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牡丹观后感十五篇

2023-12-03 09:46:06 牡丹观后感

牡丹观后感 篇1

牡丹的拒绝读后感高中生作文1“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高贵华丽的牡丹受到世人的赞誉和追捧。谁知这牡丹盛怒之下被武则天逐出京城,贬入洛阳,但牡丹依然保持着高贵的地位。

第九届牡丹交易会悄然而至。人们带着一颗干渴和期待的心,像黄河一样冲进洛阳。可是绿色的牡丹园冷风飕飕,枝繁叶茂满园阴翠仅有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牡丹花苞。谁会知道春还未曾到来……但牡丹却千朵万朵即将纵情怒放,似解冻的大江,壮丽夺目。

你可能很久以前就不喜欢牡丹了,因为牡丹一直被人们尊崇为富贵之物,但当你目睹它时,你会被牡丹的凋零所感动。一阵风吹过,数千朵盛开的牡丹突然落下,绽放出一片绚丽的花瓣。

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属于它的宏大计划?牡丹有自己的方式,它遵循自己的开花,自己的规律,不偏袒盛大的节日**。牡丹高尚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个性,牡丹因此会富有极大的“魔力”不妥协,不媚俗,也许再被贬责十次,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和人类一样,花也是精神的,有高有低。品位是无言的。牡丹拒绝的不是游人骂的话,而是自己的小需要,所以人们不会拒绝它的美丽。

人也一样。他们不必完全适应别人的想法。他们应该遵循自己的规则和个性。

牡丹的拒绝读后感高中生作文2看惯了牡丹秀韵多姿,雍容华贵,它的绚丽娇艳,柔情妩媚,无不为人所倾暮慕……

它的美经历的多少文人墨客的先赞誉,从你的无意识到浅意识早已***听别人对它的华丽言辞,但当我又一次怀着同样的,略显倦意的心情翻开《牡丹的拒绝》不禁为之震动——拜服牡丹的美早已是思空见惯了的,独有作者对牡丹的欣赏让我自愧不如……

怀着惭愧的心情,看完了作者的心声,不禁觉得自已同世人虚夸的俗文没有什么两样,我们一样的看,一样的想,但本质是大相径庭的——其关键“品位”对!作者从更高更洁净的词句洗刷去了我们这些俗世之人谓于牡丹的华丽,它不仅仅只是我们身边的玩物,恰恰相反,在这纷繁索碎而又虚假的世界里,被我们视为“不群之姿”的牡丹,却是真正的大雅!它的高贵恰恰就是在我们这质疑与艳羡的眼光之中,还保留有自已的贞洁。

也正是作者让我们警醒,不要自认清高,我们实为俗人,而俗人所漠视与忽略的恰恰也是俗人谓之可贵的高洁“品位”。

多么辛辣的意味《牡丹的拒绝》不得不让我们清醒,为之震动。

牡丹观后感 篇2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是汤显祖在《题词》中所说的。确实,文中的杜丽娘因缘梦中邂逅柳梦梅,倾心相爱,梦醒后郁郁寡欢,竟伤情而死,好在后来化为魂魄,寻找柳梦梅,终和他永结同心。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整本书都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牡丹亭》既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书中所塑造的诸多人物形象更让我印象深刻,就好比杜丽娘。杜丽娘在我看来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女子。纵观杜丽娘的一生,她从深闺中的少女到后来为爱而敢于反抗世俗封建,这种变化是极大的,几乎就是两个对立面。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做法与思想是绝对不能被世人接受和认可的,而她却无所畏惧,追求爱情。虽然死而复生的杜丽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伦理纲常的束缚,她想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完成她和柳梦梅的婚姻,未得到同意后,她在朝廷上的一番肺腑之言,使皇帝也为之惊叹感动,最终圆满结局。

