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观后感 篇1
--读江平教授经典著作有感
江平教授是我国法学界的泰斗。读完江平教授口述、陈夏红整理的《沉浮与枯荣》一书,心情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静,既为江平教授命运多舛的前半生唏嘘不已,又为其只向真理低头、法治天下的情怀而深深折服。透过江平教授的生平自述,也看到了我国波澜壮阔的法制建设画卷,对今天来之不易的法治局面倍感珍惜。
下面结合我自身的法律学习、司法实务工作,谈几点读后感:
1、始终保持乐观心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我国法制建设经历了曲折。江平教授作为第一批公派赴苏联学法的留学生,学成回国后经历了被”划为右派”、”新婚妻子因政治立场主动提出离婚”、”劳动改造时被火车压断一条腿”等一系列政治、情感、身体的重大打击。江平教授的经历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然而,尽管痛苦重重,江平教授并没有被上述攻击所压倒,始终保持乐观。
这为改革开放后积极参与立法、讲授、促进法制教育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前,中国是历史上最好和最坏的时期。经济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空前增强。但就环境而言,开发成本也是巨大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已成为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
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默默吸入阴霾的人来说,无论外部环境多么恶劣,个人处境多么悲惨,保持像江平教授那样的乐观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改变客观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同样,不同的观点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同的世界。
心理上,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乐观主义是乐观主义者的通行证,悲观主义是悲观主义者的墓志铭。
2、对民法理解的变化
上大学时,我并不清楚民法的本质。所以,考研时我选择了经济法专业。当时,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学的是法律,对经济感兴趣,而经济法就是与经济有关的法律,正好满足了我的需要。
然而,造化弄人,我虽然进入了人民大学研究生经济法专业的面试,但最终被调剂到相对冷门的法学理论专业。20xx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江苏一家基层法院工作,主要从事民事审判工作,逐步了解、体会到民法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才是我上大学时想学的”经济法”.因此,我也默默选定民商法作为我的专业方向,认真研读相关理论书籍,结合民商审判实践,不断深挖再深挖。
上述我对民法理解的变化过程,可从我国法学界对民法与经济法的历史认识变化中窥见一斑。江平教授是这一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其作为专家顾问参与了我国《民法通则》的起草,而《民法通则》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明确了民法的调整范围,从而也划清了与经济法之间的界限。从此,经济法在我国日渐式微。
而1986年前,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并不明确,经济法是非常强势的,其与我国强势的计划经济相得益彰。当然,有意思的是,我的硕士毕业**仍然写的是”试论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其是经济法学与法学理论交叉的题目,体现了我自身选择法学专业的某种”交叉性”.
3.应该怎样做好律师
江平教授在书中谈到了”律师兴则国家兴”,律师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的标志,律师应该是”人权卫士”.律师是职业与商业的结合,不能唯利是图,不能变为纯粹的商人。律师和医生一样。医生是用来**病人的,而律师是用来救济弱者的。
律师应当多一点哲人气质,律师最可贵的是为弱者辩护,要发扬”思之”精神,为权利而斗争。等等。江平教授高屋建瓴地把握了律师职业的本质,值得我们深思。
虽然我在基层和中级法院工作了8年,但律师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以前听基层法院的老法官讲,”律师兴则国家衰”,他讲基层的很多律师唯利是图,腐蚀法官,这样的律师多了,法治肯定不彰。这是有一定原因的,所以江平教授强调律师是职业第一,不是商业。
律师作为”在野法曹”,首先应当以维护社会公正,保护委托人的合法权利为目标,然后顺带把钱收了。相反,即使只是收钱不干活,这样的律师越多,就越违法。所谓知易行难,律师的职业性与商业性及其相互关系,需要用我一生的时间加以领会和践行,做江平教授指出的 “人权卫士”型律师。
作者:沙兆华,江苏碧泓律师事务所
沉浮观后感 篇2
《沉浮人生》读后感
《沉浮人生》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小说,作者以一种生动细腻的方式描绘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化。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人生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也得到了关于成长和坚持的重要启示。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男子,他来自一个普通家庭,梦想着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在他的追求过程中,他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和困难。他的人生仿佛是一场波折不断的旅程,沉浮不定。
小说以一种直观而真实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他经历了成功和失败,喜悦和沮丧,而这一切都以一种生动的方式描绘出来。他的成功时刻让我们感到欣喜和鼓舞,而他的失败时刻则让我们感到心痛和无助。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喜怒哀乐,以及人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惑。
