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推荐六篇)

2024-01-09 08:39:17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实用文#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推荐六篇)#】好工具范文网小编选了一本非常实用的“春江花月夜读后感”作为参考和学习,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希望大家能多多分享,让更多人看到。阅读的好处在于使人精神焕发,变得随和幽默、充满自信和魅力。这本作品是一本口碑极佳的书籍。读完一本书后,可以阐述你的观点并记录下来。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篇1】

读完这首诗,这时只觉得馀韵袅袅,美不胜收。诗的一开场,就壮丽的描绘出整个天地间,春江月夜的场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连海,一望无际,分不清是冮还是海,皎洁的明月,也随着汹涌拍打的潮水从海面升起,此时真是气象万千。光是这个“生”字,就让整个“春江月夜”的画面鲜活起来了。“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月光在水面闪动的样子。江水映着月色,波光点点,流过了万里的江山,天下有哪一处的春江,没有明月的照耀呢?“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水曲曲折折地流过了遍地花草的汀洲,月色洒在花树上,就像是缀满了雪珠一样,一片晶莹剔透。这时天地间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了,连汀上的白沙,和空中的流霜都看不清楚了,月光洗净了世间万物的颜色,将整个大千世界,浸染成像梦一样的空灵幽静。“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整个江天浑然一色,干净得没有丝毫的杂质,这时只看到空中皎洁的一轮明月。在这样澄净的天地中,让人神思飞驰,不知以前在江畔,是何人第一次见到月亮,而江月也不知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照到人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叹人生苦短如朝露,代代相继,转世轮回没有穷尽,但比起来,江月却是永恒的。一轮明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好像永远都不能如愿,只留下了滚滚的东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所思念的人儿哪,像白云一样的离开了,只剩下住在江边的姑娘,愁思万端。今夜在那江中小船上的,是谁家的儿郎呢?而相隔天涯,被同一明月照耀的小楼上,有个思念他的姑娘啊!“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好像也在怜悯着姑娘一样,在楼上徘徊着不忍离去。但这勾人愁思的月光啊!它照映在妆镜台上,也遍洒在帘子和洗衣石上,愁怅得想抹也抹不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耀着远方的那个人吗?两人虽然望着共同的月儿,却听不见彼此的呼唤。真想随着月光把相思遥寄给他呀!可是远飞的鸿雁,却不能把月光也带去,而低头看看水中的鱼龙,他们却潜入了水底,只留下一江的波纹。向来以传信为务的鱼雁,如今也无法捎去音讯了!“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姑娘昨夜梦到,春花噎凋落到潭水中去了,春光将老,而思念的人儿还在天涯。江水带着暮春流走了,月儿也西斜了,即将落入江潭,这一切更衬托出凄苦的落寞之情。“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迷茫的海雾升起,遮住了月亮了,可是世问离别的人儿啊!有的还远在碣石,有的阻在潇湘,天各一方,他们之间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哪!在这美好的夜里,不知有几个人能乘着月色回家的,只有那江畔的树丛,还挂着落月的馀辉,勾动着人们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欣赏完了这首诗,到此真是荡气回肠,馀韵袅袅,令人低回不己。一千多年前,唐朝春天的空气,月下的花景,江潮的拍打,对宇宙时空的感概,彷佛又回到了眼前。张若虚用人生中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抒发了他最深沉的探问。整首诗中最精彩的部份,就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悟,境界辽阔,悲情高远,把全诗从纯粹赞美大自然的景色,感怀人世间的情爱,升华到对人生归宿的'深刻探索。唐朝的月,唐朝的江水,如今仍在,却叹人生苦短,如朝露一般,转世轮回没有穷尽。然而轮回的目地何在呢?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来经历这红尘中的生老病死吗?张若虚在千年以前,悲悯人生的不能超越,而发出了这样的探问,然而在千年之后,我们真的找到答案了吗?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篇2】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读后感

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中国作文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最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篇3】

斜斜地趴到木材木地板上,繁忙以后的闲余越来越很丰富。想像仔猪一样昏昏睡去,却发觉窗前的一切这般有感召力,使我迫不得已想像这种温暖的往日。忽然在转念之间发觉了一首很美的节奏,因此《春江花月夜》拉开了序幕。———引子

