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农村受教育的调查报告合集(8篇)#】了解“农村受教育的调查报告”不妨看看好工具范文网推荐的这篇文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总结一个阶段的工作或学习。经常会需要我们去写报告,报告主要是分析数据,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希望我们的建议能够为您的决策提供支持和协助!
农村受教育的调查报告【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应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为了解我省农村义务教育情况,最近,我们在杭州市余杭区农调队、金华市农调队和龙泉市农调队的协助下,就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在规范收费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要杜绝违规收费还任重道远;农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义务教育的费用负担比较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还比较低;农村义务教育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困难还比较多。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选择了余杭区、金华市婺城区和金东区(下称金华市)、龙泉市三地分别作为我省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代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每地调查了100名农村学生家长和10名乡镇中小学校长,全省共调查了300名农村学生家长和30名乡镇中小学校长。其中中学生、小学生家长和中学校长、小学校长各半,余杭、龙泉的家长均分布在5个乡镇,金华的家长分布在两区的10个乡镇,中小学校长三地均分布在5个以上的乡镇。 本次调查所定义的“农村”是指县城以外的所有乡镇,这与浙江省物价局等部门下发的浙价费(2003)21号文件中所指的农村中小学的“农村”有所区别,也就是说在本调查中,农村是指三地市政府或区政府所在地城区以外的所有乡镇。调查的时间范围是2003年春季。 这次接受调查的15所中学,平均在校生规模为727人,比全省平均的928人少21.7%,共有专任教师677名(其中代课教师18名),平均每校44名,师生比为1:16.7,略低于全省平均的1:18.3的比例。被调查的15所小学,有13所是乡镇中心小学,2所为金华市的村小,平均在校生规模为465人,比全省平均的384人多21.1%,共有专任教师452名(其中代课教师2名),平均每所小学30名,师生比为1:16,低于全省平均的1:21.5的比例。 二、农村义务教育收费现状 (一)省级有关部门规定的农村中小学收费标准 省物价局、教育厅、财政厅今年初联合下发浙价费(2003)21号文件,规定了我省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从2003年春季开学起,城镇中小学(含乡镇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的杂费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学期不超过80元,初中每生每学期不超过110元,具体标准由各市、县(市 、区)价格部门会同财政、教育部门确定。已实施多媒体教育或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中小学,经批准可加收20元的杂费。农村中小学(指村小、完小及中心小学在村里的办学点和100个省重点扶贫乡镇的中学)的杂费标准为:小学20—45元,初中40—70元。代管费(农村中小学为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城镇中小学再加上音像教材费、讲义费和班会费共五项)实行限额控制,具体标准由各市、县(市、区)相关部门在每学期开学前确定。借读费小学为300元,初中为600元。 (二)农村初中每生每学期实际缴费657.9元 据三地调查汇总,农村初中每生每学期平均缴纳费用为657.9元(不含伙食费,下同),占调查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15.5%,余杭、金华、龙泉分别为806.8元、659.0元和512.0元。其中杂费113.5元(含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占17.3%,余杭、金华、龙泉分别为99.3元、128.0元和113.1元;代管费247.6元,占37.6%,余杭、金华、龙泉分别为227.2元、259.0元和256.5元;借读生(共9人)借读费平均954.4元,余杭、龙泉分别为1115元和633.3元,金华被调查对象中没有借读生;住校生(共64人)住宿费平均158.7元,余杭、金华、龙泉分别为266.0元、118.0元和92.1元。余杭区因有部分学校的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经区相关部门批准,住宿费可适当超过区定标准。 (三)农村小学每生每学期实际缴费339.0元 根据对150名小学生家长的调查,农村小学每生每学期平均缴纳的费用为339.0元,约为初中生的一半,占调查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8.2%,余杭、金华、龙泉分别为379.1元、336.1元和299.0元。其中杂费62.9元(含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占18.6%,余杭、金华、龙泉分别为50.6元、69.1元和69.0元;代管费158.6元,占46.8%,余杭、金华、龙泉分别为150.4元、127.5元和197.9元;借读生三地每地各一名,余杭、金华、龙泉的借读费分别为400元、300元和60元,平均为253.3元;住校生(共2名,龙泉)住宿费每人均
农村受教育的调查报告【篇2】
市政协常委 ** 当前,农民外出务工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市农村农民外出务工也极为普遍,全市约47万多名,年收入大约在20亿元以上,外出务工劳动力人均5000元以上,这已成为我市多数农民增加经济收入,改善贫穷面貌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预料,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民离乡进城务工的状况还将继续下去。由于各种原因,外出务工的农民不可能全家进城,家中未成年的尚在读书的子女,只能留在农村,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朋好友代为照看,稍大一点的孩子,干脆让他们自己打点自己的生活,甚至还要照看年幼的弟妹。 这些农村“留守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其教育和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并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已经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我市农村“留守孩子”的现状如何?有何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到我市固镇县农村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时间、地点及方法 按照民盟省委、市委要求,由民盟市委妇女委员会组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研小组”,我们一行七人于 05年6月17日前往固镇县石湖中学和石湖小学进行实地调查。 调查采取听取校方介绍有关情况,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召集政教处、团委、班主任及部分教师参加座谈会,还深入班级与部分留守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调查,我们对两校留守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我们认为,两校的情况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市农村“留守孩子”的现状。 二、石湖中学的基本情况 石湖中学是固镇县的一所市级示范中学,现有初中和高中学生3000多名,教师135名。学校为配合调研做了材料准备,由校方提供的数据反映,全校五个年级中(初中三个年级,高中二个年级,高三已离校),单亲外出务工的学生为295人,双亲外出务工的为159人,二者占学生总数的15.1%。另外还有10%的高、初中学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干脆辍学放弃了上学。 但据校方介绍,石湖中学的“留守孩子”现象还不算最严重的,有些农村初级中学“留守孩子”的比例高达 40%以上,给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下表为石湖中学在校学生家长外出务工的情况表 年 级 总人数 单亲外出 双亲外出 占年级人数的比例(%) 初 一 749 121 51 23 初 二 670 75 39 17 初 三 535 46 27 13.6 高 一 480 39 26 13.5 高 二 389 14 16 7.7 由此表可见,初一的学生年龄最小,而父母外出务工的比例却最高。在此年龄段的学生自控能力最差,是最需要父母双亲呵护和家庭温暖的,而恰恰此时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家庭温暖,这将给孩子们带来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  
