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2024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举个例子,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得关于人生的答案。为了撰写读后感,我们会结合个人理解和看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经过精挑细选,我们为您推荐一篇优秀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文章。建议您将本文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 篇1
在一个光彩夺目的商场里,我们是否曾经无法为一双款式新颖、**适中的鞋敞开双腿?虽然很多时候当你试穿的时候会发现这双鞋并不合脚,你也许会想一双鞋由新到旧,终究会有合脚的时候。也许会想,这双爱不释手的鞋的命运大不了就是束之高阁——实在是不能为了自己喜欢而让自己的脚受那份委屈。
毕竟,鞋子是合适的,舒适的和最重要的。穿着频率最高的鞋子往往适最舒适的。
李跃儿有一个形象隐喻: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鞋匠。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
同样,教育者只有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心理历程、精神世界、原始家庭和成长机制,才能设计出适合儿童的教育方法。“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正确的教育”,这话人人都在说,但有多少人真正重视?尤其是,“适合”说起来简单,要做完全掌握适合孩子教育方法的教师与家长实在是太难了。
鞋子舒不舒服,脚最知道。老话是这么说的,多么浅显而深刻的道理。一双不合脚的鞋可以转给朋友,慷慨地丢弃。
但是,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孩子来磨合“教育”这双“鞋”吗?答案当然是:“no”。
可是,轮到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却又总是犯了“削足适履”的毛病。别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家的孩子不会个新概念,那简直就是被时代抛弃;别人家的孩子学钢琴,咱家的孩子就也得把哆来咪唱出个调调来;别人家的孩子去学奥数,自己家的孩子就也得弄明白个鸡兔同笼这样生活里找也找不出来的怪问题……自家孩子的命运和发展就完全掌握在别人家孩子的手掌心里。试问,您考虑过自己家的孩子究竟喜欢这些吗?
您家的孩子真的适合学***吗?把自己生得可爱的小脚丫非得伸到一双并不合脚的鞋子里,您考虑过“脚”的感受吗?同样的,老师是不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最后的教学评价,在应试教育上花了大把的时间和功夫,赢要将“孩子的脚”塞到“不合适的鞋”里?
现在每所学校都在说,要培养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在不改变评价模式的前提下,如何在共性中寻求个性?这不过将孩子的脚换成了老师的脚挤进了一双外观非常好看的鞋子中而已。当然,这里面有很深的挫败感。教育制度使得最终的方向必须是相同的。
教育的最高层次和最佳状态应该是为每个儿童创造不同的发展道路。班级中总有一些孩子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是成为了一些老师眼中的“另类”。事实上,每个孩子来学校接受教育都应该有同样的权利,也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这才是一双舒服的鞋。而不是,为他们箍上一双不合适的鞋,还妄想让他们变得和其他孩子一样。如果如此,后果很可能就是一次失败的教育毁了孩子的童年。
一双好鞋应该给脚一个成长的空间,没有束缚和变形,这样脚才能长出它原来的样子——良好的教育应该给孩子成为自己的自由。
一双好鞋应该穿着舒适,用脚走路,保护和支撑脚。良好的教育应为儿童提供丰富而全面的选择和探索的环境和材料,并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不断调整。
“鞋子”好不好,“脚”说了算。任何权威的、专业的、或备受推崇的方式或方法,如果孩子不适应、不欣赏,你只能把它当作旧鞋扔掉。
鞋子再好,脚也需要时不时出来透透气,赤足行走别有一番乐趣。教养孩子,有时候煞费苦心的设计比不上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真的袖手旁观,我们所要做的是引导,选择权始终在孩子手中,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 篇2
一个四年级男生,做作业常常拖拉,有时干脆不做。这一天,他又没能及时、很好地完成作业,而大课间活动就要开始了。今天的大课间活动,班上分成两组举行拔河比赛。同学们都去了,操场上好不热闹。他的眼睛不时地看向窗外,但在我面前装出无所谓的样子。我知道他的内心一定非常着急,他一定想像飞一样感到操场。他是他们这一组中的主力。
我问他想不想去拔河。他看看我,摇摇头。我故意说不想就算啦,先在教室里写作业吧。他着急了,连声说想去。我问他知道同学们为什么能去拔河吗,他说知道,说他们都做完作业了。
我点点头说:“你先去参加拔河比赛,结束后找我。我们一起把作业做好。”
他一听,满脸兴奋,向我鞠了一躬,跑出教室。
拔河比赛结束,这个男同学所在的一组赢了。老师没有帮他补课,而是带他回到教室进行比赛总结。赢的一组说,幸亏他及时赶到,否则就悬了;输的'一组说,如果不是他赶到,他们就赢了。他一下子成了班级的明星。
第二天,他不仅交了作业给老师,还交给老师一封信——
拔河比赛小组的胜利离不开我,我是主力。班级的进步也离不开我,我掉队就是拖全班的后腿。我要努力,做班级进步的主力。
