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最新莎菲女士的日记(必备十四篇)

2023-12-05 15:04:11 莎菲女士日记 莎菲日记

【#实用文# #最新莎菲女士的日记(必备十四篇)#】经过我们认真挑选,栏目小编为您精选了这篇“莎菲女士的日记”,哪些范文最难写出清新脱俗的感觉呢?通过运用文档处理技术团队成员的信息交互,我们可以更快速便捷地获取资料。在动笔写作之前,我们通常会先搜索相关范文作为参考。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框架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细节。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您能从中获得许多实用的知识!

莎菲女士的日记【篇1】

丁玲,其实一直蛮喜欢她的作品,这本《莎菲女士的日记》只是一直在口边念叨着,也一直在图书馆见到,却知道今天才真正去借来看,只是没想到自己看完后的感触是这么大。

丁玲是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他痛恨一切,蔑视一切,因此这本书中的主人工莎菲也是一个 五四时期新知识女性追求精神自由,张扬个性的典型形象。小说通过身患重病的莎菲女士写日记的方式,以女性的视角进行的内心的独白。小说中的莎菲女士是一个独居北京而体弱多病的的女子。莎菲有朋友的关怀,有苇弟的爱慕,然而她仍然觉得事事不顺,常常一个人“生闷气”。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格格不入。当好友毓芳云霖第一次带着凌吉士来到莎菲的住处时,莎菲便被他“高贵的丰仪”所吸引,她想方设法接近凌吉士却又不甘示弱地掩藏这种情感,直到凌吉士被自己“俘了获”,却发现其美貌下“世俗,轻浮,浅薄,卑污”的灵魂。莎菲的自尊自侍使她厌弃这个华而无实的男人,然而又因着他的美貌对其恋恋不舍。她既鄙夷着自己,又放纵着自己。亲爱的蕴姐的不幸婚后生活极其死讯对莎菲也大为打击。最后莎菲与凌吉士夜半叙别,她一边暗自冷嘲着听那“低劣的甜蜜情话”,一边却渴望着肉体上的欲望得到解放。莎菲“受着可鄙的人的亲吻,终于伤心地把他推开”,最后决定搭车南下。

就像所有的人一样,当我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当然是他竟然把女人的心理描绘的这么逼真,每一个细节如现实般打动人的心。而小说就是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作者的叛逆心理。莎菲是一个乘着个性解放的风潮走出家门的、外冷内热的时代女性;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现代知识女性典型,性情孤傲、内心充满狂热幻想,蔑视封建礼教、追求“真的爱情”和个性解放。但是大革命失败后的特殊环境,小资产阶级在追求幻灭后的内心骚乱,都决定了她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义而又没有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沉入纵情声色中的危险,重感情,而更爱幻想、狂想。这就具体反映出历史投射在一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时代阴影――使反抗带有病态但仍是反抗(病态的反抗),表现出莎菲形象的全部矛盾性。

莎菲不断追求,,不断绝望,其实,他有理想,但是他的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他的欲望也从来没有得到过满足,因此他的心理个性就会发生扭曲,从而有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发展。其实像莎菲那种矛盾的心理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鄙视淫乐而又姑息色欲,温和善良而又骄纵任性,痛恨自己的堕落却又无法自拔,热爱生命却又悲观绝望,确确实实是一个矛盾的对立体。如果说他的心里是一种病态的,那么这种病态源自于那个病态的社会。

通过这本小说,我们不仅看到那个社会的种种病态,那么把它看做现在这个社会的反应就不行了吗?我想当然是可以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篇2】

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是一个女性形象深刻生动的小说。文章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一、小说概述二、女性形象的描绘三、社会现实的反映

一、小说概述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新中国成立前的女性命运的故事。小说主人公莎菲是一个中国女孩,她在十几岁时被送到印度做洋娃娃。在印度期间,她结识了一个印度青年阿胶,两人坠入爱河。然而,两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在一起,莎菲只能默默地等待着归国的日子。回到中国后,莎菲陷入了婚姻的泥淖,经历了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种种艰辛,她始终追寻着自己的灵魂自由。

二、女性形象的描绘

莎菲是小说的女主角,她的形象描述中蕴含着丁玲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莎菲在年轻时,因家境贫寒,被卖到印度做洋娃娃。在印度期间,莎菲虽然身心饱受折磨,但她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内心光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到中国后,莎菲被家人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她的身心再次受到摧残。但莎菲并不甘心就这样被命运打败,她努力寻找自己的出路。她在摇滚乐队演唱、写诗作画中找到了自我实现的机会。莎菲在整个小说中都表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她是一个社会变革时期的典型女性。

三、社会现实的反映

《莎菲女士的日记》不仅是一部描绘女性命运的作品,它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小说中,莎菲出发去印度赚钱的原因是因为家庭贫困,这正是当时大多数中国农村妇女的困境。另外,在整个小说中,丁玲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这种现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是必须改变的。莎菲在小说中通过尝试种种方式来实现自我,暗示着新时代中应当重视女性的开放、自由和完全人格的体现。

