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范文#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19篇#】为了充分提高工作计划的执行效率,每一项工作都是从工作计划开始的。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轻松地做出更优的决策,好工具范文网小编用心策划的这篇“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已经成为最佳阅读体验,请务必收藏此页以免错过任何有用信息!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教学背景: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完善教学常规,能够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完成初中最后一学期的数学教学,使之高效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制定了本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这学期我所带的班级仍是八(3)班兼班主任,基础知识水平较好,成绩较为一般。查漏补缺,特别是多关心、鼓励他们,让这些基础过差的学生能努力掌握一部分简单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支有进取心、能力较强的学习队伍,让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数学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三、新课标要求:
初三数学是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通过数学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 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学期学科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本册书的4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的内容,其中第26章二次函数和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的内容,都是基本初等函数的基础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然而,它们又分别与抛物线和直角三角形有密切关系,即这两章内容既涉及数量关系问题,又涉及图形问题,能够很好地反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27章相似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其内容以相似三角形为核心,此外还包括了位似变换。在这一章的最后部分,安排了对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四种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进行归纳以及综合运用的问题。第29章投影与视图也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章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它从由物画图和由图想物两个方面,反映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对于培养空间想象力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除在各章的正文和习题部分注意安排适当内容之外,还采用了 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等编排方式加强对数学应用的体现。
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进入紧张的初中阶段。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教学目标 :
1、理解圆的描述性定义,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对圆的定义;
2、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和确定圆的条件;
3、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的能力;
4、渗透“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点和圆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以点的集合定义圆所具备的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讨式
教学过程 设计(总框架):
一、 创设情境,开展学习活动
1、让学生画圆、描述、交流,得出圆的第一定义:
定义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记作⊙O,读作“圆O”.
2、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圆的第二定义.
从旧知识中发现新问题
观察:
共性:这些点到O点的距离相等
想一想:在平面内还有到O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它们构成什么图形?
(1)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
(2) 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
定义2: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三: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自主完成得出结论)
如果圆的半径为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内d
点在圆外d>r.
“数”“形”
二、 例题分析,变式练习
练习: 已知⊙O的半径为5cm,A为线段OP的中点,当OP=6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0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8cm时,点A在⊙O___________.
例1 求证:矩形的四个顶点在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
已知(略)
求证(略)
分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
A=OC,OB=OD;AC=BD
OA=OC=OB=OD
要证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的圆上
证明:∵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OA=OC,OB=OD;AC=BD
∴ OA=OC=OB=OD
∴ 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上.
符号“”的应用(要求学生了解)
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OA=OC=OB=OD
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上.
小结:要证几个点在同一个圆上,可以证明这几个点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
问题拓展研究:我们所研究过的基本图形中(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哪些图形的顶点在同一个圆上.(让学生探讨)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完善教学常规,能够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完成初中最后一学期的数学教学,使之高效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制定了本教学计划。
这学期我所带的班级仍是81和85,85班是普通班,基础知识水平较差,从期末考试的成绩来看,及格人数占20%;81班的总体水平比85班较好,但是从本次的考试成绩来看,成绩较为一般。及格人数只占到60%。这与我之前的计划相差还有一截儿。85班差生较多,期末成绩单位数的就有4人,针对这些情况,分析他们的知识漏洞及缺陷,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特别是多关心、鼓励他们,让这些基础过差的学生能努力掌握一部分简单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支有进取心、能力较强的学习队伍,让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数学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初三数学是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通过数学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 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书的4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的内容,其中第26章二次函数和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的内容,都是基本初等函数的基础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然而,它们又分别与抛物线和直角三角形有密切关系,即这两章内容既涉及数量关系问题,又涉及图形问题,能够很好地反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27章相似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其内容以相似三角形为核心,此外还包括了位似变换。在这一章的最后部分,安排了对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四种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进行归纳以及综合运用的问题。第29章投影与视图也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章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它从由物画图和由图想物两个方面,反映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对于培养空间想象力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除在各章的正文和习题部分注意安排适当内容之外,还采用了 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等编排方式加强对数学应用的体现。本册书的第29章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2~3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来落实与本册内容关系密切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的要求。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九年级数学(上)教学工作计划 学情分析:
新学期,根据九年级合班的实际,首先是先摸清底子,稳住学生,然后根据学生学情分布情况,重新划分学习小组,对新合班过来的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使他们迅速适应新环境,然后,尽快帮他们找到新的学习榜样和新学伴,帮他们树立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以及创新意识,鼓励大家在新学期,获得更大的进步,取得更大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九年级数学包括: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 ,第二十三章《旋转》, 第二十四章《圆》、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
代数三章,几何两章。而且本学期要授完下册第二十七章内容。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目标:
(1)根据学情,调整好教学进度,优化学习方法,激活知识积累。(2)形成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3)强化规范训练,提高应考能力。
(4)关注学生特长需求,做好学生心理疏导。
具体的说,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技能目标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掌握圆及与圆有关的概念、性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把认真教学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包括: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预习的习惯;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习惯;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习惯;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的习惯;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不同层次分别适合于差、中、好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学生,使他们都得到发展。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后进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后进生过关,为后进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
