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现象课件 篇1
《光的反射》是《光的传播》的后续课程,不同的是《光的传播》研究光的直射,《光的反射》研究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么样。
光的反射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及运用。教学难点:掌握光的传播路线。为此,我采用随堂实验方式组织学生学习。
随堂实验通过给学生创设光发生反射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以后遇到问题就知道该怎做了。
本课难在“探究”,因为学生初学物理,他们的物理思维还没有形成,更不用说实验探究能力的具备了,所以本课的探究不能放的太宽泛了,在探究前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思考,考虑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然后考虑如何正确的引导。
本节课能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学生积极配合老师,不论是讨论问题还是做实验的时候,互相之间积极配合,互相帮助,积极询问问题。而不足之处: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太少,还有在探究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工作还不够,另外,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调。
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磁现象课件 篇2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是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电和磁》的第一节,作为本章的第一节有较多的物理概念,它是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因此,做好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探究出来物理概念或规律,是本节的主要特色。由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现象进入物理知识的探究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知道磁性和磁体;
2、知道磁极;
3、知道磁极的指向性和磁极的表示方法;
4、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5、知道磁化及其应用。
二、方法过程
1、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磁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演示,探究出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国大发明,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磁极指向性、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磁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1、通过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实验演示,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实验演示,能探究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法】
讲授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具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磁体,小铁钉,铜丝,磁针,改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下面我来提问大家一个文化题: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们老祖先聪明吗?人类是进步、发展的,聪明的中国人的后代当然更知聪明,大家说是不是呀?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也展示了这四大发明,其中有一个是这样的,大家看看它是什么?(幻灯片显示司南)它在物理上属于什么现象?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磁现象(幻灯片)
1、“三磁一律”:磁性,磁体,磁极,相互作用律
我们的县名叫什么呀?(磁县),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古代盛产磁矿石)磁县人更要学好“磁现象”了。磁石都是有磁性的,这个我们都知道。我们把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利用课件观察形形色色的磁体)那么大家再想一想,磁性在磁体上的分布是均匀的吗?还有,为什么人造磁体上会标着S、N两个字母?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器材选择]磁体,小铁钉若干,铜丝,橡皮?
[问题]磁性分布均匀吗?哪里最强?磁性最强的部分我们它什么?你们怎么知道的?(幻灯片)(磁极如何命名?)
[观察]配合课件(磁性分布不均匀)
[结论]:
(1)、磁性:物体吸引铁、钴、镍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有两个(南极、北极)
[问题]磁极如何命名?
[课件演示]转动小磁针,使它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
[结论]发现它静止时一端总是指南,另一端总是指北(指向性)。
于是人们根据这个现象,将磁体的两极进行命名:
南极: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一端叫做南极(S极)
北极:磁体静止时指北的那一端叫做北极(N极)
断裂的磁体有几个磁极哪?(幻灯片)
[应用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体的磁极具有指向性制成的,最早的指南仪叫司南。
2、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自然课上见过这样的现象:
[演示]多媒体课件。
[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二)磁化
[问题]我的改锥原来没有磁性,现在具有了磁性。我们把像钢棒一样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磁化有哪些方法?
[课件演示]靠近与磨擦
[结论]能够被磁化的材料叫做磁性材料。如钢、铁等。
[应用]磁现象在生活中有什么用?你有什么新主意?(见幻灯片)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磁现象,理解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磁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重要不重要?(幻灯片)
三、今日所学当堂清:(幻灯片)
四、作业:磁在生活中的作用我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磁现象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磁体。
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磁化现象。
2、过程和方法
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通过观察试验现象认识磁极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经历观察磁现象的过程,能描述其主要特征。由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难点:了解磁化现象。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课本中已学过关于磁体的现象,在平时生活中也接触或观察过磁体,所以对磁现象并不陌生。由于自己有生活经验,所以对如何获得磁性的方法也会有所了解,但这些东西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印象,缺乏理论、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必要的实验演示归纳、总结出相应的知识。
四、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条形磁体,铜片、铁片,玻璃片,镍片、铝片,大头针,铁钉。
演示实验: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大头针,铁钉。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引入:提问学生对“磁”的认识,让学生互相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一些现象。
学生踊跃发言,把自己所认识的与“磁”有关的生活知识表达出来。
培养学生善于联系实际生活的习惯,同时帮助学生尽快回忆自己学过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磁现象的求知欲,也能及时知道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给以纠正。
磁现象课件 篇4
《静电现象的应用》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7节的内容,是对静电感应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应用。本节是这一章的难点,内容抽象、深奥,在生产生活中的涉及面广。上好本堂课就显得比较困难,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做好静电实验,而静电实验的`成功率低,所以一旦实验失败便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同时我也准备了实验的实录,播放录像同样具有说服力。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课标的要求,我从一下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
2.理解静电平衡时,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以及导体上电荷的分布情况。
3.知道尖端放电及其应用,知道静电屏蔽及其应用。
通过科学猜想、理论推导、实验验证的过程,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通过生产生活中静电现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给人类带来的便利,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理解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引人,复习开题、目标展示、提出问题、引导分析、分组讨论、理论推导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搜集了视频录像和图片。最后总结,学习目标再现,让学生自评目标达成情况,并进行提问质疑,并把问题抛到课后,做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
利用静电感应实验,复习静电感应现象。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本质是什么?
