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范文

文献读书心得

2023-10-30 17:03:29 文献读书心得

文献读书心得 篇1

在大三下学期的教育技能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口语、体态语、导课、提问以及结课等一系列教学技能。其中,教学语言技能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语言是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它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化学学科,教学语言也有着自身的特点,通过阅读文献《谈化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规范》,我也谈一谈自己在化学教学语言运用中的几点体会。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而且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李新发在《中学化学教学语言的特点及其运用的要求》中说,它既要研究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基本概念,又要从微观探讨元素化合物,并且在学习、研究和探讨化学知识时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学科呈现出明显的严谨性、抽象性、发展性、实验性等特征,作为传授化学知识的化学教师所运用的教学语言必然具有科学性、启发性、教育性、趣味性等特点。

1.科学性:语言、词句和化学术语准确严密。

化学知识贴近生活,所以我们在表达时常常不注意它的规范运用,而且作为刚刚接触化学教育的师范生来说,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角色的转变,自己的不规范语言的使用很可能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语言的科学性也是必须注意的一点。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些读音,《谈化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规范》中总结如下:

其次,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语言的表达化学用语要规范,在文章中,作者也指出了很多化学用语不规范的表达:

(1)缺少限制条件,比如“水的熔点是0℃”,“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在标准大气压强下,水的熔点是0℃”,“通常情况下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如果直接说,则缺少了限制会出现科学性上的不严密。

(2).描述不准确,比如,“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现象是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因为现象是观察到的,它和结论是有区别的`。

(3).描述出现知识错误,例如,“食盐不能导电”,正确的描述应该是“干燥的食盐晶体不能导电”。

(4).描述不规范,例如“向硫酸溶液中加入氯化钡充分振荡??”,正确描述应该是“取少量硫酸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氯化钡溶液,充分振荡??”。在学习过程中,我还注意了一些其他经常表达不规范的实例,比如,浓盐酸敞口于空气中生成的“白雾”,不说“白烟”;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烟”,不说“白雾”;在比较物质的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单质的化学活泼性、键的极性、共轭效应、诱导效应时说“强弱”不说“大小”等。出现诸如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或不注意语言科学表达。把“振荡”说成“晃一晃”,把化学方程式中“→”或“=”说成“等于”,把化学方程式中“+”说成“某加某”等。把氯化氢说成盐酸等。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我经常听到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这样的叙述,但事实上应该是“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去掉了 “一般”二字就造成了科学性上的不严密,因为镁、钾、钠等活泼金属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只不过由于学习上的阶段性,当时还未学习镁、钾、钠等金属。在给自己一个教师定位后,我认识到,化学教学语言中,任何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和不正确地引用化学术语,都会导致科学上的错误。所以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

2.启发性:善于激疑,巧于解惑。

中学化学教学的内容是基本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内容是比较经典的定律、规律等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简单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往往是条条框框,老师也经常要求学生,要学好就得死记硬背,有时学生表现出不知为什么要学化学,学化学有什么作用。所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起学生学好化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学会通过设问、提问等方法引起学生的思考,练习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在《谈化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规范 》一文中,作者举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对同学们提出疑问的实例来说明化学语言的启发性,在其他的课节学习里,我们也应充分利用语言的启发性来使学生进行思考。例如讲了可燃物要发生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之后,让学生想出两种灭火的方法。再如:当学习了铁的化学性质,知道了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干燥的空气里很难跟氧气化合,但在湿的空气里很容易生锈;铁还很容易跟酸溶液反应,跟硫酸铜等盐溶液反应,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铁制品、延长它的寿命,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本上有关钢铁防锈的措施。

3.教育性:切合时宜,恰到好处。

我对作者在化学教学语言的教育性这一方面的描述有这样的见解。化学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给学生传递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传递化学正能量,以达到教学标准中所要求的“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多讲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知识,多位学生普及化学史的知识,如在学习“空气”时教师可以介绍普利斯特里、舍勒、拉瓦锡、卡文迪许等化学家对空气组成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从中看到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在学习“纯碱碳酸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介绍我国的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和他的成就侯氏制碱法以使学生感受到他拳拳的爱国之情。在学习原子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介绍道尔顿、阿伏伽德罗、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对原子理论逐步完善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

