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高二语文教案集合十一篇

2024-02-19 16:03:05 高二语文教案

【#实用文# #高二语文教案集合十一篇#】希望这篇“高二语文教案”能够符合您的阅读需求让您感到满意,希望你能受益于本内容谢谢浏览。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要知道写好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让老师教学也会更加高效。

高二语文教案 篇1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1.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所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地转到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短短的八句诗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高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1、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是全文的文眼。

⑵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第二自然段:

⑴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

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蓝、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⑶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⑷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⑸词语:

輮、槁暴、受、就、中。

3、讲解第三自然段:

⑴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⑶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⑷词语:

致、绝、假。

四、课后作业

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⑴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⑵“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⑶“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词语:

跬、镂、一、焉。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四、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五、完成习题

1、课后思考练习题。

2、基训上的习题。

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

高二语文教案 篇3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今、苟、胜、就、刑、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1.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重点字词、句式,用10分钟时间做“基础扫描”。

2.讨论5分钟,解决“基础扫描”遗留的问题;尝试着用10分钟时间独立完成“基础检测”。

1.说说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③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④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⑤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⑥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2.辨析下列词的不同意义或用法。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积聚,储藏) B.其何能淑,载胥及溺(相互)

C.诛之,则不可胜诛(责骂) D.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埋怨)

3.下面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4.下面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5.下列句式结构相同的两项是( )。

6.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就、随之)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

7.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译文:

2.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译文:

3.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译文: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译文:

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译文: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高二语文教案 篇4

一、联想导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了解的写作特点。

三、走近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四、简介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五、了解文体

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六、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是描绘的什么?用何方法描绘的?该事物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描绘秋声。

比喻的方法。

悲。

2、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全段。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於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我正在夜里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仔细倾听,说道:“奇怪啊!”起初听起来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那声音)奔腾澎湃起来,好像江河夜间波涛汹涌,暴风雨骤然来临,(那声音)碰到物体就发出金属撞击时的铿锵之声,又如同开赴敌阵的士兵,口中衔枚疾进,听不到如何号令,只有人马行走的声音。我对书童说:“这是什么声音啊?你出去看看。”书童回答说:“星星和月亮皎洁光耀,银河横在天空。四处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间发出的。”

3、作者是如何描写秋声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1)用一连串的比喻(博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等。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

(2)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二)研读第二段

1、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二段前半部分写秋之状、声,交代悲切的原因;

后半部分议秋之心,突出肃杀之气。

2、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前半部分。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我说:“哎!可悲啊!这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何而来呢?那秋天呈现的情状啊,它的颜色惨淡,烟云密集;容貌清明,天空高远,太阳明亮;气候寒冷,刺人肌骨;秋意萧瑟,山川寂静空旷。所以秋天发出的声音,凄凄切切,呼喊号叫,愤然而作。(夏天)繁茂的绿草彼此争盛,高大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但草被秋风一吹被颜色就变,树被秋风一碰叶子就落;它们之所以零落衰败是因为秋之气的余威。

3、前半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

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从中看出秋的肃杀。

4、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后半部分。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於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秋天是刑官执法的时令,时令上属阴;它又是征伐的季节,五行上属于金。这就叫做天地尊严正义之气,常常把肃杀作为心性。天对待万物,使其春天生长,秋天结果。所以秋天在音乐上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夷则是七月的音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已经衰老,令人悲伤。夷,是诛杀的意思,万物过于茂盛,就必然衰败。

5、后半部分作者又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

这样写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三)研读第三段

1、概括第三段所写内容。

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产生的人生感悟。

2、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全段。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哎!草木无情,秋天来了也会飘零。人是动物,在万物中最有灵性。百种忧虑影响他的心绪,又有万件事情劳累他的形体。内心有所触动,一定会损耗他的精神。何况还要思考那些力量无法做到、忧虑那些智慧解决不了的事情呢。这当然会使他红润的脸色变得如同枯木,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为什么要用并非金石般的身躯,去和草木争繁斗盛呢?想一想是谁给自己带来残害吧,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2、最终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四)研读第四节

