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拉贝日记#】文档写作能力是成功工作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如今,人们对范文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善用范文是创作出优秀文章的重要保证之一。以下是我们搜集整理的“拉贝日记”,欢迎大家来看看!
拉贝日记 篇1
电影拉贝日记,从亲历者角度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始末,是证实“南京”事件信息最为完整翔实的史料。1937年,西门子分部的负责人拉贝和他的妻子朵拉生活在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德国另派了一名负责人来这里接替拉贝的工作。在拉贝的庆功欢送舞会上,日军轰炸了南京城,随后日军攻占了上海。由于恐慌事件突发,拉贝毅然打开公司的大门为他的中国员工及其家庭提供避难。第二天清早,当战火熄灭,清查损失时,呆在南京城的外国人们开始商议在如此危险的时刻他们应该如何是好,最后他们决定设立安全区,并提名拉贝为主席。拉贝本想第二天就离开南京返回德国;但他最终决定要留下来,并且即刻认真地投入工作。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在中国人民身上残忍发泄并施以暴行的时候,拉贝和他的同伴们机智勇敢地与日军周旋,艰难地为南京老百姓提供安全区的保障。二十多万的老百姓涌入安全区,由于人数超出太多,安全区的补给越来越困难,但是拉贝和他的同伴们没有放弃。日本想要清除安全区,拉贝用机智与勇敢与日军对抗,直到各国大使邮轮抵达南京,安全区才幸免于难。最后拉贝和他的妻子在德国政府的命令下回国。
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了20__年的德国人,拉贝对中国很有感情,很熟悉中国,当他看到许多人在大门边等待开门,他命令打开大门,让那些人进去。如果这只是出于人的善良或本能的话,那他决定留下来,担任安全区主席的时候,他就是达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度,目睹了南京大屠杀之后,那他所作的就不仅仅是从人道主义的高度出发了,那是对生命的尊重,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特别是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本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 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 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
杜普雷女士为了保护女学生,以防止虱子为由给女学生剃发,与日军据理力争,因一次没有满足日军的要求,日军就地射杀了所有的战俘,从这以后她就自作主张私藏战俘。威尔逊大夫一开始非常敌视拉贝,他不相信这个纳粹分子会留下来帮中国人做事。后来渐渐接触之后,他觉得拉贝做的很卖力,而且他识破拉贝为安全区倾家荡产也不声张,这时他对拉贝的态度转为敬佩了。
南京大屠杀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场灾难,幸而有这些无私的外国人,给予了我们中国人帮助,几十万的中国人在他们的帮助下没有遭到日军的屠戮。南京大屠杀固然是我们民族的痛,但是在痛的时候,也不要忘记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记住痛,更不要忘记爱。
拉贝日记 篇2
由于受《南京!南京!》的刺激,再看《拉贝日记》它号称中国版《辛格勒的名单》,虽然我对它的制作班底有信心得多,但由于《拉贝日记》在洛阳的上映时间晚于《南京!南京!》,我看《拉贝日记》也就安排在了看《南京!南京!》之后,心里总揣着些不舒服的情绪。
尽管我心深处有一些民族仇恨的情绪,但我还是喜欢上了《拉贝日记》。它的立意,让我感动,让我尊重!这就是一部好电影珍贵的东西,我称它为主题,犹如一个人的灵魂。我觉得《拉贝日记》是成功的,虽然也许它的立意不够新颖,但这样的主题也永远不会老旧,就像经典老歌,什么时候听都感觉有暖暖的东西在心底流淌。当天灾人祸不可避免,当巨大的战乱无法逃避,一个具有人格力量的人或者说简单一点,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拯救能拯救的,用尽全力,对抗看起来无法对抗的,折射出来的那种品格,叫大爱,叫至善,叫勇敢,它闪耀着最宝贵的光芒,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最基本的定义!
如果说纪录片《南京》是对事实的一种真实记录,那么《拉贝日记》就是对人性的一种真实剖析,在那场最残忍的浩劫背景下。我不想多说当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发指罪行,历史的确不应该遗忘,但记住仇人的同时,又有多少人记住了恩人——那些拯救了南京25万难民和士兵的恩人?试问当代12亿中国人,80万南京人,有多少人知道恩人的名字和恩人当年的所为?恩与仇相比,我们更应该铭刻什么,弘扬什么?
再回到电影本身,来看《拉贝日记》里一些精彩的点:
罗伯特威尔逊,内科医生,他痛恨“纳粹党员”,心直口快地公开表示对拉贝的不满,但当拉贝用行动一力承担起了拯救工作之后,他与拉贝站在了同一战壕,共同担当。这里有两个场景很有意思,一是女教师挽留拉贝留下时他对拉贝的冷嘲热讽,一是他与拉贝在巨大压力下一起喝酒弹琴,两个细节两种风格,把巨大战争阴影下的两位大慈善家的形象刻画的鲜明而有味道。
瓦莱莉?杜普雷,金陵女子学校的老师,敢爱敢恨,正气凛然,当她得知拉贝夫妇要背弃他们的拯救离开南京,她气得诅咒“船沉掉”;她敢于冒大不韪在自己的学校收留800多名中国士兵,并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她甚至纵容了女学生夜里离开学校给弟弟送饭……看电影的.时候,我也认为她的做法挺不理智的,可能给所有人带来巨大的麻烦甚至杀身之祸,可是反思回来,如果她够理智,如果她怕麻烦,如果她畏惧杀身之祸,她为什么不离开,她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危险建立那个被恐怖包围的安全区?拥有伟大的仁慈之心和敢于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性格,她所有的做法都变得不难理解,而且值得仰望!
