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高中哲学课件

2024-02-15 09:30:06 高中哲学课件 高中课件

【#实用文# #高中哲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要任务是准备好教案课件。现在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经过充分思考,我为您提供了这篇精选的“高中哲学课件”,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如有需要请使用!

高中哲学课件(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释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体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验正确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等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问题导入(课前思考)

(1)哲学应该研究一些什么问题?

(2)哲学研究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派别的依据是什么?

(4)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5)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活动与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问:什么是意识?什么是物质?请举例说明。

生:存在,简单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思维,人脑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意识形态。

问: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

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问:所以说,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派别的依据是什么?

生:对”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回答.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多方面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板书) 唯物主义:存在(物质)决定思维(意识)

唯心主义:思维(意识)决定存在(物质)

问:请同学们指出以下观点各属哪个阵营?

王守仁:心外无物。(唯心主义)

范 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唯物主义)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唯心主义)

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唯物主义)

荀 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唯物主义)

王 冲: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除了以上所讲的第一方面外,尚包含另一方面的内容.下面给大家讲讲庄周梦蝶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子梦见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按照常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现实,这个现实的生活决不是梦。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因此,庄子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凭感官感知到这个现实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其主要代表任务就是马克思、费尔巴哈(1804—1872 德国古典哲学中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等.

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其主要代表任务就是休谟、康德等.

休谟·大卫(hume,david 1711~1776),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欧洲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休谟认为世界上存在的只是心理的知觉和感觉,感知以外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物质的实体还是精神的实体,究竟是否存在,我们是无法解答的。他把世界的一切都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即所谓“自在之物”,并认为 自在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是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但这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自在 之物的真实反映。

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关系:两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属的。

首先第一方面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的展开和深化。其次,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本体论,第二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认识论。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哲学观点、流派众多,但所有理论无非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探究: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涉及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提示:(1) 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涉及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得知: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活的影响)

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对哲学的影响)

课后小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学习本课,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课后习题

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和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哲学课件(篇2)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模板

【篇1: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生活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

(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入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第一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探究:(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2名言)

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答案:a

解析: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即说明哲学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决定认识。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补充: 哲学上说的世界: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前两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主观世界。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课堂探究:(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为什么?

◇探究提示:

(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3)此题非常开放,要根据每个同学具体的情况来探讨。3、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3名言)

“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答案:b 解析:a、d两项说法有误,c项不能反映题意。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的本义:

◇课堂探究:(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

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课堂练习:哲学的本义是指()

a.智慧 b、聪明的人 c真理 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答案:d 解析:此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2、哲学的任务:

◇课堂探究:(1)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

(2)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探究提示:(1)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2)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的明灯,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哲学的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得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5名言)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句话主要是强调()

a、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b、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c、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

答案:c解析:引文强调的是哲学的作用。a、b两项不能表达哲学的作用。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第二框题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课堂探究: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提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人人都有。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靠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才能掌握。1、哲学的含义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课堂练习:哲学()a、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b、就是世界观

c、都是正确的d、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答案:d 解析:哲学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a、c两项认为哲学是科学的、正确的不妥。b项把哲学与世界观等同了,是错误的。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二者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2)二者的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 都是整个世界。世界现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课堂练习: 下列有关世界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 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答案:b 解析: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而不只是自然界,a项排除。世界观不一定是科学的,c项可排除。世界观人人都有,d项排除。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课堂探究:(1)、上述具有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在做人做事上有什么不同?你赞同

哪些人的做法?(2)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世界观同时为人们提供方法论指导,具有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在做人做事上往往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式。上面列举的四种人的做法,第二、三种是可取的。(2)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反映着人的思想观念。

(1)什么是方法论?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课堂探究: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象出美德的共性,体现出哲学思维的什么特点?

