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放风筝课件(实用七篇)

2024-03-20 11:51:08 放风筝课件

【#实用文# #放风筝课件(实用七篇)#】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案是体现学科探究与学生思辨的重要工具。以下内容标题为“放风筝课件”,是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特意收集,感谢您选择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您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

放风筝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放风筝的乐趣。

2、培养幼儿合作游戏能力,发展幼儿倾听及理解能力。

3、练习走、跑交替得协调奔跑动作,在教师的帮助下尝试放风筝。

活动准备:

1、请家长配合,为幼儿带来各式风筝若干,悬挂在活动室。

2、事先选好平坦安全的场地。

3、《放风筝》的散文配图,《春之声圆舞曲》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播放《春之声圆舞曲》音乐,请幼儿自由欣赏已布置好的风筝,相互交流看到的风筝的外形是怎样的。

2、教师简单介绍风筝的外形特征:左右对称,保持平衡。知道放风筝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活动。

3、出示散文配图,教师朗诵散文,请幼儿倾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引起幼儿放风筝的兴趣,请幼儿自由结伴,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

5、师幼一起到场地上放风筝,教师示范放风筝的方法,请幼儿尝试自己放风筝,提醒幼儿注意奔跑时的安全。

6、开展放风筝比赛,比一比谁的风筝飞的高。活动结束后,幼儿说说活动中的感受,体验活动的快乐。

7、在生活活动中,可请幼儿继续欣赏散文《放风筝》,并可多次开展放风筝等活动.

放风筝课件【篇2】

教学目标 :

1、讲评学生写的片段。

2、学生完成作文,选取一至两篇,师生共同评议。

教学过程 :

一、指名学生读片段,集体评议。

(有意识选取写不同片段的同学读。)

二、指导学生完成整篇文章。

1、整篇文章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写?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三个问题就可作为写作的顺序。

2、指名学生口头作文,口述后组织评议。

3、学生写草稿,教师巡回指导。

三、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对照要求,特别是观察顺序是否正确。——讨论评议。

四、找周围的同学互改作文。

五、眷抄作文。

例文:

放风筝

春天的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阳光明媚,天气很好。小方觉得没事做,就约小红一起去太平公园放风筝。

太平公园里人山人海,都是放风筝的人群。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金鱼型、神龙型、蝴碟型,等等。

他们拿着一只大雁型的风筝来到太平公园,这只风筝可精美了,粉红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巴,园园的眼睛好像两颗宝石。

小方也迫不急待地登报出自己带来的风筝,右手拿着线轴,放出一米来长的线,小红双手举起风筝,小方叫了声“放”。小红立刻就把风筝往空中抛去,小方立刻就助跑起来,一边跑一边放线。风筝像长了翅膀似的随风撑起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它时而斜着身子飞翔,时而向下俯冲……这时,这只精美的风筝引来一只美丽的小燕子,它唧唧地叫着,好像在问风筝:“你是谁?我可以和你成为好朋友吗?”小燕子就和风筝一起飞翔着,有时它们并肩飞行,有时一前一后地飞行,好像在比高低,在比速度。

小红看着飞上天与小燕子比赛的风筝,高兴地在草地上蹦来蹦去,扎在她的辫子上的蝴蝶结仿佛也变成了两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多美的风筝世界啊!

放风筝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按从整体到部分,从天空到地面,由远及近观察图上的景物、

2、学会有条理,比较具体地记叙一项活动、

3、初步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有条理地","比较具体地"观察图画、

教学难点:按课文中的三个问题讨论后,如何连贯地组织语言,并写下来、

三,教学准备:挂图、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明确习作要求、

2、按要求观察图上的景物,并根据提示口述作文、

3、试写一个片段、

(二)教学过程

1、揭题,谈话、

(1)小朋友,春天来了,阳光明媚,人们总爱去户外搞些活动,你们喜欢搞什么活动呢

(2)(出示图片)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如何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放风筝的文章,小朋友都放过风筝,一定有体会,也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2、读文,明确要求、

(1)自由读文,划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2)讨论,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3、指导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1)指名读文中的第一个问题,进行观察指导、