电影对于一号人物拉贝的刻画更有许多精彩细腻的点,比如他把难民们藏在德国国旗之下,比如他与妻子感情笃深的相处场景,比如他决定独自留在南京拯救中国难民后提着一只鸟笼送走妻子的情景,比如他将自家全部存款善良、勇敢、仁慈……怎能不佩服,怎能不感动?
再说说《拉贝日记》里的线:电影的主线就是慈善家们建立安全区,然后想方设法地保护安全区,跟敌人斗智斗勇。铺线则是日本朝香宫鸠彦亲王为首的侵略者极尽所能的对中国人屠杀,对安全区破坏,两条线交织紧密,又相铺相成,同时线上的每个点也都清晰连贯,最后戏剧化的结尾是屠杀者们接管了安全区,两条线自然合一,电影结束。
两条线的交织与对立,直到最后重合,酣畅流离地构成了电影完整的面。看到结尾再回顾整场电影,历史仍是历史,但留在心里的情绪,已不仅仅是刻骨的仇恨,因为善的存在,因为大爱在心底闪光。
看完电影已经10天了,总觉得心底有些东西挥之不去,所以动笔。又由于天性的懒惰,许多的细节都没有写出来,只是,为了记录一些情绪,更重要的,是对一部优秀作品的致礼及那些伟大人物的致敬!
拉贝日记 篇3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是日本法西斯分子在中国犯下的罪令人发指的罪行之一,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痛苦的一页。日本当时的当权者甚至是如今的当权者都企图竭力否认这次**,可是中华民族所承受的屈辱与中华儿女所遭遇的不公,怎能闭口不谈。诚然,有这样一个人,一个国际友人,愿意为我们辩护,为我们发声,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种种罪恶。他是德国人约翰·拉比。
约翰拉贝于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他来到中国,很快就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工作,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做生意。拉贝和他的家人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他的子孙都出生在中国。
他们与中国人民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在二战时期,德国与日本是盟国,而他本人也是德国纳粹党的南京地区负责人,但尽管如此,约翰拉贝仍用自己的日记记录下来了日本军的铁蹄在中华国土上践踏下的痕迹。
约翰·拉贝是西门子在中国南京的总经理。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德国打算取消南京分公司,所以他派弗里斯先生去南京。当时,日本对中国的突袭是什么?其实就是没有任何宣战书的攻击。看着南京人民流离失所,拉贝冒着生命危险,将德国的大旗撑开,让大家躲到旗子下面,由于德国与日本国的特殊关系,所以日本军看到德国国旗是不会再出击的,这样就救下了许多中国人,卸任的拉贝终于能在27年后重返故土,但由于目睹了南京人民的惨淡与日本侵略者的残忍,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在1937年12月11日,建立南京安全区,向国际委员会申请食物火药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而他的妻子在归国的途中却因日本飞机的轰炸生死未卜,即使是这样,他仍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临时住所。在他自己的房子和小花园里,600多名中国难民也被挤进来并受到保护。
南京市每天都有无数战俘被枪杀,无数人被活埋。同时,由于日本士兵的过度要求,许多年轻女孩也在死亡。甚至日本军每天都有所谓的军官比赛,比赛谁砍得中国人头多,竟还大言不惭的每天登报,禽兽般的炫耀。在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后,拉贝给希特勒发了一封电报,希望他能帮忙,但事实上,没有帮助。
1937年12月25日,朝香宫太子鸿彦企图消灭安全区,但拉贝等人誓死捍卫,最终保住了安全区并获得国际承认。当拉贝离开中国的时候,无数南京人争相为他送行,留下了感激的泪水。
这本日记不可能对南京大十字军东整的整个过程作出完整、系统的判断和评价。这是不可以苛求的。尽管如此,《拉贝日记》仍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这一惨绝人寰的大**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的严重罪行的有力证词。
据记载,在南京大**中有20多万人由于安全区的保护得意幸存,尽管如此,仍然至少有30万中国平民遭到杀害,且日本**至今没有正式为南京大**承担责任。约翰·拉贝返回德国后,被盖世太保作为中国人的同谋逮捕,并禁止他讲述在南京的经历。同时,它的日记被没收,60年后再次出现。起初,盟军拒绝向他出示非纳粹党的证书。1950年拉贝在贫困和被人们遗忘中逝世于柏林。
《拉贝日记》同时被翻拍为电影,不由得让人想起《金陵十三钗》虽然在大体思路上并不同,但同为国际友人在危难时期的帮助,对日本侵略的对峙。无论结果,这种没有国界的援助,没有党派之间不同的戒备,这种单纯的正义感着实让人钦佩!
梁维珊高二十四
【评语】
为何要大家读这本没有什么高雅的表达却处处显示惊恐与血腥的作品?是了
了解那段历史,就是承认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唤起人们对拉贝的景仰,呼唤对生命的尊重,还是缅怀历史,创造未来?我想,都是。那么,你在哪一点上有深刻的体会?