◇探究提示:哲学是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的,哲学思维通过理性思考,从个性中归纳、综合出事物共同的本质。1、具体知识的内容

自然知识物理、化学、生物等 具体知识:文艺、伦理、政治等

思维知识心理学、逻辑学等

◇课堂练习:具体知识不包括()

a、自然科学知识 c、思维科学知识b、社会科学知识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篇2: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

案】

陕西省丹凤中学

周逊富

周逊富教案设计

【篇3:高中政治必修4教案模版】

第一课题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课堂探究: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什么否定观?

◇探究提示: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这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教材中列宁的名言体现的是辩证的否定观,它是与形而上学否定观根本对立的一种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这是因为: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保持其性质和现状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和向它事物转化的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当肯定方面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维持其原有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当否定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并战胜了肯定方面时,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事物自身的否定,旧事物变成了新事物。

◇思维拓展:(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肯定方面是维持事物的存在、保持事物的性质和现状的方面,即肯定一事物是该事物而不是它事物的方面。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它极力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现状,所以它是属于肯定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和向它事物转化的方面。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它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竭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所以它是属于否定的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事物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当事物的肯定方

面处于主导地位,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就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但是,经过双方的相互斗争,当否定方面战胜了肯定方面,使其由原来处于次要的地位转化为处于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于是,旧事物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新事物。

◇课堂练习:种子发育为植物是()a.事物的量变过程

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 c.外力作用的否定

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答案:b

解析:种子发育为植物,是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故b项正确。不是外力作用的否定,所以c项错误。这一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不是量变的过程,故a项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因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扬弃”的过程,是否定之中有肯定,不是一刀两断。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一个特点。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条件的,对于它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它的存在是合理的、必然的,有积极意义的。但任何事物的存在又不是永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其存在的合理性就会逐渐丧失,由原来合理的变为不合理的,由积极的变为消极的,这时,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就逐渐发展为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于是否定方面战胜了肯定方面,事物便由旧质向新质转化。可见,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通过否定实现的,不经过否定,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也不能产生,所以,没有否定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

◇课堂练习:没有新物种对旧物种的否定,生物就不会进化。人类就不会出现;没有新的社会形态对旧的社会形态的否定,社会就不能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都是新旧事物的相继更替。否定意味着新旧事物的决裂,旧事物向新事的转折。这段话主要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a.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的环节 b.量变的过程

c.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d.事物联系的环节

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否定的作用,通过否定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故a项符合题意,应选。b、c、d项虽然观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舍去。

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二个特点。

否定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根本性的质变,因此新旧事物之问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辩证的否定并不是把旧事物简单地抛弃,而是既否定,又肯定,既抛弃,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就是说,被否定的只是旧事物中过了时的、消极的东西.对于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则肯定和保留,并加以改造、提高、吸收,使之成为新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例如,植物否定种子,就是吸收了,种子中的有用成分而成长为幼苗,并不断发展起来的。新的社会制度否定旧的社会制度,也保留了旧社会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一切积极成果。经过改造,作为新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可见,否定既是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同时又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既是使旧的过程中断,又是使新过程与旧过程相衔接,它是新事物和旧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对立统一原理 d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答案:b

解析:“吐故纳新”的本意是指人体呼吸,吐出碳酸气,吸进新鲜空气,正好符:合哲学上辩证否定原理。a、c、d项均不符合题意。与此成语意义相一致的还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破旧立新等成语。4.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作为事物发展和联系环节的否定也叫做“扬弃”。恩格斯说,“扬弃”就是“既被克服又被保留”,就是说,在“扬弃”中,新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旧事物,不是化为绝对的无,而是战胜、克服旧事物,并把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吸取过来,加以同化,作为自身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新事物如果抛弃了旧事物内部的一切东西,割断和旧事物的一切联系,就会使发展成为不可能。

◇课堂练习: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是与资本主义一刀两断。

答案:(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没有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没有任何事物的前进和发展。辩证的否定同时又是联系的环节,这就是说,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绝不是简单的抛弃,对旧事物的一笔勾销,而是对旧事物消极因素的克服和积极因素的保留和发扬一是“扬弃”。

