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范文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范文

2023致良知心得感悟

2023-11-16 15:18:49 良知心得感悟 良知感悟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1

在学习完致良知之后,轰然有着一股惊醒梦中人的感觉。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将两只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是在实际行动之中实现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对于人来说,人多做好事,也要多做善事,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要在自己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不如放下心来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

不要存在幻想,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要用自己的努力去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够适应,都能够做的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做法,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个新的境界。首先要培养这几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用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我们的内心才会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且将事情做到最好。对于企业的良知来说,就是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身为一名员工,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公司的利益出发,公司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

我们要正确的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之后,我们不仅取得进步,公司也能够更好的发展。同时踏入工作岗位,若干年下来,只有后成就高的,往往是一开始看上去比较木讷,但是比较踏实,比较敬业的人,很多人测试过高却眼高手低,看看哪里也容不下自己领导也不如自己,同时也不如自己一肚子的怀才不遇的情绪,天天琢磨的跳槽,且不论他是否有着真才实学,试问这样的职工,哪一个领导肯重用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热情或者是工作态度,才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2

观《金丝猴与良知鸟》有感今天下午,我们三水湾小学全校师生去嘉兴大剧院观看《金丝猴与良知鸟》的大型环保题材的童话音乐剧。绿色既能对眼睛起保护作用,又能美化环境。故事内容也是围绕这两个字—绿色。

故事是这样的:云山是一座没有尘染的山,原始珍异的树木仿佛生在云间。名叫“飘飘”的金丝猴学成归来,身边有一只小宠物“呜呜”。呜呜想破坏云山,所以就对大家说,云山是做金山。大家在呜呜的蛊惑下大肆改造云山,导致生态被破坏,生灵遭残害。鱼儿渐渐死亡,鸟儿开始脆弱。“美食家”饿坏了肚子,“大力士”疲惫不堪。经历了一场大浩劫,已经觉悟的飘飘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听良知鸟“茵茵”的劝告。于是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消灭了呜呜,云山又回到了以前的模样。

现在污染的确很严重,河流里全是废品垃圾;树上挂着一个个“白灯笼”;马路上飘动着塑料袋,堆积着果皮。原来的天空是蔚蓝色的,云是雪白洁净的。可现在,天空是灰蓝色的,云也变成了灰白色。

城市及乡村的一些工厂排出来的脏水和脏物都一律被冲进清澈见底的小河里了,原本干净的小河,现在变成了一条浑浊不堪的脏河。这些可恶的作为,都是人类所为。往河里扔食品包装纸,倒垃圾倒在马路上……从现在开始,从我自己做起,当一个环保小卫士,保护地球妈妈的美丽容貌,监督自己不随地乱丢垃圾,同时去监督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们也要多多植树,为动物建造,保存美好的生存环境,为自然界添上一个最珍贵,最美丽的颜色。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3

1、知行合一,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做,但这个“知行本一”不一定就是好的、正确的。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好,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内心想的是另一种念头,那行为表现出来的一定是自己心里想的,而不是那个应该知道的道理。比如沉迷游戏、吸烟等等,一定是心里觉得这样让自己更好,才会一直去做。

所以,正确的“知行合一”,是要在正知正行上下功夫。正知才会正行,正行即正知。

2、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外在的艺术表现、技艺技术,其实是内在精神、心里的感受的呈现。

3、中庸是中华智慧,是不偏不倚、不前不后,是顶天立地。

4、中华文化是真正的利他,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

5、影响他人从提升自己开始,身教重于言教。

6、善意的谎言是缺乏智慧的处理方式,一个连善意的谎言都没有的人,是一个真正值得信任的人。

7、如何让心平静,在纷杂事务中还能静心学习?还是需要通过学习,有了正知正念,就会有清晰的评判标准,就能高效快速做出抉择。团队共同的学习,共同的进步,就能提升整体的素质,就能解决学习与事务之间时间调配的问题。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4

这段时间读了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之《报纸的良知》一书,这是一本阐述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的作品,阅读过后并不是单纯的理解了作者所想表达的东西,更是让我对自己所正在接触的学科甚至是对这个行业的深层认知,新闻作为一种社会导向及**工具,会犯的行业操守及职业道德影响着整个社会,影响着所有受众,可以说是报纸连着你的手,你的手连着你的心,你的心连着你的良知。

正如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发现它出版于1925年,不免让我感叹,近80年前的美国新闻著作现在拿来翻译意义何在,可是也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理解了其中的意义,想想几十年后的今天同样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新闻界发生的卷变化和伴随这种变化而产生的新闻伦理无序状态,这种“拿来主义”就在情理之中了,其所阐述的新闻事业的原则十分巧合的给了当今中国新闻业以启示作用,当然也给了我这个新闻学学生深深的震撼教育。

