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李煜虞美人的教案内容

2023-12-11 10:43:16 李煜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李煜虞美人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艺术风格,并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关于李煜的历史故事、优秀词作。指导学生诵读,并从艺术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词,充分把握文本差异这个切入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与情韵;了解本词体现的人生哲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艺术手法,对重点句子的深入分析。

教学难点:体味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讲述与启发有效结合

学法:诵读法、分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文件:邓丽君的《几多愁》,通过音乐旋律让学生们整体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基调。

(二)知人论世

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因为李煜一个眼睛中有两个瞳子,历史上的项羽也是双瞳子的。古代迷信说法相貌不凡的人一定是帝王之相。因此当时的太子,也就是李煜的哥哥李弘冀对他是颇为忌惮的。为了避嫌,也为了韬光养晦,李煜采取了避世的.生活态度,整天花前月下、饮酒赋闲,所以号钟隐、莲峰居士。)他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前期的词风感染了明显的轻靡绮丽色彩;后期的词风呈现出苍凉沉郁的格调。词风的变化源于词人生活环境、人生遭遇的改变。975年,宋朝军队攻占金陵,俘虏了后主。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亡国之后的阶下囚生活,让他的词转向对思乡之苦、离家之痛、亡国之恨的书写。

987年的7月7日是李煜的生日,他写下了《虞美人》这首词,并命令乐工进行演唱。当皇帝听闻此事,龙颜大怒,并赐“牵机药”(牵机药乃是古来帝王要将近臣和妃子赐死时所用的毒药)毒死了李煜。因此《虞美人》就成为李煜的绝命词。因此有人就说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一首普普通通的词怎么会要了李煜的身家性命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再走近李煜、走近他的作品吧。

(三)诵读指导

诗歌教学应该重点强调诵读,让学生读出诗味才是教学的关键。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教学,抑或者是今天的新课程理念都将朗诵定格为诗歌教学的重心。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排除字词读音的障碍,在此基础上可以播放名家诗朗诵片段,朗诵能力好的教师也可以亲自示范,让学生充分感受诗词这门艺术的语言魅力。然后进行具体的诵读指导:

1.把握整首词的感情基调:凄楚哀怨

2.整首词的高潮部分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中“几多”、“一江”要进行重读,进而将心中怒不可遏的愁怨喷涌出来。“愁”与“春水”需要轻度。“向东流”需要将声音延长,进而体现出愁绪的绵延不绝。

(四)分析品鉴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有的版本将“春花秋月”写作“春花秋叶”,你认为哪一种好?

明确:认为“春花秋月”好的。理由是:钟嵘《诗品序》:“春风春鸟,秋月秋蝉。”这些自然风物的变化是能够感动人心的。古代人是习惯使用“春花秋月”来象征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然而此时的诗人已经沦为阶下囚,面对如此美景只能心生遗憾、抱怨。往日自己奢侈、自由的生活只能浮现在记忆之中,所以词人希望“春花秋月”的日子尽早结束。

认为“春花秋叶”好的。理由是:“春花”是比较容易凋零的,比喻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而“秋叶”给人一种萧条肃杀之感。所以“春花秋叶”,春、秋两个季节典型的自然特征,正好能够衬托词人遭受的牢狱生活之漫长和痛苦。

(这两句诗运用的最典型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明确:对比。。花开花落、月缺月圆,是自然永恒的现象。而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是捉摸不定、变化无常的。将宇宙的永恒与人世的短暂形成对比,其哀怨落寞之情呈现纸面。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如何理解“东风”?

明确:按字面理解就是从东面吹来的风。南唐定都在金陵,在宋朝的东南方。因此之于李煜而言,“东风”就是从故国吹来的风,这么理解正好与后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相契合。或者“东风”理解成“春天”,表示自己离开故国,成为阶下囚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一个“又”表现出词人的绝望,无限感慨之情被表露无遗。陆游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里的“又”也是一种渴望复国的无望。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词人的被杀有何关联?