总之,《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女性的命运与思想,深刻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实,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女性问题、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丁玲的思想文化底蕴等方面都颇为有益。

莎菲女士的日记【篇3】

莎菲女士的日记

第一篇:奋斗的开始

尊敬的读者,

我决定记录下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以此来记录我的成长和经历。我叫莎菲,是一个年轻有抱负的女士,正面临人生的道路分岔。我曾经是一个安逸而平凡的人,过着普通的生活。然而,当我遇到了一个改变一切的机会,我察觉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潜力。

起初,我经常问自己,什么能让我的生活变得不再乏味?我开始寻找答案,阅读各种书籍,探索各种可能性。最终,我发现,改变的关键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内心的转变。

我决定从自己做起,拒绝安逸和平庸。我开始制定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我深知,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需要勇气和毅力。

于是,我辞掉了舒适的工作,并在一个新的城市找到了一份全新的挑战。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充满了未知和冒险,但我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这座城市迥然不同于我过去熟悉的地方。我在这里没有亲人和朋友,只有我自己。我刻意与这座城市深度融合,我花时间去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学习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我要用自己的努力,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我找到了一份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让我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我努力工作,积极学习,并且伴随着成长的喜悦。

然而,我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挫折。有时候,我会感到孤独和寂寞,但我从未放弃。我时刻告诫自己,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我要用自己的努力开创属于我的未来。

我努力塑造自己的形象,注重外貌和内在的修养。每天早晨,我都会花时间打理自己的形象,提升自信和魅力。并且,我也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的内在。阅读书籍、参加培训课程和社交活动,我将自己不断锻炼和提升。

尽管在奋斗的路上,我有时会迷茫和感到累倦,但我从未后悔我的选择。我的日记将见证我从一个平凡人变成一个自信和有成就感的女士。我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我能够追求到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

谨此为止。

莎菲女士

第二篇:努力与收获

亲爱的读者,

又是一个新的早晨。我打开日记,想记录下自己最近的感想和经历。

自从上次写日记以来,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不再是那个迷茫和无所事事的女子,而是一个有方向有目标的人。

我找到了我的热情所在,并努力追寻着它们。我深深爱上了摄影,因为它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创造和表达的机会。于是,我决定将我的爱好转变为一份事业。

我开始参加摄影课程和工作坊,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术。我每天都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捕捉那些美不胜收的瞬间。我喜欢拍摄各种不同的题材,从大自然的美景到人类的情感表达。

逐渐地,我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我的照片参加了一些摄影比赛,并获得了一些奖项。这些荣誉让我更加自信和坚定,我决定更加努力地投身于摄影事业。

我开始拍摄一些商业项目,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专业的摄影服务。我努力地与客户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以拍摄出最符合他们期望的作品。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我的业务逐渐蓬勃发展。

然而,我深知自己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我继续参加各种摄影展览和工作坊,与其他摄影师交流和分享经验。我也积极关注摄影行业的最新动态,了解潮流和市场需求,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除了事业的成功,我也在个人生活中获得了幸福和满足。我遇到了一个和我志同道合的伴侣,他支持和鼓励我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一起探索世界、感受生活,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感激这个更美好的开始,也感激自己的坚持与努力。我知道,这还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会等待着我。

谨此为止。

莎菲女士

以上为莎菲女士日记的两篇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莎菲女士的日记【篇4】

很喜欢《莎菲女士的日记》,虽然几个朋友都觉得它又枯燥又纠结,神经兮兮。而我却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看着看着,竟不知道莎菲是莎菲,是丁玲,还是另一个自己。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心高气傲、而又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去获得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莎菲,这是一个病榻上的女人,渴望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却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她把最内心的情感包扎起来,让亦真亦幻的痛苦与快乐、落寞与激情吞噬着自己。她渴望拥抱这个世界,却又踌躇不前;她渴望追求真爱,却又不愿妥协。一本日记,记录了她所有的心事,将这个女人最私密的情感展露无遗。

莎菲是个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代表。个性张扬的典型,形象出众。而我仿佛也进入了那个世界,充满了渴望,强烈的压抑感充斥着空气,等待下一秒的爆发。可事实是我在下一个世纪,无法轮回。只能在那油墨香中找寻迷失的方向。

不知道莎菲是否真的存在,或许是虚构的人物。全篇采用日记体裁,描写了主人公莎菲在养病期间的内心独白,和以女性的视角看得的人间百态。主人公是莎菲,围绕在莎菲身边的每一个角色都衬托出其的抑郁,纠结的形象。

