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王崧舟这个名字,对于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一定都不陌生。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诗意语文,就是“以情感为语文教学的主攻目标,以课堂是否感动人心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核心尺度”,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和精神之所在。从2001年的《荷花》、2002年《圆明园的毁灭》到2009年的《普罗米修斯》、2010年的《与象共舞》,王老师一直致力于诗意语文课堂的创立。跟随王老师的脚步,探索诗意汉语之路,一次一节地细读,诗意汉语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我们怎样才能把它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呢?这些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诗歌汉语的确立离不开象似性三个层次的确立。
言以尽象。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础,阅读是理解的基础。掌握语言是解读文章的第一步。
在王崧舟老师之前,已经有多人阐释过《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于其他教师的段落分析教学模式不同,王老师把语言教学放在首位。针对文章的第一段,王老师紧紧抓住“不可估量”一词进行品读——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在自我情感中所生成的,同样是不可估量的痛惜之情。
“不可估量”的一唱三叹,声声蕴含着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的千古悲歌!关键词的阅读驱动句子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生成依赖于它。“宏伟”、“珍贵”、“举世闻名”“灰烬”王崧舟老师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又一个词语,为学生树立起圆明园之伟大与壮丽的形象,从而也为作者之悲情铺垫了基石,使我们踏迹而寻。
引导学生深情地阅读课文是一种尽可能表达自己的方式。“同学们,打开课文,读到第一句话时,映入你眼帘的第一个词语是‘不可估量’,第二个词还是‘不可估量’,你们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别忘了,你读这段话的滋味,是痛惜,是痛恨,是悲哀!
再读一遍——”情感是诗意语文课堂的精髓,也是王崧舟老师语文教学的追求。通过语言的体验和形象的塑造,情感是自然的。在语言的朗读上,王老师也是下足功夫。
对于语言的理解,王老师既有提问式的引导体会,也有总结式的理解阐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觉到词语当中所包含着的感受和心情。
立象以尽意。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象塑造是理解文本意义、实现文本情感的主要方法。那么,如何实现形象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呢?同样是通过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有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的自读自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行为,也是文本情感体会的途径。王老师所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更是把这一点体现的淋淋尽致。此课中意象...
查看更多与“舟舟观后感”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