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美术面课件

2024-03-28 08:57:06 美术课件

【#实用文# #美术面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 教案课件的使用有助于增强规划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我们提供了一些与“美术面课件”相关的实用信息供您参考,请认真参阅本文谢谢您的支持!

美术面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渲染的方法装饰手帕,感受作品的美感。

2、幼儿提高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体验渲染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1、宣纸若干张,报纸垫在桌上。

2、各色颜料(每组四种)、哭笑脸表情一个。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下垂嘴的娃娃,引出主题。

1、师:小朋友们看,今天娃娃来和我们一起玩,咦?娃娃怎么不开心?老师来问一问。 (噢,原来是娃娃妈妈给娃娃一块没有花的手帕,娃娃不喜欢。)

2、教师出示裁好的宣纸一张。

师:瞧,手帕在这里。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娃娃把手帕变漂亮吧!小朋友你们愿意吗?

3、提问:那可以怎么帮娃娃呢?(幼儿自由想办法回答)

二、说教法:

《纲要》和《指南》都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幼儿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表演法: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重要因素。为使幼儿对活动有好奇和参与的兴趣,活动开始以娃娃因为一块没有花的手帕不开心的情境引入,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2) 演示法:根据《纲要》中的要求,在染纸中教师详细示范并讲解染花手帕的具体方法,让幼儿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掌握染花手绢的方法。

(3) 指导法:印染的过程中让幼儿大胆操作,讲清要点和难点,让幼儿大胆的进行尝试。

三、说学法:

(1) 观察法:在组织活动中教师为幼儿示范了全部过程,让幼儿先通过观察老师的染花手帕的过程,对活动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以下的活动打好基础。

(2) 体验法:根据本活动的教育要求,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创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主动学习,锻炼幼儿的对色彩的感受力和手的灵活性。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激发兴趣——示范讲解——尝试创作——作品展示

1) 创设情境,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情境表演中,出示哭的娃娃表情,娃娃因为一块没有花的手帕不开心的情节引入,从而请小朋友们热心帮忙,这样引出课题主要在于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从而引发幼儿学习渲染的欲望。

2) 教师示范讲解——演示渲染手帕的方法。

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对幼儿已获得的知识进行巩固,比如说向幼儿提问:将正方形的宣纸怎样折?如何染出不同的花纹?加深幼儿的记忆,同时要激发出幼儿对染纸的热情,提醒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的注意点。

3) 幼儿操作。

我充分给幼儿创作的空间,在幼儿已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自己的爱好创造图案,并允许幼儿之间相互讨论,彼此欣赏,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幼儿指导帮助。

4) 作品展示。

把大家的作品都展示出来,让每位幼儿都有成就感,不论作品成败,都帮助幼儿建立足够的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

美术面课件(篇2)

一、说教材。

人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美术课《奇妙的脚印》是一堂非常有趣的想象画课,课中通过让学生认识了解各种动物的脚印,把脚印想象成其他形象,并运用脚印组合的方法进行设计想象,完成一幅脚印的想象画。

二、说教学目标。

我在这节课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对事物进行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能力,通过活跃学生的美术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课堂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载体,教师则是课堂的舵手,如何上好这堂想象画课,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天马行空,自由翱翔的喜悦?为此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把整堂课分割为两大版块,即:启发引导,观察想象和运用方法设计创作。

我先在课前上了一堂准备课,让学生自己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脚印并拍摄下照片,自己寻找了解各种动物的脚印。正式上课了,我播放一段游客在沙滩上留下脚印的短片,通过欣赏短片引出课题,接着播放不同动物脚印的动画片,通过欣赏有趣的动画片,加深学生对动物脚印的印象。

接着学生们组成小组交流,大家寻找和绘制动物脚印的资料。通过回顾和交流,学生们对动物脚印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我又趁热打铁,在媒体上出示许多动物的脚印,让学生看脚印,猜动物,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说重点、难点。

我把认识各种动物的脚印,对动物的脚印进行想象作为教学的重点;把脚印组合的方法设计想象,完成一幅奇妙的脚印作品作为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1、激趣引题,想象感受。

我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短片,引出课题,接着出示各种动物脚印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自由想象,形状不同的脚印能变化成一幅奇妙的画。学生的想象大胆而瑰丽,这一环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的和发表独特见解的愿望。