农村受教育的调查报告【篇3】
一、调查背景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在普及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投入、改革办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我国的农村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经费、保学控流、师资队伍、教学内容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调查目的:了解现在农村教育现状,找出问题,在分析问题的上,提出了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对策。
三、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教育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一是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二是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也有了明显增加,2010年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达到1800亿元人民币,比2008年增加了1.4倍;三是一些地区和学校通过对农村教育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实验,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二)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必须承认,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不断产生。农村教育正处在一种举步维艰、负重前行的困境之中。
1、教育观念陈旧,教育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
(1)教育目标不明确,过于注重应试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脱离了农村实际,偏离了农村教育的正确方向,没有突出素质教育。
(2)受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思想的影响,认为农村办教育是教育部门的事,是学校自己的事,乡政府不必介入,因此缺乏对农村教育的足够重视,缺乏对教育目标的长远规划,缺少对教育过程的必要检查、督导,教育经费的投入也远远不足。
(3)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和手段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比如,各级领导部门对学校的评估、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都存在诸多问题。
2、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这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1)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据统计,在贫困农村地区,校舍的危房率竟高达百分之十。
(2)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待遇低,而且又没有保障,致使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3、辍学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农村学生的辍学、流失率又有所回升。从许多地方的实际观察,农村学生的实际流失辍学率,甚至比统计数字还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加上现行教材与农村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困难、成绩差,使他们产生了悲观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导致辍学。二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三是学生家长对重教兴学的认识不够,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
4、师资队伍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1)教师素质偏低。
(2)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3)师资数量不足。
(4)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待遇与城市教师相差甚远。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据统计,该市农村幼儿教师月工资在600元以下的占37.3%,800元以上的仅占23.4%,其中仅有4.4%的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这大大影响了教师从事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和使命感,造成农村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
5、教学内容与农村发展需求脱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偏难;(2)缺乏同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3)有的内容已经陈旧,适应化的新内容较少;
(4)灵活性不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在提高广大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知识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未能很好地完成培养有一定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农村劳动后备军这一重要任务。农村中小学一直没能围绕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办学,缺乏农村特色,并且仍然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严重脱离农村实际。由于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用不上,农村要用的知识学校又没有教,毕业后返乡务农的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许多家长看不到送子女上学的好处,农村的干部和群众看不到投资教育与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的直接关系,影响了他们投资办学的积极性。
四、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
1、对象:在以下地区就读的中小学生
2、范围:山东菏泽市郓城县于庙村、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玫瑰营镇袈裟庙、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脑包张家营子、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内蒙古包头土右旗、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
五、调查的方法:电话访谈法
六、结果的表达形式:书面形式
附录部分
内蒙古财经学院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0919班第二组成员及分工: 邬凯琳
903615208
资料收集人员
赵珍
903615209
资料收集人员 刘小凤
903615210
访谈提纲编写 赵淑娅
903615218
电话访谈人员 彭萌
903615224
电话访谈人员 王雅婷
903615227
总策划兼组长 赵倩
903615234
资料分析人员 李茹霞
903615245
资料分析人员
访问提纲
1、你认为你们学校的教育观念怎么样?
