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哈姆雷特读后感通用

2024-02-25 15:36:05 哈姆雷特读后感

【#实用文# #哈姆雷特读后感通用#】小编经过认真挑选,这篇文章的题目为“哈姆雷特读后感”。阅读完作者的作品后,我们收获颇丰,有了很多感悟。现在应该仔细分析作品内容,写出一篇读后感,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您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升自己的能力!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1

有人说,他是一位孤军奋斗,忧郁跌宕,最后征服一切困难,具有萌芽和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面貌的王子。

有人说,他是一个代表先进人们为了把人类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热烈的寻求人生的理想和精神枷锁解脱方式,成为解放人类的光荣战斗中的一员杰出战士。

有人说,他还是为了人类美好的理想,反抗社会罪恶的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

也有人说,他更是处于精神危机中的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人,甚至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和封建意识。

他是谁?

他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丹麦的一位王子,他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形象,他就是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对哈姆雷特的解读,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别具一格的。我认为,我们不能静态的去看待哈姆雷特这个形象,我们应该把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从一个无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迈向成熟,最终成为一个英勇的战士。当然在这个净化过程中有许多的徘徊与后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一有为父报仇想法,就开始为此坚定不移,进行一系列报仇行为,那么我们这个文学上的经典形象将会大打折扣,变得与那些三流小说的人物没有什么区别了。他的经典就是因为他面对复仇,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个问题”,他在积极报仇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些懦弱与退怯,才让这个形象,更加的真实,更加贴近我们读者的内心世界。并且在某些地方让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与读者产生共鸣。

哈姆雷特的经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学研究史上都是无人质疑的事实。

首先,在老国王未死之前,哈姆雷特就像是生活在温室的花朵。他的社会地位是丹麦的王子,在物质上,他十分富有,不存在任何物质生活上的担忧;在精神方面,他就读的是英国威登堡大学,接受的是人文主义等先进思想的熏陶。他对世界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他高声称赞:“人是何等的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贵,智能何等的广大……行动是多么像天使,悟性是多么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万物之灵!”在爱情领域也是有着无尽的憧憬。在给哦菲利亚的信中,他说:“你可怀疑星是火,你可怀疑太阳会动,怀疑真理变成谎言,但永莫怀疑我的情。”可以说此时的哈姆雷特是十分的幸福,因为幸福而单纯。社会的黑暗一面的在他的生活中是没有出现的机会。如果按照他这样的生活轨迹,他应该可以保持这份孩童的赤子之心,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他之后的人生。

可是磨难还在等待着我们的王子。两个月不到的时光里,老国王去世了,哈姆雷特的叔叔继承了王位,他的母亲成了新王的妻子。这个突然来袭的噩耗,让我们单纯的王子——慌了。他觉得事情的不对劲,却没有勇气去调查真相。他有着自己的反抗,却只能是默默的。“乌云满面,愁眉不展”。这似乎是他唯一可以去做的表情。再多的言语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他的反抗没有任何的效益,只有默默接受国王和王后的安排,留在丹麦。想要真相,想要反抗,想要挣扎,却受到外在无形的,巨大的压力,剩下只有忍受。孩子没有说不的权利。

当然,如果哈姆雷特就这样的屈服了,我们的剧本也无法继续。在这个事件中,他慢慢成长着,他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那些社会的黑暗在不断显现出来,之前的完美世界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崩溃。但是这些还是不够,他需要更大的动力来反抗压在他身上的绝对权利。

老国王的灵魂出现了,把他死去的真相告诉了哈姆雷特。这是王子从一个孩子向一个战士进化的重要契机。但是这时的哈姆雷特虽然穿上了战衣,准备为自己的父亲复仇,可是他的灵魂还是一个孩子,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强。道德,大局,宗教还是影响他的决定。知道自己父亲的惨死,母亲的失贞,叔叔的残暴,他开始了对于一切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当他的朋友想要帮忙时,他的回答“你们可以去照你们自己的意思干你们自己的事情,各人都有各人的意思和各人的事情。”他不相信友情;对于自己曾经心爱的女孩欧菲利亚,他也恶言相对“你去进尼姑庵吧”,这是哈姆雷特对欧菲利亚唯一的“要求”,不相信爱情;对于这个世界充满着不满,他对自己也是相当不满。