2、欣赏体验,创作作品。

学生充分表达想象后,我在屏幕上把动物的脚印进行了各种角度的旋转,让学生再次观察想象,交流感想,说说可以变出什么新形象。在舒缓的音乐、宽松的气氛中,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在小组中交流着。在学生的想象思维即将枯竭的时候,我给予学生新的希望,通过观察变换角度的脚印,进行再次想象, 给学生开辟了想象的新天地,让他们感受各种奇特美丽的脚印造型,从而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让学生们由单个脚印变成一副画的关键,也是想象创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突破了这一关口,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我先在媒体上出示许多动物脚印,把这些脚印组合成一幅翠竹图,让学生找找奥秘。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这幅画全部是用脚印组成的,原来脚印还能组成美丽的画。他们对“奇妙的脚印”这一课题的理解又上升了一步。

我又利用学生主动探索,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我把四幅不同背景的图分到四个小组,让学生们发挥他们的想象,把各种不同动物的脚印添加上去,并配上不同的颜色,使其形成一幅完整的画。

最后在评议学生练习作业时,我进行了考眼力的小游戏。从各小组中挑选出学生作品,进行抢答赛,让学生:

(1)猜猜脚印组成了什么。

(2)找找画面中的动物的脚印3、说说画面给你的感觉。通过抢答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作品想象大胆而富于创造,画面的构图,色彩也把握得很不错,使学生们懂得用想形状,找脚印的方法进行设计,让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我坚持相信,做任何事都是有方法、有窍门的。在大家看来,没有统一模式可循,很难归于一种方法和定论的想象画创作,在我看来,也一定有思维的方式和思考方法的,在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积极思维并找出方法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创造欲望,探索欲望得到了满足。

3、启发创新,课后拓展。

接着我趁热打铁和孩子们一起合作尝试运用想形状,找脚印的方法来设计降落伞,并把它画下来。我们找到了鸭子的脚印做伞包,羚羊的脚印做伞绳,豹的脚印做跳伞的人;我们一起设计伞包的花纹,我说设计斑点纹,孩子们就找来了野牛、狗、猪的脚印。我说设计条纹,孩子们就想到了羚羊的脚印。我想设计花边,指导孩子们灵活地把脚印不停的重复变成了花边。在宽松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创造力充分发挥了出来。你一言,我一语,徜徉在想象创作的快乐的海洋中。

好习惯能伴人一生,好的学习方法更是能让人终生受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别人一条鱼,不如告诉他捕鱼的方法。在美术课中,好的思维方式,思考方法,能使孩子们如虎添翼。在想象画,创作画的课堂中,它更是闪烁着亮眼的光彩,我欣喜的看到在学生的作业中,大胆地想象,深入细致的观察的脚印组合方法的灵活运用相互碰撞着,点燃了一团团创作的智慧火花,创造出了一张张让人叫绝的作品。

在课的尾声,我告诉学生要感觉大千世界的美丽,就别忽略它的每个馈赠。如果我们平时都能仔细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善于插上想象的翅膀,那么一定会有新的惊喜。

美术面课件(篇3)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玉器、青铜器和漆器,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教学重点应该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他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的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专业名词的理解和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除陶器工艺外,成就最突出、且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玉器、青铜器和漆器工艺。它们各有特色,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

讲授新课

一、玉器

玉器在中国光辉的历史文化中,是一颗灿烂的明星,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国的玉器自公元前五千年左右河姆渡文化出现始,一直不间断地绵延发展了七千余年。玉器在中国的历史上流传之所以久远,除因玉材丰富、质地优良、品种繁多、制作技术先进、造型美观外,最主要的是由于玉在中国一直被奉若神明,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象玉如意就是一件典型的工艺品,还有头饰、玉坠、玉手镯等等,深得人们的钟爱,使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其它工艺美术品所不能取代的作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quot;玉,石之美有五德者“,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玉的特征和内涵的典型概括。象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其实就是一个玉的传说,贾宝玉的前身就是一块玉石,而林黛玉是玉石下的一棵仙草,而贾宝玉转世为人时口里还含着一块玉。

我国的玉器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当时我国先民们就以石头作为生活、生产工具的材料,在选择、打制、琢磨石器的劳动过程中,逐步认识了比石材美丽的彩石,这些比较美观的被用作装饰品,到后来人们知道了打磨、穿孔、镂雕等加工手段,玉器的使用就更加广泛了。所以起初的玉,其实就是指美丽、有光泽、有花纹的石头。新石器时代后期,癫糯邮蟹掷氤隼闯晌ひ掌贰I讨苁贝魑衿鳎杏糜诩漓牒屠褚堑”礼玉“,有用于服装佩饰的”佩玉“或称”饰玉“。周代更以”佩玉为尚“,人们将玉当作修身的标准和衡量个人品德的尺度,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这种观念一直流传几千年。甚至在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玉器还是非常流行,可能许多同学就有。