这件事情发展到后来,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老师以前没少帮助这个男同学,但收效甚微,仿佛“山穷水路已无路”。一次并不正规的班级拔河比赛,起了关键的作用。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 篇3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教师:康晨霞
作为一线教师,工作中会有些混乱。通过阅读《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一书,我认为,教师对孩子包办太多,导致他们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我认为应该放手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教师要成为守望者。
反思自己平时的工作,我们对孩子的一切是不是包办太多?对孩子的呵护是不是太全面?我想是时候学会放手了,让我们的孩子在磨砺中成长。
一、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幼儿充分的空间
幼儿园活动是幼儿身体发展、智力发展和性格形成的良好途径。可是,幼儿园的安全问题又是头等大事,我们该怎么办呢?首先,安全教师要时刻牢记,绝不放松。
但是,请把它放在心里,不要挂在脸上,也就是所谓的里紧外松,以免给孩子造成压力。然后,我们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设计富有情节的游戏活动、营造自由宽松的运动环境氛围让幼儿自由活动, 但放手不等于放任。特别是户外活动时,可以事先周全考虑好环境、活动中的安全细节,准备充分,功课做足,教师和孩子就可以轻松愉快的一起活动了。
在老师的参与下,孩子们会玩的更加有趣和快乐。 幼儿的体能得到发展,情商也得到培养。
二、教师要适时介入,帮助幼儿健康发展
在组织活动时,教师不应让孩子们玩耍或**,而应制定具体的安全要求和游戏规则。在活动开始前让孩子们知道怎么玩。在孩子们的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和指导应该是适当的,教师只有在孩子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才能出现。
大多数时候,老师站在孩子的身后,充当观察者,为他们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们玩完游戏后,老师要及时组织孩子们的总结和评价活动,让孩子们讨论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努力。教师要掌握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环节,孩子要在游戏过程中学习规则。
只有这样。孩子的“玩”才是安全的、快乐的、有效的,孩子的发展才是健康的。
三、学会自我保护,让幼儿幸福成长
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作为教师应该怎样爱孩子?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育活动中,需要增加必要的生活课程,对儿童进行自我保护教育。
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小。比如,在户外活动前,老师教孩子正确使用设备,掌握游戏规则和动作要领。只有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才能快乐成长。
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我们不能因为窒息而停止进食,所以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和生命教育是一项常期不懈的工作。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成为儿童成长中的聪明领导者。所有孩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判断和解决。让孩子犯错,让孩子从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犯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教师只有做个有心人,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能力,适时指导,让幼儿成为最好的“自己”幼儿才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 篇4
当您徘徊在琳琅满目的商场中时是否曾经为了一双款式新颖、价位适中的鞋子而为之心动呢?很多时候当试穿的时候会发现这双鞋并不合脚。这时候,售货员准会适时地为您解除掉心头的疑虑“新鞋都这样,穿穿就好了。”也许一双鞋由新到旧,终究会有合脚的时候。但是实在不能为了自己喜欢而让自己的脚受那份委屈。
近期,和大家一起阅读了《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个比喻是多么地恰当。一双鞋不合脚可以转送友人,可以大方丢弃。但是,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孩子来磨合教育这双鞋吗?答案当然是:否。
鞋子舒不舒服,脚最知道。老话是这么说的,多么浅显而深刻的道理。轮到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却又总是犯毛病。别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家的孩子不会,那简直就是被时代抛弃;别人家的孩子学钢琴,咱家的孩子就也得把哆来咪唱出个调调来;别人家孩子学舞蹈,自己家的孩子也需要练个压腿劈叉;自家孩子的命运和发展就完全掌握在别人家孩子的手掌心里。试问,您考虑过自己家的孩子究竟喜欢这些吗?您家的孩子真的适合学习这些吗?把自己生得可爱的小脚丫非得伸到一双并不合脚的鞋子里,您考虑过“脚”的感受吗?
