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治理方案(精华6篇)

2024-02-11 16:00:05 治理方案

治理方案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规范电力安全隐患(以下简称“隐患”)排查治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和电力安全事件发生,依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电力安全隐患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电监安全〔,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隐患,是指电力生产和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或影响电力(热力)正常供应,或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威胁的设备设施不安全状态、不良工作环境以及安全管理方面的缺失等。

第三条

各级企业应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理念。做到与反违章、安全检查等日常基础工作相结合,建立隐患识别、评估、防控和治理等全过程管理体系。

第四条

各级企业应加强生产、基建等全过程的危险源辨识和控制,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落实完善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防止危险源控制措施失效成为隐患。重点加强火电厂液氨罐等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坚决防范重大危险源成为重大隐患。

第五条

公司系统电力生产、建设等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及其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六条

集团公司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政府相关部门工作要求,制定隐患排查治理管理规定;

(二)组织公司系统全面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研究存在的共性与突出问题,提出对策;

(三)对Ⅰ级重大隐患进行挂牌督办,验证治理效果等。

第七条

二级公司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执行政府相关部门和集团公司工作部署,组织所属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研究存在的共性和突出问题,制定并落实改进方案;组织开展隐患审查认定和治理效果评价;

(二)督促落实隐患排查及整改工作;对Ⅱ级重大隐患进行挂牌督办;

(三)按时上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信息等。

第八条

基层企业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执行政府相关部门和上级单位工作部署,制定本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规定,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二)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分析存在问题,安排并落实好所需费用,制定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三)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

(四)及时上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重大隐患应即时报告。

第九条

各级人员职责

(一)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应履行下列职责:

1。组织制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定期组织全面的事故隐患排查。

3。保障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资金投入。

4。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

法规和上级规定的其他职责等。

(二)生产技术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设施及相关规章制度执行等工作全面负责,及时落实事故隐患治理专项费用,定期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送隐患信息。

(三)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负责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监督各部门、班组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和涉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监督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责任制、整改及防范措施、资金、期限的落实和组织应急预案的制定。

(四)消防管理部门和环保管理部门对火灾、环保等安全隐患排查负责,及时落实事故隐患治理专项费用,定期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送隐患信息。

(五)各级从业人员是所辖生产设备、安全设施、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等事故隐患排查的责任主体,负责对隐患的排查、登记、报告,实施整改治理,并根据职责分工,定期报送事故隐患信息。

第三章

分级分类

第十条

隐患分为人身安全隐患、电力安全事故隐患、设备设施事故隐患、大坝安全隐患、安全管理隐患和其他事故隐患等六类。

第十一条

根据隐患的危害程度,隐患分为重大隐患和一般隐患。其中:重大隐患分为Ⅰ级重大隐患和Ⅱ级重大隐患。

第十二条

重大隐患是指可能造成一般以上人身伤亡事故、电力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的电力设备事故和其他对社会造成较大影响事故的隐患。

(一)Ⅰ级重大隐患主要包括:

1.人身安全隐患:可能导致10人以上死亡,或者50人以上重伤事故的隐患。

2.电力安全事故隐患:可能导致发生国务院第599号令《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的较大以上电力安全事故的隐患。

3.设备设施事故隐患: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设备事故的隐患。

4.大坝安全隐患:可能造成水电站大坝或者燃煤发电厂贮灰场大坝溃决的隐患。

5.其他事故隐患:可能导致发生《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重大以上环境污染事故的隐患。

(二)Ⅱ级重大隐患主要包括:

50人以下重伤事故的隐患。

2.电力安全事故隐患:可能导致发生国务院第599号令《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的一般电力安全事故的隐患。

5000万元以下的设备事故的隐患。

结构物或边坡垮塌、泄洪设施或挡水结构不能正常运行的隐患,或者造成燃煤发电厂贮灰场大坝断裂、倒塌、滑移、灰水灰渣泄漏、排洪设施损坏的隐患。

并网安全性评价未定期开展,水电站大坝未开展安全注册和定期检查,燃煤发电厂贮灰场大坝未开展安全评估等隐患。

6.其他事故隐患:可能导致发生《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和《公安部关于修改的决定》规定的火灾事故隐患;可能导致发生《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一般和较大等级的环境污染事故的隐患。

