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优选9篇

2024-03-08 19:39:03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篇1】

乍读这本书稿时,我一直在想,这有什么好成书的?难不成是外国版傅雷家书?可因为它的简短与轻快的语言氛围,一个活泼又稍显莽撞的作家和在书信的另一头可爱的英国人们活脱脱地跃然纸上。如果说读完之后对这家书店产生了深深的向往,那么我更为羡慕的是这种情谊,这是一种适合存在于书信很慢、车马很远的年代的轶事。

这部美好的书,系以1949年至1969年长达二十年流光,往复于美国纽约和这家小书店的来往信函交织而成,始于汉芙以她莽撞如火的白羊座人的热情凿开缺口,尤其是不断地寄送鸡蛋、火腿等食物包裹给彼时因战争物资短缺、仰赖配给和黑市的英国人,人的情感、心思乃至于咫尺天涯的友谊开始自由流窜满溢开来。惟遗憾且稍显戏剧性的是,汉芙终究没能在一切落幕之前踏上英国,践行她念念不忘查令十字街之旅,反而是她的友人带她实地造访“她的书店”。最后,这个故事结束于书店主的大女儿代替其写的一封回信。

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因此,用文字记录的方式来抵御时间冲刷的力量更显得可贵。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篇2】

不算点评,是看书后的一点感想。[可爱]

“想念你

弗兰克“

在弗兰克给海莲的最后一封信的落款,有这20年来,弗兰克对海莲唯一的一句“表白”。之后不久,他便离世,从未见过海莲。

在读完这里后,我连忙向我以为有人写了一封信后,再阅读这书后面的部分。

因为在那一刻突然意识到,书信虽有许多缺点,但那些缺点却带来太多珍贵。

书信缓慢,总需数日才可将信息传递给对方,如要收到反馈,仅路途上就还需等待数日;

它易遗失,从此及彼,总需跨越漫漫长途,甚至长空阔海;

写完一则书信,需要我们用时以构思、展纸、下笔。唯恐落后的我们,若嫩抽出这样的时间、思绪,都以属珍贵。

他还容易暴露我们的缺点,横竖之间,便知人心性。字迹潦草者,更是不愿暴露。

可正因这些缺点,书信于今日,才显其珍贵。思索,专注,等待,盼望无一不是求快的当下,我们避之不及的东西。

而书信,却生于思索、专注、等待、盼望之中。

当握笔展纸,心中思索的随着笔尖变成现实,对方的音容也忽然进入脑海,甚至能够想象对方读到这些内容时表情与心绪的变化。

可这“想象”是否会变成现实呢?那就要等待对方的回信了。

今天的我们,即时通信已是格外发达,我们已经无须再受信件的漫长等待之苦。

可正是距离与时间,将我们的思索、专注变得珍贵,也拉长了我们的期待与盼望,将那纸笔中的情感放入胸膛和回忆。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他良多。

海莲“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篇3】

四颗星。

1.一颗星给幽默风趣的H.H.小姐对书籍的热爱和激情。

一颗星给荒乱年代里一份不能和金钱比拟的友谊。

一颗星给漫长的20年从未间断过的书信。

最后一颗星给人生的遗憾,给爱情的怀恋,给彼此的祝福。

2.海莲说。「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

海莲说。「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

海莲说。这个世界上。懂我的人。只剩下你了。

海莲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有人告诉她:“去那儿准没错!”

