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精选12篇)

2023-12-03 17:37:06 美学读书笔记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1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街道的美学》是一本让人颇有感悟的书籍。书中以街道为主线,以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和思考了街道的美感,让我对城市的街道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街道是城市的血脉,是人们生活、交流和活动的场所。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街道的美感。作者通过书中的精彩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平凡而熟悉的街道。

首先,作者通过对街道建筑的描写,展现了街道的独特魅力。无论是欧洲古镇的古老建筑,还是亚洲繁华都市的现代建筑,每一个建筑都有其自身的美感。通过对建筑细节的描述,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建筑师们的智慧和设计之美。每一栋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故事,它们共同构成了街道的美丽风景。

其次,书中对街道上的人流和生活细节的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街道的生命力。街头巷尾的行人穿梭,车水马龙的交通流动,都是街道的真实写照。作者巧妙地捕捉到了这些瞬间,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让我感受到了街道的热闹和充满活力的氛围。同时,书中还涉及到了街边小摊、咖啡馆等生活场景,这些细节让我对街道生活有了更加真实的感知。

另外,书中还提及了街道的艺术与文化。艺术品装点着街道的角角落落,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让街道变得更加多彩和有趣。不仅如此,街道还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作者让我了解到了街道与艺术、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让我醒悟到了街道的价值和深意。

最后,书中还提及了街道景观的规划与建设。街道的美感不仅仅来源于自然的地貌、植被等因素,也与城市规划、灯光照明等因素有关。作者通过对这些方面的阐述,让我意识到了对街道美的追求和设计的重要性。一个美丽的街道需要经过精心的规划和设计,才能展现出最优美的一面。

通过阅读《街道的美学》,我对街道的美感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街道不仅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更是艺术与文化的展示平台。我从中明白,街道的美感不仅仅体现在其建筑和景观上,更包括了人们的生活、交流以及艺术与文化的融合。只有通过对街道美的思考和追求,我们才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和宜居的城市环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意识到了保护和塑造街道美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身边的街道出发,关注街道的美感并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可以从减少乱贴乱画、保持街道整洁的方面开始,也可以参与到街道规划与绿化建设、参加文化活动等方面。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美丽、文化丰富的街道,让城市更加宜居、温馨和有爱。

总的来说,《街道的美学》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街道美感的深入剖析与探讨,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街道的魅力。从此,我将会更加关注身边的街道,更加珍惜和努力去创造一个美丽的城市。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汲取到对街道美的重要性的认识,为我们的城市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2

古代美学读后感


美学,作为一门探讨美的学科,早在古代就有了鲜明的发展。古代美学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近来,我有幸研读了一些与古代美学相关的著作,这些作品给我带来了深刻而又启发性的感悟。


我被古代美学的多样性所震撼。从古代以来,不同文化、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理论。而中国古代美学尤为丰富多样,包括传统绘画、诗词、音乐、舞蹈、建筑等多个领域。这些美学形式在表达美的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深厚的哲学思想。例如,中国古代画家注重捕捉瞬间的气息,借助简约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和意境的画作。而中国古代诗人则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通过抒发内心情感,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这些形式独特的美学体系给我带来了美的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美学的单一性。


我被古代美学的精神魅力所感染。古代美学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的是人的内在修养和审美情趣。在繁华和喧嚣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倾向于追逐功利和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心灵的满足。而古代美学告诉,审美经验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可以使人们远离尘嚣,获得心灵的宁静。例如,在古代中国,人们常常将自然景色与修身养性结合在一起,通过观赏山水画、品味诗词,达到心灵的升华。这种追求精神和审美享受的精神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


我被古代美学的智慧所启迪。古代美学的理论不仅仅停留在对美的表达和追求之上,更是一种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智慧的积累。古代美学家通过对美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诸多哲学思想和原则。例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关注的是“大美”,即自然界的永恒美和价值美;而古希腊的哲学家则强调“黄金中庸”,即追求适度和平衡的美。这些智慧的理论,给我以启迪,让我重新思考了美与人生的关系,认识到美不仅是一种外在的享受,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境界的追求。


通过研读古代美学的相关著作,我对古代美学的多样性、精神魅力和智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对美学的研究和思考,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美学的单一性和功利性,更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生和世界的本质。古代美学的精神传承和智慧的启迪,无疑为我提供了一把打开美的大门的钥匙。尽管正处于一个快节奏、功利主义的时代,但我相信,只要能够保持对古代美学的探索和追求,就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满足。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3