纵观中国历史,具有如此反抗精神的人很少有,但是如若没有这些在当时看起来离经叛道的人的出现,社会又如何进步呢?鲁迅首次用白话文写出《狂人日记》,虽然只有短短几千字但其中反封建思想非常鲜明,可以说是整个新文学运动的坚实基础。《狂人日记》表现了鲁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也成功地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正如书中杜丽娘看见后院中的美景所发出的感慨一样: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游园惊梦唤起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狂人日记》中,鲁迅在文章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疾呼,唤醒了中国众多青年的思想。没有他们的呼声,又怎么会有当今的中国?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人,站在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承载着前人的使命,我们也应具有他们那样的反叛精神,勇于反抗,担当责任,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中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牡丹观后感 篇3

看惯了牡丹秀韵多姿,雍容华贵,它的绚丽娇艳,柔情妩媚,无不为人所倾暮慕

它的美经历的多少文人墨客的先赞誉,从你的无意识到浅意识早已习惯了听别人对它的华丽言辞,但当我又一次怀着同样的,略显倦意的心情翻开《牡丹的拒绝》不禁为之震动拜服牡丹的美早已是思空见惯了的,独有作者对牡丹的欣赏让我自愧不如

怀着惭愧的心情,看完了作者的心声,不禁觉得自已同世人虚夸的俗文没有什么两样,我们一样的看,一样的想,但本质是大相径庭的其关键品位对!作者从更高更洁净的词句洗刷去了我们这些俗世之人谓于牡丹的华丽,它不仅仅只是我们身边的玩物,恰恰相反,在这纷繁索碎而又虚假的世界里,被我们视为不群之姿的牡丹,却是真正的大雅!它的高贵恰恰就是在我们这质疑与艳羡的眼光之中,还保留有自已的贞洁。也正是作者让我们警醒,不要自认清高,我们实为俗人,而俗人所漠视与忽略的恰恰也是俗人谓之可贵的高洁品位。

多么辛辣的意味《牡丹的拒绝》不得不让我们清醒,为之震动。

牡丹观后感 篇4

《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真是相得益彰,剧情曲折,架构恢宏。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

《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牡丹亭》的爱情描述,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主人公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

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质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爱的权力。

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牡丹观后感 篇5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试想在如今21世纪的我们有谁会因一个虚幻的春梦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见钟情的几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别谈什么为梦怀春而死了。而在杜丽娘那个年代,在那个真情被压制,人性被束缚的年代,这或许不过就是一个再也寻常不过的事情罢了。

牡丹观后感 篇6

初中的时候,只因周敦颐的两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而对你反感。当时我想,富贵之花,让人喜爱的原因仅因为一个富字,怎么想就怎么粗俗。所以,曾经我以为你是粗俗的。

直到有一天,有人送我家一幅牡丹画。从初中开始凭空在脑海中一次次丑化你的形象,那些轮廓却完全对不上原来你是美的。视觉上的触动,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如果不慑于王威被贬于洛阳只是个传说,不至于让人信服你的高贵,傲气,不至于让你摆脱富贵的代言人这样带着铜臭味的形象,那么,在你的拒绝中人们肯定能领悟到真相。 人们从一开始那些自以为是的懂你,都出于你的美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德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一般的人只有见到黄金万两时才能产生类似一睹你的芳容一般的惊喜。是啊,万事万物中被人认可的,不惧怕争议和挑战的只有金钱,于是人们引起了共鸣:牡丹是富贵之花。 在某个阴雨霏霏,连月不开的四月里,人们那从天南海北聚拢而来的盼望之情,滚烫的连他们自己对失望的铺垫都燃尽。但是,你不开。只是你竟然不开!你坚持对寒冷的拒绝,你无意间对这些参拜和瞻仰的冷落,让信徒们只能在极大地失落中用想象安抚自己的伤。他们像穷人渴望挖到金矿一样,永远地相信金矿的存在。也许金矿会等待,等待它的价值被人们所争夺,他可以一直等,因为,人们有种富贵是永恒的这样的信仰。而牡丹,牡丹怎么会等你呢,她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日子。生如夏花,在火气中渲染浓重的色彩;死如秋