这本读书笔记介绍了很多内容,而感悟的内容相对较少。我希望将来能有所进展。
谭伟2014-3-7
拉贝日记 篇4
之前在近代史课上看了这部电影的一些片段后感觉这部电影很值得一看,所以今天抽空一口气看完了,看完后感受颇多啊。我认为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中国人都应该非常悲伤和愤怒。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应该牢记南京大学的悲惨历史和屈辱教训。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日记记录拍摄的。它见证了南京大学的全过程,证实了南京大学的真实存在,也证实了日本在南京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是,日本至今仍然不承认南京大**的事实,实在是太厚颜无耻了。但是有位学者曾说过:
“别国的人可以忘记南京大**,但是我们中国人不能忘记。”这句话说的特别有理,所以,我们更要牢记这个历史的耻辱。
看了《拉贝日记》后,我感觉约翰·拉贝的日记能够被公诸于世确实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其实,我们更要感谢当时不顾生命的安危努力保护了我们中国二十万同胞生命的拉贝先生及其朋友们。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应该知道,拉贝是一个在南京生活多年的德国人。他是一家发电厂的主席和纳粹党的成员。本来拉贝是即将退休回国的,但是就在他要走的时候,日本开始了对南京的轰炸,出于当时金陵女子大学的校长杜普雷的提议,效仿上海,在南京建立安全区营救中国百姓,最终拉贝当选了安全委员会的主席留在了南京,威尔逊医生当选为副主席,开始了整个安全区的安全和食物服务。
在整个电影中,给我感触较深的片段之一是在日本军机在轰炸工厂的员工时,拉贝果断的命令把工厂的大门打开放他们进来,并且果断的拿出了纳粹党的党旗,让中国员工躲在党旗下,最终日本军机放弃了轰炸,为此拉贝拯救了那些中国人民的生命,看完了那个惊心动魄的片段,人们安全了,我的心里也些许感到了欣慰。从拉贝放那些员工进入工厂的行为,以及用党旗来躲过日机的轰炸,可以让我们感到拉贝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有怜悯之心,内心善良,急中生智的一个好老板,拉贝这个行为足以让人感动。第二,日本军官中国比赛的片段让人愤怒。
当时我就想人们为什么不反抗,既然都是死为什么不死的有骨气一点,更让人气愤的是残忍的日本军人,烧杀抢略,**。他们的行为及其残忍,罪行滔天。这也让我想起了当时我们国家的落后和懦弱,我只能望着天空叹息。
但这一课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只有我们坚强了,才能不被别人欺负。所以现在我们的中国发展很快,大国崛起的梦想很快就会实现。另一个片段是,拉贝去救他的**司机张,但后来,张被杀了。拉贝要求日军利用**的20名中国人进行赔偿,特别是拉贝挑选这20人的过程,也让人感到悲痛欲绝。心痛的是这么多的中国同胞被残忍的杀害,悲伤的是选人时的悲伤,难以选择,恨的是日军的残暴,丧尽天良。
这也提醒我,感些像拉贝这样的好心人,他们不顾一切地帮助安全区,没有他们,南京大学不可能有30万人被残忍杀害,可能有50万甚至60万人。
总之,看完这部电影,我对南京大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其实,有些感情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即使是用文字来描述,我想有时候也很难表达我们内心的悲伤和愤怒。我也建议那些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可以看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的耻辱,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总有一天,我们会让日本低头承认历史和错误。同时我们也要记住这句话:“如过我们连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别人更不会记住你的历史。”
拉贝日记 篇5
今天是放假的第一天。昨天和朋友约好出去玩了,今天我也很守时的到了。刚刚听到赵茜说《拉贝日记》时,我的反应是很不好的。曾一度的认为拉贝是女的……看完《拉贝日记》后,我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感触,有道不尽的话,有难以形容的心情,很复杂。影片播放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沉痛的,压抑的……为日本人的行为感到愤怒,为中国人民感到伤心,难过,为约翰感动。当我了解了约翰的身份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一个纳粹党员能够尽自己所能拯救中国人?其实,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种爱,那是一种向往和平的心呀!约翰?贝拉,一名德国商人。在中国的30多年间,一直担任着西门子总经理。1937年日本皇军展开的无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中,他保护了25万中国人民!他是伟大的!在日军的轰炸机疯狂的轰炸着西门子公司附近的中国人民时,拉贝走出了车子,他奋不顾身的从后备箱中取出了纳粹国旗。他叫来了助手,将这面巨大的旗帜撑开,让无数的中国人躲在了旗帜之下,免受一死。在德国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拉贝回国时,他毅然的选择了留在中国,和热爱和平的人开设了南京安全委员会。在生死关头,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可他还是选择了让夫人离开,自己驻留在中国。或许是由于我的年龄已到吧?毕竟我已经是青春期的少女了。会多愁善感。观看途中,曾好几次想要落泪。为了拉贝的无私,为了拉贝的伟大,为了拉贝的痛苦……当朵拉所乘坐的航船被日军炸毁时,拉贝痛苦的呼喊着朵拉的名字。拉贝会给安全区的孩子发放食物,会为中国人民解决疑难。他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在日本皇军下令射杀安全区的中国居民的前一刻,拉贝和他的同伴打开了大门,站在了日本皇军的面前,坚定地说:“如果你们想制造第二次大屠杀的话,就请把我们也带上吧。”
拉贝日记 篇6
一部《拉贝日记》让许多中国人知道了John Rabe,一个曾经在南京大屠杀中帮助过我们的外国人。无论他当时的身份如何、居心如何,他和几个外国人建立的安全区保护了大量中国人的事实是不可磨灭的。