(3)人类社会的发展,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通过辩证的否定实现的:一方面,新的社会形态否定了旧的社会形态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二层;建筑;而同时对旧的社会形态中人类创造的一切积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给以继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t义也正是这样:它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剥削制度,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意识形态.保留了它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可见,它对;资本主义既是否定,又是肯定,是“扬弃”,而绝不是一‘刀两断。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搞明白辩证的否z_-5“一刀两断”是根本不同的,二者有严格区别,因为“一刀两断’’否认了联系,是一种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观点。

2.列宁号召青年要成为共产主义者.要成为和过去的旧东西实行彻底决裂的一代新人,然而他又说:如果你们试图从这里得出结论说,不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就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那你们就犯了极大的错误。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帝,是既肯定又胥定,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我们青年要真正成为共产主义的新的一代人,就必须和过去l}j东西实行彻底决裂。

解析:解答该题关键是能正确地审明材料。材料有两层意思,一是“决裂”,二是“掌握”,从哲学上讲就是既否定又肯定,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

◇课堂探究:(1)把否定理解为抛弃一切是一种什么否定观?(2)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否定?

◇探究提示:(1)把否定理解为抛弃一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2)辩证否定,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①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体现了旧事物向事

物的质变,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也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③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全盘抛弃,而是要吸收并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这就体现了

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④辩证的否定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既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并以此作为新事物发展的条件。否定不是简单地抛弃旧事物,而是“扬弃”。

◇课堂练习: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把这一观点用于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应该坚持()

a.肯定中有否定 b.肯定一切

c.否定一切d.赞成和反对的统一

答案:a

解析:根据辩证的否定观,对于外来的东西就要坚持肯定中有否定,故应选a。b、c两项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d项说法不准确,不能入选。

小结: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不是简单地抛弃旧事物,而是“扬弃”,既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并以此作为新事物发展的条件。因此,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克服什么,保留什么。批判什么,继承什么,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5.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认为事物内部不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把事物看成是没有矛盾的绝对统一体,一事物是它自己,就永远不会转化为它事物。它不把否定看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看成外力作用的结果。它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把否定看作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一笔勾销,没有任何的保留,否定一切;它把肯定看作绝对的肯定,肯定一切。这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根本错误的。因此,我们必须弄清它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在实践中的表现,以提高我们分辨是非的能力。(1)肯定一切是错误的,因为它抹杀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发展。肯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它否认事物内部有否定的方面,认为某物就是某物,不可能变成他物,这就否认了事物的质变,抹杀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在实践上,它对待旧事物的态度是不加批判的全部保留,只要继承,不要批判。例如,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者,对于封建性的糟粕百般颂扬,对于

高中哲学课件(篇3)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学设计是试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试讲离不开一篇好的教学设计,然而,在实际备考过程中,许多考生对教学设计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教学设计到底应该包括哪些环节。因此,今天中公教育的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框题的教学设计,希望对考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起源和任务。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增强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从而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哲学的功能。

【难点】

哲学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一则故事。

故事:古希腊有一个年轻人准备去学哲学,苏格拉底问他 :你到底想学点儿什么这个年轻人一下子被问糊涂了。他想:是啊,要是学法律,就能学到诉讼的技巧;如果学木工,就能学会做家具;可是说到学哲学,到底能学到什么呢。真是很难说。

通过故事引发学生对哲学的思考,引出课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让学生回忆孩童时期,他们所提出来的奇怪的问题,如天会塌下来吗?地会陷下去吗?天塌地陷以后,我们该怎么办?动物会说话吗?动物也在思考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提问:刚出生的婴儿,总是用好奇的眼光观察世界。会说话了,总是会问许多大人认为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天会下雨?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长大后,我们会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为什么同样面临艰难和困苦有的人总是笑对人生,应付自如。有的人却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在实践中我们总会追问许多为什么,总会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许多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们为什么会追问和思考这些问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些问题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这种追问和思考,使人类的思维水平跳出了对具体事物的局限,概括出关于世界普遍规律的认识,诞生了关于宇宙根本观点的学问。从哲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哲学的每一步发展和前进,都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追问思考的结果。所以说哲学并不神秘,也不是高高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就连大家孩童时期思考的一些问题也包含着某些具有哲学性质的内容。只要我们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教师用PPT展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学生讨论其他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感悟到思维方法对于人们认识事物有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教师提问: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说明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人们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哲学对于人们思想方法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给人智慧、使人聪明。