同学A:我认为我们的教育观念不好,老师就拿成绩来给我们定位。同学B:我认为我们的教育观念陈旧,没什么新意,还是老一套。
2、你认为你们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怎么样?
同学甲:管理理念很落后,学校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并不适合我们的发展,不重视我们的课外发展
3、你觉得你们学校的教学设备怎么样?
同学甲:教学设备不怎们好,除了黑板式的教育模式,再无其他,不能促进我们对知识的吸收
4、你们学校有同学辍学吗?
同学A:有,他们的学习成绩差,因此他们觉得自己和别人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很自卑,无法再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所以选择离开学校。
同学B:有,他们家里的经济条件很不好无法供他们念书,因此便退学了。
5、你们的老师多吗?他们的素质怎么样?
同学甲:老师的数量不多,一个老师教我们好几门课,并且他们的教学素质也并不怎么高。
6、你们想要什么样的教育?
同学:我想要的教育是不要只看我们的成绩,还应该注重我们的课外发展,成绩并不能代表我们的一切,全面发展才是重要的教育模式。
一、调查背景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在普及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投入、改革办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我国的农村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经费、保学控流、师资队伍、教学内容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调查目的:了解现在农村教育现状,找出问题,在分析问题的上,提出了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对策。
三、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教育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一是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二是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也有了明显增加,2010年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达到1800亿元人民币,比2008年增加了1.4倍;三是一些地区和学校通过对农村教育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实验,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二)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必须承认,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不断产生。农村教育正处在一种举步维艰、负重前行的困境之中。
1、教育观念陈旧,教育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
(1)教育目标不明确,过于注重应试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脱离了农村实际,偏离了农村教育的正确方向,没有突出素质教育。
(2)受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思想的影响,认为农村办教育是教育部门的事,是学校自己的事,乡政府不必介入,因此缺乏对农村教育的足够重视,缺乏对教育目标的长远规划,缺少对教育过程的必要检查、督导,教育经费的投入也远远不足。
(3)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和手段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比如,各级领导部门对学校的评估、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都存在诸多问题。
2、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这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1)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据统计,在贫困农村地区,校舍的危房率竟高达百分之十。
(2)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待遇低,而且又没有保障,致使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3、辍学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农村学生的辍学、流失率又有所回升。从许多地方的实际观察,农村学生的实际流失辍学率,甚至比统计数字还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加上现行教材与农村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困难、成绩差,使他们产生了悲观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导致辍学。二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三是学生家长对重教兴学的认识不够,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
4、师资队伍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1)教师素质偏低。(2)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3)师资数量不足。
(4)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待遇与城市教师相差甚远。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据统计,该市农村幼儿教师月工资在600元以下的占37.3%,800元以上的仅占23.4%,其中仅有4.4%的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这大大影响了教师从事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和使命感,造成农村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
5、教学内容与农村发展需求脱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偏难;(2)缺乏同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3)有的内容已经陈旧,适应化的新内容较少;
(4)灵活性不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在提高广大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知识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未能很好地完成培养有一定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农村劳动后备军这一重要任务。农村中小学一直没能围绕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办学,缺乏农村特色,并且仍然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严重脱离农村实际。由于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用不上,农村要用的知识学校又没有教,毕业后返乡务农的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许多家长看不到送子女上学的好处,农村的干部和群众看不到投资教育与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的直接关系,影响了他们投资办学的积极性。
四、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
1、对象:在以下地区就读的中小学生
2、范围:山东菏泽市郓城县于庙村、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玫瑰营镇袈裟庙、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脑包张家营子、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内蒙古包头土右旗、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
五、调查的方法:电话访谈法
六、结果的表达形式:书面形式
附录部分
内蒙古财经学院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0919班第二组成员及分工: 邬凯琳
903615208
资料收集人员 赵珍
903615209
资料收集人员 刘小凤
903615210
访谈提纲编写 赵淑娅
903615218
电话访谈人员 彭萌
903615224
电话访谈人员 王雅婷
903615227
总策划兼组长 赵倩
903615234
资料分析人员 李茹霞
903615245
资料分析人员
访问提纲
7、你认为你们学校的教育观念怎么样?
