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阅读一部名著后,必定会产生许多感悟,而写下读后感则至关重要。切忌草率应付,好的读后感能够更好地传达你的理解和思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与借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都三十好几的人了,事业事业没有,家庭家庭焦灼,我这辈子就这样了,算是废了!”
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听到这样带有怨气的话。有些人,三十好几,彷徨一生,但觉一事无成。
嗟叹低沉,从此一蹶不振,总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就这样了。
任何事情,有因必有果,到了一定年龄还未事业有成,那么我们就应该停下脚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哪里做错了。
在古代,到了三十岁还未事业有成,那么很容易被人笑话的。古代人因为寿命短的原因,所以做任何事都会提前。
有些人十几岁功成名就,有些人二十多岁可能就做官了。
曾国藩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才幡然醒悟。也和一开始的情况差不多,三十而立的年纪却蹉跎了十载岁月。
可是他没有抱怨,也没有认命,而是开始了改变自己的计划。
“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为了做到反省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便开始了记日记。当然,虽然一开始他也记了,然而也有断更的时候。
这就涉及到坚持的原则,在后来,因为遇到的人以及环境的变化,让他开始一直坚持下来。
在湖南的环境当然和在京城是不能比的。那些身居高位或者能被宫廷选拔的人才,那都是有些东西的。
跟优秀的人,自然学优秀的东西,于是在那时候曾国藩便有了很大的改变。
每天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所谓做圣人,那是曾国藩从上到下,从外到内,针对自己的一次改变。
日记的作用在于“研几”,所谓研几就是细节。从细节出发,然后反省自己。
那反省自己是不是得找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啊?没错,曾国藩找到了,而且还是我们身上所拥有的.。
第一个毛病——浮躁、坐不住
第二个毛病——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第三个毛病——虚伪
这三个缺点或者毛病,哪怕现在也通用于很多人的身上。
曾国藩这个人看起来并不是很聪明,至少和他父亲一样,科举考试连续多次,甚至曾经被主考官当众点名批评,而成为了众人的笑柄。
他没什么好牌,甚至拿到的都是一手烂牌。然而正是因为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因此才慢慢的把烂牌换成了好牌。
通读《曾国藩传》,我们会发现,曾国藩仕途的关键人物不仅仅是他自己,更多的是来自皇帝以及青睐他的官员。
这和后来的李鸿章一样,是在曾国藩的培养下成长出来的人物。当然了,曾国藩能如此培养李鸿章,还是因为李鸿章有些东西。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如果没有实力,或者没有他人的青睐,那哪里能遇到贵人呢。
如果您到了三十多岁还是事业无成,我建议您可以读一读这本《曾国藩传》,反省自己改变自己,只要我们愿意且坚持,任何时候都不晚!
如果说清代历史上有什么文治武功足以彪炳史册的名臣那曾国藩当做不二人选,虽然他不如明朝王阳明那样才华横溢,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且以相当水平的哲学(或者说圣人之学)闻名于世,但曾国藩以中人之姿,先见宠于道光皇帝,中年...
查看更多与“2025曾国藩传读后感(集合11篇)”相关的文章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血祭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昨晚读完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第一部,心里很沉重。我对于主人公曾国藩的认识:除了对他对太平军采用的酷刑极为不认同,让人心惊胆颤非人性的折磨。其他挺赞赏这个人,他是一个胸有大志建功立业,刻苦致学修身,二袖清风为官。
看他的'成长之路真是不容易啊!从他办团练说起,负出的辛苦自不必说,单说遭遇到的种种阻力就非常人所能承受的,看清朝时官场的腐败,想到当下的官员,这个历史真是源远流长,那么多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仅饱私馕,而且还心术不正,还要做别人的拦路虎.....
本书叙事很客观,文中多处赞赏太平军的将领,象石达开。也表述了,太平军起义也是原自清政府的无能,百姓的生活穷困潦倒。但是随着太平军的节节胜利,内部出现了争权夺势的残酷斗争,杨秀清逼宫洪秀全不成,反而被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杀死,而且连带家人及部下2万余人被斩,演出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一幕内讧惨剧。真是心疼啊!!!
读此书,也看出曾国藩的爱才,事实也证明了:读书能增长人的智慧,有勇气的人,网络了有谋略的读书人,在特殊历史时期就能成大业!
心情就是沉重!
唐浩明《曾国藩》是小说,不是传记。
这套书是媳妇买来送我的,买回来有三年多了,还没开封。2020年2月疫情期间在家,先看完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之后又看《红楼梦》,三十岁了,第一次看红楼梦,被深深吸引常常读到天明,读到晴雯的遭遇,唏嘘不已,有时伤感,一个大男人常感觉凄凄惨惨戚戚,期间适逢家里大丧,又加重了这种感觉。丧事结束时,红楼梦也读完了。便拿出了这套号称政商追阅的小说《曾国藩》。
由于刚刚读完《红楼梦》,被其强大严正的文辞气势所震撼,一读这套唐浩明的《曾国藩》有种强烈落差,如从云端坠泥。正如评论里书友所说,文笔平平,三流电视剧本的烂俗剧情。我对媳妇说了我的`感受,标示我读完第一本就不读了,感觉太普通在浪费时间,媳妇表示理解。
然而当我坚持读到陈广敷应郭筠仙之邀去劝曾国藩出山时一切就都变了,陈广敷从国家到个人,从忠君到报孝,从时势到玄学对曾国藩的劝说精彩绝伦,也反映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的学问。
通篇读完,精彩处层出不穷,让人不忍释卷,当然剧情烂俗处也偶有出现。
首先摆正观点与心态,这是一部小说,是演义,并不是一部完全写实的传记。其关系就如同《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全篇的骨骼框架都是基于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之后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通过那些在学术界普遍流传的猜测,甚至是不入正史的野史传闻把把这些事件串联了起来。作者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功底在这里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篇读完也是让人受益匪浅。
既然是演义,就把故事讲的更有趣味,而弱化了其历史的严谨性和写实性。比如韦俊之死等。...
查看更多与“曾国藩血祭读后感实用”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