忧与爱交错的重现,交杂着内心的求知欲。在一个身患疾病的女子身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有些先进思想的文人总喜欢安静的地方,而常常又渴求在热闹中升华。莎菲的体弱多病更让她觉得性情烦躁,即使有苇弟,有朋友的时时家访,也觉得事事不顺。孤僻的闷常常笼罩在心头,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的格格不入造就了她的性格:思想的抗拒,卑微的低头,在事前的鄙夷。

莎菲是一个真诚的女人,她爱她的朋友毓芳和云霖,也在乎童年时关系最好的朋友,以至于每每见到与其极其相似的剑如,她也会那么介意当初为何不回应她寄出的八封长信。她气得只想哭却纵声而笑,她痛恨过去,痛恨自己不可追悔的无赖行为。她是一个爱面子的女人。面对苇弟的求爱,她从不欺骗和玩弄他,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毅然地拒绝了苇弟,却又总是将苇弟弄哭自己却很得意。

莎菲是一个内敛的女人,她向往爱情却又胆怯退缩,她在日记中写到:“我要着那样东西,还不愿去取得,我务必想方设计地让他自己送来。”她是个聪明的女人,懂得矜持却又会取巧,以至于终究等来爱人的真心表白。可却因为她内心的高尚,她鄙弃凌吉士内心的世俗,单单只是一副好皮囊也不能使她失去本有的纯洁与真实,她终究还是推开了他。

分析莎菲的形象,一个对爱情具有憧憬般的妙龄女子。在文章一开始就显示的十分突出,“但我却宁肯能找到些新的不快活,不满足,只是新的,无论好坏,似乎都隔得我太远。”无论是住店的旅客的唤叫,还是电话旁的喧闹对语,加之语言的渲染,写出了她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蔑视周围的低俗,痛恨落后的低潮。又极力追求新的事物。在给剑如写了八封信都杳无音讯之后就像遭到了不可原谅的待遇,就不理会剑如,尴尬的碰面场面却故作陌生,最终内心的蛊惑受不住虚情假意的掩饰,独自离开。可见莎菲的孤独与任性。

本想以胜利者的姿态获得爱情的莎菲,其实在推脱和阻挠中,早就失去了自我,那么波澜的内心,那样起伏着的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情爱的唾弃。莎菲的遭遇显示人性的莫测,塑造性格的典型性。具有反叛精神的女子总是不盲目的,忧心忡忡的表现更加觉得自己觉得这个世界的灰色。她激起我内心的波澜,让我自觉能感到,我便是莎菲,虽然我身体健康,但我同她一样内心矛盾。

莎菲的日记让我们初次看到了女性隐蔽的情爱观,也反映出现代背井离乡、来到都市闯荡的女性内心的苦闷、矛盾,精神的孤独和迷惘。莎菲的心路历程激荡而热烈,狂热而赤诚,但是到最后,却只留给读者一个不可知的结局,莎菲的未来会怎样还待我们自己去实现。

莎菲女士的日记【篇5】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描写一个痛苦的女性为主,让人看到一个卑微,痛苦,没有自主性的女性形象,这也是当时的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莎菲生活在痛苦和无边无际的挣扎之中,有意塑造女性的软弱,不自立,也符合当时社会给女性的定位。小说通过身患肺病的莎菲写日记的方式,细致地刻画了莎菲的心理,叙述了莎菲耳闻目睹的人和事。莎菲身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五四”后一些青年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敏锐的文学感觉和细腻的叙述风格和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划出女方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反映了当时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

这部作品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具有特殊的文学魅力,更由于作者在小说里使用了对疾病及有病的身体的描写这一独特手法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控制小说情节的展开,并进而界定了小说女主人公莎菲的内心世界及其个人身份认同。

本文从挖掘《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为前人忽视而又极富暗示意义的一个关键性细节入手,剖析女主人公本我、自我与超我间激烈的较量与冲突,力图揭示这篇小说女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


看过“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500字”的人还看了:

1.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

莎菲女士的日记【篇6】

莎菲,一个执著的理想主义者。本文作于1927年冬,是丁玲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对主人翁莎菲女士的一段心灵历程的真实描写,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中期经过五四运动冲击和洗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失意和苦闷,理想和追求,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新女性画廊增添了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关于主人翁莎菲的形象: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莎菲生活的背景是五四革命潮流冲击但黑暗势力仍然十分顽固的xx代中期。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20世纪中期广大知识青年的时代病,也就是茅盾所说的“时代苦闷”的真正内涵。

丁玲幼年因父亲去世而导致的家庭的败落和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丁玲受尽了世人的冷眼,养成了她性格中特有的敏感和自尊,也使她格外向往和追求人间的温暖,友谊和理解。母亲的自强自立,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求民主争自由的思想品格。后来,在上海平民女校的经历,则使她的这种思想品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这就决定了她必然与那黑暗龌龊的社会环境发生尖锐的矛盾。幻想越高,失望越重,因而她那因理想与现实相冲突而产生的苦闷就显得格外强烈。特别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令人窒息的沉闷,更使她陷入了极度苦闷之中。莎菲的形象就是她根据自己多年的人生感受并融会了对其他一些人的生活态度的体验创造出来的。