4.趣味性:寓庄于谐,活跃气氛

化学知识的学习有时候是枯燥乏味的,教师要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提起兴趣。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地,那是十分可贵的。作者在文中提到教师可以在在教学中用名句、故事、诗歌、顺口溜、谜语和歇后语等方式,可以创造语言情趣,激起共鸣,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学生如临其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引课与结课过程中,语言的趣味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要注意讲解语的趣味性,比如运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来使学生形象生动的理解概念。如描述分子间有间隔时,就可用把黄豆粒和芝麻料各装满一碗,相混合后,就不能

再装满原来的两只碗了,这是因为它们互相挤占了空隙,使体积小于两体积之和。或者说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让10亿人按每分钟数100个的速度日夜不停的去数,要3万年才能数完。

教学语言的正确规范使用是需要练习和学习的,我们准教师应该充分做好职前的准备,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只有当自己有一桶水的时候,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其次,我们还要多多练习,通过长期的积累,练就自己语言表达方面的基本功。最后,在正确表达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去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性,研究语言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文献读书心得 篇2

摘要:本文主要以《核心边缘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结构模式与实际应用》、《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入境旅游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以陕西省为例》等几篇文献以及网络资料为主要阅读文献,综合梳理了核心-边缘理论的读后感。

一、理论基本概述

核心-边缘理论是1966年由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在其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系统提出来的。他认为,任何国家都是由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组成的。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核心在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优势依靠核心。“核心——边缘”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

通过区域结构的转换,将经济增长的空间动力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工业化前期、工业化前期、工业化成熟期和相对空间均衡期。总体而言,核心边缘理论提供了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的解释模型。

归纳起来这一理论主要阐释了“不平等关系”、“区域扩散”、“空间结构地位”和“共同发展”这四个基本问题。

该理论起源于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中, 世界上对“核心- 边缘”理论的研究均侧重于国民经济的宏观角度, 主要是运用该理论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聚进行分析讨论 。与此相比,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国内研究主要是将国外基础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开展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对策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相对不足。

我国学者的研究多为对该理论在假设条件上的变化调整或者扩展研究以及实证分析。对“核心- 边缘”理论从开始的经济全球化、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讨论, 逐步向区域内部产业协调、区域之间相互协调研究转移。随着区域规划的发展,边缘化的概念被普遍化。从经济领域的讨论开始,就扩展到人口、阶层、工业、移民等各个领域。

二、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中的意义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的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区域旅游的发展中,运用“核心-边缘”理论中的“多层极核模式”比较常见,运用“单核模式”和“平行多核模式”相对较少。由于中国一个城市或地区内的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对于其中一个旅游资源中又会派生出若干个子资源,这样,就形成了“多层”、“核”的结构模型。

“多层极核模式”在发展的初期,“中心核”必须聚集各种旅游的要素,比如吃、住、行、游、购、娱。必须让“中心核”成为该区域内旅游的绝对中心。到了旅游发展的中期,由于“中心核”的旅游要素过度集聚,导致了旅游成本的上升。

直至后期,过剩的旅游要素逐渐从中心城市向边缘区域扩散和转移, 这就会促使边缘区域景区景点逐渐开发, 交通与通讯等服务设施逐渐完善,旅游收入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甚至超过中心城市, 从而形成次级和再次级旅游发展核心。

当单个“多层级核模式”成功发展的同时,多个在地域上平行的“核心-边缘”体系区域,也会形成一种联动的发展效应。因此,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由核心景观或核心功能服务区组成的景观社区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必在地理上占据区域的中心,但必须是区域的功能中心,必须是区域的精品。