二战中,有几万犹太人在上海避难,只是由于德国和日本之间的分歧,使得他们侥幸存活。但是在战后这60多年里,以色列和整个犹太世界,都时刻在感激中国人民,在最危及的时期曾经接纳过他们。尽管当时的.上海已经被日本人所占领,尽管当时的中国人自己都顾不上自己。这就是一种感恩的态度,哪怕一丝一毫的举动,或许能救到许多人,别人都会永远记住你的好。
回到影片上来,这部片子虽然是中德合拍,但导演是德国人、剧本也是德国的,可以说是一部完全的德国电影,只不过用了一些中国演员。
因此,完全可以理解《拉贝日记》没有常规的中国思路,也没有对南京大屠杀的血腥进行大量描写,电影突出的还是拉贝这个人,从一个亲民的资本家转变为帮助中国难民的人道主义者。影片也最大限度尊重了拉贝的日记,换个角度讲,其实就是拉贝在带有主观的说故事。他的视角有限、他的思想也有限,人无完人,不能指望人家能完整客观的记录下整个惨绝人寰的过程,同样也不能指望德国电影能拍出中国思路。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永远的痛,通过第三方的视角,再次经历整个过程,也是种反思;同时更应该学会要感恩,要感激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无论他的肤色、他的身份。
拉贝日记 篇7
夜晚里想起他,还不想睡,等待他来到我思想的梦里。我并不害怕想起了解他的那个夜晚,反而是记忆犹新,让我不断的回想。想什么?想,他一个德国人,远渡重洋,来贫困的中国工作近半生?想,他为什么把自己的子女留在中国,在这里落脚扎根?想,他为什么不回到祖国的身边,难道他不思念自己的祖国吗?难到他不思念自己的父亲母亲吗?为什么他置自己的安全于不顾,偏偏要留在异国呢?这样的回想,勾起了尘封多年的往事,那一段不堪回首的,令人捶胸顿足的岁月,而他就是被人称为济难扶危,佛心侠骨的活菩萨------约翰拉贝。约翰拉贝先生1882年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来到中国经商。
他和他的家人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年。拉贝先生的子女及外孙子女均出生在中国,并且扎根于中国,我认为能让他们留在中国出了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与传承的民族道德观深深地吸引了拉贝先生,还有源自他身上对中国,世界乃至宇宙苍生的无限感怀与侠骨柔肠。让他无所顾忌的留在了中国,留在了南京。这个曾经再1937年至1938年发生过灾难的地方。在这个时期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留下的对中国百姓最为发指的一刀,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头颅,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运。这一刀是无耻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一刀,日本人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中华民族圣灵的亵渎,这种行为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唾弃和谴责。约翰先生的《拉贝日记》是对日军暴行的描写,也是对日军残酷暴行的无情揭露,该影片以约翰拉贝先生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毫无人性的灭绝残杀。虽然面对的是无情的绝杀,但是拉贝先生为了拯救那些屠刀下的百姓,拉贝先生和他的伙伴们不顾个人的安慰,共同联合起来建立了安全区来保卫无辜的百姓。
他们设立的安全区为大约二十五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的场所。拉贝先生以这样爱的方式保护中国人的生命。中国有句谚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拉贝先生就连二十万人的生命,是当之无愧的活菩萨。从历史中,我们知道拉贝先生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深深的爱着拉贝先生约翰拉贝先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民族最为真挚的朋友。他济难扶危,佛心侠骨共祝天麻,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最淳朴的爱是怎样的!
拉贝日记 篇8
凌晨两点拉肚子……早上起来还吐苦水……然后我吃完了一碗拉面。事实证明,这一次胃口跟信念是有关的,跟身体状态无关。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接下来请欣赏:拉肚子日记。
拉肚子日记1放假了,而且是放寒假了,就自然而然的有一堆又一堆的零食、水果,我这个吃货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可以大吃大喝的机会。可是呢,这么大吃大喝不可能什么后果都没有的,我就十分悲催的经历了一次这种要命的后果,但是,究竟有没有让我记住,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咕咕~~~”我乐呵呵地坐在电脑面前打着作文,我那不争气的肚子又可是咕噜咕噜叫个不停,“咦?哪里有吃的来着?”我摸了摸瘪瘪的肚子,起身找了找四周有没有什么吃的东西。对了!楼下有苹果和梨啊!走!苹果、梨,我来了!
“哇!大苹果的勒!”我用“爱抚”的目光看着箱子里的一个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感觉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快拿、快拿!赶紧多拿几个去楼上吃!”一个苹果?不够不够,再拿几个,两个苹果?再拿再拿!三个苹果?算了算了,就三个苹果好了,待会还要拿梨呢。我怀里捧着3个又大又圆的苹果,屁颠屁颠地跑向厨房拿梨。“哇塞!漂亮的梨啊~漂亮的梨~你们全部都是我的啦!啦啦啦~~(请自行想象这是什么歌)”我一边艰难的蹲下身子拿着梨,一边哼着五音不全、鬼哭狼嚎般的调调,摧残“众生”。哇哈哈!有这么多的水果,不怕饿啦!对了!楼上还有一箱“哇哈哈”牛奶来着!牛奶!我来啦!我捧着一堆的水果,像个孕妇般艰难却又欢乐的奔上楼去。
“呀——!”我艰难地把怀中的水果全部丢到水池里洗了个“澡”,然后一个一个地安放在一个水果盘里,最后放在了我的书桌上。“娃哈哈~~”我优哉游哉地把呆在床底下“睡大觉”的牛奶拿出来,然后拿出3瓶放在水果的旁边。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吃!
