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集锦12篇#】读书能使人开拓眼界,作品这一本书,给了我许多回味,让我叹服作者的神奇。 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多样性,对于写作品的读后感你有什么想法?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篇题为“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的好文,让我们一起变得更加有价值和适应市场!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1
刚工作时,怀着对教学工作的一颗火热的心,买了一大堆教育教学方面的书,但很多没看就束之高阁,自从顾校长出台了一本《教师发展性成长手册》,翻箱倒柜,又重拾这些书,翻着翻着,《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深深吸引了我。
魏老师说:“一名好老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并不是学生头脑中缺乏资源,而是我们缺乏探索这些资源的能力。
”关于管理,魏书生提倡民主、科学的学生自主管理。
魏书生的管理最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理念。他的教学策略高明,教学方法巧妙。
首先,他非常注意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曾经有学生问他:“您还能做我们的班主任吗?
”魏书生说:“为什么不能?”学生说:
“我们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请副班主任来管嘛!”学生问:
“副班主任在哪?”魏书生说:“就在每位同学的脑子里!
”谈话中,魏书生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实际上,它降低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情绪,甚至是他们的对立情绪,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其次,魏书生创造性地创设了多种自我教育形式,如:写“说明文”,写“心理病历”等,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约束,真可谓“一举数得”。
此外,除了课堂教学外,魏老师还将大量课外教学活动(包括德育、智力、体育)等科目纳入班级管理的轨道,如定期检查作业和批改作文、课前唱一首歌等。,加强了教学与管理的衔接,促进了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的全面自动化。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凡事不做则已,一做必做到底,既显示了制度执行的一贯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
魏老师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所谓班级管理,并不意味着师生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关系。其实,施教与求知的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高明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虽然,魏老师的思想我还不能全部领悟,有的即使领悟了,实践中也未必能全部运用。但我想教育是相通的,只要有心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至少可以把他的教育思想当作自己工作的信念,长期学习下去,班级管理工作就会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2
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教育教学艺术》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受到了许多教学艺术的启发与指导。作者通过多个精彩的案例和论述,向读者阐释了教学艺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教育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果。
这本书首先给我带来了对教学角色的深刻思考。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到现代的学生中心教学,作者通过不同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者,而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和伙伴。教师需要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积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责任,我要努力成为一位懂得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教师。
其次,作者通过描绘不同教学场景的案例,帮助我认识到了教学艺术的重要性。一堂好的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巧妙的方法和手段,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例如,在一节历史课上,作者描述了教师通过鲜活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具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这让我认识到了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我要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最后,这本书还给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作者详细讨论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启发性的问题设置、合作学习以及评价方法等,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课堂管理中,作者提到了灵活运用肯定和鼓励的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问题设置中,作者倡导将问题设置为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些技巧和方法都对我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综上所述,这本《教育教学艺术》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和启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教育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运用多种艺术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同时,书中提供的实用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通过运用这些教育教学艺术,我能够成为一位更好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3
我一直觉得班主任的工作知识很深,同时也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上周在京东买了《优秀班主任教育艺术66例》一书,让自己过把班主任的瘾。
本书共收录66篇教育故事,按问题学生的不同类型分为六个部分:问题学生;自卑内向的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厌学学生;学生的成功与应急处理。在每一个看似平凡的教育细节故事中,老师都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心呵护每一颗心,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读后使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感悟一:要真心爱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就必须热爱教育事业。
书中的优秀班主任在处理棘手的班级问题时,不把学生当作敌人,而是以爱学生为前提。只有真心爱学生,才会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才能想方设法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去影响学生,才会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感悟二:要真正平等对待学生。作为班主任,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班级里,各类型的学生都有,每一个孩子都得有一种教育的方法。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我们的老师也应该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感悟三:要善于与学生交谈。“找学生谈话是十分慎重的事情,每次谈话之前,都要仔细设计谈话的策略,寻找切入点,预想学生可能的反应,准备好几种应对情况。
这样想好几次,心有底后,再找学生。”这是书中一位老师在针对“如何与学生交谈”时说的一番话。当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了我的问题所在,我每次自己找学生谈话之前,都没有进行适当的“预”,也许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自己应该说些什么,在这么迷糊的情况下教育学生怎能收到好效果(作为不是班主任的我)。
所以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当做到凡事都要事先想清楚,甚至要像备课一样,把自己所要对学生讲的内容和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记录下来,切不可打无准备的“仗”。
感悟四:要学会反思。定期反思有助于我们改进工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吃一堑长一智。”通过学***认识到班主任工作是对人的工作, 因此它更强调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及时有效地变更方法,这就需要班主任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找出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我羡慕并佩服书中那些优秀的班主任们,也期待自己做班主任的一天,同时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真正做到向他们那样——“润物细无声”、“踏雪无痕”。我将继续为之努力。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4
《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是我的一位教师前辈向我推荐的。5月份第一次读,读着张文质的文字,满满的都是真实。他一直在讲教育的真相,一直在强调生命化的教育,读得我心里很痛的那种感觉!