三、实际应用解读

在实际应用中,还有一种“都市旅游圈”构造。“都市旅游圈”是指在空间结构上运用“核心-边缘理论”的结构特征,形成由内向外的“都市中心旅游圈”、“环城游憩旅游圈”、“远郊休闲旅游圈”圈层结构。**互换呈现出“围城”效应。

它带来的直接效益是在集聚了大量旅游资源的中心城市发展不停滞不前的前提下,同时也促进或带动了中心城市边缘地带原有旅游资源尚未开发的旅游业发展。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该区域的旅游将会快速发展,并呈现“核心与边缘”共同发展的局面。

“核心-边缘”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实践与运用,映**当前中国旅游发展的前景。在空间尺度上,国内旅游将呈现从核心区到边缘区的短途旅游趋势。

本文以陕西省为例,运用核心边缘理论对入境旅游区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陕西省入境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发育典型;西安市入境旅游规模首位度十分明显,处于陕西省入境旅游区域发展的核心支配地位,其他城市处于边缘地位;入境旅游区域空间结构呈核心集聚型,核心城市的极化效应明显;陕西省各城市资源禀赋、经济规模、航空运输条件、对外经济联系、旅游接待能力等是导致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关键影响制约因素。

本文的结论如下:1。运用优先分布原理和有序尺度原理,发现陕西省入境旅游区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具有典型性,证明它们可以很好地揭示旅游业。2、陕西省入境旅游区域空间结构的核心集聚过程明显,同时旅游空间结构形态仍呈现核心集聚型的特征。

总体而言,核心集中和不平衡仍是陕西省入境旅游的主要特征。三。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城市资源禀赋、经济规模、航空运输条件、对外经济联系、旅游接待能力等因素是制约陕西入境旅游区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提高城市入境旅游的发展水平,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四、个人心得

边缘区域核心区之间形成的空间结构机制不仅是控制与依赖的关系,而且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目前案例最多的旅游规划。边缘地带潜在的效益和边缘效应的强弱得益于所属核心区域本身的属性和规模,边缘地带的形态与效益直接反映出相邻异质主体空间的性质与发展动向。

核心与边缘资源的空间互补特性、产品**竞争的优势、旅游交通网络的建设及边缘区人口数量的变化等等都与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及协同发展息息相关,这说明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着引领与带动、平衡与互补、支持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将在探索的过程中为世界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案例,结构主义将得到更多的展实。

文献读书心得 篇3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以党的90多年光辉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每一次观看都是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升华。近日,单位组织重温此片,令我感悟最深的还是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是一种超越生命、超越时空的力量。置身于厚重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由得要掂量这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有多大?

影片中描述的革命先辈和英雄们寻求信仰、实践信仰的光辉事迹,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革命先行者彭湃放弃“小我”寻找“大我”,当着千百个农民的面烧毁张张田契铺约,“舍弃了相当于如今每年400万元的收入”,动员农民起来革命的信仰之光;刘胡兰为了革命信仰15岁英雄就义、慷慨赴死;方志敏抱定“为信仰奋斗就是未来奋斗”的信念,不惜流血漂橹、马革裹尸也要为革命奔赴前方;邓稼先、朱光亚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为了摘掉落后中国的帽子不计名利,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甘当无名英雄;共和国功臣、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些事迹是何等的胸襟气概、何等的英雄壮举,“或许今天人们会觉得他们的行为不可思议”。

但正是这种源自人性本源的真理信念和学说,不断释放出正能量,使共产党人像雪松一样挺拔,像钢铁一样坚强,像巨人一样挺拔!世界上还有什么比顶天立地的人更有力量呢?