启发得出:是电荷的重新分布,那么重新分布的时候靠什么力分开的,重新分布以后导体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引出新课并展示学习目标。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3、理论推导,小组活动,归纳总结出,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征,其中用反证法和实验验证法。做法拉第圆通实验。
4、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实验演示和播放视频与图片。
5、归纳总结,再现目标。
7、学生质疑,结束新课,布置课后探究作业。
磁现象课件 篇5
《静电现象的应用》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7节的内容,是对静电感应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应用。本节是这一章的难点,内容抽象、深奥,在生产生活中的涉及面广。上好本堂课就显得比较困难,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做好静电实验,而静电实验的`成功率低,所以一旦实验失败便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同时我也准备了实验的实录,播放录像同样具有说服力。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课标的要求,我从一下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
2.理解静电平衡时,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以及导体上电荷的分布情况。
3.知道尖端放电及其应用,知道静电屏蔽及其应用。
通过科学猜想、理论推导、实验验证的过程,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通过生产生活中静电现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给人类带来的便利,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理解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因为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教师问题质疑,学生的讨论、教师的总结的方法已达到突出重大的目的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引人,复习开题、目标展示、提出问题、引导分析、分组讨论、理论推导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搜集了视频录像和图片。最后总结,学习目标再现,让学生自评目标达成情况,并进行提问质疑,并把问题抛到课后,做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
利用静电感应实验,复习静电感应现象。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本质是什么?
启发得出:是电荷的重新分布,那么重新分布的时候靠什么力分开的,重新分布以后导体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引出新课并展示学习目标。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3、理论推导,小组活动,归纳总结出,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征,其中用反证法和实验验证法。做法拉第圆通实验。
4、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实验演示和播放视频与图片。
5、归纳总结,再现目标。
7、学生质疑,结束新课,布置课后探究作业。
磁现象课件 篇6
1.本课的教学思想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是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科学文化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
2.本节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第一次涉及有关电的知识,十分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后面更深入学习电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1.我班学生共26名,总体来说基础差,知识面相对狭窄,思维不开阔,存在着智力差异,但他们有上进心,学习积极性高。
2.在教学本课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挖潜力,锤炼思维。
3.学生科学意识淡薄,见识狭窄,对科学概念理解不清。
理解静电现象产和的原因。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验操作,认识静电现象。
有效地记录自己的发现结果,并从实验分析中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
通过实验操作,萌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交流和共同解决问题。
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专心致志地探究材料。
清楚、准确、有条理地描述。
理解静电现象所产生的原因。
知道电荷流动所具备的条件。
磁现象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理解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学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题目引导完成学习。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听说过或在网络、书籍中看到过的有关沙漠的奇怪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明确: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
明确:(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等科学小品)本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明确:(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说明对象。)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明确:(课文主要描述了两种奇怪的现象。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
“呜沙”。)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明确:(学生能分析一点即可。可参见课后第二题。
“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乌,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明确:(本题是开放性题目。)
6.研读赏析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②通过这段说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③“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了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这一句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④文中说明“鸣沙”的成因,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⑤“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一句能否省略?为什么?
⑥“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沙漠中的“鸣沙”现象及原因。②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点明全文的主旨,收束全文。③打比方。④作诠释。⑤不能,因为删去就缺乏了语言的严密性及说明的准确性。⑥承上启下。)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某一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果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板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按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科学作出解释。
按语言风格:科学小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语言准确、生动。
磁现象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从体裁上看属事理说明文,一般来说,这样的文章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要让学生“油然而生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享受发现的成功”,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其难易程度可想而知,这一节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下面课文的学习。这是本单元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点
(1)能说出文章介绍的几种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形成的原因。
(2)学习简单的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的说明方法。
2、能力培养
(1)探索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学会从科学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2)善于从网络上搜寻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3、情感体验
(1)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所以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2)体验有些动植物能适应极其恶劣尤其是干旱的沙漠环境的特殊本领;它们能充分地吸收水分,它们能充分节约用水,尽可能减少水的损失。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事理说明文的写作顺序
难点:能科学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能解释生活中和本文原理相同的怪异现象。
疑点:沙漠里的怪异之谜都能揭开吗?