叶,在西风中黯然神伤牡丹绝不会这样,它不在夏,也不再初春,更不在秋,只在一个春未终而夏未至的日子里狂欢,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展示给人最后一次的惊心动魄。 春天,漫山遍野的小花;夏天,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秋天,隐忍朴素的菊花;冬天,迎风披雪的腊梅。只有你,牡丹,没有人敢轻言断定你的花期,然而他们却擅自把富贵这样的标签贴给你。诚然,有钱人可以用钱挥洒自己的个性,但他们剥掉耀眼的衣饰,也不过是皇帝的新装的主角;而你,洗去富贵这样的牛皮癣,让人看到一朵花的骄傲,像一个女子,即使着装世上最平实的衣服,在最不能预测的日子里,美不可方物。 也许,甚至不应把你比作女子,只因为你只是你,说牡丹,就应想起你最真实的美。

这样,我才算真懂了你。

牡丹观后感 篇7

翻开这书前,我还一直没有分清主角是杜丽娘还是杜十娘,就像幼时把《长门赋》当成《长恨歌》一样。但待我读后感叹同为佳人,杜丽娘的命诚然比陈阿娇和杨玉环好些,柳梦梅没像汉武帝那样因鬼神之事冷落丽娘;杜丽娘纵然因感伤柳生离魂,总好过马嵬坡赐死。

纵观丽娘游园、离魂、惊梦、还魂……这系列多舛的经历,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高中,杜宝阖家团聚,也算个完满的结局。戏曲的编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时就隐隐决定了最后结局。柳生才华横溢,风流随意,以致张榜报喜的人们找状元郎左右不得,却发现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陈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敌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敌寇,彻头彻尾尴尬好笑;杜老相顽固倔强,痛打状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儿死后还魂;杜老妇人仁慈爱女,早早与女儿团聚,共享天伦。万事皆因丽娘游园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梦境开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环环相扣。

死后复生这种事在古代戏曲小说中并不少见,《长生殿》中就可见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网络小说里的穿越。两种创造出这类奇特情节的作者都有他的无奈,试想杜丽娘作为一位侯门绣户,连后花园都不让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岭南秀才,纵使他们缘定三生,二人相识、相会,以及后来喜结良缘都是不可能的事。在封建礼教的层层束缚下,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发展出来的极端产物(死后还魂),一个作者无论再怎么妙笔生花,也无法让柳生和丽娘的爱情深得人心。如红楼梦里史老太君看戏时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滥俗,满纸富贵人家,书香门第的小姐,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如何见了人家男子便不顾父母,私奔而去。况何曾大户小姐,身边只一个丫头,便是我们这样人家也不至如此。

不过,王实甫写的就比网络小说一干人等想过百倍,游园感伤,斯园,斯柳,无可奈何之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儿闲巡遍,在闺阁中自怜”,比之“一道闪电,当XX再度睁开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颠覆”何其太韵,同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离魂,一穿越),但前人丝毫不应付读者,寥寥数笔,带出千古绝句。今人却只想草草交割,赶紧进入正文。细节决定成败,在开头,已大势已去。

词句纵妙,但原本认为元戏曲杂剧,明清小说已过了它的朝代鲜有人问津,不过,看众篇穿越文,都少不了都套用《牡丹亭》、《红楼梦》原句,为人物润色,他们文章好坏还在其次,看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喜爱,甚是开心。

经典不管过了多久,仍是风华正茂,如秋霜中一枝傲菊,独立不败之地。

牡丹观后感 篇8

作业许久未认真看书写字了,一本《红牡丹》却花了我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读,期间专业作业、专业课,当然还有自己的懒惰使然。成天游远离现实和梦想,常常感叹各种事情。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抱着十分敬畏和钦佩的态度。

林语堂一个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的人,他选择了生活所以幽默。林语堂于1940年、1950年和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然而,他没有得奖。原因不得而知。

