来,用属于自己的写法,才能写出真正扣人心弦的文章,表达出最本真的东西。

古人写诗喜用乐景衬哀情,《小城三月》亦是如此。首章与尾声都描写了春回大地时的美景,“翠姨”年轻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这个短暂却又美好的季节。在装满了春天的城里,年轻的姑娘三两成群,坐着马车,选择衣料做春装,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小城三月读后感【篇9】

萧红《小城三月》读后感:关在笼子里的春天

三月的小城,万物复苏,带着懒懒散散的稀松气息,小城像一个个刚睁开朦胧睡眼的孩子,迫不及待地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草芽出土了,冰河发了,杨花满天飞……春天本是一个希望的季节,读完萧红的《小城三月》,心里浮出一丝凉意,一个关于小城春天的故事,一个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哀曲,一段在喧嚣过后凝视无语的情殇,一段埋没在小城三月的苦恋。读完后,我在思考萧红在给我们传递了什么?华丽的词藻?直击心灵的句子还是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如果正如我猜测的话,那翠姨这个人物的存在岂不成了绿叶?这种想法顿时消失了,总觉得萧红笔下的翠姨的存在不仅仅代表翠姨。

翠姨的死让很多人感到纳闷,“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道翠姨为什么会死,大家心中也很纳闷”,翠姨为什么会死就此成为人想探讨之谜。有不少人认为她死在了封建,死在了时代,身处这样的时代无法选择。但我却认为她死在了自己亲手建造的笼子里。“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嫁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着我的面说。”其实她有选择的余地,她就是没有勇气打来那扇门,曾经无数次的挣扎都没有打开,到最后她有勇气选择结束生命也没有勇气去打开那个曾经自己一步步建造加固的笼子……

翠姨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接受着新旧思想的冲击。她就是将自己那一抹春天关笼子里的人,她不能在时代的新旧思想撞击里做出勇敢的决定,徘徊在突破和安于现状之间。一面她觉得绒绳鞋很好看但迟迟不肯,另一面待到很多人已经买了才决定买,当得知那款鞋子已经没有货了却苦苦追寻。一面她毫无反抗地接受了定亲,另一面她又说女子太早结婚不好。一面嫌弃自己的年纪太大,另一面又想像女学生一样去上学。一面注重和“我哥哥”的名分大小,另一面又拉着他的手不放。她就在新旧两者间徘徊,犹豫不定,笼子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挣扎中“长大”,最终笼子占据了她该有的位置,一抹春光随着生命之火的泯息而悄然而逝。

翠姨的死也象征着维新革命最终敌不过旧势力,民众的思想解放显得更为紧迫,旧思想那根刺必须拔掉。翠姨连名字也没有,她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像翠姨一样的人,他们想爱时就渴望自由,不相爱时就希望安于现状。在爱情和面包的选择上,最终选择了面包,这样苟且偷生。这一点连翠姨都不如,虽然翠姨选择了轻生但至少她做出了她认为对的方式结束这样尴尬的生活。

翠姨的死让人想起了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翠姨并没有经历过冬天,她活倒了四季,春天不远她就在眼前,但没有被抓住……

小城三月读后感【篇10】

课文中萧红的《小城三月》这部作品,反复读了几遍,每读一遍,心里都会有莫名的失落,从初读时的隐约的伤感,到最后似乎变得有一些沉静,就像许多外国小说一样,被时代背景所压迫,深深的无奈,人性想要挣脱枷锁触碰美好时却友被巨大的压力所牢笼住。

终是被时代所绊住,悲剧收场,外国小说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艾米莉·简·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就类似这样,不过不同的是萧红作家的叙述方式以及各自的社会背景,作者那小孩般的平静的叙述,似乎没有很重的悲悯气息,就像对于这个悲剧的最终的形成,似乎是早就注定的,它在那个陈旧、封闭、黑暗的社会里也许不过是那许多不幸里的千分之一,在一个没有爱情的时代,婚姻只是一种人们习惯了的应有的无需任何感情来作为其根基的形式,只是那俗语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正是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所谓伦理道德,阻拦了我们的女主人公追求其自身真正的幸福的道路,而在一种接受了新的思想的影响后,想要摆脱却又无力摆脱旧的思想的左右,想要追求却又不敢追求真正爱情的悲哀中无从选择而最终凄楚的死亡。