丁玲是有阳刚之气而又不乏柔和之美的作家。她的作品文笔疏放而又细腻,语调雄劲而又婉转,这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与莎菲坦率真诚的性格相适应,作品的描写显得格外大胆而率真,特别是其中对于莎菲在爱情冲突中矛盾心理的描写民,可谓一无顾忌,和盘托出,写得汪 洋恣肆,酣畅淋漓,犹如湍急的河水,滔滔不断,奔腾向前,具有一肌冲击人心的强烈气势。唯其描写大胆和率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提示也就显得分外细腻、准确和真切。

作者将笔触伸向莎菲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将她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矛盾心理写得淋漓尽致,纤细无遗。而特定的文体形式又将人物的叙述、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会在一起,使作品既显得气势酣畅又凄切幽怨,婉转动人,从而实现了人物形象与读者心灵的交流。

莎菲女士的日记【篇7】

读莎菲女士的日记》有感-空间情感日志

著名文学评论家茅盾曾对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有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论断: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在这里我暂且不探讨莎菲女士是否受到社会时代的影响,我想,读过莎菲内心的表白,叛逆可以说淋漓尽致地概括了她的性格特点之一。

丁玲以日记这一文本形式给我们展示了一位女士的心理发展历程,整个故事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按照时间叙说,情感真挚可触,给我以形式上的新鲜感,另外也满足了我窥探人物内心深处面貌的卑劣的好奇心。如莎菲女士所说:希求人了解,而以想方设计用文字来反复说明的日记给人看,已够是多么可伤心的事!但恰是这样,即使我无法把握亦主人公亦作者的灵魂深处的语言,但是可以从中体会到主人公的苦闷和对待情感的独特看法。

也许是多日来的疾病,加之因人的心情来评价的灰沉沉的天气,使得莎菲日渐消沉和消极。但是我更相信是社会因素的影响,莎菲知道,社会是不会准许任她去满足自己的冲动和欲望,所以她一直忍耐、克制情感,甚至于拒绝外界的打扰和关爱,而这似乎暗示了当时大革命的失败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打击和失望。

其实,莎菲并非无情,且对凌吉士一见钟情,正像不同的女生对高贵与端庄的灵魂都有着同样的趋向性,以致莎后来对凌一直念念不忘。在后来的接触中,莎对凌的感觉有自己的一丝影子,与凌的交流中发现他不好意思,在她进行审美观照中,她将自己的意识和感情以至于整个自己全移入其中,换而言之,她在凌中看到自己的相似性,两者统一,从而产生美感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这一点与立普说的移情有几分相似。然而,莎似乎与生俱来的复杂的情感里渗透着自尊和理智的血液,正因为这种强烈的情绪,当她发现凌思想之简单、灵魂之拙劣时痛苦万分,当灵与肉相分离时,她也只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罢。在《简爱》中,对爱情保持忠诚的信念和原则的简对主人罗切斯特产生缠绵不断的依恋但不得不离去,而罗已有未离婚的妻子,此后简深知一种从内心蔑视自己的痛苦就会主宰她自己,便毅然离开桑菲尔德。凭借理智清醒的认识,即使经过内心千万般痛苦的挣扎,简也不能逾越内心过不去的坎。当一件事情与自己的初衷相违背,不必勉强和屈从,理智和原则是选择的前提,在爱情上也如此,假如莎和简都逆其道而行,结果与之大相径庭。

回想看过的人和事,我想慢慢回味莎菲女士内心世界的告白。

莎菲女士的日记【篇8】

在见到凌吉士时,她的心动了。她为那个英俊的新加坡男生所吸引。说不出,捉不到的丰仪煽动了心。

她想追求她的真爱,所以她毫不犹豫地搬家,让他教她英语只是为了更多的机会。她不因自己的病而退却,勇敢的向前走。她也明白:

这个社会里面是不准许任自己去取的所要的来满足冲动,欲望,无论这于人并没有损害的事。在喜欢人的面前,她不愿意让人看得懂,看的太容易。她很想需要这人间的感情,想占有许多不可能的东西。

看不到结果过程很艰难,她的清醒,她的思考,她的追求成了障碍,竟显得格外的沉重。人一旦处于一个很冷静的境地,简直是超越了人性的。思考的千千种种将会成为一种羁绊,对于自己所做出的行为悬着另一种方式去结束,或者继续,总是有一定的改变,再也回不到之前的心境。

无论对错,索菲最终放弃了她的爱。蕴姐的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到目前为止,逃跑成了她的选择。她不知道如何度过余下的时间,但她想:安静地生活然后静静地死去是多么的毫无意义。

