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感悟精选(6篇)

2023-12-10 21:22:15 傅雷家书读后感感悟 傅雷家书读后感

【#实用文#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感悟精选(6篇)#】栏目小编为您深入剖析了“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感悟”的相关内容,当经历了一些触动人心灵的事情之后。我们都会产生一些难忘的心得将其表达出来的话语就是感言,感言让每一次相见都更加深刻,优秀的感言是怎么样写的呢?希望本文能为您提供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感悟 篇1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傅雷家书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范文篇1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编入了家书180多封,它不仅仅是家书,更是傅雷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傅聪的教育的文字篇本,是一部充满着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大师,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

作为文学翻译家的傅雷, 他写给家人的书信以其真挚的情感、深邃的哲理、独到的艺术见解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傅雷家书》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了,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傅雷不忘对其儿子进行**、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纵使以如此之大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未知能有几人,因为这确实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学贯中西,儿子也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在相互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达成充分的默契。

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

傅雷对艺术尤其是**的理解有自己的见解。书中不仅论及**,同时涉及教育、文学、爱情、人生等各方面,且不是浅尝辄止,很多都是极有深度的见解。在这本书信集里,随处可见一个父亲的慈爱、对孩子的厚望及骄傲,深厚的艺术造诣、渊博的学识涵养在书中各个角落闪光,所有的这些无不体现着作者的博学和睿智。

而正是由于这么一位苦心孤诣的父亲,受其陶冶与教导,使傅聪在海外的孤独环境中,汲取到勇气和力量。父母的鼓励和鼓励使他明确了艺术的方向。傅聪在异国漂流,但父母仿佛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

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如今,70多岁的傅聪已成为举世闻名的批评家,他的艺术造诣举世公认。被寓为钢琴诗人的他应该也会时常地想念父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吧。傅雷把培养孩子作为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和责任。

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把教育提高到这样的理解水平,但对于孩子的关心和培养,我觉得是人性使然。在阅读的过程中,看着傅雷的谆谆教导,远方的父亲轮廓渐渐清晰,仿佛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时常想念、时常感动。

《傅雷家书》是老师的教导,是长者的叮嘱,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那封信,就像一次珍贵的谈心谈话,拉近了我与书中人物的距离,给了我心灵上的净化和思想上的启发。我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范文篇2

《傅雷家书》给了我许多影响,傅雷的严谨作风和深遂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教导了我;我喜爱这本书,敬佩傅雷为人与学识,羡慕他和一家的相亲相爱,感动于文字间的深情,又为傅雷和其夫人和自杀感到难过。以下是一些阅读摘录。 我喜欢像傅雷这样的长者的认真教导。(摘抄如下,读后感略)。

一位纯洁、正直、真诚和灵魂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芒不能永远淹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了所发的感情都是真心实意。你所赏识的李太白、白居易、苏东坡、辛稼轩等各大诗人了是我们喜欢的,一切都有同感,亦是一乐也,等到你有什么苦闷、寂寞的时候,多多接触我们祖国的伟大诗人,可以为你遣兴解忧,给你温暖。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与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这也证明你的感受力极快。

但天下事有利有弊,有长必有短,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浸得深,不能保持得久。但你至少得承认,你的不容易牢固执着是事实。我现在特别提醒你,希望你时时警惕,对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这需要冷静和强大的智力才能清楚地分析。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后是能够想到而不是惊心动魄,能够从容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难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就是要你把这件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范文篇3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印在这本小书上,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父母的殷勤教导,孩子与父母的真诚沟通,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给父母和孩子强烈的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来信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一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在木槌下给孝子的做法,但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有没有傅雷的榜样比文字更重要的品质?

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竞相效仿傅雷的教学方法,所以这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感悟 篇2

有感于傅雷的“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盛逸航

天,微凉。如一汪春水滴进了一滴墨汁,氤氲着千丝万缕的云卷云舒,清澄得令人不可思议。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眼前这位瘦削的老人,映着穆穆皇皇的背影,端坐在书桌前,提笔,流露出千万句良言。他是傅雷,是傅聪的父亲。是的,携着一颗赤子之心。

赤子,是人生的勇士。遇困难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他不曾动摇,不曾畏惧,不曾后退。赤子是不会孤独的。他,在文学漫漫长夜里,取星光一缕,掬一捧如浮水碎雪般的繁星,冲破亘古的洪荒,与巴尔扎克、罗曼。罗兰谈艺术。这样的才华,如火焰般难以收藏,总会燎原。

赤子,是品格的星辰。《傅雷家书》是你留存尘世的一阙梦。梦里,潮海连天,淡弃凡念,迭浪如笺,月色无眠。万般繁闹都于此零落,只留最后一丝心灵真实。你始终秉持初心,用最纯粹的心灵哺育艺术,哺育人间,即使遭迫害,受批斗,亦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怀此初心而上路,风雨亦无畏。携此初心而前行,潜力作咫尺。读你的信,字字不染纤尘,清淡如风,高尚的人格于白纸黑字间浮现,如一杯香茗,滋润人心;似我浅步于山林间的一剪山水意,如梅般醉人的酒,亦是林铺的鹤,都是柔软光阴的缄默相守。

赤子,是国家的孩子,血液鲜红。是对祖国万千江山的无限热爱,是对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便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满心热忧,满身荆棘,却永远深爱着我的祖国。

“中华人民正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你不要忘记祖国对你的养育之恩,应当刻苦练习。”回首百年,前人的灯已经点亮,后面的路还要继续探索。可怒安先生已远离我们而去,蓦然,一股悄怆幽邃之感涌上心头。那赤子之心,亦在否?