四、说教学设想
沙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世界。课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这正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何利用这一点引入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应该是不断深层次思索的问题。为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登陆“百度”,点击“图片”,搜索“沙漠”、“沙漠奇怪现象”,想通过这些图片,让学生感受沙漠。也就在搜索图片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现了有几幅图片的后面,隐藏着与课文不同的对“海市蜃楼”、“鸣沙”的文字介绍。
2、登陆“百度”,搜索“海市蜃楼”“鸣沙”视频片断,我如愿以偿,为增强课堂的直观,奠定了物质基础。
3、设法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的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但在引向课外的过程中,一些细节性的知识,不能一览无余的展示给学生,要给学生留下一些悬念,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留下一些“吸引力”,促使学生自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模式:“三读一探一衔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生用圈点勾画法初读课文,提出并相互提出问题,相互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课堂上。教师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学情,设计问题,师生共同分层次对这些问题逐一研讨。其间,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提炼,对行文思路的梳理,并适时进行情感体验教育。
2、再读课文,评点品味。对文中应该掌握的亮点,一则教师示例,授以方法,二则学生“习得”,实现技能迁移。
3、三读课文,自我欣赏。根据师生共同学习的情况,和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可重新圈点批注,可联想想象,可相互交流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4、课文延伸,探索研究。备课时,尽可能注重向课外延伸,找一些与作者有关或与课文内容相同、相似或相反的材料(文字、图片、动画、视频、歌曲等),组织学生课堂上探索研究,品味其中的“发现”。
5、网站衔接,拓宽视野。鼓励学生上网搜索更多的知识,这里蕴藏着无穷的知识宝藏,是学生真正探究奥秘的海洋。
六、说教学流程
1、导入课文:课前,要精心设计、播放“沙漠风铃mp3”,把学生的思绪引向广漠无垠、辽阔空旷、光怪离陆的沙漠。接着,巧用“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提出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引人深思,用“其实,并没有什么‘火焰山’,只是酷热的沙漠地面,热气蒸腾,从远处看像‘火焰山’,这只是沙漠中奇怪现象的一种”,引入课文,为介绍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埋下伏笔。情景导入,意味盎然,一箭双雕。
2、作者简介
穿插竺可桢在考察西部沙漠的过程中,他的真切感受,介绍《向沙漠进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鼓励学生课外去搜寻。
3、感受沙漠。让学生结合图片学生介绍沙漠,让学生由一个直观的感受。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课下预习,用圈点勾画法读课文,相互提出问题,相互解决,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思考出示的几个问题,而这几个问题也是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将分层次对这些问题逐一研讨。
(1)古人对沙漠的感受:荒凉、可怕、恐惧。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形成的原因
用列图表的方法,试图清晰的展现给学生。
在解释“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时,出示几幅清晰、典型的图片,放映山东电视台记者在蓬莱所拍摄到的“海市蜃楼”的奇观。
在解释“鸣沙”现象时,出示有关鸣沙山的图片,放映内蒙古电视台在内蒙古响沙湾游玩响沙山时所拍摄到的影片。
接着,不失时机地把世界上其它各地出现鸣沙现象的地区,鸣沙山的其它奇异之处,简明扼要的展示给学生。
(3)梳理写作思路
本文按先“描述”、再“解释”的写作顺序,在此不失时机的告知学生三种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并分别予以简明扼要地介绍,让学生思考、判断本文该属于哪一种。
本文情感体验的关键在此也应水到渠成、信手拈来:“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所以我们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4、再读课文评点品味
主要是品味说明语言、说明方法,但这里仅属示例,展示方法,因为这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5、课堂重要内容反馈。
6、课文延伸,探索研究
苏轼说得好:“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求学生观察沙漠特有动植物图片,说说从中得到的发现。先后出示:“沙漠之舟骆驼”、“根系发达的沙拐枣”、“叶缩成小球状的柽柳”、“叶退化成小刺的仙人掌”、“一到旱季就落叶的相思树”、“骆驼刺”,引导学生探讨交流他们的发现,接着加以规范:“它们能适应极其恶劣尤其是干旱的沙漠环境的特殊本领;它们能充分节约用水,尽可能减少水的损失;它们能充分吸收水分。”
7、网站衔接拓宽视野
磁现象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能力目标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德育目标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烧瓶(烟雾)、小孔成像演示仪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你见过午夜太阳吗? 日食和月食呢?他们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①能发光的物体.
②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接着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使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二)[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演示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替代实验:激光小手电,射过有烟雾的.烧瓶中)
[演示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替代实验:激光小手电,射过有颜色的水中)
[师]刚才在演示实验中,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师生共同活动得出: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板书).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这里可以向学生交待光线这个物理学名词.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
光线(板书) (注意讲光和光线的区别)
①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光线.
②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
(应用举例:激光准直.排直队要向前看齐.打靶瞄准.)
(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②日食、月食的成因
③处理第35页想想议议
I 、原理; II、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四)光速
1、学生自学课本第36页的图文,回答黑板上的问题:
[板书]①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③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认为是3108 m/s.
2、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光年是长度的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km? (s=3108 m/s3600 s/天365天/年16年
=6.30721015 m=6.30721012 km)
③牛郎和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牛郎和织女不能每年相会一次.)
四、布置作业
1.阅读本节课文.
2.课本P38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3.预习下一节 光的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