他的装疯卖傻是一个智者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是一个孩子不知所以下的答案?他的那些疯言疯语中,“可是我,一个糊涂的家伙,垂头丧气,一天到晚永在梦似的忘记了杀父的大仇……我却始终不支一声,我是懦夫吗?谁骂我恶人?谁敲破我的脑壳?……吓!我应该忍受这样的侮辱,因为我是一个没有心肝,逆来顺受的怯汉……报仇……空言,软弱和忧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犹豫不决的,敢言不敢做的形象。他是一个被社会道德压迫下——为父亲报仇,想要找到解脱,却又怕报仇的后果,对于自己的懦弱感到羞耻,对罪恶的世界却也不敢太多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在寻找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方式来进行报仇。他孩子般的灵魂在内心争斗着。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软弱的,不坚定的,那让他变得坚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来自他身处的外在环境。在哈姆雷特犹豫,徘徊时,他身边的人在无意识的帮助他做出最后的决定。他的好朋友罗森克兰背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他的爱慕的女子成了封建社会的工具,善良的艺术家被迫流浪,所有的不公正事件,社会的种种黑暗现象,这些都在影响哈姆雷特,督促他要去报仇,去改变整个世界,这是他一部分的精神力量。像个孩子一样,轻易接受来自别人的苦难。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哈姆雷特自己的成长,自己的报仇的信念的增强。

“生或是死,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最经典的独白。在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哈路雷特的选择是多么的困难。他如果选择死亡,那么可能是什么责任,报仇都可以抛弃,因为不能要求一个死人去做什么事情,但是哈姆雷特对于死亡充满的恐惧,对于自己父亲的死,还有种种责任,让他连死都不安心。如果选择活着,那他就是要杀死自己的叔叔,要重整国家,政治,亲情,道德,责任把他压迫没有多余的空间呼吸。所以他唯有不断的批判才能让自己振作,尽可能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因为戏剧演出,哈姆雷特被迫去了英国,在途中了解了国王的阴谋,逃脱后他能不振作吗?挪威王子为父报仇的事情也在激励我们的王子。在墓地中,当看到掘墓者手中的骷髅,哈姆雷特终于看透了生死。一个人不管生前是怎样的有权有势,死后依旧是白骨一推。一切的东西都是命运早就安排好的。那么就让命运掌控他的生命。现实逼着他走向战场,穿上了战衣,灵魂终于成长。

最后一幕中,当国王下毒,王后因误毒酒而死,哈姆雷特也因中剑毒将不久于世,终于哈姆雷特爆发了,他用尽最后的力量,把国王刺死,自己也同归于尽。

这是他成长的结局,是他报仇的终点,是他斗争的成果。

哈姆雷特的死,是一场悲剧,却也是对他最好的结果。当将命运的枷锁揭开了,他的责任也应该是放下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对于哈姆雷特,失去了任何的意义。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他的形象经典,不仅在于塑造了一个为父报仇的英雄式形象,更是因为他的英雄行为下的懦弱,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下的一个大的突破。在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中,哈姆雷特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英勇的战士,这个过程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过的,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哈姆雷特的影子,他的形象也就更加引起我们的关注。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2

《哈姆雷特》读后感

《哈姆雷特》不仅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部作品在写作手法、人物塑造、叙事方式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在写作手法上,《哈姆雷特》采用了复杂而精巧的剧情设计。莎士比亚运用了多种戏剧技巧,如“戏中戏”和内心独白等,使得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同时,他通过对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使得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这种写作手法不仅使得剧情更加真实可信,而且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人物塑造方面,哈姆雷特王子无疑是最具魅力的角色之一。他是一个聪明、勇敢、善良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忧郁、犹豫不决的人。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对于父王的死因和自己的复仇行动都充满了疑虑和困惑。这种复杂的人物性格使得哈姆雷特成为了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角色,也使得读者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和同情。

乔特鲁德王后也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她是一个善良、温柔、软弱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愚蠢、无情的女人。她的命运被束缚在王宫的权力斗争中,她的爱情被摧毁在复仇的火焰中。她的悲剧命运令人感慨不已,也使得读者对她的遭遇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在叙事方式上,《哈姆雷特》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莎士比亚还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使得故事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而且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编认为,《哈姆雷特》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人性、道德、权力和爱情的探讨,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悲剧性。这部作品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美好。同时,它也让我认识到了人性的弱点,让我明白了在追求理想和完美的道路上需要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我相信,《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将会一直闪耀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也将会一直启迪着人们的心灵和思想。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3

《哈姆雷特》读后感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通过描绘哈姆雷特王子的复仇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震撼,对其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有了深刻的认识。

哈姆雷特王子是一个深受命运摆布的角色。他善良、聪明、勇敢,但又悲观、痛苦、矛盾。他的内心充满了挣扎和痛苦,对父亲的死因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最终走上了复仇之路。在复仇的过程中,哈姆雷特经历了许多困境和磨难,最终虽然揭露了真相,但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除了哈姆雷特之外,作品中还有许多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例如,克劳狄斯国王的阴险狡诈、乔特鲁德王后的软弱无助、奥菲利娅的悲惨命运等。这些人物形象各异,生动鲜活,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情节方面,《哈姆雷特》的布局紧凑、逻辑严密。情节中充满了惊险、悬疑和戏剧性的转折,让读者始终保持着紧张的情绪。作品中还有许多经典的对白和场景,如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与奥菲利娅的诀别等,这些场景令人难以忘怀。