我。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教育方针,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中考成绩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答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计划完成九年级第二册的新教学内容。
二。学业情况分析
通过对上学期的分析,发现本班学生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成绩优秀的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在数学上远远落后,基本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本分析
第21章二次方程(13小时)
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匹配法、公式法、分解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方程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和工具。本章是对单变量线性方程组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为二次函数的学习做准备。本章进一步渗透和巩固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
第22章二次函数(12小时)
本章是学生学习比例函数,线性函数的地方。今后,对功能知识的进一步研究是功能知识螺旋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函数是描述变量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它不仅是其他学科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一些单变量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例如本章提到的寻求最大利润。 ,最大面积等实际问题。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不仅是人们最熟悉的曲线之一,而且在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抛物线拱桥、抛物线隧道等。与线性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一样,二次函数也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初等函数。二次函数的学习将为学生进一步研究函数和体验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第23章旋转(9小时)
本章主要探索和理解旋转的本质,可以根据需要制作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本章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和构造。本章的难点在于识别中心对称图形并按要求制作简单平面图形的旋转图形。
通过对平移、平面直角坐标系、轴对称、四边形等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数学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本章让学生观察、分析、绘制、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图案等操作活动,形成图形旋转的概念。它还起到了未来学习数学,尤其是几何,包括圆等内容的桥梁的作用。
第24章圆(16学时)
了解圆及相关概念,掌握圆弧、弦与圆心角的关系,探索点与圆、线与圆、圆的位置与圆的关系,探讨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圆周角与直径相反的特性,切线与切点半径的关系,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本章在研究直线图形相关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特殊曲线圆的相关性质。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数学,特别是逐步建立分类讨论的数学思维和归纳的数学思维起到很好的作用。本章的学习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工程,尤其是圆锥曲线的学习。
第25章:初步概率(12小时)
了解概率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章的重点是理解概率的含义和应用,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本章的难点在于用枚举法求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材从知识的源头上注重学习和思考,注重知识的发展过程。从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图(初步思想),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强化或不断修正,丰富个人直接体验,成为学生理解的支撑体系知识。背景经验越丰富,知识的解释力越强,适用范围越广,有利于灵活掌握和应用,有利于广泛转移。
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九年级的数学教学,提供参与生产实践和进修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创新意识强,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初步的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适当安排教学内容,认真上课,改正作业,认真指导,认真做试卷。
2.激发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介绍数学家和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味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建设,营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课堂。
4.引导学生积极总结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合二为一,培养学生看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处于如泉涌般的思维状态。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不足。不足之处。
6.在教学中注重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付出 注意练习作业。 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发展这部分学生的特长。
7. 进行分层教学,作业分为a、b、c三类,适合差、中、好学生。 课堂上的问题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开发它们。
8、落实补优补贫工作,提供个别辅导。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6
1。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努力,我班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我班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明显改变,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力求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十分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重点和难点,努力完成本学期的任务。九年级毕业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综合复习的质量和效率,是每一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咨询了国外学校九年级数学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后,特制定以下教学回顾计划。
2.教学内容分析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新课教学和综合复习教学两个阶段。新课程教学共分四章。上学期完成了第一章“三角形的直角关系”和第二章“二次函数”。第三章“圆”已经讲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 4 章“统计和概率”没有涉及。
综述是本次教学的重点。通过系统的综合复习,学生充分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牢牢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学期将开始进入该课题的一般复习。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将分为代数和几何两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的六大板块分别是:“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学术考试的重点内容。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近年来,一些新奇的题目逐渐出现在中学试卷中,如探索开放式题、阅读理解题、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应用题等。这些新题型在中学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要想在综合题、应用题和开放题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转移能力。因此,在总体复习阶段,要牢牢把握基础,掌握解决一些共性问题的通用方法。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问题不清楚,不能正确理解问题的意思;
(2)解题时,不能自己画几何图形,可能会出现偏差,给解题带来障碍;
(3)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够;
(4)几何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几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差。
(5)阅读理解能力有偏差,看到字数较多的题,先会害怕。
(6)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2.根据毕业班的特点安排教学和复习
1.做好毕业班学生的思想工作,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从容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能正确处理中考。
2.对于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学习和改进问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专注于中学生。
3.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效率,实现密集的讲课和练习。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共同探索问题。
三、教学目标
师生共同努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基础训练,兼顾广大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与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联系起来,通过观察、操作、解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我觉得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点,所以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认真捕捉“生活现象”,并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生命。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即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让学生爱上数学。通过观察与实践,将枯燥的内容形象化、趣味化,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手做、动手思考、说说话”的过程。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制高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将是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新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因此,本学期,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新技术教学,将原本复杂的知识直观、简单、系统地呈现给学生。
5.做好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积极向其他教师学习。近几年出现了“听到教学的声音,课后没有交流”的现象。不适合现代教学。相反,备课组和教研组的核心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备课组的集体教研氛围,进一步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我会努力学习其他老师的优秀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6.加强系统评价。综合复习是当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初中数学的理解和质量。在一般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课本的内在联系,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联系,使学生能够遵循大纲和目标。