回顾我们共产党人走过的血雨醒风的道路,回顾我们党经历的深重苦难,回顾那些有名字或没有名字的革命先辈,我们年轻一代共产党人、新一代革命军人应该如何接续创造辉煌,让党的这支军队更加强大,让我们的祖国更加辉煌?中共十八大指出,共产党人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然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肆意抹黑历史,诋毁共产党的形象,一些很小的社会热点事件被网络推手添油加醋、夸大甚至扭曲事实,让社会政治空气紧张,让人们质疑党的领导,西方极力宣扬“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混淆视听、别有用心。历史告诉我们,信仰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在实践中绽放;信仰的力量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需要形成知行合一的文化自觉。

文献读书心得 篇4

日期:2015年1月8号

摘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作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给农村的社会保障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险的目的是为人们的生、老、死等一般生命风险提供保障;社会补偿的目的是在人们遭受战争、暴力等特殊生命危险时保护他们;。而社会福利旨在为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的全面发展而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设施,例如住房津贴、教育津贴、青少年津贴、老年公寓、博物馆等。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确立的基本制度之一。

社会保障法就是调整在社会保障中发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同时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现代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迈进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在自然经济社会里,社会成员的生活保障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体现为家庭自我保障,并未形成规范化、法制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经过共同努力,中国已经在社会保障制度领域取得了三个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即形成了养老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为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获得社会保障是宪法赋予农民的权利;农民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农民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状况令人担忧,必须尽快改变。

改变的办法是建立具有真正“社会”性质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

农村养老保障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对贫困农民的医疗救助的方针。确定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宪法已经确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地位,目前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80%以上,但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的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体制以外。

因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的社会保障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各行各业都在衰落,各种浪费等待繁荣。国民经济基础薄弱。党和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社会保障。

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奠定了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础。此后,我国还陆续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养老、医疗、工伤、扶贫、救灾、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方面的规定,初步形成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安置在内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显示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国家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一制度的建立,长期以来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权的巩固和人民生命的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我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迈进,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社会保障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亟待改革。国家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使公民享有这些权利。

国家和社会保障残疾军人的生活,对其家属给予抚恤,对其家属给予优待。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疾公民的工作、生活和教育。上述宪法规定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依据和最高法律规范。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法展水平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偏低,使得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成为必然要求:第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城市。

这是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是由于城乡之间在生产社会化程度、就业、社会分配、收入消费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因而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不宜采取统一的模式,但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同样都需要发展。第二,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不到位,国家在农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太小,使得在缺乏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下,仅靠政策难以使社会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扩大。第三,农民觉得“保险无保障”,不能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缺乏参保积极性。

目前,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包括三个方面: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 农民养老保险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以自助为主,互助为辅,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农业、工商等各类农村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由点到面逐步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群众生活解决了温饱问题,基层组织健全的地区,采取**组织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办法,就可以逐步建立较为规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在中国农村建立农民养老保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国内和国际都没有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资借鉴,因此在这一制度建立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

第一、一部分干部对在我国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列入党委和**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些干部认为,农民养老应该依靠家庭和土地。有条件的农民可以用商业保险代替社会养老保险;有人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会加重农民的负担,不应该实施而应该停止;有人认为养老是农民的私事,**不应该牵扯进来,农民晚年应该计划安排自己的生活。

2、 农村合作医疗

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以追溯到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建立的医疗合作社。在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医疗合作社迅速发展,1946年达到43家。实践证明,合作医疗制度的重构是相当困难的。

主要问题是:第

一、从****到农村基层干部以至于到一部分农民对合作医疗不重视甚至有不正确的看法,是影响合作医疗进一步发展的思想障碍。许多****认为合作医疗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甚至认为在市场经济下,农民可以加入商业保险,**不必过问,因而对农村合作医疗支持和领导不力;有些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合作医疗问题上有畏难情绪,认为合作医疗资金难筹措、难管理, 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和意见,因而对办合作医疗缺乏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有些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互助互济的性质认识不清,生怕自己因不生病而吃亏,生怕干部生病吃好药、自己生病吃次药,所以也不积极参加合作医疗。第

二、资金筹措有困难是最主要的问题。应该说,国家在农村合作医疗上承担着一定的责任,然而实际情况是,近年来**财政对合作医疗投资在逐年减少。例如,国家财政在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费1979年为1亿元,1992年下降到了3500万元,仅占卫生事业费的0.