这本小说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重新审视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我认识到成功并不是唯一的目标,失败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失败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使我们更加谦逊和坚韧。正是通过失败,我们才能学会反思和改变自己,使自己更加成熟和成长。
同时,这本小说也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场旅程,途中有许多未知和变化。我们必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并保持前进的勇气和决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找到自己内心的坚持和信念,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真诚。这是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通过阅读《沉浮人生》,我不仅得到了关于人生的启示,也提醒自己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对未来的信心。我明白了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需要经历一些曲折和挣扎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我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不能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华和能力,我们应该努力发掘并实现自己的潜力。
读完《沉浮人生》我受益匪浅。这本小说以其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并在我心灵深处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它让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激励我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并鼓励我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场沉浮,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不断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成长并找到真正的幸福。
沉浮观后感 篇3
第三,天气越来越热。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吕天翔的命运开始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天热起来一发不可收拾,一下子就成了夏天的架势。陆天翔因违纪未被调查,最终被调整为第六任文明办副主任。
虽然远离机关,但却落了个清闲自在,冷眼旁观官场中的尔虞我诈。令陆天翔舒心的是他的妻子小荷毅然离开外强中干的大兴公司,在小韵的鼓励下开始自主创业,办起来的青果发廊和足浴城足矣生意红火,免去了对家里的担心。在八月的大雨下,市政委塑造了一个所谓的英雄形象,陆天翔竟不发一声吧,频频点头称赞,可见他对官场完全看透了,对政治彻底失望了。
最后,冬天的雪花是洁白的,如同陆天翔的心情一样,等待着过年的喜悦,文章中有着这么一段:一早起来,地上已落了厚厚的一层,把这世上龌蹉的一切覆盖了个干净,大雪也给这个即将到来的中国人的节日带来了几分祥瑞。正是这场雪似乎把长宁的一切黑暗都给揭开了,刘崇庐得了不治之症死去,也成为了最大的腐败分子,与之相关的大兴公司也随之破产,官场似乎突然间变得明朗起来,非典的阴影也渐行渐远,陆天翔也安稳地过上了自己的小日子,对长宁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沉浮》是一部反映现代官场的长篇**,作者通过主人公陆天翔的官场地位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透露出中国当代的政治局面的混乱。通过对长宁的季节变化和吕天翔内心感受的描写,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清晰,富有画面感。因此,我认为一篇好文章不仅仅需要一个好的故事情节,还要富有渲染力的季节描写与之相媲美,才能使文章富有生气,吸引读者的广泛阅读,向岛先生的这部作品也使我对现在的大学生活有了一定的思考。
作者:吴彬
沉浮观后感 篇4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 读后感]
读后感title=《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人生自有起伏平淡诚信才真
前几天看完了柳红写的《八十年代的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今天又读完了江平的口述《八十自述》,感悟颇深。整个中国的发展,经济与法律是两大支柱,看了这两本书,对那个年代和现在,我都有了全新的认识,能体会到知识分子们,为国家的繁荣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和贡献,特别是他们对真理的追求,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要想在这两方面做些政改,是多么的不易,特别是法律,让我更能感到做个真正法学家的胆量。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我不是一个法学大家。多真实而自我的评价,读后感《《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 读后感》。
从整本书来看,江平先生真的很难说如何深入学习法律。在那些特殊的时刻,他已经尽力了。他说他是一名法律工作者,教书或为法律呐喊。我想,正是他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那种只向真理低头的无畏精神,才让他成就了大家。在这本书中,我读到的不是深厚的法律知识,而是一个法学家高尚而执着的品质,我认为我们的法学界,我们的知识界,现在真的缺乏这种冷静而执着,这种平淡而自知之明。
第四,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精神的知识分子和法人越来越少。是的,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经济越来越发达,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的人们,越来越没有理想,越来越没有精神,社会的思想秩序越来越混乱,贫富的差距越来越大,等级观念也越来越强,很难想象,没有思想的民族,没有追求的国家,特别是认世,对一切沉默不再有意见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将来?真的,这不是悲哀,是现实。
读了这本书,我坚信,对于越来越多只向真理低头、把工作当作神圣使命的人来说,这是多么重要!