同学A:我认为我们的教育观念不好,老师就拿成绩来给我们定位。同学B:我认为我们的教育观念陈旧,没什么新意,还是老一套。
8、你认为你们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怎么样?
同学甲:管理理念很落后,学校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并不适合我们的发展,不重视我们的课外发展
9、你觉得你们学校的教学设备怎么样?
同学甲:教学设备不怎们好,除了黑板式的教育模式,再无其他,不能促进我们对知识的吸收
10、你们学校有同学辍学吗?
同学A:有,他们的学习成绩差,因此他们觉得自己和别人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很自卑,无法再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所以选择离开学校。
同学B:有,他们家里的经济条件很不好无法供他们念书,因此便退学了。
11、你们的老师多吗?他们的素质怎么样?
同学甲:老师的数量不多,一个老师教我们好几门课,并且他们的教学素质也并不怎么高。
12、你们想要什么样的教育?
同学:我想要的教育是不要只看我们的成绩,还应该注重我们的课外发展,成绩并不能代表我们的一切,全面发展才是重要的教育模式。
农村受教育的调查报告【篇4】
针对多年来城乡义务教育的失衡,以及因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种种问题,本报两名记者历时三个月,走访了我省近20个县40所乡村学校、专家学者中国的乡村,始终是叫人牵挂的热土。当这一社会始终注目的焦点“乡村”与另一个焦点“教育”勾连起来时,热土中的焦点愈发炽烈。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 “人人有学上”到现今学杂费的全免除“人人上好学”,伴随着这个漫长过程的是中国乡村教育不可忽视的现实:
学校越来越“小”,学生越来越少,老师越来越“老”;城市教育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学校“大班额”比比皆是。
这一系列问题,是在当前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改革引发的一种必然的普遍的阵痛与无奈,值得关注和思考。
带着这一课题,今年6月中旬至8月底,本报两名记者走访了我省陕北、关中、陕南的近20个县40所乡村学校,与基层教育职能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研究者等多个层面的近百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访和调查。
这里为读者呈现的相关调查报告和个案解剖报道中反映出的问题,其症结就在于多年来城乡义务教育天平的失衡。
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11月7日表示,要科学确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规模、层次和速度,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全社会的期待。
空壳学校的典型性“样本” 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县城的教学质量好,家住红旗小学隔壁的白永霞将儿子转到了县城上学
今年秋季开学,位于黄土高原上的榆林市清涧县下二十里铺乡红旗小学只剩下了4个学生。
和很多西部县城的乡村小学一样,下二十里铺乡的书所乡村小学也不得不面对“生源荒”的残酷现实。
当生源一点一点衰减的时候,经受考问的不只是学生,还有家长对学校逐渐丧失的信心以及乡村老师们对未来或多或少的迷茫。
撤校是迟早的事,红旗小学的老师几乎都这么认为。
这所距离榆林市清涧县城约15公里的山村小学正在走向空壳。尽管学校曾有高峰期400多名学生的辉煌历史,如今也不得不“忍受”6个老师10个学生的凄凉。落寞的学校空荡荡的教室
6月8日,星期一。记者一大早就从县城出发,本想从升国旗开始,拥有对这所学校最完整的印象。