这个问题还可以再衍生一下。因为我们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就是造鞋的工人。这么说我们的责任就更大了,任务也更加艰巨了。因为我们的鞋不止给自家孩子穿,还得给全班的孩子穿。买一双适合自己脚的鞋穿穿总不是件太难的事,而要让全班的小脚丫都穿着舒服,那可就是一件大难事了。真的是找不到一双鞋能让全班所有的孩子都能穿,还要穿的舒服。
在很久以前看过一幅讽喻教育的漫画,画中一个个小朋友顶着各种各样的小脑袋——绝少有两个一样的,他们走进了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当他们再走出来的时候竟然所有的小朋友的脑袋都变成了相同的形状,而且大小也绝无两样。现在从这本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双坚不可摧的鞋磨平了所有的脚。这当然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也不是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目标。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佳状态应该是为每个孩子打造一个不同的发展轨迹。班级中总有一些孩子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是成为了一些老师眼中的“另类”。其实,每一个孩子来到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都应该享有这样的权利,他们同样应该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这才是一双舒服的鞋。而不是,为他们箍上一双不合适的鞋,还妄想让他们变得和其他孩子一样。如果如此,后果很可能就是一次失败的教育毁了孩子的童年。
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归到这本书中来看。孩子的童年生活快不快乐除了家庭因素,我们所提供的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所以,我乐做一名“造鞋人”,为每个来接受教育的孩子提供一双纯手工打造的只适合他一个人的“鞋”。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 篇5
一个创造鞋子的人,决心让穿鞋的人感到合适,决心让自己的鞋帮助穿鞋的人更好的走路,造鞋人就必须忘记自己的需要去了解和感受那些穿鞋的人的感受和需要,造鞋人一定要精益求精让自己造出的'鞋是一双好鞋,造鞋人深知鞋子适合于脚才是好鞋。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孩子就是那只有感受,有使命,有需求的脚,我们就是给这样的脚造鞋的人。因此,我们要造出适合于孩子的教育,就必须要忘我的感受孩子,了解孩子,研究教育,使我们成为有感受力的,能够尊重孩子需要的,能力高超的制鞋人。
一直听同事说《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本书很值得一看,于是利用暑假买来看了看,给我的感触很大,下面分享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自己的一点点感想:
帮助孩子建构起道德自律的人格特质
案例太长了,大致过程是:一个孩子带了玩具小汽车,但班级要求不能带,老师代为保管不同意,申请放自己的书包里,保证不拿出来。下课时给好朋友看,好朋友一用力,汽车车头断了。案例中老师的处理是:自己与孩子平视,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知道书包里有汽车,通过这个机会让两个孩子都能回顾自己当初的动机和意图,以便发现后来事情有了怎样的变化及其原因,通过这个过程,使孩子了解自己和他人,由此判断自己该怎样选择恰当的行为。看到这里我不经反思: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我想态度一定不会太好,因为孩子闯祸了,一定是先批评后了解。不会考虑到深层次的教育意义,教育时机把握不住。而案例中老师最后是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补救的。老师抓住了教育时机,老师知道,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控制力不会通过这一件事就建构起来,但有人持续这样帮助孩子,孩子的自律一定能建构起来。反思:将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作为教育机会,当事情发生后,让孩子根据相关后果自己做判断。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 篇6
“李跃儿教育”是国内幼儿教育的知名品牌之一,是由李跃儿和她的先生徐晓平及其团队,经过22年与孩子接触、十几年对现代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在兼顾中国国情、融合西方教育的前提下,总结形成的一套集儿童人格建构、心理保护与成长的教育。《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是芭学园培训本园新教师的指导手册。
但是,我们愿意用我们的孩子跑进来教育这双鞋吗?答案当然是:不行。
鞋子舒不舒服,脚最知道。老话是这么说的,多么浅显而深刻的道理。轮到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却又总是犯了削足适履的毛病。
别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家的孩子不会个语法,那简直就是被时代抛弃;别人家的孩子学钢琴,咱家的孩子就也得把哆来咪唱出个调调来,别人家的孩子去学奥数,自己家的孩子就也得弄明白个鸡兔同笼这样生活里找也找不出来的怪问题。自己孩子的命运和发展完全掌握在别人孩子的手中。试问,您考虑过自己家的孩子究竟喜欢这些吗?
