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孔乙己》读后感想精选4篇

2024-03-14 15:21:05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读后感想 篇1

当时的科举制度残害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的科举道路没有走通,这就意味着他数十年的寒窗苦读,没有丝毫成果。他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又不会“营生”,成了一个彻底的废物,等待他的,只有灭亡。相反,文中的“丁举人”,侥幸通过科举,获得了社会地位,同为读书人的他,便可以肆无忌惮的“严惩”一个“偷书贼”他私设公堂,将孔乙己吊打了大半夜,导致孔乙己在悲痛孤独中死去。晚清的科举制度,只会把更多的读书人,变成一个又一个“孔乙己”,而把少数的“成功者”变成“吃人的恶魔”!

封建社会通过八股取士。读书人为了通过科举,他们费尽心血,但所研究,所掌握的都是些毫无用处的、酸腐的东西,他们还如获至宝。诸如茴香豆“茴”的四种写法。晚清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常冷漠。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自私麻木,孔乙己这样一个被科举制度所摧残的知识分子,境遇是如此悲惨,不但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相反,被众人所挖苦嘲笑。

《孔乙己》这部短篇小说,写成于19三月份,离著名的五四运动仅有两个月之差,当时中国孕育着巨大的社会变革,作为新文化运动先行者的鲁迅先生,他的这篇文章振聋发聩,敲响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丧钟,用之锋利的笔刃刺下了致命的一击!

《孔乙己》读后感想 篇2

读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孔乙己的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悲剧,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在他的心中考上科举是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这是再幼稚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在那时候,这却是人们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孔乙己自认为自己有点文化基础,与其他的劳动苦工不同,以此来伪装自己,显示出一副不上不下、与众不同的“姿态”。但只有在酒店中他才能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因为平常他都是替别人抄书,跟比自己有钱有势的人在一起,所以只有到鲁镇的酒店里去他才能感到满足,得到一种虚荣心的满足。

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孔乙己》读后感想 篇3

孔乙己其实是一个自卑且虚荣的人物。和别人(短衣帮)聊天,分茴香豆,教伙计写字,为自己辩解,每一个场合,他都在卖弄学问,看似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实则在掩护他那颗自卑的心。最后一次出场,是以一种颓废不堪的形象登场的,他褪去了代表身份的长衫,换上了破夹袄,最终放弃了他“读书人”的尊严与固执,在用手一步步走回去时,孔乙己早就不是什么读书人了,语言再和“读书人”沾不上边了。又或者,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读书人,从一开始替人抄书,连人,书籍,纸和笔砚一同消失开始,我就给他贴上“好喝懒做”的标签了,再到后面教伙计写字的片段时,可以看出孔乙己是的迂腐的人了。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才褪去平时的傲娇,只说了一句“不要取笑”。看到这时,我嘲讽地笑了,当初,孔乙己并不认为窃书有错,自诩清高的为自己辩解“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的时候,他就已经不配做个读书人了。

只是,孔乙己当真一无是处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教伙计写字......其实,他也是个善良的人,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孔乙己如此悲惨的下场?

当时的社会的人心,可笑而可悲。

有没有发现,孔乙己到哪都是别人嘲笑的对象,酒馆的客人,伙计,掌柜........孔乙己的出现,总伴着笑,嘲笑,就好像,孔乙己生下来就是给别人嘲笑的,到死也是在嘲笑着,到死也是在嘲笑中,一辈子都是个没有尊严的可怜虫罢了,这跟当时的社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当时的人们冷酷无情,互相嘲笑,永远都是个看客。孔乙己为什么没有尊严?因为他科举没有中,同样的都是读书人,丁举人和孔乙己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摔下来的可怜虫”和“爬上去的胜利者”。于是,丁举人可以肆无忌惮地打断孔乙己的腿,孔乙己却无法反驳。我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孔乙己真的无法自力更生吗?”文中是这样描写他“身材高大”,他是有能力自己生活的!可“又脏又怕的长衫”有毫不留情地告诉我们“他根本没有努力!”他在自我放任,自我安慰。呵呵,这种人,当然将一无是处。

孔乙己的塑造,是畸形的,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思想上。

这篇文章,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迂腐,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麻木不仁,精神思想昏沉对不幸的冷酷,对当时人们自欺欺人的态度的描写,从侧面反映社会的阴暗,对社会的批判。

看到这样一句话,深有感受“孔乙己的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但却知道在哪里结束,一段岁月的冷漠,一个旧制度的腐朽,一个时代的没落。”这应该就是作者想表达的吧!

《孔乙己》读后感想 篇4

《孔乙己读书笔记》是一本关于孔乙己这位角色的读书笔记,通过对他的生活、心理和成长的描写,展示了一个追求知识和自我完善的普通人的故事。


孔乙己是一个放牛的普通农民,他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过着朴素的生活。但是,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好,那就是读书。孔乙己每天晚上都会找一片安静的地方,拿起一本书,沉浸在其中。他读了很多书,包括诗词、散文和小说等。他借助阅读,丰富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开拓了自己的视野。


孔乙己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取得什么荣誉,而是纯粹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己的修养的追求。他相信,通过学习,他可以改变自己命运,寻找到更好的出路。正是因为他的努力和坚持,孔乙己逐渐成为了村里的读书之人。


但是,孔乙己的热情并没有得到理解和认同。在村里人的眼里,孔乙己是一个怪人,他们嘲笑他的爱好,甚至还有人将他从村子里赶走。孔乙己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习,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阅读。


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冷漠并没有让孔乙己变得绝望和消沉,相反,他通过读书,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力量。在书籍的世界里,孔乙己能够忘记现实的困苦,体验到精神的快乐。他阅读的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治愈。在孔乙己的世界里,书籍成为了他与社会隔离的桥梁,也成为了他的精神寄托。


除了阅读,孔乙己还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他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写成文字,分享给别人。通过写作,孔乙己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知识,还可以借此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他的文字被一些村民阅读后,有些人对孔乙己的看法开始改变,他们尊重并认同孔乙己的热爱和努力。


通过阅读和写作,孔乙己的思想开始不断成熟和完善。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塑造中。孔乙己逐渐明白,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提升,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为人民谋福祉。于是,他开始考虑如何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农田的改良和农民的增产出力。


最终,孔乙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通过读书和写作,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成为了一名知识渊博的农业专家,带领村民们走上了富裕和幸福的道路。


《孔乙己读书笔记》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示了一个追求知识和自我完善的普通人的成长故事。孔乙己的坚持和努力,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也激励着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畏困难,坚持不懈。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孔乙己的赞颂,更是对于所有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的鼓励和启示。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孔乙己》读后感 | 鲁迅孔乙己读后感 | 孔乙己课文读后感 | 读后感精选
上一篇:最新专升本演讲稿(范文六篇) 下一篇:最新关于阅读分享主持稿十一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