“哇!爽啊!”我一边坐在椅子上,舒舒服服地啃着苹果,一口——汁水顺着嘴角流了下来(汁水充足)。两口——神清气爽(……)。三口——唇齿留香。一个苹果OK了。再拿一个!我伸出“邪恶”的双手,将安放在水果盘子里正中间的那颗最大的苹果,一下子给塞进嘴里,但没成功……我只得一口一口地将它残忍的“五马分尸”。
三分钟过去了……我吃了两个苹果。
十分钟过去了……我吃了三个苹果外加两个梨。
半个小时过去了……我吃了三个苹果外加三个梨,还喝了两瓶牛奶。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吃了三个苹果外加三个梨,还喝了三瓶牛奶,并且又吃了三个瑞士卷。(不要问我瑞士卷哪里来的)。
“嗝!”我拍着鼓鼓的肚子,打了一个响了的饱嗝。真爽啊!
但是,接下来,我就是真的彻彻底底的“爽了!”
“啊!不行了不行了!”我捂着难受至极的肚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奔向厕所,“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一刻钟过去了——“我的老天爷啊……”我虚弱地靠在墙壁上,肚子早已瘪瘪的了,“难受啊!!!啊!又来了!”我怒吼一声,再度捂着肚子奔向厕所。半个小时过去了——“哎呦我的妈呀……”我颤抖着双腿,艰难“爬”了出来,妈妈啊……我的小命要不保啦~~~救命啊!!!“啊哟!”我痛苦地叫了一声,再度奔向厕所……
拉肚子什么的最讨厌了!
拉肚子日记2周二,因纪律不好,下午全班被罚跑步,大概是胃里吸进了冷气,结果一跑完我就觉得肚子不舒服,晚上吃饭也没胃口,问题来了。
第一天
早上就觉得胃口大减,看着一碗热气腾腾,并冒着香气的食物,竟然无动于衷,一点也没有以往进食的强烈欲望,胃部稍感疼痛,但觉得没什么大问题,就背书包上学去了。
从第一节课开始,胃部的疼痛感开始升级,由开始的一点点微弱的疼痛,到稍微可以忍受的程度,再到让人难以专心于一事的状况,最后就是总攻了——每一根与胃相连的神经都让我疼痛,如铁锤敲打一般,如针扎一般,更如万箭齐攻一般,使得我全然无法听课,只得趴在桌子上大喘气,使劲咬住嘴唇,咬咬紧牙,想挺过去,终于,第一轮进攻被顺利挡下。然而“和平”仅维持了一小会儿,很快就开始了第二轮,真不知道还能承受住几次。
开始几个小时,虽然很疼,但我却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第四节课我清楚地意识到——我闹肚子了。当时,我正在与疼痛较量,忽感一股气体从食管涌上我的喉咙,而且不同于普通嗝的那种气体,感觉有点涩涩的,一种不良的预感映入我的脑中,该不会是……阻止为时已晚,于是,伴随着轻微嗝声,一股极臭的气体,分咽部与鼻孔两路进入我的鼻腔,真臭啊!(这是方言中的“馊臭嗝”)
下午更加难熬。这种嗝本来就意味着呕吐,加上体育课考试中卖命地奔跑,将呕吐物“倾斜”的时间大大提前,最后一节课,疼痛感让我充分感到时间的流逝是多么慢,度日如年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肚子的疼痛远远超过了之前总攻的程度,而且一节课中竟无一分钟的“休战”时间,不知疲倦地打击着我,弄得我连咬牙的力气也没有了,只能把脑袋用力抵在墙上,即使戴着眼镜,看东西也仿佛隔着一层纱,明明十分耀眼的夕阳光辉在我眼中也是如阴雨雾天一般。
好不容易熬到了下课,没想到的是我连站立的力量也所剩无几了。前脚刚踏出教室门,“腹中物”后脚就“爬”了上来,打破我的最后“封锁线”,争先恐后地来与大地母亲亲密接触——我吐了。一股恶心头顶、臭味远远超过“馊臭嗝”、充斥着一半类似胃酸或水的物体、消化了一半又没消化完、甚至能看出你吃了些什么的物体,分五拨经过我的食道、喉咙,再从口腔内出来,并且在移动路线上留有遗臭与残渣。我顿时感到意识模糊,眼泪也涌入眼眶,不过那该死的腹痛也终于有所缓解。情况还真严重。
第二天
本以为肚子折腾了整整一天,也该歇会儿了,谁料到它却还没玩过瘾。清晨还未醒时,就开始闹肚子,屁股隔一阵子就疼一下,而且是钻心的疼,那可真是“如坐针毡”,屁股像针戳似的。早上过早,刚一看见食物就获得了喜报——有胃口了!也就是说拉肚子应该不会再发生了。可是不一会儿,我的肚子又开始“狂欢”,不停地“工作”、发响,连忙跑进厕所,“扑哧”“咔啦”,含水量超过50%的粪便呈喷射状如机枪扫射般射入便池,唉,拉肚子了。
去了学校,较昨天稍微有了好转,至少胃部的疼痛大大减轻。局势大转,昨日灰暗的阳光也恢复了往日的色彩。但就像天空中除了太阳还有乌云一样,我也没痊愈,肚子仍是“咕咕”直叫,并伴随着时急时缓的疼痛,更要命的是——“拉稀”,隔三差五要去厕所演奏“进行曲”,真是要命,不过今天撞上了医务室开门(昨天都没开门),买了支“藿香正气水”,总算是把“厕所进行曲”的问题解决了,只剩下一些残兵败将要继续折磨我的胃,但总的来说局势还是大逆转,“革命事业”正走在辉煌的成功道路上,胜利的曙光照耀着我。
第三天
第三天了,照理说肚子应该好了,但由于这几天拉肚子,结果胀了一股气,老是在大肠里面闹,有时从肛门里出来一部分——屁,真是悲哀,还好我练有“神功”,才不至于在教室里发生尴尬事。胃疼大概也由于气体的排放而减弱直到没有了,下午就完全好了。抬头望望天,湛蓝的天空中万里无云,只有那散发着明媚阳光的太阳,风呼呼的吹过,带给我凉爽。肚子好了,真是太好了!