首先,我想说说这本书的面向群体,启示关于新闻行业的道德说教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少接受,但是仅仅局限于理论,理论是千人所总结出来的公理,对于我这样的初涉新闻行业的新人我们必然会不迟疑半点的全数接受,但是理论就是理论,和实际是存在偏差的,当我们遇到一些具体的新闻问题时,就会忽然觉得那些新闻道德过于抽象如同海市蜃楼般看得见却触摸不到,简单的东西越看越复杂,复杂的问题却被简单化,我觉得这正是《报纸的良知》写作意图之一,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面对这些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现今报纸的良知会缺失,阅读后我认为这和报纸本身的生存依赖是有关系的,只接受利益的驱使,仔细想想,现在的报纸基本都是大彩页,却只卖五毛一块,不难发现报纸是一种低于自身印刷成本进行销售的商品,销售**是远远不抵印刷成本的。既然如此,报纸靠什么盈利呢?对,是广告,广告费用是报纸的主要盈利途径,因此对于新闻行业其在商业领域的成功是其首要目标,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及更有实力的广告需求者。

如何吸引这些广告呢,这就需要报纸本身具备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广告商利用其影响力在大众面前塑造其想传播的形象,而同时,丰厚资金的注入也直接影响着报纸的采编队伍,人员结构,设备设施的变动设置,影响着报道成品的质量,从这个角度来看,物质金钱的力量足以撼动新闻专业主义似的媒介精神流失,无可厚非,为了对自己的产品形象做到尽量正面的宣传,作为出资方的广告商有底气要求报纸中加入一些失事的描述,而当这种现象越演越烈的时候“**无闻”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甚至在一些恶性事故中,收买记者给记者封口费的事件屡见不鲜。另一方面从记者个人职业道德来看很多人的到的觉悟并不高,很多记者入行恰巧就是为了该事业中影藏的巨大利益及人际资源,不过深层的原因也**于执行机制的缺乏,《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有近半数的新闻工作者不知道它的存在,当然也就谈不上去遵循它。无论是最高的**传媒代基础的地方传媒,为了生存都存在要求记者拉广告,分摊征订任务的问题,甚至是作为必须完成的基本工程之一,有时甚至会受到经济处罚。

尤其是广告,丰厚的广告有时候对记者的**力相当大,于是记者更多的心思就变到了拉广告上,对报道本身就忽略了,甚至演变成一种发稿权与发稿权的交换,这些情况都使得新闻价值和政治宣传价值受到利益的**而扭曲。

我认为为了提高报纸的良知,新闻行业应该正视广告商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更清楚的了解两者对于新闻本身的角色意义,从本质来看,媒介真正的生存基础启示并不是广告而是广大的受众读者,可是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为什么会被忽略呢,当面对广告上的**时,受众就被忽略了,因为多数时候受众其实是一个**的群体存在,但是如果忽略了后果是很惨重的,因为广告商的利益是一时的,受众产生的影响虽然是间接的但是也是长期的。面对广告商立竿见影的影响,往往会给媒介一种广告商比受众重要的错觉,即使媒介认识到受众起的是根本作用也难免会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这使媒介职业的伦理精神屈从于广告商的意志在意识上认为这只是一种暂时性行为,不会对受众产生影响。

一些媒介或者**工作者会觉得媒介与广告商存在地位上的高从低属的关系,这其实是错误的,媒介应该掌握于广告商交流的正确姿态,商业必然需要广告,媒媒介同时也为商业提供了传播商业信息的平台,两者存在的仅是商业上的服务关系。新闻的主干精神是绝对不能为广告商所左右的,记得曾有一位成功的发行人所说:“广告商对报纸企业的成功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如果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广告对我们比他们还要重要时,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毫无希望,如果让他们主宰我们,我们就会失败”其实这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处是一个道理,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行业要生存必须秉持内方外圆的原则,要维持好和每个里一个题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内在坚持的原则与道德规范,这样才能得到成功。

从书中还看出另外两个重点:一是“追求独立和激发勇气的机会”。二是新闻事业的功能即其为社区为社会的服务性。

而我认为这两点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看待的,这里的“独立”并不是“中立”,书里有说:“真正而长久的独立唯一的基础是对于读者的信任、尊重和忠诚。”新闻一项的一个特征就是客观,但是对于这个“客观”所指的范畴我保留意见,一个社会千奇百态,众多因素互相影响,不可能有盲目的崇尚理性和客观,因为我们早已生活在一个被构建的社会里。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怀疑与信仰并存,在客观意识形态下保持着成熟的主体性。通讯报道稍有个人色彩,最具中立态度,但是也依旧挣脱不了发通讯稿者得语言组织,而语言组织恰恰是种个人思考构架。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经营技巧,而新闻行业的正巧是服务大众,而服务大众的正视客观事实的报道,这处也正是可以激发记者勇气的点,为了一个意志为了创造正确的有益社会的**导向而努力工作,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去做新闻而不受商业利益的却是,报纸的良知也就被逐渐找回。