7. 把握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总评要以网投大体为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画龙点睛。
8.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随着初中知识传授的完成和学生知识体系的初步形成,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这一指导。
V.具体时间安排
1. 第一期新开课
时间:2月25日-3月10日
主要研究两地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用圈子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四章“统计与概率”分为两节,主要内容包括:概率的进一步研究和几种统计图。
2.第一阶段评审
评审时间:3月11日-4月10日
复习目的:重度双基训练、知识系统化、实践专业化、主题正则化。在该阶段的教学中,对本书内容进行总结、组织、分组,形成结构,使学生掌握各章的知识点,熟练回答各种基础问题,对各章进行测试,测试学生的学习程度。掌握。
复习内容:实数、代数表达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和概率、基本几何概念、相交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图形的变换,视图和投影,图形的扩展和折叠。以配套练习为主,对每个单元进行复习后,进行单元测试,重点是填补空缺。
二期审稿
审稿时间:4月11日-5月10日
审稿目的:在一期审稿的基础上扩展和完善,重点关注关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注重学科复习和综合训练。鉴于中考瞬息万变,要加强考试动态研究,为升学指导学习,做好专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相互推论,得心应手。
复习内容:方程综合题、应用函数题、不等式题、统计题、几何综合题、探索题、开放式题、阅读理解题、程序设计、动手操作等。 ,对这些内容进行专门的复习,让学生熟悉和适应这类问题。
3、第三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5月11日-6月25日
复习目的:模拟中考综合训练查漏补缺。
复习内容:复习历届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能力等。
附件:具体复习内容安排
p>
第 1 周:新课程“圆”
第 2 周:新课程“统计和概率”
第 3 周:复习函数
周4:查看图表的证明和计算
第 5 周:查看基本图表
第 6 周:查看统计数据和概率
第 7 周:项目评审 1
p>
第 8 周:项目评审 2
第 9 周:项目评审 3
第 10 周:项目评审 4
第 11-15 周:模拟和论文分析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7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64名学生,根据上学期学习情况和期末测试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等能力。但是成绩出众者不多,高分比较少,即使是达到优秀的同学在同年级中所占比例较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极少数学生考试成绩是一位数,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个别学生学习态度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潜能,其次,这学期分数的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可以有目的的进行计算练习。一要求计算仔细,二是加强计算的基础练习,是引导学生使用简便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十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首先安排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方程和列方程的经验,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本册教科书把分数的计算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三个单元,重在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认识比”“认识百分数”两个单元与分数运算的教学穿插安排;本册教科书还安排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空间与图形领域本册教科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物体的体积及其相应的计量单位,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统计与概率领域本册教科书让学生学习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习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要求来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科书中共安排三次。“表面积的变化”让学生利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已有认识,通过拼新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总结、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大树有多高”结合学生对比的认识,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比的认识,体会比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算出它们的普及率”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调查活动,搜集整理获得的数据,进一步丰富对百分率的理解,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增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以及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过程,熟练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让学生通过操作、试验、观察和思考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体积、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经验。
3、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能根据指定的可能性(分数)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4、经历用应用百分数的意义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
(二)数学思考:
1、在认识倒数、比的意义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2、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百分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调查活动的全过程,学会收集、整理、加工、描述数据的方法,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8
我。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继续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立足中考,把握新课改下中考命题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研究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方法,夯实学生数学基础,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以及答案的准确性,才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第二册数学教学任务和全初中数学复习教学。
二、教学目标
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并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值。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次函数的形象、性质及应用;了解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确定方法和性质,了解投影和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相关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和学习,学生逐渐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渐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并能运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推理。课堂教学目标:中考优秀率达到30%,及格率:80%。
三.课本分析
第26章二次函数:本章主要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议程的关系,最终实现综合二次函数的应用。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寻找二次函数的解析表达式、二次函数的图形和性质及其实际应用。本章教学的难点在于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27章,相似性:本章主要探讨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断。本章重点介绍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确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对相似形状性质的理解和对相似三角形判断的理解。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本章主要探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特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对应表达式,以及特锐角三角函数的取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29章,投影和视图:本章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探讨投影和视图的概念,并讨论简单的三维图形与它们的三个视图之间的转换。本章的重点是理解三维图形的各种视图的概念,并绘制一个简单的三维图形的三个视图。本章的难点是绘制一个简单的三维图形的三个视图。
四。方法与措施
1.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精心设置教学情况和教学内容,达到“可以帮助”的水平学生理清思路,建立严谨的数理逻辑推理能力。
2.做好单元测试,做好评分分析,及时纠正问题,同时加大课后辅导力度。
3.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根据近年来中考命题的趋势,制定详细周密的复习计划,准备好每一堂复习课,力求全面,突出重点.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解题和答题习惯,教给学生必要的答题技巧和适应中考的能力。
V.课表
九年级第二册的新课程控制在4周内,其余时间用于复习。 (注:数学复习计划后面会继续介绍,这里就不多写了。)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9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金秋只为硕果来,大地丰收时,正是我们又一个新学期的开始。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362和363两个班的数学科教学工作。为了打开新局面,面对新形势,重新确立起点,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新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创出新业绩,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执教能力有新的起色,特制订本计划。
一、课标及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主要包括:
第二十二章《二次根式》 、第二十三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四章《相似三角形》 、第二十五章《解直角三角形》 、第二十六章《统计和概率》
2、本册教学目标:
*.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会用运算法则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此外,通过观察,尝试,归纳,对比等,体验二次根式运算法则的产生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方法。
*.经历用观察,画图活或者计算手段估计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
*.理解配方法,会用饮食分解发,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会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检验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方法。
经历用观察,画图活或者计算手段估计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
*.理解配方法,会用饮食分解发,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检验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二、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且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我校学生的实际基础较差,特别是在能力方面欠缺。另外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不能积极主动地按老师的要求先预习,课后温习,认真完成作业,作业效果不理想,导致学生上学期末平均成绩不理想。