在《美学散步》一书中,作者宗白华对审美现象的价值本性进行了深入挖掘。作者从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入手,论证了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的思想,论证了作为审美现象的美与价值现象的相关性与本质联系,作者令人信服地将审美界定于价值范畴内。作者在强调审美现象的精神性和文化性的同时指出,审美的秘密可能隐藏于主体客体的关系之中,表现于那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之中。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

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感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生命的节奏和对人生的关怀。就像刘小枫总结的: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当我们用审美的眼光看学问时,学问已不再是学问,而是艺术,是人生。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4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 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作当中。

当然,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处理好点和面、点和线的关系。所谓点和面的关系,就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著作)和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潮的关系。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5

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味雕琢的文字,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体会一份清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宁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

宗白华先生美的态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新鲜活泼的心境,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宗白华先生似乎轻而易举的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这种境界是“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意义丰富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层真实。”它不是从无边的空间指向无限,而是从无边回到万物,返回自身,回归“小宇宙”。它属于有限之中,又让人从有限中发现永恒。可以说,宗先生中的美学思想已然把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儒佛道三合而一了。

在阅读中思考,我感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颗珍奇的宝石,它们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芒。或论诗画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自然与艺术的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凡宗先生所论及的,他总在直观的把握后,欣赏它,赞美它,评判它。他以散文的抒情方式,以诗人灵感闪现时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精辟的美学见解。如他在评罗丹的雕刻时这样写到:“我这次看到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种光明……你看那自然何等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秘不可思议!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性的数学,情绪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一言以蔽之,我感到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优美精神的表现。”读了这样的文字,谁会以为他是在评价艺术作品?而又有谁能说这不是在评艺术作品呢?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6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几乎汇集了他一生的最精要的美学文章,其中以一种浪漫抒情的文字,充满诗意的心情写下了这些文章,他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在这部书里,宗白华先生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这是一本小书,讲述有关诗(文学)和画的分界,精髓在于题目“散步”两字。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小言”,第二部分为“诗(文学)和画的分界”。在“小言”中,宗白华指出了散步的意义,他说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例如“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

散步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活动,是一种对于心情和感悟的自由抒发,因此,散步没有刻意的追求,也许在路旁我们可以采摘一朵美丽的小花,或者拾起一块晶莹亮泽的小石,就像我们在海滩上观赏一片转瞬即逝的小小浪花一样。但我们也不用刻意保存这些小花、小石。我们可以放在桌上,“当作散步后的回念”。

这就是散步的意义。它是一种悠闲散步、兴之所至、偶有所得的境界。美学的散步也应当如此,漫不经心,拈花微笑。

接着,在“诗(文学)和画的分界”中,宗白华领着我们漫步在诗与画的小道上,让我们在悠闲中用一种会心的微笑来表达心中的感悟。首先,宗白华引用苏东坡论述王维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蓝溪白石出,玉石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

”宗白华认为,王维的这首诗的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他说“‘蓝溪白石出,玉石红叶稀’,可以画出来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不过,他又说,这首诗的后两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却不容易在画中表现出来:如果画家画一个人穿着湿衣服走在山道上,则诗的意境全无。因此,宗白华说,诗可以保存在诗和画中,但诗和画毕竟是不同的。

他列举18世纪德国思想家莱辛的《拉奥孔》来说明诗画的不同。《拉奥孔》叙述的是雕像和史诗的区别。诗和画的分界也是如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在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

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大致归纳的一些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正像书名所暗示的那样,书中所选文章是宗白华先生在不同时期对美学问题的探索,虽然章与章之间有所联系,但每篇都可以独立成章。但那并不意味着这本书就毫无章法可言,相反的是,这本书犹如散文般形散而神不散,宗白华先生紧紧抓住诗、书、画、舞、乐、建筑等相关艺术门类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广泛联系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在一个广阔的舞台中**美学的基本规律,介绍着自己的透彻之悟与艺术之思。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在这本书中,始终有几个词如“实虚”、“空灵”、“意境”等贯穿其中。

这说明宗白华先生非常重视空间意识的讨论。我认为以上这些词极其类似,虽然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但在宗白华先生的文章里却貌似都指向相同的事物,而那相同的事物在我看来应该是他反复提到的美学思想。

二、灵与诗的融合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的“小言”中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所以他的文字总是显得那么随性洒脱,字里行间尽是信手拈来的诗性与灵气。

在他的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和直观的思维,以及诗意的表达,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特征。他以一种优美抒情的笔调展开理论论述和评价,虽然写的是深奥的美学的理论,却用诗性的语言阐发,语言文字却如同一首首韵律丰富的诗歌,一幅幅色泽生动的画面,灵性和诗情的融和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是此书最吸引我的特点,在阅读时总会被先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灵性所吸引,不知不觉深陷其中。

