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少年班观后感集锦十一篇#】编辑根据您的要求提供了这份有价值的“少年班观后感”观后感。如何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作品的感受呢?总有一两部特别经典的影片让我们竟欲久久不能忘怀,每当观看完一部影片后,我们内心必然会有属于自己的所思所感。只需要充分整理自己的思绪,我们就能将这些感悟写成一篇观后感。观后感不仅加深了我对作品的印象,也能提供给您网站上有价值丰富的内容。欢迎光临我们的网站,让我们为您提供充满价值的内容!
少年班观后感 篇1
等不及在百度云上看了《少年班》,说实话以我现在的年纪,看不懂整个电影要表达什么。总之我的观后感无比直白,我心疼吴未,觉得周冬雨演的特有仙气儿。
然后仅仅就是这样。
今天在b站又看一遍你曾是少年的mv,看的比看电影还要感动。简直就是热泪盈眶。看着那么多条弹幕,全是对自己青春的回忆,14年,你们的声音,还是少女。
最喜欢田馥甄。或许是因为歌好听人好看没办法就是这么肤浅或许在多年之后重看少年班重听这首歌重审视当时的自己那时的我一定会因为经历而沉淀了就越会觉得现在的自己幼稚。
看着这么多人说,他们第一次听天团的歌还是很小的,现在他们已经毕业了。我本来也不大,没有那些年对天团的回忆,但是那个mv真真切切把我看哭了。我在想,多年后,我是否可以指出
h、 你看到了吗?这是我小时候的信念
或许在那个年代,会有更多的小鲜肉,更多的歌坛新人,我也不能保证我会一直一直守着s.h.e 但是在今天我写下这篇博客 10年后我再来看记得曾经疯狂的追逐过你们就好
许多年前你有一双清澈的双眼
奔跑起来像是一道春天的闪电
当我和世界初相见当我曾经是少年。
少年班观后感 篇2
作为一部讲述少年成长的电影,电影《少年班》打破了青春片的常规套路,关注到了孩子们心中蕴藏的深刻感受和内心的纷争。影片由导演陈果执导,讲述了一群来自中韩两国的中学生在北京一所名校上文化交流课程,期间经历了种种波折和冲突,然而这些年轻人仍然坚定地走向了自己的梦想的故事,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青春的力量和希望。
电影讲述了韩国男生尹一童(金相庆 饰)、以及来自中国的女生小梦(刘有华 饰)、小伟(吴磊 饰)和小俊(黄俊捷 饰)等少年之间的友情、竞争与成长。电影开场,片中的尹一童首先展示了自己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发现,这些少年除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在追求自己的真正自我。导演通过描绘少年们的日常生活,生动地展现了这群年轻人如何在面对失败、挫折、孤独和那些难以理解的文化差异时,勇敢地向前迈步。
在观影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电影中蕴含的文化差异与融合的主题。随着尹一童先后到不同家庭居住和尝试中国中餐和早餐,他慢慢适应了中国的文化,而同时,他也带着自己的国家文化作为礼物逐步打动了中国的同龄人。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不仅让少年们加深友谊,还让观众感受到这样的人际互动之中的美好价值。
电影当中几位主角的塑造也是如此生动而细腻。在电影中,女主角小梦是一位顽强、勇敢的少女,她为了坚持自己的梦想,选择不断超越自己;而男主角尹一童虽然来到中国时还不太习惯,但他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逐渐适应了这个环境,并在此之上表现出色。他们的人物塑造深入人心,让观众更能够对这些少年身上的品质和抱负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电影《少年班》的呈现让人感受到了年轻人的生命力和勇气,更感受到了跨文化交流和互动所涌现出的魅力。至少,我在观察这群年轻人描绘出的复杂故事与情感之后,对青春和世界都变得更加向往。
少年班观后感 篇3
观《少年班》有感