在主题方面,《哈姆雷特》涉及了复仇、权力、人性和命运等主题。这些主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例如,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复仇和权力?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性和命运?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小编认为,《哈姆雷特》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让我对人性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作品的情节和语言有些复杂,但是它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却是永恒的。我相信,《哈姆雷特》将会成为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笔财富。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4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哈姆雷特》就是一幕极具震撼力的悲剧。作为莎翁悲剧作品中的代表作,他整整被推崇了几个世纪。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震撼人心。它在思想内容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这样的一部作品就如闪耀的钻石,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观赏、把玩,都一样的光彩夺目。

生动的人物构建起了有血有肉的小说。莎翁在人物刻画上可以说说煞费苦心,剧中人物的语言充分表现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和环境也有许多交织。例如“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就要把它扳正过来”的豪言壮语。又比如后来绝望的叹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他的心理活动以及性格从语言中可见一斑。

从他一系列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但却只思想却不行动的忧郁王子。在他的身上,人类的脆弱以及环境的残暴是如此相反却又相称,且使得他的内涵显得致密而厚重。不过,好像也只能把握些性格特征而已,却无法去概括他——这个文学史上经典的人物。是人文主义的化身,复仇王子,勇敢与善良的化身????这些都无法囊括住哈姆雷特这个感情丰富、思想复杂的人格个性。不过也许哈姆雷特之所以如此的耐人寻味,就在于他本身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哈姆雷特这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思考者,在一夕之间巨大的刺激之下,走上了命运的转弯口。

在命运的安排下,这位深受打击的忧郁王子从已故父王的鬼魂口中得知了真相。而后,集结亲信,开始复仇????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过许多抉择,如最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哈姆雷特便是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起了自己的悲剧。但无可否认,人物本身的性格会影响到自身的抉择。因此他拒绝带着疑问在庸庸碌碌之中,因此他毅然走上了寻求真相的旅程。

如果历史能重来,如果错误能改写,那么就不会有哈姆雷特式悲剧。这位丹麦王子将平庸而毫无意义。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在我们心中也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的抉择将唯一而不可替代。没有标准可以衡量我们的抉择正确与否,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它们影响我们的外来。或许我们不必烦恼“生存还是毁灭”,但是我们也同样需要去抉择。要想在这混沌的充满风险的世界去做好或者是所谓的做对,就要在这个没有尺度可以衡量善恶的世界去勇敢抉择。然后坦然接受命运。

命运,性格,抉择这些该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所在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读者”,拥有无比艺术魅力的《哈姆雷特》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的舞台上影响着一代代的人们,折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在“哈姆雷特”那儿,人们看到了许多。在我眼中,《哈姆雷特》经典的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又或是他们的形象都不过是命运的无形之手所造就的悲剧罢了。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5

关于《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

" Hamlet " of Shakespear is a classical representative work。 This book certainly does not have the big difference in the superficial plot with the historical fable, spoke or the Danish prince the story which revenged for the father, in which fills the rank smell of blood violence and dies。Just like the dramatis personae Horatio said: " you may hear to to rape massacre, the unusual repair behavior, the dark center decision, accidental slaughter, borrows the hand murder , as well as falls into suicide result。" Windingly elects the plot, tightly centers on the revenge to launch。 Hamlet Wittenberg hurries back the home in a hurry from Germany, is attends his father's funeral, enables him to accept, he not catches up with father's funeral, actually witnessed the mother and the Uncle Claudius' wedding ceremony, this had caused Hamm the Wright suspicion at the heart, added night above meets in the royal palace castle with father's ghost, the ghost sorrow sued, this pile atrocity was Uncle Hamlet the behavior, and wanted him to revenge for the father。To this, he started the difficult revenge course, launched the life and death contest with Claudius。 Finally, sent out sword the revenge to Claudius

Hamlet is a man with contradictory,he had many chances to kill Claudius,but he hesitated,which reflects the religious thought poisons。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6

《哈姆雷特》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当时的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戏剧讲述了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然而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再加上父亲托梦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狄斯害死了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他的性格也变得复杂和多疑,同时又有满腔仇恨不能发泄。重大的变故也使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他开始对亲情和爱情产生了疑问,变得彷徨和绝望,他开始变得偏激,离众人越来越远。

