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天净沙秋思课件锦集九篇

2024-03-19 14:51:04 天净沙秋思课件 天净沙秋思

【#实用文# #天净沙秋思课件锦集九篇#】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的编写需要细致入微和耐心。与“天净沙秋思课件”相关的议题是本文讨论的焦点,此页面仅供参考请以实际为准!

天净沙秋思课件 篇1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

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

八小结。

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天净沙秋思课件 篇2

淮安市白鹭湖中学周峰

【教学目标】

一。了解元曲,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2.反复吟咏,体悟情感,熟读成诵。

三。通过比较,品味语言之美,体验风景描写的功能。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验意境,理解作者在《小令》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对比**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聊天导入,走近元曲

1.导语: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较早的楚辞、汉赋,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的文化符号。

说到唐诗,我们就会想到哪些人?

预设:李白、杜甫、王维……

师:提到宋词,我们就会想到——

预设: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老师:说到明清,我们会想到四大名著,但是说到元曲(板书:元曲),很多人可能都不太熟悉。

但我们是否就真的没有过耳闻呢,我看未必。我来说几个大家看看有没有听说过,现在形容一个人很冤枉,我们会说一句俗语——“比窦娥还冤”,这个窦娥就是出自元曲——关汉卿的《窦娥冤》。老师说有些电影演员跟你很熟,葛优,你知道吗?

黄晓明和范冰冰呢?他们曾经共同出演过一部电影叫《赵氏孤儿》,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情节也取材于一部元曲——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些熟悉的作品都是属于杂剧的(黑板上写着:

杂剧),元曲中还有一种以抒情为主的,诗歌色彩浓厚的艺术形式叫散曲,它又分为小令和散套(板书:小令、散套)。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散套由多支不同的曲子组成。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小令中的精品——《天净沙·秋思》。

(屏幕上的小序内容: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屋、古道西边的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了解常识,诵读背默

1.师要求学生先了解一下有关这首小令的文学常识,让学生说一说从书下注释①中了解到的信息。

天净沙秋思课件 篇3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述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潜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述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步具有创造潜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1、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资料的潜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资料。

1、作者简介。

2、了解什么是元曲及特点。

3、理解词语意思。

课前小组长检查学生预习状况,作好记录。老师抽查学生预习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课堂展示

(一)导入新课:

1、师诵读童谣《秋天到》,让学生体会秋天到处是丰收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果实的浓香。

2、大雁南飞时,在外打工的人也开始准备回家的行囊,期望在新年之夜和亲人欢聚一堂。

3、在大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回家的迫切之情时,有一个人牵着瘦弱的老马,一个人孤独的走在荒凉的小道之上,他就是——元代马致远(板书)。

作者生活于元代,在元代最著名的文化遗产是元曲,“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述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向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透过课题大家明白了哪些信息?(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季节是秋季、在秋季时表达的感情等等)

2、这天我带来了马致远人在他乡的旅途中所经过了这一处景色,(出示课文插图),此刻请你观察插图,看看图中有哪些景物。

3、学生小组根据课文插图讨论并在插图中圈出来。

4、学生回答观察到的景物。(枯萎的藤蔓、苍老的大树、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石桥、潺潺的溪水、荒凉的小道、一匹瘦弱的老马、西落的太阳、孤独的人)

5、教师出示课文课件。

6.试读一遍,找出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抽查学生根据理解的节奏来读文。

9、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

10、学生观察本曲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根据特点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魄无助的生存境遇。

11、根据理解再一齐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1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13.小组朗读,并推举代表在班级朗读。

1、学生透过情景插图和课文对照整体感知小令意思。

2、检查学生在预习时所理解的词语意思。

3、小组合作把词意带入文中理解意思。

4、小组推选代表译文。

1、景物描述,透过朗读,我明白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透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3、主题理解,透过朗读,我觉得,这首小令的主题是表达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思乡

之情。_。

(六)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根据课文资料运用想象和联想,小组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

讨论结果:

(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瘦马: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能够联想到主人的清贫。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这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教师小结:你看,景物描述,不着一字,字字含情。这是衬托,正面衬托的效果。

(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小桥流水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但是,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那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3)教师小结: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又是一个深秋的黄昏,一天快要结束了。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貌,它依依不舍地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应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样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u。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回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

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2.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明确:主题句: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齐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期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述、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天净沙秋思课件 篇4

青分楚豫

(教学设想:《天净沙·秋思》反映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而《君子于役》则反映的是妻子思夫之情。这两篇能不能结合起来学呢?)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

师:《诗经》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们今天先来欣赏一下该诗的第一节。(投影,包括诗的第一节以及主要词语的解释。)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

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

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投影《天净沙·秋思》)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