鲶鱼与金枪鱼
——观《少年班》有感
当你来到十字路口的时候,你们也一定要倾述内心最勇敢的声音。当命运需要你们去逆风飞翔的时候,就不能随风而去。
——引言
看完《少年班》,被戳中了泪点,也有些许感触。这是一个有灵魂的故事。我所关注的不是那些天才儿童的高智商以及他们的女神江依琳的敢爱敢恨,而是那条闯进金枪鱼世界的鲶鱼——吴未。
吴未一直是班里的倒数第一,当他问老师为什么要选他这么平庸的人进少年班时,周智庸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在养金枪鱼的时候,一般都会放一些低智商的鲶鱼,有了鲶鱼做比较,金枪鱼会更好,更勤奋地活着。反之,金枪鱼就会很懒惰,会窒息而死。有一种人是‘金枪鱼’,有一种人是‘鲶鱼’,在这个满是天才的班级,吴未无疑是一只小小的‘鲶鱼‘,是负责默默守护‘金枪鱼’的鲶鱼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未必不是一只鲶鱼,也经常充当守护在大人物身边的小人物。但这并不代表着你不优秀,并不代表着你可以不努力。因为自卑填满心头,就以为即使奋斗也不能到达终点吗?剧中秦海说了一句就因为你们聪明,所以学校开除的是我,我依旧记得他说这话的无奈以及与农民父亲离开时候的落寞,但是我却并不同情他。世间的许多事都是不公平的,有人有着聪明的头脑所以受老师喜爱,这是别人的优待与自己无关。我们能做的只是做好自己,成为一条优秀的鲶鱼,先天的优秀不可改变,但是后天的缺陷却可以弥补。
我们是金枪鱼身边的鲶鱼,但你有没有想过,努力过后,拼搏之后,完善自己以后,也可以成为其他鲶鱼之间的金枪鱼?年轻的时候,每个少年都以为自己是山下的一棵树,但最终,更多的人变成了山下的一根草,更其他草并无不同,而有的少年,则真的就成了树,成了参天的乔木,沐浴阳光,享受晨露,与更大的风雨搏斗。金枪鱼可能是鲶鱼,鲶鱼也会变成金枪鱼,想成为什么,全凭自己,与他人无关。当命运需要你们去逆风飞翔的时候,有人选择随风而去,有人选择逆风飞翔。但我以为,无论是金枪鱼还是鲶鱼,都应做最优秀的自己。
药学院15级中药制药3班
胡之霞
少年班观后感 篇4
近日无聊,偶然看到一篇电影特别不错,特此分享少年班。
从名字的角度来讲,它像是外国著名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简略版,其实内容也确实有些相仿,都是讲孩子们的成长,以及学校学生的事情。
生活中也是这般,总会遇到些令人头痛的学生难以处理,而当他们汇聚到一起时,那产生的化学反应自然是无限乐趣的。譬如一个问题少年,一个天才儿童,一个化学天才,以及一个正常人的调和和一位漂亮的姑娘故事也就因此而展开。
面对青春期耳朵萌动,似是所有的男孩子们都一样,让他们有了相互了解以及彼此熟识的理由。而同样会面临严肃的问题便是班级的解散,毕竟学校也是社会的正常个体之一,虽说追求的不是利益而是升学率,但是面对一个问题班级,自然也是要将他们解散的。这就是剧中少年班带头老师周老师所面临的窘境。为了避免班级的解散,老师决定用实际的成绩打破成见。于是组织学生参加全球范围数学的顶尖赛事。
而这样的行为自然遭到了众人的嘲讽和不懈,认为这种赛事连清华、北大的才子们都不一定能够有所成绩,更何况是一些少年班的几位少年?于是在一节课上,一个老师为了故事让周老师出丑,就出了一道非常难得数学题目进行测试,结果班里的正常学生都是打不上来的。在这个时候,一个天才儿童迈着自信的步伐走到了黑板前面带微笑。他甚至连黑板的一半高度都够不到,但是脑海里的知识却是其他人搬一个凳子之后也是比不了的高度。不仅解出了题目,而且还会不同的解法,令得老师也瞠目结舌,而其他同学们的目光也逐渐被吸引。
当然,在青春期中,装作成熟也是必要而又多余的一环。少年班里的同学们也会沉浸于玩乐,甚至参加舞会、抽烟打架。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周老师没有惩罚与指责,只是留给了他们一句话,希望他们的成长也是顺利的,而不是荒废的。
你们应该沉浸于知识与战斗,这样你们的孩子才能歌舞升平。