红旗小学坐落在八斗岔村村口水泥路边的高坡上:一排八九孔窑洞正对着校门,门框窗棂清一色地刷成了浅蓝色;窗户上没有镶玻璃,而是用白纸糊着;久经风吹,有的白纸已七零八落,有的干脆已被撕掉。
可惜,还是“错过”了升旗时间。上午7时许,学校已经开始上课。后来,记者才得知:学校的作息时间和城里不同,孩子们每天7时到校,半小时早读,接下来上两节课,9时放学回家吃早饭;中午12时到校,3时半放学。
一间窑洞里传来了讲课的声音。教室门开着,一个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男老师站在讲台上,正用特有的陕北普通话向孩子们讲授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紧贴着讲台的一角,放着两排两张课桌,坐着3个学生。这个至少容纳40个学生的教室里空荡荡的。
男老师叫白随宝,今年56岁,是数学老师。5年前,他从沟口的梨家湾小学调到这里,就开始面对学生流失的残酷现实。5年间,学校的人数从起初的七八十个,减少到了如今的10个。眼看着一间间教室空了出来,白随宝的心也变得空荡荡的。
三年级教室里,3张课桌正对讲台中央竖着摆放着。11岁的任旭和比他小一岁的赵小宝在教室里坐着,有些不安。
这个班的3个学生那天少了一个。没来的学生叫贺贤,是数学老师刘祝兰的儿子。老师和她的儿子竟然都没来,任旭分析:“估计赶事儿去了。”“赶事儿”是当地人对参加红白喜丧事的称呼。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任旭较为安静,坐在那里东张西望,而赵小宝时不时走出教室看看,再转回来。
上午就这样过去。6个老师只来了1个,8个学生中的5个就像没了领头羊的小羊羔。初次到访,这个学校多少让人觉得有些落寞。再后来,记者听说了一个更受打击的事情:上午并没有升旗。
学生没了学校秩序也没了
学生人数的锐减,打乱了这所学校本应有的秩序。就连上下课打铃这样最基本的事情,都落在了一个14岁的小男孩身上。
男孩叫贺露,是五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最大,他成了这里的“孩子王”。
其实,贺露应该读六年级。去年秋季开学时,本应和他一起升到六年级的五六个同学都没来报名,只剩下了贺露一个。六年级这个班最终没有开起来,贺露只好回到五年级“重读”。对此,白随宝解释,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成绩太差”。
上午8时10分,正在教室里自习的贺露突然从教室里冲了出去,跑到院子里的一棵大树前,敲响了挂在树上的一个生锈的铁铃铛——下课了。“我是自己愿意打铃的。”贺露笑着,露出两颗兔牙。自从一个多月前有了手腕上戴着的那块黑色电子表,他主动承担起了打铃的任务。“如果不打铃,就不知道啥时候上课,啥时候玩了。”贺露说。其实,学校以前有电铃,后来坏了,就再也没修好。
农村受教育的调查报告【篇5】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在普及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投入、改革办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我国的农村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经费、保学控流、师资队伍、教学内容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调查目的:了解现在农村教育现状,找出问题,在分析问题的上,提出了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对策。
调查时间:2013年1月22日到2013年2月5日
调查地点:河北省衡水市景县
调查对象与范围:景县部分中小学,部分学生家长
调查方法:进行走访和电话询问
调查内容
.访问提纲1、2、3、4、5、6、你认为你们学校的教育观念怎么样? 你认为你们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怎么样? 你怎样看待交学费和杂费这件事?觉得承受的起吗? 你们的老师多吗?他们的素质怎么样? 你觉得学校资源分配合理吗? 面对着农村教育现状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吗?
