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2024峨眉山月歌教案十一篇#】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完整的教案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创新和探索精神,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什么?我们精心推荐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峨眉山月歌教案”,本资料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切勿抄袭!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1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2
审美教育,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正如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言:“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因而,审美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培养目标。这里仅就《大海的歌》(六年制第六册)一课的教学,拟定出“三美”设计。
一、领会景色的美
课文的第一段(第1自然段),者出海前,在码头上看到的景色。按照由上到下(蓝天、白云→碧绿的海),由近及?眼前的……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的空间位置描绘了码头上景色的绚丽美。在讲读过程中,要让学生细心地领会,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可按如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默读感知美
首先可让学生独立默读第一段,划出描写景色的词语(蓝天、白云、碧绿的海、朝阳),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描绘一番这幅画面的色彩美。
第二步:轻语品味美
在抓住了描写景色的重点词语、对美丽的景色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可让学生放缓速度,轻声地品读这段课文,然后说出描写的顺序(由上到下,由近及远)。最后再让学生合上书,闭目想象景色美的画面,自然就会品味出码头上美丽景色的空间美。
第三步:听读领会美
在感知码头上美丽景色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听一听教师(学生也可)高水平的配音朗读(可配用有关歌颂海上风光的乐曲),使学生在情境和氛围中领会出码头上的画面的绚丽,进一步深入理解景色的美。
二、体验景物的美
作者登上一艘海轮,在驾驶室里t望,看到了海港里壮丽的景物。在讲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很好地体验,受到美的感染。可按以下三步操作。
第一步:领读揣摩美
在讲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的时候,可找一名朗读能力较高的学生领读。并令其在听和读的过程中,认真地揣摩海港里的景物美,同时找出有关的重点词语(吊车有如密林――多的美,海轮有如卫队――神圣的美),然后说出这些词语的意思(比喻意)。
第二步:齐读体验美
在抓住了本段课文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作者观察海港里景物的顺序(登上海轮→到驾驶室t望→驶出海港→驶进大海),是按事物发展的经过来叙述的。让学生反复体验并能说出对景物美的内心感受。
第三步:背读理解美
由于第二段是重点段,文质兼美,所以要强化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教师要指背思路(我们登上一艘……海轮,马达开动了……静静地航行,船长邀我们……t望,海岸岸边……巨臂上下挥动,飘着……海轮……驶进大海)。在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前提下练习背诵。如此地读读背背,背背读读,读背结合,很快地就会掌握要求背诵的课文内容,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感悟景象的美
在对码头上绚丽的景色、海港里壮丽的景物有了较深刻的美的感觉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去感悟大海中奇丽的景象美。可按以下三步点拨。
第一步:朗读追寻美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和第四段(第5自然段)内容较多,着重写了奇丽的海中景象并抒发了豪迈的感情。这就有必要进行严格的朗读训练,采用“读读想想”、“读读议议”,“读读讲讲”的方法交替进行。可分三层来。
第一层(第3自然段):阳光→闪烁金光→迎着海风t望→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第二层(第4自然段):海的颜色→绿→蓝→墨蓝→极目远望→浅褐色的雾→像城堡→石油钻井船;
第三层(第5自然段):自己的钻井船→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这样,就会收到读中思美、读中议美、读中讲美的朗读训练效果。
第二步:讲读推敲美
在讲读三、四段的过程中,可抓住两个重点句来推敲美。即:①“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引导学生去追忆第二段内容,讲出其重点句的含义(作者看到海港里壮丽的景物,心里感到欢畅,所以听到浪花飞溅的声响,就像听到了一首欢乐的歌);②“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引导学生回忆第4自然段内容,讲出其重点句子的含义(作者看到了石油钻井船,这是我国石油工人开发海底石油资源的壮举,说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发展,所以,感到大海就像唱着一曲新歌)。如此地抓住重点句子,仔细地分析,就会推敲出景象美的韵味来,起到“一石击起千重浪”的讲读作用。
第三步:验读升华美
在整课文讲读结束之后,要进行一下检验性的朗读。注意要读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来。要用赞美的语气,将美学因素浸透在朗读之中,使审美情趣得到升华,让美的感受永驻心间。具体方法可有:①配乐朗读,评出优胜者;②分组赛读,评出优胜组;③同桌互读,相互借鉴。
由是而论,在《大海的歌》的中,应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巧妙安排,让学生很好地领会码头上景色的美,体验海港里景物的美,感悟大海中景象的美,切实实现“三美”的目标,使审美情趣再上一层楼。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稀奇歌》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中 的一篇儿歌。儿歌中描述了小弟弟稀奇的梦境,表面看是写梦境,实际是作者奇 妙而大胆的想象,富有童趣。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奇,真,飞,机”4 个生字。学习笔画“横折弯钩”。 会描写“飞,机,奇”3 个字。
2. 认识声母 “j、” 会拼读带有这三个声母的音节。 q、, 知道韵母 “ü” 和“j、q、”在一起拼要去两点。
3. 能正确朗读儿歌,鼓励学生背诵儿歌。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奇,真,飞,机”4 个生字。学习笔画“横折弯钩”。
2.能正确朗读儿歌,鼓励学生背诵儿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平时晚上睡觉时,你会做梦吗?那你都梦见什么啦?
