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读后感陶行知精选(7篇)

2024-03-18 11:45:05 读后感陶行知

读后感陶行知【篇1】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坚定的教育理念。为了贯彻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北师大历史教研组展开了对《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的读后感分享。通过阅读与分享,我们感受到,环境改变仍未使经典文章褪去鲜艳色彩,掩卷沉思,受益颇多。

首先,李卓敏老师就“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这一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要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育者,一名优秀的教育者需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件事。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知与行的合一,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如果没有致良知,就不会实际的善行”。

薛甜老师也发表了对知行合一的看法,她分享到:“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是关爱人、尊重人、帮助人、启发人,教人独立、向善、质疑、求索。生活即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解放人的潜力,让人拥有改良生活、改造世界的力量。教育者要能平等,不可轻视学生,凡事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有科学的精神和表达的艺术,对教育事业要有信仰和敬畏之心。

许雨婷老师分享到,陶行知先生给她带来最大的启发是:“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要用细心和爱心观察学生在课内外的灵感,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马名艳老师在读“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这篇感受颇深,她分享到:“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的弊端来源于传统的社会结构把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并且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社会的风气是人人都想成为劳心者,看不起劳力者。于是农民和体力劳动者沦为二等公民,失去工作的自豪感。于是孩子们为了通过成为劳心者的层层考试,成了读死书的没有创造力的书虫,从这一点切入,陶行知发展出一套较行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教育应当是有教无类的,每一个教育者对教育要充满爱与情怀。"

最后,王亚宁老师总结到“陶先生很多故事,我们虽了解的有限,但我们仍可以在他的书信中体会到他心底的善良,焦虑和无奈。我们要在点滴中呈现陶行知先生大写的人格,正本清源,让他回到受敬仰的位置。陶行知先生的背影,是一个教育者的正面"。

通过这次阅读分享,初中历史组认识到读书对于日常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阅读大师们的著作,学习大师们的思想,继承大师们对教育的热爱。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陶行知,陈寅恪、胡适、张伯苓、晏阳初、梅贻琦、梁漱溟、蔡元培……这些闪耀民国的大师们,最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术造诣,更是他们明知是飞蛾扑火,却仍然拼尽全力救国救民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面对强权,铁骨铮铮!

虽千万人,而吾往矣!

往事越百年,大师已不再。

仰望苍穹,这些知行合一的教育家,是最闪亮的的星。

读后感陶行知【篇2】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引领我走进了陶行知先生,走进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细细品读文集,崇敬和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先生对教育的这份执着和热爱所感动。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独特而深刻的教与行一体的思想。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

做就是教;从师生关系看,做就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如果我们不在工作中运用功夫,教就不会变成教,学就不会变成学。王先生以种田、游泳为例,指出在田里要学,在田里要教;游泳是在水里做的,所以一定要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在他看来,教育行的统一不仅是生活方法,也是教育方法。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教学做合一呢?例如,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心的准备。请学生说说自己想要观察蜗牛的什么?准备怎样去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2) 带领学生在现场体验一次眼睛观察活动,并要求学生随时记录观察经历。

(3) 回归心灵的思考:交流总结观察的方法、收获和问题,形成我的蜗牛。

由此可见,做是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核心。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要求教师不要一味地以语言文字为中介来传授,而要在做上教,学生也不再是通过机械地记忆来接受教育信息,而要在做上学,教师教与学生学必须在共同做的基础上完成。

陶行知先生进一步提出,真正要做的是努力工作。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

(1) 行动;(2)思想;(3)新价值观的出现。所谓做,正如他所说:一方行,一方想,必然会产生新的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改努力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努力学习,使学生有所收获的教学模式。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精力都投入进去做研究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走得更远,更真,更实。

在《学做一个人》中,陶行知先生说: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2) 一个人要有独立的思想,就要思想开明,周密透彻,能够判断是非。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做事态度,还要为教育谋利。

由此我想到: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科学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对此,我们要教会孩子做好以下几点:

1、教育孩子做勇敢的人。歌德说:如果你失去勇气,你就会失去一切。

因此,做一个勇敢的人是孩子成长的需要。要教会孩子勇于承认错误,积累经验;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树立取胜的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把握做事的具体步骤,最终体会成功的快乐。

2、教育孩子做有责任心的人。首先,教育孩子对自己负责,引导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玩耍、交流、学习,努力把整理玩具、书籍、床铺的机会留给孩子己积完成。其次,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第三,对待学习,鼓励孩子主动完成,做到一丝不苟。有了责任感,孩子就能把一切都认真对待,养成好习惯,有自尊、自爱、自强。

3、教育孩子善待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孩子穿上别人的鞋子,懂得换位思考,学会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尤其是在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时,要让他冷静地去分析问题,如果责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动地承认不足,走出一贯以来考虑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

四。教育孩子孝顺长辈,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

品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学***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到底,慢慢地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我相信我们的教育之路会走得更好!

