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动能势能教案集合

2024-02-04 17:12:05 动能势能教案 势能教案

动能势能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课题】

【重点难点解析】;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动能势能教案(篇2)

【重点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动能势能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包括了动能 势能 机械能三大知识点,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实例,现在是全面的认识它们.能又是与功紧密联系的一个物理量,所以本节具有承上的作用.又由于它为认识内能打下了基础,故它同时也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 势能 机械能的概念,知道动能 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动能和势能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方法与过程:

(1)体验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体验用类比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 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2)引导学生分析 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和合作交流的人文素养。

(3)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决定动能 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的因素

难点:解释有关动能 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物理现象.

(四)教具:

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斜面,力学小车,砝码,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单摆,滚摆等。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动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在初二学生已经接触过,可以按通过实验自己探索动能 势能的决定因素,并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教法

本节课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分析讨论,归纳结论.运用的方法有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比较法,探究法等.

四、学法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 动手实验 分析归纳 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合作学习 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

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5.动能与势能的关系 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做单摆和滚摆实验来学习,并具通过多媒体课件再加强

(四)内化提高 实际应用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感悟收获

六、板书设计

12.1动能 势能 机械能

1.动能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一切物体都具有动能

决定因素:物体的质量与速度

2.势能 动能与势能的总称

(1)重力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一切在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

决定因素: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的高度

(2)弹性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一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势能

决定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机械能的单位:J

3.动能与势能的关系 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动能势能教案(篇4)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动能和势能》。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第15单元第四个课题。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机械能以及功能转化课题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b.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c.会比较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大小.

2.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和什么因素有关,并能利用相关的原理解释有关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试验采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更具生动直观,对实验方

法及过程逐步讲解,使学生实验了如指掌,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知识。期望学生能学会如何会去学,主动去学,因为学生在学习上迟早要独立。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导入新课:(2~3分钟)

选用几件案例引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35分钟)

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

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动能与势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5. 布置作业。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我的说果完毕,敬请各位老师留下宝贵的意见指引我前进,在教学上有一个长足的进步,谢谢!

动能势能教案(篇5)

一、新课引入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新课讲解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

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演示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动能势能教案(篇6)

我在认真学习了大纲和教材之后,对这节课的处理力争在脱离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因为教材是以知识结构顺序为主线编排的,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要沿着学生的认识过程来安排教学,所以我改变了教材中由大量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这一单一过程,从引导学生研究单摆的摆球运动入手,使学生展开探索,举一反三来认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这一规律,然后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实验验证这一规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单摆在各个阶段的能量变化,我在教学中选用一个摆动周期较长的单摆,也就是由一根长约2m的摆线将质量为2Kg的球体悬挂在天花板的挂钩上。演示时教师要靠墙而立,把摆球拉到自己鼻尖处,然后将摆球轻轻释放,在摆球第二次靠近鼻尖时,头一点也不要动。学生从这种“惊险”的表演中可以得到极其深刻的印象,会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去观察、去探索,这时学生可以通过摆球高度和速度的变化,分析出实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在引导学生得出摆球运动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之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们能否用身边的物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一规律。之所以让学生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目的是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富有创建的设计给予鼓励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绩,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参与的勇气。

在设计与操作中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设计的实验找缺点,挑毛病,甚至对课本演示实验“ 吹毛求疵”,经过教师一如既往的鼓励、指导,学生改进了许多实验,比如本节课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中小钢球碰撞的是弹片,由于弹片弹性形变发生在一瞬间,不易观察,经过反复实验,学生用弹簧来替代弹片,效果明显,这一器材也用到了我们以后的实际教学中。

另外,为了增强物理学科与科学、社会的联系,我在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之后,提出:流动的水可以做功,那么如何让水流能做的功更多一些呢?让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分析,然后建议学生查阅资料或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调查活动,以获得有关水电站的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对于本节课的“ 想想议议”,教材要求学生把皮球涂上黑颜色做实验,这样容易把手和球弄脏,所以我启发学生:不涂黑颜色可以吗?学生决定涂上水来做实验,然而球反复落下时,留下的水印却是重合的,无法观察,怎样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想出了办法:在桌上放一平面镜,当球碰到镜面反弹起来后,稍微平移一下平面镜,使镜面上每个水迹都不重合,并按先后次序由大到小排列成一行,效果非常好。

