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汇集6篇)

2024-03-12 08:33:16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实用文#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汇集6篇)#】如果您想要更好地了解“儿童敏感期读后感”那么请阅读好工具范文网编辑的介绍,相信很多人在阅读作品的过程当中,是会沉浸在作者的细腻笔触中的。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品味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写作品的读后感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欢迎你的阅读愿这篇文章能够带给你欢乐并请与你的朋友分享!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1】

利用暑假空余时间,有幸拜读了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的著作《捕捉儿童敏感期》。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5岁孩子的妈妈,我感触良多,生活的各种细节,方方面面,孩子的每一个你所认为的不能理解的“怪异行为”,说不定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孩子特有的好奇心,是对万事万物的同情心,是孩子徜徉在自己想象王国里遨游。可是“无知”的我们却把种种行为都误以为是孩子的调皮捣蛋了,其实真正无知的不是孩子,而是缺少经验和行为认知的我们。

对比其他理论书籍的枯燥空乏无意义,《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书里收录了200多个关于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简单易懂,再配上作者的详细点评,深入地揭示了敏感期的意义。我通过书本的阅读,清晰的了解了孩子成长的规律性,知道了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地渡过关键期,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记得曾经有一次美术活动,我们绘画小丑鱼,恒恒画得很漂亮,我还在集体面前表扬了他,但是他一下去却把绘画随意折成了纸飞机,在教室里随意地飞,当时我很生气,想着他不仅破坏了绘画作品,而且还在教室里捣蛋,引起教室的混乱。可是转而又一想,他的这种顽皮的行为,是不是就是他这个年龄阶段的小朋友应该有的呢?而这次通过阅读《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我更加的肯定了,确实对于那个时期的孩子,一个作品的价值其实就是玩,玩才是儿童时期的主题。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常常会抱怨,孩子难管、顽劣无比,那是不是真的孩子天生就爱捣蛋?不不,是我们自己对孩子的密码了解的太少了,一味地用成人的眼光去判断孩子的行为价值,只看到了孩子的破坏行为,缺不知道孩子是在探索和发现,就这扼杀了孩子的创造。

书里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缇缇的女孩子,说话很“放肆”,人家好好的说“再见”,她说“臭见”,还叫姥姥、姥爷为“乡下佬”、乡下爷,把马老师叫成“马老”。缇缇说话没轻没重,有时候还骂人,骂人的方法也稀奇古怪,有时候还像个小大人一样说正经的道理。实际上她并非真的要骂人,处在语言敏感期的她,只是对新鲜词汇有着特殊的爱好,喜欢探索各种各样的新词,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来缇缇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语言天赋的孩子,她对词汇不仅会举一反三,重组创新,甚至创造出新的词汇,而且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她也会很有成就感。所以在这时候,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要给予她更多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一方面指出在某些场合运用某些语言是不对的,要求她及时改正,另一方面要给她创造更好更利于她语言发展的环境,在语言的敏感期,事半功倍地促进她语言能力的发展。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存在奇思妙想,不会去调皮捣蛋,他们受到每一个特殊敏感期的控制,就像我们大人受到了激素的刺激而产生的行为一样,所以我们要密切的关注他们,爱护他们的创想,尊重他们的天性,等待他们的成长,当他们慢慢走向独立和成长。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2】

我观看了视频有关与幼儿时期对于陌生的事物很感兴趣,例如是对口和手的探索、空间的探索等等。

对口和手的探索主要表现在0-2岁的儿童,他们会不停的抓起什么就往嘴里放。手一刻也不停的抓、摸、捏、揪、捅、按、拧、插、撕,所有与手有关的事情都是他们都爱做。在生活中我们会准备一些可以让孩子咬的玩具,将玩具洗干净后让孩子玩,生活环境是孩子发展手的最好途径,同时也可以给孩子提供能够动手活动的材料,比如说废报纸、用完的化妆品的瓶子等等,让孩子自主的发展手的智能。