曾读《世说新语》,其中,桓伊善笛,王微之善闻。不期而遇之,桓伊却可奏得一腔琴箫,王微之静闻。曲终,二人竟不交一言,各行天涯。如张嘉佳一言: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会即逢,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尾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如今想来,也如醍醐灌顶般,于是彻悟:尽管你我永世不得相见,就如桓伊,王微之天各一方,茶叶起伏沉落终将落入杯底。所谓懂得,或许只要一驻足,一留步,抬眼合眸静静感受,便可。人生有限,生命无穷矣。傅雷那“先为人,次为艺水家”的一颗赤子之心,定会随一封封书信,飘向远方,永世长存。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萧萧凉风中,赤子为人之心,芳华灼灼。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感悟 篇3

与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男人和女人,倒不如分为熟人与陌生人。根据最新的统计,截止2015年,全球共有73.47亿人,并且持不断快速增长的趋势,全球每天有38万人出生,平均每年增长7757万人。

世界这么大,陌生人总是无法忽视的存在。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两个陌生人仅有的,也是的默契,便是修养。

《傅雷家书》很久以前便有耳闻,母亲也是近乎狂热地崇拜了好久。它是由次子傅敏将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编纂而成,在文坛中也是轰动一时并且畅销不衰,拥有极高的地位。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_”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从出国留学、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这些家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或是绝妙的文笔。它们很朴素,不经脂粉钗环的妆扮,却饱含着一种种鲜明而真实的情感,或是思念,或是悲伤。傅雷作为一位父亲的复杂心理在寥寥数笔中浮现——他身为人父,需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威严。但威严就势必会减弱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他会去打、去骂,可他又想好好去爱、去呵护。

但最让人震撼的,不是傅雷对儿子的情感,而是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傅雷的家教里不仅有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更有着其个人思想的折射。

而其中的一些经验,可能你活完这一辈子也体会不到。

家教好坏的最集中体现在修养上。一个人的修养能完美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素质,也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境遇、交际圈,乃至人生。

在中国,日本好像并不受人待见。也的确,他们在战争中的暴行确实令人发指。但无可厚非的是,日本的国民修养绝对是要比我们高一大截。日本的文化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但区别在于我们把大部分都抛弃了,他们却传承了下来,并演变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他们会在称呼彼此的名字后加上敬语“君”;“谢谢”二字更是不离口;初次见面会想对方鞠躬,并说上一句“请多关照”。或许有些形式主义,但修养也正体现在这里。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说:“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你有你的界限,我有我的区间,彼此不逾越,互相不侵犯,这种心照不宣地为对方考虑,是善意,是默契,是修养。

你我山水相逢,而修养是的名片。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感悟 篇4

有感于傅雷的“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王子涵

“傅雷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天真未凿的浪人,一个不惧风浪的英雄。他带走了一个时代的优雅,也留下了一个世界的明媚:有克里斯朵夫的传奇,激励沉沦的众生;也有儒士刚烈的德操,为文人风骨立碑;而那万金家书,为万千心灵春风化雨。”――

一封封家书中,除了生活琐事,父子俩谈论最多的,是艺术与人生,道德与修养,是如何让一个青年人去建立高尚的情操。金庸曾评价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傅雷叮嘱傅聪:“先为人,次为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种只有父亲才有的深沉与温情,在一封封家书中无声地写着,跨越重洋,飞向大海的彼岸。

这种“先为人,次为艺术家”的信念,是傅雷作为一位父亲、一位“儿子的朋友”,一面“忠实的镜子”,对儿子深深的期许。傅雷对傅聪早年的教育,无疑是严苛的。追其溯源,是傅雷“只有愁容,不见笑声”的童年。母亲希望用对他“严苛而近乎无情”的管束,为傅雷的父亲沉冤昭雪。这样的童年,也恰恰使得他无论做人、做事不来半分虚假,“看不惯的就要说,有意见绝不折中”,让他坚定,必须“先为人,否则其他的都是空谈”。

也正是这种“先为人”的信念让我读罢此书,第一看见的,便是他严苛、一丝不苟的有些刻板的父亲形象,他的朋友们也都说,傅雷为人刚直固执,里面是方的,外面也是方的。

其实不然。

《傅雷家书》不在教训,而在熏陶。那样一个父亲形象的背后,是浓浓的温情。他不断以亲身经历教导傅聪:“先为人,次为艺术家。”他用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涵养出一个艺术家的傅聪。

