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理念:
根据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我用学生熟悉的情景作为学习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时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探究新知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口算导入,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九第1题,指名口答。
2、算一算,比一比。
(6.4+1.3)+8.7= (2.8+5.5)+4.5=
6.4+(1.3+8.7)= 2.8+(5.5+4.5)=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小数加减法习题,复习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过“算一算,比一比”两组习题,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应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小数加法的简便之外,从而为学习新知做铺垫孕伏。同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回答的这么准确,看来个个都是计算小能手。那下面老师想拜托大家一件事情,你们愿意接受吗?
请大家看,小华在文具店买了一些文具,那他一共用了多少元钱呢?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8.9+3.6+6.4+1.1=
2、引导学生探索算法。
请同学先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注意选择所采用不同方法的学生)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做。算完的同学可以和你的同桌同学交流一下你的算法。
我们来看一下黑板上几位同学的板演。有两种不同的算法,结果都等于20元,计算的正确吗?看来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
3、比较。
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小华算出了一共用的钱数,小华让我代他向大家表示感谢。看来咱们班的同学们个个都是好样的。那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两种算法,你有没有什么想法想要和大家分享的?
(其中一种方法更简便)
我们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这样算的依据到底是什么?说得再简单点就是你在计算的时候用的是什么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通过刚刚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整数加法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律?你能字母将它们表示出来吗?
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同样适用,所以...
查看更多与“乘法结合律教案”相关的文章
每位教师在开课前都需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相信教师们对于编写教案和课件并不陌生。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工具,编写优秀的教案和课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案和课件应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内容合理、有针对性。其次,教案和课件的设计要清晰明了,语言简洁明确,便于师生理解和使用。还应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案和课件中的教学资源和活动设计要丰富多样,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总之,“乘法结合律教案”为您整理了与您需求相关的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请保存此文以作纪念!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乘法交换率、结合律,并初步理解运用乘法交换率、结合律可以进行简算。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合理猜想
复习加法运算定律。(启发学生表述,教师出示定律,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师:我们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那么,对乘法来说,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运算定律呢?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教学乘法交换律
1、利用旧知,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引入例1,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张邮票,让学生自行解答。
2、通过比较,体验规律
启发学生说出43和34两种算法结果相同,所以可以写成43=34(板书)。并引导学生表述等式含义(可让学生比照加法交换律进行表述)。
3、再举实例,验证规律
⑴师:其它两个数相乘,也有这样的规律吗?(出示课本中三组算式,让学生解答)
⑵再让学生举出这样的例子,教师把上述各等式对齐板书出来。
⑶师:如果告诉你4415=660,你能不通过计算直接说出1544的积吗?为什么?(教师把1544=4415板书在以上各等式下面,并指出这种例子很多很多,在该等式下面用省略号表示)
4、抽象概括,揭示规律
⑴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上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及不同点,能得出什么规律呢?(反馈评讲时,着重说明左、右两边的算式里都是乘法,乘积相同,两个因数也分别相同,只是因数出现的次序不同)
⑵学生表述讨论得出的规律,教师出示结语(可将课头出示的加法交换律稍加改动而成),揭示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说明这里的字母可表示任何数。
5、巩固练习,强化规律
⑴第88页练一练第1题中前两小题的填数练习。
⑵第88页第2题中前两小题(适当提示思考方法)。
⑶第85页第4题(说判断依据,其中第3小题说明乘法交换律的推广运用)。
6、指出用途,鼓励探究
⑴引导学生回忆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乘法,就是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完成第88页练一练第3题。
⑵思考:在算式5372及2594中,你会运用乘法交换律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吗?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这里,主要要求学生知道5372改成5237,2594改成2549计算简便,为下...
查看更多与“乘法结合律教案范本十五篇”相关的文章
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工作,它对于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教案课件能够帮助老师更好的准备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每个老师都应该重视教案课件的编写和使用。 为了避免教学出现意外,老师们需要花时间准备教案课件。这样可以确保自己拥有充足的教学准备,避免出现因准备不足而导致的教学事故。 如果你正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那么不妨收藏这个页面。下次再次访问时,你可以轻松找到与“加法结合律教案”相关的内容。希望这些资源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编写教案课件,提升教学能力。
微课教案:
加 法 结 合 律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二)能正确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三)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正确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计算从而总结出加法结合律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1.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
(1)我们可以根据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600=()+()
()+65=()+(35)(2).在三位数连加竖式计算中,已经学过一种简便算法,如79+402+311,从个位加起,先把每个数位上可以凑成“10”的两个数加起来,这里可以先把9加1凑成10再和另一个数2相加.
2.我们今天要来学习加法结合律.(出示课题:加法结合律)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
(28+17)+23先求出共有多少人在跳绳
28+(17+23)先求出共有多少女生在活动 =45+23
=28+40 =68(人)
=68(人)答:参加活动的一共有68人. 提问:
(1)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点呢?它们的运算顺序不同(2)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它们计算结果相同 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因此可以写成.(28+17)+23=28+(17+23)在这两个结果相等的算式里,大家都会有同感 28+(17+23)计算更简便。
(3观察下面两组算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里应填什么?(13+45)+25 ○ 13+(45+25)(36+18)+22 ○ 36+(18+22)相信大家更喜欢计算右边的式子。计算过程中先凑整会使计算更简便。
(4)继续观察这些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号左边算式和等号右边算式各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
① 这几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② 等号左边都是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③等号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所以: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一规律就叫做加法结合律.(7)怎样用比较简单的形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呢?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
查看更多与“加法结合律教案”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