三、直觉与逻辑的统一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除了对直觉的重视之外,还对逻辑性和系统性同样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在书的小言中,先生是这样写的:“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

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在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与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从这里我可以看出宗白华先生对直觉领悟和逻辑分析是同样看重的,并且将他们看成是可以互帮互助地结合起来的那种关系的。

这一点在书中表现得也是相当明显的,翻开《美学散步》,宗白华先生一方面在具体的行文中,通常区分具体的章节,然后列出简明的小标题以强化内在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他把艺术类别也进行了系统划分:一种是对不同类型的艺术种类进行分别的专门研究,一种是对不同类别艺术之间的综合性研究。

四、理论与实例的统一

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刻意追求用如此严谨、艰难和晦涩的方式来表达这一理论。他很少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来研究口译美学。相反,他常常用具体的艺术实例来解释一些美学问题。

比如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论述中国的诗和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同于希腊轮廓的空间感觉,也不同于欧洲精神中追求的深度空间,而是**性的,有“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空间意识。例如,唐代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助气。这样的阐释和论证,直观而生动,非常容易被大家理解与接受,使得我们这些初学者也能领略美学的风采。

5、凸显中国传统文化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是实现其美学理想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其凸显中国文化个性学术理想的方式,他传承中国古典美学精髓,注重哲学在美学思想中的根本价值,美学研究是建立在哲学等文化思想的基础之上,因此,他美学研究中的“散步”表现出明显的文化风格。

自中华民族开始近代进程以来,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个从未终止过的话题,《美学散步》在这方面提供的思路是值得借鉴的,也是相当有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也有类似的经历。比如在新诗的接受上,戴望舒和舒婷的诗歌能被更多的人喜欢,与他们对古典诗歌意象的化用是分不开的;比如张爱玲的**能拥有如此多的读者,与她**中的古典意蕴、尤其是受《红楼梦》风味的浸润是分不开的。

他们的作品更适合中国人所继承的审美心理,但不仅回归古典,而且呈现了现代中国人的视觉和体验。宗白华先生亦是如此。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展现了他诗人的气质和古典艺术的魅力。一时间,我们似乎和“美”有了更加亲密的接触,无论是康德的哲学,罗丹的雕塑,还是南北朝的文风,江南建筑的飞檐,宗白华先生一边“散步”一边为我们讲述他对美的理解,支撑他的是渊博的学识还有博大的胸怀。他一生追求美、阐释美、批判美、歌颂美,这不仅是一种学术成就,也是他诗歌人生的一种阐发。

愿每个寻找“美”的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7

在“设计美学”的课程学习中,我阅读了《华夏美学》这一书籍,从以儒学为主的华夏文艺一审美的温故,从上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无不令我受益匪浅。

我对这本书的第一个理解是,所谓中国美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植于非酒神仪式和**传统。它的一些基本思想、范畴、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及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包含在这个传统的根源中。因此,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性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焦点。

它逐渐论述了古代礼乐、孔孟人性、庄生无忧无虑、屈子深情和禅宗玄学追求。

从先秦两汉的“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我理解到所谓“审美”就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人化,亦即动物性的愉快的社会化,文化化。审美是一种社会心理功能,尤其是情感和感知的沉淀。我还了解到,中国传统关于审美的意识不是禁欲主义,不但不排斥还包容肯定、赞赏这种感性—味、声、色的快乐,但对这种快乐的肯定不是纵欲主义的,而是要求用社会的规定、制度、礼仪去引导、规范、塑造和建构。

华夏艺术和美学是“乐”的传统,是以直接塑造、陶冶、建造人化的情感为基础和目标,而不是以再现世界图景唤起人们的认识而引动情感为基础和目标,所以中国艺术和美学特别着重提炼艺术的形式,而强烈反对各种自然形式。

儒家美学强调“和”,主要在人和,与天地同构也基本落实为人际的谐和。庄子美学也强调“和”。庄子哲学是一种既肯定自然存在又要求精神超越的美学哲学。

庄子最主要的审美对象:无限的美、“大美”、壮美。它是指个人自由和权力的伟大,不受包括社会伦理道德在内的各种事物的束缚。

而孟子的“大”指的是个人的道德精神的伟大,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庄子极大地拓展了“不”的范围,把丑引入了没的领域。任何事物,无论其外观如何,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即人的审美对象。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8