1、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全段。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童子没有回答,低着头睡着了。这时只听到四面虫鸣唧唧,好像应和着我的叹息。

1、写童子“垂头而睡”“四壁虫声唧唧”,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童子已“垂头而睡”,这样写衬托出作者孤独寂寞。而只有“四壁虫声唧唧”,反衬出作者的作者悲凉的心境。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七、概括主题思想

本文以秋声发端,描绘了暮秋山川寂寥、草木凋零的萧条景象,借此抒发了人生易老的悲秋情怀,同时也流露出无为无忧、超然物外的老庄思想。

八、归纳写作特点

1、大量运用比喻。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

2、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落”,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人的境界。

3、骈散结合。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注意运用长短不齐的句子,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变得散文化了,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秋声赋》赏析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j,。

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秋声赋》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飒()铮铮()针砭()

寂寥()悚然()戕贼()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山原旷其盈视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

B、木遭之而叶脱酌贪泉而觉爽

C、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D、盖夫秋之为状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高二语文教案 篇5

一、学生知识与能力起点分析:

a)第一单元着重是让学生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第三单元着重掌握的是说明的顺序,这个单元在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要掌握说明的方法。虽然每个单元各有侧重,但此乃三位一体。学生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中已接触过说明文,但对说明方法还没有完整的认识,在习作中还不能熟练运用。

b)学生对平时常见的事物已习以为常了,但对于不太熟悉的宇宙却有着许多的疑问,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对这篇科学小品有了极大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a)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特点。

b)初步学会辩识课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领会课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好处。

c)感受无穷无尽的宇宙的辽阔和人们认识征服宇宙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

a)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能找出例子并体会。

b)对于“整个宇宙都在运动,在发展”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

a)说明的顺序是从大到小还是从近到远。

b)文中对各星体的解释到底是不是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五、课前准备:

a)学生课外搜集有关星体的资料。

b)预习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一。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请同学们听一则民间故事《后羿射日》,谁会讲?

(指生回答:不能,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而且太阳表面温度很高。)

是的,在很早时候,由于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有限,因此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人们

的美好愿望。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们正在逐渐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请看课文《宇宙里有些什么》。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对于说明文的学习我们在这学期已学过两个单元,该学些什么大家有了点经验,请同学来说说学习说明文应抓住几点来学?

今天我们的学习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具体的学习任务是(出示小黑板):

1.理解宇宙的特点。

2.掌握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宇宙的特点。

(四)读疑研练过程:

1.请大家结合课后练习一,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回答课后练习一。

学生在回答第三小题时可能有争论,可引导学生看课文从哪里说起的。(从肉眼“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说起的,再写到行星,写到星云中暗黑的暗星云等。从而判断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从近到远。)

2.请大家找出有关分别介绍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段落。

(学生回答。恒星2――9,星云10――11,银河系12――14,恒星系15――19)

3.课文从我们肉眼看得到恒星写起,那么我们先来学习恒星的特点吧。请一学生朗读2――9自然段。要求:

b.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的,请举例分析。(句式为:我认为哪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说明了什么。)

学生在分析“大约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这一句时,可能会认为是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与以下两句进行比较:

(1)恒星是一个自身会发光发热的星体。

(2)生态系统内各个环节彼此保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

从比较中让学生明确下定义是:在说明事物时,用简明的叙述,准确地提示概念的含义。因而判断此句没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4.用同样的方法自读下面的段落,要求能在文中找出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特点,并且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5.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它是无穷无尽,运动发展的,同时也可以让我们认识和征服的,请齐读最后一段。

6.文章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我们对于这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理解、接受,让我们觉得文章既生动形象又准确。

7.小结延伸:

b.这篇文章是1957年出版的,离现在有40多年了,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宇宙一定还有更多的发现,请同学们来谈谈。

结束语:宇宙的奥秘还有许多,它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研究,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探索打下扎实的基础。

8.课堂练习:

口答《同步练习》中的第5和第6题。

高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知识和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首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语言勾勒或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知人赏词,从而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引导学生自己动脑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通过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

再次就是要品味语言美,欣赏明畅错落和谐的韵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词的风格流派的分类”来导入新课。

——明确: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二、新课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

——明确: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

3、疏通词意,把握词眼。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品味语言,赏析词作。

(1)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蕴。

——明确: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明确:韵律美;增强情感。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

愁之二:夫妻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

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

(4)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在这些间接写愁的词句中,选择典型意象,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明确:酒、雁、黄花。窗、梧桐细雨等。

追问一:“酒”有何意蕴?

