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网>

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4-03-19
1 话剧《红旗渠》观后感通用
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我们可以去写一篇欣赏好剧笔记,用文字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记录接下来,写观后感时要结合实际将“感”写透,如何写出一份真实的作品名的观后感呢?要找优质文章您可以考虑看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如果您喜欢本文还请加入收藏!

话剧《红旗渠》观后感(篇1)

2012年1月9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电视记录片《红旗渠精神》,收看后,我被林县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震撼和折服。河南省林县地处太行山区,过去是一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资源匮乏的贫困县,“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解放前林县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林县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全县人民历时10年,硬是靠一双手,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起了157个渡槽,打通了211个隧道,修筑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把位于山西的漳河水引到了林县,使50多万亩旱地变成了良田。为此,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的确,红旗渠不仅是建国初期共和国艰苦创业的一个历史缩影,更是改天换地的中国人奋发图强的一种时代象征。

在辉煌的壮举背后,隐藏着多少辛酸的故事,看着记录片上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真是令人心有余悸。头上是巨石连连,脚下是万丈深渊,面对艰难的施工处境,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险,奋勇当先,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排除千难万阻,终于创造了奇迹。今天,当我看到温柔的水脉沿着陡峭的山脉绕行时,不由得想起那些为此而献身的革命先烈们,这一渠清水好似他们的满腔热血在沸腾;不由得想起那些为此而奋斗的建设者们,这一渠清水就是他们辛勤的汗水在流淌;不由得想起那些为此而紧衣缩食的老百姓,这一渠清水就是他们满怀期盼的泪水。林县人民前仆后继,众志诚诚,攻艰克难,用生命浇筑了一条红旗渠,用精神铸造了一座不朽丰碑。

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洲人民的精神宝库,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红旗渠就是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战胜恶劣环境的代表和象征。新时期只要干群一心,团结一致,没有实现不了的事,党员、干部、群众要学习红旗渠精神,要将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无私奉献!

话剧《红旗渠》观后感(篇2)

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人民经历了困难时期。下面是《红旗渠》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篇一】

**话剧《红旗渠》**结束后,我的脑海中还是话剧里的场景,心中还是心潮澎湃,耳边又回荡起了人物的话语……

故事发生在1959年,当时林县人民在深山里。上山挑水花了一天时间,很辛苦。然而,在以杨贵同志为总指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了十年时间,终于让轰鸣的漳河流入了林县。

修建红旗渠需要...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