(2)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生思考课本P6页伊壁鸠鲁的话:

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

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一些实例证明伊壁鸠鲁的话。比如人类无视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环境、事与愿违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会有幸福的生活。哲学是解决世界观问题的,因此伊壁鸠鲁把学习哲学和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哲学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环节三:巩固提高

PPT展示故事: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为外国记者举行了一场电影招待会,放映中国戏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工作人员准备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说明书。周总理批评这位工作人员是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周总理要求工作人员在请柬上写上一句话:请您欣赏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果然,那天外国记者都来了。放映前翻译只做了3分钟的说明,观众便看得如痴如醉,外国朋友高度赞扬这部中国戏剧片。

教师设疑: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什么在国外能受欢迎?你认为周总理的这一改名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外国朋友对中国的传统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了解甚少,而对于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很熟悉,根据他们的思想状况,根据我们工作面对的实际情况来介绍中国传统名剧。这就充分体现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哲学思想。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本节课《生活处处有哲学》主要讲述了哲学的产生和哲学的功能。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能为生活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作业:请同学们以生活处处有哲学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五、板书设计

高中哲学课件(篇4)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选C。其余选项错误。

◇课堂探究:

(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3)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 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解析:凡承认存在决定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承认思维决定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故选A。B、C、D三项都从属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选。

高中哲学课件(篇5)

高中政治试讲教案模板

【篇1:四川教师资格证高中政治试讲10个题目全(讲课稿+教案)亲测已拿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讲课稿

(板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来一起上课吧!今天,我们将开启经济知识的学习。走进经济生活,无论是谁,都离不开生活消费。在市场经济中,我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大多需用货币从市场上购买。我们的学习,就从这里开始。

同学们喜不喜欢花园、洋房、跑车,想不想去周游世界?想,那为什么不去呢?我们一起去吧?需要什么,钱,对吧?为什么这个东西具有这么神奇力量,能满足我们很多需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 神奇的货币。

首先让我们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看货币的本质。请大家翻开书,翻到相应位置,快速浏览第一部分。(板书:一、货币的本质)大家想,货币是用来干什么的?对啦,货币是用来购买商品和我们所需要的服务的。那么,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来了解一下商品。(板书:(一)商品 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2、属性)商品这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是熟知并不代表真知。到超市去过吧,大家想想,超市里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点呢?首先,你想,它们是怎么来的呢?自然界自然形成的吗?【不是】那怎么来的?生产出来的,那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是劳动产品。那么,生产这些东西目的是什么?想自己享用吗?【不是。。交换】那是想干什么?【交换】对啦,想卖出去,也就是说,用于交换。那么也就是说,一件物品,要想成为商品,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样,商品的概念就出来了,同学们读一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那么,下面我们来判断一下,这几样东西是不是商品?第一个,妈妈给你织的毛衣是商品吗?为什么?是不是?【不是】为什么?【】好,我们请这位同学回答一下,他说没用于交换,说的非常正确;对了,它没用于交换,缺少这样一个条件。那看第二个,你在海边拾到的漂亮贝壳是不是商品?为什么?是不是?【】为什么?【】它是劳动产品吗?我们再看这个,超市里货架上摆放的物品,是不是商品?【】它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同时满足了两个条件。那么我们接着来看,平时,你为什么要购买商品?你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对了,我们有需要,也就是说,它能满足我们某一方面的需要,它的这个属性,就是我们所说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板书:(1)使用价值)。那么别人为什么要卖给你呢?他为什么要卖给你?有同学说了,是因为价值。因为,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它的时候耗费了一定的劳动,这个劳动是需要得到回报的。那么这个产品里边凝结着他的劳动,他的劳动需要回报,因此,他要卖出去。那么,商