商周玉器的美表现在材质、色彩、造型、串缀组合方面,琢玉的技术很高。这是我国玉器的成长期,玉器艺术有象征性和装饰性的特点,我国玉器由原始社会彩石玉器进入了真玉为主的时期。春秋战国时向华丽、琢雕、镂空方面发展,到了汉代由于出产玉石的西域通道畅通,玉料来源增多,玉品的琢制与使用更为普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玉器发展的强盛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这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玉器工艺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许多玉器近似石雕风格,制作非常精致。人物、动物形玉器,重在揭示对象的精神世界,对其形体采取夸张手法以突出关键部位,使用较密集的阴线装饰细部,类似绘画上的铁线描,注重起伏,使玉器浑厚自然,气韵生动。在这基础上,宋、辽、金玉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琢磨技艺上着重与现实主义方面相适应,镂雕技艺更加高超,把绘画用于玉器雕刻之中,富于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这时期的玉器已达到?quot;形神兼备”,真实自然。元、明、清时期,这时期的玉器艺术是鼎盛时期,制玉业高度发展,已形成了几个生产地。其中最重要的产地是苏州专诸巷,这里名工荟萃,技艺精绝,对当时的玉器艺术的提高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时期制玉业众多,规模之大、产量也都是空前的,所用的玉质较好,品种繁多。在玉器中描写山水、花卉、人物等题材,追求神韵与笔墨情趣,把制玉的技艺提高到了新水平。

玉器的设计创作方法,是因材施艺,剜(wan)脏去绺(liu)(是玉器加工过程中常用的一种专业用语,“脏”是指玉器中的杂色,不能背利用的颜色,这些颜色对造型有坏的影响,所以要除掉,所谓美玉无暇,不仅是玉石中没有杂质,而且无脏色,绺原来是指线、头发、胡须等细丝状东西顺聚在一起,这里也是指杂质),要“俏色”、“巧色”。给同学们出个问题,看看大家设计水平怎样。有五快通体白色的玉石,上面有一些红点和黑点,经过精心的设计,制成了五只生动活波的鹅,这玉石上的红色和黑色怎么办?假如其中一块玉石只有一个黑点怎么办?(也是指玉器加工过程中常用的一种专业用语,科学的利用玉石的本来颜色,红色成为鹅头上红色的斑点,黑色就成为乌溜溜的眼珠。但是其中有块玉石只有一个黑点,于是就设计成鹅的头向下歪,做成正在争事物吃的状态,只看到一颗眼睛,这样就巧妙的解决了所有问题,科学地利用材质、色泽,尽其玉材美的光泽。)

欣赏作品《玉人》是商代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器,妇好是商代的第23代王的配偶,这是目前唯一和甲骨文印证能确定年代的王室墓地,在河南安阳西北约100米处。出土了一千多件配葬品,其中玉器就约有300件,书上选择的这件跪坐的玉人形象,刻画最为传神。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大概是平民还是贵族的形象?为什么?上节课我们学过欣赏工艺美术的五个方面,现在我们就来复习一下,造型(圆雕,双手抚膝,长脸尖颌,细长眉,塌鼻突嘴,两眼看前方,头发盘在头顶,还戴有卷形的帽子,腰束宽带,腰左侧插着武器)纹饰(衣服)色彩(黄褐色)材质、技艺(雕琢精细,生动逼真)请同学们根据这五个方面分析一下。

《玉佩垂饰》是周代的作品,为佩玉,镂雕得玲珑剔透,两只虎形态各异,虎踏一跪人,三个大小不同的玉体配合恰当,玉体只刻出几条简练的纹线,概括地表现出虎的骨路的主要关节及毛路,而纹线弯曲呈“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给人一种刚柔相济的力感,充分显示玉材本身的质地美,这是工艺美术设计遵循的法则之一。

我国玉器工艺美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数以万计的玉器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历程,也表现了我国民族特色艺术的辉煌成就。

青铜器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民间流传的“夏铸九鼎”的历史故事,说明中国青铜器的铸造在夏代已经开始了。商代和周代,是它的鼎盛时期,秦、汉两代还有所发展。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括礼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度量衡器等。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我们常见的黄(红)铜熔点很高,但是硬度却很低,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在黄铜中加入锡或铅,不仅可以降低熔点,而且可以增加硬度。同时,融化的青铜在冷却凝固时略有涨大,填充性比较好,气孔少,因此得到了广泛得运用,当然这是在铁器出现以前。而这个历史阶段也被考古学家称为“青铜时代”。