36%,农民人均不足4分钱;[11]目前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已是不争的事实,因而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持合作医疗事业;在以个人集资为主的筹资原则下,由于多数农民并不富裕,加之思想上有各种顾虑,对集资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即使逐户收缴也比较困难,成为农村合作医疗难以向前推进的主要问题。第

3、 相关法律保护的缺失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稳定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法律所具有的强制性、稳定性,不仅使法律所规定的参加合作医疗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和履行,而且可以避免人为的想搞就搞,不想搞就散的随意性。而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一直以来是在用政策进行指导,不是用法律进行规范,这就决定了农村合作医疗不能健康稳定持续地向前发展。

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5年以前,我国农村只对五保供养对象和贫困人口进行救济。1995年,民政部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以此改革以往的农村社会救济事业,保障真正困难的农村人口的生活,树立**的良好形象。在各级**的大力推动下,到1999年底,全国农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的县区市有1935个,占全国2126个县的91%,占农村人口的3.

4%。**资金由国家和集体筹集。

农村社会救助问题与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基本相同

一、社会救济资金严重不足。1999年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社会救助资金主要依靠县财政和农村集体经济。2000年**和国务院关于农村税费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只规定五保户的供养资金列入农业税附加,而没有规定对特困户救济的资金**。

由于税费改革使乡镇经费大幅度减少,只靠县财政提供的有限资金不能保证为所有特困户提供救济,有些经费紧张的地方,农村社会救济工作处于停顿状态;第

二、覆盖范围小、待遇标准低。由于经费短缺,需要救济的人多(到1999年底,全国农村共有社会救济对象4750.4万人,国家临时救济贫困人口1659.

8万人次),所以只能按照低标准提供待遇,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形同虚设、不能贯彻。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新时期农民生产生活保障的需要。在计划体制下的农村以集体保障为主体,家庭保障和国家救济为补充,随着农村市场改革深入,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据立法享受的,由社会提供必要物质帮助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当前农村家庭保障逐渐解体;工业化和城市化使许多农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一产业转变

2、 第三产业,往往没有时间照顾家庭;随着生育观念的转变,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传统的农村家庭保障功能弱化。其次,土地保障功能降低,农业的收益小,在遇到自然灾害和年老、疾病时无法保障基本生活。特别是对被征地农民来说,除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外,其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也需要获得法律保障。

第三,社区安全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社区安全适用于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社区,实施范围相对狭窄。虽然现阶段农村家庭保障、土地保障、社区保障在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发挥主导的作用,但从长远规划来说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又为农村社会保障实施提供法律保证。

文献读书心得 篇5

信仰之光

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可矣。

政治稳定,一个国家不仅要有强大的军队,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更重要的是人民对国家的信心。而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也很可怕,他将没有目标,整天处于混乱之中。当拥有了信仰,它的力量是无穷的,总能创造出奇迹。

1920年11月,《中国共产党宣言》在上海由陈独秀主持下起草;第二年7月,中国共产党随之成立。共产党的信仰之光也就从这里,开始蔓延开来。在这部纪录片中,它介绍了许多建党以来一直在唱歌的人

耳熟能详的刘胡兰,凭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寒光瑟瑟的铡刀下,却喊出了铿锵有力的口号“怕死不当共产党”!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落笔仅八字,千载壮忠魂。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一句“我喜欢冷风吹”,感动了多少内务班的警卫战士,当炭窑即将崩塌的千钧一发之际,他仍然奋力把年轻的战士小白推出洞口,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却葬身炭窑。

对张思德的光荣殉职,毛泽东也沉痛地说:“思德是个好同志,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红军长征时奔袭泸定桥的故事。两个外国人重走长征爱好者重新经历的这一段历史,他们比当年的红军晚到了13个小时。那两个外国人解释道:

“实在是太累了,休息了一个晚上。”搁置这休息的时间不说,现在已不像当年红军那样,还有人阻挡他们的赶路,现在的路也从崎岖不平的山路变成了公路,这二者已没有了可比性。但这正体现出了共产党人们凭着他们坚定的信仰,创造出了偌大的奇迹。

然而,渐渐地,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信仰逐渐淡出,仿佛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大潮,信仰的印记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记忆。面对新旧观念的冲撞,面对激烈的社会挑战,面对扑面而来的经济大潮,面对现存的各种矛盾,当代的中国人更多把信仰放在了个人的成功,放在了物质的获得,并进而异化出了所谓的“为人民币服务”的信仰,造成了社会责任的缺失。

其实选择信仰不难,但为信仰坚守太难。战争年代的鲜血与生命是惨烈,但和平年代的坚守更加错综复杂,与战争年代非黑即白相比,我们面临的**与选择更多,考验更苛刻。为了信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10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我们将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到100年前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让信仰之光指引我们,让更多传奇的先锋故事成为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文献读书心得 篇6

pep1基因对多年生荠菜开花时间的调控

首先是学习基本知识:了解高山是十字花科。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具互生叶和莲座状基生叶,无托叶;叶全缘或羽状深裂。花两性,辐射对称,在总状花序中排列。

多年生植物多次结实,且能维持花期之后的营养生长,营养生长高山南芥是高寒多年生植物十字花科的一种,二倍体,自花授粉,基因组小,对土壤农杆菌敏感,常作为多年生植物的模式植物。

flc转录因子抑制冬季开花和染色质重塑。(这里涉及到的染色体重塑主要是组蛋白h3的修饰有关,尤其是组蛋白第27位lys的三甲基化(h3k27me3))。而pep1是flc的直系同源基因,pep1短暂的被低温抑制,重复季节性的抑制和激活,表现为多年生植物周期性的生活史。

pep1调控多年生植物的三个关键特征:a,限制开花持续时间b, 彻底阻止某些枝条开花c,限制在春季开花

本文主要研究pep1对多年生植物拟南芥开花的调控作用。

pep1调控开花的分子机制:flc的直系同源基因aaflc ,aaflc编码的蛋白质和flc编码的相关的蛋白更接近。通过对aaflc的进一步研究,证实aaflc的改变是pep1表型改变的原因。

通过本篇文献还学习到了aaflc的表达模式:春化处理期间aaflcmrna 含量明显下降,春化处理结束时最低,返回正常生长温度时增加。

用到的实验方法: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一种在完整染色体内对特异性dna 片段定位的技术。即以探针(如dna、rna探针等)直接探测靶分子或靶序列在生物体(染色体、细胞、组织、整个生物体等)内的分布状况。

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chip)是目前唯一研究体内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在活细胞状态下固定蛋白质-dna复合物,并将其随机切断为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染色质小片段,然后通过免疫学方法沉淀此复合体,特异性地富集目的蛋白结合的dn**段,通过对目的片断的纯化与检测,从而获得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信息。

chloroplastic protein nrip1 mediates innate immune receptor recognition of a viral effector

相关基础知识:植物逐渐形成两个免疫系统来阻止可能入侵的病原体。第一途径的受体识别非特异性微生物分子片段(mamp)。

但病原体的效应分子可以逃避mamp刺激的免疫反应。如果我们避开了第一道防线,我们就会成为致病菌。这个防御系统被称作“效应分子激活的免疫系统(eti)。

植物编码的免疫受体抗体,识别特定病原体编码的效应分子。

nrpi1与n和p50是相互作用的:在没有被病毒侵染的植物,nrip1位于叶绿体中,而n 免疫受体位于细胞质中,当植物遭受病毒的侵染时,nrip1被p50募集到细胞之中,通过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激活免疫受体n.n进入细胞核诱导基因表达,产生免疫反应。

n不影响nrip1的亚细胞定位,p50受体影响nrip1的亚细胞定位。当p50受体缺失时,nrpi1位于叶绿体中;在细胞质或细胞核中不存在p50的情况下,nrpi1的异位表达不会诱导n调节的免疫。

nrpi1与n或p50的相互联系和它的硫酸转移酶的活动是独立的。

实验方法:将荧光蛋白在某些特定的位点切开,形成不发荧光的n-和c-端两个多肽,称为n 片段(n-fragement)和c 片段(c-fragment)。这两个片段在细胞内共表达或体外混合时,不能自发地组装成完整的荧光蛋白,在该荧光蛋白的激发光激发时不能产生荧光。