品里凝结着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我们就把它叫做商品的价值(板书:(2)价值)。什么是商品的价值?大家读一遍:商品里凝结着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两个就是我们所说的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叫商品的二重性。大家可以再想想,你平时买东西的时候,你对商品有哪些方面要求?也就是说你买东西时,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对了,大家首先要考虑质量,还考虑什么?对了,还考虑价格。你考虑质量的时候,看看你是从哪一方面提出的要求啊?【】对了,回答得很好,我们从使用价值提出的要求,你考虑价值的时候,是从哪一方面提出要求的?【】价值。这说明,你本来就把商品当作一个具有两重性的东西来对待的,因此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的,其中第二个属性,价值这个属性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而使用价值,大家想一下,自然界存在的物品当中,空气啊,有没有使用价值,【有】所以,自然界存在的东西,它不是商品,也有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商品一定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那商品说完了,我们就需要说货币了。谈论货币,需要建立上商品的理论基础之上。大家先想一想,是先有商品,还是先有货币?(关于商品的基本知识,我们就说完了,有哪位同学愿意主动来总结一下商品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商品的概念及两种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和纸币的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两种基本职能的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和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

理解商品的概念及其两种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

商品的价值属性、货币的本质和纸币与货币的关系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与讲授

★教学课时

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引出新课内容。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引导学生: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商品和货币的紧密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1、商品

(1)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属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2、商品的属性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3、货币的产生与本质(注:这一部分不写在教案里)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

产生的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

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三)纸币

(1)纸币的产生

(2)纸币的发行规律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备注:都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与讲授的方法

三、课堂总结、点评

四、巩固练习

某商店一件上衣标价150元,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课余作业

人们用1000千克大米交换一两黄金,这种交换活动是不是商品流通?为什么?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篇2: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模板】

【篇3:2015年1月2日全国教师资格证思想品德面

试试讲】

2015年1月2日全国教师资格证思想品德面试试讲经验分享

一、在面试之前,我感到非常的迷茫:

(1)什么是试讲?什么是说课?

这两个概念一直让我困扰,教师资格证是采用试讲的方式,例如:初中的思想品德就是给一个案例,如:2015年1月2日的真题,给你一个案例,围绕:“父母有抚养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让你围绕这个案例来试讲。

(2)试讲的内容是课本的知识吗?

是的,你报考是哪科的科目,就是看这科的教材,例如我考的是初中思想品德,我就把初中的初一、初二、初三的教材全部借来看。借不到话,可以到淘宝网找找,全部买下来,不用多少钱。(3)哪个年级的教材作为重点?

重点是初中二年级的教材,初一的教材都是比较简单,初三的教材内容太多,太复杂,导致了去参加考试抽题,偏爱在初二教材出题。但是要注意,抽题是随机的,所以务必把初一、初二、初三的教材全部看完,千万不要有侥幸的心理、偷懒的行为,否则会出问题的。

(4)备考的时间紧张?

2014年11月1日,看了笔试的成绩过,参加面试是2015年1月2日,只有一个月多的时间,而且要看完五本教材,是比较辛苦的,所以我们务必在笔试结束后,马上投入备考,否则时间是来不及的。不但要看教材,还要看面试的题目。

(5)面试的问题考哪些?

面试分为两个部分:试讲前考两题,试讲后考两题,总共四题面试题。

面试主要围绕:看待现象、人际关系、选择教师的目的、如何提高教学能力、如何管理学生、如何应变等方面的内容。

(6)平时务必要经常演练,不要总是看书本。

面试、试讲是靠口来表达的,所以平时要经常练习嗓子,否则到面试、试讲那天,你说话会吞吞吐吐的、断断续续,影响效果的。还有经常到教室的黑板,练习写字。在你试讲的时候是要写板书的。

(7)锻炼10分钟的试讲能力

讲课的时候,语速不能过快,不能过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去好好训练,才能把握好的节奏。