然后准没错的地方终究未去,准没错的人也一生未见。他们从未说过爱彼此,可是早已深知对方是自己的灵魂伴侣。弗兰克不在了。这个世界突然对于海莲来说。寂静而悲伤。

弗兰克说亲爱的海莲。

我已老态龙钟。

最后他说。

你要的书是否还要我帮你寻。

查令十字街84号里他闭上眼的时候。纽约一间房间里打着看书的灯光也熄灭了。

你深知万事万物持续流变,珍爱的东西尤其不可能一直存留,如朝霞,如春花,如爱情。

可是查令十字街84号还在那里。

3.海伦之前念的邓恩散文选,“全体人类都是一本书,当一个人死亡,这并非有一章被从书中撕去,而是被翻译成一种更好的语言。每一章都必须如此翻译。上帝雇佣了几名译者,有些文章由年龄来翻译,有些由疾病,有些由战争,有些由司法,但上帝会将我们破碎的书页再黏合起来,放到那个中,每本书都会在此对对方打开”。

4.人生太过于短暂了。

短暂到20年的书信匆匆一过,也抵不到你离开前的最后一眼。

而正因为短暂,人生才更显得美好与珍贵。

生活被时间鞭打着,但那些留下来的碎片,却被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书信,就是其中最让人生情的一种方式。

我又多久没有写一封信给我心念的人了呢?

书还是纸质版的好,照片还是冲印下来要保存,信和消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录方式。我们沟通的时间越快,效率越高,就越是失去着我们原本的样子。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拉近,又走远。怀恋和遗憾总是重叠交织在一起。

5.人和人之间的温情让人心动,也让人怅然若失。

“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篇4】

如果是实体书,应该就跟小册子差不多,内容并不多。

书里是爱书的海莲与旧书店店员之间的书信内容,一个想买书,一个帮忙找书,一来二去,这样的书信竟维持了二十年。他们很少谈论书籍以外的事,海莲寄去的礼物也是出于对那家书店的感激与喜爱。

这样一本并不复杂的书,却有那么多人将其奉为爱书者的“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也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朝圣之地。

看的时候我也很迷惑,那些大名鼎鼎的作家能写出流传至今的作品,除了才华,也与他们本身的积累不无关系。他们都是爱书之人。海莲在他们之中,并不突出。但一本类似于买卖记录的书,却成了无数人的“福音”,在文坛史留下浓墨重彩。它的成功便在于“真”。

短短的200页,一个买书的美国人,一群守在旧书店的店员以及他们的亲朋邻居,远在大洋彼岸,未曾照面的两拨人,跨越了二十年的情谊,也许他们之间的联系已经超出了时空的限制,在后续的无数年里,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地区,在无数读者心中激起波澜。在翻阅此书时,我们也得以审视自己,看书是为了什么?也许在心底给出个无数个“为了”,但鲜有人正视那个最简单的理由,“为了获得心灵的平静”。所以我们才会在看书时也那么急躁,总想着能在数量上取胜,那些热门的自会去追着看。

书籍是放慢脚步的一种途径,没有必要与人争,与人抢,与人辩,阅读是独属于自己的体验,那些你看过的书,你获得的感受都会存储于内心。

海莲也好,弗兰克也罢,又或是查令十字街84号,真实存在着,又或湮灭在时间长河中,他们留给后世的回忆是无法消除的,他们是活着的记忆。只要还有人真诚得热爱着书籍,那段记忆,那段情怀,便能从尘埃中显现出来。

无论以后我能不能走到查令十字街84号,我都知道在书籍之中,总有我的栖息之地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篇5】

清晨醒来,煮了白粥,倚在床头借着台灯继续读这本书。读每一篇海莲和马克斯书店的弗兰克以及其他同事的书信往来,絮絮叨叨的事情,没有高潮,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却依然读的人很舒服、轻易入迷,书中画面在心头一一展开,以至于看到弗兰克最后一封写给海莲的信,署名还加了‘想念您’,翻过去竟然看到他的秘书写给海莲的信,声称弗兰克已经去世……突然有点不适应地眼眶湿了…从未见面,保持着二十年来的书信往来,后来弗兰克的太太和孩子分别写给海莲的信让本书得以圆满,给了读书人心里一个归宿……

故事这里的大多数信件都是海莲和弗兰克的,他们从1949年10月住在纽约的.海莲开始的第一封信,一直到1968年10月住在伦敦的弗兰克的最后一封信,后来弗兰克家人又陆续和海莲通信了几次,协助海莲将这些书信出版成书,这么多年,海莲多次提到要去伦敦看望他们,却一直未能实现。

如果有一个人,能够一直絮絮叨叨地说话。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篇6】

那天看完《北京遇上西雅图2》后,脑子里充斥的全部都是“查令十字街84号”我想迫不及待的了解在那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海莲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子?那个与她书信20年的人又是谁?