和另一位教师前辈交流,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怎么会有心痛的感觉?她说,痛苦,就不要读了!于是,就把它搁置那里了。为了完成此文,又拿起了这本书。一年多的沉淀,心境完全不一样了,没有了曾经的痛彻心扉。
当教师失去了她该有的阳光下最光辉的师道尊严的时候,我们只能向自己寻找答案,一切从自己的内心去探求。也许,就是那种笑着哭的感觉吧。就是那种流着泪去追寻梦想——砥砺前行、静待花开、用生命去绽放教育的绚烂焰火!
在《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一文中,我读到“德国教育家洪堡在一百多年前做了两件有深刻影响的事,一个就是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工资,结果使得优秀的人才大量涌向学校;一个是实行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免费教育。德国,哪怕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最有创造力的国家之一。这跟洪堡教育改革的理念所开启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心里是振奋的!真的羡慕德国的教师从业者,不是艳羡他们高额的工资,而是眼气高额工资所带来的当教师的师道尊严!
我们当教师的有尊严吗?
有些家长一提起老师,就咋咋咋地评论。就是社会上,也总是贬低教师。我真不知道教师都犯了怎样的道德失误?世人为什么要用超于常人的道德标准绑架教师?
教师,是神?还是个人?
当孩子在学校擦伤,家长跑到学校嗷嗷叫:孩子交给你,就给我看成这!当老师和他讲道理时候,他说:滚一边儿去!甚至是想要向老师大打出手!
当教师的是否要问,教师的师道尊严,哪里去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泥泞中,用那遥不可及的梦想支持着我们前行!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5
随着自己教龄的增长,虽然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是我却越来越感觉到自己严重缺乏教育理论,很多时候对学生的教育都是凭感觉凭经验,我觉得很有必要好好研读一些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教育的艺术》是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集结而成,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教育,需要信任和尊重,本书中“米沙不信任老师,老是跟老师对着干,原因是经常唠叨挑剔的母亲还有永远对他说话时口气里总带有责备和不信任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创造条件,在活动中发现和发扬孩子的闪光点。激励是孩子成功的基础,没有一个孩子不期盼老师的赏识和激励,在老师的激励下,孩子在学***中尝到了甜头,在这种不断成功,不断进取的自我心理调节中,迈向成功的步伐就会愈来愈快。
特别是读了对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读书让孩子知道生活的全部面目——对家长的回答,我想了很多。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爸爸,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
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
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要学会“动心忍性”。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这本书特别提到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使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
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肩负着巩固家庭稳定的重要使命。大多数学校忽视让学生给家庭带来幸福。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微妙和坚定的联系。从这些语言中,我突然意识到,家校日常交往所缺少的是对学生和家长人性的尊重。
所以我们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和家长沟通,首先要在一些方面告诉家长孩子的好消息,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也要和家长沟通孩子的心理动向,关注孩子的成长。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家长和孩子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孩子的抵触情绪会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像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6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这本书中,通过记录一些作者的讲稿,我们可以揭示出教育应该遵循的一些规律,以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读书是发人深省的。
在这本书里,他提到马克思·范梅兰,对教师最好的描述:成为学生心目中能够替代父母角色的人。我不禁反问自己,我在课堂粗暴对待学生了吗?
我对学生冷漠了吗?我的课堂是不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我的课堂是不是毫无热情?