中国青铜器以品种繁多、制作精美著称于世。这首先是由于中国是文明古国,青铜器的产生很早,源远流长,匠师们在几千年过程中积累了精湛的技艺,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工艺、形制、纹饰都有自己的风格,在世界美术史上都是独树一帜。同时,中国自古以来是多民族的国家,在祖国辽阔大地上生息繁衍的各国古代民族,对青铜器美术各有创造,这又为中国青铜器带来丰富的多样性。

接下去我们就边欣赏作品,一边来了解我国得青铜器工艺。我国得青铜器发展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商代、西周、春秋和秦汉时期,最兴盛得是在商代和西周,由学生对比代表作品,得出特点,并讲出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教师作总结。

商代 1、青铜器是奴隶主地位的体现,称为“礼器”如“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2、商代尊神重鬼,崇拜祖先。 厚重华丽、充满神秘和威慑的色彩 《司母戊大方鼎》饕 餮 《虎食人卣》(you) 夔纹 龙纹 牛纹 鳞纹

西周中期 神秘色彩逐渐淡化 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 《盂鼎》饕 餮

春秋 奴隶制的衰落,失去礼器的作用,青铜器演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具 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 《莲鹤方壶》龙纹,凤纹,蟠螭纹《十五连盏树形灯》

秦汉 铁器和漆器的广泛运用,从总体上来看,青铜器失去原来的光辉 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发展,他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引人注目 《虎牛形祭案》《长信宫灯》

商代:代表作品有《司母戊方鼎》和战国曾侯乙墓整套编钟。《司母戊方鼎》,是炊煮器,也是当时最重要的礼器,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鼎是古代常见的炊器,主要是煮或盛鱼肉用。他的形状大部分是圆形或,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象司母戊方鼎。器形庄严厚重,耳部外侧的浮雕是两只相对的猛虎,张大着口,衔着一个人头,充满神秘的色彩,体现了商代奴隶主贵族的无上权威。《虎食人卣》,不论其造型和纹饰如何不同,也都具有上述的特色。是一种盛酒器,是商代后期著名的青铜器。造型呈老虎坐形,竖耳瞪眼,张着大口,老虎的牙齿露出来,两爪抓一个人,坐食状,十分恐怖。器定有盖子,上有立兽,提梁饰夔纹,两端有兽头,老虎的前爪上饰龙纹,背部饰牛纹,尾巴饰鳞纹。整个文饰极其精致,可惜此器流散在外。

西周:《盂鼎》西周早期的作品。造型雄伟凝重,文饰简朴。主要采取饕餮纹。

春秋:《莲鹤方壶》、战国时期的《十五连盏树形铜灯》就是这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前者是一种盛酒器,器形高大(高117厘米),壮丽精美,顶盖上立一展翅欲飞的鹤,它那要向远方飞翔的神态,与商、周以来青铜器的庄重、威严的风格截然不同。承托壶身的兽和壶体上的所有向上援攀的龙兽,相互印和,给人一种轻盈,移动的感觉。壶盖上的双重莲花瓣形的装饰,向四周翻仰,有力的烘托出中心一只展翅欲翔的仙鹤。仙鹤形象生动真实,在早期的青铜器中是非常罕见的,被学术界认为是春秋时期时代的象征。《十五连盏树形铜灯》构思巧妙,灯形象一棵树,树枝上有十五个灯座,树上群猴戏耍,鸟鸣相应,树下有两个赤膊在抛食物戏猴子,极富生活情趣。整个灯具结构灵活,移动时可以拆为八节,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

秦、汉时期:《长信宫灯》、《虎牛形祭案》等青铜器,便是这时期著名的优秀作品。《长信宫灯》作宫女跪坐持灯状,通体鎏金,各部分铸成后合成,灯盘可转动,灯罩能启合,以便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和照度的大小。宫女的右臂和躯体中空,烟气通过右臂进入体内,烟灰贮留体中,可保持室内清洁。此灯设计灵巧,结构合理,宫女造型生动,是实用与美观高度统一的工艺美术品。《虎牛形祭案》是云南省古代滇国墓葬出土的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的用于祭祀的青铜器。案作牛形,背有沿,形成盘状,便于安放祭品。为保持器物的稳定性,牛尾处设计了一只咬住牛尾的小虎。牛的腹下横一头小牛,别有一番生活情趣。牛与虎都是滇民族青铜文化中常见的母题,故此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接下去我们按照《青铜器纹饰图》对照上面欣赏过的作品,看看他们都用了哪些纹饰?