刚刚读完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晚,我几乎一夜没睡,我激动、兴奋又夹杂着伤感、忐忑。总之那心情实在太复杂了,我想这感觉应该只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才能体会。

我应该算是个怀旧的人吧,尤其对于“邮寄”这件事,情有独钟。好友出去旅行都会记得寄张明信片给我。而我也会把这些明信片都好好珍藏起来。看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小卡片,仿佛自己也随它们经历了一段奇妙的旅程。明信片偶尔还会写一写,但是说到写信,确是多年未曾提笔了。

如今,在很多人看来,写信甚至变成一种另类的行为,让我十分费解。如果此刻有个男孩以写信的方式向我表白,无论喜欢与否我都会万分感激,并好好将之珍藏。毕竟在这样一个人人wechat的世界里,能有一个人愿意放下手中的手机,拿出纸笔,在上面书写文字,并且所有的内容都只关乎于你,这难道不值得欣喜和感激吗?

正如本书的译者陈建铭所说“其中的奥义便在于“距离”——或者说是“等待”等待对方的信件寄达;也等待自己的信件送达对方手中。”这微妙的时间差,让等待都变成一件美好的事。

从1949到1969年,二十年的光景,住在纽约的女剧作家海莲与远在英国“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及其家人以及全体职员一直通过书信去维系着一份美好的情谊。尽管海莲的朋友都先后造访了“她的书店”,最令人遗憾的反倒是海莲本人从未踏上过那片让她魂牵梦绕的土地。直至1968年弗兰克生病去世,也能未能见他一面。海莲的一生是贫穷的,但她的精神城堡确是那样的充实,完美。就像E。B怀特所说“对我来说,一件尚未实现的事,就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鞭策。”查令十字街84号,是她终究未能实现的遗憾,“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待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拜海莲所赐,“查令十字街84号”几乎快要与伦敦市的另一个地址“贝克街221号B座”齐名了。不得不承认,我从查令十字街开始爱上了伦敦这座城市,有生之年,我定要亲自去看看这片令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篇7】

一座由书搭建起来的桥梁,一段互相温暖的时光,一段跨越国度的感情,只关书籍,无关风月。

我觉得书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和书有关的故事都是温暖而美好的故事,尽管这本书篇幅很短,而且大部分内容都是讲书的内容和装帧,甚至里面提及的人物和书籍,我们都不认识,不了解,可是依然不影响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感动。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了,海莲是个穷作家,可是那么穷的她也要省钱买喜欢的书,也会在得知英国物资匮乏的情况,给那边的朋友们不断提供物资。这样的契机成就了一帮人的越洋友谊。短短的篇幅里,我们看到了海莲的善良可爱真性情,弗兰克的认真负责绅士风度,还有书店人员以及弗兰克家人邻居(老太太)的感恩之心。

很多人在讨论海莲和弗兰克之间是否存在爱情。如果他们是身边的那个人,那他们必然是要被对方吸引,毕竟,最懂自己的人是对方,与对方滋生一段恋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现实是他们存在于遥远的地方,存在薄薄的信笺里面,或许这样更好,距离产生的美感更难以消弭。在遥远的地方,十几年如一日,有一个如此关心自己的人,有一个如此懂自己的人,有一个让自己心怀期待的人,也是件甚好的事。最遗憾的是英伦之旅,终究未成行。我们以为总一天可以去的地方,总有一天可以见的人,就在这样一天一天的拖延里,或许就失去了要去的意义和要见的人。

最后,特别说一下翻译,翻得极好,语言生动活泼,读起来非常舒服顺畅。而且尤其接地气,符合国人说话阅读习惯。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篇8】

