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最新《红楼梦》读后感(分享九篇)

2024-03-10 17:18:10 《红楼梦》读后感

【#实用文# #最新《红楼梦》读后感(分享九篇)#】让我们一起欣赏小编为您精选的“《红楼梦》读后感”,而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心里的想法也是止不住的涌现出来。 写读后感时要有依据,评价要有实际依据,你知道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吗?只供参考的阅读材料!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宝黛钗"和"宝晴袭"是《红楼梦》里两组关系圈,前者是表姊妹关系,后者是主仆关系。百年来的阅读习惯,总视"宝黛钗"为小说的主线,其实"宝晴袭"的戏也不错。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黛钗"排在一二位,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里,"晴袭"排在一二位。而且"又副册"还首先出现在主角面前。作者的倾向显而易见。

前面列举的两组关系圈,晴雯类似黛玉。如果她们都与贾宝玉结合,那么"宝黛"是志同道合型,"宝晴"是贤妻良母型。后来成为事实的"玉钗"婚姻,不过是"拉女配",谈不上志同道合。假设袭人做了宝玉的妾,"宝袭"婚姻也不是贤妻良母型。因为花袭人不懂男人,曾经被贾宝玉踢过一个"窝心脚"。

宝玉对晴雯的爱是纯朴的,晴雯对宝玉的爱,由于她所处的地位,一直藏在灵魂深处,直到晴雯被逐出大观园才释放出来,这种爱是在长期相处中自然形成的,所以它具有很深刻的记忆。

林黛玉不愧是女诗人,有作者的半个影子。清高夹杂小心眼,拐孤夹杂酸。特别是,不甘寄人篱下又不得不寄人篱下的无可奈何的心态,一直放不下。在对宝玉的爱里,多少带有对对方回报不够的埋怨。这样脆弱的关系,一遇宝玉待慢,黛玉的情绪就会波动。黛玉和宝玉并无尖锐的分歧,但是,极大的悲观情绪与散漫悠闲无忧无虑的情绪之间,其共同点是什么?见面就争吵,分开又相思,是什么中介物维系这种状态呢?难道这就叫爱情?

宝玉关心黛玉,由于她是孤儿,有病,是表妹。宝玉的感情里,比较多的是同情,怜悯,关心。爱情能有几分呢?没有法子量。现代女孩子选配偶,一定要记住,女爱男是十分,男爱女是七分,这样比例的婚姻不会幸福。例如宝玉和宝钗的婚姻,爱的比例就很不对称。

老人审视儿女的婚配,总是把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人之常情。论健康,林黛玉就比薛宝钗少掉许多分。所以,宝玉与宝钗联姻切事入情。贾宝玉与林黛玉的遭遇并没有陆游与唐琬那么惨。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读红楼梦诗词有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每当读到这首《葬花吟》,总会感叹曹雪芹那出众的才华,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这么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才能写出这么感人肺腑而又优美的诗句?作者的这首诗把林黛玉的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描写的淋漓尽致,表达了林黛玉不孤傲不阿的气节。当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把林黛玉的那些“使小性子”、“爱生气”得毛病全都抛诸脑后了。原来在柔弱的外表下面竟有如此令人钦佩的骨气。

相比于宝钗的圆滑、有心机,我更喜欢黛玉的单纯与善良。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对黛玉的爱哭很不理解,当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才发现黛玉是个多么可爱而又美丽的女子,她教香菱学诗、从不阿谀奉承权贵。也许正是因为她处事不够圆滑、不会讨长辈的欢心,才注定了她不能与宝玉走到一起。

黛玉是完美的,完美到她并不适合在这个纷繁嘈杂的俗世中生存,也许死对于黛玉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正兑现了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她本来就不是凡人,可能又回到属于她的仙境中去了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花了近两个月的业余时间,终于把红楼梦看完了。之前看过的书也不算少,但是唯有这部是最具震撼的。白先勇说没读过红楼梦跟读过甚至读通的人,在哲学方面的思考去不一样的,虽然他也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牡丹亭的时候,一种是没有看过牡丹亭的人,两者归一处,虽有泛类比化的嫌疑,但是有的经历确实会在你的心里烙下印记,有的却只是过眼烟云,转眼即逝。

书从神话角度开始,十二钗的命运在警幻仙境处早有诗文披露,贾宝玉梦游仙境时虽然读过披露的诗文,但是没记住,途中经过迷津渡口,河水黑沉,吓醒过来。《枉凝眉》《终身误》等催人泪下:“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最终贾家一步步走下衰败,柳湘莲说过宁国府除了门口的石狮子就没有干净的了,贾赦及其的不知廉耻,因为看上了石呆子的扇子索取不得,勾结贾雨村要了他的命,又欲强迫贾母的丫头鸳鸯为妾,鸳鸯以死抗争、贾母极力反对才作罢。贾珍跟秦可卿聚麀之乱,被人撞破于是秦可卿吊死天香楼,后来跟尤二姐三姐的不清不楚导致后来吃了多少场都官司,甚至被抄家都是因此而起…直至元春死前已经有太监敢去贾府勒索,可见贾府失势到了什么地步。这且不提。