培养幼儿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怕麻烦,不要怕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当孩子们的空间敏感期来临时,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喜欢移动物体,扔东西,建得高高的,喜欢把东西倒在里面,喜欢把东西放在外面。喜欢钻到不同大小的空间,喜欢上下攀爬、跳跃、奔跑,喜欢旋转、攀爬等。 当小朋友出现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要给孩子充分自由,让儿童的身体充分运动。

我们必须提供可以投掷和设置路障的材料,帮助儿童完成对空间的探索。并且不要限制孩子,注意保证他们的安全。

当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到来的时候,孩子在生活中会对某种事情形成了一种规律,就每天不厌其烦的进行,一个环节都不能错,一个环节都不能漏,先后的顺序也不能打乱,否则就得重来一次。对于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们应该先观察孩子有秩序的事情,一定要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孩子要求重来一次,那就重来一次。

如果做不到的话,那就安抚孩子的情绪,我们一定不能谴责孩子,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孩子共同度过这个关键的时期。

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儿童及其早期敏感期,帮助儿童更好地发展。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敏感时期,我们都要有耐心,注意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3】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看起来这本书很适合幼儿园的老师看,可是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而且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问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读完书我们就可以发现,小学阶段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他的敏感期因为被打扰所以滞后了。关系到小学阶段的有这几个敏感期: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密微的习性的好时机。儿童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老师和家长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籍,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充分认识孩子的敏感期。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看了之后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4】

一直在读一本《捕捉幼儿敏感期》的书,最近刚刚读完,这本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让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于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这样关键的时期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让儿童的心智水平从一个层面顺利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这就需要家长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做一名智慧型家长。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大智慧!结合孙老师的一个个关于幼儿敏感期的教育案例,对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我认识到需要家长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拥有智慧才能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我在感觉到幼儿成长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当幼儿出现可能引爆他们思维火花的兴趣点时,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当幼儿的探索四处碰壁、走入“死胡同”时,不知道如何挖掘;当幼儿闪出烟花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智慧时,却未能及时捕捉……在这些教育的面前,就需要拥有一种智慧,一种能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效生成、有效实施的智慧,而这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并及时捕捉幼儿敏感期的智慧。

如何用智慧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结合孙老师的案例,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握教育的价值。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小事,大部份的我都会流于形式简单地进行处理,如果能抓住有价值的教育时机,采用智慧的策略,使本来看似平常的事件从中引发出有价值的教育行为。作为家长,善于观察,知道在事件来临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最适合的。及时把握教育的机会,突出教育的价值。

二是平等的关爱教育。教育是一种帮助,一种平等的关爱。这些我深有体会,因为有了平等的土壤,帮助和关爱才能产生神奇的效果。家长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是什么?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要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所以家长处理事情时要先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是直接下判断,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其实,在生活的每一种处理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放手、帮助、提醒和约束……不是吗?“洗耳恭听”,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袖手旁观"是让我们学会放手;“雪中送炭”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自食其果”是让孩子学会承担…… 三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善于和孩子进行艺术的交流。 孙老师通过几个案例记录,特别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中阐述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空间的重要,因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家长要时时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听他们的语言。当他们的言行超出成人认为“正确”范畴的时候,不要激动,千万先沉住气,想想为什么?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权就是教育智慧之一。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听完他们的解释,家长的怨气会立刻全消,取而代之的是你的捧腹大笑。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5】

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他们总会有一些非常令人不解的行为,让家长们为此懊恼,比如爬楼梯时专门走一些不平坦的地方、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或是开始崇拜偶像并内化喜欢的角色等等。而作为家长,也许我们会习惯用成人的视野去理解孩子们的世界,殊不知孩子们这些看似执拗的行为正是他们成长道路上所避免不了的敏感期。我一直对于怎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些敏感期倍感困惑,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这本书,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书中提到:敏感期是指在0至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指出当敏感期发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失。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孩子的某些行为是这个年龄阶段正常的发展,而不是所谓的调皮或是性格缺陷。比如我家孩子在某段时间内非常注重秩序感,家里的鞋子一定要摆放整齐,如果阻止他这种行为,他会表现地很生气甚至大哭大闹。但过了那一段时间,这样强烈的秩序感就慢慢变弱消失了。因此,在我们观察到孩子有某些行为的时候,要留意是不是某个敏感期到来,不要随意阻止孩子的行为。书中提到,如果孩子的许多敏感期被阻碍、被破坏、被推迟了,这些敏感期就可能延迟到成年甚至老年。孩子就长成有各种心理问题、有各种行为障碍的人。