明确:“月是故乡明”,月圆之夜不免引起异乡人的思乡之情,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始终怀念故土,怎么会不引起统治者的忌惮呢。再加上后面“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种故国的怀念之情又得以加强,宋朝皇帝怎么还会留下词人李煜呢!因为词人写了这首词而被杀掉,也就能够说得通了。

(这两句诗运用的最典型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明确:对比。小楼东风可以视为李煜在现实中受到囚禁约束的体现,而故国明月可以视为过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的体现。用昔日的美好来对比反衬今日的凄惨,悲痛的情感不言而喻。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有的版本将“雕栏玉砌应犹在”写作“雕栏玉砌依然在”,请问哪个更好?

明确:“应犹在”比较符合情理。因为词人李煜客居异乡,故国的“雕栏玉砌”、“雕梁画栋”不能亲眼见到,只能浮现在词人的回忆之中。这种推测与遥想更符合逻辑。因为是推测与遥想,所以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同时一个“在”、一个“改”构成对比,表现出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谁的“朱颜”在改变?

明确: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的容颜、故国的容颜。朱自清《诗多义举例》:“多义也并非有义必收:搜寻不妨广,取舍却须严……我们广求多义,却全以‘切合’为准;必须亲切,必须贯通上下文或全篇的才算数。”经过取舍,我觉得将“朱颜”理解为李煜的自身是较为恰切的,因为这样,“只是”、“几多愁”、“朱颜改”都能解释通顺。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有的版本将“几多愁”写作“许多愁”,你觉得哪一个比较好?

明确:我觉得“几多愁”比较好。这是诗人自己问“愁”的数量,但是它并没有给人以明确的答案。人生的愁怨就犹如那奔流不息、汪洋恣肆的一江春水,一个陈述词“许多”显然是不能够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这两句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从内容角度来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九个字的长句,一口气贯彻下去,滔滔滚滚,声情合一。这两句诗之所以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源于创作主体具有真纯的情感,正如尼采所言:“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同时也需要将真纯的情感琢磨得完美晶莹。

从艺术手法角度来看,运用比喻(将“愁”比喻成“水”)、夸张(将“愁”夸大成漫无边际的江水)、设问(以情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突出愁之多,愁之浓)。

(五)合作探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分别是这样评价李煜的:“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其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与“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同一个人的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明确:这个问题比较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探究,形成读书报告。参考书目叶嘉莹的《唐五代名家词选讲》、《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等。

(六)总结

词人李煜娴熟地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将真纯的情感倾注其中,被王国维赞誉为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法国著名作家缪塞曾言:“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休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就是《虞美人》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始终保持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吧。

(七)课后作业

背诵默写《虞美人》

完成教材课后习题第三题:讨论《虞美人》和李煜同时所作另一首《浪淘沙》个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有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

五、教学反思:

1.使用多媒体课件,内容充实丰富、具有直观性特点,而且音频文件的名家朗诵更能带领学生走进词境,实现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情感共鸣。

2.强调古诗词的诵读,只有充分的吟咏才能体味到诗词的语言魅力与情感力量。我觉得诗词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是一种音乐的艺术,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不喜欢音乐。

3.充分利用文本差异,推进串讲的展开。其实,不同版本的文字各有千秋,各有各的艺术魅力。只要理由“自圆其说”即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质疑批判精神。

李煜虞美人的教案(篇2)