在某些情况下,死亡是一种解脱。没有恐惧。它只是结束生命。它这样总结自己的生命:我为自己浪费了生命,每个人的敌人都是自己。

这有什么法子去报复而偿还一切的损失呢?好在在这宇宙间,我的生命只是我自己的玩品,我已经浪费的尽够了,那末一番的经历而使我更陷到极深的悲境里去了。生命本身没有意义了。

“未知生,焉知死”不能够诠释所有人的生命。一样的年纪,在某些地方,我很钦佩对于生命她有不一样的看法,以及一些勇敢的做法。她的理性远远超过了我。

可以如此清楚的明白自己,然后做出抉择。不管她逃跑后是否开心,我始终相信她不会后悔自己的决定。

在没有人认识你的地方重新生活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结束。如果快乐,那么一切值得。若不快乐,只是为了遗忘过去的不快乐。

选择留下或离开,都需要勇气。但总归逃避不能忘记所有,不能永远的告别过去。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没有安全的生命,没有宏观的生命意义和微观的细节,生命是否会简单而快乐?

莎菲女士的日记【篇9】

这两天在陈老师的鼎力推荐下,我反复细读了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丁玲的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感喟良多,遂为小文一篇,略谈个人所感。

一、风谲云诡的大时代与苦闷彷徨的女性

该小说写于1927年,是以当时北京城数个男女青年的感情生活为线索的。1927年对于丁玲并不平凡,一方面国军北伐节节胜利,而另一方面宁汉两国府先后发动“反革命事变”致使“大革命失败”,五四以来的进步知识阶层不断分化,革命热情旋即转入低谷。作为具有进步倾向的年轻丁玲自然对时局颇为不满,但又无处诉说,处于一种郁闷焦灼的境地。而因迫于囊中羞涩的窘境,丁玲不得不靠发表自己的作品维持全家的生计,这使其作品中又浸染了其个人的怅惘彷徨。纵观五四之后的中国女性,虽在身心上均已得到解放,但这种解放并不彻底,加之时局的动荡与进步保守的消长,使她们处于一种旧体系将破未破、新制度将立未立的午夜与黎明之间,纠结、躁动的思绪油然而生。

二、作为新时期女性解放代表的莎菲女士

可以说全书中莎菲女士被打上了丁玲个人经历的深深烙印(毋宁说其是丁玲现实生活的写照)。与小说的情节极为相似,丁玲当时已陷入与冯雪峰及胡也频的三角恋中,加之其胞弟的去世,其虽作为当时的进步女青年深受新思潮的影响,但生活的压力与情感的纠葛使她无所适从,在人生的漩涡中挣扎。莎菲女士大抵也如此,面对老实懦弱的苇弟与帅气而浪荡的凌吉士,任性的她敢说敢为,但对于人性的叵测幽暗,独卧病榻的她又如大浪中的风帆反复变化,以至于最终在痛苦中决定南下。她既没有俄国作家笔下零余人的无知,也没有娜拉出走的果断决绝,有的是传统中国女性在新时代投射下来的多重面向,类似却又不同于黛玉葬花般的病态美,女性解放的波澜在其心中萌动,连茅盾对此都极为赞赏,认为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三、其他人物——苇弟、凌吉士与蕴姊等

对于小说中某些人物如毓芳、云霖、剑如等,因其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笔者恕不赘述。而如上所述,苇弟、凌吉士与蕴姊恰是现实中胡也频、冯雪峰与丁玲胞弟的投影。蕴姊是莎菲女士的闺蜜知己,她的离世对同处病中的莎菲女士来说不啻为一记重击,使无所倚赖的莎菲女士心中更平添了几分兔死狐悲的沧凉感,由此烘托出全书悲观压抑的氛围。苇弟老实、纯真、懦弱又无主见,虽痴情于莎菲女士却因不解风情又为莎菲女士所不屑。凌吉士英俊、洒脱却又放荡、功利且老于世故,莎菲女士倾心于他且百般接近、多次几欲表白示爱,但当他伪善的画皮被掀开、露出卑鄙恶心的狰狞丑态(即书中所称的低俗、轻浮、浅薄、卑微的魂灵)后,莎菲女士又深深陷入鄙夷与绝望中,理智与情感欲望在她心中起伏交织,使本已烦躁的莎菲女士更显踟蹰无依、身心俱惫,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恰到好处,留给读者无尽的思索与想象。

四、散文式日记体与第一人称的巧妙运用

该小说另一大特色是作者借鉴了歌德与鲁迅等前辈的娴熟技法,灵活运用了散文式日记体展开铺陈叙事,而作者时而回忆、时而想象、时而思索,顺叙、倒叙与插叙交错运用、浑然一体。而作者巧妙选取第一人称作为其写作视角,使得文中对莎菲女士心绪波澜起伏的描摹贴切而自然,此外作者细腻而大胆的笔触使莎菲女士丰富庞杂、变化无常的独特心灵世界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成功塑造了一个兼具多重个性的时代女性形象。