第十三条

一般隐患是指可能造成电力安全事件,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设备事故,人身轻伤和其他对社会造成影响事故的隐患。

第四章

认定原则

第十四条

事故隐患等级应在客观因素最不利的情况下,按照其可能直接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来认定。不同类型的隐患,应按照其可能导致不同等级事故(事件)的最严重程度认定。

第十五条

人身安全隐患的认定

(一)死伤人数按隐患可能导致的最严重后果计算,可能导致重伤的按死亡计算。

(二)在特定条件下,确认不会导致人身死亡和重伤的隐患,可以认定为人身轻伤。

第十六条

电力安全事故(事件)隐患的认定

(一)在认定隐患可能造成发电厂或者变电站全厂(站)对外停电事故(事件)时,不考虑其可能对电网造成的电压波动。

(二)在认定隐患可能造成发电机组故障停运事故(事件)时,不考虑其可能导致的电网减负荷。

(三)供热电厂停止供热是指所有时间段的供热中断。

第十七条

设备设施事故隐患的认定

(一)设备设施事故隐患的认定应按照隐患可能造成最严重的设备设施损坏计算。造成设备部分零部件损坏,但无法更换损坏零部件的,应计算整套设备的损失。

(二)隐患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损失,或者为恢复其功能所发生的备品配件、材料、人工、运输、清理等费用以及事故罚款、赔偿费用等。

(三)设备设施的修复和整改时间认定,按照设备设施正常采购、修复及更换时间来计算,特殊设备考虑厂家标准制造时间。

第十八条

大坝安全隐患的认定

按照《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管理规定》,安全等级评定为险坝的水电站大坝,定为Ⅰ级重大隐患;安全等级评定为病坝的水电站大坝,定为Ⅱ级重大隐患。按照《燃煤发电厂贮灰场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电监安全〔,安全等级评定为险态灰场的燃煤发电厂贮灰场,定为Ⅰ级重大隐患;安全等级评定为病态灰场的燃煤发电厂贮灰场,定为Ⅱ级重大隐患。

第十九条

安全管理隐患的认定

(一)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未成立,是指未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要求设立独立的安全监督管理机构。

(二)安全责任制未建立,是指未能明确企业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和现场生产人员在生产运营和建设施工中应负有的安全责任。

(三)安全管理制度严重缺失,是指未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发电企业和电力建设项目按照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标准,“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部分得分没能达到36分以上的。

(四)应急预案严重缺失,是指企业未能按照国家、行业和集团公司有关应急预案要求编制综合应急预案;或者编制的应急预案内容不符合要求。

(五)应急演练未开展,是指没有按照演练计划开展应急演练或虽已开展应急演练但无相关记录和总结的。

(六)安全培训不到位,是指未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要求,实行三项岗位人员(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

(七)发电机组(风电场)并网安全性评价未开展,是指未按照《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条件及评价(试行)》、《风力发电场并网安全条件及评价》要求开展并网安全性评价工作的。

(八)水电站大坝未开展安全注册和定期检查,是指水电站未按照《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管理规定》开展大坝安全注册和定期检查。燃煤发电厂未按照《燃煤发电厂贮灰场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开展贮灰场大坝安全等级评定。

(九)未执行“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安全、职业健康、消防、环境保护等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十)特种设备未通过检验,是指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未按规定进行登记、通过检验合格或超期使用。

第二十条

火灾事故隐患的认定

(一)影响人员疏散或者灭火救援的;

(二)消防设施不完好有效,影响防火灭火功能的;

(三)擅自改变防火分区,容易导致火势蔓延、扩大的;

(四)在人员密集场所违反消防安全规定,使用、存储化学品的;

(五)不符合城市消防安全布局要求,影响公共安全的;

(六)其他违反消防法规的情形。

第二十一条

环境污染事故隐患的排查认定

按照因危险源泄漏可能对人身、设备设施、大气、水源等方面造成的危害程度,以及因环境污染可能引发的跨行政区域纠纷的严重程度认定。

第五章

排查治理

第二十二条

各基层企业要将隐患排查治理与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日常、定期、专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