三、教学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创设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形成应用基础知识灵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能力,打好“基础”。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应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采取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以适当的奖励
2、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对各种能力题的考察,应适当的进行书面考试,重点考察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注意学生的书写的规范性,流畅性等。
3、、关注学困生,不歧视学困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第八节自习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4、要加强数学活动的教学,适当增加阅读材料,如数学史料、趣味数学问题、探索思考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人文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012, 数学, 工作计划, 教学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0
一、课程学习目标
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应用sinA、cosA、tanA三个锐角三角函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记忆 、 、 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函数值,并会由一个特殊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特殊角。
2、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和边与角的关系,会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以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锐角三角三角形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问题对微积分的思想有所感受。
二、本章知识结构图
三、本章内容安排
1、主要内容:本章内容可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学习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第二节主要是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第一节内容是第二节的基础,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应用,并对第一节的学习有巩固和提高的作用。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地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为锐角三角函数提供了与实际联系的机会。
2、本章的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解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3、本章的难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4、本章的中考的地位和作用:①《锐角三函数》是各地中考的热点之一,分值一般占10分左右,由于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广泛,更容易提升学生的解决事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分值比例还呈上升的趋势,仅以我市近三年的中考卷足以说明,详见下面统计表:
时间
分值08年09年10年
题号11、1911、15、188、11、14、20
分值99.510.5
比例7.5%7.9%8.6%
②本章内容与学过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内容联系密切,并为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课时安排
1、本章教学时间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教学用书》是12课时,但是,根据我镇教育中心统一安排了第十周的周四、周五(即20xx年4月21、22日)进行全镇第一次的模拟考的要求,再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经备课组研究制定出中考备考计划,根据计划确定初步安排7节课,详见如下:
28.1 锐角三角函数 3课时
(1) 28.1锐角三角函数---正弦 1课时;
(2) 28.1锐角三角函数---余弦和正切 1课时;
(3) 281锐角三角函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1课时。
28.2 解直角三角形 4课时。
(1)28.2解直角三角形 1课时;
(2)28.2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1)---测量问题 1课时;
(3)28.2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2)---方向角和坡度问题 1课时;
(4)《锐角三角函数 》的单元复习课 1课时。
2、单元测试卷是否要讲评或是否要进行补考要看学生测试成绩作最后的决定,如果成绩不好,那么就统一去级补考,确保单元过关,每个模块过关。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1
一、教学内容分析
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第二节《常见的技术图样》之正投影与三视图(苏教版)主要描述了正投影形成三视图的方法、原理,三视图的绘制(识读)方法和规律等。三视图作为一种技术图样是设计交流与表达的一种常用的技术语言形式。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能绘制简单三视图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一种设计交流的技术语言,本节内容也是后续知识形体的尺寸标注和机械加工图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高中学生能够较熟练地绘制草图,(识读)透视效果图图和绘制正等轴测图,也有光线投射成影的感知和体验。教学可以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按照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求证的认识过程展开,建构正投影与三视图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及分析
1.知识目标:
(1)理解投影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了解正投影法方法、特性及三视图成图原理和规律;
(3)了解三视图的技术语言特性;
(4)了解三视图的一般绘图规则。
2.能力目标:
(1)能绘制(识读)简单的三视图;
(2)学会规范作图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技术交流中三视图的作用;
(2)养成细致、严谨的态度。
4、教学重点:
(1)了解三视图成图原理和规律;
(2)了解简单的三视图的绘制(识读)。
4、教学难点:
(1)选择摆放位置确定主视方向;
(2)能规范绘制和识读简单的三视图。
四、教学准备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模型,泡沫塑料,肥皂,小刀,印框绘图纸,绘图板,铅笔,三角尺,圆规等。
五、教学策略及媒体运用
在本节的教学中,将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知识建构和能力拓展。总体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知识建构合作探究总结提升能力拓展。本节安排1课时。
1、通过学生对设计交流的技术语言进行回顾和复习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利用点光源和平行光源、立体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教具演示投影、正投影下物体形状、大小变化以及正投影的基本特性。并建构三视图概念。
3、学生根据正投影特性,三视图成图原理和方法,利用平行光源合作探究三视图的绘制。
4、学生使用实物展台展示绘制的三视图,师生共同总结三视图的一般规律和规则。由识读三视图练习,体验三视图在技术交流中的作用并拓展学生应用能力。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2
九年级数学教师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引言
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作为九年级数学教师,我制定了一份详细、具体且生动的教学工作计划。本计划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成绩。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我将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通过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愿意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3. 提升学生数学成绩: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难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1. 第一单元 整式的加减与乘法
通过数学游戏、情境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整式的加减与乘法,并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
2. 第二单元 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不等式
通过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数学推理、图像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不等式的解题方法,并能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3. 第三单元 二次根式与二次方程
结合图像、实例和证明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二次根式与二次方程的含义,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4. 第四单元 几何图形与空间与图形的变换
通过实物模型的制作、图像变换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掌握图形的变换规律,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活动安排
1.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题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并增加他们对数学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视频、电子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
五、评估和提高
1. 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
除了传统的书面作业外,我将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任务和课后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 进行定期考试和个别辅导
通过定期的小测验和大考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分析其优势和不足,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和提高。
3. 组织竞赛和展示活动
通过组织数学竞赛和展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结语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我将致力于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数学成绩。本计划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学生们会在九年级数学学习中获得巨大的进步,成为优秀的数学学习者。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3
初三第二学期,对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考试――中考。而对于数学这110分的学科我该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是孩子们所关心的。我的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初中数学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现中考仍以基础的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的原型或改造,后面的大题是教材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复习时应以课本为主。尤其课后的读一读,想一想,有些中考题就在此基础上延伸的,所以,在做题时注意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做到举一反三。