经过三天的痛苦煎熬,我终于挺了过来,战胜了它。在生活中也是一样,遇到困难时,只要你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战胜它,获得最后的胜利。
拉肚子日记3昨晚吃酒啤酒+芒果,半夜开始拉肚子。
早上起来,拉的是屎水。还不带消停,到了下午才略有好转。
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拉肚子了,上次还是在重庆吃了火锅之后受不了,一直拉肚子。从重庆到甘肃的骑行路上,都留下了我的纪念品…每天几次,国道旁,玉米田里,小麦田梗上等等
于是,我也一路收集了不少拉屎地点的勋章。当然我也不敢发在朋友圈里。
是啤酒和芒果的奇怪搭配,导致了这次的悲剧吗?
今晚还约着去吃自助餐,拉丁餐厅是烤肉为主题的餐厅,服务员将烤好的肉羊肉串好在餐厅里来回走动,并询问你是否需要。若要,便给你切下你的分量。肉大部分烤的不错,分量也给的大方。餐厅里还有鱼生八爪鱼熟食水果等自行可取的食物。几个男生为了吃回票钱,主动出击,消灭不少烤肉和鱼生。满足感十分强烈,出门时松垮的裤头也有些紧了。
浪完。估计也是要还的。
现在躺在床上,凌晨2点多的学校宿舍里,盖着棉被,有点闷。肚子又开始隐隐发作!要知道,我今晚已经去了三四次厕所了…
很害怕,这次的不舒服会影响23号飞成都的旅程。可能,是对这次旅程的担心,表现出化为身体的反应!!
我没有旅伴,也没有确切的路线。还要尝试新的玩法—徒搭。一直都像是未知数,隔挡在磨砂玻璃之后。
以前,未知是美好的东西。现在,未知成了我最不想要的的。我害怕未知,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开心,自己是否能搭上车,自己是否会像上次的旅程一样一路都在闹肚子。
我像个小学一年级第一次去学校上学的孩子那般害怕。我需要你,需要一个很信任很喜欢的人的鼓励。可我,最近,又和你们闹翻了。
我想,我可能会厚着脸皮想你寻求鼓励。那你,会看扁我吗?
拉肚子日记4林晓知道我肠胃不好之后让人从国外帮我带了些助消化的胃药,我每天都坚持吃药。因为上次胃被胀伤了,医生嘱我暂时吃流食,治肠炎的药会刺激胃溃疡也要暂停,中午和晚上陪着林晓去食堂吃饭时,我都是自己喝一点米汤,有时候他和朋友去吃饭,我便只是喝点热水。这样还算平安地过了几天,我感觉恢复了一些,尽管饭后还是疼,但不像之前那样不想吃东西了,而且饿了也会疼。可是没想到胃病刚有一点恢复,我的肠炎就又犯了。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林晓说我总是吃米汤会营养跟不上,给我点了羊肉汤和炒菜,味道很不错,几天没好好吃饭我也有点馋了。可是没想到吃过饭就胀肚,肚子难受,他见我不舒服就说喝点酸奶调理肠胃,促进消化。
林晓把酸奶递到我手上时我也没多想,很快喝完了一瓶。食堂网速快,我们没有急着离开,才坐了几分钟,肚子就不行了,一阵阵绞疼,还咕噜咕噜响,我趴在桌子上捂着肚子,翻搅的疼痛一阵阵加重,我挣扎着去了卫生间,泻肚了,肚子里疼得像拧成了一团。我捂着肚子颤颤巍巍地扶着墙走出来,林晓扶着我回到教室,我筋疲力尽地趴在桌子上,他给我揉着肚子,肠子像拧到了一起,一直揉着还是疼,难受得不行。
林晓送我回家,他还要赶回去上课不能陪我,我一下午都在床上挣扎着,一次次地跑厕所,肚子还是一阵阵地绞痛,每次从卫生间出来我都感觉肠子像被扯出来一样,趴在床上使劲按着肚子,好疼啊,真的疼得受不了,我的眼泪直流,汗水打湿了衣服。
晚上放学后林晓来看我,见我还是很难受,扶着我去附近的诊所。医生说我受了凉饮食不规律,所以肠炎又发作了,让我以后不要喝凉的。
这才知道酸奶虽能调理肠胃,但怕寒的人不能喝。
拉肚子日记5今天从外婆那听说远在南京的姐姐回来了,于是我早早地站在外婆家门口,一边踮着脚翘首以盼,一边又觉得等的不耐烦,进门来逗逗小猫。我看着家里的小黑猫在捉弄着地上的不知名的硬壳小黑虫,而且似乎还打算把它吞下去,为它担心。
耳边忽然传来姐姐的声音,我连忙站起来向门外探去。只见姐姐两手拎着五颜六色的包装精美的盒子。我心里暗喜:又可以大饱口福啦!家里人一见面互相问候了许久,终于等到姐姐拆零食包裹了,只见姐姐拿出一个精美的包装,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装说:“这个可贵了。”我拿到手里一看,原来是一块块包装简朴淡雅的糕点。我拿着糕点,放到鼻尖细嗅,一阵绿豆和麻油的香甜味钻入鼻中。我轻轻咬下,顿觉糕质细腻,一阵香甜在味蕾上弥漫。于是,我情不自禁地吞了好几块。
眨眼间就到了上床休息的时间,我躺在床上正念着明日再去吃几口心爱的绿豆糕,睡意阵阵袭来,肚子却传来一阵疼痛。原本想着或许再忍耐一会可能肚子就不痛了。没想到疼痛越来越剧烈,我再也受不住,掀开被子,也不管外面飕飕的冷风,急忙跑到厕所解决。
结束之后,我恹恹地回到床上,刚想着好好暖和一下。过了一会,肚子里又开始翻江倒海,仿佛在说话一般,大喊着:“我要出去!我要出去!”如此这般,一夜跑了四五次厕所,还吹尽了寒风。最后,我精疲力尽地回到了床上,入睡前我还念着:“定是那麻油绿豆糕惹的祸!以后即使是碰见再美味的东西也要克制,绝不能做一只贪吃的小馋猫!
拉贝日记 篇9
“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初一:杨济伟
拉贝日记 篇10