然而天才即疯子即鬼才,他们可不会就此而安分,在背地里默默努力的同时也不忘记享受生活围棋博弈、骑马江湖以及控制宿舍女生电闸进行深情表白这或许就是普通人与天才的某些差异,普通人追求平稳安定的生活,不愿制造过多波澜。而天才追寻内心世界的美满,热衷于自己所爱的事物,我行我素,即使不被理解。在这个班级里,作为一名普通人反而受到了排挤,我想也是,天才和普通人的距离本就是遥远的,是否追逐,也只是个人的能力强弱了。
而作为老师,在这种时候自然是要拉他们一把的,毕竟天才在不经管理的情况下,也会变得愚钝。在这个班级,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软肋,他们都是拥有抱负的青年,只要有人知道,必然会散发出一份自己光彩。普通人进来,是迎合家庭,为了母亲争光,即使忍受着被孤立的无助;问题少年是为了以后能够有朝一日攻克癌症为和自己奶奶一样的病人重新带来生命的希望;化学天才则是为了通过自己的刻苦,让父亲能够在村里抬起头,以自己为荣天才们在享受优等待遇之下也备受同龄人排挤,而普通人在平静的生活里却又羡慕着天才们的智慧。人生自古两难全,自不必强求,只问心无愧便是真。
这些也是电影的一部分,每种人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本质,每个人的生活也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生来生来属于什么人,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去改变,但是无法强行逆转。而自身的强大,才是获胜的本质!依靠外力,终究只能逞一时的威风而无法逍遥自在一辈子。
影片后期的周老师也是一位难得的介乎于天才和平庸之间的人。他的智慧不被人理解,他的成果不曾被人发掘。少年班既是他的倾注所有的心血,也是让所有人认可的目前唯一办法,他放下了天才的骄傲,他学会了容忍和坚强,他努力想要证明自己以及自己的学生!这也正是故事最为令人震撼的画面,为学生出气的时候,他站了出来,为学生正争取机会的时候,他扛下了所有,这是一位教师该有的品行。即使最后失败了,但是也不后悔,更不放弃,这是身为老师毋庸置疑的骄傲!因为只要还有学生在的那一刻,只要还有同学没有放弃,希望之花就依旧有机会绽放!
只是遗憾,青春不再有以往,随着成长,大家都变成了自己不一定喜欢的模样。这也是故事结尾最后的一环,带着遗憾的青春,完美的结束结尾。
或许我们,在某一刻,也会怀念自己的《少年班》吧。
少年班观后感 篇5
看过这个片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看网上评价并不是很高,于是一直很纠结怎么表达我心中的感受。
这是一部和我经历息息相关却又经过夸张之后截然不同的片子。
其实这种所谓的少年班一直存在,不仅仅是大学,小学中学都有类似的教育。说来也很简单,我小学时候被其他熟识的同学的热心家长拉入了其组织的数学奥赛培训班,因为我一直算是对学习比较上心比较努力的乖乖女,小学的那些奥赛知识也并不难,于是成绩算是中等偏上,获过数学竞赛一等奖,也顺理成章的考入了一个中学实验班。我的资质属于一般,智商没有超高,不是天才,可也不笨。小学的各种竞赛培训班就认识了一批超级天才的同学,于是中学进去了这个天才班后也没有特别大的不适应。
我和吴未一样有自知之明,从小学时候学奥赛的课堂表现就看到很多同学就是天才而自己只是个平凡的人,也羡慕那些非常聪明上课不怎么听课考试任何难题全都会的天才同学。我在班上看到了很多天才,他们和别人总有各种怪念头和奇怪举止。不过,我们毕竟都是同一个城市的,都是较优秀的小学考进来的,年龄差也在两岁之内,于是当然也就没有电影中呈现得那么夸张,他们只是有些行事和思维让我觉得神奇,不至于离经叛道或者触犯法律,品德上绝对没问题。他们没有非常要好的朋友,和班上其他同学都只是泛泛之交,但交谈还是能很愉快友善的。我会努力读书,努力融入他们的世界,去尽可能多的理解他们在想什么。老师也会比较宽松,只要没出什么大问题,不太会管大家。学习上的交流会让老师也很喜欢这些天才。一个班四五十个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也有些是智商普通的同学,我和他们更聊的来。我不会把他们当怪胎,我会很敬佩很欣赏他们。或许我碰到的不是电影中那种顶尖的天才,我遇到的情况不是那么极致,但我能体会到。