2、充实基础,学会思考。中考时基础分很多,所以在应用基础知识时做到熟练、正确、迅速。上课要边听边悟,敢于质疑。
3、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学习。
基础知识既是初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要做到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中考涉及的动点问题,既是方程、不等式与函数问题的结合,同时也涉及到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比例推导等。还重视数学方法的考察。如:配方法、判别式等方法。
二、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
初中数学基本能力有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相关学科相联系的能力等等。
1、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把各章节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触类旁通。目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复习,查漏补缺做好知识归纳、解题方法地归纳。
2、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几年来,初中的数学的方程、函数、直线型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试卷始终。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也是中考的热点题型,所以应重视这方面的学习与训练,以便适应这类题型。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中考的有关的政策,避免走弯路,走错路。研读《中考说明》,看清范围,研究评分的标准,牢记每一个得分点。避免解题中出现跳步现象。
三、精选习题。
1、初三下学期刚开始,每一周末安排一次综合练习。让学生开始接触中考题型、题量,3月底后就每周一次综合模拟测试。
2、每天利用几分钟时间练习。初一初二时是作为速度练习,初三时用作专题(解方程、方程组、不等式、不等式组、分解因式、代数式等)练习,在后段专门训练中考模拟试题中的选择题、填空题。其特点是题量少,时间短,反馈快,对中考模拟试题中的选择题、填空题是反复做。
3、整合习题,把握重点难点。对中考题进行精选和整合,将重点放在第1―24题之间的基本重点部分。
四、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一般来说,中考复习可安排三轮复习。第一轮,摸清初中数学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按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可以把初中内容归纳成八个单元:①数与式{实数,整式,分式,二次根式}②方程(组)与不等式(组){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简单二元二次方程(组)}③函数与统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统计}④三角形⑤四边形⑥相似形⑦解直角三角形⑧圆。中考试题中属于学生平时学习常见的双基类型题约占80%还多,要在这部分试题上保证得分,就必须结合教材,系统复习,对必须掌握的内容要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在此我指导考试首先一定要配合你的老师进行复习,切忌走马观花,好高骛远,不要另行一套;其次,复习应配备适量的练习,习题的难度要加以控制,以中、低档为主,另外,对于较难的题,或者易错的题,应养成做标记的好习惯,以便在第二阶段进行再回头复习。注意:套题训练不易过早,参考资料应以单元为主,本阶段复习宜细不宜粗。
第二轮,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项复习。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近年来各地中考涌现出了大量的形式活跃、趣味有益、启迪智慧的好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热点题型认真复习,专项突破。热点题型一般有:阅读理解型、开放探究型、实际应用型、几何代数综合型、研究性学习型等。
第三轮,锁定目标,备战中考,进行模拟训练。经过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复习,学习的基础知识已基本过关,大约到五月中、下旬就应该是第三轮的模拟训练,其目的就是查漏补缺和调整考试心理,便于以最佳状态进入考场,建议考生在做好学校正常的模拟训练之余,最好使用各地中考试卷,设定标准时间,进行自我模拟测验。
初中数学总复习大致经过三轮,在第一轮复习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复习无计划,效率低,体现在重点不准,详略不当,难度偏低,对课标和教材的上下限把握不准。
2.复习不扎实,漏洞多,体现在1)高档题,难度太大,扔掉了大块的基础知识。2)复习速度过快,对学生心中无数,做了夹生饭,返工来不及,不返工漏洞百出。3)要求过松,对学生有要求无落实,大量的复习资料,只布置不批改;无作业。
3.解题不少,能力不高,表现在:1)以题论题,不是以题论法,满足于解题后对一下答案,忽视解题规律的总结。2)题目无序,没有循序渐进。3)题目重复过多,造成时间精力浪费。
在第二轮复习中,应防止出现如下问题:
1.防止把第一轮复习机械重复
2.防止单纯就题论题,应以题论法
3.防止过多搞难题
在第三轮复习中,应防止出现下列问题:
1.过多做练习,以练代讲
2.以复习资料代替教练,不备课,课堂组织松散
3.只注重知识辅导,不进行心理训练。
措施:让学生向错误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搞点讲评,自己动手建立错题档案。对于有价值的题目,让学生总结题目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题目考查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本题有哪几种解题方法,最佳解法是什么?当自己出错时,是知识上的错误还是方法上的错误,是解题过程的失误还是心理上的缺陷导致的失误。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美的问题。
五、以人为本,重在落实
1、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管是上新课阶段还是复习阶段,每一次测试都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他们可望也可及不同的目标,在课堂上注重班级实际,注重学生实际,以基础为主,注重双基,不弄偏题、怪题,面向80%的学生,这样也有利于对班级的管理,也让他们感觉老师对他们关心。
2、对每一次测试都作出详细的分析,细到每一道题哪些学生得分,哪些学生失分及错误原因,这样在讲评时就能更有针对性,对错的少的题就个别讲解,有时还得进行分层讲评。
3、一模后对每位学生进行得分分析,哪些题是必得分部分,哪些题是尽可能得分部分,在复习中重点放在哪些知识和哪些题型上,进行分层推进,优秀学生重点训练第24、25、26题的中考压轴题,中等学生重点训练第17――23题,学困生重点训练选择题、填空题、方程和不等式。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4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两个班共120人。整体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思维敏捷,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差一点的学生来说,有些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学习好高鹜远、心浮气躁,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还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进行总结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思想方法及能力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指导思想:
通过每周六、周日两节教学,对本周所学的重难点知识作全面的复习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每周所学的内容为主进行强化训练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2、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问题的习惯。
难点:
1、引导学生会探索、猜测、证明,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在教学中渗透如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建模思想。
五、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抓住课堂45分钟。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类题的解法,注意一题多解。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益。
(3)课后反馈。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六、周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1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2一元二次方程应用
3证明三
4证明一二三综合练习
5试图与投影
6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
7十一长假
8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及应用
9反比例函数综合练习
10频率与概率
11中期综合复习
12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
13二次函数性质
14二次函数应用
15二次函数综合练习
16圆的相关性质
17圆的综合应用之一
18圆的综合应用之二
19统计与概率的综合练习
20期末复习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5
冬去春来,转眼间,新的学期开始了,在本学期中我接着担任九(1)班数学科教学工作,为了让学生能学到有用的、大众化的数学知识,并能将之运用于未来的生活实际中,根据学校工作要求,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开展作如下计划:
一、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适宜的生活实例渗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本班学生从上学期的考试中看出,本班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比较差,大部分同学只做了选择题和填空题,而对后面的应用题却无从作手,针对此情况,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将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入手,以基础知识的应用为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在传授知识文化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毕业、升学、择业和就业的压力,加之青春期的骚动,极易走极端,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时、适宜地对学生思想加以正确的引导,努力做到传授知识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得以健康发展。
三、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教学,力争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自己近几年的教学情况,总觉得收效甚微,细思原委,多数时候,自己的教学是为了完成大纲的要求,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工作,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导致学生厌学,也使得自己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明显的进步。在本学期中,我将利用好课余和课堂时间和机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教学,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
四、做好与同科教师的教学交流活动,互相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充分利用好学校提供的教研活动平台,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听评课活动,学习同行们的教学长处,同时,在交流中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做出合理、可行的改进措施,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平时,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到有备而上,对学生的作业,认真批改,写好作业评语,利用作业评语与学生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学习。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6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1)宇宙的宏观模型:宇宙物质-→(从大到小: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地球上
的万物)。
(2)太阳系由八大星系组成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组成。
(3)讨论宇宙时,通常用光年作长度单位。1光年=9.46x1015m=9.46x1012km.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
(1)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的性质是由它的分子决定的.