——引导: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深化: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追问二:“雁”有何象征意义?

——引导:结论:“雁”是离愁的象征,是亲友音讯的象征。

深化: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明确: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追问三:“黄花”有没有寓意呢?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追问四: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追问五:“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6)小结。

5、再读全词,把握主旨。

——明确: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6、感受艺术特色。

——明确:首先,叠字的运用。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其次是借景声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三、总结:

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把握“词眼”

意象

品味语言

意境

领悟主旨

感受艺术特色

四、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高二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讲演录。霍金运用天体物理理论,对宇宙的未来作了科学的预测,得出宇宙或膨胀或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的结论。文章涉及很多关于宇宙学的知识,但演讲者却从巫师和宗教预言谈起,通过严密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等,将深奥的科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这是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

学情分析:

学生高一时学过《宇宙的边疆》一文,对顺利学习本文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阅读经验;尤其是孩子们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是教学时可资开发的宝贵资源。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理解文中重要信息的内涵。

2、学习、欣赏本文严密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能够加以灵活运用。

3、了解关于宇宙学的基本知识,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思辨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点拨引导为辅,配合适当练习。

屈原《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行,何由考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问题1:如果选择注释①霍金简介中的两个词或短语来描述你所知道的霍金你会选择哪两个?

二、自主学习。学生速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投影幻灯3:

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将下列空缺处补充完整。

的预言说起,然后过渡到自己对 的科学预言,结构严谨,重点突出。作者预测宇宙或将 ,或将 ,这取决于

,而现在,所以两种结果都可能发生。

(1)作者认为“科学预言也许并不比那些巫师或预言家更可靠些”,又说“我们

认为可以做可靠的预言”,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2)作者最后说“两方下赌注,以确保万无一失”,这和巫师、宗教预言有何

不同?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不同理解可以讨论。老师点拨思路、方法,对“微波背景”“平均密度”“暗物质”“黑洞”“人择原理”等重要信息可以发动学生明确或给以提示,帮助理解,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要妥善处理。

三、合作探究。

投影幻灯6:

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体会作者严密的语言,探究怎样使语言表达更加严密。

1、它会是一部对未来预言的历史,几乎所有这些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

2、那些定律在理解宇宙如何起始方面很重要,但是它不影响宇宙的未来演化,除非直到宇宙坍缩成一种高密度的状态。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探究怎样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严密。老师指导,明确方法:加个限制或加个条件等。

投影幻灯7:

试给下列词语加上适当的内容,使表达更加严密。

1、一个好教练就是一支好球队。

2、没有打不好的比赛,只有不合格的教练。

3、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投影幻灯8:

赏析下列语句,说说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的相同点,探究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1、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2、对我们而言,时空是显得四维的,而在M理论是十维或者十一维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观察到另外的六或七维呢?这个问题的传统的,也是迄今仍被普遍接受的答案是,额外维全部被卷曲到一个小尺度的空间中,余下四维几乎是平坦的。它就像人的一根头发,如果你从远处看它,它就显得像是一维的线。但是如果你在放大镜下看它,你就看到了它的粗细,头发的的确确是三维的。在时空的情形下,足够高倍数的放大镜应能揭示出弯卷的额外维数,如果它存在的话。

学生思考讨论上述语句的含义,探究比喻的重要作用。老师点拨,明确,适当参与讨论,指导学生了解并体会霍金科学语言的形象性特点。鼓励学生在文中找出其他的例子加以赏析。板书:生动

设计意图: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在科普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激发阅读霍金、走近霍金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投影幻灯9:

1、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立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英·赫胥黎)

2、2061年,76年公转一圈的哈雷彗星再次如约回归,它看到的人类社会将是一个更加崇尚科学的世界。(美·《为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达到科学、数学和技术脱盲的2061计划报告书》)

投影幻灯10: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要点:人类若要真正了解宇宙,除了靠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应从25前中国的老子那里寻找智慧。

高二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积累优美词句,鉴赏、仿写精彩的语句语段。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握和运用写景状物常用的衬托、比喻、象征等手法。

3.通过观照自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自然意识,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求主旨,领会作者思想感情。2。培养热爱自然的品质,增强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展示风景优美的画图,激发学生的下之情。

教师点评

当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沐浴在自然的阳光中,绿色款款的走进眼帘,小河静静的流过身边,微风拂面,鸟儿欢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何等的心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一起去探寻颜元叔笔下的那一汪荷塘。

(二)课堂内容

1.走进作者

颜元叔,1933年生,湖南茶陵人,台湾当代散文作家。致力于散文创作的艺术实践,“以刀的笔,刻画着时代的斑斑点点,鞭笞之间,固是怒目金刚,看看流脓淌血,纸背却怀着一颗菩萨心肠,他凭知识良心,去丈量历史,去人世生活,故可在众浊之中见清澈,在嘈杂中闻清音。”(见台湾出版的散文集《台湾散文十大家》卷首“评语”)著有散文集《人间烟火》《玉生烟》《颜元叔散文精选集》等。

2.整体感知:

学生分角色朗读,解决下面问题

、自读课文,并标划出重要的字词。学生说,借助投影,展示字词。

教师订正。

澹澹(dàn)无暇(xiá)馨香(xīn)纤细(xiān)鸮(xiāo)蓓蕾(bèilěi)宁谧(mì)树杪(mi?o)

、学生接读课文,标划出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教师进行欣赏指导。

请分别找出体现作者游踪变化和思想感情变化的语句,并用恰当的图式表示。

路过荷塘--恢复旧交----似乎未来变

斜刺里往荷叶荷花深处走去(走向荷池与莲池间的长堤)

--神往、执意、激奋--荷珠

站在长堤上,面朝西方--神会、振奋--风荷

走过长堤,到池边的尖顶亭去--‘不染的生命’-荷花、荷箭

从尖顶亭望过去--美中不足--芜_、镇住、封杀

走到荷塘的西侧--让生活停刹--荷香

在园内转了一圈--也生长心田上--荷境

(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表现的角度和层次移步定点多角度写多种感官展开,使荷塘风雅俊美的神色得到展示)

(三)重点研读

学生思考暗含作者感情的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明确下列语句: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几个句子,说说它们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①从枝茎到荷叶,从荷叶到荷花,从荷花到莲蓬,突变似的展现。不过是几星期,荷塘已经满溢着生命。

②那带刺的荷茎,纤细、修长、劲韧,撑住一顶荷叶,圆似斗笠,叶心是一个小盆地,向天空摊开,承受雨水,承受夜露,承受阳光!

③是什么人还是兽,伸出了手或爪,摘采了一片片的清香圆绿,偷偷带回厨房,鸮笑地铺入蒸笼,油腻地端上餐桌?是人还是兽,忍心摧残了这片片清香圆绿!

④荷叶的活力像浪潮般向湖心推展开去,宽大慷慨的荷叶,亲密并肩的荷叶,把池水覆盖得失却踪影,叠起了自己的碧绿城池。

答案:①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急促的语言节奏,展现出荷蓬蓬勃勃的生命力。②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既写出了荷舒展自然的生动形象,又突出了它宽广无瑕的胸怀。③用反问的形式,对摧残了荷也摧残了爱荷人的心的“强盗”进行严厉的谴责,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慨之情。④作者运用了移情手法,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荷”,仿佛具有了人的生命活力、富有人的性灵。

教师总结:

颜元叔凭着文学家的敏感和丰厚的文学功底,以传神的彩笔描摹荷叶,既曲尽“荷塘风起”的殷实之美,又宣泄出一种“碧黛深沉”的空灵之美。作者把有形的荷叶与无形的清风融于一体,使“荷塘风起”这一大的美境透出一种深旷、清丽而又跃动的韵味。同时用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受到摧残的忧思,向人类社会发出了保护自然的呼吁。可以说,文章中展现的“荷塘风起”的主体画面,是作者内心世界与自然世界高度浑成的结晶体。

(四)主旨概括

文章通过重游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写了荷塘静谧美、动态美;表达了人类对它的破坏,也表达了希望人与自然协调统一,和谐相处的愿望。也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厌恶污浊向往高洁鄙视世俗的高洁情怀。

(五)作业

1.诵读关键语段234。2。探究文章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

高二语文教案 篇9

【背景资料】

一、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二、相关知识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物理学知识:

(1)统一场论

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将我们的宇宙结合起来的力有四种: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物理学家运用量子力学,已经把后三种力统一起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米尔斯提出杨一米尔斯场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被称为“标准模型”。但是这一理论因为计算繁复无比而让人头疼),但是引力仍然游离在外。爱因斯坦毕终生之力想寻求四种力的统一,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最终也没有实现。

(2)高维空间

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统一四种力的前景,在于高维空间(如十维或更高)理论的确立。比如对于古人来讲,风暴是怎样产生的,风暴会袭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袭来,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从近似于二维平面的角度来观察,即使有简单的预报,也都是靠经验来推测的。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从太空这样三维角度观察地球,在地面上看来神秘莫测的风暴被看得一清二楚,可以精准地预报风暴的动向。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四维(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理论太“小”,不能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当他们超越四维而在更高维(如十维或更高)中寻求统一这四种力时,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科学家认为宇宙应该是简单、合谐的)。

高维空间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后10-43秒,十维宇宙分解成四维宇宙和六维宇宙,四维宇宙暴胀,经过近一百五十亿年,演变成今天我们生活的宇宙。大爆炸后10-35秒,大统一力分开。但是高维空间理论很难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因为要模拟当时的环境,需要的能量太大,根本无法做到,所以现在高维空间理论只能是“理论”。

【示范教案】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二、能力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所以,教学重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的科学知识。相关知识教师有所了解,能帮助教学课文即可,不必教授给学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板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2.本文的基本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

童年青年(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

实验(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理论)

3.本文的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提问】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明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__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提问】课文中阅读__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6.【提问】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明确】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7.【提问】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高二语文教案 篇10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②处于③当,任④占据⑤存储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墙往往而是B客逾庖而宴

C呱呱而泣D而庭阶寂寂

E某所,而母立于兹F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B顺接连词C修饰连词D转折连词E“尔”,你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②深③忠厚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②率先③在……之前④逝世的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②……的东西③被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②过失③拜访④超过⑤犯错误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②像③像……一样④至于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②任务③效果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高二语文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

2、把握写作的基本要领

二、教学过程

(一)高考作文基本要求:

1、卷面

(1)整洁、清晰

(2)字迹规范

(3)字数(不少于800)

(4)题目简洁、醒目

2、结构

(1)一般以5、6段为宜

(2)必须做到开头与结尾照应,或结尾与文题呼应

案例(3)首尾两段除照应外,必须简洁明了,做到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或交代描述清楚、深化主题。

3、内容

(1)积极向上,激浊扬清。

(2)全面深刻,有理有据。

(3)叙述简洁,思路清晰。

(4)见解独特,观点新颖。

4、语言

(1)准确鲜明,连贯得体。

(2)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二)写作基本要领

1、构思

(1)写什么?(审好作文材料)

(2)什么体裁?(确定文体)

(3)怎么写?(选材、组材、技巧运用、结构安排)

①选材:结合作文角度、主旨,恰当选择所需材料(事例)。

②组材:组织所集材料。适当剪裁——决定取舍与详略。

注:因活动过程的内容很多,书写时不要受篇幅局限,可根据实际向后顺延若干页。

推荐阅读

上一篇:小班拓印美术教案 下一篇:揠苗助长教案九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