父亲死后的这段时间的经历,哈姆雷特的思想有了重要的转变,他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变得很坚定,他打算奋起反抗,哪怕以生命为代价。他对生活开始有了真正的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他对生活由充满信心到迷茫到再次坚定,在磨炼的过程中他通过亲身的经历和自己的思考来提升自己。在磨炼中他变得坚强,变得不再犹豫,做事果断,他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命运。最终他虽然为父亲报了仇,但还是为了正义被奸人所害,他的愿想也就落空了。他是为正义而死,死得伟大,但是也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哈姆雷特》是悲剧的集大成者,而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悲剧性爱情是其中重要的悲剧元索。在生存还是毁灭之类宏大的主题下,《哈姆雷特》里的爱情也值得探讨。他们原本纯洁的爱情由于时势的逼迫、坏人的利用和人性中弱点的暴露而最终凋零。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菲利亚是大臣波洛涅斯之女,不仅天生丽质,而且感情纯真,心地善良。但是女性的这种性格却奠定了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角色的悲哀结局。因此,奥菲利亚美丽而脆弱。曾经的她纯洁善良,无忧无虑,但是,当她迈入青春的门槛后,绚丽的生命之花却渐渐枯萎了。她依恋、顺从,别人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需要,在父亲和恋人的对立世界中,迷失了理智的奥菲利亚也迷失了方向。恋人厌恶她、唾弃她,父亲和兄弟也不理解她、埋怨她,她的生命已没有了内容。最后,她满身盛装,自溺在一条铺满鲜花的溪流里。奥菲利亚身上有着欧洲封建社会带给女性的巨大影响。她坚守欧洲封建道德,保守而软弱。她以家庭、父兄为中心,不会主动追求本可以得到的幸福。奥菲利亚虽然爱慕哈姆雷特,相信他合乎一套理想的标准,但是在父亲波洛涅斯和兄长雷欧提斯卑劣地怀疑和诽谤下,遵从他们的'意愿,不与哈姆雷特接近,却又在“适当”的时候出现,成为刺探王子的工具。奥菲利亚所受的宗法家庭的教养和管束决定她绝对驯服和无知。她被这样的教训压制着自己的青春、激情和爱。绝对驯服和无知的少女在当时社会并非少见,封建道德观念无情地压制了妇女的意愿,而奥菲利亚仅是她们中的一员。她因爱情而脆弱,因欧洲封建宗法制而驯服与无知。最终她因剧情的发展而美丽的逝去,在盛放之际凋零,奥菲利亚--一朵夭折的玫瑰。善良纯真,和无知愚昧从来只有一线之隔,无知的懵懂天真,其实杀伤力是最大,害怕坏人的利用,而成为插向自己爱的,或者爱自己的人的一把利刃。奥菲利亚的悲剧或许是那个封建,压迫的时代的必然,而只有允许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允许每个人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理的时代,或许才是莎翁希望看到的。哈姆雷特的选择是艰难的,复仇还是爱情,两者他都不想放弃,但是他只能选择其一。而复仇对于他来说是不可能放弃的,在情感与理智必须优先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理性;在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中,他选择了后者。复仇的道路是艰险的,只有无所牵挂他才能更加坚定信念的走下去,更重要的是,他也要做到不被人牵挂,尤其是深爱他的人。哈姆雷特对奥菲利亚的爱是深沉的,在他看来斩断情丝的唯一方法就是让奥菲利亚恨他,而自己独自一人走向毁灭,由此更增加了作品的悲剧魅力。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上便是我心中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7

《哈姆雷特》,印象不深刻。后来看了电影,不知为何只对美丽的奥菲利亚感兴趣。她有一头金色的长发,从鬓角两侧向上分别搅成两个麻花辫,垂在耳后,她长的美如天仙,有着一张最纯洁的脸,和最灿烂善良的笑容。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年轻的逃跑一直都是把长长的头发,在耳侧搅成两个麻花辫。

再后来,看了一幅油画,奥菲利亚落水时,她巨大的裙裾和着鲜花野草树枝托着她,像小船一样悠悠的飘向远方,飘向再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可爱的奥菲利亚,还张着她美丽的小嘴,幽幽,幽幽的唱着歌,从容,从容的赴天国。

那印象太深了,至今鲜明历历。甚至痴想,如果一生中,有值得像奥菲利亚那样牵挂的人,让自己牵挂,让自己在乎,他也一样牵挂在乎自己,哪怕自己垂垂老也,也不会担心红颜消失,即便走尽红尘之路,也会如美丽的奥菲利亚一样,从容赴天国。奥菲利亚,给了我那么多美丽的联想,因为她的美丽和纯情。奥菲利亚甚至让我觉得死也是可以如此美丽动人的。

不久前又看了一遍《哈姆雷特》,对人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奥菲利亚只能如一条自生自灭的小船,能让她从容美丽的香消玉损,已经是作者的仁慈了。在那样的时代,在那个特定的典型的环境里。

