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东藏记读后感#】下面是一些与“东藏记读后感”有关的资料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沐浴在书籍的世界里,我的时间都是有意义的,在阅读作者所写的作品后,我收获颇丰。为了巩固自己获得的知识,我们应该将其写下来,纪录进自己的读后感里面。我们提供的框架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
东藏记读后感 篇1
读完《东藏记》,长叹了一口气,或为故事里的家国命运、或为中国历史上的那段屈辱历史、或为读完新年第一本书的如释重负。尽管豆瓣上对这本书褒贬不一,我却是十分喜欢的。因为它文字优美、描写细腻,纵然述说历史时有如石头压于人心令人喘不过气,但对风景、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有如清水流过人心,倍感舒适。特别因为我是云南人,当看到书中人物对话时自动切换成方言,读来颇有趣味,也算时这本沉重小说为我带来的些许欢乐吧。而且有意思的是,我是在回家的飞机上偶然读到这本小说的,看着书中对昆明的各种描写更是让我对它倍感亲切。
关于故事本身,它是以西南联大为背景展开的。“小说人物以明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樾,夫人吕碧初和女儿孟离己、孟灵己等一家人为轴心,放射至孟樾教授的亲朋好友同事周围近百人,写出从京城南下的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中的个人遭遇、情感经历,以及心灵成长的历史。”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以史为鉴、思考人生的畅快感,看当时人的故事,思今时人的遭遇,只觉我们的'和平来之不易,当下学术自由、知识唾手可得的生活应该被人加倍珍之惜之。
豆瓣上有人说主人公们太过美好,失了现实,但我觉得超脱现实又有何妨?高洁大义的他们都应该是我们争相学习的对象,正是他们的圣洁才令我们更加珍视。心中净土,于世间踽踽独行,这样,真的挺好。
东藏记读后感 篇2
宗璞的长篇小说《东藏记》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为背景,以孟樾教授一家为主体,描写了其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人格操守和各自不同的性情风流。民族恨家国仇,山河破碎,即使偏居西南一隅,也未能逃脱入侵者的战火。但是,这样的乱世里,他们依然教书读书做学问,依然关心亲人朋友,人心人情从来没有因为战争而失去了体贴、安然和细腻情怀。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很少失态的,很少乱世里的焦躁。他们心绪起伏,却并不抱怨,依然坚守着一个读书人的本分本职,如警报和轰炸中,物理学教授庄卣辰情愿身陷泥土也紧抱实验仪器;孟樾先生写直面历史的研究文章,并不忌讳是否得罪了当局。他们关注着民族危亡的时局变化,大是大非问题决不含糊,且本身已然置身其间,并非超然世外的,但纷乱中的他们却依然葆有读书人的内心追求,如孟樾先生所云“若能在心里保存一点自蘸清溪绿的境界,就不容易了”。
当然,他们的性情风格也存在着差异,有视科学研究为生命的庄卣辰,有沉浸于楚辞华彩里的江昉,有言语刻薄的尤甲仁、姚秋尔夫妇,有嗜好云烟云腿、学问骂人都了得的白礼文,也有学问之外很善经营也不免沾花惹草的钱明经,等等。离乱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运命。但是,他们总体呈现着一种特殊的气质,是一种为人为文的自觉,是对自己所事工作学问的一种身心认同和尊重,是乱世里依然葆有审美心态的从容——腊梅的暗香流动于炸弹腾起的尘烟。
也或如此,《东藏记》起首即写昆明的非常蓝天白云,“聚得厚重时如羊脂玉,边缘似刀切斧砍般分明;散开去就轻淡如纱,显得很飘然”,叙事中时见彩云浮动,如小说中写“嵋”们两次逃警报,第一次,敌机只是路过,“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第二次,她们经历了真正的空袭,“嵋”被人们从土中扒出时,“天还是那样蓝,那朵白云还在不经意地飘着。外公,警报,飞机,炸弹在她脑中闪过,她随即意识到,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了。”云朵好似观照了人物内心的成长,云若一种诗性的存在,处处于日常生活,却也是超然的,审美的,是战乱里这些读书人的灵魂追求。有一段对话印象颇深。是昆明学生第一次游行时,仉欣雷和嵋、小娃还有玮玮相逢,仉欣然请他们去吃西餐。看着嵋“把面包切成小块,仔细抹上黄油,一小口一小口吃”。