我梦见了—— a) 吃东西?这些事情很平常,你每天都在做。谁梦到了不平常,不常见的? b) 你梦见的东西真稀奇。
2、只有在梦里出现,生活中不能见到,就叫做——稀奇。板书:稀奇。
3、学习生字“奇”。 a) 音:跟读、开火车读; b) 形:老师把“奇”字宝宝送进田字格,注意他的笔顺。 第三笔是“点”,最后一笔是“竖钩”。多媒体演示,书空。 c) 你能给“奇”找找好朋友吗?——稀奇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稀奇歌)——齐读。
二、学习儿歌
1、听录音,想一想:______做了_______的梦。
三、小弟弟到做了哪些稀奇的梦?稀奇在哪里呢?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课文。
四、请你自己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边读边想:小弟弟梦到了什么东西? a) 小蜜蜂,追飞机——这是东西吗?梦到了哪些东西?(小蜜蜂、飞 机??) b) 出示:小弟弟梦见了()()()。 c) 这些东西发生了什么事?——()和()发生了什么事? d) 小蜜蜂追飞机,麻雀踩死老母鸡,蚂蚁搬走一袋米,河马睡在摇篮 里。
五、请你说一说,哪一个最稀奇?
(1) 小蜜蜂,追飞机 a) 学习“飞”“机”。 ? 谁会拼 ji,小火车读。 ? 听老师说说飞字宝宝和机字宝宝的笔画,仔细听,他们 有一个相同的笔画,最新学过的。演示,边听边说。 ? “横折弯钩”。范写飞机,你发现这两个笔画有什么不 同? ? 读“飞机”,开火车。 送回句子中读一读,小蜜蜂追飞机。 稀奇在哪里?——蜜蜂______飞机_______,不可能______。板 书
(2) 麻雀踩死老母鸡 a) 呀!小麻雀能踩死老母鸡,老师也是头一回听说呢!真稀奇, b) c) 真让人感到吃惊。谁来读?(指名读、女生读) b) 麻雀______老母鸡_______,不可能_______。板书 ? 流。 这个梦呀真滑稽,在梦里什么奇怪的事都有,咱们再来交流交
(3) 蚂蚁搬走一袋米 a) 小朋友,平时家里米吃完了,谁负责买?你看到他怎样把米搬 回家?轻松吗?是呀,连都觉得累。一袋米至少有十斤重,小 弟弟梦里的小蚂蚁多厉害呀!竟然能搬走一袋米!真实不可思议! b) 蚂蚁_______一袋米_______,不可能_______。板书
(4) 河马睡在摇篮里 a) 河马那么大,睡到小娃娃的摇篮里,样子有多滑稽呀。 b) 河马_______摇篮_______不可能。板书
(5) 现在你能说说小弟弟的梦稀奇在哪? 生活中________板书_________,小弟弟梦里_____PPT_________。 把这么有趣的梦读一读。
六、小弟弟的梦不是一般的稀奇是非常稀奇。
小弟弟的梦儿——真稀奇。 a) 学习“真”,zhen,开火车。假 b) 送回句子读一读。我家有个小弟弟,做的梦儿真稀奇。
七、把这些内容连起来,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儿歌,请你读一读。图
八、复习字词。
1.我们今天不仅看到了小弟弟稀奇的梦,还认识了新的笔画——横折弯钩,四个 字宝宝:奇真飞机。词语。
九、拓展、总结
1、编儿歌:小弟弟的梦真稀奇,他还做其他更稀奇的梦。你能把小弟弟的梦编 成儿歌吗?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4
一.知人论世
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以清新飘逸见长,《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骇骧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可以说,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李白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由于乡土因缘,诗中峨眉月就是这样一个意象。30年后他流放夜郎赦归后,在黄鹤楼送蜀地僧人去长安,又作《峨眉山月歌送进蜀僧晏入中京》。洋溢着思乡情的峨眉月,在李白手中又泛化为《静夜思》中人与月的瞬间精神遇合,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变得家喻户晓。后来又借酒力和醉态思维,创造出《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诗歌神品。谪仙之月,是想象最清丽奇特、极具情感渗透力的意象。因此经过李白、苏轼以及唐宋一系列诗人赋予明月具有人间亲和感的想象和意义,六朝至唐的文人玩月雅兴遂渐渗透到民间风俗心理,终于在北宋形成了人伦情感非常浓郁的中国人盼团圆、庆团圆的岁时节日——中秋节了。
二.课文分析
诗从“蛾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三.巧妙构思、思想情感
这首诗是一首短小的绝句。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在表达情感方面,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这首诗只是以“蛾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分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关于文中的“君”,一说指峨眉山月。《唐诗别裁集》:“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则诗中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四.小结:
蜀江行旅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兼指友人、故士象征乡情、友情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你会背哪些?(让学生说作者)你们知道的诗人可真不少,可你们知道哪位诗人被称为诗仙吗?