漆器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聪颖、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在我们祖先多种多样的发明创造中,采用天然漆树的汁液用来作日用品的粘合剂、增固剂,并进而加工炼制,掺调色料,使之光彩夺目,绚丽生辉,再用此做成形态各异,用途广阔,花色繁多的工艺品和美术品。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这是一项对人类有重大贡献,可夸耀于世界的杰出成就。

我国发现最早的漆器,是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中出土的一件腹部瓜棱形的木碗。木碗的外部有朱色涂料的生漆,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到商、周、春秋时期,镶嵌、螺钿、彩绘漆器已达到了高度水平。许多出土的棺木漆皮尚好,并有许多彩漆雕花木板,可以代表商代漆器最高成就的当推河北台西村出土的漆器。这些漆器技艺复杂,制作考究,装饰华美。到战国、秦汉时期,是漆器繁盛时期,战国漆器产量之多,品种之优,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前代。漆器改进了质量,具备无异味、抗酸耐腐等特点,作为观赏品,漆器加油彩,五光十色,花纹绚丽。较为著名的《虎座鸟鼓架》是漆、雕、绘三者结合得非常精美的工艺品,是当时许多墓中出土漆器的代表作。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蛙鸟兽盘结而成的《彩绘透雕小座屏》,漆、雕、绘三者有机结合,周身黑漆为地,并以朱红,灰绿,金银等色进行彩绘,造型生动,工艺精湛。用了透雕的手法,共雕了四十九个动物形象,大蛇二十、小蛇十五、青蛙两、鹿、凤凰、仙鹤各四,造型优美,生动,相互结合自然,体现了高度的水平。

而秦汉时期漆器也有惊人的成就。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数量大,品种多,众多的器形说明漆器已在生活各方面广泛使用。这些漆器造型精巧,其中有内装七只耳杯的《漆盒》,套合严密,充分利用了盒体内的有效空间,是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范例。但东汉之后漆工业有微衰的现象。漆器质量有所下降,主要是瓷器的兴起,迅速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可是漆器艺术还是在发展。

到唐宋元时期,雕漆登上了历史的顶峰。明清漆器主要特点是将多种漆法结合在一起,富于变化,绚丽多姿,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出现了描金、描漆、堆漆、雕填、犀皮、百宝嵌等漆法,制作出相当数量的器物传世,使传统漆工艺出现了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成就。

作品欣赏:

现存的明代牡丹纹剔红盖碗,是元、明两代漆器工艺流行?quot;剔红“的代表作。这是一种在层层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出所需要的纹样的漆器工艺,由于这种技法大多用于鲜明的红漆,故称”剔红“,又称”雕漆“。

清代乾隆年间的三凤牡丹纹朱漆描金碗,运用了”彩金象“、”搜金"等多种漆工艺,使器物显得更加华贵,反映了清代漆器工艺的高度水平。

小结:纵观七千年的漫长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漆工艺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规律,并在技法上竟有重要的突破,把制漆工艺传播到全世界。

美术面课件(篇4)

一、组织教学:

引导阶段:中国花鸟在我国民族绘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花鸟画早在唐代便独立成科,后经五代的“徐黄异体”和宋代院体派、文人画的推陈出新,使花鸟画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明代以陈淳、徐渭为代表的一批画家,把笔线与书法结合起来,粗笔狂纵,豪放恣肆,开创了大写意画风的鲜明特色。清代的“四僧”和“扬州八怪”寄情于物,怪诞不经,强调个性化极强的个人风格,尤其是晚期的吴昌硕,他们都能熔诗、画、印为一炉,独树一帜,面目一新,影响了近百年的绘画发展。

如若每一位学生都能把握住花鸟画的发展脉络,仔细品味浩如烟海的艺术精品,认真感受每位画家缘物寄情的思想感情,审美能力自然随之而得到提高,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新课学习:

1、作品欣赏:

(1)展示悬挂写意花鸟画小品的居室图片让同学们感受运用写意花鸟画小品装饰居室的效果。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主观感受。

(2)结合同学们的直观感受引入花鸟画小品的介绍,侧重讲述其人文特色,如独特的内容和诗、书的结合等。并以静物画、动物画相对照,请同学们结合居室装饰的特点谈谈自己的观点。

(3)结合同学们的观点,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分析写意花鸟画小品与静物画、动物画的异同。

2、技法学习:

结合演示,介绍几种写意水墨画的章法特点和用笔用墨方法。

“画之气韵出于笔墨”。笔墨技法是中国画的核心所在,是构成中国画技法要素的基础。黄宾虹语“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中国画是一种“线造型”为主的艺术,学习中国画首先要掌握的就是笔法与墨法。