原先今日,大家同是一个单独的个人存活于世;原先今日,大家一样拥有久远的感情放纵在这个凄美的夜里;原先今日,大家一起走过漫长漫长的古道再次返回了自身的运动轨迹。

尝试开启全部的感观,试着将生命的一切寄托在这个凄迷的夜里。月色的动貌呈现眼下。月华随云影荡漾,在灰飞湮灭中,飞瀑一样的月色之花是生命的涌动,飘扬在这个了无尽头的宇宙空间。宽阔的月河,你在最长远的天际中闪烁。

原先一切竟然这般简易,一年年地以往,可每一年的寄托都未同样,每一年的今天一过,你也是新的循环。生命在你的世界里是无所属的。由于你,是生活的永恒不变。

我听见,你用亲近的歌声传递生命无极限的真知;我嗅到,你凹凸有致的芬芳向大家诉你孤单的忧愁;我看见,你触动淡红的绳索传去女子对情侣的感情;我触碰,你素雅的影子也在一直支持我勤奋前行;我觉得,你是浩荡天空中的一面明镜,无尽和比较有限的岁月,在你的手上已被紧紧掌握。

今日,我在想月的生活里,对你说我的心事,你将承重着成千上万人的理想,逐渐老去。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篇4】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所作的一首名诗,诗中描绘了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并在景物中蕴含了细腻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词句优美,发人深思,被誉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仅凭这首诗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由于语文课上老师布置给我们小组的作业是“谈谈《春江花月夜》的思想感情”,所以我认真的看了几遍《春江花月夜》,并上网找了它的译文及其评析,甚至听了几遍这一首古典音乐。理解过后,真算得上是感触良多。

我觉得,用我肤浅的文笔实在没法评论这一首绝世的著作,我能想到用来形容这首诗的词语却觉得他们无法表达我心里的意思。很难想象有人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在当时的背景下,以长篇七言歌行的形式写流传多年的乐府诗,又用传统思妇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内涵和形制上显示出了惊人的创造性,可谓空前绝后。

张若虚先生在感受美丽月色的同时,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展示出了一种深沉的宇宙意识。确实,人生苦短,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珍惜。我们只是大自然里渺小的一部分,大自然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就像若虚先生所说的“人生代代物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中又充满了离愁别恨,这源于我们对生命的追求,我们若不甘于平凡,就得为了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去奋斗。在奋斗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总是把亲人带在身边,这样就出现了别离。虽然别离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痛,但这种痛我们又必须去忍受。带着亲人的思念与祝福,我们含着泪上路。生命有太多的无奈,但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我们不得已上路。路上的心酸,心灵的困境,将伴我们生命的远行。

那样的美景下,诗人却在优美中觉得悲哀,这感受当下又有多少人能体味?然而,因为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哀而不伤”的基调,让我们敬佩与汗颜。在当时的背景下,学者离家万里,一去就是几年,而作者尚且能够如此乐观豁达,在当下的我们,离家求学不过几十里,相聚不过一年半载,环境也大为改善,基本上什么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如果不能还静心学习,还有什么颜面回家见父母、亲人?有什么资格谈论人生理想、奋斗目标?

《春江花月夜》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人生苦短,活在当下,就应该好好奋斗,为了自己目标和理想,为了父母,我们应该抵制住大千世界的诱惑,用心求学,好好工作,用自己的成就为我们的青春买单。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篇5】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这一首《春江花月夜》便已经道尽了人间美景。他虽只有这一首诗流传至今,但是依旧无愧大师风范。试问自古至今,又有谁能够将春,江,花,月,夜融入的这样好,描绘的这样美呢?