刚刚看完了《查令十字街84号》,趁热打铁写下读中和读后的想法和感想。因为太了解自己的德行,如果告诉自己“好晚了快睡觉吧,明天起来再写”,那我明天一定不会再写,即使写也可能不会像及时写下来一样让自己读起来比较舒服。(我曾有过多次在夜晚思考后感慨横生,但是没有及时记录以至于以后不记得自己当时到底什么心情的“灾难”,所以后来有任何想法,总是会不管多晚都掏出手机记在备忘录里)

我们重新来说这本书,在看这本书之前,我隐约中貌似听到过好几次这本书,但真正让我去买来看,是在看完《不二情书》之后。这部电影我不做评价,但是这部电影让我认为,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在纽约的作家因为偶然,和一位英国书店店员相互通信,从而成为了笔友。多年的通信中,两人能够放下防备,向“陌生人”倾诉烦恼和人生的感慨,并一起寻找答案的故事。当然,这两人深深地爱着对方,二十几年的相互通信却不见面,简直是伟大的柏拉图。

我是一个很喜欢看爱情小说的人,虽然我不追求爱情,但我追求美。 所以我看完电影对书的潜意识描述后,深深地被迷住了,本来写信就是一件很有韵味的事。我记得我第一次写信收信,就是和老杨一起给当时远在天津卫的Higholy写信,一封信有六七页。她也会回信,并且在我们的信上用红笔“朱批”上自己的吐槽。一封信总是好几天的事情拼凑起来的。那时候拿到牛皮纸信封的感觉真的太奇妙了。

但是看书的时候,我发现我真的是图样图森破。

实际上,这本书六成的内容都是极其平淡的内容。海莲写信给弗兰克告诉他她想要什么书,弗兰克写信告诉她是否有以及书的保存情况以及价格。另外两成是海莲得知当时英国物资紧张并给书店的店员们邮过去了鸡蛋和罐头,以及店员们的感谢。最后两成是店员们和弗拉克的家人、邻居给海莲的通信,表示感谢和欢迎她来英国。 读了书,我才知道,这些书信里,并没有提及爱情。才知道,海莲一直想要去英国,但是总因为工作而无法去。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她和弗兰克是因为认为精神上的.交流与陪伴更重要于真实生活中的接触,才选择二十多年通信却不见面的。 所以,我读完之后,不能否认我的失望。

但是(ALWAYS),我不能否认的是,这些书信本身的存在意义是充满感情的。虽然这些书信内容对我来说够不到我的沸点,可是还是有几个十分触动的地方。比如海莲因为听说英国物资短缺,从而一直坚持给弗兰克和书店的店员邮食品,因此与他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在海莲写给弗兰克的信中,曾经提到过数次自己对新书的厌恶(弗兰克工作的书店卖二手书)。她认为旧书读起来更加让人感到由内而外的愉悦,并且假如书上留有上一任主人的笔记,那就更好了。 我不能更赞同,读一本旧书,就好像读的东西不仅仅是纸张上的铅字,更是与书上一任主人跨越时空的接触——我们可能因为同一段话陷入沉思,因为同一段话变得兴高采烈或者黯然神伤。所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读书能使人摆脱心灵的孤独。

虽然这本书没有我想象的那样使人激动,但这些书信所代表的超越载体的意义,才是这本书真正的宝贵之处。 至于这本书里是否是爱情,个人认为不是,但是又难以用友情去定义。所以只能见仁见智了。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篇9】

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2000字:

你如果爱书,如果怀念写信的岁月,那么请你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查令十字街84号》。“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他良多……”这是海莲最后一封寄往伦敦的信中的最后一句话。

这本书是由一百多封书信组成的一场奇遇。在1949—1969这二十年,在伦敦和纽约之间的时光里,弗兰克与海莲之间的真诚、温馨、热切在书中晕染开来。

从前慢,车马邮件真的很慢,书信隔了整个大西洋真的很远,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却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

