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心得范文 篇1
提升整体效用,建设有效管用实事工程
任何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生产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这些年,各地建了不少文化设施,但有些设施没能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相融合,利用率不高,影响了实际作用的发挥。浙江省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坚持“建、管、用”一体化思路,突出内容为魂、服务为王,运用好各种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有标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依然是薄弱环节。之所以弱,很大程度上就弱在缺乏最基本的设施。浙江省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把设施建设作为基础,制定“五有三型”(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的标准,推动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建一个成一个。各地在坚持“五有三型”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经济实力、人口规模、群众需求等多种因素,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禀赋,注重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在建筑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形成属于这个村子独特的集体记忆,将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承载乡愁、展现乡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庄客厅”。
“管”有队伍。以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关键是落实人员保障,解决好“有人办事”问题。浙江省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高度重视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育和使用,组建农村文化礼堂工作指导员、管理员、志愿者三支队伍,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全省各地层层建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专家指导团和工作指导员,确保方向不偏、标准不降。每个文化礼堂基本都配备了一名懂文化、会管理、热心文化事业的专(兼)职管理员,使礼堂真正用起来、转起来、活起来。重视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动员他们投身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目前,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工作有指导员1741人、管理员1397人、志愿者4805人。
“用”有实效。近年来,浙江省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文化惠民工程,但建设高水平、可持续、更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而不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浙江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的文化惠民作用,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惠民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强化菜单式的“送”,把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匹配起来,推进“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平台建设,明确政府要提供什么、提供多少文化服务,做到全省“一张网”。另一方面,致力于自主性的“种”,广泛开展“种”文化活动,支持群众自办文化团体,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文化礼堂不但成为承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的有效载体,而且成为在农民群众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各类资源统筹整合利用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培育和弘扬的合力。农村文化礼堂作为一项具有鲜明价值导向、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综合性文化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周期性长,需要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
工作推进形成一盘棋。浙江省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关键,确保工作可持续推进。省委、省政府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十分重视,省政府连续两年将其列为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专门成立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市、县各级都形成了由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财政、农办、党史、国土资源、建设、体育、文联、科协、档案、文物、方志办等部门不仅做好“加法”,不加牌子加内容,在志愿服务、乡村旅游、科学知识普及、村落文化挖掘等方面给予支持;还做好“乘法”,相互之间协作联动,形成品牌活动,产生“叠加”效应。
文化自信的心得范文 篇2
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指出,“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是增强政党自信、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的宝贵资源。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有助于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形态与现代形态、物资形态与精神形态、传统形态与创新形态,有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感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处强调要尊重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
***总书记曾经指出,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为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的责任感,树立正确文明史观,全面认清历史方位、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自信的心得范文 篇3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具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和社会号召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统一繁荣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强盛的国力与灿烂的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辐射范围广阔的中华文化圈。但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地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仍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近年来,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屡屡兴风作浪。自由主义鼓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宣扬“历史终结论”,妄图将西方价值体系凌驾于一切文化系统之上。历史虚无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通过“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手段,矮化和丑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这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坚持斗争固然重要,但更根本、更重要的是坚持文化自信。***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会强化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鉴别力,消除错误社会思潮存在的土壤,从根本上捍卫国家文化安全。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断增强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满足了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迫切需要,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文化自信的心得范文 篇4
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
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
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文化自信的心得范文 篇5
文化自信是跨越时空的传睛之笔,它自古歌向今调创新衍变,蜕变出无限的文化魅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太白的飘逸洒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的才高八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子美的兼济天下。在粗布黔首间亦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当下,我认为挺直中华民族的脊梁骨,吟所感即为诗,正是不一般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创新历史方位,它为“应无羌”的神女谱出一出出“当鸣世界殊”的“中国奇迹”,将航天事业与文化结下纽带,让学习强国成为一种新兴时代风尚。我们曾被唱衰“被智能产品毁掉的一代”已能毅然肩负后浪的职责,拼搏出中国文化更为靓丽多姿的底色。
余秋雨先生写道:“学术无边,文化无疆,永远不能画地为牢。”复兴之路仍遥,文化自信勿忘,壮哉我大美中国乡—愿吾辈青年无需在暗夜呐喊彷徨,在迎光奔跑之时,挺立中华文化之脊梁,以在不远的美好未来抵达华夏人民的诗与远方。
文化自信的心得范文 篇6
20xx年5月6日,中国教师研修网、教研网组织权威专家解读20xx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系列公益讲座。我们共同学习了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教授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吴欣歆教授主要从五个方面讲解了新课标的变化: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其中,三类六项学习任务群呈现了语文课程内容。这六个学习任务群有内在逻辑关联。我们首先要理清楚学习任务群和课标之间的逻辑关系:课标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课程目标,一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就是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就是教学内容。学习任务群首先是作为一种清晰化、集中的表达方式来明确学习内容;其次是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设定一个情境或典型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教学的实践性。这种教学模式的设想和现在通行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强调的不是一课一课文本为纲地讲,也不求知识系统的完备,更不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改变这一切,让教师作为组织者,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带着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完成知识的建构。
我们要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做到遵循课标精神,用好课标和教材,尊重教学实际。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文化自信的心得范文 篇7
让“家国情怀”激荡心间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在转折不平处更显得波澜壮阔。那些留下深刻印记的是精神信仰,是价值积淀;那些激励后代、鼓舞世人的,是捍卫家国的责任担当,是披肝沥胆的无畏境界。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总结了中华儿女素来崇高的家国情怀,更诠释了每一名中国人誓除国难、砥砺前行的爱国基因。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把“家国情怀”镌刻在坚定的信念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爱国情感赋予在一句句传唱的誓言中,这是中华精神的传承,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魂。疫情来势汹汹,但第一时间封锁社区、采取隔离管控,让世界见识更惊叹于中国速度、中国力量。无数抗疫先锋不惧生死,国家面前舍小义保大义,让我们顿感身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上万名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风雪中站点值守,大雨滂沱下守护群众百姓的安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无声、真情无悔。网络上数不清的不知名商家、店家,自愿为武汉邮寄一箱箱的口罩和防疫物资,他们不求回报,更无关利益,不需要动员,更不需要号召,这就是家国的感召,爱国的力量。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家国情怀”书写在平凡的岗位上。数百年的家国历史,有奔腾高亢,也有低回湍急,但最终却都化险为夷,浴火重生,究竟是靠什么奋起图强,又凭什么逆天改命?我想,正是因为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坚守平凡岗位:隔离病房的医生护士、边检防疫的警察、社区值守的工作者,甚至是清扫回收垃圾的清洁工……其实他们也会害怕,怕熬夜、怕生病,更怕被人指责,但他们却没有退缩,仍然忙碌在工作岗位上,为的只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英雄,有的只是一个个凡人,一个个为了国家大义牺牲小我的普通人。当一切如常,当烟火气渐渐恢复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岁月静好的难得,才会真正体会到默默奉献在基层工作中的别样意义。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人生因奋斗而精彩”,把“家国情怀”融入到不懈的奋斗中。疫情中我们看到无数90后奔忙的背影,他们扛起了这次抗击疫情的大旗,把“家国情怀”写到了一封封请战书里,前仆后继,“请战出征”。我敬畏每一名奋斗的年轻人,同样也效仿他们奔走在岗位职责间。从年初封锁社区、居家隔离到全面复工复产、喜迎丰收,这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历了波折和担忧,却更收获了奋斗的果实和成长的礼赞。一个小家的幸福需要不断努力,一个国家的富强依靠国人奋斗,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终将聚沙成塔,筑牢复兴之基;散落基层的星星之火,定能聚光成辉,照亮中华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