作为从小到大在江边长大的孩子,我见过清晨阳光照射下的长江,平缓的江水缓缓向东流淌,金黄色的碎光铺在上面,无端让人有一种岁月静好的美感;我还见过正午的长江,大大的太阳高高的悬挂在空中,与底下浩浩荡荡的长江呼应,太阳给长江披上金黄色的战衣,长江给太阳摇旗纳威,两人如同亲密的战友,向着前方的战场义无反顾的冲去;我还见过夕阳下的长江,“半江瑟瑟半江红”,便像一位古装仕女一般,端庄贤淑,风资曼妙。我以为,阳光下的长江已经够美了,却不知道张若虚笔下的春江花月夜更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我仿佛看见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从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满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察觉。州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多美的景色呢,想想似乎便可以醉了人心,乱了心神。而这美景是由古至今都在,而观赏的人却是年年代代不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端有一种遗憾,也有一种欣慰。

可是春江花月夜最动人心的却不止是美景,更有其中丝丝缕缕的情。相思之情最是扣人心弦。“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只。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拌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古今往来,描述相思之情的诗句数不胜数,爱情和相思,自古以来是人类文学的永恒的主题,几乎没有哪一代人可以避免。而如此明月,如此美景之下,怎么不勾起满腹情绪呢?似乎只有这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能配得上这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只有这样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加皎洁。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连鸿雁,游鱼都不能传达的消息,更何况交流闭塞的古代呢?只能游子远眺思乡,离人怨妇深闺哭等罢了。落月点染花树凄清如许,他们年年岁岁又见证了多少的人间离情呢。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篇6】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被喻为“孤篇横绝全唐”。

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江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春江花月夜的长度还算适中,可是为了把自己融入进里,也着实花了我不少功夫。阅诗,最忌讳的就是读,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进而不同的语调流转,都有极大的可能让诗原本的意境面目全非。人和人之间,不是这么容易便能驾驭了彼此的心情。所以我选择抄写,整整一上午高山流水地沉浮在字里行间,感情毫无预兆地就漫溢了出来。

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人详,沧海一粟地茫然在唐朝灿如繁星的诗人堆里,却仅凭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归于乐府,带有乐府诗一贯的情愫,缕缕歌章唱的都是诗人曲婉的离愁,通篇白话文一般的浅显,不需要任何的注解,一个离人立于江岸的形象便跃然印入眼帘。我看见他背着双手,傲然地仰头望向无垠的汪汪白水,赞叹自然的浩淼荡漾,心意空洞眼神苍白如昼,流露出了怎样的一种哀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他站在辽阔到分不清哪里是海岸线的水边,在熏风里望见明月凄楚地随潮涌翻滚而来,好像听不见浪涛的呱噪和海鸟的悲鸣,行云流水地营造了他自己不被打扰的安静和美景。是了,春江某种程度上成了他情愫的归宿,寄托了他的情成就了他的美,顺便再给我们精彩回放了那晚的夜色妖娆。月色美,在诗人的乡思离愁里,却如蚌体内的珍珠,是凄苦的延伸和凝固。诗人看“滟滟随波千万里”,月影倒映,水波涟漪,却突然感到了心理不平衡:为什么月笼春江千万里,我却望穿了秋水也望不见家舍屋顶的袅袅炊烟!就连江边的芳甸也因为有江流不息的陪伴,惹人妒忌。

或者他突然发现月亮其实和自己一样孤独。明月爱慕着春江,却苦于时空蹁跹,一天一地,惟能只知昼夜不知岁月地映照着白水,不离不弃。就如诗人自己一样,望这长水,只期盼能望见家中玉帘后的牵挂。

往事如烟,亦如风,烟散,风止,往事何在?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孤影独立江畔,面对浩瀚宇宙,显得那么渺小。何人初见月?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不晓。当时光流转,圣者贤人只能流水兴叹,这“流水兴叹”对于我们来讲,无外乎是现在的圣贤书。时间好似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去不复返。悲矣!光阴似箭。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是铁证的事实:人生代代,光阴之叹,沧桑之感,且会层出不穷。物序流转,万物轮回,中华大地春意又生。反反复复,何时有尽。故江月相似,圣人貌似相识,其实不然。悲矣!光阴似箭。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念岁月流淌,人生苦短,却不知江月待何人。所以我们面对此时,此景,只能沧然泣下。这全是无知所致。故职能看长江送流水。悲矣!光阴似箭。

然而,你为何不反思呢?人生有限,自然永恒!何必等到你目送流水之时,才懂得珍惜,才去惋惜昨日之过。

最后望天下人“莫等失去方知悔!”

推荐阅读

上一篇:试用期新员工转正工作总结(汇总4篇) 下一篇:建筑合同书(精华六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