奥菲利亚的命运只能维系在王子身上!王子爱她,至少曾经爱过。她也确信王子爱她。连她的哥哥、父亲都看得出来。可是,王子背负着替父报仇,为母雪耻,为国除害的大任!这些都比对一个女人的爱情来的重要!他在复仇的火海中挣扎,他在叔叔一次又一次的构陷中抗争,他在对母亲的失望中奋斗,他在对周围人的围追堵截中,像个猎豹一样左躲右闪,伺机反攻,这一切,让他没有时间再去关心爱情,关心一个爱着她的女人。

这个女人甚至成了试探他的筹码,这个单纯的姑娘被人利用了来试探自己的爱人,她自己都不知道,因为利用她的正是自己的父亲,而父亲是受新国王的指使。不得已中,王子杀掉了偷听的老臣——他心爱的姑娘的父亲,王子因此被堂而皇之的遣送出境。可想而知,奥菲利亚,这个孤苦无依的姑娘,在父亲被情人杀死、情人不在身边,哥哥在外流浪的情况下,疯了。

她把一些小花插在王子坐过的椅子上,嘴巴里念念有词:“这是给您的茴香和漏斗花,这是给您的芸香。这儿还留着一些给我自己,遇到礼拜天,我们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的别致一点。这儿是一支雏菊,我想要给你几朵紫罗兰,可是我父亲一死,他们全都谢了。”

作为大臣的女儿,她必须谨言慎行,就在不久前,哥哥还要她跟王子保持距离,她这样做了,因为她是个乖女孩。父亲让她试探王子是否真的疯了,她也做了,因为她是个乖女儿。现在,她可以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她可以照自己的方式给自己所爱的人采花,跟他对话,在王宫里出出进进。甚至,按自己的意愿,去编织花环,爬到高高的树枝上,唱歌远望,那结果是,树枝断了,连同她一起,顺水漂流、顺水漂流,带着这个美丽的姑娘回到了天国。

没有她的世界里,男人们的血腥的角斗,更加肆无忌惮!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8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复杂的性格。

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

他有行动的决心,不断地催促自己,但最终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和理想的幻灭,使他悲痛欲绝、愤愤不平,也使他不断思考,加深了对社会的理解。

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哈姆雷特》读后感

命运是什么样的存在?它不仅像影子一样离不开我们,而且像阳光一样温暖着人们。但更多的时候,它就像噩梦一样深刻和可怕。“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霍拉旭,第一幕、第五场露台的另一部分),这句话,无疑,相当精辟。

创作于1600~1601年的剧本《哈姆雷特》整整被推崇了几个世纪。就是到现在,依然感觉他震撼人心。而这一切不是情节的因素,也不仅仅是出色的文学手法,是它所体现出来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它描述了一个非常原始的悲剧,人类悲剧。剧中的人物,地位不同,性格鲜明,但都遭受了同样的东西的摧残,那就是摆布自己的欲望,还有被称之为命运的伟大的囚笼。这样的情形,也许自从有人以来,便不曾消失过。

他们是与人共生共在的。

英雄哈姆雷特首先面对的是他最初理想世界的幻灭。一开始的哈姆雷特处于某种意义上的“童年时期”,他没有经历过什么巨大的挫折,生活的环境也比较单纯。一直学习西方正统思想的他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到头来,高贵的令人崇拜的父亲死了,而贞洁的母亲一个月不到就改嫁了篡夺了王位的叔父。

这使他对世界产生怀疑。而这种怀疑直接促成了他后来的彷徨。他看到了鬼魂,知道是他叔叔杀了他父亲,这增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

,对它的原先的天真进行了再次否定,使他不信任,“我所见的幽灵也许是魔鬼的化身”。后来,在通过这部戏发现了叔叔的大恶之后,他还没有停止犹豫吗?为什么?

哈姆雷特并不是那种高喊口号的人,怀疑使他思索。原本完美的东西不存在,贞操无法抗拒欲望,道德无法战胜贪婪。他想也许他应该报仇,但道德败坏的人是他的母亲,他有她的血。

但是杀死他父亲的叔叔和他一样有人性,有人性的想法。可是就算复仇成功,一切还会回来吗。为此他说: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活着是一种痛苦,但是对死又怀有那么绝对的恐惧。他遇到了一个无法回答的难题,却又无从逃避。

哈姆雷特的处境并不是唯一的。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生活的大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那么的紧。

老国王横死,这和王后并没有关系。但作为一个女人,她面临着两种选择:道德还是欲望。你想成为一个寡妇来保护你的名誉还是嫁给一个新国王来满足你的需要。

这可以理解为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的相分离。,她选择了后者。然而,她却遭到哈姆雷特的鄙视和批评,道德上的空虚给她带来了相当大的痛苦。事实上,女王是一个善良的人,她没有道德败坏。

那么,她灵魂里那些污点是什么?以前没有吗?就算她最初选择了道德她就幸福吗?