李煜词《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 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 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 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 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2、知人论文和读文识人结合,使这一课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身技巧、语言等分析上面,也倾向于挖掘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一、 导: 1、在历史的那一端,间或几个帝王也拿起笔,写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合韵或不合韵的句子,自然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就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文化――中国古代帝王文学。帝王诗歌之作,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可惜这位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对于诗文小道并不放在眼里,除了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在帝王中,才气最高的要数李后主了。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二、 背景及作者介绍 1、清代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2、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触怒宋朝皇帝赵光义,下令将其毒死。李煜死的很惨,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3、问:那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呢?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二、读 1、学习诗词,先从诵读开始。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评析谁朗读得更好。(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2、他们读得怎么样?应该什么样的感情?――低沉、凄凉,在声调曲折有致 3、怎么样才能处理好作者的这种情感? A、 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B、 把握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这些词特别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 4、再来试试读读。(一张一弛,一顿一挫,好象把我也带入到那个忧伤的世界了,这才是入情入境、高质量的诵读。还有没有同学向他挑战?) 5、听录音。小声跟读 5、一起背诵,背诵的时候争取眼前能浮现出词中的景象。 三、析 1、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板书“愁”) A、往事之叹;B、亡国之恨;离开君主宝座的失落,没有了妻妾的幸福,家已经支离破碎。 对往事的怀念,命运越来越差。C、离家之痛 3、这层层叠叠的愁,铺天盖地,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无限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那么,问问大家, 4、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表达忧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能直接表现愁情吗? 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A、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真是“物是人非”――思国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DDD“月”的意象的沉淀意义。(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小结:可谓比喻含泪,对比生情。我看除了对比、比喻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再问人:“往事知多少?”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5、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本词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云,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四、评 1、我还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 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谁叫他声色犬马,不务正业呢?/我觉得这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我说说我的看法:我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花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总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2、词家中不乏“写愁”高手,如寇准“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秦观“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李清照“

李煜虞美人的教案(篇3)

虞美人李煜课件


虞美人是唐代文学名家李煜的词作,描写了一个美丽而短暂的爱情故事。李煜,字重光,是南唐最后一位君主,同时也是一位才情出众的文学家,他的词作被誉为“南唐词派”。而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虞美人》。


相传李煜与一位名为虞美人的妇人相恋,他深深地爱上了她的美貌与才情。虞美人有着一颗善良纯洁的心,她倾注了所有的爱与心思在李煜身上。这段美好的爱情却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


《虞美人》词中表达了诗人心中爱情的深沉和追求的痛苦。李煜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这句词语言简意赅,道出了诗人深深的相思之苦。他用短暂而美丽的春花秋月来暗示了爱情的短暂,暗示了他与虞美人的爱情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词的主题并不是爱情的美好,而是爱情的离别与痛苦。李煜心中明白,两人的身份差距与政治局势注定了他们无法在一起。他在虞美人面前流露出心碎郁结的委屈,写道:“思量而独自暗伤心, 美人一笑千娇颦。”“尊前拟把归期说,恐是梅花惹恼。”


李煜用了很多联想的手法,以表达出他那辗转难眠的思绪,以及面临绝境时内心的痛苦。他对于爱情的追求与无奈在这首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他抒发了自己对于爱情的悲痛与哀婉,对于悲伤与伤感的处理,使词作更加富有感染力。


李煜能以这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爱情,既感叹命运多舛,又不失美好的眷恋,显示了他豪情和气度。他和词人一样,被世事的残酷所伤害,但他并未失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虞美人》这首词体现了文人的柔情与才情,使人在感叹世事的无情中,看到了人性中美好一方。


李煜的《虞美人》通过描写一个短暂而不幸的爱情,让人在悲伤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无常与珍贵。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流转的思考与感慨。通过词的情感表达,他希望揭示人的命运无法自主掌握,强调了人生在命运中的微弱与无奈。


虽然不同词人在爱情的表达上各有侧重,但《虞美人》作为一首经典的词作,以其独到的视角与情感描绘,使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短暂与无奈。它推动了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对于后世词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虞美人》这首由李煜创作的词作,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爱情的描写,它不仅展示了文人的豪情与气度,还表达了对逝去的时光与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感慨。正是由于这首词作的存在,李煜成为了南唐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也将永远留在文学史上,影响后世的词人。

李煜虞美人的教案(篇4)

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及词作者的相关情况;

2、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

3、体会词的艺术特点,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

1、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1、了解词的背景及词的相关知识;

2、理解本词的内容,感知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词的音韵美;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唐诗,另一颗就是宋词。词最初在唐、五代就已经出现了,至宋代达到全盛时期。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李煜。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

由学生简介后,教师补充。李煜,世称南唐李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指导。

六、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及课本注解分组讨论词的字面意思,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质疑、答疑。(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相互质疑解答)

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3、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拨:宇宙之永恒不变“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对比手法:人生之短暂无常“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4、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思考词句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的怎样的感情?还有哪些诗句中用了这种手法来写愁思?

