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柳如是别传读后感模板三篇

2024-03-13 12:36:04 柳如是别传读后感

【#实用文# #柳如是别传读后感模板三篇#】如何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更好的记录一篇读后感呢?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仿佛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读后感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个人倾向的文体,根据您所查询的“柳如是别传读后感”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为您整理了相关资料供您参考,为方便之后的查看建议将本页和网站加入收藏夹!

柳如是别传读后感 篇1

《柳如是别传》,陈寅恪晚年封刀之作,在目盲体衰等极端困难情况下口述,由助手黄萱女士笔录成书,约八十余万言。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被称为“大成至学”的陈寅恪先生墓碑之铭,更是大师一生治学之本。伏案十载,在双眼已盲、双腿又断的状况下完成巨著《柳如是别传》,赞叹了柳如是这位明末清初的名妓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独立精神。先生坚定“著书唯剩颂红妆”并表露自己的悲情,他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颂红妆”的核心,是有关文化与道德的基本命运的抉择,表达的是民族的心灵历程、在民族危机时所必须保持的气节,带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情结。这本书不仅仅是人物传记,而是历史、文学和哲学。

先生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该书重证据、讲事实,运用“历史演进法”(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对资料穷本溯源,核定确切。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中,考证出关键所在,求得历史真相。先生在书中强调的自由精神,又极具现代教育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力,需要向先生学习严肃的学术追求和理性的文化心态,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书中告诫我们,无论世事怎样变迁,应始终以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清醒、良知、理性和人文操守来对待,不随波逐流,不患得患失,始终保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批判精神。

柳如是别传读后感 篇2

《柳如是别传》读后感

《柳如是别传》是作者林清玄先生创作的一本小说,通过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柳如是的成长历程和内心变化。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柳如是的坚持和勇气,也深刻体会到了人生中要努力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和难题。

柳如是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女性,她在公司工作了多年,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和人际处理能力。然而,她内心深处却充满了迷茫和不安。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失落和压力时,她渴望能够寻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于是,她决定离开现有的生活和工作,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去追求自己充实而美好的人生。

在陌生的城市里,柳如是经历了许多艰辛和磨砺,也结交了一些真挚的朋友。这些朋友帮助她逐渐认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梦想,也引导她走出了一条充满挑战和成长的人生之路。通过这段经历,柳如是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无法避免会有风雨和波折,但要想获得内心安宁和真正的成长,只有不断面对自己的内心和问题,并积极探索、努力实践。

在读这本小说时,我不仅从柳如是的经历中受到了启发,也收获了很多关于“成长”的思考。我理解到,人的一生不能一味地逃避和躲避现实的压力和烦恼,而必须勇敢地担当和面对。只有这样,人才能更好地收获自信、勇气、坚定、自豪和内心的平静。

总之,这本小说唤起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它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勇往直前。只有通过日复一日、永不放弃的奋斗,我们才能获得更真正的成长和人生的价值。

柳如是别传读后感 篇3

我读《柳如是别传》,简称柳传,用三联200101版。我边读边札记,这篇的编号是101,就是读第一章的第一篇札记,依序类推。

我写札记没计划,也没有章法,因为我不研究。我只是一路读下来,不时停一停,写写心得,议论品评些个。总起来说,这些札记算是一个杂拌儿的读书笔记。我不大懂中国古代传统或者说中国文人规矩的,也懒得在这方面“文明”或“文化”起来,因此我对柳传里的人都直呼其名,“钱谦益”、“柳如是”等等。说明完了。

第一章是陈老说做柳传的缘起。很浪漫。说在昆明时,陈老不要人家奉送,非要自家重金购,得“常熟白茅茆港钱氏故园红豆一粒”,于是“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

这里,陈老用了佛教术语“因缘”,我想是不是用“姻缘”更好?因为不论说“钱柳”,还是说“柳钱”,抑或单说一个“柳”,最重要的内容是“姻”。柳如是一生的亮点,现在看来,还就是偏偏做了“钱夫人”这一段时光,她之前的人生似乎是在为这亮点做铺垫。至于钱谦益,他不是落魄公子,却逢场作戏,弄花狎妓,这在我们都可以想得通。可为啥他偏娶柳如是?这真叫人感叹冥冥之中的力量了。所以我以前总是想当然地以为陈老写的是“姻缘”两字,这当然是错了。可是佛教的“因缘”貌似科学上说的“因果”一词。可是在具体解释上,“因缘”的含义很不明快,而且用在柳如是身上,也没有提示她的一生之亮点。莫不是“因”“姻”同音,助手错写为“因”,而陈老无法眼校,于是听音而过?咳,不去说这个词儿了,老先生用了就用了呗,再说也不可能改变了。反正基本意思还是明白的,我们就把“因缘”当“关系”看。陈老买了豆,就想笺注钱柳两人关系的诗了。注意,陈老不想笺注成钱柳两人的“诗全集”。

再说这一章的标题。“缘起”,它和“因缘”、“姻缘”都有“缘”字,但是意思有不同。“缘起”就是“原因”,只不过暗含了“牵丝攀藤”的关系。好像是说由打哪儿起,就这么一路走过来,于是就结了个果。“缘起”比“因缘”好解释,容易懂,又比“姻缘”更宽泛,不限于一种关系,因此做章标题是很好的。说成大白话,章一的标题就是:“我是怎么会写这部书的?”之类。