2、学生介绍对李白的了解,背诵以前读过的李白的诗,如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提醒学生要有目的地读。(读准,找出地名)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学生自主交流对生字的学习体会,互相提醒易读错、写错的字。交流找到的地名,读准。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5、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结合插图)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君:作者的友人,读中指月亮。下:从上游往下游行走。
7、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8、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9、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小题。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
3.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初读古诗,尝试感悟――披文入境,领悟全诗――拓展迁移,发展能力。
教学媒体:
小黑板,彩图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3.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
5.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迁居四川江油。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U聘为幕僚。U起兵,事败,李白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
7.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1.读前启发:《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峨眉 | 山月 | 半轮秋, 影入 |平羌 | 江水流。
夜发 | 清溪 | 向三峡, 思君 | 不见 | 下渝州。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1)半轮;
(2)影入;
(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边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小结。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亮,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到,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诗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情感。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7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课后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儿歌中稀奇的地方,能说出稀奇的原因,并能展开想象创编儿歌。
2、正确掌握“稀、奇、死、母、米”五个生字,会书写“母”的笔顺。
3、学习声母j q ,会拼读音节jī qī ī。
4、能流利地朗读儿歌,能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平时晚上睡得很香时,你会做梦吗?(学生举手示意)那你都梦见什么啦?用一句话“我梦见了——”来告诉老师。(指名回答)
夜深人静时,有个小弟弟躺在床上,进入了甜美的梦乡,你们看,他的梦中出现了许多奇特的景象。(看媒体)他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事儿?(个别交流)
二、新授:
对呀,这个小弟弟做的梦真稀奇。板书:稀奇 跟老师读读这个词,读准拼音。指名3人读。开火车读。一起读。
(出示第一句话)谁会念?指名2人读。一起读。这句话你能读懂吗?稀奇的意思就是——(很奇怪,很奇特)
弟弟究竟做了一个怎样稀奇古怪的梦?再来仔细看看。(再次看媒体演示)
交流:随即出示句子
1、小蜜蜂,追飞机:
稀奇在哪里?(我们平时看到的蜜蜂这么小,根本追不上飞机,但在梦里却行。)是呀,多奇怪呀!谁来把这感觉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小弟弟还梦见了什么?
2、麻雀踩死老母鸡:
一起读。书写母鸡的拼音。这个母是个生字。出示卡片正音,连词儿读。“母”字怎么写?看笔顺框。请小老师带领边说笔画边书空。妈妈称为母亲。这个“母”还能与谁做好朋友?组词
出示“死”,正音,2人读。
自由读读这句句子。稀奇在哪儿呢?指名说说稀奇的地方。(学生回答)呀!小麻雀能踩死老母鸡,戴老师也是头一回听说呢!真稀奇,真让人感到吃惊。谁来读?指名读。
过渡:这个梦呀真滑稽,在梦里什么奇怪的事都有,咱们再来交流交流。
3、蚂蚁搬走一袋米:
出示句子,出示“米” 谁认识这个字?指名读 齐读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米?米就是我们吃的粮食,跟我念“一袋米”,学生跟读。除了能用一袋来形容“米”的数量,还可以说——出示:一( )米 一( )米
小朋友,平时家里米吃完了,谁负责买?你看到他怎样把米搬回家?是呀,连你爸爸都觉得累,来看句子,读一读。有什么感觉?(请学生说出不可思议的原因)一袋米至少有十斤重,小蚂蚁多厉害呀!弟弟的梦真是稀奇呀!谁能读出这种感觉?一起读
过渡:小朋友,比这更稀奇的还有呢!谁来说?