时尚美学的读后感,来自亚马逊网上书店的网友:当今中国,“时尚”已经完全渗透进市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视听观闻、生活态度和价值理念,从城市到家庭到处都透发出时尚的气息。但关于“时尚”究竟是什么?说法各异,莫衷一是。因此,搞清楚“时尚”的确切含义,对于准确地把握时尚的特征,摸准时尚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进而选择正确的路径打造时尚产业,都有着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时尚美学》(刘清平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6月版)从美学的角度,对什么是“时尚”以及时尚文化的特征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值得重视的意见。无可否认,时尚与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人们追求外观悦目的装扮,还是追求内心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抑或是完全审美化的一种生活态度,都与美直接相关,都可以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今天人们自觉地投身到时尚潮流中去的最根本动机,当然更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潜藏的那种渴望以“美”的方式实现自我的表现,达成自我炫耀的自我意识;“时尚系统实际上已经将美学编织进了日常的穿着实践。”因此,从美学的角度来解读“时尚”,是一种直指本质的方法。作为哲学博士,作者通过论证后提出:时尚“是人们在生活中出于肉身感性的炫美目的所追求的某些新颖流行的行为方式”。作者十分强调时尚的“炫美”特征,“每个人都会发自本性地喜爱炫耀自己的美”,进而揭示了“旨在炫耀人的感性生存的时尚文化的美的属性”。作者指出:一些时尚现象“极力炫耀的那些生猛鲜活的感性内涵:五光十色的绚丽形象、狂放不羁的本能意欲、心猿意马的震撼体验……这种强烈的感性内涵,正是严格意义上的‘时尚’区别于其他那些同样能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人们推崇而流行的行为方式的本质所在。”他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后提出:“美其实就是充实而有光辉的‘感性之炫’”,很多时尚现象都是“超功利地炫耀感性的人性内容”。因而,可以把时尚文化界定为人显现自身的肉身感性存在的一种“炫美”活动,人在肉身感性向度上展……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9

很早就想读一读关于美学的理论,半辈子过来了,对于“美”的实践可谓不少,也追求美,虽然自己并不美,但对于美总是在向往,也常常在想,“美”究竟是什么?一天,逛书店的时候,买了本《西方美学史》,化了一定的时间,总算囫囵吞枣地把它给读完了。

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我常常被书中精彩的论述而击节赞叹,正如作者所说的,一部美学史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犹如我们对于“美”的认识,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的思想境界和追求、品格。在这本书中,我所感受到的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搏的跳动,是谢林所说的精神还乡的历程,从这里,我看到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似与不同。早期的西方人精神发展历程与我们东方人有其相似之处,其最早的艺术活动都是与神有关,虽然其表现形式不同,古希腊的神话、史诗、悲剧和喜剧,在我们中国则是对神的膜拜和占卜,西方有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中国也有,只不过过去我们的教科书上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少得可怜,其实这是人类成长的历史,现在想起来,我们欠缺的知识真是太多了。

如果没有美,这个世界就没有意义,人生也没有希望,这里,美的概念非常宏大,它包罗万象,所以又可把它称之为人的心灵,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常常会被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环境所左右,会困惑,读一读美学吧,知道一些人类童年的历史,了解人类是怎样从远古走过来的,你会更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中的人,包括你自己。

苏格拉底如是说: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的灵魂。

迈开这一步,请从认识“美”开始。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10

东方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哲学范畴,是用没有经过人工的、理性逻辑的方式的排列和组合,来建构一个逻辑的、虚构的框架;因此,也就没有逻辑的“一元化中心”没有西方哲学、美学所追求的那种“确定性”和“精准性”。 东方美学注重与大自然地韵律相结合,顺应万物的发展的规律,同时顺应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不像西方美学那样讲求精准的对称,严格按照尺寸、规格,甚至有时候过于客观。东方美学注重“天人合一”,“物我共生”的思想。东方美学原则被广泛应用于设计、哲学、辩证法则,东方美学中蕴含着博大的智慧和对生活、社会的总结以及经验,东方美学包含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许多学科,具有启发性、文化交流性。在现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得到了继承和传播,这种思想被借鉴到现代艺术的发展中,体现着睿智的情感美、艺术美,这种美学原则被国内外的学者不断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引领社会发展和进步,展现了东方独具的文化特色和魅力,这种博大精深的美学范畴集合了人、自然、社会规律的相融汇,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将东方民族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格、风土人情汇集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既具有大众化的传承性,同时具有艺术的启发性,给人们带来美的欣赏和艺术的熏陶,启发智力,是艺术创作者的思想源泉。