第一章的开篇是“咏红豆(并序)”,说了写柳传的一个缘起,那是睹物思旧,可是我看不懂诗,除了最后一句。所以诗里有什么微言大义我就不管了,这一点,全书如此。反正陈老的诗有大家诠释了。我觉得匪夷所思的乃是:陈老1938年在昆明西南联大时已经是大考据家了,本事最在从铜墙铁壁也似的文字里找出缝隙,然后一刀插进去,搞搞大,搞个墙倒砖碎,然后拿着自己更地道的证据来重新砌墙。他怎么会那么轻易地相信小书贩子说的“这粒红豆出自钱家故园”这种话的呢?即使小书贩子说这粒红豆是在钱家故园大墙外捡到的,可谁敢相信它偏是墙里结成墙外落的呢?柳传万事未写,就来这段浪漫故事,好像《红楼梦》写补天石。这从史学研究上讲,不是自找麻烦吗?所以我认为陈老是故意的。也许他正要示人以极荒诞的故事,才能透露出他有深深的隐情,那就是陈老太欣赏钱柳姻缘了,这个欣赏可以称为写柳传的“凄美爱情”之缘起。这个我信。不过我也想,一个国内外著名的大历史学家、教授,而且执教着,当然知道国家或广东省的中华中古史研究的“攻坚”重点,以填补中国史研究的空白。

陈老是学部委员(等值于今天的院士),完全有资格参与制定全国和广东省的社会科学研究X年规划的纲要,并就中华中古史的研究开列“指南”性课题名目,更能振臂一呼,挂帅拉起课题组,然后向中央或地方政府要经费,为国家的文化建设做贡献。即便陈老要完全做个高校里的独立研究者,先生以名望和权威,搞完全属于自己的课题,那也可以申请到经费,只不过应该谨慎的还是要对选题做一番筛选,岂可但凭一己之私情而投入柳传这样的题目?所以,我说做柳传是感动于“凄美爱情”,这个写作缘起的解释力是孱弱的。

昆明得豆后20年,柳传才开笔。在这段时间里,陈老拒绝了新中国社科院盛情邀请他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职务。我以为这是一个转折点,是陈老自绝于国家主流研究领地的开始。尽管如此,北京和广州仍然给了陈老学术上的唯一特权,生活上的上乘照顾,政府和学校应该说是仁至义尽的。可是人情世故难免,至于日常的学术活动,你自绝于主流而孤傲,渐渐地,人家也不能老是来哄着你。所以我想陈老一定很孤独。孤独产生愤懑,愤懑容易自暴自弃,于是陈老偏要搞个杀鸡用牛刀,以大手笔做个无伤大雅却也不登大雅之堂的研究。我以为这是写柳传的心理因素缘起,可以叫“完美主义”。

缘起,有近缘,有远缘。排一下,昆明后20年是最近的缘起;昆明是中间缘起,亏得一粒豆;远的缘起可以称为“英雄情怀”,起于陈老的少年时代。“余少时见牧斋初学集,深赏”钱谦益书生谈兵论武的英豪之气,经典的是钱氏说在洞房里还和新娘柳如是“说剑”。陈老打小就“深赏”这个,这表明他自小并不文弱。能文能武是不少男孩的憧憬,《初学集》里说中国要亡“天下”了,于是复兴中华是匹夫有责,包括书生也不耻于谈兵。陈老童少时期虽然中国还太平,“而识者知其将变”。我们虽不知道陈老当年对这一变会是挺清呢还是助明?但是他要在心理上做得“英雄”,这和《初学集》里的钱谦益是没啥区别的。

写到这里,陈老可真来事了。他要考研钱柳因缘,可是说得简单些,这不能仅仅写爱史,而要通过两人的爱史来反映当时的中国社会史,反映这段历史里的有关人士的行藏、嘴脸……问题在于史料奇缺。陈老是极其重视史料的,史料不足,宁可不研究。陈老曾自陈为什么不研究上古史,即不研究顾颉刚研究的一段史,就因为缺史料而多传说、伪书。所以陈老研究中古史,特别是隋唐史。这段历史好比一个两头封住而中间有破绽的筒子。两头封住,有前史,有后史,于是桶内的史料一个也跑不掉。即便中间有破绽,也可以溜出去,于是就有中古的域外交往史。这是多好的一段原材料啊!

可是陈老坚辞了中古所所长之职,这叫人想到他是否真有点耍小孩子脾气了?可是现在,钱柳因缘是明清之际的事,本不在陈老的主业里。虽然陈老可以溜进场子敲敲边鼓,柳传也真是小鼓咚咚两下声。但问题还是缺史料,陈老为什么这次铤而走险呢?难道还是赌气在作怪?我虽然认为陈老写柳传,是有赌气的成分,不过我更认为陈老是深思熟虑的。他突发奇想,提出了“以诗证史”的研究方略。诗主要是钱柳的,容易找到。史料呢?在那时代,以钱谦益为代表的明末文人有个相对集中的诗歌主题,就是谈兵论战。因此一个历史事件发生,会有很多人写诗涉及。此外,文人喜欢做笔记,喜欢书信往来,喜欢斥责无行,乃至在注释诗集时,会把某诗涉及的时代背景讲得很详细,等等,这些就构成“史料”,它们一般是真实的,因为当初落下这些文字并不是供以后作假的。所以,人们只要收集到这些文字,再按史学研究的规矩,再审慎地做逻辑编排,那就可以实现“证史”了。

推荐阅读

上一篇:钢琴师电影观后感优选十篇 下一篇: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必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