4、河马睡在摇篮里:
嗳,你笑什么?你呢?学生说明笑的原因。多好笑啊!请你跟我读——河马睡在摇篮里。睡,注意它的音。正音。再读句子。
总结:这就是小弟弟做的稀奇梦,他把这些梦编成了一首儿歌,题目是——板书课题(稀奇歌)好,我们把课题读一读。
让我们跟着录音完整地读一遍儿歌。(听录音跟读)
这么有趣的儿歌,老师想和你们一起配合读,我先读,你们接着读。
小朋友读得真高兴,把句子都读正确了,我来提个要求,还要把儿歌中稀奇的地方通过你的朗读让老师和大家都感受到,谁有这个本事?打开书本,翻到第28页,读书准备——学生自己做准备。
四个梦请四个小朋友来读,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读开头的部分。
谁有本事能完整地读这首儿歌?(1人)
咱们边拍手边来齐读这首儿歌。
小朋友,你们来看书上的插图,小弟弟睡得多香啊!可能还在做梦呢!他还会做什么梦?你能把这首儿歌再编下去吗?老师请你们开动小脑筋,大胆地想,大胆地编,可以把平时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现象都编进去,好吗?学生自己准备。
指名交流。
咱们来看看这首稀奇歌。出示《稀奇歌2》听老师读。跟读。
三、学拼音 :
小朋友,今天你们的收获真多,不仅学会了两首儿歌,而且在学儿歌时,已经会念三个拼音啦!(一个一个贴拼音字母图)
谁来读?指名读j发音时轻一些,短一些。编儿歌:“竖弯加点jjj”学生练儿歌读。
出示q ,这个是——(生答)儿歌读拼音。编儿歌 “象个9字qqq,左上圆圈qqq”齐读。 板书: b d 老师写的这两个拼音谁会读? (出示“火眼金睛”)比较这三个音,你发现了什么?对,要看清楚圆圈在哪个方向?区别“p q”手部运动,游戏
出示,看图读儿歌。“一把叉子”
打乱顺序抽读三个拼音。不看图读拼音卡片。开火车读。
出示 i 练习j、q、与韵母i相拼。拼读音节“qī、ī、jī”指名 开火车
字与音节找朋友 看黑板找出相应的字。
出示 u 探究:那么当j q 与u 相遇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节课老师先不教,请小朋友回家后仔细研究研究,明天把你的新发现告诉大家。
四、巩固生字:
拼音都会念了,刚才教的生字是否还记得?来,考考你们的记性!(媒体出示生字)
五、写字
让我们来写“母”字。它在田字格的位置(媒体演示)再看老师写一遍。
写字准备
六、总结: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儿歌《稀奇歌》,还学了拼音,认识了五个生字,又会写“母”字,大家学得真开心,回家后把你这堂课的收获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峨眉山月歌教案 篇11
唐代诗人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xx年)。李白的出生地现在尚无定论。目前学界有四种说法,蜀中说、碎叶说、条支说和长安说。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李白五岁时随家人迁涉入蜀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邮)。李白的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从青年时代起李白就离家远行,开始的时候他主要在蜀中游历。他出行的路线是从绵州昌隆出发,南下成都,大约在开元九年(公元7xx年)21岁的时候,李白到达了成都,写出了《登锦城散花楼》,《白头吟》等诗篇。此后又游历了彭山、峨眉、乐山等地,给后人留下了铁杵磨成针等传说。
李白真正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是年李白25岁。就在这个时候,李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1274年前的初秋,李白从清溪驿登船,顺流而下,开始了他长达近40年的人生漫游。这首短小的绝句,28个字,嵌入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也是仅见的。四句入地名五,古今目为绝唱。表现出李白的诗在青年时代已经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那么,李白所说的地名都在哪呢?峨眉山即现在的峨眉山,现在有峨眉山市。平羌江即现在的青衣江。源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入岷江。清溪在现四川楗为县境内。渝州即现在的重庆市。还有三峡。
提起三峡人们普遍认为是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现在很多出版物上关于这首诗的注解,也是认为是长江三峡。但是认真想一想,清溪至重庆水路大约600公里,重庆至三峡还有近600公里。李白不可能到了三峡,见不到他的朋友再返回渝州。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不是下渝州了,而应是逆流上渝州了!其实,从清溪出发,沿江而下在乐山境内还有三个江峡,即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按全诗所描写的地形,李白所说的应该是乐山三峡,而不是长江三峡。这样来理解李白的诗句就顺理成章了。
关于思君句,有人认为君是指峨眉山月。思君不见是指从清溪到渝州的路上,因月亮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不能见到,所以思念。我认为这首诗应该是李白写给友人的,思君句应是指朋友。初秋的夜晚,李白从峨眉山东北的平羌江岸边的清溪驿出发,路过了黎头、背峨、平羌三峡到乐山一带探访久别的朋友。可是朋友已经离开了乐山。于是李白就顺流而下直奔渝州。[
一路上,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明月相随。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李白离家远行,未免思念家乡,思念亲友,他多么希望故乡和亲友能像天边的明月一样伴随着自己呀。通过峨眉山月来寄托诗人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秋江夜行图。可谓语短情长,千古之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