说说贾宝玉,不爱功名利禄,只图在众姐妹中嬉戏打闹,会疼姑娘,心有极细,且敏感,可谓现代社会中的极品渣男属性,见了漂亮姑娘就没有不爱的,书中说他乃是天下第一淫人,连住的地方都称为怡红院!但是这都是表象,她心里只有林黛玉!她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黛玉问:“瓢之漂水奈何?”(瓢顺水漂走了怎么办?你被别人扰乱的变心了怎么办)宝玉答:“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瓢和水没关系,我和别人也没关系)黛玉又问:“水止珠沉,奈何?”(我死了呢?)宝玉再答:“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你若死了,我的心也就想沾了泥的柳絮飞不起来了,谁再招惹也没用)。

最后说说唯一的遗憾,就是这书并非曹雪芹一人写完,曹雪芹本来自己写了104回,已经写完了,但是有的地方还没定稿,前80回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开了,有了很多手抄本。但是后面几回被人借阅够丢失。(所以说书真的不能借给别人)依我个人想,可能也是不幸中的大幸,如果按着曹雪芹的原稿,在大清乾隆时期可能早被查禁了。刘心武先生痛斥高鹗续的太差,所以太自己也续了一版28回的,自称最接近原版。我读着可是跟高鹗的差远了。高鹗虽然在有些地方犯了非常低级的错误,但是他的文学水平不低于曹雪芹,前文曹雪芹埋下的伏笔他都解的很好,比如袭人嫁给蒋玉涵后出现的那两条丝巾,以及准备鸳鸯上吊时拿出前文剪下来的一缕头发揣在怀里,能有几人做到这样的大局观。虽然为了逢迎当朝统治者,改变了某些结局,但是没有毁了小说的根基。白先勇说横向比较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世界上没有能出红楼梦左右的。可见在艺术造诣上,高鹗也是一座高峰。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分页标题===———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

———===分页标题===———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分页标题===———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分页标题===———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第一次写书评,也不知道什么规矩章法,就胡乱写几句供大家适趣解闷罢了。不读不知道,一读身似梦,当承认不愧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且不说小说文辞的流利飘逸,别致新巧,单就书中所记述的闺阁儿女形景,若合书闭目思之,竟跃然如活于纸上!不知大家服不服,反正我深叹服曹公鬼才!书中所记女儿千姿百态,性情各异,只觉得个个都是极好的,这里我且只挑几个分享下心得感受。我喜欢黛玉!!!喜欢她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柔情媚态,喜欢她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的才情诗赋,更喜欢她直爽本真且不失诙谐的大真性情!晴雯性情与黛玉相近但多了一丝暴躁,两人皆秉绝世之容貌,待到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时余亦不禁潸然涕下!若有人说林妹妹还不够真性情,那下面的这一位应该再难辩驳了,就是史大姑娘湘云是也,她娇憨可爱,天真烂漫,才情亦丝毫不落于黛玉,她刁钻古怪,言语洒落,联诗词,吃鹿肉,当真是是真名士自风流!让人不爱都难;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探春,每逢她出场我就爱看,单就一把掌打在王善保家的脸上那一段我就看了好几遍,着实解气!我不过看你有了年纪才叫你一声妈妈,你就天天作耗,专管生事,你以为我同你们姑娘一样好性儿任人欺负,就错了主意!抄家一节她态度强硬有主见,处事利落干练,俨然如鹤立鸡群,与众不同!不知不觉写好多了,就不一一赘述了,最后还是推荐大家没事多读下此书,这波不亏!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芹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赞美这样一个琴棋书画、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文学家;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也有人悲叹于文学的流传必将因为其从盛到衰的历程,除去《红楼梦》,纵观中国其他渊源流传的古代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似乎其发展的趋势正是与如今的经济企业等的发展盛衰趋势如此吻合,似乎从聪明的古代人眼里,我们早已可以看见未来……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理解,这句话真的不错!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不是文学家,思想家又或者历史学家。我只是无数拜读《红楼梦》的平常人之一!我无法从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上去精研细琢,我只能倾心于我的感觉,那如漏漏细流一般倾入我心脉的思感,令我久久难以自拔。它像恋人一样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感动、欣喜、愤怒、心疼、惋惜……我似乎被它死死地抓住,难以脱身。