电影中为了突出效果夸张了某些东西,显得狗血刻意了些。但抛开这些夸大,吴未的一些感受我是能懂的,周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和教育我是能懂的,甚至他们青春期懵懂的叛逆我是懂的。我知道可能大部分人不能理解也不能感受到这些天才的世界,也自然不能理解这部电影里面讲的东西。但有过经历的我是认可这部作品的,确实讲出了一些天才世界的特质,这些东西可能不讨喜,不健康,不正能量,还很无聊,但它们真实存在。
从电影艺术角度看,光景的运用,镜头的角度,都很协调一致地营造了一种诡谲又带点青涩的气氛。剪辑叙述很流畅,全片尽管压抑,零碎,但能够一直吸引着我。不愧是一位优秀剪辑师出身的导演~导演少年班的真实经历也给了他坚实良好的素材基础支持。演员的表现全部合格,对怪异人物的把握很自然,我看的时候没有任何违和感。或许这不是一部好作品,但在我心中,这是一部合格的作品。
少年班观后感 篇6
作家王小波曾这样描述一个热血的男儿: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电影《少年班》中的麦克(王栎鑫饰演),王大法,方厚政,以及吴未,就是这样四个智商超群的天才少年,年未满十八,却已满腔热血如斗士。 四人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吴未(董子健饰)无意得知,自己是为保护珍贵的天才少年同学们才被选入少年班。就如同将鲶鱼扔进金枪鱼水池里以保持金枪鱼的持久新鲜一样,老师周知庸(孙红雷饰演)如此比喻。至此,故事以略微诙谐的基调展开的同时也埋下了忧伤的伏笔。由于讲述的是90年代的故事,影片搭配音乐,呈现出一股浓郁的怀旧风。而除了与故事契合度极高的背景音乐的运用, 电影的另一大出彩之处在于对角色的塑造。几个少年主角形象栩栩如生,一方面被赋予了充满戏剧张力的跳脱感,但同时又具备自然的生活气息,十分鲜活动人。尤其是吴未一角,将不适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情感的饱和度在影片结束段水到渠成地得到一个升华,成为电影的一大记忆点。
近年来,青春片适逢高潮期,以少年班群体为中心视角而展开的故事在琼瑶式青春片中可谓独树一格。导演肖洋,作为曾经西安交大少年班的毕业生,结合自身真实的经历体会,给观众制造了一场亦幻亦真的天才少年之旅。 《少年班》属于渐入佳境的那类电影。导演恰如其分地在满足观众具有的“天才情结”的窥视企图心与电影作者的自我表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少年班》既不属于无病呻吟、娱乐至死的疼痛青春日记,也不是那类坚硬晦涩、文绉绉的自我独白。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在架构出一个理想乌托邦的同时又悄无声息地撕裂出一个开口,向观众展示了鲜血淋漓的人生,既浪漫又沉重。这也是沉溺于故事的诗意氛围的观众在观影后,仍能够产生强烈真实感和代入感的关键。不论是热切地想要融入到天才小团体的吴未,抑或是小心翼翼地怀揣着对周兰(______饰)爱恋的吴未,确如一条被放入金枪鱼罐头的鲶鱼,格格不入。尴尬而真实,正是影片所映射出的大多数人的青春与生活日常。无疾而终的暗恋,身处集体而无法摆脱的无力感,伸出手想得到热烈回应的那颗炙热的心,焦虑、窘迫且无奈。这些借助集体回忆而构筑的情感共鸣,强烈而有力。电影看似讲述的是天才少年们的故事,归根究底,还是一个关于你我他青春成长的轨迹道路。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离散悲欢无法避免。回归到电影于观众的意义上,影像的力量不仅在于能够提供人们畅游于诗意的诺亚方舟的空间,还在于与之相匹配的源自生活的切身共鸣感。在两者的调和下,才能恰好构建出一部影片的魅力,人们才能在光影中可以找到释怀的情结和被治愈的能量。
在《少年班》片尾,有一首歌唱着“没有不散的伴侣,你要走下去,没有不终的旋律,但我会继续”,面对这样一种洒脱感和释然的情绪,就如同影片结束时,古板的教师周知庸释怀后的那份云淡风轻,试问,当大屏幕里的光暗下来时,谁不是一条被治愈的鲶鱼?