(8)网上的经验太少

我查了网上的经验,相关的知识经验太少了,每次参加教师资格证的人都是很多,就是没有多少人写自己的经验告诉后面参加考试的人。因此,我感到很苦恼,这也是我写这篇经验分享的原因,没有前人的经验分享,后人走路难免会遇到挫折与阻碍。如果看了这篇经验还是有困扰,可以加我的q:。

二、考试的经过

1、2015年1月2日考试,我的准考证写的时间是10:00-10:15进入考场,我在8:50到达考

场,考生是分批进入考场,因此很多考生在学校的外面等待,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紧张,也不要和别人讨论无关的话题,我在头脑中想想教材的内容,看哪些知识点自己记不住的,马上查找让自己记忆起来。2、在外面等待1个多小时,进入考场,在考场的外面等待了半个多小时。

3、进入签到室签名,然后在签到室等待20多分钟。

4、有人带领我们去另外一个放物品的教室,等待10分钟,由监考老师带领我们去抽题室抽题,总共有七个老师,有七台电脑,每个考生有自己的作为,分科目的序列来坐的。抽题的过程,抽题老师,要你的手机号码来登录进去,所以一定要记住自己的手机号码。抽题后,我见我的题目是《父母有抚养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有个案例在描述,关于一个家长不供的自己读书事情。

试讲的要求,围绕案例来讲

(1)要有简单的板书

(2)要有提问学生的环节

(3)帮学生解答知识的问题

总共有六个小题的要求。

5、监考老师带领我们去写教案的教室写教案,总共20分钟。稿纸只有一张,所以写教案的时候不要乱写,这份教案在你面试、试讲后要上交的。在教案务必写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报考的科目。教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总结、布置作业来写。

6、进入面试、试讲的教室,总共有三个老师,有三台电脑,中间坐的老师是主考官。 见到考官要鞠躬问好。

7、先是面试提问:主考官随机从电脑抽了二道题:

(1)、你如何看待教师用罚差生的钱来奖励优秀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现象?

(2)、小王和你同时进入学校工作的,你通过努力当上主任,你分批任务的时候,小王不配合你,你怎么办?

8、试讲开始,总共十分钟,我主要围绕未成年人的定义?家长如何不抚养孩子的问题?国家为什么要用法律来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的原因?来展开教学的,但是我发现自己的教学的速度太快了些,讲课的时候有点吞吞吐吐等问题。

9、试讲结束后,主考官又向我提了两个问题:

(1)你自己评价你讲的课程?

(2)现在的初中老师工资特别低,你为什么选择当老师?你如何让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程?

面试、试讲结束后,上交教案。可以离开考场。我把自己的物品拿出教室,发现考试的题目也带出来了,我马上交个旁边管物品的老师,然后离开考场,回去。

高中哲学课件(篇6)

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观点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 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那么在哲学研究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等很多的问题上,有没有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呢?如果有应该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么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教师:好了,我想请几位同学回答一下刚才老师提问的问题。

教师:很好,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问题。那好既然知道了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他包括哪些内容呢?

教师:范缜大家知道吧,他是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在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后,他扔坚持反对佛教,并著《神灭论》。他从“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的根本命题出发,论证形体和精神的关系的问题。那好,我想问大家一下,这里的形是什么呢?

教师:很好,我们把它归纳成是物质。(物质,副板书)那么,上面的神指的是什么呢?

教师:所谓神指的是思维的现象,我们归纳成是意识(副板书意识)。那么,上面的形和神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教师:老师来归纳一下,上面范缜认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实质是上就是物质决定意识,而佛教认为是“神决定形的”实质上就是意识决定的物质的,这形和神的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源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内容。

教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比如上面的范缜就是唯物主义者。凡是认为是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比如上面的佛教就是唯心主义。那么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是什么呢?