我的课堂美吗?我对自己提出了种种疑问。
教育,作为一种慢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慢慢理解。就像做父母一样,教育人的经验也慢慢体会到。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摔倒,你就要惩罚他,而不是等他,鼓励他自己站起来。然后他可能会耍花招,根本不起来,等你拉他。
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
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抓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待学生,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能戴“有色”眼镜。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
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循序才能渐进。张文质先生说,慢是一种教育艺术。我认为这值得讨论。我觉得慢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战略战术。
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放慢速度。教师只有放慢脚步,才能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使学生初步形成自我意识后,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创造、交流经验、合作的机会,逐步增强自信和自强。张文质老师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出成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读了这些话语,我陷入沉思:
在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想回答又说不出来,或者说来说去不在点子上。在这个时候,作为一名教师,你是急于打断别人的暗示,还是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
也许你为了急于听到孩子“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填塞孩子们的头脑……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频率高、节奏快、梯度大,不利于学生的有序生长发育。
在正常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之所以有这种现象,是由于许多不良因素造成的。作为老师,可以先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但大多数时候,在对待这些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老师和家长对铁有太多的仇恨,对急功近利有太多的渴望,太多的急躁和缺乏理解。
要知道,孩子的教育需要一个过程,教育就像教孩子的步骤。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慢,需要平静与平和;慢,需要细致与细腻;慢,需要耐心与耐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学会通过成就学生来成就自己。我们的成就感、满足感离不开课堂和学生。要成为有魅力、有感召力的人。成为引领孩子人生方向的人。
让我们努力的工作,让教育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真的不在乎我们等了多少回合,也不在乎笑着流泪。但张文质老师告诫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认识,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目标,同时要影响孩子、家庭、班级甚至学校。
我们老师有这样的地位,我们还需要珍惜内心的声音,还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期待,让我们的声活更美好,让我们的孩子的声活更美好。让我们永远保持对教育的激情,让教育永远以我们原来的心情,让我们用平凡永远追求和超越我们的梦想。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7
书香幽幽,培育芸芸众生。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让阅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教师读书论坛机制,6月24日下午,东风东路小学在录播大厅开展主题为“阅读越青春”的《教育艺术随想录》教师读书论坛活动。
学期初,学校利用每周一下午校本培训时间,通过各年级组轮流领读的方式带领全体教师共读李希贵校长撰写的《教育艺术随想录》。每领读三篇,领读教师就运用rollcall点名册随机抽取三名教师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谈感受、讲收获,趣味性的阅读方式增强了教师与文本之间的思维碰撞。
学期末,在整本书共读结束之后,学校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教育艺术随想录》教师读书论坛活动。全体教师充分准备、积极参与,享受阅读的美好氛围。全校教师共分八个组,两两对抗,每个组主讲时间为、辩论等多种形式诠释书籍内容,形式新颖、气氛活泼。每个组展示结束后,对抗组对诠释内容进行提问,展示组推选主讲人进行解答,个人解答不了可求助组员,提问环节时间为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在愉快而充满思维含量的氛围中,最终评选出优胜组为二年级组、四年级组、五年级组和英语组。校长张红为优胜组成员颁发纪念品。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服务于教育;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才有底气带领孩子一起进入书的世界畅游;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才能让生命溢满书香,让书香滋养心灵。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8
品读这部书的时候,有人评价说这部书理论性太深,没有实用性。不过我读的时候,总感觉如沐春风,像和作者在促膝长谈一般,总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我们也需要不时的好的理念的注入,不是么?