我不会因为一部电影的平庸而否认拉贝的伟大,而同样我也不会拉贝的伟大而却去承认一部平庸的电影。虽然《拉贝日记》在德国获得大奖,但这并不代表这是一部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好电影。《拉贝日记》给我带来的失望超出了我的预期,在这部影片里我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震撼,甚至没有什么感动。这部拍给西方人看的“拉贝小传”虽然也只有两个小时的片长,却让我感到是如此冗长,我不知道在影片的播放过程中看了多少次时间,《拉贝日记》“循规蹈矩”到没有任何惊喜,甚至没有一个高潮点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影片如同流水账一样,平庸到没有让人想重看一遍的欲望,而在走出影片后,脑海里那刚刚看过的影像也正立刻慢慢消散,《拉贝日记》给我便是这样一种极度模糊的印象。
说到刻画那场浩劫中真正的主角中国人,我就不能不提到《南京!南京!》。导演陆川在接受杨澜时采说道,那一个个特写的中国人的脸庞是他照着真实的照片尽量寻找长相相似的群众演员来化妆扮演,而这便使《南京!南京!》里那一张张茫然、无助却带着点刚毅的脸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在《拉贝日记》中,导演罗瑞·加仑伯格却依然采用了一种最为平庸的手法来塑造中国人。只有在拉贝选择那20名士兵时,镜头了给了那些士兵一些镜头特写之外,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中国人已经完全沦落为了这部影片中的道具。除了张静初这个所谓的主演和拉贝先生的司机之外,我几乎想不起电影中有哪张让我难忘的中国脸庞。
当影片中的中国人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影片中浩劫给人所带来的震撼则要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或者说,《拉贝日记》的故事核心是完全转移到了拉贝此人身上,因此甚至可以说这场浩劫中在《拉贝日记》中已经完全成了成就影片中那个拉贝的光辉形象的一个活动的背景板。
而同样的问题也在屠杀桥段中可以看到。在预告片中被大肆渲染的“多米诺骨牌屠杀”桥段则是我在影片中看到最为难受的桥段之一。但这并不是因为屠杀的残忍,而是对该桥段中所表现出的造作感到难受。在桥段中,那些中国士兵已经完全彻底地被道具化,在机枪扫过之时,居然没有一丝要躲避反抗的意思,完全按照导演的意思在特定的时间并以相同的姿势倒下,毫无生命的道具也不过如此了。
当有的电影试图还原那张浩劫中的每张脸,而有的电影却用粗糙的大笔将中国人一笔画过。《拉贝日记》中的中国人都在拿着聚光灯,只不过他们都站在聚光灯的背后,光芒全部落在了电影中的拉贝身上。由此不得不说,有时比比,才知道哪部影片更有诚意。
陆川在将五个小时的电影剪到了两个小时之后,原本剧本中存在着三角恋剧情被完全删除,以至于我们在现在公映的《南京!南京!》里完全看不到有几个角色之间原本存在的感情纠葛。
事实证明,删除比保留更加困难。
诚然,加入几个主角的感情纠葛后,会让影片显得更商业更吸引观众一点,然而这必须要看是什么影片。将这种无谓的感情戏掺杂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便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腻味。商女不知亡国恨,老外不知屠城痛。南京大屠杀这场浩劫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眼中似乎仍然太过遥远,从他们彻底将中国人沦落为一个个只会呼吸的道具可以看出,他们似乎还远远没有了解到这场浩劫给中国人带来那种难以抹灭的痛,而是在用一种纯国外的思维来打量这场浩劫,因此他们更关注这场浩劫上的外国人,对发生在这场浩劫上的莫须有的异国恋则更加有兴趣点。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态度甚至是霸道不负责任的,这不禁让我对《拉贝日记》的诚意表示怀疑。因为在影片中将张静初的爱情戏份删除,对影片的剧情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相反会让剧情更加紧凑点。而偏偏就是这对表现影片主题毫无帮助且和历史完全无关的恶俗剧情,在影片中以“战场中的浪漫”的名义肆无忌惮地游荡在血和尸体之上。
而影片中的恶俗之处远不止这一处。
我不明白外国人是否真的能理解在这场浩劫中出现所谓的欢呼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劫后余生固然可喜,但远远不会达到影片中那样欢呼雀跃的程度。这种将人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激动更多的是一种悲乐,而不是影片中那种没心没肺的狂欢。然热这种欢呼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出现。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便是最后拉贝离开南京的桥段,且不论这场戏是否符合史实,单单那些那些衣冠鲜亮的且满脸红光的群众演员,就让我难以感受到他们刚刚经历过一场死掉无数中国人且缺乏充足食物的浩劫。无论拉贝拯救了多少人,但在这场死了30万人的浩劫中,任何的欢呼都是刺耳的。至此,这部影片中的中国人已经完全成为衬托拉贝光辉形象的元素了。
《拉贝日记》的结尾,必然成为最恶俗的桥段之一。