教师:很好,也就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可知论。但是,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的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呢?按照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了,这个真实的生活绝不是梦,可是梦和现实是如何区别的呢?这么看来,庄周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实质是: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周对此显然是怀疑的。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但是庄子的本意却是由此进一步推理,得出人实际上是不可能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哲学理论。这就是不可知论。

还有一个故事是不可知论的代表:

庄子和惠施在河堰上游玩,看到水中的游鱼上上下下,自由自在。庄子指着水中的游鱼对惠施说:“水里的鱼优哉游哉地游着,这些鱼一定很快乐呀!”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就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快乐;但你不是鱼,也不会知道鱼的快乐。怎么样?你无话可说了吧!”

庄子急了,觉得中文不够表述真理的了,就把英语都冒出来了:“Let us go back to your original question. You asked me how I knew the happiness of the fish. Your question shows that you knew that I knew. I knew it from my own feelings on this bridge.”

教师: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都知道了,那我们来个课堂探究吧。

课堂探究: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的关系,农民要面对和处理耕作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答案: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哲学课件(篇7)

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切活动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几春,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与哲学形态。

1、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也即――本体论问题。

2、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是同一的,是否可以认识。也即――认识论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中的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

总之,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和认识论的意义两个基本的方面。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是划分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在哲学史上有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体。二元论试图调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的结局。

1、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A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时常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B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中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必然导致唯我论。

2、唯物主义:总的特点是,肯定物质、自然界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思维、精神则是由物质、自然界所派生的、第二性的。在整个历史上,也有不同的发展形态。按基本特征,大体可分为三种:

A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最初形态。基本特征 ―― 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B: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基本特征 ――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布道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或只承认机械的联系与运动。具有机械性与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C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基本特征 ―― 有机统一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仅重视理论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迄今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最具科学性和革命性。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从总体上看,唯心主义路线是错误的,唯物主义路线是正确的。但不能只是简单地否定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社会阶级的根源、认识论根源。(不结果实的花)

4、对世界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两大派别。

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回答――形成的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观点。

高中哲学课件(篇8)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多方面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有两个方面。其中,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图示法理解:

高中哲学课件(篇9)

【课程标准】

内容目标: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提示与建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2、能力目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培养学生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通过学习,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三个统一)

【教学方法】

(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

(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教学过程】

导入: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指导中国革命的真正的哲学是什么?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它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好了条件。

老师:第一个条件是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学生: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老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特别是欧洲出现了三大工人运动。

老师:为什么会出现工人运动和武装起义?见P18虚线框

展示:三大工人运动

学习P19相关链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填空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什么?

学生: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

学习P19下相关链接

老师:三大发现的哲学意义是什么?

学生:。。。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学生:德国的古典哲学

老师:强调,不是简单相加

学习P20相关链接

展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成就和不足

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条件的补充

---19世纪社会科学方面的进步

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探究:P20虚线框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中,一是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总体上是相互分离的,古代朴素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有过某种结合,但缺乏科学根据。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出现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I心主义的辨证法。二是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当然坚持唯心史观,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也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成了“半截子”唯物主义。

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两个统一

老师:马哲为什么能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老师:马哲为什么能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老师:从作用上看,马哲与与以往哲学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老师:为什么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在于他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老师:为什么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老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实践性。

相关链接

探究:P21 虚线框

学生:

总结:马哲与时代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

过渡: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诞生150多年了,为什么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老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学生:自主阅读,填表

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阶级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理论来源

科学性

实践性

革命性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本框小结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哲学课件(篇10)

1、哲学具有什么功能?

――哲学能启迪智慧,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能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2、为什么说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那么,大家知道哲学分为哪些派别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首先要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简单介绍一下思维和存在,或以物质与意识作为代替,同时告诉学生,两个关系词――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可以互换的。

意识――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

物质――比如我们身上穿的、脖子上带的、手腕上带的、书桌上摆的,都是物质,只不过它们是具体的一个个事物而已。总而言之,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物质。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在大致明白了什么是物质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考察下这两个词语的关系,大家想想,你觉得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

这个问题在哲学上我们表述为:意识(思维)和物质(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凡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说它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这样哲学就分成了两大阵营。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和大家谈到手机、MP3、MD、电脑等东西的时候,大家脑海中是不是就会浮现它们的形象啊?比如说MP3,大家脑海中出现的就是,要么长长的要么扁扁的要么圆圆的,可以听歌做U盘的小玩意儿。这个就是我们哲学上的'说的意识。

不过,如果老师现在和一个远古人或者说我家乡里的那个村子里乡亲们说MP3、MD,他们的脑里会出现这样的反映吗?我想,他们的回答是――这能吃的吗?