少年班观后感 篇7
《少年班》是一部预告片做得相当精彩的电影,而这对于靠剪辑在圈内混得风生水起的肖洋导演来说,并非难事。在低劣青春片泛滥成灾的今天,一群天赋异禀的学生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横空出世,似乎要带来一股江湖新秩序。
天才们的故事,向来受到看客的青睐。大多数人在这个平庸的世界上,靠着平庸的资质经营平庸的人生。我们渴望不凡,仰视天才,他们带有传奇色彩的轶闻趣事,是普通人乏味生活的调剂。早些年,《雨人》《心灵捕手》《美丽心灵》这些以高智商人类为主角的电影,获得了主流观众和奥斯卡奖的高度认可。新世代里,长相在传统意义上根本挤不进帅哥队伍的谢耳朵和卷福,更是以IQ之名,打出brainy is new se_y的旗帜,把全球女性迷得死去活来。
当中国观众被各种不负责任的本土低能电影持续侮辱智商之后,《少年班》里的小神童们,是否能让观众真正产生一种源自智力的快感呢?毕竟,肖洋导演自己也曾经是“少年班”中的一份子。而中国电影的现状是,高智商从业者的比例实在低得可怜。
所以,基本上,我是怀着乐观向上的心情去观赏《少年班》的。我满以为它会很不一样,可结果它只是隔靴搔痒。这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在于,创作者们对“少年班”存在价值的闪烁其辞,以及剧作层面上对“关系”的轻视。
影片将故事背景设置在1998年。彼时,大学开始扩招,作为精英教育(现在看来应该是“个性化教育”)的少年班,受到学校制裁。而孙红雷扮演的理想主义者周知庸,却以一己之力抗衡制度和现实社会,从全国各地挑选出一批智商极高的天才少年,训练他们成为理工科领域最顶尖的人才。这其中,有暴力倾向严重的麦克,有发育未完全的11岁儿童方厚政,有家在河南农村的“神棍”王大法,还有倔强骄傲的女生周兰。当然,班里也混进了一个普通少年:吴未。他在严苛强势的单亲母亲的一手操办下,顶着誓做人上人的巨大压力,进入完全不属于他的世界。而最终,周知庸的教育实验以失败告终,少年们也分道扬镳,踏入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他们没有改变世界,却都被世界改变了。
听起来,这是一个关于理想幻灭的悲伤故事。周知庸的初衷,是要让这些少年“认识你自己”,他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帮助少年们挖掘连他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足以干出一番丰功伟绩的潜能。为了这样的目标,在周老师眼里,谈恋爱、看电影、参加舞会都是十足的禁忌,是迈向人类智慧顶峰的绊脚石。作为少年班第一期的学员,他四十多岁依然单身,偏执到连袜子都要熨烫得没有褶皱。你很难说他是“爱”这些十几岁的少男少女。更多时候,你会从周知庸身上感受到一种不寒而栗的冷酷——他甚至会直白地告诉吴未,之所以选他进入少年班,就是为了让他发挥出一条“鲶鱼”的陪跑作用,让珍贵的“金枪鱼”们时刻保持兴奋状态。而当伪造红头文件的事情被发现,校长执意解散少年班,周知庸下跪认错、自我鞭笞,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们不要失去参加IMC大赛的机会。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一个能够体现智商优越性的结果。可“认识你自己”,真的只有这么简单吗?