(一)日常隐患排查

1。日常巡回检查。

2。设备“点检”和定期分析。

3。各级生产管理人员的日常检查等。

(二)定期隐患排查

检查、试验、化验等。

并网安全性评价、安全风险评估、大坝定检与注册、两措检查等。

秋检、防汛度汛。

安全生产标准化等。

(三)专项隐患排查

社会活动、庆典等,具有重大影响和特定规模的安全保电检查。

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等组织开展的专项或专业检查。

3。结合集团公司要求和企业自身需要组织的专项安全检查。

4。针对特定事故开展的专项检查等。

第二十三条

隐患排查应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基层企业要组织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和一线人员开展隐患排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规程、标准进行。各类排查应发动全员参与、认真细致,定期排查应全面系统、专业深入,专项排查应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

第二十四条

各级企业应加强隐患的闭环管理。隐患应按治理计划进行整改验收,验收合格予以注销备案,不合格的重新组织整改。企业应每年落实隐患治理专项资金预算,确保隐患治理资金需求。

第二十五条

隐患治理前应建立监控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已采取的临时安全措施、隐患状态监控责任人、隐患状态汇报时间间隔等。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根据隐患可能造成的最大后果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隐患进一步扩大时采取的应急措施。

第二十七条

企业强化隐患治理前实行应急值守,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信息沟通和事故响应应急机制,有效保障安全生产。

第二十八条

各级企业应制定实施事故隐患排查举报、奖励制度,对发现、排除和及时报告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按隐患可能导致的后果依据相关规定给予奖励和表彰。

第二十九条

各级企业应建立隐患排查教育培训制度,开展专项培训,提高全员隐患排查治理能力。基层企业对承包承租项目应监督落实承包单位隐患排查工作。

第三十条

上级公司应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及时掌握重大隐患整改工作进度,对于隐患整改责任不落实、未能按期完成整改的基层企业,约谈基层企业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根据情况派驻督导组。

第六章

挂牌督办

第三十一条

重大隐患实行审查与挂牌督办制度。

(一)企业自评为重大隐患的,应即时向二级公司报告。涉及消防、环保、防洪、航运和灌溉等重大隐患,要同时报告地方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协调整改。

(二)二级公司对重大隐患应及时组织评审,构成重大隐患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下达重大隐患挂牌督办通知单并挂牌督办,同时报告集团公司。

(三)集团公司负责对重大隐患进行审查,构成Ⅰ级重大隐患的,向二级公司下达重大隐患挂牌督办通知单并进行督办。

第三十二条

重大隐患挂牌督办通知单主要包括:督办名称、督办事项、整改和过程防控要求、办理期限、督办解除程序和方式。

第七章

信息报送

第三十三条

二级公司应每月政府相关部门报送上月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见附表1,于每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报送上季度隐患排查治理总结,元月5日前报送上年度总结。

第三十四条

重大隐患实行即时报告制度。信息报告按附表2填报;经评估为Ⅰ级且整改时间超过180天的重大隐患,应于2个工作日内将重大隐患信息报送政府相关部门。

第三十五条

对排查评估、及时上报隐患并得到有效防范、治理的,应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对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不力,导致发生内部统计及以上事故的,按照集团公司相关规定进行考核。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由集团公司火电产业部、水电与新能源产业部负责解释。

治理方案 篇2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成立区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制定慢病综合防治规划和计划,研究解决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对防治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奖惩。成立临床专家组和健康教育专家组,提供临床技术和干预技术支撑。

(二)注重培训,提高能力。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强化区疾控中心、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防治专业人员配置,注重专兼职慢性病防治人员的业务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全区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

(三)加大投入,强化保障。各级政府从保障广大群众健康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大经费投入,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和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综合防治项目工作经费,出台优惠措施,鼓励群众坚持规范治疗,切实提高慢性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

(四)广泛宣传,提高意识。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帮助群众了解不良生活行为与慢性病的关系,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能力。

治理方案 篇3

(一)丰富教育载体倡导健康行为项目。充分发挥卫计资源整合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康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在原有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慢性病干预模式下,3年内在全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全面推行健康干预工具(控油壶、限盐勺、体重指数计算尺),对农民吃、行进行量化干预。

(二)落实慢性病星级管理基础项目

1、五星级乡镇

(1)强化随访管理,严格质量控制。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情况,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个级别,责任医生按每级要求进行管理;中心每月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分级管理质量。