您家的孩子真的适合学习这些吗?把自己生得可爱的小脚丫非得伸到一双并不合脚的鞋子里,您考虑过“脚”的感受吗?
我曾经问过一些孩子一个问题:你认为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天真的孩子的回答真是:
天天去游乐园玩。
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玩
每周和哥哥一起去玩
和好朋友一起玩
过生日,喜欢吃蛋糕,喜欢得不得了
看,“幼稚、直白”的回答中这是多么透明的真实啊,没错,小孩子他能喜欢什么,吃、玩,这是孩子特有孩子的天性,这些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孩子有吃的本性,由于世俗道德尚未形成,他们的吃的本性比成年人更直接。然而在大人眼里,这都要不得,是贪婪,为了让孩子清廉一些、正直一些,大人们剥夺了孩子们吃的权利;孩子有玩的天性,然而大人却不准孩子玩,要玩也要在大人规定的时间、规定的伙伴、规定的玩具里玩。
孩子们做很多事情都是以玩耍为出发点,既然是玩耍,就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玩耍本身的乐趣上,与好坏无关,与是非无关,与成败无关。然而,成年人不得不用自己非常有限的价值观和智力去判断和干预,孩子们被剥夺了乐趣。在**的心理暴力下,一切都失去了游戏的本意,而成为一种主体、一种斗争、一种使命、一种道德。
那孩子的幸福在**?孩子们的幸福在自由的游戏中,在奇异的探索中,在无限的梦想中,在纯真的笑声中,在健康的成长中。
这个问题还可以再加深一下。因为我们是从事教育的人,也就是制鞋的工人。所以我们的责任和任务更加艰巨。
因为我们的鞋不仅是给孩子穿的,也是给全班同学穿的。买一双适合自己脚的鞋穿穿总不是件太难的事,而要让全班的小脚丫都穿着舒服,那可就是一件大难事了。
现在从这本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双坚不可摧的鞋子,能让所有的脚都光滑。当然,这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也不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目的。教育的最高层次和最佳状态应该是为每个儿童创造不同的发展道路。
班级中总有一些孩子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是成为了一些老师眼中的“另类”。事实上,每个孩子来学校接受教育时都应该享有这项权利。教师也应该尊重和平等对待他们。这才是一双舒服的鞋。
而不是,为他们箍上一双不合适的鞋,还妄想让他们变得和其他孩子一样。如果如此,后果很可能就是一次失败的教育毁了孩子的童年。
孩子的童年生活快不快乐除了家庭因素,我们所提供的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所以,我乐做一名“造鞋人”,为每个来接受教育的孩子提供一双纯手工打造的只适合他一个人的“鞋”。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 篇7
——第一周小记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先是看了看题目,《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一双鞋不合脚可以转送友人,可以大方丢弃。但是,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孩子跑进去教育这双鞋吗?答案当然是“no”!
再看了看作者:李跃儿,这位知名儿童教育家,让我们做幼教行业的早已耳濡目染,在芭学园拍摄的纪实片《小人国》,让我看到一个好的幼儿园可以是怎样的,一个体现现代儿童观、尊重儿童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当然这也是我理想中的幼儿园。
那么,我们应该给孩子们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呢?李跃儿解释了这个问题:孩子的教育就是生活中的教育。
我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家。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是为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而感到骄傲和满足。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汗颜呀!我离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太远了。
回顾我的教育生涯,我在许多地方感到内疚和不安。当我还是一名教师的时候,我对教育的理解和投入只是自由和热情的。曾经为了让孩子完成作业而留学生不回家吃饭,虽然我去给他们买来吃的,我觉得自己对孩子非常的负责,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用心。
但是,并没有得到家长和孩子的理解。现在想起来,其实就是缺乏真爱。 以后,逐渐在教育里摸索、**,才又慢慢重新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恢复了最初的热情,少了过去的任性,多了一份责任,少了过去的焦躁,多了一份为人母后的爱心。