书中牡丹的感情并不具体。她很活跃,但感情不坚定。最后,牡丹的选择是现实的。她不会嫁给她最爱的人。她认为爱情太轻浮了。她丈夫死后,他经常换情人。

他把这本**命名为红牡丹,实则有讽刺的意味联想到现实生活来牡丹的美有多少人为之倾倒但是又有多少人付出过真心,牡丹表面的放诞不羁可是谁又知道她内心的想法。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你渴望真爱的小女孩。书中:

孟嘉和牡丹在若水和白薇家有了第一次**后,作者这样写道:“他是多么爱她,爱她的整个的人,再加上她的精神,她的灵魂,还有她的肉体,孟嘉所感觉的,在一次满足之后,并不是一种解决,也不是肉体压力的解除和摆脱,而是在亲昵的了解她肉体之后,而对她的心灵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力量,新的目的,因为他们的结合不只是**的满足,而是天生来的两个心灵全部的融洽融合。这一夜,使他对爱有了一个新的体验,是他前所未知的,以前认为断然不可能的;并且由于牡丹给予他的光与力,已经深入他的身心的光与力,更加大了他人生的深度”。

爱情不论在哪个年代都会成为人人津津乐道的事,在不同人的眼中爱情的寓意也不同,分量地位等等。精神和物质的爱,甚至肉体的爱,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牡丹是一朵浮云,希望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颗属于自己的心,不愿意作一只无家可归的浮萍。

肆意着如同哗啦啦的水,随意地流着,找不到方向。牡丹的美,惊心动魄、动人心弦。自古红颜多薄命,而这朵娇艳的牡丹花。

美丽的女人是魔鬼与天使的结合。她也不懂得珍惜。她自相矛盾,渴望自由,却被现实所束缚。

林语堂通过**向我们展示了爱的真谛。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珍惜眼前的人,也要学会全心全意地爱一个人。

“我们要怎麼描述牡丹瞥见金山寺-她等待金祝讯息的地方,那蜿蜒的琉璃屋顶时心中的狂乱呢?我们怎样才能传达出使她心烦意乱的狂喜、渴望和迷恋?金祝是美与善的化身。她整个柔软的身心都向往着他,不顾一切障碍、一切传统、一切社会规则和遗憾。

”来自林语堂百度贴吧。牡丹的归宿,正如传统的爱。

传播1134 张廷

牡丹观后感 篇9

《牡丹亭》,乍看名字觉得应该是美好的爱情剧,看完才知道,其实想想也是,那是一个什么样压抑而不自由的中国,封建体制对人的残酷压制下,自由的爱情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只让人觉得,丽娘的回生美满,不属于她的时代,也不属于这个时代。

当时的封建社会让当时在闺房里的丽娘多么伤心。她的悲伤来自于她发现了一个自由、美丽和自然的世界。她的心永远不会回到道德的沉默。这人间不会真正泯灭的是真情,是自由的渴望,是爱,是热烈的追求,是可以生可以死而死可以复生的追求,当发觉了真的自由,不自由的现实还有什么不能摒弃的呢?

史载汤显祖每每写到动情之处便在后花园痛哭,世间为此自由献身的人有几何,世间懂得此般自由的知音在何处?汤显祖得意生只是一个梦,他一生的四个梦只有牡丹。他的知音是他所心造的丽娘,而剧中的丽娘或只有一个春香算得上理解同情,那个柳梦梅,美好得让丽娘觉得他的不存在,存在的柳梦梅是在梦里,我们的丽娘多么渴求,唯有奋不顾身地为梦而死了。

丽娘觉得值得去死。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有多么贴切。

丽娘绚烂的春天游园惊梦,在凄凉的中秋黯然魂消,死前万般惆怅地悲吟:

轮时盼节想中秋,

人到中秋不自由。

奴命不中孤月照,

残生今夜雨中休。

痛哉痛哉!在弥留的最后一刻,丽娘深深向母亲涕零拜别,以谢养育之恩,这个细节,却有万般滋味,情与理难言的感动,丽娘不会是以为自由的现实先知者,丽娘不作激烈的抗争痛诉,丽娘不哀怨任何人,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缘,酸酸楚楚无人怨,丽娘不哀怨任何人。她热切的梦想和对自由的渴望只属于她自己。