(2)开展患者靶器官损害监测,逐步实施分层管理。进一步深化三级管理,先选择2—3个社区每年对管理的患者进行心、肾、脑、眼底等靶器官检查,密切观察受损情况,及时调整管理级别与干预计划,开展分层管理,积累经验,3年内在全镇全面实施。

(3)进一步做好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管理工作。在高危人群管理试点的基础上,扩大管理覆盖人群,争取3年内管理人数达到2000人,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每季一次给予个体化生活方式的指导,进行危险因素干预,每半年对其进行健康检查,开展干预效果评价,对转成健康人群者撤销高危管理,对发展成患者的人群纳入专项管理。

(4)规范慢性病健康俱乐部活动,大力开展同伴教育。根据患者需求,通过举办讲座、专家健康咨询等方式每季开展一次俱乐部活动;充分发挥同伴教育骨干力量,经常性开展互动交流;完善同伴教育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2、四星级乡镇

(1)分级管理、综合干预。进一步深化高血压患者三级管理,根据患者年初血压水平,分为轻、中、重度三个级别,按每级要求进行管理。轻、中度患者,以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为重点,重度患者,以监测靶器官损害为重点,实施个体化管理。

(2)加强监测、规范管理。进一步强化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每季随访一次并测量血压及血糖,以饮食、运动等行为干预指导为重点,密切监测并发症,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干预计划,提高规范管理率。

(3)效果评价、稳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站为单位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评价,根据结果,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找出控制不良影响因素或原因,提升农村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质量。

(4)开展高危人群干预,控制危险因素。在部分社区开展高危人群管理试点,3年内管理人数达到1000人,对筛选出的高危人群每半年一次给予个体化生活方式的指导,开具健康教育处方,每年对其进行健康检查,实时进行效果评价。

(5)创新宣传载体,提升不同人群健康素养。进一步拓宽健康教育宣传途径,丰富宣传载体,通过宣讲团、数字电影、手机短信、编制顺口溜等载体,紧把农民健康教育需求脉搏,掌握农民健康教育需求,针对不同社区、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着力增强农民参与健康教育的积极性,自觉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效果。

3、三星级乡镇

(1)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社区基础信息资料,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夯实慢性病防治工作基础。

(2)通过农民健康体检、机会性筛查和重点人群筛查等途径,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异常患者,严格执行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复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管理。

(3)严格按照三级管理要求,轻、中度患者,每季一次,重度患者每月一次,对其进行干预指导,规范随访程序与干预内容,提高规范管理率及控制率,早期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及时转诊。

(4)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三)打造“一乡一品”慢性病特色管理项目

1、创新服务手段。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利用“点对点”电子技术开展慢性病移动随访服务,实现社区责任医生用掌上电脑上门实时录入随访内容、提供电子健康教育处方,为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提供经验积累。同时,依托短信平台和网络资源,广泛传播慢性病防治知识,提高人群的受益面和教育质量。

2、创新服务载体。组建由乡镇公共卫生联络员、社区责任医生、有一定威望的社区居民组成的慢性病防治宣传志愿者团队,采取健康俱乐部、同伴教育、“身体力行”活动等形式开展宣传,促使居民自觉主动地获取健康知识,提高慢性病人和亚健康人群的'自我管理水平。

3、依托中医适宜技术。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以改善体质和增进健康为目的,积极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技术,整合针灸、推拿、膏方等传统中医预防保健及心身医学方法,根据体质类型建立针对性、个性化的辨体防治方案,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4、依托卫体合作机制。位处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可以聘请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太极剑)教练,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培训,发挥传统体育项目的养生健身优势,促使亚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达到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

治理方案 篇4

为深入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整合基层服务资源,不断完善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夯实基层基础,统筹推进农村各项工作落实,加快构建“网格化监管、一体化执法”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全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行政审批权下放、执法力量下沉”为突破,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强化行政职能整合,实现监管、执法分离,做到“一张网格抓监管、一支队伍管执法”,实现精准精细监管、依法依规行政。