本节课的最后,我利用了一只扁圆铁盒,盒的内侧用塑料泡沫挤住几块铜块、铁块等重物,然后盖上盒盖,在盒外标出重物所在的位置。把它侧放在桌面上,且重物在最低处,它将静止不动;把它侧放在斜面中部且重物偏向斜面的底部时,它将沿斜面向下滚;再把它侧放在斜面中部且重物偏向斜面顶端时,一松手,它将向斜面顶端滚动,成了“会自动爬坡的轮子”,这是出乎学生意料的,他们都很惊奇;当把它侧放在桌面的玻璃板上且重物稍偏向一方,一松手,它会在玻璃板上来回滚动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学生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了什么,所以他们会有极大的兴趣去探个究竟,甚至于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研究探索的快乐之中,这样就将物理教学延伸到了课堂之外。

以上是我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一节的几点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动能势能教案(篇7)

我说课的课题是《动能和势能》。

一.说教材

我先对教材进行一下分析:《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3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为“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学习做准备。

二.说学情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学情进行如下分析 :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听说过“能”,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疑惑。因此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动手进行实验。 “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八年级学生又是首次接触“能”这个概念,学习的难度较大。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

(1) 知道能量、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

(2)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因素。

(3)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是:能的概念的建立及动能、势能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说学法和教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创设开式的教学情境,构建体验性教学模式”为指导,使用我校的“学生自学、展示反思、小组互学、汇报反思、教师导学、练习反思”的教学模式。

为了达成本节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开放性学习,我选择的学法有:自学、探究、展示交流、练习反馈等。教法有:聆听、导学、提问、精讲等。

六.说教学流程

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

一、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展示汇报、反思交流

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把在课外利用20min时间预习的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知识,在课堂上利用10min的时间检查、展示汇报,使学生初步理解“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 初步了解“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汇报过程中我认真聆听,适时点拨精讲。

二、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汇报结论、交流反思

本环节我让学生分组利用18min的时间,用实验验证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我不断巡视,观察学生做实验的情况,个别指导,引导学

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总结能量。我预设的实验方案如下,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一):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实验方法: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做两次实验。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实验结论: ( 学生完成)

2、动能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方法:第一次,我们使小玻璃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 学生完成)

(二):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实验方法: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做两次实验。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入沙中;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入沙中。比较两次实验中钢球砸入沙中的深度。

实验结论:( 学生完成)

2、势能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方法:我们用体积和形状相同的钢球和玻璃球做两次实验。让钢球和玻璃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落入沙中,比较两次实验中钢球和玻璃球砸入沙中的深度。

实验结论:( 学生完成)

(三):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做一个实验。把一块硬纸片放在弹簧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大家猜想,弹簧能不能做功?放开手,我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三、练习反思、激化悟性、精秒拓展、激活能力

本环节学生利用9min的时间,独立完成练习并汇报反思,我进行巡视,观察学生做题的情况,然后聆听学生的汇报,并作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我设计的练习题如下。

1、判定下列物体是否具有动能或势能,假如有,说出能量的名称,假如没有,说明原因:

①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铅球: ;

②悬挂在室内的电灯: ;

③玩具汽车中被卷紧的发条: ;

④弹簧: ;

⑤在空中飞行的波音747客机: ;

⑥静止在水平轨道上的列车: ;

⑦高速升空的火箭 ;

⑧被拉弯的钢板尺 ;

⑨被水电站拦河坝拦住的上游水 ;

⑩空中下落的皮球 。

2、质量较大的喜鹊与质量较小的燕子在空中飞行,假如它们的动能相等,那么 飞得快。

3、假如卡车空载和满载时都以同样的速度行驶,那么空载时具有的动能 满载时具有的动能.(选填“大于”、“小 于”或“等于”)

四、课堂小结

我引导学生利用2min的时间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我利用1min的时间布置作业。

1、独立完成P70“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4题,第5题不做共同要求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选做。

2、预习:第4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六、板书设计

第3节 动能和势能

一、能量

1、概念

2、单位

二、动能

1、概念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三、重力势能

1、概念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弹性势能

1、概念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动能势能教案(篇8)

物体的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物体的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注:①动能是标量;②动能具有瞬时性,在某一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也具有一定的动能,动能是状态量;③动能具有相对性,对不同的参考系,物体速度有不同的瞬时值,也就具有不同的动能,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1、定义:势能是储存于一个系统内的能量,也可以释放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势能是状态量,又称作位能。势能不是属于单独物体所具有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物体所共有。

2、势能分为:重力势能、磁场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引力势能等。

注:势能大小Ep与力F、距离h(弹性势能为x,引力势能为r等)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既是d(Ep)/dh=F。也可以写成Ep=∫Fdh,既是保守力所做的功的大小。