老实说,我没有勇气读这些书,我会被感染的。但我知道我没有精力开学。我还是按照顺序,按着现在的教育体制,教书本,教社会不满意的基础教育。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 江平口述
陈夏红整理法律出版社
沉浮观后感 篇5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振聋发聩的发问。10月18日,我们很荣幸地拿到了由浙江话剧团****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备推出的一部政论体话剧《谁主沉浮》的门票。
我原以为这部党史剧会显得枯燥乏味,但这次却被深深吸引了!开场是在当下年轻人经常去的新天地酒吧,还有摇滚乐队歌手很潮,导演运用了如今最时尚的穿越手法还原了1921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会议的场景,以及会后发生的一切,以时空转换的方式促成了历史人物与现代年轻人、80后的对话,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一个接一个,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敬畏!
《谁主沉浮》通过年轻记者雷子的视角,从一次采访中穿越到上世纪20年代,与当年的与会代表对话,以时空交错的手法再现党的一大会议进程,刻画当年15位代表不同的人生命运。
在演出现场,观众的反响尤为热烈。不少观众一次次被剧中人物舍生忘死、矢志不渝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的命运所深深感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演出中间,全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谢幕时,剧中15位代表的扮演者与上海新天地酒吧的现代年轻人一起舞蹈而出,更是让全场观众的情绪达到了高涨,纷纷发出了热情的欢呼。
对于我们这些并不熟知历史的人来说,真的是上了一节生动真实的历史课,场面很宏大,演员的气势不可挡,许多场景都触动了内心的最底层,不得不说大班底大制作的话剧就是不一样,值得一看。
剧中除对15位代表做了普遍的介绍之外,着重对马林、李汉俊、张国焘、毛泽东、王尽美等人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重点刻画,有的段落表现了他们在法西斯和国民党的枪口下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有的段落表现了他们晚年对自己人生之路的反思……全剧结尾正如党的一大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上继续开会一样,也表现了参加一大的代表们在红船上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小声地呼喊“中国共产党万岁”和高唱《国际歌》的豪情壮志,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憧憬未来,对中国革命和共产主义理想充满信心、壮怀激烈的博大胸怀。该剧思想深刻,构思精巧,视角独特,语言生动,是一部有着深刻思想内涵和较高戏剧审美意识的作品。
测控092班崔怡
沉浮观后感 篇6
《谁主沉浮》这部影片以三大战役为背景,以1949年元旦为切入点,以塑造毛泽东形象为中心,选取了党**在西柏坡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反映出了毛主席对人民的无比深情。通过对两个阵营的比较,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团结和智慧,解放中国的决心,以及蒋介石的无奈和挫败。也从侧面表现了,西柏坡的岁月里,毛泽东等领导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从容淡定指挥三大战役,体恤民情,同时为建设新中国做一切准备工作。
**影片回看当时共产党全民皆兵,军队所到之处,无不受欢迎,解放区的老百姓都分到了土地,生活安居乐业,毛主席和党的领导人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主,如电影毛主席所说的“赶紧找到跑出去的雇主、富农、地主,快要春耕了,土地不能荒在那里啊”。而且,国民党的家属也分到了土地。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共产党把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反观国民党管辖区域,老百姓因为战乱流离失所,饥荒导致百姓死亡。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对老百姓的生死漠不关心,只关心战争能否打赢。