二、深化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精准精细监管服务指挥平台

(一)网格化阵地建设。镇级网格化服务中心建设,在镇综治中心设立网格化指挥调度中心,建设网格化智能管理平台。严格落实网格分级负责制,发挥网格监管服务职能,建立风险预防机制,形成工作联动、问题联治、服务联同的治理格局,实现信息处置高效集约化,推动精准精细网格化服务管理。村级网格化服务中心建设,在各村设置网格化服务管理办公室,第一批建设6个村级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设置制度门牌、办公桌椅,规范业务办理流程,做好日常值班值守,第二批剩余村庄全面推开,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

(二)工作开展模式:

(1)日巡查:由自然村基础网格员按照巡查内容每天在各自责任网格进行巡查,将巡查情况向网格长汇报签字后由社会治理网格员上报镇网格化中心。

(2)月排查:每月1日和15日由三级网格长(自然村主职干部)组织本村所有基础网格员对全村进行集中排查,重点检验日巡查成效,摸排问题隐患。

(3)季度联查:每个季度初以工作区为单位,工作区书记牵头,组织工作区网格员对全工作区范围内进行联合检查,确保巡查范围无死角,巡查内容不遗漏。

(4)会商机制:每周由镇网格化办公室牵头对收集的二、三级网格处理困难的问题,组织网格化领导小组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会商处理,对乡镇无法处置的按程序上报县网格化中心。

三、网格布局及工作职责

(一)“一级网格”:镇级网格

镇党委书记、镇长为一级网格长。设立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综治中心、派出所、国土所、环保办、安监办、民政办、供电所、便民服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财经服务中心、行政执法中队、人居环境整治办、乡建办、12345热线办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

主要职责:负责全镇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运行管理,制定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培训方案;协调解决重大事项,制定工作计划,安排部署工作任务;负责对下级网格进行考核、评估、监督与管理,做好与上级网格的对接工作。

(二)“二级网格”:工作区网格和企业网格

工作区网格:共划分为5个工作区网格,各工作区书记、主任为二级网格长。

主要职责:负责做好本网格的管理与服务等综合工作,落实好镇网格化管理服务办公室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负责督促三级网格落实月巡查工作制度,牵头落实季度联查工作机制,及时将各类动态情况反馈至网格化管理服务办公室,检查网格工作记录等。

企业网格:共划分为19个企业网格,各帮包企业领导为企业网格长,负责本企业的各项事项巡查上报工作。

(三)“三级网格”:36个村级网格

以自然村为单位共划分36个村级网格,书记或村民大组负责人为三级网格长,对本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负总责,“两委”成员及“三大员”为各村基础网格员,对辖区内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做好巡查上报工作。

主要职责:三级网格长负责半月召集村“两委”成员、”三大员、村务监督委员会、老党员老干部及志愿调解员会议,听取各基础网格员对巡查出未落实的问题及辖区内村级重大事务进行研判处理,填写工作纪实;对6类18项数据由三级网格长签字后,由社会治理网格员通过微信群直报镇网格化服务中心。

四、完善网格化运行机制

压实监管责任。镇网格化服务中心统筹力量,把监管作为预防违法问题的主要手段,解决落实网格员直报问题、审批事项问题和执法处置后续监管问题,及时化解苗头性问题,减少违法现象发生,减轻执法工作压力。

畅通网格化服务中心信息渠道。公开镇网格化服务中心电话0539-3621002。建立网格员直报制度,一是通过热线电话直报;二是镇网格化服务中心专职人员与基层网格员建立微信,通过微信一对一直报信息;三是网格员通过手机微信群对6类18项数据直报网格化服务中心。同时,积极发挥群众监督和12345政务服务热线作用,实现监管责任全覆盖、无盲点。

建立容错纠错正向激励机制。对信息报送不及时,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消除影响的,视情况予以容错免责或减责。实行首报激励机制,涉及安保维稳类、违法建设类、安全生产类、环境保护类等底线工作和负面舆情信息,第一个直报网格化服务中心的,给予一定奖励激励。

落实监管失责问责机制。镇网格化服务中心对各村上报数据进行汇总,对通过群众举报、数据分析等发现未上报的,对村居未及时上报,造成工作被动产生不良影响的`落实追责问责。

五、整合执法队伍,建立一体化综合执法队伍

按照县委执法力量下沉部署,用好“村呼镇应、镇呼县应、民呼我应”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乡镇执法队伍“县派镇管”,整合全镇执法力量和执法部门,建立跨领域跨部门一体化综合执法办公室,实现“监管执法两分离,一支队伍管执法”。