激发学生思考,小组协作讨论,发言。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5、知识延伸讨论:词中两次出现“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固定的涵义吗?

启发学生思考,联系他们所学过的诗歌进行分析讨论。由“月”而“柳”、“长亭”。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屏幕播放邓丽君演唱的MTV。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体会词的意境。

1、课后阅读李煜的《相见欢》完成练习: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2、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3、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得。

4、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象东流水一样滚滚东去,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无忧了。

1、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这首词是李煜的早期代表词作之一。

2、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疾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的哀伤。

3、词的下阕,抒写了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

4、这首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情景交融。

李煜后期的词作语言清新,采用了白描手法写情。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情感真挚,艺术感染力很强,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词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

试分析本词的主旨,找出词的“词眼”。

李煜虞美人的教案(篇5)

虞美人李煜课件


虞美人李煜,又称李后主,是中国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南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性,他的作品在后世流传广泛,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本文将通过虞美人李煜课件,详细具体且生动地介绍这位伟大的文化人物。


一、 虞美人李煜的背景简介


虞美人李煜,生于南唐开宝四年(937年),卒于五代十国后晋天福二年(978年)。他是南唐第11代皇帝,也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父亲是南唐明宗李嗣源,母亲是仁圣庄皇后王氏。李煜从小聪明好学,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继承了南唐帝位后,坚持以文治国,极力推崇文人,使得南唐文化达到了巅峰。


二、 李煜的文学才华


虞美人李煜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而闻名于世。他的诗词作品多以抒发个人哀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伤为主题,体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命运的紧密关系。他的作品多寄情于美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国家沦落的悲愤之情,语言悲凉,心情怆然。李煜的诗词创作不受束缚,情思纷纷,技法纵横,被誉为“晚唐词坛上最富盛名”的词人。


三、 虞美人李煜的悲剧命运


李煜的一生注定是悲剧的。他继承了南唐帝位后不久,就面临着北方强大的宋朝的侵略。他虽然努力抵抗,但最终还是被迫割地称臣,南唐帝国走向了灭亡。李煜也因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绝境,面临被俘和被杀的威胁。最终,他被俘后被迫禅让了皇位,成为俘虏。他被宋朝贬为琼州岛(今海南岛)的太上皇,并被囚禁了多年,日子过的十分艰难。在囚禁期间,他仍然不屈不挠地创作诗词,并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众的关怀。


四、 李煜的文化贡献


虽然虞美人李煜的治国能力有限,但他对南唐文化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提倡文人的地位,在政治上给予了文人很大的发展空间。他自己也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亲自撰写诗歌,扩大了文学创作的影响力。他广纳文人,举办文艺盛宴,为南唐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对南唐文化的推动促进了文艺的繁荣,使得南唐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中心之一。


五、 虞美人李煜的影响


虞美人李煜虽然短暂地执政,但他的影响却足够深远。他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痛苦经历和不屈的精神激励了许多后世文人,成为了他们的典范。他的诗词作品也被广泛传颂,成为了许多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他所推动的南唐文化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学者都受到了南唐文化的启发和熏陶。


虞美人李煜是一位伟大的文化人物,他的一生既是悲剧也是壮丽的。他的文学才华卓越,他的作品至今仍然感动着人们的心灵。虞美人李煜课件通过详细具体且生动的方式向展示了这位杰出文化人物的一生和作品,使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卓越才华和不屈的精神。让铭记并传承虞美人李煜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推荐阅读

上一篇:接待工作总结(范文十五篇) 下一篇:学校创新比赛发言稿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