解释同一性――就是说意识(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存在)的问题。

总结得出三种看法――认为意识(思维)可以正确认识物质(存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意识(思维)不能正确认识物质(存在),属于不可知论者。当然也有些同学是两者观点都有,这种同学我们把他称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

举例:11月31日请全班同学吃雪糕,吃完后再去肯德基大吃一顿,之后再到卡拉OK唱通宵――不切实际,因为11月并没有31日。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中哲学课件(篇11)

高中政治面试试讲教案

【篇1:高中政治老师(国编)面试试题】

试题一:人教版必修一

2015年全省中小学教师招聘南昌市中小学(幼)教师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5年全省中小学教师招聘南昌市中小学(幼)教师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5年全省中小学教师招聘南昌市中小学(幼)教师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2015年全省中小学教师招聘南昌市中小学(幼)教师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篇2: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模板】

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_____________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________》第__册第__章第__节。

1、本节课分____个部分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节课贯穿了______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____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这条基本上通用)

3、本节课联系了________和_________,在以后学习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学习___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___________的关键。(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2、(只要说出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也是重点难点就行)

能力目标;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____、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需要选择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对于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短,不一定要分成这三个目标,只要说出3点就行。)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参考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教法。2-3个就行。根据时间自行安排。)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或者说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以及布置作业。

(1、关于讲练结合,如果是理论课,练就表示做习题,如果是操作课,就表示上机实际操作

(2、我是按一节课40分钟分配,待考证。

(3、大概模式是这样的,你根据时间要求自行取舍吧。

(4、声音一定要大,语速不能太快。对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表示你说课流程的词汇要突出。但是,不要板书,浪费时间。

(5、注意,偶尔要看一下评委,眼神交流。

最后要说“说课完毕”

对于试讲,引出这节课,之后顺手把本节课的题目写黑板上。要用力写清楚。

如果觉得整节课讲不完,你可以说我今天主要讲____几部分。因为没有学生,所以讲的不要太散,要有思路.如果能显出你跟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显一次,不然的话,就直接讲自己的。

试讲完毕

答辩如果是评委直接提问,简单想想回答即可。

如果是给你纸条自己看,你就不要读题了,普通话一般,呵呵`思考半分钟,说首先我来回答第一题。

答辩完毕,请老师多多指导。(鞠躬)

说课的整体思路,按这个,就是记不住,也能顺着说出来点东西。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有时根据需要也会说上关键点)教法和学法 导入(5分钟)教学过程 正体(20分钟)

尾声(5分钟)

【篇3: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 面试试讲 人教版高中历

史必修1全套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最高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易理解。)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 1分封的目的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大的特点)。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本课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

⑵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⑶ 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盛

和灭亡的双重作用;正确地评价秦始皇。2、过程与方法

⑴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⑵利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⑶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⑵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讲授新课]

思考: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为什么偏偏只有秦国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实力消灭其他六国呢?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原因:商鞅变法,国力强大。

2.统一: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思考: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什么意思?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控制。

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秦之后的措施?

措施: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一)皇帝制度

请一位同学当秦始皇,说说他怎么样确立“皇帝”的称号?

学生:古人都以“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但朕觉得寡人完成了统一大业,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功高盖世,如果还以“王”来作为称呼,不足以显示朕的权势以及地位。朕曾让群臣商议过,但他们上的“泰皇”朕也不满意,所以朕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

哲学高中政治教案模板

试讲教案模板哲学

高中政治试讲万能教案模板

高中政治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政治教师资格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推荐阅读

上一篇:经销商演讲稿经典12篇 下一篇:最新处对象检讨书分享十二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