A.笔法:中锋、侧锋、逆锋、拖锋

黄宾虹曾说“笔愈厚则神愈清。使笔要提得起,则缓处不妨愈缓,快处可更快,自然变化灵活,刚健中含有婀娜之致,劲利中带知厚之气”。

B.墨法:“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

“墨着缣素,笼统一片,是为死墨。浓淡分明,便是活墨,死墨无彩,活墨有光”。初学画者,最难掌握是水与墨的比例,须经长期的探索和练习数量的积累才能熟练驾驭。

3、怎样画梅花:(以梅花为题,讲解示范梅花小品的画法)

枝干苍劲曲折,侧锋挫出,渐转中锋。注意:

枝干水份不要多。

花要圆、不露锋、花瓣墨色有浓淡。

最后点花心、花蒂。

三、临摹练习

以梅花为素材进行组合训练。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体会笔墨的应用变化,构图的基本常识和用笔墨造型的基本规律。

四、作业布置

完成以梅花为主要内容的写意画一幅。

要求:1.能运用几种国画的表现方法(如用墨、用色、造型、构图、题字等)来完成作业。

2.能表达画题的意境。

3.注意构图,画面要求完整,包括落款题字。

五、课堂小结:

理解掌握了基本的笔墨陈式后,还要经过一定数量的临摹练习,方能熟练应用;花朵五瓣是五福的象征,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平。

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水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的赞美之言。课后同学们可创作一幅小梅花小品,来装饰你的居室,学习梅的品质,奋发图强。

板书:写意花鸟画

1、中国花鸟的历史

2、技法特点:

A.笔法:中锋、侧锋、逆锋、拖锋

B.墨法:“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

3、梅花的画法

美术面课件(篇5)

一、设计思想: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设计。应用”领域7—9年段的目标是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的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最终递进为“创意与设计”,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全过程的要求。本课教学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服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之一,初中生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服装包含着三大要素:款式、色彩、面料。

本课《生活在格子里》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特点,从服装面料设计中寻找灵感,以格子为切入点,通过对生活中格纹面料的结构和色彩变化分析,加上自己个性化的创意设计,再根据设计在不同人群中的适应性,让学生的设计得到生活化的应用。

除了专业引导,本课还注重浓郁的人文关怀,将学习领域定位于“设计。应用”,其中“设计”重在引导生从经典中吸收灵感进行“格纹设计”的多样表达,而“应用”重在将学生设计的作品在不同气质的人身上进行立体的演绎,当我们的创意在紧紧的思考“人之所需”时,温暖的人文关怀得到了自然的呈现。

二、教材分析:

《青春风采》属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16册教材第2课,该课涵盖内容异常丰富,为我们多角度的理解教材并进行个性化的自我建构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可行性。

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四个课时。第一课时为“服装欣赏”,第二课时为“色彩和花色搭配”,第三课时即本课——“生活在格子里”,第四课时是“多样的格子装”。前两课时的教学既让学生领悟到了服装的多样表达,又让孩子们具体了解到了色彩和花色搭配的奥秘,有了这两课的积累,再细化到“生活在格子里”,原有知识和全新内容的互相碰撞,为孩子们的多样表达形成了爆发的原点,第四课时则是利用格子元素进行丰富格子装款式设计,前一课的学习又回归到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款式设计。由此,这一单元的课程安排与服装的三要素——款式、色彩、面料不谋而合。

而本次教学设计的呈现主要是第三课时《生活在格子》。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依照“感悟——表达——应用”的主线节奏,进行了层层递进式的教学,其中“感悟”是从经典的“苏格兰格子”入手,通过学生具有生活体验的格子构成唤醒大家对它的重点关注;“表达”是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格纹造型中运用线和色的互为融合,重构个性化的格纹构成;根据不同的人所传达的不同气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设计进行生活化的“应用”。

三、学情分析:

1.初中生对生活、对服装已经有了自己一定的审美积淀,格子装非常适合学生穿出青春风采,然而对于生活中的“格子元素”是如何构成的?它们独特的美是怎样演绎的?我们将运用这些元素如何重构?重构后的作品又将如何适用于不同的人?这些蕴含“美学原素”的思考是初中生所不具备的,因此这一课的展开不仅使学生领悟到小小格子元素的秘密,而且还从课堂学习衍生出更多的观察所得——生活中很多细小的美,只要我们潜心去挖掘,总可以感知它的未知面。

2.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以下的困难和问题:其一、学生没有借助线条构成而形成格纹美的积累;其二、学生对各种经典格纹的抽象美的感知是全新的;其三、设计之后如何应用也是学生会遇到重要难题。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的学习策略有个体自主思考的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策略、紧围问题的“探究式学习”的学习策略等。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由苏格兰格子裙了解“井子格”及其它“马赛克格”、“千鸟格”、“蒙德里安格”等格纹种类,知道这些格纹以线构成、色彩渲染的造型特点,感悟各种格纹或稳重、或活泼、或灵动的美感。