周知庸期望少年班是一个脱离里现实羁绊的乌托邦,他几乎无视这些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亦是血肉之躯,需要有正常的情感体验和及时的心理疏导。一个低情商的老师,怎么能应付得了一帮另一种意义上的“问题少年”呢?周先生的孤独漂流注定失败。他这个船长,和《死亡诗社》里的基汀船长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坚持摒弃专制,让学生们解放天性,学会独立思考,以拥有更为健全的心智。
也正是因为如此,作为观众的我们,不禁会有疑问:如果少年班的教育理念,是周知庸所奉行的异化的“精英主义”,那它的利弊究竟该如何衡量?电影触碰了少年班这样一个现代教育史上颇受争议的问题,也的确是朝着有别于狗血青春的方向努力,让我们窥探到了关于天才的冰山一角。一黑板复杂的数学公式,亦是请来现实学霸设计把关。然而,这冰山一角之下沉默积蓄的巨大能量,似乎并未被激发。诚然,“天才”也是人,但他们和普通人的差别是客观存在。这其中的差异,正是天才类影片最应当关注的“戏核”,是最能吸引观众的“陌生化”元素。遗憾的是,创作者巧妙地打了一个擦边球,把在澡堂群殴升级成为向澡堂投放自己研制的“臭屁弹”;向女孩儿表白的方式,是画一个心形的函数图。说得刻薄点,是在借天才的名义,赚青春的票房。不过,在各种所谓超级IP的围攻之下,《少年班》选择了这样一个原创主题,也算得上是勇气可嘉。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群智商高于常人的天才。包括周知庸在内,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大一个障碍是“孤独”。这些身在彼岸的人,单纯执着,对感兴趣的事物报以疯狂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离平庸却安全的此岸越来越远。普通少年吴未,正是天才们和“此岸”最紧密的关联。大概也正因为吴未是最贴近普通人的角色,所以董子健的演技有了发挥空间(星妈为了儿子的前途,也真是煞费苦心啊)。相比之下,饰演“天才”们的演员,基本没什么“内心戏”可言。是啊,如果天才那么容易演,达斯汀•霍夫曼也不会得影帝啦!
《少年班》是一部语焉不详的电影。它似乎试图在“此岸”和“彼岸”之间,寻找到可以接受的平衡点。然而,就像一个个在结局处“泯然众人”的主人公们一样,这部电影最终没有逃出平庸之作的桎梏。创作者显然是为票房考虑得更多一些,希望多抖几个包袱,赚取掌声和赞誉。可在经历了无数烂片的洗礼之后,观众真的还有那么好骗吗?
陈丹青老师曾有过这样的评价:“现在的七零后、八零后导演,越来越现实,以便制造越来越不现实的影像。大家适应了管制,熟练地绕过种种真实。”正如最近被全民吐槽的网络剧《盗墓笔记》,越来越多年轻的影视创作者在一开始就选择自我阉割。他们放弃了艺术创作的某些本能,机智地避开有触雷可能的区域,凭借经验和想象中的“大卖”标准,生产出貌似安全的作品。可艺术的生命,也在这一次次的趋利避害中消磨殆尽。不久前重温《顽主》,这部拍摄于20多年前的老电影,现在看来仍有着极为先锋大胆的尝试和表达。那场荒诞惊奇的“颁奖走秀”,简直是神来之笔!时至今日,大陆电影已经很久没有艺术上的惊喜和突破,各种电影节红毯上留下的,多是无作品女明星的八卦谈资。如果说李安是世界华语电影的面子,王家卫是香港电影的面子,侯孝贤是台湾电影的面子,那么大陆电影的面子,又在哪里呢?