①看图回忆、你们以前放风筝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启发学生可设想成自己在放风筝、)

①指名说说第一个问题、

例:星期大上午,小朋友们在操场上放风筝、天空中摇曳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鹞鹰风筝,鹦鹉风筝,蜈蚣风筝,仙鹤风筝……

(2)指名读第2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中哪些人物是在远处,哪些是处在近处、

(3)指名读第3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

要求仔细观察图中的人物,着重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情、

自由试说,再指名说、

4、自由准备口头作文、

5、指名一至两名优生口头作文一讲评、

6、自己选一个认为有把握的环节(三个问题之一)写一个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讲评学生写的片段、

2、学生完成作文,选取一至两篇,师生共同评议、

(二)教合过程

1、指名学生读片断,集体评议、

(有意识地选取写不同片段的同学读、)

2、指导学生完成整篇文章、

(1)整篇文章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写

通过议论,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三个问题就可作为写作的顺序、

(2)指名学生口头作文,口述后组织评议、

(3)学生写草稿,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对照要求,特别是观察顺序是否正确,讨论评议,特别是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佳句,想象合理生动的地方要多鼓励,表扬、

4、找周围的同学互改作文、

5,誊抄作文、

放风筝课件【篇4】

以读为凭,读中悟情

1.自读课文第4节,把喜欢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可以采用赛读、评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2.仔细品读,体味心情。

a、反复诵读第1.2句,在读、评中体会“我们”高兴的心情,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

b、引读过渡,设置情境:(师引)忽然吹来一阵风,线(生读)正当大家玩得高兴,风筝却被风吹走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呀?做些什么呀?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相机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体验到的着急、担心、期望的心情读好感情变化部分。

3.抓住情感积淀,学好“找风筝”。

a、设置情景: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

b、细读体味:请学生朗读课文,问问:“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心情怎样?并指导读好课文,在读文体会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些词来评点促读,如“四处寻找、半个下午、垂头丧气……”等读出失望的心情,“说不定、继续寻找”等读出希望找到的心情,在此中间,还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头丧气”。

朗读启发,拓展活动

1.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同学们能把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地读给同桌听听吗?

2.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像这一群小朋友一样的体会,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

课堂练习

1.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可以是几句话)(上面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3.有时间把同学写的交流一下。

放风筝课件【篇5】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明确习作要求。

2、按要求观察图上的景物,并根据提示口述作文。

3、试写一个片段。

教学过程 :

一、揭题,谈话。

1、春天来了,阳光明媚,人们总爱去户外搞些活动,你们喜欢搞什么活动呢?

2、昨天,我们也去放了风筝,你们的心情如何?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放风筝的文章。同学们都放过风筝,一定有体会,也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二、读文,明确要求。

1、自由读文,划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2、讨论,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三、指导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1、指名读文中的第一个问题,进行观察指导。

(1)看图回忆:你们以前放风筝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想象成自己在放风筝。)

(2)指名说说第一个问题。

例:星期天上午,同学们在人民广场上放风筝。天空中摇曳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鹦鹉风筝、蜻蜓风筝、仙鹤风筝……

2、指名读第2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回忆,弄清哪些人物在远处,哪些在近处。

3、指名读第3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1)要求观察图中的人物或回忆当时放风筝的情景,着重观察(回忆)人物的动作、神情。

(2)自由试说,再指名说。

四、自由准备口头作文。

五、指名一、两名学生口头作文——讲评。

六、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有把握的环节(三个问题之一)写一个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放风筝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和叙事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里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都是什么样的?

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风筝》这篇课文。

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和哥哥什么时候,在哪儿放风筝,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上飞,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们是怎样放风筝的!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提问:读课文的第三段,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课文中这一段主要写 “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

2 、安排小组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① 读一读,弄清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② 画一画,段中描写有“我”和哥哥动作的词语。

③ 演一演,说一说。分角色表演“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边演边说。

3 .表演复述。

①请出一组同学上台表演,一边演一边说。

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比一比:加点的字换成()里的字号不好,为什么?