国王死去的瞬间她的不幸就被决定下来。这种不幸从一开始她就无力改变。说到底,她是在选择哪种不幸,而不是在选择自己的命运。

新国王,篡位的叔叔,是剧中最大的恶棍和道德败坏者。他一心想要王位,并且对王后怀有欲望。但国王是别人。

是他的兄长,他注定得不到王位。我们可以把这种命运绝对不会给予他的东西称作失去。和剧中的每个人一样,他也面临着理想世界的消失。

但他努力争取。事实上,在这一刻,他表现出了一种英雄气概。他勇敢地为绝对不属于他的东西而战。而他的悲剧就在于此。他付出了代价,他的手上沾满了别人的鲜血。

他无力地忏悔。后来,当他发现哈姆雷特知道了真相后,他开始挽救他那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可能会失去。他徘徊在罪恶和理智之间,但他没有跳出来,死在他那把毒剑下。

勒替斯和莪菲莉霞的命运和哈姆雷特惊人的相似。他们的父亲一样被人杀死了。在选择生存还是毁灭的时候,我选择了后者,逃离,她选择了自杀。

在复仇与否的选择上,莱蒂斯与哈姆雷特完全相反。尽管面对的哈姆雷特,这个丹麦的王子,人民拥戴的将来的国王,他依然斗志昂扬地喊出来“那么难道我的一个高贵

贵的父亲就这样白白死去,一个好好的妹妹就这这样白白疯了不成?……我的报仇的机会总有一天会到来。这样的呼声代表的一种斗争精神。

他和新国王是一样的。却最终死在了新国王为哈姆雷特设计的陷阱中。他们两个可以认为是对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补充,在复仇这件事情上,在“不可避免”的死亡这件事情上,所有的选择都指向了同样一个终点。

我们发现,剧中的所有角色都面临着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即外部世界。原来,他们都像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在天堂为他们安排的温床上。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这些襁褓中的衣服其实是一片沼泽,就像一个深渊,他们有多小。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雷特最早发现了自己的无能。这不仅是他复仇的无能,更是复仇本身的无能。

国王的篡夺王位,王后的改嫁,都不同意义上和这个行为有共同之处。他们全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达成的目的。反而陷入了另外的困境中。

这个剧本的又一个一名叫做《王子复仇记》。事实上,王子并没有报复老国王。虽然他最终刺伤了新国王,但更多的是为了垂死的自己。他的复仇失败了,因为他一直在犹豫。他痛恨这个世界和他自己。

他对别人冷嘲热讽,对自己则是不断地责备。他尝试着去做一些事情,但更多时候他一动不动。他的形象,和其他人的英雄般的鲁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

他更多的进行精神上的抗争。

与哈姆雷特的停滞不同,其他人在战斗。新国王杀死了老国王,并试图忏悔以摆脱他的罪恶,并试图通过杀死哈姆雷特来保住王位。莱蒂斯和国王一起实施了一项计划,让哈姆雷特为他父亲的死付出代价。

莪菲莉霞投湖了。还有那个指示自己的孩子为自己报仇的鬼魂,他的情感悲痛,而又态度坚决。

但是最后呢?新国王死了,他也许可以说被复仇了。勒替斯死了,计划失败了。哈姆雷特死在了别人对他的复仇里。鬼魂依然在地下,上不了天堂。

有人说哈姆雷特的情节太牵强了。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死了。但是这恰恰是现实所在。他向我们表现了一群对抗命运的人的最终的结局。

他们尝试着改变命运,结果什么也没有解救。他们尝试着挽回过去,结果什么得到。这种无奈,依存于每一人身上,也许也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

《哈姆雷特》式的悲剧伴随着每一个人,各个方面,并且无时不刻。

“把流血的思想充满我的脑际......”他决心行动起来,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终于死去。我合上那本《哈

姆雷特》,哈姆雷特将理想付诸行动的形象及克劳迪斯“脸上堆着笑的万恶的奸贼”的丑态都在我脑海中久久萦绕。

《哈姆雷特》讲述了一段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从小接受人文主义的教育,新思想和新文化的熏陶,使他抱有对“世界”和“人”的美好看法,并富有远大的理想。但人生的痛苦集中在生气蓬勃的他身上,将他的美好信仰完全击溃。

尽管他看到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却又无力“重整乾坤”。福丁勃拉斯勇于行动的精神感动了哈姆雷特使他决心将理想付诸行动。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发展,由明快到忧郁,有忧郁到犹豫,最后在现实面前痛下决心,采取了一系列干脆果断的行动,完成使命,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的恶势力的道义上的胜利。