(2)分子很小,分子大小约为10-10m=0.1nm.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
注意:我们用眼睛看到的运动都不是分子运动。
3、原子结构:
(1)物质由分子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组成。
(2)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相似。
(3)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4)物质微观模型是: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与核外电子(带负电)。
(5)光年和纳米都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x1015m 1纳米=10-9m
4、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状态 分子排列情况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分子运动情况 宏观特征
固态 排列十分紧密 很大 只能在自身平衡位置附近 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无
做无规则运动 流动性不易被压缩
液态 没有固定位置 比固态小 运动比较自由 没有一定的形状、有一定
的体积、有流动性、不易
被压缩
气态 极度散乱、间距很大 极小 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 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
注意:(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变大;一般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时(水除外),体积
变小。
(2)物质的状态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5、纳米科技
(1)纳米科技是纳米尺度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2)科学工作者正在通过对分子或原子的操纵,实现心中的理想。
二、质量: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其大小只与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无关,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物质与物体的区别:
(1)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一种物质可以组成不同的物体如:铁是物质,它可以组成各种不同
的物体。
(2)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一种物体可以由不同物质组成。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
单位换算: 1t=103kg=106g=109mg
(二)、质量的测量工具:
1、测量工具:天平、台秤、杆秤、电子秤、案秤
2、天平使用方法:
(1)、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或水平桌面上。
(2)、拨: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零刻度处。
(3)、调: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水平位置平衡。
a、调节原则是:左偏右移、右偏左移。
b、判断横梁平衡的方法:指针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线上;指针运动时,看它在分度盘中央线两端摆动幅度是否一样。
(4)、测: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用镊子向天平右盘加减砝码(加减砝码原则:先大后小)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
(5)、读: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注意:当左码右物时,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6)、收:称完后,把被测物体取下,用镊子把砝码放回砝码盒。
3、使用注意事项:
(1)所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范围。
(2)必须用镊子加减砝码。
(3)必须左物右码。
(4)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里。
(5)天平砝码的设置与人民币一样。
4、特别注意:
(1)若游码没有拨到0刻度就开始测量,相当于左盘中已有物体,则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2)若天平没有调节平衡,指针若偏左,也相当于左盘已有物体,则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3)若砝码生锈,则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若砝码磨埙,则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三)、液体与小物体质量的测量:
1、液体质量的测量
(1)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再用天平测出空烧杯和待测液体的总质量m总。
(3)待测液体质量m=m总-m1
2、小物体质量的测量
(1)先用天平测出一定数量的小物体的总质量m总。
(2)则小物体质量=m总/一定数量。
三、密度:
(一)、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字母“ρ”表示。
2、公式: 变形公式 m =ρ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
3、单位:
(1)、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
(2)、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
(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注意:人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似。
(二)、理解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密度与物质的种类、温度、压强、状态有关。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3、物体通常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除外),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4、对于气体,密度还与压强有关,压强变大,密度变大,反之变小。
(三)、密度的计算:
1、判断空、实心球的方法:(已铁球为例)
(1)比较密度法:
具体做法是: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求出球的密度。ρ球=m球/V球,若ρ球=ρ铁,则该球是实心;若ρ球
(2)比较体积法:
具体做法是:先算出与球同质量的实心铁球的体积,V铁=m球/ρ铁。若V球=V铁,则该球是实心;若V球>V铁,则则该球是空心。
2、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3、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4、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四、密度的测量: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量杯)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一)、量筒(量杯):
1、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2、使用方法:
(1)、“看”:看它的量程和分度值。单位:毫升(ml)
(2)、“放”:放在水平台上。
(3)、“读”:读数时,视线要和凹液面的底部、凸液面顶部相平。
3、体积单位换算:
1ml=1cm3=1×10-6m3 1L=1dm3=1×10-3m3。
(二)、液体密度的测量:
1、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1)、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
(2)、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3)、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4)、得出液体的密度ρ液=(m1-m2)/ V 。
特别注意:若用天平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往烧杯中倒入一些待测液体,并测出烧杯与待测液体的总质量,再将烧杯中的待测液体倒入量筒测其体积,因烧杯上会沾有一部分液体,造成所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值偏大。
(三)、固体密度的测量步骤:(密度比水大的固体)
1、用天平测出待测固体的质量m。
2、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适量指: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以能淹没被测物体为准),并测出量筒内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把被测物体系住,放入量筒水中,测出总体积V2。
4、则被测物体密度ρ物=m/ V2- V1。
注意:密度比水小的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常采用压入法、助沉法)
所有步骤与固体密度的测量步骤一样,只是在第③步中加上用细铁丝把被测物体压入水中。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社会生活:
⑴、交通工具、航空器材,常采用高强度、低密度的合金材料。
⑵、产品包装,常采用密度小的泡沫塑料作填充物。
2、水的反常膨胀:
⑴、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最大,高于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低于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随着温度降低而降低。
一、运动的描述:
(一)、参照物 :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但不能选择物体本身;被选作标准的参照物我们认为它是假定不动的 ;
通常情况下,我们默认的参照物是地面或相对地面不动的物体。如:房屋、树木。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关键是看物体相对参照物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
(二)、机械运动 :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三)、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我们所说的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与别的物体而言的。
3、相对静止的特点:
(1)、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2)、两物体运动快慢相同。
4、相对运动的特点:
只要有一点不满足相对静止的特点,就是相对运动。
(四)、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步骤:
1、选定一个参照物。
2、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有无发生变化。
3、若位置发生了变化,则说明物体相对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说明物体相对与参照物是静止的。
二、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2、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二)、速度:
1、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2、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 m/s
(2)、 常用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3)、换算:1m/s=3.6km/h
换算技巧: 当m/s化km/h时,原数值乘以3、6 ;当km/h化m/s时,原数值除以3、6。
同理:g/cm3化kg/m3时,原数值乘以103 ;kg/m3化g/cm3时,原数值除以103 。
(4)、计算公式: V—速度—米每秒(m/s)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注意:(1)、用此公式计算,各物理量必须全部采用国际单位。
(2)、物理学上常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正常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三)、 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注意:在匀速运动中速度始终不变。