莎菲女士的日记【篇10】

小说采用日记体的形式,深刻地描绘了“五四”时期是一个青年女性——莎菲追求爱情的心理。小说大胆而细腻地揭示出莎菲矛盾的内心。她不甘沉沦、堕落却又找不到出路,因患病想着“死了也活该”,这样便可减轻朋友的负担。莎菲一开始总是呆呆的坐着,等时间的过去,傻傻地一次又一次煨着不定是要吃的牛奶,只是为了在刮风天免除烦恼。从中可以看出她的百无聊赖、空虚与无奈,让人看到一个卑微、痛苦,没有自主性的女性形象,或许这也是“五四”退潮期青年知识女性彷徨无主形象的真实写照。

莎菲渴望着爱情,一直在追求着爱情。她对自己所渴求的爱情也是有一定的要求与认知。她走上社会后,发现并不能寻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她的好朋友毓芳与云霖对她很好,对她百般照顾,但只能在生活上关照却不能理解她,她的精神世界是极度空虚的,她想要寻找一个灵魂上的伴侣,但是她身边的异性朋友很让她失望。苇弟虽然与其他让她心烦的人不同,当她“一听到那特有的`急遽的皮鞋声从走廊的那端传来时,我的心似乎便从一种窒息中透出一口气来感到舒适”,但当苇弟的爱意被莎菲捕捉到时,她又有些不高兴,她埋怨:为什么他不可以再多的懂得我些呢?莎菲总愿意有那么一个人能了解得她清清楚楚的,她渴求的是真真正正的超越肉体的交流,如若做不到心灵上的交流,那么那些爱,于她是一文不值的。苇弟善良单纯,老实温存,又值得信赖,无奈他不了解莎菲内心的挣扎,不了解她的痛苦,她真正渴求的温暖,也无法激起莎菲的激情,他只会流眼泪,听不到莎菲心中叛逆的绝叫。莎菲与凌吉士的爱情是建立在她还没发现凌吉士的丑恶嘴脸之前,但她的厌恶却又言行不一,她还是愿意和凌吉士发生身体接触,甚至几回不见凌吉士还感觉少些什么,这样的矛盾心理一直缠着莎菲,所以她想逃避这种生活。

莎菲是叛逆的,她是矛盾的,文中多次提到她气得只想哭,但她却纵声地笑。她会偷偷丢下自己所请的客,悄悄回来,只因一个不速之客损害了她的自尊心;当她对苇弟说了一些不近人情的话后,她又会后悔,又会反省,又会害怕,认为自己是有罪过的,是不配承受别人的真挚的爱的女人;她因自己的肺病而对社会、生活失去希望,不再希望有人对她付出感情,但她却梦想可以使她没有什么遗憾在她死的时候的一些事情:睡在一间极精致的卧房的睡榻上,姐姐们跪在榻前的熊皮毡子上为自己祈祷,父亲悄悄地朝着窗外叹息,朋友们忠实的眼泪……她又如此迫切的需要人间的情感,想要从中获得一种被关怀的满足感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莎菲的叛逆源于一种孤独,是一种对无望人生的无谓挣扎。她是一个不同于封建社会女性的社会女性,这就决定了她不可能适应旧的社会。

莎菲“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她的人生,她的爱情,都很悲哀,不禁让人唏嘘。她追求的是一种建立在高尚的情趣和共同理想之上两情相悦充满现代色彩的爱情,但在这个时代中,她注定得不到,但她仍追求过,疯狂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逆的绝叫者。

莎菲女士的日记【篇11】

小说采用日记体的形式,深刻地描绘了“五四”时期是一个青年女性——莎菲追求爱情的心理。丁玲笔下的莎菲,是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代表。个性张扬的典型,形象出众。而我也仿佛进入了那个世界,充满了渴望,强烈的压抑感充斥着空气,等待着下一秒的爆发。可事实是我在下一个世纪,无法轮回。只能在油墨香中找寻迷失的方向。

日记体借用一个人的视角去看其他的所以人,这种文体的好处就在于能细腻地展现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莎菲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丰富复杂的人物。她不甘沉沦、堕落却又找不到出路,因患病想着“死了也活该”,这样便可减轻朋友的负担。

莎菲渴望着爱情,一直在追求着爱情。她对自己所渴求的爱情也是有一定的要求与认知。她走上社会后,发现并不能寻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她的好朋友毓芳与云霖对她很好,对她百般照顾,但只能在生活上关照却不能理解她,她的精神世界是极度空虚的,她想要寻找一个灵魂上的伴侣,但是她身边的异性朋友很让她失望。她渴求的是真真正正的超越肉体的交流,如若做不到心灵上的交流,那么那些爱,于她是一文不值的。莎菲的爱情其实有着对自我,对欲望的渴望。她希望的爱情是激烈的,情感汹涌的,绝对不是那种压抑的.,遵循繁琐礼数的情感。莎菲对于凌吉士的感情也是复杂的。她确实爱他,为了见他,不惜不顾疾病搬家。她渴望从他那里获得情人间的互动,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嫌隙他的,她厌恶他的态度却又渴望和他有身体上的接触,所以她又是言行不一,自我矛盾着。在这种矛盾的压力下,她最终选择了逃避拒绝了凌吉士。崩溃的南下,挥一挥手,代表离开,不再爱你了,丑恶的隐藏让现实的鄙夷刺痛心灵。推开你的身躯,代表恨你,不再回首,掩盖心灵的窗户。这又可见她对于爱情是个理想主义者。