这就是宝黛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都不是重点。葬花词里说的好:“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林黛玉“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自卑、自尊、自怜。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上诽谤!”要说黛玉命运中唯一幸运的事,那便是遇见了宝玉这个多情但专一的男子!生命里有他牵挂,有他惦念;死后有他伤心,有他思念!得到了他一心一意,忠贞不渝的爱情呵护!虽然结局并不美满,甚至充满了无尽的伤感,令人潸然泪下,但至少他至始至终只属于她,从未改变!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林黛玉艺术形象的悲剧美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多干一孔,病如西子胜三分。”词中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正是在《红楼梦》后林黛玉给我留下的印象。

林黛玉的性格充满了悲伤。她秀外慧中,诗思敏捷,但敏感多疑,自尊心很强,在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她谦和、善良,从不视下人卑贱,但喜散不喜聚,在常人的眼里,相聚时快乐,分别时才悲伤,但在黛玉看来,相聚才使人悲伤,如果不相聚,悲从何来?所以我们认为悲伤的根源在于相遇;她反抗反抗,但与封建传统并存。

林黛玉是一位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博爱的新女性。这种思想只代表了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具有意识形态的一义。很难广泛实施。她不知到自己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有多大的不同。

在肮脏的社会现实中,她的思想确实可以给人一新的感觉,但也可以在黑暗中发光。但是,这盏灯太弱了,封建社会秩序不允许它燎原。

林黛玉追求爱情,反对宝玉的仕途,这是对封建社会秩序的巨大挑战,封建社会决不允许她这样做。封建传统文化中男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固然存在一些弊端,但它要求男子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家庭的社会责任,这无疑是积极的、可贵的。而黛玉对此的反抗,当然不能被社会所接受。

她的实践使宝玉放弃了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从这个角度来看,黛玉的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她的思想只是自我意识,无法实现。但就是这样,她就是林黛玉,她会给人以种悲剧性的震撼。

林黛玉是个永远追逐着爱情、追逐着反封建主义生活道路的少女,在人生的征途上艰难地走了一大圈之后,但又被驱回到这个严峻的现实面前——这就是那一社会给妇女所规定的铁律:不准追求自由的爱情,必须遵从父母与命运的安排,毫无反抗与怨言地生活下去!

林黛玉是对任何事情都会产生悲落式联想,并经常多愁善感的古代女子。如:大家开宴会其乐融融相聚一堂,可林黛玉却想到在宴会散场时,大家又免不了分别和失落的一场;她和贾宝玉、木石前的爱情随着争吵而发展;春天百花盛开是多好的现象,可林妹妹却要葬花,并联想今后是谁葬自己……这种伤感的调子很容易得到读者的共鸣,并被深度感染。

这样的性格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就成为一切痛苦的**。正如车尔尼夫斯基所说:“一个人所能享受的和痛苦的,都只能是社会给予他的东西。

”因此,黛玉的痛苦,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多疑,更不是由于自尊,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多疑,并压迫着这种自尊的封建礼教制度,这是一切痛苦和悲剧的根源。因此,黛玉无法改变爱情与命运的悲剧。

因此,林黛玉的悲剧,是性格命运的悲剧,是爱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她所依附的那个封建没落阶级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性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的悲剧,她的悲剧不可避免。

林黛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栅栏下的生活凸显了她敏感而可疑的性格,因此她常常感叹自己的怜悯并感到悲伤。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甚至自然界秋风夜雨,落花飞絮,无不在她内心挑起无限的伤感和凄楚,所以,流泪,更成了她生活中的常事,由于宝玉和黛玉从小生活在一起,性格相投,特别是在反封建主义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他们终于由两小无猜发展成为生死相恋的情人。

然而,以贾母为首的一批封建家长却让林黛玉感受到了爱情的沉重压力。但她不得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封建父母的意愿上。这就是致使宝黛爱情最终只能是以悲剧结束,为自己的一生命运画上了一个唯美的悲剧休止符。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有幸参与了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走进?阅读”之走进书店活动,在感受书香氛围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动与收获。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最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

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分享到了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

通过读《红楼梦》,知道了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是这本书的主线人物,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郁郁寡欢,终因久病难医,吐血而亡。从此贾宝玉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通过阅读《红楼梦》这本名著,让我懂得了不少道理。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林黛玉外表给人的感觉是很柔弱,很爱哭,但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和贾宝玉很谈得来,十分要好。但世事就是这样,能在最好的年华里遇见,互相倾慕,期待互相温暖,却不能终生陪伴。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我最喜欢的,也是让我最感动的人物!当下,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应该崇尚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从书中感受古今、感悟生活,学会珍惜、懂得拥有!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开篇词与结尾词。说来也是可悲,一本红楼梦,尽显人间的心酸。