陈丹青感慨道:“我希望今天还能有这样通过家书教育孩子的父亲,还给孩子这样写信。”

从人格上,傅雷追求的是一个真真切切的灵魂,不循私、不媚权,在他看来,没有这个真,心就立不住,心立不住,人就立不住,算不得一个人。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那个世界的光亮,足以穿透黑暗,在浩荡的时间长河中,在茫茫的宇宙里,永久地闪烁,生生不息。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感悟 篇5

有感于傅雷的“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陶佳悦

“聪,我亲爱的孩子,我一定要再三告诫你: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后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灯火昏黄了,我远远地只看见一个瘦弱的背影伏案提笔,在信上落下这几个字。我低低地在心中间询问:怒安先生,别来无羔否?

艺术家,自然是以艺术为己任,上下求索,寻人类文明之精粹,传承、发扬、创造。可你怎的说“次为艺术家”呢?

我再俯身去看信,“要有人格尊严,有国家的荣辱感……”我猛然醒悟,这不就是,先生前些日子所说的“赤子之心”?一个人处在这世上,首先是以人类的身份生存的,或许可以说,这是人生本源,初生之始。

为人,为赤子,我以为,是这一生都要苦苦追寻的。想起傅聪在外求学,谦虚、宽容、不追名逐利,只沉心音乐,一切便都是以祖国为先,不以个人利益为重。这是国家的荣辱感。怒安先生曾说:“我深觉祖国的发展越发快了,时间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动乱的时候,祖国也曾辜负他,将他推进深渊,但他却依然心系国家,这便是民族大义,报国之心。

怒安先生身上,还有一种追随一生的书卷气。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肩负国家发展的重担,民族复兴的期望,早早入了政坛,有几个沉心学术,一生追寻文学?怒安先生是一个。他投身建设,却未入政治。回过头来看他对于祖国的思考,真是最理性、最全面。他只喜欢在法国文坛的海洋里肆意畅游,我读到他翻译的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尤为感动。贝多芬,莫扎特,这便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是信念吧,是执着,是搏击,是不屈,是呐喊!

这又是为人之精神。

一辈子浮沉,却豁达,却乐观。我想到苏东坡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仿佛见到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在江湖道上踽踽独行,身前身后都是烟雨弥漫,一条长路连到远天去。是啊,在雨里行走过了,在烟里腾云过了,什么都过了,还能如何呢?所谓“生涯袭笠外无余”,生命的事一经过了,再热烈也是平常。

我先为世界之生灵,再为独立之个体。这样看来,做一个独立、拼搏、坚强、豁达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我似乎看到傅聪在遥远的波兰眺望东方,热泪盈眶。吾将探索祖国前景,修养卓越人格,为人,为赤子,追寻艺术,追寻人格,追寻国之精神!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感悟 篇6

有感于傅雷的“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金佳逸

见字如晤,展信舒颜。

怒安先生,别来无恙?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最后为钢琴家。”对于爱子,您是这样教育他的。一百八十六封书信,里面有您对傅聪音乐艺术方面的指引,但更多的是在做人待事的指点。

做人,您首先强调一点――爱国情怀。国外艺术家说傅聪像河,是克莱因河,您却说要做祖国之源做长江、黄河。寄中国文艺书籍,写中文信,讲中国话。我想是因为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始终不能忘却自己的根吧。祖国的长河万寿无疆,因是这番楚楚爱国情,骨子里的坚韧茁壮,培育出一位有思想有灵魂的艺术家。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我记得您在信中是如此说的。这该是你的第一封家信,告诉傅聪如何面对挫折消沉。为何要拘于眼前的苟且,乐观面对,回首,已然无妨。傅聪先生该是记住了您的劝告,在今后的音乐道路上,遇困难不气馁,遇成功不自得。您还说,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正如此,造就“真人”。或许矛盾、挫折使你遍体鳞伤,但他使我们坚韧、学会战斗、胸怀开阔了,认识阔达了,精神充盈了,作为一个有棱有角的真正的人,奋不顾身的前进。

若使您没有向爱子传述做人、做真人的道理,我无法确定傅聪仍会成为钢琴家享誉世界,还是沦为“钢琴匠”或“奏琴机器”沉陷人海。

“先做人,再做艺术家”!

做人,不要只做一具空壳,处世、办事,最基本的,不是看成就才能,而是看健全的人格,充盈的灵魂。做人,大到处理人情世故,小到遵守餐桌上的礼仪。没有人格的支撑,虚伪的荣华就如云烟,一吹即散,荡然无存。

您教会傅聪的人生感悟,我也铭记于心。

人生重在人格内心。

即使人生不曾人声鼎沸,为人,为真人,我自有我的繁花似锦,花开满城。

先为人,后虑也无忧。

怒安先生,于此致意,愿安好。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傅雷家书》读后感 | 傅雷家书 | 傅雷家书课件 | 傅雷家书赏析短句
上一篇:游乐园日记范文十篇 下一篇:拆除工程施工方案通用9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