2.技能目标:尝试运用水粉工具,通过线条交错、重叠等不同组合和色彩渐变、对比的丰富变化表现出学生喜欢的格纹。

3.情感目标:了解格子服装的特殊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掌握各种服装中格纹图案造型的独特美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设计。领悟格纹设计中的经典美,并能提升对格子服装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运用了从“感知——表达——应用”的教学流程,注重学生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感知,探究和创造,设计并运用。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水粉笔、刷子、水粉颜料以及相应的辅助工具。

2.教师的准备:课件、源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物模特”教具和示范用具。

八、教学过程:

(一)展示格纹造型的“艾玛”,了解马赛克纹,揭示学习内容

1.课件演示:享有当代寓言大师美誉的大卫。麦基笔下的《花格子大象艾玛》,请学生欣赏艾玛的眩目格子装。

2.教师阐述:马赛克式格子装是利用色块的交融表现艾玛纯真、可爱、开朗的个性,同学们可以像艾玛一样,生活在格子里。

3.出示课题《生活在格子里》(大卫。麦基笔下的“花格子大象艾玛”)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有趣的图片直入主题,在快乐、新奇的情境中明确本节课的重点]

(二)观察分析格纹,了解格纹种类,丰富表现能力。

第一、欣赏、表现苏格兰裙

1.粗看

跟着影像去旅行:展示生活中的苏格兰人在不同的场合穿着的苏格兰裙,引导学生有感而发:精短的旅行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粗略的欣赏与观察,使学生自主的感受格子裙在苏格兰民族中的地位,从而激发他们深入了解格子这一造型元素的兴趣]

(穿着“格子裙”舞动的姑娘小伙儿们)(穿着“格子裙”的士兵)

2.细看(街头的艺人)

(1)色彩:

定格几款不同色彩的经典苏格兰裙,请学生眯起眼睛观察:每一款格子裙的主要色彩倾向是什么?

(红色调的苏格兰格纹)(蓝绿色调的苏格兰格纹)(蓝色调的苏格兰格纹)

[设计意图:由经典的苏格兰格子裙,复习色彩中色调的知识,为学生在后面的创作中如何控制色彩倾向做好铺垫。]

(2)格纹:

更近距离看它,格纹也很有特色,你发现了怎样的线条,它们是如何构成格子的?

[设计意图:注重观察方法的引导——从远至近、从整体到局部,引导生聚焦“苏格兰格”的构成是典型的“井字格”。]

(3)色彩和格纹:

当这样的线条进行交错、重复、叠加时,就产生了丰富的节奏韵律感,仔细观察,这样的美感是通过线条与色彩怎样的变化产生的?

归纳出线条的方向变化,粗细、疏密的对比以及色彩渐变、对比产生了富于节奏的美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提炼苏格兰格的基本格,理解它的变化,为学生创意性的设计格纹奠定扎实的基础]

3.表现

教师现场示范表现苏格兰格,落实格纹的表现技法。

注意:端平手腕、锁定方向、大胆运笔,就能形成平直稳定的横直线与竖直线。

强调两个细节:其一改变画笔的方向就能表现出粗细不一的线条;其二产生了瑕疵,可巧妙利用,让它融入画面;或者大胆保留,形成独特的画面效果。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能让学生直观感知如何用笔,如何把控平直的线条,如何巧妙处理创作中的小瑕疵,为学生独立的设计解决技能上的难点。]

4.欣赏

演绎苏格兰格子服装不同的真人秀,感受格纹图案在服装中的不同表达,领悟“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设计意图:欣赏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知经典格纹的多样表达,通过开放性的观察来开阔学生设计格纹的思路]

第二、感悟、探究格纹的变化

人们的创意思维不会满足于一种经典,会创造出更多的变化。

1.菱形格的演变

从水平直线组合演变成斜直线的变化,感悟“井子格斜”变成“菱形格”的不同感觉。

(1)师现场演示,将苏格兰格变化方向放于身体前。

引导生观察:这样变一下,斜直的线条交错起来变成了菱形格,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说说你的直觉。

(2)加上你的创意思维,斜直线会构成不同的格纹效果。

这种变化是怎么造成的呢?

小结:线条形态的改变、角度的变化、当然还可以有更多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演示,让学生发现菱形格线条的造型特点,有效地利用这一造型优势,可以创作出n种创新版菱形格纹,揭示创意的设计就在线条的组合重构之中]

2.千鸟格的演变

在变化中感悟“井字格”和“斜直线”的组合构成的格子——千鸟格。

3.蒙德里安格的演变

欣赏由不规则的变化构成的形式丰富的“蒙德里安格”。

(1)引导学生目标明确的观察:这样的格子具有哪些独特的美感?