红楼梦中真的是一部人间“奇”书。

说它奇,也非是,说它俗,也不然。这本书把人世间的庸俗与理想世界的奇幻相结合,奇中有俗,俗中有奇。曹老把这两者很完美的给搅和在了一起。却又找不着破绽。

他究竟是从那个地方入手来把这两者混合的呢?说来很简单:梦。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饮了仙茶“千红一窟”(千红一哭)喝了仙酒“万艳同杯”(万艳同悲)。还听了仙曲《红楼梦》。一曲红楼,暗示了贾府与十二金钗的结局。只有看完全书再返回此章一读,方懂曹老一片苦心。每读到这里,我都不禁感叹,人生的结局真的不是世人所能预料的。

而梦醒之后,贾宝玉还是那个贾宝玉,那个任性的少年。并没有因为一梦改变自己。此处又从梦中的奇转为现实的俗。

另外,很多的梦是托梦。秦可卿托梦凤姐要小心“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晴雯托梦贾宝玉说她要死了等等。

其实,除了写出来的梦,还有一些隐藏着的梦。螃蟹宴、海棠社、桃花社,多么美好的生活!结果到了红楼梦末期,林黛玉枉凝眉,泪尽而逝;薛宝钗终身误,孤身至终。王熙凤聪明误,机关算尽。十二金钗,没有人有好下场。

人生一世,离开后不终是一无所有吗?人离世后,终究和来到这个世界那时候一样,什么都带不走。一切,纯洁如初。

虚幻一世,梦醒之时,万物皆空。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回忆飞至六年级时,我初读《红楼梦》,除了满尽的悲痛,最大的就是对林黛玉的不满,一个比较高贵的女子,出身高贵,竟总是在流淌着眼泪、怄气,没有坚强的心,没有乐观的心态,不论遇到的事情是好是坏,总能勾起心中的悲伤,再一次落泪。

最让我打动的是这个情节:史湘云劝贾宝玉读书作官,被宝玉当场“怼”了回去,这时袭人就忙在旁边解释,这个时候宝玉说了这样一句话:“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成?若她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而这句话就恰好被经过的林黛玉听到了。当我读到这里时,打心眼儿里对黛玉妹妹高兴:这回黛玉一定会十分高兴。然而林黛玉听到这句话后,竟产生了四种感情,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她喜的是贾宝玉果然是个知己;惊的是贾宝玉在别人面前竟毫不避讳地夸赞自己;叹的是自己与他互为知己,又何必有全玉之说,又何必有薛宝钗;悲的是:父母早逝,无人作主,自己身体又不好,你纵为我知己,奈何我命薄。她竟又流泪了!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时,仅以为黛玉是一个柔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女子,心里不仅充斥着不满,更有对她的无奈与伤感。

去年,由于学校的要求,我重读了《红楼梦》,重读那个另我心碎的女子林黛玉。

或许是我长大了,或许是心境不一样了,或许我把她的眼泪看得更真了。我深刻地感受到林黛玉不再是那个爱耍小性子,总是与宝玉吵架而伤心流泪的女子了,不再是那个看到花自飘零,自己就掩面而泣的黛玉。

再次品读中,我豁然醒悟,她的泪流的不再是没有意义,而是一个凝聚的过程,是一个灵魂最含蓄的呻吟,是一个悲剧绝美的体现!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在一步一步发展的同时,由于要还泪的缘故,伴随着每一次的哭泣,林黛玉的身体也在一天天地衰弱。纵使林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化身,而她自己却每次都为其它的悲剧而挥泪如雨。见到她的泪,便不自主地感到红颜薄命,便不自主地为她伤心,为她落泪。

林黛玉,一个神奇的女子。你让多少人为你才情赞叹,又让多少人为你的悲剧流泪,你又让多少人为 《红楼梦》这本名著而痴迷不已。

林黛玉虽养尊处忧,清高孤傲,但其仍不失天真率性的性格。记得黛玉曾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时就有这样一段描写: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黛玉一面笑得捂住胸口,一面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目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从此处可以看出,黛玉亦不全是悲凄哀愁的情绪,她有时亦是幽默风趣的,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正能量精神感染。

黛玉猜忌多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与她的身世有很大联系。林家是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林黛玉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贵族小姐,但其父母早亡,无兄无弟,黛玉小小年纪竟成了个孤儿,家庭的巨大变故严重影响到黛玉的性格。再加上黛玉本身多病,就更易于形成猜忌多疑、敏感脆弱的性格。

林黛玉长期生活在寄人篱下的环境里,由于林黛玉高贵的出身造就了她自尊自强的性格,而又迫于无奈要寄身于外祖母家,油然而生的自卑感是人之常情,而这种深深的自卑感往往需要靠强烈的自尊去掩饰,去遮盖。由此观之,我对黛玉的不满渐渐转变为同情、怜悯。

人间有大爱,也有小爱,有大泣,也有小泣。那么我宁愿称黛玉的爱为大泣!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红楼梦》读后感 |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 |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收获
上一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总结系列5篇 下一篇:医生工作总结(必备14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