之前一直有一个困惑,听电视上的节目主持评说某一本书时,即使这本书我从来没听说过,在他们的“忽悠”之下,我就会听的入迷,而且会对这本书产生极大的兴趣。像《子午书简》之类的读书或者评书节目是非常喜欢。回过头来细想一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上课时不惜花费全部精力,但是在读书上却是推荐的极为可怜。
我记得当我第一次来学校的时候,学生们有阅读课。为了成为一名好的导游,我总是在课前几分钟介绍几本好书。而且当时突发奇想,给班级的学生办了班级报刊,报刊的一栏就是好书推荐,好的电影也在其中。然而,由于学生学习过紧,该项目也随之夭折。
不过现在想来,推荐好书确属我心中所愿。只是苦于没有一个良好的途径。
肖川在《教育的情趣与艺术》里边有一章节就是“做个好书的鼓吹者”,我觉得这话很是符合当下的情境。学生学***大,平时上课任务赶得紧,学生对书几乎快绝缘了。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振臂一呼”,“鼓吹”某一本或者一类好书,让学生能在学***能够多品读经典、收获感悟。
虽然作者在文章中只向读者推荐了一些好的作品,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好处。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也应如此,将书中之精华、精彩之处向学生展现,让学生爱上读书、多读好书!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9
近期,我们求实学校东校,开展了向肖川老师学习的热潮,大家纷纷阅读肖川老师的大作《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我对其中的一篇《好教育与好人生》特别有感受。肖川老师说出了好教育与好人生的真谛。当今的教育界,普遍是急功近利,追求名利者多。为了学校的名声,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把学生当成制造分数的机器,一切向分数看,谁得高分,谁就是英雄,谁得低分,谁就是狗熊。不管学生的死活,让学生起早贪黑,天不明,就让学生开始学习,天黑后,晚自习要上到很晚很晚。学生们的分数上来了,但是,学生们失去了很多很多,学生们的身体垮了,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学校提倡学生在吃饭时也要看书!残忍呀残忍!学校里死气沉沉,没有了欢歌笑语,没有了操场上学生们活动的身影。
还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甚至只开主课,取消副科,完全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们得到了分数但却失去了其它的一切。肖川老师认为,好教育包括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重视人类核心价值的侵染,重视理智训练,重视充分和得体的自我表达,好教育还包括学习内容是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的内在需要的,是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好人生是宽阔而又有所坚持的丰富而又清纯的,富有而又淡泊的,有情趣而又有境界的。在文明求实学校,张建平校长的教育理念与肖川老师的教育理念非常接近,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满所有副科,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尽可能多地安排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要求每天保证学生有8小时睡眠时间,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外出旅游,几千人的队伍到北京去,到上海区,到杭州去,到黄山去 ,到泰山去……求实学校学生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文明坚信,好教育是为了人生的教育而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目的教育,不管这个目标如何神圣,动听和崇高;文明坚信,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充满支持和鼓励的学习氛围中,她们就更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并尝试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对于学习的激情,校园生活是能够令人沉醉于怡然的,好教育必然内含着某种心灵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这是好教育把人引向卓越与高贵的根本所在。我们坚信,求实学校在张校长的带领下,一定会一步一个台阶,奔向好教育的更高峰。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10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学习是快乐的
-- 读后感
河滨小学杨静梅
读了这本书,给人感觉就是:无论从什么角度,什么方面,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这本书不会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太多的什么理论与浮夸,更多的是以学习者的身份,也就是学生的角度去对待问题,对待学习.
而且每讲一个方面都有学生们的各式各样,有积极的,有消极方面语言或想法.再从学生的观点中去分析学生们的思想,最后鼓励和告诉学生:学习是快乐的.
是的,快乐是一种感觉,一种享受.如果你觉得做那件事是快乐的,你一定会非常投入与轻松,甚至说非常乐意地去做,反而言之,如果觉得那是一件令你不喜欢的事,即使你做了,也会觉得很辛苦,一点都没有快乐的感觉.
更让我感慨的是:你的学习内容适合你吗?也许我们的学生和老师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大多数教师都会根据书本的内容和参考书的要求来教学生。作为一个学生,不管怎样,老师要求我们学什么,在书本上学什么,考什么,我要学什么,最重要的是考出好成绩,那我就很好了!
魏先生说:不要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体力劳动”,没错!如果学生有意识的话,我们真的可以试着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留下作业
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水平,做太难的题,浪费时间,没有用;做太浅的题自己又觉得乏味,做几道之后就厌烦了.最好的办法是自己给自己留难易适度的最切实际的作业.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样, 我想自觉性较强的学生应该会越学越有劲,越有兴趣,成绩自然就不用担忧.
而且那股学习劲的势头会不可挡.照魏老师的话说就是:越学越有劲头,越学越有奔头,越学越有成果,越学越有乐趣.
但作为教师,作为引导者,我们老师也不能任由学生把学习当成儿戏,认为只要是魏老师提出来的就是对的,就一味照纸画符,不视学生的情况一味照搬.相信我们作为教师也不会这样做.因为我们都是有责任心的老师.