那么我们要怎么来面对孩子们敏感期出现的这些行为呢?书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1、我们要尽可能的陪伴和观察孩子,并理解孩子的行为。

2、给孩子自由。比如给孩子买回家的玩具,我不会因为玩具被弄坏而批评他,会给予孩子拆玩具的自由,培养他自由探索并研究的精神。孩子有了自由,他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会产生专注,这样他才能把那项东西发展成他的天赋。

懂得孩子心理固然好,但家长们也可能疲于工作不能很好地去学习和研究孩子的心理发展。那么我想有一个秘诀和一个方法能让我们很好地应对孩子的敏感期并和他们共同成长,那就是给予孩子宽厚和淳朴的爱,以及当困惑出现时,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面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一起去为难孩子。我想家长们做好了这两点,孩子们就会感受到快乐,孩子快乐就会健康地成长。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6】

时隔两年又读起这本书,和两年前的感触不同,两年前我虽然也一直在教书,但是之前接触的大都是6-12岁的小学生,那时候读起这本书觉得新奇,带我认识了一个新的幼儿世界,虽然也在教育学心理学了解过儿童的敏感期,知道敏感期对一个孩子的关键影响。但那时,我只懂的敏感期的概念,不知道在0-6岁之间会有那么多具体的敏感期。我不知道在这个敏感时期,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就觉得它为0-6岁的孩子打开了一扇新得打门。但是读过之后并没有很好的和自己接触的儿童实例相结合,因为当时毕竟还没有过多的接触0-6岁的孩子。我积累了两年的幼儿教育经验。这一次,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会不自觉地把书中所知道的知识与孩子的特点进行比较,然后根据孩子的不同表现来对待自己教学中的个别问题。

我们也会尽量给家长一些建议,教他们如何帮助孩子度过不同的敏感时期。

结合在我课堂上对孩子们的观察,谈谈我对目前孩子们不同敏感时期的理解。

在情感课上有孩子们争抢玩具。我发现一旦孩子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他很容易在一分钟后把玩具给别人。这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形成的早期,从占有可接触的物来开始,这是区分“我的”的自然方式。如何感知“我”,当然从“我的东西”开始感觉,然后一步步构建从具体的“我的”,到意识的“我的”到一个完全无形的自我……所以,占有的是获得占有物背后的含义,不是占有占有物本身。

孩子们有一些东西是为了得到它背后的意义。如果获得得太难,儿童就忘记了获得物背后的东西,而把注意力放在了获得物本身,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占有了,占有就成为一种心理障碍了。

艺术三年级有一节课是南瓜变变变,这是一节大师欣赏课,孩子们通过认识波点女王草间弥生和**她的作品后自己创作一幅和大师类似的作品。这节课会用到很多大小不一的黑色小圆点,小朋友在制作作品时小圆点贴有时候会到桌面上,孩子们就一定会把小圆点捡起来在贴在作品上,有些小朋友刚好到了秩序的敏感,就会把圆点贴的特别整齐划一,像是小圆点要去排队吃饭。有时候开始上课前,桌面可能有一些细小事物没有被阿姨擦拭掉,小朋友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就能发现这个细小的事物,并且把它捡起来,传递到我的手中。

虽然孩子们在绘画中的形象是从整体开始,慢慢地去局部细节。但是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却是从微观开始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放慢脚步,等孩子们,只要孩子们在安全的范围内,我们就可以让他们自己体验直观的事界,去了解世界。

推荐阅读

上一篇:预防电的教案7篇 下一篇:酒店承包经营合同(系列5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