芭学园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儿童建构完整的人格。孩子的个性元素越完整,就越容易生存。事实上,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存。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对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背后的理念有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有深刻的理解。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老师能了解一点教育理念, 因为了解教育理念能帮助老师理解自己的幼儿园为什么要方向的确定,以便可以放心去干活,而不是时刻担心自己的努力是否会适得其反。
冯教授: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孩子。以前,我只觉得我更了解孩子,更尊重他们。但读完这本书,我真的很惭愧。
从书中老师的行为来看,我认为他们真的把孩子当成了一个睿智、体贴、通情达理的人,一个平等的对话对象。比如辰辰在等待南德事件。一开始,我在想,大兴为什么不带领辰辰和其他朋友交朋友呢?但后来我发现他在遵循着一个原则:
尊重儿童,让他们有充分的自由,把儿童置于教育主体的绝对地位,教师只起到观察和帮助儿童自我发展的作用。再如,辰辰在大雪天等南德时,也许处于爱护孩子的角度,我会把她抱进教室,而大***既表现出关心爱护,如把自己的围巾取下给孩子围上,更表现出理解和尊重,陪着她等。
像池亦洋这样的孩子每个班都会有的,每到这时,我都会希望如果到别的班就好了,或者有转到别的幼儿园的想法。伟大领袖的耐心、语言和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她在保护着池亦洋的同时,也在保护着他的家长,没有告诉家长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各种行为,让这个打遍全班无敌手,一个朋友也没有的孩子,变得帮助他人,懂得分享,孩子愿意跟他玩。
当家长们对池亦洋经常欺负同伴有意见,甚至想让幼儿园把他转走时,大***却肯定了池亦洋身上的男子气“给很多男孩子树立了榜样”,这句话让我很感动。大***背负着压力,留下他,给家长明确的交代,她做到了。这与我以前的想法真是天地之差啊!
当池亦洋长大后,他会很感激见到这么好的老师,他的父母也会更加感动。
大***对锡坤事件的处理,更让我震撼。对于锡坤这个小家伙所做的一切,我想不管在家还是幼儿园,都不会允许他这样做的,可大***做到了。想象一下,我在工作中大声喊叫,扼杀了很多孩子的探索欲望,钦佩大恒,同时也感到有点惭愧。
老师所给予孩子的并非一个“爱”字就可以诠释,则需要老师的教育机智,和提供适时的帮助。尊重儿童和与儿童平等交流是当今教育的最终目标。
书里有太多我学***西,有太多感触、感慨。突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有灵魂的震憾,有情感的升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父母和老师都会说是爱孩子的。但是怎样的爱才是恰到好处?
这确是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也是现代教育理论中经常争论的话题。而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亮点,再爱也要有权利,再爱也要有规则。
我衷心希望我们所有的孩子都生活在学校的公园里,在与老师平等的关系和自由的发展中成长,回归自然。那时,生活就是教育。正如书的题目“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 篇8
当您徘徊在琳琅满目的商场中时是否曾经为了一双款式新颖、价位适中的鞋子而心旌摇荡呢?很多时候当试穿的时候会发现这双鞋并不合脚。这时候,售货员准保会适时地为您解除掉心头的疑虑“新鞋都这样,穿穿就好了。”也许一双鞋由新到旧,终究会有合脚的时候。也许,最后这双令您爱不释手的鞋的命运只能是束之高阁——实在是不能为了自己喜欢而让自己的脚受那份委屈。
假期里,学校推荐我们阅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掩卷遐思,这个比喻是多么地恰当。一双鞋不合脚可以转送友人,可以大方丢弃。但是,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孩子来磨合教育这双鞋吗?答案当然是:NO。
鞋子舒不舒服,脚最知道。老话是这么说的,多么浅显而深刻的道理。轮到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却又总是犯了削足适履的毛病。别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家的孩子不会个NEC、3L/新概念,那简直就是被时代抛弃;别人家的孩子学钢琴,咱家的孩子就也得把哆来咪唱出个调调来,别人家的孩子去学奥数,自己家的孩子就也得弄明白个鸡兔同笼这样生活里找也找不出来的怪问题。自家孩子的命运和发展就完全掌握在别人家孩子的手掌心里。试问,您考虑过自己家的孩子究竟喜欢这些吗?您家的孩子真的适合学习这些吗?把自己生得可爱的小脚丫非得伸到一双并不合脚的鞋子里,您考虑过“脚”的感受吗?