她的死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一个东方女性的爱情悲剧。别林斯基说:“内容越是平淡无奇,越能显出作者的才能过人”,在这个故事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所有的情节仿佛司空见惯,就像你自己身边的生活,它没有像侦探小说里那样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它所有的那么简单,逛街,聊天,家庭的小小的音乐会,或是元宵节里的花灯,你感受到的故事是那么平常,但也正是在这么平常的生活里,这样的悲剧不断的上演,生活在岁月的年轮里剥蚀着它的华美的色泽,也剥落了幸福和快乐。

翠姨她是这么样一个细致的女人,当她那般想要买到那么一双绒绳鞋而终究不能如愿以偿时,她悲凉的感叹:“我的`命,不会好的。”作者用一双买不到的绒鞋做道具,巧妙地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生活的悄然流逝,让这个最初单纯可爱的少女对婚姻和命运日渐恐惧,更增添了作品的凄楚和悲凉。萧红对翠姨很少做直接的心理描述,但她的追求、向往、痛苦、幻灭的心理历程,我们都感同身受、历历在目。

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人理解她为什么死去了,甚至连她挚爱着的我的堂哥哥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孤寂的死去,那种典型的东方式的恋爱,深爱着对方,却始终不肯说出,只是深埋在心底,直到最后带去坟墓,翠姨就是这样不自觉的觉醒者,她的苦恼、哀怨以及小心翼翼,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她只能“一个人站在短篱前面,向着远远的哈尔滨市痴痴的望着”。即使和自己深爱的人单独相处时,也是拘谨着,互相说一些言不由衷的空话,而且一听到有人来,就赶紧慌乱地掩饰自己的窘态。只有在即将离开人世的弥留之际,四顾无人,才第一次失态的拉着爱人的手,“像要把心哭出来般”大哭。可是她的力量那么单薄。命运真的存在吗?在这个世界里的某个角落,会有那么一种无形的力牵引我们走向天堂或者走向黑暗的深渊,她的那颗小小的心里满足了,带着那一点用她的生命换来的执着,她苦笑着安静地离开了,她或许去了天堂,那片圣洁的纯白的地方,然而她究竟得到了什么,她的世界荒芜一片,忧伤蔓延。

也许那些值得纪念的生命里曾经确乎真实地快乐过,那些曾经的相遇,曾经在一起的日子,对她来说都是美丽的,正是为了这些美丽,她认为那些付出值得,她总是把自己看得过于卑微,那些过于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在她的眼里是奢侈的,于是她羡慕着‘我’的“读过书”,她羡慕着那种在她认为清白的出生,“她自觉地觉得自己的命运不会好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她没有发现自己其实是有那么许多美丽的,她会沉静而美丽地走路,会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讲话,她甚至还会弹大正琴,会吹箫、吹笛子,她有着那么多女孩儿所没有的,然而她的万般的美丽也没能让她逃脱这世俗的厄运,悲哀是早已酝酿着,她不能逃脱,没有人逃脱。

就是这样一个含情转睇、顾盼生姿的婉约的女子,表面似乎不露声色,而内心却时刻忍受着剧烈的痛苦,她忠于自己的爱情,不惜以生命献祭。三月的原野绿了,作者用散文样的笔调开始诉说,又用散文样的笔调结束了这一段悲剧的生活,春天的命运那么短,像极了翠姨她的那段短暂也许美丽过的生活。这“春”的背景,这么优美而悲切,这种东方女性的悲剧,在她身后留给了人们更多的思索。

推荐阅读

上一篇:保险公司员工演讲稿合集 下一篇:大二的学习计划7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