欣雷说:“照说,人都受环境影响,可你们无论环境怎样坏,总有一种清气,或说有一种清贵之气,很奇怪。”玮玮沉思地说:“虽然吃的是‘八宝饭’,我们却处在一个拥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集体中,那力量是很大的。”是自觉的诗意了。不是那种植了几盆菊花就自许“采菊东篱下”的诗意,是心中有持守,脚下是泥、头上是云的“见南山”。丰子恺有一幅名为《警报作媒人》的画。不画警报下的纷乱窜突,却画一对蓝衣红服的男女坐在两崖夹峙的草地上,在谈情说爱。丰子恺在他“艺术的逃难”一文中对此有生动描绘。其时,日军登陆南宁,攻陷了宜山附近的宾阳,学生教师扶老携幼逃难贵州,道路崎岖,交通阻塞。那样的时候,警报频响是太平常的事了。但画中却丝毫未见流露途中的种种艰辛,和对国难家事的愤慨忧心,还是将画笔将人生的美——那种纷乱中的人性美——点化出来,使人觉得活着还是有希望,有安慰,有温暖的。如废墟里飘然的腊梅香一般的清贵。
乱世不见得都因为了战争,所谓盛世其实也危机四伏,所以消沉、堕落或者随波逐流其实不必挟持了时代来作理由,倒不如反求于诸己的心念和持守,或者说自身对曾经的信和念的坚定或游移。心念的在在凝聚,恰成一种力量。拥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集体,不该只是在小说里,抑或西南联大的历史记忆中吧。
东藏记读后感 篇3
《东藏记》宗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宗璞的长篇小说《东藏记》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为背景,以孟樾教授一家为主体,描写了其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人格操守和各自不同的性情风流。民族恨家国仇,山河破碎,即使偏居西南一隅,也未能逃脱入侵者的战火。但是,这样的乱世里,他们依然教书读书做学问,依然关心亲人朋友,人心人情从来没有因为战争而失去了体贴、安然和细腻情怀。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很少失态的,很少乱世里的焦躁。他们心绪起伏,却并不抱怨,依然坚守着一个读书人的本分本职,如警报和轰炸中,物理学教授庄卣辰情愿身陷泥土也紧抱实验仪器;孟樾先生写直面历史的研究文章,并不忌讳是否得罪了当局。他们关注着民族危亡的时局变化,大是大非问题决不含糊,且本身已然置身其间,并非超然世外的,但纷乱中的他们却依然葆有读书人的内心追求,如孟樾先生所云“若能在心里保存一点自蘸清溪绿的境界,就不容易了”。
当然,他们的性情风格也存在着差异,有视科学研究为生命的庄卣辰,有沉浸于楚辞华彩里的江昉,有言语刻薄的尤甲仁、姚秋尔夫妇,有嗜好云烟云腿、学问骂人都了得的白礼文,也有学问之外很善经营也不免沾花惹草的钱明经,等等。离乱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运命。但是,他们总体呈现着一种特殊的气质,是一种为人为文的自觉,是对自己所事工作学问的一种身心认同和尊重,是乱世里依然葆有审美心态的从容——腊梅的暗香流动于炸弹腾起的尘烟。
也或如此,《东藏记》起首即写昆明的非常蓝天白云,“聚得厚重时如羊脂玉,边缘似刀切斧砍般分明;散开去就轻淡如纱,显得很飘然”,叙事中时见彩云浮动,如小说中写“嵋”们两次逃警报,第一次,敌机只是路过,“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第二次,她们经历了真正的空袭,“嵋”被人们从土中扒出时,“天还是那样蓝,那朵白云还在不经意地飘着。外公,警报,飞机,炸弹在她脑中闪过,她随即意识到,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了。”云朵好似观照了人物内心的成长,云若一种诗性的存在,处处于日常生活,却也是超然的,审美的,是战乱里这些读书人的灵魂追求。
有一段对话印象颇深。是昆明学生第一次游行时,仉欣雷和嵋、小娃还有玮玮相逢,仉欣然请他们去吃西餐。看着嵋“把面包切成小块,仔细抹上黄油,一小口一小口吃”,欣雷说:“照说,人都受环境影响,可你们无论环境怎样坏,总有一种清气,或说有一种清贵之气,很奇怪。”玮玮沉思地说:“虽然吃的是‘八宝饭’,我们却处在一个拥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集体中,那力量是很大的。”
是自觉的诗意了。不是那种植了几盆菊花就自许“采菊东篱下”的诗意,是心中有持守,脚下是泥、头上是云的“见南山”。
丰子恺有一幅名为《警报作媒人》的画。不画警报下的纷乱窜突,却画一对蓝衣红服的男女坐在两崖夹峙的草地上,在谈情说爱。丰子恺在他“艺术的逃难”一文中对此有生动描绘。其时,日军登陆南宁,攻陷了宜山附近的宾阳,学生教师扶老携幼逃难贵州,道路崎岖,交通阻塞。那样的时候,警报频响是太平常的事了。但画中却丝毫未见流露途中的种种艰辛,和对国难家事的愤慨忧心,还是将画笔将人生的美——那种纷乱中的人性美——点化出来,使人觉得活着还是有希望,有安慰,有温暖的。如废墟里飘然的腊梅香一般的清贵。
乱世不见得都因为了战争,所谓盛世其实也危机四伏,所以消沉、堕落或者随波逐流其实不必挟持了时代来作理由,倒不如反求于诸己的心念和持守,或者说自身对曾经的信和念的坚定或游移。心念的在在凝聚,恰成一种力量。
拥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集体,不该只是在小说里,抑或西南联大的历史记忆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