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邹忌讽齐王教案汇集9篇#】栏目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邹忌讽齐王教案”,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慎重对待。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教案是体现学科探究与学生思辨的重要工具。
邹忌讽齐王教案(篇1)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1、《战国策》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1、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
“讽”,即婉言规劝之意。
2、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之蔽甚矣!”
3、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邹忌善“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愚公移山》。
邹忌讽齐王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邹忌讽齐王教案(篇3)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4] [5] [6] [7]
邹忌讽齐王教案(篇4)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一、导语 :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i(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六、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二)词类活用: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邹忌讽齐王教案(篇5)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课文运用讽喻,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等特点。
3、认识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本文语言不太艰深,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的要求,明确教学重点:
(1)在理解内容、层次的基础上熟读全文;
(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本文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
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应该简单地把概念告诉给学生,而应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设想
1、按“在朗读中感悟,在吟诵中品味”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
3、采用以探讨为主,以点拨为辅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师生互动。
预习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2、结合习题一,熟读课文,划出妻、妾、客对邹忌赞美的话语。
课时、课型的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说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板书课题及作者)
教师三言两语析题(根据职业高中学生文言文诵读水平而定):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后人加的。
邹忌——齐国国相;
讽——规劝别人,使别人接受;
齐王——指齐威王;
纳谏——就是君王接受臣民的劝告。
“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理解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二、整体把握(10分钟)
提出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齐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三、讨论交流(26分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在文言文诵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加上这是职高学生
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六篇文言文,鉴于这一点,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采用诵读、答疑、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正音:朝服、间进、期年、数目
引导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运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1、落实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1)实词、虚词:“阅读提示”中已列出8个。
(2)句式:文中涉及了4种句式,让学生注意分辨掌握。
判断句,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倒装句,如“皆朝于齐”。
省略句,如“朝服衣冠”。
被动句,如“王之蔽甚矣”。
2、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王。根据这两个人物的不同举动,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B、邹忌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
C、邹忌的“三思”,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品格?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B、从进谏的三种情况看,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齐王
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3、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教师点拨:“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的道理。
(1)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明的?
教师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
(2)提间:邹忌用设喻说明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教师点拨:邹忌与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使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王的,朝庭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王的。齐王与邹忌的相似处境,导致了他的结果也仍然是受蒙蔽。
这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齐王(设喻说理)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求——四境之内
受蔽受蔽(类比推理)
四、感悟全文(5分钟)
(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但口头表达能力都比较好,感悟能力也比较强,因此适合于这种开放式的讨论题。)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谈谈你有那些感悟?
让学生充分展示讨论,集思广益,畅谈自己多方面的感悟。答案是开放的,即使有错误的感悟也不要紧。在讨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中,教师在备课时要为教学设计预留空间,要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并且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超出这个话题之外的其它争议。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课后反复诵读课文,分组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课后互相讨论,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试译全文。
邹忌讽齐王教案(篇6)
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二、质疑讨论,明确形象内涵。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善思。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善听。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3、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讨论明确:
邹忌。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齐读第一小节。
三、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明确:
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邹忌讽齐王教案(篇7)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⑥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习目标①②的完成。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③④⑤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载)
邹 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说明:先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二、理解内容,探究写法。
1.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还可以用“三 ”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们试着找找看。
(一) 课文中的“三”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其它还有这样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视、自视、寝思”; 甚而情节结构上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 (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 (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 (如:“三问三答”侧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 (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齐王”这个人物形象。
齐王:闻过则改,明智果断;
从谏如流,兴利除蔽……
3.补充相关材料,对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 三 人 成 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译文】
庞恭(魏国臣子)陪同太子到邯郸(赵国国度)去做人质,他对魏王说:“现在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相信吗?”回答说:“不信。”“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回答说:“不信。”“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国王说:“寡人相信。”庞恭说:“实际上街市上没有老虎,现在是邯郸离魏国比街市远,议论我的人不止三个人,希望国王您明察。”(后来)庞恭从邯郸返回,终于还是不能被国王召见重用。
(二) 螳 螂 捕 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译文】
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设计说明: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拓展延伸,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古谈今,内化知识。
1.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给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怎样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建议。
3.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铭记古人谏言,感悟现实生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唐)魏征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习,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写学习心得,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
邹忌讽齐王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邹忌劝说齐王纳谏是爱国的表现。
【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
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āo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朝cháo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cháo朝见(动词)偏爱(动词)身长,长(形容词)修修建(动词)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第二课时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邹忌讽齐王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意见,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习惯。
教学突破点:
1、理解课文,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掌握重点。
同学们,有谁愿意当一次小老师上台就文中重点词句对其它同学进行测评?
(同学解答、教师评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知识目标实现后,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事实上如果良药不苦口,人们更喜欢服用,忠言若顺耳人们更容易接受。文中的主人公邹忌就是用顺耳的忠言劝说齐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展示教学目标:(幻灯片)找一个同学读一读。
四、朗读,感知。(分角色朗读)
五、课文内容疏理
(一)、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抢答)
请大家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采用“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的句式来归纳概括。
(二)、内容理解:三叠式结构
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且还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找出能体现“三”这个字的事情有哪几件?
1、独立完成,看看你的发现:你能找到文章中哪些内容与“三”有关吗?找到后请你用“三 ”的二字短语来进行概括。(同学上台展示自己书写)
教师评价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发现都挺好,出乎老师的预料 。
邹忌三问三答,三思(与徐公比美);对齐王三比(家事喻国事);齐王三赏,朝政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全文从首至尾均采用三叠法,三问呼应三答,三答引出三思,三思自会三比,三比才会三赏,三赏终会三变。可谓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文学作品中以“三”字为标志的情节安排方式叫三叠式结构。这种表现手法,在描写人物、事件时,有利于情节的开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现。
过渡语:那么在这些情节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人物形象(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A、分析人物形象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 人 ,我从 看出来。
齐王是个 人,我从 看出来。
讨论明确:
B、每组派一代表在黑板上展示。
C、教师点拔补充。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 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老师语:学习齐王,我们更多的应是提高个人修养,并将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而学习邹忌,我们除了学习他高尚的品格外,我们还应借鉴他高超的讽谏技巧。有关邹忌高超的讽谏技巧,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六、练习设计:(幻灯显示)
1、邹忌由 想到 ,进而推出齐王也深受蒙蔽,这种写法叫 。(板书:以小比大)
2、主人公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3、这则故事能给你怎样的启迪?(从治国、邹忌的角度来谈)
三、学习体会:(学生自谈)
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四、小结下课: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忠诚而智慧的臣子,相信平时我们多了解历史故事,多关注生活,多运用委婉的方式向他人提建议,大家的说话技巧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最后,我们再一次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邹忌高超的进谏水平和这篇文章奇特的三叠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