为了打赢这场战争,甚至不惜几次炸毁黄河大堤,导致黄河沿岸人民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蒋介石还组织空军对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石家庄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轰炸,造成无数手无寸铁的平民。就是因为这样两党在决策上的鲜明对比,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失去了民心,正因为这样的统治,国民党也注定会失败。
通过**《谁主沉浮》让我更加了解了共产党的信仰,共产党人有着不怕牺牲,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着。正如歌词中唱到的那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经过历史的证明,也唯有共产党可以救中国,唯有共产党可以带领中国走向富强,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与幸福的时代。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提高能力和素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奋斗。
沉浮观后感 篇7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014年4月2日,在我们最后一次党课的讨论课上,党课负责人组织我们观看了《谁主沉浮》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上面所出现的一组数据显示“锦州战役中国民党军队阵亡约10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阵亡24568人。”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到处都是尸体而他们中大多数都是有着自己的信仰的共产党战士,他们是为解放全中国而牺牲了自己。
《谁主沉浮》是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中国命运决战历史关头两个最高统帅部的对比结构形式,以追求寓意和哲理的相对全景式的叙事方式,提炼和升华“民心向背定兴衰”的主题,展示一幅幅历史画卷……。当时在军事力量上,共产党全民皆兵,军队所到之处,无不受欢迎,解放区的老百姓都分到了土地,生活安居乐业,毛主席和党的领导人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主,如电影毛主席上多说的“赶紧找到跑出去的雇主、富农、地主,快要春耕了,土地不能慌在哪里”。另外,国民党的家属也分到了相应的土地。这件事情说明了共产党是人民的党,人民的利益是共产党的首要工作。相反而言,国民党占领区,老百姓因为战乱流离失所,因为饥荒浮尸遍野。以蒋介石集团为首的国民明党根本不闻不问,只关心战争的胜负,为此不惜几次炸毁黄河,致使黄河沿岸的老百姓生命和生活遭到严重的威胁。为了警告共产党,蒋介石组织空军对第一个解放城市——石家庄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狂轰乱炸,致使无辜百姓死伤无数。什么样的因铸就什么样的果,蒋家王朝为了四大家族的利益,不管不顾广大来百姓的死活,正因为这样的统治,国民党的失败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谁主沉浮》以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为背景,以塑造毛泽东形象为中心,艺术地选取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形象地刻画毛泽东高瞻远瞩、决战决胜的胆识的同时,还人性化的表现了,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对人民的无比深情。他为双方官兵的伤亡而痛心伤感,显现他热爱生命的意识。如毛泽东每次听到死亡数字是会皱着眉头,显示出心情沉痛的样子,当黄河堤岸被第七次炸毁时,毛泽东又为来百姓着想,个人省吃俭用,并带领大家手工卷烟,为的是多筹集一点钱给黄河岸边受苦的百姓……
通过两大阵营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团结、睿智、和解放全中国的决心及蒋介石的孤立无助和沮丧无措。如这部电影中蒋介石的身影始终实在回忆布雷的情节中展开的,蒋介石对着布雷的幻影自言自语,清晰的表现出了他现在就是一个孤家寡人的形象,手下的人多数阿谀奉承,最后自己不情愿的打算“让位”,体现了此刻的蒋介石很无奈,但也无计可施的心情…… 。这部影片多侧面立体地表现了,西柏坡的岁月里,毛泽东等领导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从容淡定指挥三大战役,体恤民情,同时为建设新中国做一切准备工作,就像刘少奇所说的,我们要想军事建设转向经济建设。