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五一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河北地区衡水市景县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
农村的危机。
一、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
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
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综上所述,农村教育存在了乡村教学负债较多,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资源分配不公平,四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相互配合,通过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来改善当前农村教育的不足。希望以后农村教育问题有大大的改善,农村孩子也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农村受教育的调查报告【篇6】
一、 引 言 毋庸直言,新世纪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非常重要的时期。目前,我国农业在总体上实现了温饱、进入小康的前两步目标,已经开始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然而,中国农村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状况,这将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样,如何培养大批安心在农村的专业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而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应当承认,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结果少数升了学的学生再也不回本地了;而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中小学毕业生,又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缺乏准备。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越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其突出。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的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基础是教育。任何一个取消绝对平均主义政策的社会,人口素质的差异都将直接导致效率的差异,进而导致收入结果的差异。 二、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式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但是我们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有价值的谈话记录下来。本次调查我们采用访谈法,正式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县义务教育现状。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教育主体中心,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我们分别和家长、学生、教师进行了访谈。 五、被调查者对教育费用的负担能力及评价 ⒈ 关于家庭在2002年全年中支出最多的项目。7.37%的被调查者反映是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性支出,25.70%的被调查者反映是吃穿用等生活性支出,51.39%的被调查者反映的是教育支出,9.76%的被调查者反映是住房及医疗支出,5.78%的被调查者反映是其它支出(可填空)。可以看出,教育支出的在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家庭支出中排在首位,农民的教育费用负担比较大,远远高于农业 生产、吃穿用、和住房与医疗费用等支出项目。在其它项目中多为大比非农产业投资,如购买汽车、机器等。如表所示: 家庭在2002年全年中支出最多的项目 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性支出 吃穿用等生活性支出 教育支出 住房及医疗支出 其它支出 人数 37 129 258 49 29 比例 7.37% 25.70% 51.39% 9.76% 5.78% ⒉ 关于目前义务教育收费的合理性评价。23.90%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合理,初中过高,13.75%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过高,初中合理,45.22%的被调查者认为都过高,17.13的被调查者认为都比较合理。综合比较,认为收费都过高的被调查者的比例高于认为都比较合理地方被调查者,认为小学收费合理的被调查者占41.03%,认为初中收费合理的被调查者占30.88%,认为小学收费过高的占58.97%,认为初中收费过高的占71.12%。可以看出,总体上还是认为过高,义务教育收费还是被调查者意见比较大、比较多的问题。如表所示: 目前义务教育收费的合理性评价 小学合理, 初中过高 小学过高,初中合理 都过高 都比较合理 人 数 120 69 227 86 比 例 23.90% 13.75% 45.22% 17.13% ⒊ 关于家庭中义务教育费用不能及时缴纳时的采取的办法。57.76%的被调查者的家庭向亲友求助借贷,8.37%的被调查者的家庭请求学校批准缓交,4.18%的被调查者的家庭请求政府帮助,3.59%的被调查者的家庭选择让受教育者辍学,15.34%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想其它办法,10.76%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不借贷或没有这项支出。这表明89.24%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中存在缴费困难,并且大多积极争取解决,或以自己借贷的方式解决,或找学校、政府帮助。只有3.59%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是在缴费困难时采取消极态度,选择让受教育者辍学。 家庭中义务教育 费用不能及时缴 纳时 向亲友求助借贷 请求学校批准缓交 请求政府帮助 让受教育者辍学 想其它办法 不借贷或没有这项支出 人数 290 42 21 18 77 54 比例 57.76% 8.37% 4.18% 3.59% 15.34% 10.76% 四、关于乡村学校学生失学的问题 ㈠ 乡村学校教师对所代班学生失学现象的反映 ⒈ 关于失学学生数量
农村受教育的调查报告【篇7】
今年我响应市委市府名师支教传帮带的号召,来到胶州四中,在一年的支教过程让我们认识了四中的一草一木,了解四中教育的一点一滴,对于农村的高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想将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报告如下:
农村高中的老师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但是有些问题让他们无可奈何,与城区高中相比有这样几个问题:
一、交通问题
与城区高中相比,农村教育在上班下班是很不方便的,在没有学校班车的情况下,有车一族至少也需要半小时左右,没车一族,就拿做公交车来说吧,比如:从南华苑开始坐车,就要先做,而这一方面,农村教师没有任何补助和特殊的照顾,依然毫无怨言地穿行于忙碌的工作和家庭之间。
二、补助问题(交通和伙食)
除了交通,还有一个大的问题那就是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对于农村学校的老师,中午是没法回家的,孩子要不送给老的,要不就是托管,不像有些单位中午伙食进行补贴,这一项农村学校是没有,老师们都得自己掏钱的,一顿饭两种平常的菜和一个馒头就是5元钱,这是对教师进行优惠了,要改善生活一般就是接近10元了,现在一切从简,说实话教师的福利也几乎为零了,如果能每月给教师一定的补助,提供对教师的福利待遇。这样更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三、师资问题
我们今年一共来四中鼓励,做好组内的问题查找。
四、硬件设施
农村的教育不仅需要软件的“扶持”,更需要硬件的“帮助”。政府应该给农村学校配备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现在四中配备先进的讲课仪,教师上课比以前的效率提高,让很多课堂精彩绽放。现在微课教学日新月异,如潮水般涌入课堂,但是现在我们没有一个好的地方进行开发微课,一没有高级的电子备课室,二没有高级的电子阅览室,也没有高配置的微机室,这让很多教师没有开发微课和学习的机会,如果能得以配置,教育又会升一台阶。
五、学习问题
由于农村学校,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很多教师只是靠着吃老本生活,这样就会抑制教学的前进,政府能够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农村教师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学习相关的先进的理论知识,开采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添彩的“他山之石”,相信教师不会出现日久倦怠的思想,反而会时刻想着创新。
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和资金,希望领导们重视,同时希望农村的教育能迎来美丽的春天。