想起来我小的时候,八十年代通讯极不发达,班里有外地转来的同学经常会收到外地的来信,那种场景令我也有多期待,期待我也能有这种纸张赋予文字的等待和惊喜,尤其羡慕的是外面世界带来的新奇的信息。再后来中学毕业,同学们各自分开,我一一嘱咐几位好友一定记得常写信呦。之后,我们各自用书信传递相互之间的消息:新学校的老师谁最帅,新同学里有的文笔超好,有的体育成绩很棒,班长的特点似乎都一样,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尤其是遇到一些生活学习中的小烦恼就会给最要好的闺蜜写信倾诉,在信寄出去的那一刻就开始计算什么时间她能收到,什么时间给我写回信,什么时间我能收到回信。还经常会在信封里放一张写满人生哲理的“芝麻卡”,过节时再加一张明信片......我一直收藏了很多别人写给我的书信,有情书也有课上传过的小纸条,甚或还有绝交信。当我翻开它们时,脑海中会回想起收到信的那一刻,这时候它们不再是一封简单的信,而是一份年少时光的回忆。真是纸短情长啊,诉不完当时年少!

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缩短了天涯海角的距离,因网络而存在的各种的社交软件,已经对书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今谁又会有空在千里之外写一封信,或是一张明信片给你呢?告诉你让你有一种等待的感觉呢?

《查令十字街84号》情节朴实,像生活一样平平淡淡,但是当你细细地去品味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它的真实,它的生活化——它里面带着些西式的小幽默,但并不俗气;它的内容中不乏抱怨,但并不讨厌;海莲有时还会因迟迟等不到书,大呼弗兰克是大懒虫、或者是“快,别老坐着,起身帮我找书!”;甚至有时候会无缘无故的因为书里的内容向弗兰克大发脾气,却又突然柔弱地向他抱歉......这多样的情感和话语,让她的形象更加生动,仿佛她会跃然于纸上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我也仿佛看到,每次收到海莲的来信,这位优雅的英伦绅士弗兰克拿着信嘴角上扬露出微笑的样子。

最令人感动的是海莲·汉芙的善良,在他们物资短缺时不断的向书店寄送鸡蛋、火腿等食物,并由此和店员,弗兰克家人结下的深厚的友谊。1950年的圣诞节,海莲依然寄去了书店员工人人有份的罐头,书店的一个姑娘塞西莉给她回信说:“你寄来的圣诞节罐头,我们严格地实施管制囤积,以等他(塞西莉的丈夫)休假回家时再全家一起享用。”并且教海莲“约克郡布丁”的做法,海莲给当地朋友形容成“一笼高高鼓起、松软细致、入口即化的特大号烤饼”,看到这里,我的心也跟着这烤饼融化了。1953年9月,塞西莉写信给海莲,不许她再寄东西,“今年圣诞节可千万不许再寄礼物来。所有的东西都已经不用配给了,稍好一点的店里头也能买到丝袜。”他们都希望她把钱攒下来用做来英国的路费,亲自来看看他们......

日子就这么在恬淡中一天天继续,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虽然海莲赴英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但他们的情谊仍在继续,不过渐渐地也难免会感受到岁月的流逝,然后在信中互道一句:我们都仍健在。

直到书店秘书1969年初写给海莲告知弗朗克死讯的信时,那个帮海莲找书找了二十年并在两个月前还在给海莲的信中说“我们依然健在,手脚灵光”的弗朗克,说不在就不在了......我似乎能隔着时空看到海莲失声痛哭的样子,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弗兰克成为了海莲心中永远的怀恋,更是柔软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带给每位读者一场华丽的邂逅。如今,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已消失,但我相信,这个故事,这种心情,这份怀恋,将会长长久久地被爱书人所铭记。

这个8月,一场《查令十字街84号》的阅读旅行在席殊书屋穿行……

推荐阅读

上一篇:检讨书关于考试没考好(合集6篇) 下一篇:中小学教师培训总结范文9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