在深深拜别的刹那,让人潸然泪下。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这是名为冯小青的女子临终的绝笔。

你死前的最后一句话,“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几复悲吟,那个时代少有人懂得你的心。你的重生不在你的时代,你的重生只属于未来的一个自由的春天。到了那一天,古中国真正自由的美好时刻,满园春光,群芳争艳,芳草如茵,梅花已经凋谢,而牡丹花开正好,我会告慰你,愿你安息……

牡丹观后感 篇10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牡丹观后感 篇11

故事情感虽然细腻动人,但也取决于歌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

首先,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集歌唱、阅读、表演、演奏于一体。真真如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所感叹“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唱功、**性的念白、表演以及武功在《牡丹亭》的后两本里都有体现。

要说戏曲的特点,最显著的就是他舞台上空空如也,却能够表现出后花园的姹紫嫣红开遍,表现出杨婆持枪打败大军的战争场面,表现出紫禁城皇宫的富丽堂皇!这便是戏曲独一无二的虚拟的表现手法。

但是最多只有一桌一板凳的舞台,怎么来表现出场景的变幻万千,时光的匆匆飞逝呢?这就需要严格的表演程式。杜丽娘着一套白衣,飘然而至,便是到了阴曹地府;船夫打扮的人,持一浆在手,前后的摇摆,左右的颠簸,便表现出了河流上的大风大浪。

《牡丹亭》是昆曲中的不朽之作,它带我们领略到戏曲故事的唯美,感情的细腻,唱念做打的综合演绎,让人不可思议的虚拟表现手法以及严格的表演程式!《牡丹亭》仿佛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戏曲的大门。而那惊鸿一瞥让我们爱上中国戏曲!

2.上次看的《西厢记》,据说特邀了一位很出名的演员,王振义加盟,表演固然也不错,可风采大多数集中了在他一人身上,其表演在我看来,稍显过些,夸张幽默有余,值得回味的地方不足。可能这也和西厢记本身的戏剧结构有关。

《西厢记》的戏剧结构紧凑,戏剧冲突激烈,非常优美。但我认为,与牡丹亭相比,它的余味还是不那么优雅。

牡丹亭的故事很老套,一个思春的女子,梦见了自己的心上人,相思而死,得众花神相助,以及情郎的坚贞,幸得复生。

此次出演,北昆也是派出了众多演员,主打的是魏春荣,也是一个出名的旦角了。可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并不好,曲牌的主调过低,很难发声,坐在后排几乎听不见唱腔的声音,都被乐器的伴奏所压制,可是到了后来,随着剧情的加深,所唱的曲牌也随之高了,演员的情绪好像也上来了,唱腔高亢而不刺耳,一唱三叹,听起来相当悦耳。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前的很多流行歌曲确实听不入耳了,现在反而能静下心来,听这经过了时间磨砺的唱腔,能够感受到其发音的特色,声带的振动,以及整个的头部共鸣,控制其气息、吐字,所综合形成的唱腔的独特魅力。

即使是听剧中旁白的演唱,是很多人的和声,也觉得舒服无比,不是“言之无物”的流行歌手所能比拟的。

再说身段,个人一直都喜欢那份属于江南的清丽身段,配合舞台艺术的特定姿势,也就是固有模式,悠然神往时,似乎回到了古代,看到了以前大户小姐的娇羞,以及想脱开世俗的书生的风流不羁。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戏剧都是女性化的。无论是剧中的小姐还是秀才,都是借助柳树的身体来表达整个中国文化中阳刚之气的缺失。但我倒觉得,所谓艺术品,无非分为伟大和可爱,那么昆曲,乃至中国的整个艺术,都是可爱,凡是可爱的东西,有些阴柔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次做的是三楼,能够看到底下伴奏的人。昆曲是南戏的一种。长笛是主要的伴奏乐器。二胡、琵琶、阮、扬琴也常用。更不用说像板子和锣之类的打击乐器了。古筝有时也被使用。这古筝独奏像一阵春风。罕见的是看到了一架大提琴,混在伴奏的乐队中,看来果然是物为我用,传统戏剧中也多了新面孔。

这次听到的二胡独奏,激起了我再次学习的热情。春节后开始。

总的来说,在我看来,牡丹亭在艺术上超过了西厢。杜丽娘的死而回生,在我看来,代表了一种“复”的思想,联想其汤显祖所设置的众花之神。花开了又谢,等到明年的春天又复开;人死了能够再生,不就代表了这种往复的思想么?