《谁主沉浮》虽没有太多的壮观的与悲壮的场面,但是每次听到战报中阵亡的人数时,有心灵上的撞击; 虽没有千军万马的战场,但是在你的脑海中会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前仆后继的身影;虽然没有冲锋号的响声,但是从你耳边依然隐约听到冲锋号吹响的声音,听到解放军为胜利而呐喊冲锋的声音……
虽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却看到领袖们气吞山河的魄力;虽没有直接表现新中国的成立,但是看到新中国的曙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通过观看《谁主沉浮》让我更加认清楚了共产党人和他们的信仰,共产党人是一群有着共同信仰的人,他们不怕牺牲,不畏困难,自力更生,顽强拼搏。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无私奉献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我想说的是没有这么一群共产党人就没有新中国。从共产党成立至今的这段历史证明,唯有共产党可以救中国,唯有共产党可以领导富中国。电影从头至尾无不反映着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观看影片,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党性,改进作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一部爱党爱国爱社会的好教材.。那个年代,多少人为的是新中国的解放而流血奋斗,而如今,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尤其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要担当起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首先,我们必须要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其次,必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时代所需要i的时代性人才。最后,必须树立远大理想,有为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会不可避免的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总之,民族复兴大业召唤这当代中国青年,青年大学生应当思考与领悟:在充满挑战和大有希望的新世纪,坚定信仰,执着追求,努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而不解奋斗。
沉浮观后感 篇8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最近,我对1911年前后的历史很感兴趣。网易和凤凰卫视**推出相关话题或**,受益匪浅。近十来天终于看完了傅国涌的《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一书,有所感想汇总如下:
1.新的视角。作者通过“角色意识”对于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进行整合,例如:
康有为与孙中山:谁是主角?黄兴与孙中山:
配角与主角的最佳模式;章太炎、陶成章与孙中山、陈其美:革命“正统”之争?袁世凯:
传统主人公的现代标本;宋教仁:健全的主人公意识;梁启超:进退两难;蔡锷:
不争主角争人格。通过主角的视角来整合历史,有些司马迁《史记》中的纪传体一样,通过人物描写将历史串起来。
2.让史料说话。本书写作结合了大量当时的档案、书信、报纸等第一资料,不任意发挥,体现了尊重历史的精神,不像当下的《明朝那点事儿》等历史**天马行空用文学的手法来想像叙述。
3.历史的发展是合力发展的结果。通过康有为、孙中山、黄兴、章太炎、陶成章、陈其美等的差异,读出了辛亥革命复杂的历史、纠结、丰富多彩的人性描写,这是教科书永远读不到的。
历史的发展不是那么简单,没有预设,几乎没有规律可循。
4.民主重在研究和建设。书中描写了许多人物。宋教仁的思想对我影响很大,对现在有指导意义。
宋庆龄在日本留学6年,学习了各国的政治、法律、官制和财政,翻译了日本、英国、德国、美国、匈牙利、奥地利等国的宪法、官制和财政制度。在理论研究方面,宋教仁确实走在了同时代人物的前面,正如他亲口所讲的:“破坏容易,建设难,我看同志从事于破坏一途的太多,对于建设,很不注意,将来要组织共和国,不是玩笑的事!
什么临时约法,永久宪法,都须乘此功夫,研究一番才好!”**建成后,只有认真的宋当回事,其他人似乎真的当成了玩笑,袁世凯当上**后,宋曾积极组建政党,学***的两党制,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和政党内阁,试图把一切纳入阳光下的游戏,和平展开政治竞争,这却是袁世凯无法接受的,从而导致了宋的遇刺。宋去世后,送他的挽联中有这样描述:
“破坏易,建设难,勉为其难,遂死于难。”看来中国大陆当时需要的是启蒙,当下仍是,更是。但是在台湾,辛亥后的百年或者在宋遇害的不到百年里,出现了国民党和***轮流执政的局面,实现了他最初的夙愿——“一国二大党对峙”!