1、整合执法队伍。建立综合执法队伍,实行集中统一办公,对执法事项进行集中分类管理,明确执法权限,根据日常工作分工,由有关镇级领导班子成员分管,设立工作组,各工作组组长作为综合执法队伍核心力量,涉及相关执法任务时,由分管领导会同工作组组长提报意见,经镇联席办公会研究后组织执法。

2、建立联动平台。强化与网格化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的信息联动,建立发现问题监管、落实意见审批、执法结果处置、信息资源共享,全部纳入日常监管、巡查范围,实现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监管与执法分离,事前预防与事后监管分离,确保问题发现及时,处置到位。

3、完善工作机制。综合执法办公室做好日常巡查和应急处置,通过移动终端和执法APP,实现日常巡查智能化,解决问题精准化,建立线索会商机制,理清执法权限,对于执法力量不够和权限受限的,及时“吹哨”,由上级部门请求增援,进行联合执法。

六、强化督考激励,推进责任落实

1、完善闭环管理。建立“一办两中心”信息共享、配合联动机制,实现监管问题信息同步、审批事项信息同步、执法处置信息同步,打造“审批—监管—执法”闭环式管理。

2、加强督考激励。由镇督考办制定考核细则,对网格化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执法办公室“一办两中心”进行督导考核,树立职责权限,明确监管、审批和执法流程制度,分解相应权限,建立健全激励奖惩措施,不断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3、强化责任追究。镇党委对“一办两中心”未及时履行、不当履行或违法履行监管、审批、执法职责权限的,进行严肃追责问责。坚持依法主动公开制度,对监管、审批、执法内容及时进行公示,实现阳光行政。

治理方案 篇5

标题:Vocs治理方案:构建健康环境的关键措施


导言: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一类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其来源涵盖了化工、印刷、喷涂、家具及装修等众多行业。VOCs不仅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还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为了有效控制和减少VOCs的排放,制定一套综合的VOCs治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一套可行的VOCs治理方案,旨在为构建健康环境提供关键措施。


一、科学监测和评估


治理VOCs的第一步是科学地监测和评估VOCs的排放情况。通过定期采样分析和监测,可以清楚了解VOCs的来源、排放量以及散布范围。在评估过程中,还需要重点关注污染源的特性和危害程度,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源头控制和改造


源头控制是VOCs治理的核心环节之一。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设备的密封性和排放控制技术,可以有效降低VOCs的排放量。推动行业技术升级,采用低VOCs含量材料和替代品也是关键措施。同时,对于已存在的污染源,需要进行改造和改善,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排放控制与治理设施建设


除了源头控制,排放控制与治理设施的建设也是VOCs治理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型排放源,应建立适当的排放控制系统,如废气净化设施和处理装置,以最大程度地消除VOCs的排放。这些治理设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设置、运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有效地发挥作用。


四、提高环境意识和监管力度


仅仅依靠企业的自我管理是不够的,提高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环境意识也是VOCs治理的关键之一。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VOCs污染的认识和关注度,推动大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同时,政府应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确保其依法执行环保规定,并对违规者进行严格执法和处罚。


五、建立监测和报告机制


建立科学可行的监测和报告机制,是VOCs治理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建立全面覆盖的VOCs监测系统,及时了解和掌握VOCs污染的动态变化。同时,建立统一的报告机制,包括周期性的报告和信息公开,使公众和相关部门能够及时了解治理进展和效果,并提供反馈意见和建议。


六、持续改进和总结经验


VOCs治理是一个长期而繁琐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和总结经验。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数据分析和技术研究,通过不断的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治理效果和效率。及时总结经验,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形成良好的治理实践和经验,为其他地区和行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VOCs治理方案是实现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关键举措。通过科学监测和评估、源头控制和改造、排放控制与治理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意识和监管力度、建立监测和报告机制以及持续改进和总结经验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VOCs的排放,为构建健康环境做出贡献。相信随着VOCs治理方案的不断完善和实施,我们的环境将变得更加清洁、健康和美丽。

治理方案 篇6

豆制品生产作坊治理方案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切实解决我市存在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全面提升我市食品安全水平,市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豆腐及其制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行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一)通过加强豆腐及其制品生产加工行业专项整治和管理,进一步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业主责任,提高生产经营者守法经营和诚信自律意识。