哥哥让我端端正正地举着(拿着)“大蜻蜓” ……哥哥拽着(拿着)风筝又跑了一阵才收(停)住脚。

(因为“举”含有用力向上高于头顶的意思,“ 拽”有紧抓的意思,“收”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

4 .总结写法:通过学习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把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些具体的? (准确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语,抓住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5、.教师出示句子:

它那两只眼睛骨碌碌直转,两对大翅膀微微地呼扇。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 ‘大蜻蜓’赛过飞机啦!‘大蜻蜓’赛过飞机啦! ”

①教师提问:读这句话,想这句话又写出了“大蜻蜓”的什么特点?

估计学生的回答:“大蜻蜓”飞得很高,比飞机还高。

教师说明:由于飞机大,风筝小,飞机远,风筝近,在高高的天空中,人们看上去感觉到飞机到飞得比较低,“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

②教师引导:把换成“说”好不好?为什么?

教师强调:“嚷”突出了人物高兴的心情。

③有语气的读句子。教师指导:“嚷”的声音要大些。声音的大小,朗读出来的效果也不同。教师可以分别用大声和小声读一读,让学生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三、学习四自然段。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指名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是什么?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指名回答。

3.比较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

①那美丽的“大蝴蝶” 橘黄色的身子布满墨绿的斑点,呼扇着翅膀徐徐上升。

②那美丽的“大蝴蝶”徐徐上升。

指名说。

教师引导:第①句比第②句多的词语写出了风筝的什么特点?

颜色 橘黄色的身子布满墨绿的斑点

姿态 呼扇着翅膀徐徐上升。

有语气的朗读。

4.教师说明:作者是通过写“大蝴蝶”颜色、姿态把“大蝴蝶”写具体的。作者又是通过写什么把“小蜜蜂”“大金鱼”“小卫星”写具体的?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讲解:作者的想象,如

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

好像在水里游

好像在宇宙中飞行是作者的想象。

5.学习课文的写法,说话练习。

那美丽的“花蝴蝶”,( ),仿佛( )。

那灰褐色的“蜈蚣”,( ),好像( )。

那碧绿的“大蜻蜒”,( ),犹如( )。

这一段的结尾处是……,作者省略了什么?哪能补充吗?

6.总结写法:怎样使观察更细致、生动?

四、做课后的选做题。

五、总结全文。

1.总结语:“天空中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显得更加鲜艳,更加美丽。”多么美丽的风筝,多么美丽的天空,多么快乐的心情。放风筝,其实放飞的更是一种心情:快乐、无忧无虑……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

2.放风筝

放风筝的过程: 动作: 举拽收

“大蝴蝶” 颜色

“小蜜蜂” 姿态

风筝 多 热闹: “大金鱼” 想象

“小卫星”

放风筝课件【篇7】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风筝的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积极应答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难点: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儿歌《放风筝》录音带、风筝一个。

活动过程:

1、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风筝,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

像蝶不是蝶,

像鸟不是鸟,

清明前后天上飞,

就怕雨水浇。

幼儿:“风筝”

2、师:(出示风筝)“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这个风筝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1:“这是一只金鱼风筝,很漂亮的。”

幼儿2:“它有身子,还有一条长尾巴呢!”

3、师:“谁放过风筝?你和谁一起玩的?”

幼儿:昨天我和爸爸在草地上放过风筝。”

幼儿:星期天我和小姨在操场上放过风筝,最后我的风筝断线了,我哭了很长时间。

4、“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有关风筝的儿歌呢!”在音乐的伴奏下师幼共同欣赏儿歌《放风筝》

天青青,地青青,小朋友,放风筝。

你放大蝴蝶,他放大蜻蜓,

小弟弟,没啥放,直把手帕往上扔。

5、幼儿边学儿歌边表演儿歌中表现的情节,教师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演,并请几个有自己的创造性动作的幼儿上来表演。

活动结束: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描写放风筝作文 | 放风筝日记 | 放风筝教案 | 放风筝作文
上一篇:手工日记 下一篇:初中学生代表发言稿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