(四)、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1、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2、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注意:中间的休息时间也要算在总时间内)
3、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是用来粗略描述变速运动平均快慢的物理量。
注意:(1)、平均速度不同与速度的平均值。
(2)、过桥问题时,总路程=车长+桥长。
4、特殊情况的平均速度求法:
(1)、以不同的速度经过两段相同的路程的平均速度V=2V1V2/V1+V2;
(2)、以不同的速度经过两段相同的时间的平均速度V=(V1+V2)/2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一)、长度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m,课桌的高度约0.75m。
(2)、长度的常用单位还有km、dm、cm、mm、um,
(3)、单位换算它们关系是: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m=106um;1um=10-6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正确使用刻度尺:
(一)、使用前:做到三观察。
(1)、观察它的零刻度线在哪?是否磨损。
(2)、观察它的量程。
(3)、观察它的分度值多少。分度值越小,准确度越高。测量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最小
刻度决定。
(二)、使用时:做到五对。
(1)、选对: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2)、放对:尺的位置应放正,不能歪斜,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应与物体的开始端对准,零刻度线磨损的,要任选一点作为零刻度线,读数时:结果应减去所任选零刻度线以前的部分。
(3)、看对: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读对:读数时,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计值)。
(5)、记对:记录结果应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4、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
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4)、棉线法、滚动法。
(二)、时间
1、国际单位::秒(S) 常用单位:时(h)
2、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秒表、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3、秒表的使用方法:三按
一按:表针启动;二按:表针停止; 三按:表针归零。
(三)、误差与错误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
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选择更精密的测量仪器。
(3)、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2、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者由于读数记录时粗心造成的,错误可以避免。
四、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单个物体不产生力。
(2)、物体间有力的作用,必定存在两个物体:一个施力物体,一个受力物体。
(3)、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不一定要相互接触,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注意: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速度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或者两者同时改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作用效果影响因素:(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 牛顿 简称“牛” 用字母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成年人的重力是500N
5、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
体上。
(2)、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注意: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力的区别:
(1)、他们的两个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在同一直线上。
(2)、相互作用力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而二力平衡力的两个力则作用在同一
物体上。
6、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
(1)、定义: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者终点来表示力的作用点。
(2)、画法:(1)、先确定受力物体,通常用方框和圆圈表示。
(2)、确定力的作用点,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作用,在分析物体受力或画物体重力时,作用点一般画在物体的重心上;在分析单个力时,应画在两物体接触面上。
(3)、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用线段画出力的作用线。
(4)、在线段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并标上力的大小、符号及单位。
重力用G 、摩擦力、阻力用f 、支持力用F支 、其余的力用F表示。
五、牛顿第一定律:
(一)、伽利略斜面实验:
1、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2、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3、推论一: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4、推论二:物体不受力,可以保持原运动状态不变。
5、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惯性:
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注意:(1)、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的大小与物体是否受力、处于何种状态及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均无关。
(3)、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或受到惯性作用。
2、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3、惯性现象的解释步骤:
(1)、先看两物体原来处于何种运动状态。
(2)、再看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另一个物体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所以出现了什么情况。
4、利用惯性知识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应注意:
(1)、列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列车上的人或物相对列车静止,在列车上面不管做什么运动,效果都是一样的。
(2)、列车加速或启动时,由于惯性,列车上的人与物运动方向与列车的运动方向相反。
(3)、列车减速时,由于惯性,列车上的人与物运动方向与列车的运动方向相同。
5、惯性的利用与防止。
(1)、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洗衣机脱水;射击、投铅球;拍打衣服上的灰尘;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2)、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小车上安有安全气囊;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车辆严禁超载;车辆转弯时应减速。
六、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
判断两个力是相互作用力还是平衡力关键看:这两个力满足谁的四个条件。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
质的力。
4、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应用:(1)、可以根据平衡力来判断物体处于何种状态。
(2)、可以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来判断两力是不是一对平衡力。
(3)、已知平衡力中的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可以判断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6、合力:
(1)、作用在同一直线、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F合=F1+F2,合力方向与两力相同。
(2)、作用在同一直线、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F合=︳F1-F2 ︳合力方向与力大F1相同。
补充:(1)、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它的重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压力与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的物体,拉力(牵引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一、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如:弹簧、橡皮筋)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如:橡皮泥、面团)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常见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张力都是。
4、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和物体本身的材料有关 。
5、弹性限度: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
(二)弹簧测力计:
1、用途: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注意:弹簧的伸长不是弹簧被拉开后的长度,两者关系是:弹簧的伸长=弹簧被拉开后的长度-弹簧原来的长度。
3、使用方法:
使用前:三“看”。看量程、看分度值、看指针是否指零,若不在要调零;
使用时:(1)、测力前,最好轻拉弹簧几次,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
(2)、使用时,应用手提住提环或把提环固定在墙上,绝不能用手捏住外壳。
(3)、使用时,拉力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也就是说:一定要让弹簧的伸长方向与测力计所测的力方向一致。
(4)、读数时:要当指针稳定后,且视线与指针所指刻度线垂直,读法与刻度尺相似,但注意不能估读,最后在数值后注明单位N。读数=挂钩受力。
4、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5、特别注意:
(1)、测力计受力静止时,它的两端都受到力的作用,但测力计示数只表示其中一个力的大小。
(2)、弹簧的伸长是各个部分都在伸长,若弹簧断了,去掉断的部分,剩余部分受到同样大小的力伸长的长度比原来的要短,因此测量值偏小。
(3)、把测力计倒过来使用,测力计的示数表示的是物体的重力与测力计重力的和,物体的重力=测力计的示数-测力计的自身重力。
二、重力:
(一)、重力的由来: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2)、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3)、重力是非接触力,在空中运动或静止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原来相同。
(4)、在空中运动的物体,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重力就是通常所说的重量,他不同与质量)。
(1)、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2)、g在不同的星体上,数值不同,在月球上g的取值约为地球上的1/6.
