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网>

甲午风云观后感

甲午风云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4-03-05
1 甲午风云观后感(合集九篇)
甲午风云观后感

甲午风云观后感 篇1

我今天看了一部老影片名叫《甲午风云》。

这部影片之所以好看,是因为这部影片很真实。

《甲午风云》影片展现甲午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英雄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日寇击沉中国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邓两次请战均遭李拒绝,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与历史不符),后旗舰被日击伤。邓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我看这部影片时十分激动,恨不得把那些坏蛋掐死。

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我为邓世昌浓弄的爱国情意所感动。

甲午风云观后感 篇2

《甲午风云》影片展现甲午海战这一历史事件,虽不乏有不符合客观事实的镜头,但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英雄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关于中国的惨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p>

实力差距。其实,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尤其是当我们守卫平壤的时候,更别说一两年,甚至几个月,我们就能扭转整个局势。

当时,中国守军子弹、粮食堆积如山,而日军粮食少,子弹少。日军正在进攻平壤。一天之内,日军的伤亡人数比清军还多。日军开始在议论要不要在攻平壤,经过日军商量,再攻一天平壤,如果攻不下,就撤军。

此时,清朝驻军因恐慌而放弃平壤,突围,全军全歼。平壤就这样落入日军的手里。总之,洋务运动虽然改变了清军的装备,但并没有改变其弱点。

缺乏远见和准备是战争失败的认知原因。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意义重大,必然导致殖民地竞争更加激烈。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战略原因。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直隶平原与清政府军进行决战,打败清政府军,压迫清政府投降。

人们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海军作战的成败。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清朝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装备劣势。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