汤显祖想表达他对世界万物的看法。生生不息,其用无穷。

剧中的几句台词记忆深刻,比方说杜丽娘的“可知我一声爱好是天然”,表达了她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何方觅我梦中人”表达了对于真挚感情的向往;“情不断,魂难灭”则为全剧的点睛之笔。

牡丹亭真的很不错,以后有机会还要去看。

牡丹观后感 篇12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北京爱情故事》里,沈冰的妈妈说的。年轻时,沈冰的妈妈为了沈冰的爸爸留在一个村子里教书育人。在沈冰小时候,爸爸为了救落水的沈冰淹死了,她妈妈受不了刺激,结果痴情成疯。

这是一句很美的古语!因为爱情,活着的人可以怀念成疾;因为爱情,所以我们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因为爱情,我们即便平庸,也要超越生死轮回;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是在汤显祖与牡丹亭的课上教师说的。教师的语言其实不富丽,不过,很好听。

那时,语言也不能表达这一句话里面所饱含的至情至性,或许只有用一生的勇气去尝试一次后,才会领会里面的坚定与不灭的希望。

我们一生都在寻找真情。也许每个人都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从不放过别人的一个小小举动所带来的善意。突然之间,我们会愤怒地谴责对方偶尔的冷漠。面对现实,我们一次又一次的置疑和等待。当幸福来敲门时,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推开它,然后去寻找所谓的美丽和向往。

在宁静的夜晚,我常常想,如果每个人都能真诚地对待对方,用感情来交换感情,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快乐和不公平。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的好朋友就不会给无数人关心和爱,我也不会对他很重要。过去我知道真情是美妙的,但是在看了《牡丹亭》后我更意识到,真情是可遇不可求的。

真情不能强求,真情不能冒名顶替,真情更不能在我们都心浮气躁的时候降临于斯人。生命过于短暂,人生又过于冗长。我能做的,就是安静的静守在心灵的原地,简略的做人,用心的做事,简略的日子里面自由有我最真实最纯真的高兴。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传成佳话。但是,每个成功暗地里否会有那么一段绝望荒唐的往事,尤其是爱情。事实上,我不相信在21世纪,会有像杜丽娘一样热情迷恋的女人,也不会有像柳生一样没有结果、深深爱着鬼魂的男人。

这种爱情太不平庸,以致于荒唐。但是,它给了我,不,我的同学相信爱情。对于那些已经恋爱或不敢尝试恋爱的人来说,杜柳的生死爱情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再过两年,我可能就得独自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机械的做着***x一件事,又或者会去爱一个不怎么对的人,久了,就会有一种想要逃离的冲动或者自轻自贱。那我希望我能回忆起,回忆起现在那份感动和执着。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如果能爱,请深爱!

一个旅行者问佛陀:为什么我难过的时候总是下雪?佛说:

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我问佛祖:为什么每晚都下雪我都不在乎?

佛陀说:不经意间人们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我问佛,为什么别处下雪而我这里不下?