东方美学范畴是关于艺术设计和人们生活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审美能力、心理效应和进行艺术创作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其目的就是促进艺术、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东方美学理念充分运用艺术辩证法,以它的单纯,简洁,客观却不乏得生动的表现形式,赢得了一批有一批的有思想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们的青睐和采用。也将会有更多的好的包含着艺术辩证法、东方审美哲学、融入生态环境、文化内涵、科学技术、人性化的设计。东方美学是由文明演变而综合成的一种体现民族特色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历史民族上各类观念态度、思想文化的整体象征,是说生长在东方区域内的人民及其祖先所开创的、为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拥有显著民族风貌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内涵、优良传统的文化。

东方美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涵了众多的学科,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集合了长久以来人们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深刻体会、实践经验、进步思想,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东方美学文化得到了很好地继承、发扬和充实。东方美学文化的精髓富有横向和纵向延伸性,站在全面、大局的角度出发、兼容性强,极具包容性。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11

现象美学的杜夫纳揭示了审美对象与一般感性对象的区别,用智慧和情感突出了审美感知。“只有当审美对象存在于鉴赏者意识中的时候,它才是完整。”

分析美学

新实证主义美学的理查兹将情感语言与符号语言区分开来,认为美属于符号语言,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反应。他还美的本质进行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持相同看法的还有分析美学的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是流动的,所以不可能定义美和艺术。

他的追随者韦茨也提出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属于范畴概念。只有属于子概念的各种具体艺术才能被界定。符号美学的卡西尔提出艺术是一种承载人的情感的符号形式,包括物质表现和精神表现。

朗格继续卡西尔的观点,也将自我表达与表演区分开来,认为艺术的作用不等于它的本质。

从第一章可以看出,当代西方美学流派纷繁复杂。这些美学理论大多建立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或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上。事实上,关于美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两千年,仍然有不同的观点。

以美的本质为例,客观主义、主观主义和主观主义都得到了一定数量美学家的支持。书中提到有关客观论的几种见解。“美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

”这种观点颇有“你见或不见,美就在那里不来不去”的意味。因为它是不依靠人的主观能动而存在的,相反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只是被动地“吸收”了事物固有的审美属性。有人认为这种属性是自然属性。

事物的物理性质和形态构成美,如线、形、色、质、味等。像希腊人推崇美在于比例和谐。蔡沁提出了黄金分割律,费希纳用测试的方法得出一种愉快的经验标准……这种理论无疑是为美设定了一个客观的标准,而忽略了人的差异性和历史的差异性。

我个人认为,美不是物质的属性,而是人类决定的价值。并非某一事物的审美属性均能够“打动”人心。因为知觉主体的生理条件不尽相同,面对同一“形式刺激”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

此外,主体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也使美学更加复杂。也有的人认为这种属性是社会属性。如“有用就是美”的观点,美的审美属性在于对人类有实用价值的属性。

这种标准也必须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中加以审查。梅里尔提出的审美判断的普遍有效性的观点被认为主观论者最正面的反驳。他认为审美判断又正确和错误之分。

一般来说,人们对特定的审美对象应该有一致的判断。未能做到这点的便是审美判断错误。事实上,美林回避了美的标准,尔是建立了审美判断的标准——整合整个人类社会的审美,事先设定正确的判断标准,并将其应用于所有人。

个人的好恶是导致审美主体做出错误判断的原因。那么这种标准具体是什么?谁拥有有限解释权?

会不会造成权威压迫的问题?这都值得思考。历史上,人们并不是在接受客观标准的前提下创造美的现实,而是在理论总结出现之前很久。这就要求人们重新认识理论的功能、作用和方法。

乔德却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可以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美,用不着有人去感受它,它也是美的。虽然自然在人类出现之前仍然存在,但自然之美在人类出现之前并不存在。这便又回归到“美不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而是人所确定的一种价值”上了。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12

《华夏美学》是一本介绍中华艺术美学的文化读物,读后感受非常丰富、深刻、生动,通过讲述文化、宗教、哲学、历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深入剖析了中华美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为读者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文化。

本书通过一系列的案例,详细介绍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于美的追求。大量的文化、历史、神话、传说、艺术等独具特色的素材,生动的形象地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世界和精神面貌,可谓是一部描写中华民族审美情感的文化史。

在本书中,作者将中华民族的艺术美学描述为“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更注重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力的提高,这与西方的的美学思想是有所不同的。本书要求读者不仅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更要深入理解中华美学的理论框架,并将这种思想付诸实践,走向卓越。

同时,本书将中华民族美学概念与现代审美创新进行了对比。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本书对现代审美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本书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这对于国家的文化自信和国际交流具有参考价值。

总之,《华夏美学》是一本充满感性的文化读物,读后感受颇深。本书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感和文化价值观,同时也让我们深刻领悟了美学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现代审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推荐阅读

上一篇:我的梦想演讲稿初二模板 下一篇:绿豆发芽日记集锦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