这个问题还可以再衍生一下。因为我们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就是造鞋的工人。这么说我们的责任就更大了,任务也更加艰巨了。因为我们的鞋不止给自家孩子穿,还得给全班的孩子穿。买一双适合自己脚的鞋穿穿总不是件太难的事,而要让全班的小脚丫都穿着舒服,那可就是一件大难事了。真的是找不到一双鞋能让全班所有的孩子都能穿,还要穿的舒服。
在很久以前看过一幅讽喻教育的漫画,画中一个个小朋友顶着各种各样的小脑袋——绝少有两个一样的,他们走进了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当他们再走出来的时候竟然所有的小朋友的脑袋都变成了相同的形状,而且大小也绝无两样。现在从这本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双坚不可摧的鞋磨平了所有的脚。这当然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也不是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目标。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佳状态应该是为每个孩子打造一个不同的发展轨迹。班级中总有一些孩子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是成为了一些老师眼中的“另类”。其实,每一个孩子来到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都应该享有这样的权利,他们同样应该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这才是一双舒服的鞋。而不是,为他们箍上一双不合适的鞋,还妄想让他们变得和其他孩子一样。如果如此,后果很可能就是一次失败的教育毁了孩子的童年。
说到脚和鞋,我倒是有一个想法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不妨来做一个“超市”,让孩子自己来选鞋。商务正装还是日常休闲,高腰靴子还是夏季凉拖都应该货源充足,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能够在班级中多了一些适合自己的选择,一定能为自己选择到一双称心如意的“鞋”了。举个例子来说。在我们班中,一些班级干部的任命都是孩子自己来选择的。干活不怕脏不怕累的,就来竞选个劳动委员;能歌善舞有表演能力的,就来竞选个文艺委员,等等等等。除了这些常规的班级干部外,还有一些是孩子自创的职位,例如说每节课在教室门口提醒同学们穿衣服的、专职侍弄班级的花和喂鱼的、提醒同学们午饭前要用湿巾擦手的、甚至简单到就负责随时根据教室明暗情况来开灯闭灯的活也都有人抢着干,而且干得还很好,很负责。我想这就是他们选择了合适的鞋吧。
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归到这本书中来看。孩子的童年生活快不快乐除了家庭因素,我们所提供的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所以,我乐做一名“造鞋人”,为每个来接受教育的孩子提供一双纯手工打造的只适合他一个人的“鞋”。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 篇9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600字:
在昕灵树幼儿园上班也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期间,我看了李跃儿老师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本书,刚开始自己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可看的,教育不都是“为了孩子”嘛,可是慢慢的你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传统教学有不一样的地方,芭学园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指导思想,以西方发展心理学为依据来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物种的表现常识,保护儿童天性,保证在帮助孩子的前提下不破坏孩子的天然特质为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很多都是以讲知识,说教的形式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芭学园恰恰相反,是将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作为教育机会,当事情发生后,让孩子根据相关后果自己进行判断,根据后果控制自己的行为,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那幼儿教师就是孩子的第二任教师,为此,读后感.芭学园在这方面主要帮助孩子进行三个方面的建构,分别是帮助孩子建构起道德自律的人格特质、帮助孩子建构起智力自主的思维模式和帮助孩子建构起有利于生存的基本能力。这三个方面的建构,将使孩子具有完整的人格和易于生存的基础能力。
芭学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完整任何的孩子,要完成这个教育目标,教育者必须心中充满爱,这样才能更好的爱孩子、理解孩子和尊重孩子。在工作上面,教师也是要不断提升自己,具有帮助孩子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孩子的引导者。
以上就是我对芭学园的教育理念的第一感受,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的提高自己,向其他老师学习。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 篇10
教育家李跃儿形象地将孩子比喻成脚,教育方法比喻成鞋,而教育者则是造鞋人。事实上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原生家庭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够设计出适合于孩子的教育方法。“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句话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从事教育的决心。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孩子的教育当中,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书中“芭学园的教师守则”这部分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教给了我们方法。“守则”中不仅告诉我们对待孩子应该有的态度,和孩子说话的方式以及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的方法,而且还有与同事和家长的相处方法,更有对教师自身修养提升的要求。细读守则会发现,在幼儿园里教师会遇到的人或事,都不必迷茫,“守则”无疑给了我们指引。读后感·也正因为“守则”,芭学园里的教师尊重每个孩子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行为有的是尊重和理解,正是有了这样良好师生关系,如此健康的精神环境,孩子们可以和老师敞开心扉地交谈,可以表现出真实的自我……芭学园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并体验自己的童年生活,积累利于其终身发展的成长经历,为其幸福人生掀开第一篇章,使孩子具有完整的人格和易于生存的基础能力。
以后的教育中,希望自己深记“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教育理念,学习“芭学园的教师守则”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当中,努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