1913年宋在武汉演说时讲到:“以前,我们是革命党;现在,我们是革命的政党。以前是秘密组织,现在是公开组织。
以前是破坏的旧时期,现在是建设的新时期。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政敌,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他认为:
“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中,占多数席威的政党是具有政治权威的政党,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个时候致力于竞选活动。我们要停止一切运动,来专注于选举运动。
选举的竞争是公开的。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的监督**,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多惮不敢不为。那么,我们的主义和纲领,就可以求其贯彻了。
”百年的话语,如今在台湾成了现实。
“主角和配角”这种新的视角成为了一个前提假设,但在分析个别事情或人物上有牵强附会之嫌。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后浪推前浪,后浪扫英雄!这样,历史就不断地完成了新老、个体与群体、偶然与必然的游戏中的新陈代谢、牺牲或进步!郑涛
沉浮观后感 篇9
《沉浮与枯荣》一书是陈夏红先生整理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江平口述形成的自传。暂且不说书的艺术造诣,单是阅读江平先生的人生经历,也足以使得自己的心情得以振奋,让我孤寂的心得到了慰藉,而且使得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江平先生出生在一个书家。他十几岁时生活很好。崇德中学毕业后,到燕京大学新闻系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新闻充满热情,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但是,后来偶然的机会他转去学习法律,这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不过这是后话。他读书的时候,正是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时候。如果我们想了解他们是怎么来的,我们就必须把他们放在环境中去了解他们的行为。
被国家挑选成为留俄学生,他们先在喀山大学学习法律,在喀山大学,许多的留俄人员都感觉心有不甘。为什么?因为喀山大学离中共首都莫斯科还有点远。而且,喀山大学的知名度、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都无法与莫斯科大学相比。作为一个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不愿意是可以理解的。
在喀山大学,江平先生没有受到恶劣环境和不满的影响。他学习还很认真。他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和巩固知识,学习俄语,为将来更好地为祖国作出贡献。想到自己,心中就不免有些惭愧之意,我如今的学习环境相比于那时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我没有专心于学习之上,把大多的心思都放在了别的地方,没有学习到有用的东西,不能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所以我感到这是一种羞耻。
回国后,江平先生如愿到北京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任教。他到理想的岗位去教书育人。不过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是有些复杂的,而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在那个时候,进入教师行业不到一年,因大字报事件及一些相关的言论,就被灌上了“右派”的称号;结婚一个多月,由于“右派”的身份,老婆离开了他,并且在很短的时间里,他老婆就另嫁他人了。在我看来,江平先生当时是感情与事业两失意的时候,而且可以说是处在人生的最低谷,拖着右派的帽子,他要下放到农村里面去劳动,每天没昼没夜的干,是超强劳动程度,就在他下乡劳动其他,他不幸的受伤并且差点丢了性命,变成残疾后,一般人会灰心丧气,有些可能想不开,但江平先生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用他自己的话说,困难是对弱者而言的,一个坚强的人不会给所谓的困难所打败,他顶住了所有的压力,完成了农村劳动。
熬过了“右派”的生活,摘掉了“右派”的帽子,本以为雨过天晴,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他作为曾经右派的人,许多的活动都要受到他的身份的影响。后来,国家进入立法阶段。由于江平在俄罗斯学习法律,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成果,立法负责人找到他,一起讨论立法事务。安稳的过了几年后,以为可以专心做学问,但是好景不长,遇到了十年的浩劫,浩劫使得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很多。
可以说,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这十年是非常致命的。人生有多少年?这十年是他年轻强壮,悲伤的时候。江平先生自己的话说,前后二十年的社会环境让他没法深入的研究法律的学问,他觉得非常的遗憾。
197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周恩来总理仙逝,毛泽东主席也仙逝,*****结束,知识份子的美好憧憬回来了,接下来的日子,国家主要是发展经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思想传遍了整个神州大陆,他的南方训话像春风一样沐浴着全中国,法制建设也驶上了快速轨道,立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江平先生的民主与自由的使命得以通过立法得以实现,伴随着中国的腾飞,知识分子的命运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在高速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法律领域,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从经济上来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本以为搞了市场经济后,什么都会好起来,但是,越搞市场经济越发现,如今的市场不好管理了,市场经济需要法治建设来维护;法律领域方面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法律制度得以完善,但相应的人员配套,法治建设,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跟上,所以,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及形成良好的制度,以达到法治社会的要求。现代的社会,我觉得是应该是多个学科的综合,不能单独探寻各自的学科。
江平先生如今已经八十多岁,他仍用他的知识与智慧引领着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用他毕生所学来回报祖国的恩情,想必,没有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一个海纳百川的心胸绝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在此,谨以最崇高的敬意向江平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