莎菲的遭遇显示人性的莫测,塑造性格的典型性。具有反叛精神的女士总是不盲目的,忧心忡忡的表现更加显得自己觉得这个世界的灰色。

莎菲是叛逆的,她是矛盾的,文中多次提到她气得只想哭,但她却纵声地笑。她会偷偷丢下自己所请的客,悄悄回来,只因一个不速之客损害了她的自尊心;当她对苇弟说了一些不近人情的话后,她又会后悔,又会反省,又会害怕,认为自己是有罪过的,是不配承受别人的真挚的爱的女人;她因自己的肺病而对社会、生活失去希望,不再希望有人对她付出感情,她又如此迫切的需要人间的情感,想要从中获得一种被关怀的满足感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莎菲的叛逆源于一种孤独,是一种对无望人生的无谓挣扎。她是一个不同于封建社会女性的社会女性,这就决定了她不可能适应旧的社会。

莎菲“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她的人生,她的爱情,都很悲哀,不禁让人唏嘘。她追求的是一种建立在高尚的情趣和共同理想之上两情相悦充满现代色彩的爱情,但在这个时代中,她注定得不到,但她仍追求过,疯狂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逆的绝叫者。

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莎菲这样情感丰富性格复杂的人物的塑造,女性的自我意识在字里行间及莎菲的心理中有鲜明的体现,丁玲早期确实是一个个性独特的作家,可惜在往后的日子里,历经反古,监禁,流放。这位曾经的个性作家逐渐凋零,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

作者:陈蓉

莎菲女士的日记【篇12】

翻看莎菲女士的日记,我总有种窥视的感觉,好像是在偷窥一位女士的复杂心思。

十二月二十四至三月二十八日,一段不长的时间,却让我看到了一位女士的内心。

她美吗?或许不是。她值得赞扬吗?似乎作者也并没有给我任何答复。但我能够确定,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莎菲是个复杂的女性,起码她令我捉摸不透。也许这就是女性的心思。她受不了孤独,在受肺病打扰时,无聊让她无法独自在房间忍受一分一秒,所以她缠着苇弟,陪她消磨时光。尽管她心里乐意有人陪伴,但她总是口是心非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可是话一说出她又懊恼。她的朋友我看到的并不多,毓芳应该是她亲密的朋友,或许她并没有完全将这种友谊看得深重,但当毓芳和云霖悉心照料莎菲时,她又感受到了朋友的深情。

而莎菲的爱情,朦胧又迷茫。她迷恋那个南洋人凌吉士,可当她听到他浑噩的生活,看到他丑陋的内心时,她又矛盾了。她热心地想拥吻他,而当他对她施吻时,她的内心又一阵恶心。她一次次的盼望他的到来,可她在他面前又冷淡起来。这种矛盾的心里更极力的表现了莎菲复杂的性格。所以我说捉摸不透。

莎菲是叛逆的的女性。是的,她有着一种叛逆女性的倔强,她是背叛封建礼教又惩罚市侩魂恶的叛逆女性。

莎菲女士一见到有着丰仪的南洋公子凌吉士便倾倒,便想投入他的怀抱,甚至还想到搬到离他近的地方去住,期许能与他有过多的交集。这时的莎菲女士似乎失去了理智,只是一味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勇敢的追寻自己所想要的。我们看到的莎菲是勇敢的,尽管被现实欺瞒,没有看清真实面目,可是她身上有难能可贵的大胆。而当她发现凌吉士的灵魂充满着铜臭,他所要的生活萎糜又让人鄙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市侩嘴脸,她便毅然决然地踢开了凌吉士。这也是莎菲最了不起的地方。不被感情蒙蔽,有自己的主张,对于那些不能接受的事物她可以对此厌恶反叛。所以她是叛逆的,而这种叛逆是骨子里与生具来,无比强大无法憾动。

总而言之,她的骨子里是独特的气息,不得不承认莎菲是一位满怀个性主义,对旧礼教进行无情的批判的叛逆者。她热爱着而又蔑视她的怯弱的、矛盾的、灰色的求爱者,然而在游戏式的恋爱过程中,在一度吻了那青年学生富于诱惑性的红唇以后,她就一脚踢开了她的不值得恋爱的卑琐的青年。