这是一出悲剧,但却能够流传至今鼓舞着我们,带给我的不是悲观而是悲壮。“生存还是死亡”这句独白是哈姆雷特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更是他对“是否将理想付诸行动”的思索。从中启示着我,应面对现实,冲破犹豫,坚定地走向行动,将个人理想与现实实践行动统一起来。

我们这一代幸运地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现在,尽管哈姆雷特的时代不会再现,但哈姆雷特将理想付诸行动的精神不可销声匿迹。为了怀才不遇,为了被人误解,或是为了一次不幸的灾难,就沉溺于消极的情绪中,精神崩溃,不是迎头而上去征服它,这一切都是懦弱的表现。当我们还未接受现实生活的历练,思想总是过于单纯,因而当我们真正步入社会生活也许会发现个人的理想,但不能对整个现实,人生绝望。

将理想付诸实践会比犹豫难决,心情沉郁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哈姆雷特》中,正面人物的真善美和反面人物的假丑恶,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思想的转变,果断的行动和悲壮的牺牲使我越发感到了人生价值的真谛。

哈姆莱特启示录我在两年之中,三次读过这出戏剧。当我在去年那漫长得似乎不着边际的假期里,第一次结束阅读时,觉得有大冲动激动了嘴唇,就像热烈的蒸汽冲击着要揭开壶盖。我想为之长叹,为之欢呼,为之赋长诗一首。

当我在人头济济的阅览室里,蚂蚁搬家般地零零碎碎地再次过目时,我感到了自身的宁静和强大,甚至都听不到一边的大学才子派们从心底发出的会意的微笑声。就在数天前,我独自一人,面对着窗外云遮雾罩的终南山和关中平原上的麦田,翻着物美价廉的翻版著作,必须承认,我再一次被潮水淹没。我知道了伟大作品历久弥盛的魅力的一种了。

那就是它伸展范围的宽广和丰富,犹如地蔓植物

或者春天的一场雨,悄无声息地扩充王国或滋润万物。而这种渐变过程,只有我们走过来再走过去,才有可能把它心照不宣的秘密呈现在明亮的眼睛前。

我是一个久居黄土高原千里旱地的人,无意之中走进了命定的森林。无边无际的多样性令人过目不忘余音绕梁心有余悸。每一株高个或矮个的树木和他脚下攀缘的小花,每一块游移不定的云团和他的阴影里自在飞舞的小虫,每一抹因折射而多姿多彩的眼光,每一顶鲜艳而狠毒的菌类,每一阵狂风,每一道浅水——都会温熨了我的大脑和它领导下的视觉和手指。

这森林里的景象就是主人公动荡不安的内心。在这里,我想理解出我的哈姆莱特,而不是那个人云亦云的复仇王子。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最隐秘的心理模式去诠释这个人,我也一样。

我背着命运给我的布满全身心的创痛与激情进入了他为我豁然洞开的门。

既然无数的著名评论家和非著名评论家都说,这出悲剧是超越时代的。那么,我们能否给它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字行为上的的理解。我们无须像一个具有考证癖的分类专家,满头大汗精明细致地罗列出悲剧主人公的时代,国度,家庭状况,出生年月,教育水平,有无婚配,乃至政治面貌是否党员,等等。

因为,他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冷不丁地出现,吓大家一跳,然后疯狂,再去死亡。

他逃脱不了那最终的审判,尽管他说:命运女神是娼妓。正是这娼妓,具有尘世帝王的权杖和讲台上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所无可比拟的莫大权威。

贝多芬披着一头乱发,肤色粗糙,挥舞着拳头,说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可最终没有使这娼妓供氧不足而死,反被她送进了最后的田园。这位音乐界的英雄,历经千百万次的磨练筛选,明白了莫扎特从一开始就明白的道理:

人和命运应该和平共处,相敬如宾——尽管后一位也只度过了短命的三十六年。

可是,谁又愿意在这来去匆忙的时空里孤傲而癫狂?为那虚妄而不可捉摸的悲哀折磨得神色憔悴。我想用国产诗人的思索来帮助我提高认识,透过迷雾看见一丝真相——

必须承认在死亡白色的寒光中我,战栗了谁愿意作陨石或受难者冰冷的塑像看着不熄的青春之火在别人的手中传递即使鸽子落在肩上也感不到体温和呼吸他们梳理一番羽毛又匆匆飞去(北岛:结局或开始。接着写道了人生的珍贵幸福和普通愿望。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的燃烧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江河:星

变奏曲。节选及稍后未节选的句子,都有压抑而灼热的内部欲望。)

毋庸置疑,谁会在苦水里腌得像一根泡透的萝卜条时,还会欢天喜地发出出受虐式的叫喊,说苦难是财富是炼金石是求之不得的考验。这无疑是那些大难不死已有后福的人或伪装者的高亢表演。真正的受难者或一言不发或独自承受万古寂愁。

我想起了另一个高贵而忧郁的人,他出生在公元前的中国,可惜被我们这个热衷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民族小心翼翼的取舍,仅光大的他的——据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如果粗读他的那些遗世孤立的诗和太史公的列传,我们都会懊悔当初轻信了蜡烛们的教诲。在屈原自杀前,就在那条因他闻名的河边,疯子一样的昂首长啸,与渔父(那时的渔父也充满了今天的哲学教授都不可同日而语的机智)的对答何其绝妙!