“毫无亮点,平庸到底”——这八个字就是我对《拉贝日记》最直接的印象。这是一部无论从尊重史实的程度上还是从一些虚构的剧情上来看,都有着太多太多瑕疵的影片。这部耗资万美元的“大片”,空有还原历史的想法,却缺乏还原历史或者是传达真相的能力。对浩劫缺乏足够尊敬的描述,而影片里和日军的交涉以及安全团内部的矛盾这些本可展开的剧情又浅尝辄止。这部平庸到极点的影片甚至比不上好莱坞标准流水线的作品,至于比肩《辛德勒名单》那更是天方夜谭。虽然影片中的演员都有着出色的演出,尤其是扮演香宫鸠彦的香川照之更是令人尊敬。如果没有这些演员,那么这部影片甚至连平庸都谈不上。
拉贝是伟大的,但这部《拉贝日记》却离伟大有着太过遥远的距离。
拉贝日记 篇11
读《拉贝日记》有感
《拉贝日记》是德国籍商人拉贝在中国南京任职期间所写的日记,记录了南京大屠杀期间他的见闻和所做的救助工作。通过阅读这本日记,我深受触动,领悟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以及个体能在困境中显现出的力量。在我的多年工作经验中,我也遇到过一些类似的困境,我能够感受到拉贝的坚定和善良所带给他的勇气和智慧。
在阅读《拉贝日记》时,我被拉贝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善良和正义感所打动。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不仅没有放弃斗争,反而积极地寻求帮助,争取国际社会对南京的了解和支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日记,是个慈悲之书...”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身使命的认同和坚定。这种善良和正义感在工作中同样重要。作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我时常面临着处理纠纷、保护员工权益等等责任。读《拉贝日记》让我意识到,对待每一位员工时要态度诚恳善良,以公正公平的原则去对待每个人,不偏袒任何一方。这样,的员工才能建立对组织的信任感,他们在工作中也会更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拉贝作为一个个体,他在困境中所体现出来的坚定信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经历了种种的困难和逆境,但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救助受难者。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将背负这巨大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的责任,直至最后一刻。”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使他得以迎接任何困境的挑战,让我深受启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不能因此懈怠或退缩。只有坚守初心,秉持正义和公平,才能显现出的价值和智慧。无论遭遇怎样的逆境,都要像拉贝一样,坚持到底,为自己的职责和信仰而战。
在《拉贝日记》中,我看到了与人为善的力量。在《拉贝日记》中,拉贝不仅救助了大量的难民,在很多情况下他甚至为他人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全。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砍断自己的尾巴,也要复活中国。”他的无私奉献和对人性的坚持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在工作中,也应该以人为本,关心员工的需求和福祉。只有关心他人,帮助他们克服困境,才能让团队更和谐,共同追求组织的价值和目标。当将关注他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将得到增强,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通过阅读《拉贝日记》,我学到了善良正直、坚守信仰和关心他人的重要性。在工作中,这些品质也是所应该追求的。作为一个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我要始终保持正直和诚信,以公正的原则去对待每一位员工。同时,我也要关注员工的需求,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支持。通过这些努力,我相信我能够做出积极的贡献,为组织和员工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拉贝日记》给予了我深刻的触动和启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在困境中,仍然能够做出正确和明智的选择。无论是在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下,还是在我所遇到的职业困境中,只要坚持善良正直、坚守信仰和关心他人,就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力量和智慧,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为社会和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