读后感陶行知【篇3】

教学生学会求知也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即使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学习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四点: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回答;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能让学生分析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能让学生举例的尽量让学生自己举例。

这样,教学是主导,学习是主体。在我的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堂内容我总要安排一些“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练一练”等活动,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实现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

在讲到如何发展我国农业的内容时,我安排了“假如我是农业部长”的课堂演讲,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联系当前实际为我国农业发展出谋划策。经过精心组织学生们信心十足的走上讲台,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通过演讲活动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本的基本理论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弥补了课本的滞后性的缺陷,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政治课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种自主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这就要求人们学会合作,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提高。我们需要人们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尊重、理解、关心和贡献。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求知,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团队精神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个班级都是非常重要的。就我们国家而言,我们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帮助西部尽快富裕起来,正是从整体着眼,搞好局部,才能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是整体意识,团队精神。

就我们班而言,只有每一个学生的成绩都提高了,没有一个学生落在后面,才能提高全班的成绩。这就是团队精神。做任何事都需要团结和合作,因为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一直注重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在中国足球拿到世界杯入场券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我看团队精神”。中国足球能够冲击世界杯,与国足们的拼搏分不开,与米卢的“快乐足球”理念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与队员们的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整体实力的提高分不开,这就是团队精神。

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工作都需要这种精神,足球同学们的思想。大家畅所欲言,畅谈对团队精神的理解。有的学生说:

我必须自己学习,绝不能因为我能为班级成己的分;有同学说:宿舍的健康也需要我们每个成员的尽职尽责,才能做好;有同学说:下一场足球赛我一定要改只想突出自己的问题,和大家紧密合作,争取前三名;有的学生说:

我们的言行时终在书写辛集中学的历史。我们会做的更好,让辛集学校为我们骄傲。通过团队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学生们懂得了团结与合作,懂得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班内各项工作都开展的有声有色。

尊重、理解、诚信、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为人处世的基础,是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进行,促进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今天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总是以爱我为中心。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也是我们的责任。

我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注意教育学生,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每次遇到学生之间闹矛盾,总是引导学生多从自身找原因,对人要团结、友善。多看别人的长处。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尊重别人,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的现象。总是认为父母应该为自己做一切。

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沟通。为此我做了一次尝试。本学期中,我们班举行了一次主题班会。主题是:

“妈妈,我想对你说!”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家长听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去讲,把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做汇报。有的学生对家长说:

我已经尽力了。虽然我的成就并不理想,但我想说我并不后悔。有同学说:妈妈,请放心,我会在18岁时逐渐成熟,我有信心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我会在三年内让你满意!

有的学生说:妈妈,我在这里生活、学习都很好,请你不要牵挂,您多保重,以前我有好多让你伤心的地方,还请你原谅。以后我会做的更好。

面对学生发自肺腑的宣言,学生自己激动了,我将此事发家校路路通给家长, 家长知道后, 也纷纷发言表示对孩子的理解、信任和鼓励。这次活动结束了,大家的心都好久没平静了。通过这次专题班会,学生们更加了解理解和尊重。

学习更努力,更懂事了。

教学生学会求知,教学生学会做人,我们会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g.h. 鲍尔 & e.r.希尔加德著(美). 邵瑞珍等译. 学习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年

[2] 林崇德主编.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m]. 教育卷. 沈阳出版社. 1990年

[3]茹红忠. 初中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矫正策略[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2月. 第1期

[4]牛盾王国强. 初中生学习习惯和应试技能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6年. 第2期

[5]吴阿坚张明珠. 小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调查与思考[j]. 教育教学研究. 2007年6月. 中旬刊

[6]莫雷. 教育心理学[m]. 教育科学出版. 2007年

[7]申仁洪. 学习习惯: 概念、构成与生成[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2期

[8]陈德华. 学习中的心理问题[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年4月

[9]高旭灿. 中学“问题学生”教学矫正策略研究[m]. 西南大学硕士**. 2008年7月

指导教师点评:

1.借鉴他人**或引用文献的同时,要有自己的观点,可以在文中多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心得体会.2,注意整篇文章的文字风格要保持一致.

论述过程中,要前后连贯,结构完整,有层次性,**的中心思想要明确. 3,尽量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实例进行论述.你可以在**中加入本地或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本地或本单位的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如政策文件,规章制度,或本部门汇报材料,文件材料,等等,可到本单位相关科室收集然后加进来,然后进行评论.

4,题目较大,可适当缩小一些, 结合本地本单位,或本专业实例分析问题.5,注意**格式,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不仅要齐全,格式也要规范.总之,**选题非常好,如果能够按照设计思路以及所提修改建议写成的话,将是一篇优秀**.

指导教师: 赵空

读后感陶行知【篇4】

暑假里,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不仅在当时很先进,在现在看来,也很有实际意义。值得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学习。文集中的“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我之学校观”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必须有所转变。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学生一些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些理想、道德、情操。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学生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而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引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以“生活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型人才

“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陶先生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研究。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努力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后感陶行知【篇5】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是很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例如合作、探究学习,做到了自主阅读,合作识字,探究自悟。并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我想这就是先生所说的“教学相长”。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我班五年级上学期从段家庄分校来了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内外都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我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名篇》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我试着用以上的理论运用与实践,慢慢德,我发现班里那几个“小捣蛋们”不再和我对着干了,到成了我的小助手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读后感陶行知【篇6】

读了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一本书,读书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多么的匮乏,的确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了。再联系二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收获良多。

一、“立德树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强调了“德”的重要性。陶先生也非常强调“德”的重要性。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教师的殷切期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先生众多名言中流传最广的两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作为教师,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以德为首。师德的好坏影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态度、一言一行,一笑一颦等都必然会影响到学生。一个教师的师德决定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方向和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因此,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时代性、思想性和高尚性。

二、“处处有教育”

教育不单指课堂上,更不能局限于班主任的班会课上。教育应是全方位的,处处有教育。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陶先生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我们现在的教育也要注意,不能唯分数,虽然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氛围还很浓郁。我们在提高学生考试能力的同时也不忘初心,育人为本,牢记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要知课堂内外,处处有教育,处处是教育。

读后感陶行知【篇7】

假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 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 | 读后感精选 | 哈利波特7读后感
上一篇:士兵突击的观后感系列10篇 下一篇:高考加油的演讲稿(合集7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