但是,当这两个荧光蛋白的片段分别连接到一组有相互作用的目标蛋白上,在细胞内共表达或体外混合这两个融合蛋白时,由于目标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荧光蛋白的两个片段在空间上互相靠近互补,重新构建成完整的具有活性的荧光蛋白分子,并在该荧光蛋白的激发光激发下,发射荧光。简而言之,如果目标蛋白质间存在相互作用,荧光蛋白的荧光将在发光激发下产生。相反,如果蛋白质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它们就不能被激发产生荧光。

锌指核酸酶对人基因的有效修复

相关基础知识:同源重组和逆转录病毒介导转基因法是目前基因组修饰中常用的两种主要方法.由于传统方法效率低,特异性差等缺点,制约了其在研究中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解决这一难题的两个过程:c2h2锌指蛋白对dna的特异识别和dna双链断裂的同源修复(hr)。

锌指核酸酶的结构:由一个dna 识别域(n端)和一个非特异性核酸内切酶构成(c端)。工作原理:

针对靶序列设计8~10个锌指结构域, 将这些锌指结构域连在dna核酸酶上, 便可实现靶序列的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细胞的修复机制被激活, dna 的同源重组机制会将外源的同源片段复制到断裂缺口上, 从而达到引入外源基因片段的目的。

实验技术:建立基因修复报告体系:1:

建立gfp突变基因,整合到hek293细胞,该突变细胞没有检测到gfp.2:使用含有gfp 同源序列的载体(c-gfp)转染gfp 突变细胞,发现自发的同源重组非常低(spontaneous gene targeting, s-gt);将zfn和c-gfp共转染gfp 突变细胞后, zfni切割m-gfp 上的靶位点,导致靶位点dna 双链

断裂, 引发靶位点同源重组(double strand break gene )。表达了gfp 的细胞用facs(荧光激发细胞分选)技术分离:将细胞混合液(用带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细胞)通入长颈瓶,向下流的过程中被激光扫描,抗体和要分离的细胞的特异表达蛋白相结合,激光激起染料发出可被光检测器检测到的颜色,通过收集光信息,可决定哪些是该分离的细胞。

a central integrator of transcription ***works in plant stress and energy signalling

相关基础知识:光合植物是地球上维持生命的主要太阳能转换器。虽然它极其重要,但是我们对于植物在日常的明暗周期中如何感受并适应黑暗,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怎样减少能量**来适应不可**的环境压力知之甚少。

kin10和kin11蛋白激酶能够指挥数百种基因的活动、并在黑暗、杀虫剂处理和洪涝等压力条件下将它们置于一种“安全模式”的一个控制系统,已在拟南芥中被发现。应激检测和随后的基因调控由蛋白kin10和kin11控制。这些激酶在哺乳动物中也有发现,它们也可能在能量感应和调节中发挥作用。

实验技术:为了了解这种压力|糖信号通路作者构建了一个din6-luc报告基因,证实了din1和din6暗诱导基因被糖和光抑制;然后又进行了din6突变子分析,筛选拟南芥bzip转因子和gbfs 发现gbf5、bizp2、kin10、din6-luc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进一步研究了kin10的瞬时原生质体表达和kin10在整个植株水平上的激活的长期效应