农村受教育的调查报告【篇8】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呈急剧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流动人口子女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从目前状况来看,其中能够跟随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的孩子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留在家中。这些留在家中的孩子为“留守子女”。虽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这种发展的背后却是以下一代的成长为代价,由于种种原因,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子女”队伍在教育上逐渐出现了很多问题。本调查报告以高邮市甘垛镇横泾带程村为对象开展调查。
一、本村留守子女的基本情况
1、我村有210名学生,其中“留守子女”42名,占学生总数的20%。在一次全校调查中,结果显示其中45%的学习成绩较差,42%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3%的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成绩仅仅是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凸现的一个方面。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品德教育和人格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2、儿童安全无保障。儿童对行为后果的预见能力差,缺乏自制力,农村上学的路途遥远,儿童的人身安全存在着重大的隐患。儿童是个弱势群体,容易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目标。现在孩子的青春期发育较之八十年代提前了大约三至四年,孩子的身体成熟与性心理成熟年龄严重不同步,孩子对性知识既无知又好奇,孩子性过错行为也极易发生,从而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当今时代信息网络发达,许多孩子在网上与陌生人交往,极易受到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哄骗,以致于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许多孩子从此走上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的地步。
3、留守子女情感缺乏,造成性格缺损。许多父母认为只要给足了孩子的钱,接受了学校教育,就可以了。他们没有想到孩子需要父母亲情的呵护,爱的滋养。孩子们想知道父母在做什么?为什么离开他们?他们想听到父母的声音,他们想与父母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由于孩子缺乏亲情的关怀,他们体会到的是人情的冷漠,过早地承受他们所不能承受之重,使得他们性格内向自闭,孤僻乖戾,甚至出现反社会攻击性人格。
建立学校与家庭相协调的组织,共同承担对留守子女教育责任。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使各个家长认识到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迫切性和严重性,联系学校让学校建立登记留守子女档案,记录孩子的成长记录,互通有无,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切实落实留守子女的监护权要求。家长外出之前把子女交给可靠的及能够尽到监护责任的亲友,确保孩子生活学习都能得到照应,同时家长与学校和孩子保持紧密的通讯联系。
二、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正面来看,外出务工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等;从负面来看,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对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外出务工者对“留守子女”发展的积极作用,抑制其不良影响。
(一)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的作用
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没有相关的儿童少年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我国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人口流动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因而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很少,甚至没有,所以父母与子女少有分离的状况存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越来越多。旧的家庭成员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新的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已经开始形成。也就是说,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随孩子走过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的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不到全部时间的旧、而其它时间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会。特别是随着双体制的建立,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就更多了。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就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也具有了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一是因为基层党政机关人员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中有大批能胜任中小学生监护、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二是有部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经济相对比较富裕,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建立某种机构,来管理和监护其子女,使他们能安心在外务工。因此,在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由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三家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二)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
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者至少半个月要能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的话,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再加上寒暑假把孩子接到旁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它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有更多的关心。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时,有些学生通常是通过日记本的方式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心的秘密与不满,如果父母经常与子女以书信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伞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而电话由于价格昂贵而不具备这方面的功能。另外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向班主任请教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庞大的留守子女群体,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他们的教育的失败会极大影响未来劳动力的素质,因而会成为未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目前经济转型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将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子女队伍日益扩大。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与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迫切要求国家、社会、教育各个部门做出积极的反应,形成合力,滋润留守子女干涸的情感空白,确保每一位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