1、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它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叫动能;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

(1)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注:判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主要是看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相对高度的变化,因为物体的质量不变。

1、动能是因为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还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动的东西都具有动能。

2、势能是物体因为被举高而具有的能。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势能也越大;还与高度有关,高度越大,势能也越大。被举高的东西都具有的势能。

动能势能教案(篇9)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能量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功和功率,掌握功的含义及功的计算;会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及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因此从做功引出能量的概念符合认识规律.然后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引出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学生容易接受,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3、重点难点

学教重点: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4、教学过程

4.1引入课题以通讯报道的形式讲述世界第一例鸟撞飞机的事例,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并提问:看似弱小的飞鸟为什么能将钢铁之身的飞机撞毁呢?引出课题

教学活动

活动1:新课讲授教师活动

举实例引出能量的概念,能的形式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先学习常见的两种:动能和势能。展示六幅图片

提问:在这些现象中汽车、苹果、流动的水、拉弯弓、高举的铁锤都具有能量,它们有没有共同点呢?请同学们将此将图片进行分类。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能量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进一步对比分析归纳得出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活动2:学生活动

列举生活中的具有动能的物体的实例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活动3:练习

判断各物体是否具有动能?

(1)水平行驶的汽车:____

(2)正在爬坡的汽车:____

(3)山顶上的石头:___

(4山顶上滚下的石头:___

(5)天花板上的吊灯:_

(6)天花板上摇摆

(7)拉长的橡皮筋:_____

(8)下落的雨滴:________

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活动4:讲授动螚的大小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请同学们猜想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

同学们的猜想依据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将这些因素中相类似的因素合并,把问题简化

设计实验并演示

①如何控制变量

②如何将物体的动能的大小直观的显示出来

③我们一起来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呢?请同学们各自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物体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活动5:学生实验探究练习

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进行

实验设计,然后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然后交流讨论,概括出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述,并提示注意要体现控制变量法

学生利用所用知识认真思考讨论,并叫同学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讲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课件展示相关习题:

①相同路面的不同车辆为什么限速不同?

②正在平直公路上洒水的洒水车其动能有何变化?

在研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活动6:讲授势能的大小及影响因素

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引导学生猜想,抓住关键点.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奇思妙想,拓展学生的思维

猜想:

1、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被举高度有关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我们一起来设计实验证猜想,首先请大家思考:我们该如何将重力势能的大小,直观显示出来,以便于我们进行比较呢?

课件演示,学生认真观看演示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实验结论:

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练习:

1、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怎么变化?

A、正在匀速上升的飞机;

B、飞机在同一高度沿水平直线匀速飞行;

C、铁球从斜坡上滚下。

2、一个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的气球,它的()

A、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

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

C、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

D、动能增加,重力势能不变

活动7:讲授弹性势能

2.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做弹性势能。

每组发给三种不同的弹簧,让学生体验弹性势能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大的球一定比速度小的球动能大

B.同一辆车运动速度越大动能就越

C.子弹的速度比火车的速度大,所以子弹动能就比火车动能大

D.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洒水的洒水车动能不变

活动8: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从以下方面进行表述。

①在物理知识方面你有哪些收获?

②在物理方法的学习运用上你又有哪些收获?

学生讨论交流

及时总结在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使知识内化形成学生的能力

活动9:讲授板书设计

机械能动能质量和速度

势能重力势能质量和高度

弹性势能弹性形变

学习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活动10:布置作业

作业:1.完成P70第2.4.5

2.《配套练习11.3节》

第3节动能和势能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3节动能和势能

动能势能教案(篇10)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举例说明。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

1.麦克斯韦滚摆。

2.课本图1-7的装置,在弹簧片前加一弹簧。

3.单摆、皮球(或乒乓球)。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质量一定的物体的动能的变化?

(2)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重力势能大小的变化?

(演示钢球从斜槽滚下,斜槽倾角应尽量小一些,使钢球从斜槽滚下的时间尽量长一些,引导学生观察钢球竖直高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回答上述问题)

2.新课教学

(1)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到,钢球从斜槽滚下的过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变快,动能增大,这个动能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回答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

问: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动能可不可以转化为重力势能呢?

演示滚摆(将摆轮涂成黑白相间,使学生明显观察到转速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摆下降时,摆轮越转越快;摆上升时,摆轮越转越慢,并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情况,最后得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吗?