(3)g的大小还与地球纬度有关,纬度越高,g的取值越大。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或者说总是指向地心)。
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注意:(1)、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2)、物体的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如:圆环)
5、重心与物体稳定性的关系:物体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
三、摩擦力:
(一)、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1)、滑动摩擦(如:用铅笔、钢笔写字)。
(2)、滚动摩擦(如:用圆珠笔写字)。
(3)、静摩擦(如:用力推物体,没有动)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注意:(1)、相对运动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2)摩擦力方向不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如:人走路时,地面对鞋底的摩擦力方向就与人运动的方向相同。
(3)自行车向前运动时 ,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前,前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后。
(4)、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相对地面做匀速运动时,彼此间不产生摩擦力。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
(2)、运动物体的摩擦力始终等于匀速运动时的摩擦力。
(3)、运动的物体只有在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所受拉力才等于摩擦力。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与接触面材料有关,与物体运动速度、物体所受拉力的大小、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三)、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7
2011-2012学年九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背景: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完善教学常规,能够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完成初中最后一学期的数学教学,使之高效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制定了本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这学期我所带的班级仍是九年级两个班,基础知识水平较差,从期末考试的成绩来看,成绩较为一般。针对这些情况,分析他们的知识漏洞及缺陷,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特别是多关心、鼓励他们,让这些基础过差的学生能努力掌握一部分简单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数学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书的4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的内容,其中第26章“二次函数”和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的内容,都是基本初等函数的基础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然而,它们又分别与抛物线和直角三角形有密切关系,即这两章内容既涉及数量关系问题,又涉及图形问题,能够很好地反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27章“相似”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其内容以相似三角形为核心,此外还包括了“位似”变换。在这一章的最后部分,安排了对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四种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进行归纳以及综合运用的问题。第29章“投影与视图”也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章是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它从“由物画图”和“由图想物”两个方面,反映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对于培养空间想象力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除在各章的正文和习题部分注意安排适当内容之外,还采用了 “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等编排方式加强对数学应用的体现。本册书的第29章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2~3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来落实与本册内容关系密切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的要求。
四、教法和学法指导方案:
(1)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3)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4)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5)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教材的方法.
五、阶段性测试或检查方式及辅导措施:
(1)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2)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3)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考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4)及时指导、纠错:争取面批、面授,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争取一切时间,紧紧抓住初三阶段的每分每秒。课后反馈。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
(8)深化两极生的辅导。
六、教学进度安排:
2.9---3.30讲解新课
第二十七章 相似(13课时)
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12课时)
第二十九章视图与投影(11课时)
4.1——6.25 中招考试复习,具体安排如下:
1、第一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3月15日—4月30日
复习宗旨:重双基训练,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使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熟练解答各类基础题,对每个章节进行测验,检测学生掌握程度。
复习内容: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与概率、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 圆、图形的变换、视图与投影、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以配套练习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2、第二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5月1日—31日
复习宗旨:在第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延伸和提高,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重点进行专题复习及综合题的训练。针对不断变化的中考,必须加强考试的动态研究,以此指导我们的升学复习,抓好专题复习研究。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教给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做到举一反三,得心应手。
复习内容: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对这些内容进行专题复习,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3、第三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6月1日—6月25日
复习宗旨:模拟中考的综合训练,查漏补缺。
复习内容: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工作计划, 教学, 数学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8
一、 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我班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我班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 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着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 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 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经过与外校九年级数学教学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请教交流, 特制定以下教学复习计划。
2、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四章,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主要是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探究二次函数性质,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议程的关系,最终实现二次函数的 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十七章、相似
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
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
(2)通过体验探索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3)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有关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9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教五年级,共有学生29人。从去年的学习成绩看,该班学生大部分学生平时在数学学习上态度较好,上课能认真听讲,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但有个别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加上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导致与班级整体脱节。针对本班的数学教学现状,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在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采取以优带差促中等赶优等的办法,同时不忽视优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地表的变化及保护"、"能量的表现形式及相互转换"、"宇宙天体的构成及探索"、"科学探索历程及科技未来展望"等研究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相关主题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引领学生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及事物变化的相互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本册教科书注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整理,注重用联系的观点构建教科书整体结构。随着学生科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在教科书中的呈现越来越淡化,相反,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逐渐丰富,这些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条件,并在教科书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从每单元的结构分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并且相互关联得更加紧密,表现出学生知识经验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结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