佛说:不要羡慕别处的风景,你身边的才是最美的……呐,《牡丹亭》里有它的至情至爱,刻骨铭心。但小我,平庸的我,也能活出自己的本色。

与其像杜丽娘小娃一样的伤春悲秋,我倒是希望自己可以像,舒婷的《致橡树》所写,作为一株木棉,对爱情或者其他的感情保持一种相敬相依的姿态。在如果生活太过平庸,那就不要刻意的追求不平庸;如果生活波涛汹涌,舟再小也会有自己的帆。在生活中,你和我可以走得很远,保持真实,不要误入歧途。

记得有个好友发表过一条心情所:“生活,每天都是一场浩劫“。那个时候,我有挺深触动。

现在再看,却多了些颓丧伤感之意。只能说是以前我一直自认为觉得自己过得不好,所以就喜爱寄托感情在这些伤怀之词里面罢了。其实生活,其实就是一碗水,没有那么多汹涌。

我们每个人都在通过它看世界。如果角度正确,彩虹就会出现。杜丽娘在伤春写真之事,也算属于少年时期的多愁善感,现在看起来她也应该再乐观点儿的不要因为相思而死,不过,为了汤显祖的剧情,为了杜柳生死爱情的佳话,丽娘还是必须得伤感下的。这样的说法也没有批评杜丽娘的意思,调侃一下,活泼氛围。

不过,我必须承认,并大声的说,至情至性之人,无人能及丽娘梦梅二人也。

在这里一一细数《牡丹亭》给我哪些领会了。至情我想自己其实不能全懂,只要略懂就好了。因为至情至性太沉重,所以我明白有这种东西就好。

不是每个人都能深情,所以爱会让人快乐,她只会有意味深长的美丽。我在平庸生活中能领会到至情,就是像我们每个人的爸爸妈妈,为了爱情,敢用一辈子来承诺对方,就算生活不再似青春那会儿激情四射。至情,人生之重!

面包会有的,这份情也会有的。现在,我想做一个微笑的女孩,一个敢于爱恨的女孩,简单而温暖。我希望得到高兴并让让高兴感染身边的人。

偶尔反复无常,但不尖锐;偶尔敏感,但不神经质。乐意和大家分享所有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快乐,就笑,让大家都知道。

哀痛,就哭,然后当做什么也没发生。

牡丹观后感 篇13

杜丽娘令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与对幸福的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的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爱情的追索,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杜丽娘的执着和不屈不挠的信念,跨越千年,跨越地域,引起了所有等待爱情的人的共鸣。

即使社会环境不适应,道德不允许,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幸福的想象也能翱翔,体验汤显祖作品中杜丽娘那样的美好景象。“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工作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它有着巧妙、犀利、陡峭、细腻的语言风格。

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 (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白鹤*** 级3班

牡丹观后感 篇14

临川四梦中当属牡丹亭最为经典,最初接触是因为红楼中黛玉得知金玉良缘时,有牡丹亭的曲,一部将他俩都迷住而逃学的一部“禁书”,就对它很好奇。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春意盎然,夫子劝教,父亲训女,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在封建古代的女子每天生活同一种生活节奏下,除了女红,瑶琴就是读诗经,午睡都是会被训的,因为生活在南安的大族家庭里,比平常的女子更是少了许多自由,才有了春香闹学,丽娘进花园,发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感概,游园惊梦,良辰美景之天赐,赏心乐事之属谁?自是慈母训戒而无果,乖女寻梦而悲催。叹世间何物似情之浓,断魂心痛;哭此生缘无留画于记,殉情魄飞。香消玉陨,长殇含悲。恰逢柳梦梅为寻梦,踏遍岭南山水,客居梅花庵拾得丽娘春容,供奉于书案之上,看到小诗“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而叫画真拜,最终阎罗冥批,春花证爱,起死回生,也证实了汤显祖所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以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倾得江山住,但是相知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丽娘回生,柳生为丽娘婚走寻父并蟾宫折桂,众人闻之皆喜,而杜宝不然,宁愿相信自己的女儿已死,认为自己的夫人在战乱中也死了,听到自己的夫人帮女儿说话,便说她两都为鬼魂……最终圣旨圆驾,一出因梦生爱,因爱缘归的牡丹亭,虽然匪夷所思,但是它的浪漫主义色彩极其爱之坚贞是吸引更多人来拜读它的主要因素吧

牡丹观后感 篇15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通用 | 观后感合集
上一篇:最新平方根课件 下一篇:颠倒歌音乐教案汇集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