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

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断肠人”的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由于曲中没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于是,那位“断肠人”便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你”、“我”、“他”都行。读过这此曲的人常常会沉浸于作者描写的情境之中,有时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无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唤起的并不是读者的同情心和共鸣,而是对漂泊的切身感受。虽然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为了表达“思”之情,各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现某种“情”,你将选择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师: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此曲的作者?(简介马致远,元曲以及前人对此曲的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曲),一个望归,一个思回。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再来深情地再现离我们遥远而又很近的感情吧。(投影,放背景音乐,学生读诗、曲)

师: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唱道:“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道流浪的悲痛心酸,满腔的愁怨,啊,游子的脚印啊,血迹斑斑……” 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游子啊,回来吧(音频:费翔《故乡的云》)

2004年5月6日青分楚豫于东江之畔

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编辑 2004/05/06 10:23am IP: 218.14.85.143

wangdaqi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305 瑞文币

存款: 1434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17 时 19 分 04 秒

总发贴数: 60 篇

注册日期: 2003/11/01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是初中的吗?如果是,这个班级的文学素养挺高。这个教案对于我们这的学生是不那不能这样讲的。我对他们的要求是通过这首词了解传统文化。如果带《君子于役》就会成一锅稠粥,深陷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差距呀!!!

------------------------------------------------------------

编辑 删除 2004/05/06 01:51pm IP: 218.9.75.202

白银溪流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3236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56 时 58 分 21 秒

总发贴数: 157 篇

注册日期: 2004/03/25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wangdaqi老师的教法也拿出来看看?

------------------------------------------------------------

编辑 删除 2004/05/08 11:53pm IP: 61.184.239.201

青分楚豫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3

魅力:

经验:

现金: 910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168 时 35 分 19 秒

总发贴数: 720 篇

注册日期: 2003/10/04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

下面引用由wangdaqi在 2004/05/06 01:51pm 发表的内容:

是初中的吗?如果是,这个班级的文学素养挺高。这个教案对于我们这的学生是不那不能这样讲的。我对他们的要求是通过这首词了解传统文化。如果带《君子于役》就会成一锅稠粥,深陷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差距呀!!!

------------------------------------------------------------

wang老师说想通过这首曲去了解传统文化,我想这里面有个问题:我们是把文本当作终极目的呢还是把文本当桥梁?我是倾向于把这首曲当作我的目的地。另外,我也不太清楚由这首曲能联系到哪些传统文化?即使此曲与传统文化能拉上关系,我是宁愿用传统文化来了解这首曲。

天净沙秋思课件 篇5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秋思》进行比较。

(六)作业: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天净沙秋思课件 篇6

《天净沙秋思乡愁》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

2、过程与方法:自主、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

教学用具: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课件 篇7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板题】天净沙秋思

二、简介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三、介绍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点拨: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2、因为作者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呢?

点拨:通过九种景物,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之情景物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3、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

点拨: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子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

4、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点拨: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5、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点拨: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教师小结:作者把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要选取那些适合所要抒发思想情感的景物

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两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咏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六、课外延伸:(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举例)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张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业布置】

背诵2、预习课后习题三

【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九种景物 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三、讲授新课:

(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三)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 ?(以动衬静)

【作业布置】

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天净沙秋思课件 篇8

教案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

5、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6、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7、完成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案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案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词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之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2、难点:赏析小令,领悟曲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飞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和元曲。

1、介绍马致远

示例二

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而行。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三).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深秋郊野晚景图、凄苦羁旅图、秋郊夕照图

3.“断肠人在天涯”中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于暮色苍茫中,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悲痛到极点的游子却只能漂泊在天边极远的地方。“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

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本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闷。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魄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化景语为情语,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5.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

6.《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7.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白描),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五.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示例】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杜甫的《绝句》

3.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的《燕歌行》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小结: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3、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八、教案反思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案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初三学生之前没有过多的接触过关于意象的话题,因此,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诗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案。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诗歌鉴赏的教案,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

天净沙秋思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 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

2) 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 学会品味语言

4) 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 合作学习 讨论 展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元曲四大家 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 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 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 哀婉 浓浓的归思)

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 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 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

1)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 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 (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 此为背景

6 )断肠 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 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 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 学生展示其作品 大家评

八 小结

1“ 秋思之祖-”--------元 周德清

2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 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 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九 板书

天净沙 秋思 “ 秋思之祖”

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荒凉 古道 西风 瘦马 流水 人家 温暖

凄凉 ( 深秋色彩 ) ( 普通景色 ) 安宁

苍凉 夕阳西下 幽静

陪衬 反衬

断肠人在天涯

(归思)

推荐阅读

上一篇:实习面试三分钟自我介绍参考 下一篇:关于幼儿教师的演讲稿(集锦5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