证实kin10的作用。

文献读书心得 篇7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标准。

市场调查,这部分应包括对方案实施地点进行分析调研,分析出其地理位置优势与恶

劣、周边环境情况、所在区域商业发展情况、所在区域政策、经济及产业环境、经营目的与范围、消费对象、顾客心理、设计定位、市场预测等。

从卡通的词源上,我们就能够确切地获知,卡通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欧洲。而在近代欧洲,有两个促使卡通出现的重要历史条件:首先,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的力量,导致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其次,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由开放的艺术理念开始为社会所接受。这两个条件的相互作用,使得传统绘画走下了中世纪的神坛,日益接近平民的审美趋向,给以简御繁的卡通画提供了产生的社会基础。在二战前后,虽然欧美卡通产品依然占据着世界卡通市场的主流,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变革,卡通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无可否认的是,一股卡通业的新浪潮正在兴起,并将席卷全世界。(小四宋体)

调研时间:(前面空两个字符) 20xx年11月23日20xx年2月28日。

调研方法:

实地考察、问卷、网络搜集、阅读文献资料。考察内容:包装设计类及包装设计发展。

调研目的:

在确定调研课题开始,就必须明确自己要做的课题,从而在调研设计阶段明确调研的目的。了解市场上的各种形象设计,收集各种资料,为自己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作好准备。

我选择的课题是角色设计,即通过自己的调查独立创作完成一款卡通形象。具体内容是自己设计一款可以涂鸦的卡通形象,并结合自己的手绘加以自己的想法附加卡通形象以设计感。我希望能突破市面上出现的各种卡通形象的设计特点,设计出有我自己的特色。我要通过自己的toy卡通形象设计让大家了解的这款卡通形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上面进行涂鸦,表达自己的一种情感,赋予卡通形象以生命力。(小四宋体)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

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

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

选题来源包括:

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

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文献读书心得 篇8

读书笔记的要求:

4、Hypothesis 研究假设是什么,推导的逻辑是什么(合理吗?)

6、Result 主要的结果是什么(令人惊奇吗?surprise?)

7、Explanation 结果的意料/意外是什么,基于文献如何解释,有什么意义和启示,存在的问题(有价值/不足吗?)

8、Implication 对该领域的研究有什么启发,对你的研究有什么借鉴(有实用/收获吗?)

9、如果让你来做这样一个研究,你会这么做吗?你还能怎么做?

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 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

(3) 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

(4) 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

(5) 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

(6) 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

做好读书笔记是获取知识的一种基本工具, 一篇好的读书笔记要让自己几乎不用阅读原文就可以掌握大致内容。所以读书笔记的结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提供一个直观的理解。以本人阅读经济管理类外文的经验,做这类读书笔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要简要说明作者的学术和工作背景,主要成就、主要书籍、论文和研究方向。

读书笔记开头就应该明确地交代本文的写作背景或者写作目的,即本文是为了解决什么理论问题或解释现实问题的。通常的做法,就是简要交代一下文章所追叙的理论线索。这部分的内容单单依靠原文的综述怕是不够,需要作者自己整理。

最好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一下原文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一般体现为核心命题,通常在introduction或concluding remark中就有。

可以包括两部分:对模型基本假设的介绍,以及基本模型以及相应命题。因为每一个观点的得出,都离不开具体的环境,所以需要了解最重要的几个假设。为了加深理解,了解模型的基本框架也是很重要的。

从学术理论的发展和管理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对论文的价值进行评价,也可以指出论文的应用之处。

六、思考或扩展或者表达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地方(further research)

这是读书笔记的实质性部分,可以总结一下原文可能的扩展方向,或者展望一下未来可能的研究课题。如果对文章理解较深刻,最好自己能对文章提出一些批评,或者指出其瑕疵。实际上,这才是写读书笔记最重要的目的或收获。

可以列出与主题有关的主要参考文献,以便今后查询,也方便别人“按图索骥”。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学术文献心得 | 学术文献阅读心得 | 文献皇后 | 读书心得
上一篇:新闻写作心得(实用十四篇) 下一篇:培训课程心得10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