(二)严厉打击使用非法添加物质生产加工豆腐及其制品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三)通过整治,使豆腐及其制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含个体生产经营者)达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基本条件要求。

二、整治时间安排和整治内容

(一)整治时间:此次开展豆腐及其制品加工作坊专项整治的时间为11月至12月。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由市质监局负责摸清辖区内的豆腐及其制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者底数。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由市质监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对银城街道办行政辖区内豆腐及其制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进行集中检查,对存在问题的豆腐及其制品加工小作坊进行整治。

第三阶段:从1月1日至6月30日,由质监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整治检查小组,对全市辖区内的豆腐及其制品加工作坊进行整治。

(二)整治内容

本次整治的主要内容是对辖区所有的豆腐及其制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进行整治检查,重点对无营业执照,生产管理水平低,卫生环境差,安全隐患多,容易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加工作坊进行检查整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现场卫生条件和设施,对无证上岗人员责令整改,现场卫生条件不符合要求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查处。

2、检查进货销售登记,查看豆腐及其制品的生产加工作坊在进货时是否履行了检查验收责任,对未进行购货销售登记的,责令改正,对来路不明的生产原料展开追查。对使用不合格原料和非法食品添加物依法查处。

苯甲酸、过量添加山梨酸等防腐剂、违规添加其他禁用物质等,使用化工原料硫酸亚铁等禁用物质加工臭豆腐,销售过程中使用加有甲醛的猪血水浸泡豆腐等行为,一旦发现,依法查处。

4、督促各豆腐及其制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按有关规定组织生产。

5、检查豆腐及其制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是否办理工商登记。对符合条件而未申办工商登记的,责令办理工商登记。对不符合要求申办工商登记的,责令改正,符合基本要求后,予以办理。

6、对豆腐作坊污水排放进行检查,要求对污水及时处理,既要保证生产加工场所环境卫生,又要符合环保要求。

三、职责分工

(一)市质监局:负责检查豆腐及其制品生产加工作坊的.人员、卫生条件和设施、进货销售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以及违法使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和违法添加非食品添加剂的,依法查处;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二)市工商局:检查豆腐及其制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否办理了工商登记,对无工商登记的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申办工商登记的予以取缔;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三)市公安局:负责查处专项整治执法检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抗法行为,同时对涉嫌犯罪的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四)卫生局:提供食品卫生专业技术支持,协助质监局开展加工作坊人员、卫生环境、工艺流程、合理布局等方面的检查整治。

(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整治活动的协调工作。

(六)环保局:负责豆腐作坊污水排放检查整治工作。

四、整治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豆腐及其制品是我市群众的主要食品之一,整治和规范好豆腐及其制品生产加工行为,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对维护全市群众饮食安全,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各部门及检查人员要充分认识开展豆腐及其制品专项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组织开展豆腐及其制品工作专项整治活动,确保专项活动取得实效。

(二)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法。在开展豆腐及其制品专项整治中,工商局、质监局等单位要按照法律、法规的授权和法定程序,严格依法行政,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以及执法争利、执法扰民的行为,对不履行监管职责和工作不力、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整治合力。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联系和沟通,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统一行动和联合执法期间,各部门必须组织精干人员参与集中整治,不得推诿。

(四)建立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质监和工商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开展豆腐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建立整治报告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每周将开展豆腐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及典型案例报市食安办,遇有重大情况要及时报告。第三阶段工作总结报市食安办。

(五)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各有关部门除积极参与本次豆腐作坊专项集中整治活动外,还要注重建立豆腐作坊监管长效机制,明确日常监管责任,做好日常监管工作,落实监管措施,巩固集中整治成果,确保我市豆腐产品质量可靠、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六)加强宣传,形成整治氛围。市质监局、工商局等有关部门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中,印制《豆腐及其制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公告》,在农贸市场、豆腐加工作坊、城区及各乡镇街道办宣传栏等处张贴,并在市电视台、铜都报、铜都网站上进行刊播,市有关媒体对我市豆腐作坊专项整治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形成专项整治浓厚氛围,推动豆腐作坊专项整治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推荐阅读

上一篇:家人生病辞职报告 下一篇:哦香雪的教案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