这和王子在佯装疯癫时,有着令人惊异的相似。我们最安全的理解就是装疯卖傻可以全身远祸,即使口无遮拦出言不逊,也不至就此获罪于大人,见笑于名流;还可以发出呼天抢地的被剧作家称之为“独白”的感人演说。我们何妨对疯子另作他解?

疯子不只是医院或医学院的教授们开出的病历证明,他还具备一种最明显不过的特征:他们往往沉迷于幻想,醉心于变形——这会在人群中引起惶恐,就像在鸡群里钻出了天鹅,也会引起鸡们的尖叫一样。人们会给这类人一个顺手那拈来的通俗称谓:

疯子。哈姆莱特是真的疯子。真的疯了的诗人食指说:人疯了,才可以面对命运。

哈姆雷特就敢于在烽烟四起的人生中,逼索意义。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照世界上的一切它物,无论是贵族头上的假发,还是平民脚上的布鞋;但它无法观照自己——除非另有一面镜子。可是,一个时代幅员辽阔的镜子何其稀少。

一个寻求和发现生死本义的人,注定会因巨大的孤寂而死。他在同时代找不到倾听者。爱文河畔的乡下人作家把这枝浑身长满刺的花朵夹在书页中,盛开在舞台上,寻求后来的匆匆过客这花刺便是那胜过无数高头典章寄生学术的一段话,是美丽的不忍卒读的一段话,也是伤心的不忍卒读的一段话——当然,也能被生性乐天的人诵读得轻快无比蓬壁生辉。

事实上,那只是很短的几句,占不了我们生命中的几页书或几分钟。

他代表古往今来的一切沉思者在发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因为生活中有着与生俱来接踵而至的无限痛苦,它像我们赖以存活的空气,或者说,已经均匀地分布在空气中了。无力反抗,就像我们无力反抗空气和它的水平运动——风一样。我还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

向吹?我觉得,也正是他贵族式的飘渺思索淡化了浓厚的复仇气氛。真诚的卢梭说:

只要我感到自己有能力报仇,心中那报仇的念头就全消了。是的,正是复仇的念头激起了少年王子对生命的询问,就像是流放的遭遇使屈原有了天问的契机。相对于茫茫大荒,星暗星灭,这尘世中的一切痛苦都算得了什么?

即使是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也不过是芥末微尘。因此,一再被人们念念不忘的复仇情节只是故事本身曲折性和明暗交织的线索赖以前进的动力,也是作者有别于其他俊彦大才的非凡叙事技巧,也是台下的观众和后来的读者一洒热泪和发思古之幽情的关键所在。

他的复仇有别于一报还一报的寻常模式,对此,我和他都在前面作了冗长的个人报告。在张艺谋的首部武侠电影里,刺客无名最终放弃了来之不易的行刺机会,也就是说,放弃了为无数在帝国的铁蹄下嚎叫的百姓复仇,但他依然刺出了那一剑,作出了一个真正的此刻必须具备的姿态。哈姆莱特所选择的,也许,就是一种苦涩而决绝的姿态。

正是这出戏剧,有着辉煌的尘世情感,有着上升和迂回的主人公的外部生命,有着分裂和追索的内心。这不仅值得我们三次,每次数以小时的愉悦和力量,它形成了一首关于人和人性的诗篇,让我们去经历人生。这是一出戏剧,更是一种行动,鼓励我们和主人公一同去完成这种纯洁而带有创造性的行动。

它带给我们最惊异的体验,并不是帮助我们吸进几公斤的勇气,或者让我们产生今昔何年的喟叹。这新生成和突然降临的体验,不会稍纵即逝,像一朵花开,一个人的死亡。它产生自人类抬头问天的那一天,会延续百代,照亮每个人身上“二百万年的自我”。

它像太阳,天空,陆地和星辰一样永恒--这才是真正的超越。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哈姆雷特名著读后感 | 草房子读后感通用 | 《羚羊木雕》读后感通用 | 鸿门宴读后感通用
上一篇:个性辞职申请书精品十四篇 下一篇:最新物业客服部转正总结(集锦十三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