但我同时在考虑一个问题,书中提到的种种观点,作为小学生,他们的自制力和理解力都比较差,对于他们是否合适?(或许高年级学生还行.)后来想想,其实那不过是一些观点,并非要生搬硬套的,我们可以在这些观点上变通一下,比如说,让学生自己留作业这一观点上,我们不一定要长期实行,可以试用一段时间,或者在学生们表现好的时候奖励他们.
也不一定要在全班实行,我们可以用在部分自觉性强的学生,如果效果不错,我们再扩大范围.反之,如果不行的话,我们只要再用别的
方法了.总之,我们不应该再让孩子们象我们一样,是很多人口中的中国式教育的受害者,而让孩子们从受害者变成中国教育的受惠者.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11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日记中读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
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
读书让孩子知道生活的全部面目——对家长的回答,我想了很多。
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
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
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
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
我想在未来,我会让我的学生看到生活的全貌,学会感同身受。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
这本书特别提到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使我受益非浅。
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肩负着巩固家庭稳定的重要使命。大多数学校忽视让学生给家庭带来幸福。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微妙和坚定的联系。
从这些语言中,我突然意识到,家校日常交往所缺少的是对学生和家长人性的尊重。
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
一段时间后,效果显著。父母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儿童的抵抗力正在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
收到如此惊人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地感谢**的建议。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
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
爱是永恒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12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新围小学 赖学军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课堂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而是体现在课前、课后和课外;不仅仅是体现在教书上,而是体现在育人上;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师的如何教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如何学上;不仅仅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而是看学生在课前学的怎么样。所以,魏书生的课堂艺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效果的检测上。因此,纵观魏书生的教学全过程,魏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简单的教与学的互存关系,而存在着一种普普实实的教学组织环节和组织形式。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学会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使学生会学,促使差生转化一直是他努力 的方向。要使学生会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魏书生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总是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这样学生的 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变成满足心理需要的一种极大乐趣。培养学习兴趣,还应注意既要有广泛的兴趣,又要有中心兴趣。学习兴趣与老师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则视为乐园。魏书生上课,学生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是一种享受。
综观魏书生的教学,方法灵活 是他的特点。魏书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传授知识的程序,要研究教学方法,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教师的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对兴趣培养都有极大的意义。并对一堂课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课应当激发出真正的激动心情。魏书生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教法找到兴趣的源泉,他认为,教师讲课,寡淡无味,平铺直叙是教学的 大忌。他总是力图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趣事,乐事层出不穷,学生思维可以驰骋,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对他教的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爱上了他并迷上了他。
新的事物,学生会有兴趣。变换教学方法从中得到快乐,学习兴趣就会成倍增长。魏书生老师在校或外地讲课,课前总喜欢用气功冥想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魏书生常说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规性的学习方法,帮学生制定一些语文学习的规矩,制度,计划,在一些方面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规矩可遵守。在一些方面让学生猜的透,但在具体一堂课的安排上,具体教法的运用上,在一些小的技术,技巧问题上,又应该让学生猜不透。越猜的半透不透,学生越愿猜,越猜学习兴趣越浓。与教师感情越进,对教师所讲的理解的 越深。
民主平等是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两个字--商量。魏书生在全国乃至香港、台湾出公开课事先从来不告诉学生学习内容,有时还要学生猜猜看学什么。这与我们许多教师出课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往往要提前预习、认识学生、提前试讲等等,待到了课堂也只是在学生的配合下把预案十分精彩的表演一次罢了。
能说魏书生心中就没有预案,但是可以肯定地说魏书生心中的预案与我们的预案相比在本质上是大不一样的;我们的预案是让学生当演员把课堂教学过程一步步表演下来--学生的学从属于教师的教,为教师的教服务。而魏书生的“商量”型预案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并且千方百计的去适应学生的学。
魏书生的“商量”教学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是高深莫测的,用“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起惊雷”来形容是不过分的。其
一、用商量的教学策略主导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师生共同处在一个非常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用魏书生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拉近了师生距离,产生强烈的师生情感氛围,良好的师生情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其
二、在商量教学策略氛围中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活动,因为“商量”的那根弦始终在拉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使你无法拒绝它而走神,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其三商量教学策略极大的遵从了“因材施教”原则,摆脱了出课教师最担心的因师生不熟而启而不发,对不同个性特点和学习特长的学生也顾及到了,顺应班级基础状态和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