她或许对爱并没有透彻的了解和认识,仅凭自己的感觉去追寻,可是在最后她能够斩断一段被自己看不起的感情。应该说她是女性的表率。不屈服于自己的感性,对于那些唾弃的卑微的低贱的感情能放弃,而不是委曲求全。我喜欢这样的莎菲,离开这里,也许孤独,可她仍然有自己的坚持,没有因此改变自己。

我想,那踏往西山的莎菲女士一定有最美的背影。

莎菲女士的日记【篇13】

人的生命选择和生命历程只有一种,生活在矛盾中,注入过多的欲望,却又纠结于现实,让自己不断地沦陷,这种情感的最终归属大多也只能是绝望。

丁玲把这篇小说以日记这种体裁形式展现给读者,用大胆的笔触刻画一个女性的情感和心理,一个女性面对各种思潮的苦闷和绝望的情绪也都随之得以倾泄出来。莎菲女士是一个在自己的欲望中不断挣扎的人,她的生活与思想都异常矛盾,她渴望按照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去获得和拥有,却在现实的苦海中无法自拔,深陷其中以后又只能选择默然南下,不留踪迹地离去。

莎菲的骨子里有着对完美爱情的渴求,她刁蛮任性,却也善良果敢。面对苇弟对自己敞露的爱意,她明白自己和苇弟之间始终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她无法接受苇弟对自己的爱意,甚至在她眼里,苇弟只不过是一个怯懦的男子,与她理念里的完美爱情并不相符。但很多话无从出口,她依然戏弄苇弟,有时候把苇弟弄哭,自己却没有丝毫的罪过感,反而独自一人得意,或许站在爱情的角度上,苇弟倒也是一个悲剧的人儿。

凌吉士的出现,让莎菲这个矛盾的女子动了心。她说,“那高个儿可真漂亮,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男人的美,从来我还没有留心到。”多么直白的表达!莎菲就是个这么奇怪的女子,内心早已无声地悸动,却在自己所谓的理想中苦苦挣扎。这个来自新加坡的南洋华侨,红嘴唇,高个子,帅帅的,以一种捉不到的风仪煽动她的心,这大概便是一见倾心。为了能够更多地接近这个帅帅的南洋华侨,莎菲搬了家,尽管房屋很潮湿,居住的环境会令人感到阴森和恐惧,也会让本来已经患上肺病的她感到压抑,她却觉得住得很满足。可后面的日子,她感觉到本来外表完美的男人,内心却有着一颗卑劣的灵魂,成了一个十分不堪的人物。凌吉士对莎菲表白,她觉得恶心,认为他不深刻,没有内涵,可是想到他那十分完美的容颜,她又十分饥渴,渴望和这样一个貌美男子撕心裂肺地爱一场。莎菲女士,和她以为她无可救药爱上的这个南洋华侨,终究还是在她徒劳地挣扎中,没有句点地终结了!

虽然只是每日这样寥寥数语的记录,却真实地刻画出一个内心波澜的女子。莎菲对南洋华侨的热情,对苇弟追求的不屑,终究清算起来,也该归于她内心缺失的安全感。没有决绝的姿态,纠结于自己想象出来的矛盾中,对爱情有着特别强烈的渴望,却又唾弃庸俗的情爱,郁郁地自感彷徨。

莎菲最后只能选择逃离这个让她感到矛盾与挣扎的地方,去到一个无人认识的她地方,浪费生命的剩余,狂笑地怜惜自己:“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可怜你,莎菲!”这是她逃离的心声,无声地述说着自己的悲剧……

莎菲女士的日记【篇14】

一个人最大的成就,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一个人的一生要没有遗憾的话,无疑是语尽心中话,记下情中情。在我看来,莎菲女士就是这样的,她是成功的,她值得敬重。对她,我不会怜悯同情,因为她,不需要。从她内心的独白,便明白她是早已看透了看中看,情中情,爱中爱的。

一个伟大的女士,在生命的最后,在病痛的折磨下,能动笔写下她的所想所思,和我们分享她的痛苦,理解对生活、对爱、对人与人的感悟,是何等的勇气。

我一直喜欢简简单单的生活,清清白白做人,向往着那个与我清清楚楚的他,能够理解我,甚至于包容我的幼稚与无理。我亦明白,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寻自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易,找一个真真爱惜自己的人很难。但我不愿改变,我依然坚持追求纯粹。

我欣赏莎菲女士的善良,她说她挥霍了她的生命,但所幸,她浪费的也仅仅只是自己的而已。她并没有把她的痛苦,她的纠结强加在别人的头上,只有真正善良的人才会如此!

我亦佩服她面对死亡的那份坦然与安静。寻一方安静之所,一处美丽风景,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浪费生命的余利“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我看到的不是可怜,而是一份不想扰乱她人,静静离开的坦然。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手机必备的软件 | 必备语录 | 一篇日记 | 踏莎行
上一篇:水知识演讲稿(锦集15篇) 下一篇:幼儿园生日会方案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