演示课本图1-7(水平槽末端加一弹簧,以使动能和弹性势能的变化明显显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钢球接触弹簧后,速度减小,弹簧压缩;弹簧恢复时,形变减小,钢球速度变大,但方向反过来了(教师应指出:动能大小跟运动快慢有关,跟运动方向无关,因为物体向任何方向运动都能做功)。

对钢球和弹簧间的能的转化,应分两步讲:①从钢球压弹簧开始到弹簧形变最大:钢球动能由最大变到零,弹簧弹性势能由零到最大,即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②从弹簧形变最大到恢复原状:弹簧弹性势能又转化为钢球的动能。

(3)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先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例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下列事例:

①演示单摆,引导学生观察摆球在高度最大处和最低点的速度大小,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②人造卫星:教师先指出:卫星在远地点,势能最大,在近地点势能最小。问学生:卫星由远地点向近球点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怎样变化?能量怎样转比?引导学生回答:卫星由远地点到近地点,势能减小了,减小的势能转化为动能,故速度增大。再让学生回答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能的转化情况。

③撑竿跳高:由于过程比较复杂,可由教师分析讲解。为使问题简化,分析时一律不考虑起跳前助跑的作用。

徒手跳高的高度由起跳时向上的速度决定。即起跳时的动能转化为最高点的重力势能。

撑竿跳高时,人在起跳时使撑竿弯曲(形变),这时人具有动能,撑竿具有弹性势能。到最高点时,撑竿恢复原状。人的动能和撑竿的弹性势能都转化为人的重力势能。

故撑竿跳高比徒手跳高的高度大。

①跳板跳水:引导学生回答:起跳时为什么人要向下猛压跳板?(答:使跳板形变,具有弹性势能)人离开跳板时的动能是哪里来的?(答:跳板的弹性势能转化来的)人起跳的高度由什么因素决定?(答:由起跳时的动能,也就是由跳板形变最大时的弹性势能决定)

注意:不讨论人在空中的翻转。

3.板书设计

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想想议议

(1)演示皮球的下落和跳起(将皮球涂黑使它落在涂白的水平木板上,观察木块上的黑色圆斑),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为什么木块上是圆斑,而不是黑点?(答:因为皮球发生了形变)

发生弹性形变的皮球具有的弹性势能是哪里来的?(答:由动能转化来的)

皮球反跳有向上的速度,即具有动能,这个动能是哪里来的:(答:弹性势能转化来的)

最后提出:皮球从一定高度落下,反跳到最高点,说明这一过程能的转化情况?

(点名要学习好的学生回答)

(2)演示皮球反跳高度一次比一次低,再演示滚摆高度也是一次比一次低.最后都要停下来,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引导学生回答:物体运动要克服摩擦和空气阻力做功,要消耗物体的机械能。最后机械能完全被用来克服摩擦和空气阻力做功消耗掉了,所以物体最后要停下来)

教师点明:消耗掉的机械能并未消失,而是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了。这个问题以后将学到。

(3)物体能做功才具有能,举高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怎能做功?既然不能做功,为什么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回答:举高的物体落下来具有动能,动能可以做功,但动能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故我们说势能可以做功,实际上是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而做功)

(4)钢球落在钢板上,也会反跳起来,反跳时的动能是怎样转变来的?教师指出:钢球和钢板相碰,也要发生弹性形变,只是这个形变较难觉察。事实上,任何坚硬的物体相碰时,都要发生形变。

然后让学生回答。

5.布置作业

(1)说明下列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

①雪橇从山坡上滑下;

②炮弹从炮口斜向上射出,又落到远处地上;

③玩具弹簧枪将“子弹”射出去;

④小孩坐在秋千上,在妈妈推了一次以后,自己荡着。

(2)你骑自行车时,在上坡前往往要加紧蹬几下;汽车司机在开车上坡前,也往往要加大油门,加大速度。从能的转化来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3)弹簧门在推开以后能自己关闭。说明这件事怎样利用了能的转化。

(以上三题即课本机械能一章习题第4、5、6题)

动能势能教案(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并且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物体的动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实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实验探究加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对物理学科的喜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影响。

【难点】

对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提出问题: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流水、弹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动水车,将弹丸射出。

教师引导流水、弹丸都对外做了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而这个能量叫什么?有什么特性?引出今天的课题动能和势能(板书)

环节二:生成新知

(一)动能

1>四、板书设计

动能势能教案(篇12)

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举例说明。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滚摆。单摆,斜槽,弹簧片,木球,人造地球卫星的挂图等。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粒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役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顺便指出像单摆这种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叫做振动。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世界勤俭演讲稿(精华14篇) 下一篇:化学平衡课件14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