少年班观后感 篇8
电影少年班观后感
电影少年班是一部由中国大陆导演闫非、彭大魔执导的电影,于2019年12月20日上映。这部电影描绘的是一群华西都市报记者在2000年代初期进入四川省内陆某地区一所名叫“少年班”的学校,通过对学校的采访、调查和跟随,揭露出少年班内存在的残酷的体罚教育现象,并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批判。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也看到了希望和改革的可能性。
电影中所描绘的少年班内存在的体罚教育现象实际上是当时中国教育内部的一大普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罚的出现是因为当时的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对教育者作为“罚”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同时也反映了教师本身对教育的认知与态度存在偏差和盲区。电影之所以能够唤起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正是因为它牵动了人们对教育的思考和追求,让人们意识到了教育应该是一个和谐、温和、正向的过程,而非一种惩罚或虐待的手段。
电影中所反映的少年班体罚教育现象并非独立存在,它和当时整个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给学生打骂早已不是单一的行为,而是深刻地反映出了长久以来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学生的重视程度与某种程度上教育管理粗放与工作纪律的欠缺,学生学习不良也与现存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的问题有关。此外,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职业价值观的缺失,以及学校管理和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师生的交往与合作关系,造成了学生教学阶段的萎靡不振等问题的出现。
因此,电影所展示的少年班体罚教育事件,应被视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在改革教育体制的同时,应该着眼于构建教育文化和价值观的转变,进一步强化教育管理和教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综上所述,电影少年班所描绘的事件是一个值得引起思考和反思的问题,它既代表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问题,也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教育事业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全力以赴改革教育,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少年班观后感 篇9
作为一部青少年题材的故事,电影《少年班》深刻探讨了成长中的烦恼和人性的脆弱与无助。通过讲述少年们在一所名为“少年班”的心理治疗机构中的经历和成长,展现了人类内心的种种面貌,让观众能够在感性和理性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反思。这部电影,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青少年,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人性的复杂和珍贵。
故事的主人公是“少年班”的四位学员,他们都是十几岁的少年,因为各种原因而走到这里。在“少年班”里,他们接受心理治疗、与其他学员交流、分担心理压力、面对挫折与困难、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在这里,他们与身体疾病患者一起生活,形成了一种互相倾诉的心灵共鸣。
影片中的“少年班”领导者徐老师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他像一个神秘的助教一样陪伴着学员们度过了他们在“少年班”的一个暑假。他了解每个学员的细节,从而能够为他们量身定做方案,让学员们像徐老师自己的一样,重获信心、勇气和坚定。
影片中的四位主人公个性鲜明,每人都有着不同的问题和烦恼,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同,才构成了班级的完整性。唐山是聪明且被家庭的过于保护而成为了“名校代表”的少年,却居然不知道该如何与人相处;贝孜负面情绪极强,以致于在少年班里没有任何朋友;吴泽同则是因为意外事故始终放不下过去的阴影;最后是转校来到北京的乔木,他是所有学员中唯一的女孩,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但同时也因为家庭原因而受到了打击。对于他们而言,青春期并不只是长身体,更是心理上的大考验。
在这里,四位主人公与徐老师一同走过了为期60天的青春时光,共同经历了许多感天动地的瞬间。比如,在看到学校老师为了自己而哭泣时,他们心疼地给家人打电话;比如,吴泽同鼓起勇气向喜欢的女孩表白,却遭遇到了拒绝,但仍站起了自己;还有一段舞蹈比赛的片段,学员们面对一线生机,开始拼搏,不甘心放弃,终于拼出了一份凝聚力。
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心灵之歌“,这是徐老师和学员们共同创作的一首歌曲,歌曲中的歌词充分表达了少年们的心声,让观众也被感染和温暖。在歌曲旋律的陪衬下,少年们不断展示着自己的激情和热情。