(2)“我”(教师本人)穿蒙德里安裙和气质相符的模特穿蒙德里安裙相对比,两个不同版本的不同穿着效果,引出格子装的着装法则——适合的才是最美的!

[设计意图:“千鸟格”和“蒙德里安”格的观察分析让学生更立体的感知格纹世界的多样表达,而通过教师自身的与模特的对比演绎,自然的导出格子装“设计。应用”的精髓——适合的,才是最美!让看似简单的“格纹”设计课上升到我们生活中最朴素的审美高度。]

(三)回顾格纹学习,思考格纹创意

1.你吸收了哪些基本的方法?

2.你又生成出哪些变化的灵感?

[设计意图:回顾、思考既是对整节课的梳理,也为孩子们共享设计思路提供了一块灵性的空间。]

(四)欣赏“非常格装秀”,激发创作灵感

在动感的旋律中让学生体会格子的多种表达,并刺激自己设计灵感的生成。

[设计意图生活需要激情,设计也需要激情,设计前的视觉冲击可以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

(五)散发创意灵感,创作格纹实践

主题:创作?的格子

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讨论(确定格调)——分工(明确个人角色)——创作(大胆的呈现想法)

请利用色彩+线条组合+变化你们想表达的格子

[设计意图:“?”的格子给了学生更广泛的创作空间,温馨提示则凝炼了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孩子们在设计中可以围绕几组关键词大胆的展开。]

(六)设置“应用”情境,展示学生作品

1.教师呈现各类人物的KT板造型,简要分析人物身材和性格特点;

2.请各组同学根据该组所设计的格纹,对照人物的身材和性格,给他们穿上适合的格子装。

[设计意图:虚拟的人物场景,使得学生可以真正的让自己的设计得到有效的运用。]

九、板书设计

苏格兰格

经典的格纹千鸟格变

菱形格

十、教学反思

1.换位思考,结合专业,解读教材。

现行使用教材每一课涵盖的内容都较广,为我们解读教材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如何解读呢?

首先是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来初看《青春风采》,列出作为初中生看到这一内容时,会条件反射出哪些问题?即俯下身子,读出孩子们的兴趣点。中学生喜欢怎样的服装呢?中学生充满着青春活力,除了运动装,怎样的服装要素最能吸引学生呢?通过调查和交流,我发现,“格子装”是初中生喜欢穿着的日常服饰,具有四季皆宜的特性,能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引起共鸣;格子纹样又属于服装面料设计,颇具变化,于是,就选择了《生活在格子里》作为教学内容来组织本课教学。

其次,回归到教师自身的角度重读《青春风采》,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围绕课标要求和

教材分析,提炼出在第一层次:服装的三大要素包括款式、色彩和面料。可以以款式和色彩为重点设计出较为常态的教学流程,对面料的设计却很少有人涉及,而“格子纹”的线条蕴含着节奏与韵律、对比和变化等多重美感,关注这一细节的层层剖析,能让学生从美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身边熟悉的服装元素;第二层次:站在“设计。应用”的角度,《生活在格子里》不仅在课堂中能体现这一学习领域的特点,而在学生更为广泛的生活中,更能真真正正的得到体现,符合学习致用的特点。

2.循着主线、把握节奏、组织教学。

在本课的设计与试教中,我强烈意识到一节课像一条潺潺溪水,可以营造出多重交叉的主线美感。因此在组织教学素材时,我先找出能架构起本课内容的几个关键点,然后提炼出“经典剖析——个性的演变——适合才是最美的”的课堂主线。而溪水的转折流淌如课堂的节奏变化,从缓缓的进入、变化的呈现、动感的冲击到回归率性的创作,这样的节奏处理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设计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装美的元素。

3.追求完美、没有完美、思考永恒。

在《生活在格子里》的执教过程中,同样感受到还有值得推敲和反思的细节。其一、格子构成的设计能否再开放些,大幅度地展开学生思维,让格子这一设计元素表现的更多元;其二、少一点预设,多一些生成。教师要成为灵性的教师,应该随着学生的思路及时地调整方向,这样的教学才不会因为少了某个环节的呈现而逊色;其三、多给学生充足的体验时间,特别是在优质课评比中,常常会出现“赶”的现象,是否能放慢步伐,留给学生大块的时间去发现、去感知,相信孩子们《生活在格子里》的收获会更丰富!

十一、部分学生作业呈现(略)

推荐阅读

上一篇:跟老板汇报演讲稿(系列8篇) 下一篇:家访通知模板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