总之,电影《少年班》呈现出来的是青春期少年的心路历程,而青春期正是我们人生道路上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在通过影片细致而真实的揭画,人们能够认识到青春期不应仅仅是我们的身体,还向我们展现了在内心世界的彷徨,于是人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也认识更多的青春期少年。这部电影生动具体,既有思想深度,又趣味横生,最重要的是它探讨了成长中一系列的问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珍贵。此次观影给我心理上带来了很多的写糊,我对自己的成长和放弃又多了一份新的理解。
少年班观后感 篇10
读《电影少年》有感
暑假期间,我读了《电影少年》这本书。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让我回想起了童年的许多趣事。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少年时代的小男孩,他在一个不小的家族里长大。因为亲戚是剪票员的缘故可以免费进出电影院,结果因为这件事被小伙伴们揍了一顿。于是,他加入了小伙伴的队伍。为了融入这个小团体,他放弃了从电影院正门口走进去的念头,加入了爬墙的队伍。后来,他发现了小混混里那个最瘦的混混多了几分留意。从那以后,小混混失去了小混混应有的光采。后来,他与小伙伴一南一北。
少年时代的我们,会因为家长多给的一块钱的零用钱而独自开怀;会因为小伙伴的离开而独自悲伤,会因为老师的表扬而洋洋得意;会因为家长的责骂而默然神伤……总之,一点点小事就足以让我们开怀大笑或是泪流满面。春天,我们一起摘野花;夏天,我们一起下河捉鱼;秋天,我们一起收获果实;冬天,我们一起围坐在火炉旁。这就是我们一年四季最大的乐趣。
从书里的主人公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第一,与其独自享乐,不如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分享会让快乐加倍;第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即使是要好的小伙
伴,也不能掉以轻心;第三;面对做错事的,要学会原谅,不要厌弃他,而是宽容他;第四,心中有英雄是好的,但不能因此瞧不起其他人。
总之,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它使我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使我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也会为了我的梦想不懈努力,毕竟有了梦想,才有了生活的动力。
少年班观后感 篇11
她画了许多麦克的**。当她这样做的时候,她的眼睛充满了笑声。麦克喜欢女生扎麻花辫,她便将清冷短发蓄长,扎起了麻花辫。爱一个人,哪怕东施效颦也是会去做的。
麦克想要打架,她便可以给他递剪刀。你想要什么,我便能给你什么。他们是同类,都是孤独的天才。
可惜麦克那时眼中没有她。才子爱的更可能是佳人,而不是不解风情的才女。
爱一个人有多喜悦,就能被伤的多彻底。聪明的麦克怎么会不知到周兰喜欢他呢?他恼火地说周兰是自作多情的时候,周兰就已经明白了。
她曾经高傲地说过,没有人能愚弄她。可是情窦初开的她,爱得那么小心翼翼,爱得那么不留余地。可是那个人却早就洞悉这一切,看她就像看一个小丑。
骄傲如她,就算爱得再深,也会放弃。她当着麦克的面剪掉了自己为他而扎起来的麻花辫,也剪去了自己对他的一腔爱慕。
结局时提到,周兰后来曾和麦克谈过恋爱,但是一段时间后就分了。在我的想象中,周兰剪完长发后不会再爱麦克了。她学会了打扮,开始绽放。经过她的努力,麦克终于爱上了她。
可是她早已经对他绝情了,在她心里他再也比不上那个每回都考班里倒数第一,又蠢又傻的吴未,毕竟那是第一个或许还是唯一一个男孩子会去喜欢不会打扮、真实的周兰。让麦克爱上自己,又狠狠地将他甩掉,便是报复他当年那句“自作多情”最好的方式。
吴未,狼堆里的羔羊,金枪鱼用来保鲜的鲶鱼。大家都知道吴未不聪明。他每次都是班上最后一个。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从小的各种神童事迹都是凑出来的。
每回考试,他的母亲就利用副校长的职权给他泄题,可就算泄题了,他也每回只考全校第二。他真是笨啊,可一向崇拜强者的我却对他鄙视不起来,甚至他让我肃然起敬。
虽然每回都考全班倒数第一,但他一直都在努力着。周老师告诉他,他只是给金枪鱼保驾护航的鲶鱼时,他也接受了,而且很是尽责。虽然他不够聪明,可每个人都把他当兄弟。
因为他太蠢了,他总是为别人牺牲自己。当十几个人拿棍子来和小方和麦克打架时,他拦住他们跑了。麦克因为烧车要被开除时,他主动出来替麦克顶罪。
看上去懦弱的他,在这些时候总是宛若天神般存在。
不聪明的他在宿舍里总得小心翼翼地藏起自己与别人智商上的不同,就连喜欢的女生,他也想和别人一样,就不会被大家发现自己的蠢。他也想像大家一样喜欢校花江依琳,但他做不到。他的目光总是跟随着那个聪明却又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周兰。
尽管女孩总是用恶毒的语言讽刺他,但在梦中,周兰却把他从母亲的黑暗控制中带走。就算一次次为爱得遍体鳞伤,可他还是忍不住向周兰靠近。就算是被言语攻击,就算是看着周兰为别的男生画像,为别的男生痴狂,为别的男生黯然神伤,他都情愿,情愿这么远远地看着她,陪伴着她,共同经历内心的起伏挣扎。
数学队离开学校的那天,四个男孩喝醉了,下楼去喊女孩。别人都是喊的女神江依琳,可他喊出了心中的“周兰”。而周兰却在偷偷望着窗外那个喊着“江依琳”的麦克。
就在开幕式当天,周兰偷偷地看着麦克,而吴没有注意到周兰。
故事临到结尾处,吴未被开除回家。周兰了解到了吴未的心意,追着吴未乘坐的公交车,一直不愿停下。可惜吴未见不到了,他最终离开了那群天才,离开了自己十五岁时第一次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