因此作为媒介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意识到社会、受众和自身的关系,掌握这一点,有益的高质的新闻报道也就有了,行业的道德也就得以被维持,报纸的良知就在这,就在对大众负责的心里。

人们为什么憎恶假新闻,因为作为引导社会导向的新闻行业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是无可比拟的,我们最相信的事物都在欺骗我们欺骗社会,那我们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相信,并不是憎恶假新闻本身,而是担忧害怕其带来的负面效果。憎恶他在于它的无中生有,在于它把实情隐瞒,在于它受利益驱使制造了错误的导向。看了《报纸的良知》一书以后让我觉得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们已不再是为自己而活,你在公众前说的每句话,你在报纸上发表的每句话都直接关系到社会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前进步伐,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这也是一个艰难的职业,如果拿不出坚定地魄力不要入这一行,入了这一行就要维持好自己的定力。

另一方面,作为已置身于新闻行业中的工作者还有相关法制部门,大家应该积极进行相关法制的制定与宣传普及,尤其是在商业广告领域应该做出一定的标准化规范,没有空子可钻时,广告商与记者两方也就都没有贿赂与**的机会与心思产生,“良知”就在这里得意被维持。

作为硬性的规定读了这样一本书,本是无心的,但是却从中学习到许多,不大不小的震撼让自己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工作者自己的使命感,感谢《报纸的良知》,感谢新闻行业,希望中国的新闻行业可以维持好自己的“良知”。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5

江萌闲暇之余继续拜读《致良知》,越发感觉到温暖的、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催人向上的情感,这是正能量的意识折射。

尤其适合领导者自我修养,从而感染团队,凝聚力量。

凡举大事,必须其情而使之,因其势而导之,乘其机而动之,及其时而兴之;是以为之但见其易,而成之不见其难,此天下之民所以阴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

正如《道德经》所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也就是说,最好的领导,下面的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二等领导,身边的人,赞美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畏惧他;最坏的领导人,人们鄙视和侮辱他。

孔子将是否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看成是否能成为君子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在公司经营和团队建设中,也可以成为衡量职业管理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管理者不仅有权管理下属,而且对他们有责任感。

要管理好团队,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时时处处身先士卒做好表率,这就是修己以敬。

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管理者自己素质低下,办事不认真,怎么可能让部下素质提高,办事认真。

一个原本素质较高的部下,一旦长期处于素质低下的管理者手下,很可能也会变成素质低下,因为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往往很难,而要想堕落,却是很快、很容易的。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领导尊重员工,员工才有可能尊重领导,领导的威信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赠予的,也就是要修己以安部下。

远通集团的经营理念提倡以服务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以人为本,建设学习型团队,规范化管理,系列化服务,不断改善,让客户更满意。

我们每每提出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首先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其自然而然的成为企业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激发其干事创业的激情,从而创造应有的价值。

尚客优集团总裁马英尧先生说过在一个平庸的管理体系里,总经理好比是发动机,中层干部和员工几乎都是齿轮,都属于被动运转,消耗掉大量的功率。

如何打造一个伟大的公司,为更多的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员工提供更公平的薪酬做制度,让每位员工都能成为主角,主动参与经营,让每一个成员的才华都能得到施展,从而焕发工作激情,使得各层的骨干员工都能成为发动机,而不是齿轮,从而实现全员经营。

也许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

团队的力量很大,领导者的态度和行为是团队进步的风向标。

因此,领导要主动放弃特权,杜绝特例,自觉执行规章,带头遵守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大家都被一种温暖、快乐、积极的情绪包围着,都有着一种阳光心态,这个组织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正能量,也一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读致良知有感二

马克森集团号召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才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阅读学习了,长时间都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现在通过学习致良知感觉真的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一静,思考下自己一步的发展了,虽然是简单地阅读但也有了些许收获。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

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感知到不立志,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

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就如同我们工作中制定目标,只有先制定明确目标,再为达成目标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才是我们工作业绩的基础。

当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时,他来自骄傲。

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

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

我总是看到越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无知的人越傲慢。

傲慢的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

现在我们的工作就是处在这种状态,从事汽车行业太久,总是以为自己对行业分析的透彻,却不知现在的市场变换太快,不去深入学习和分析新的市场营销模式,沉迷在老的观念和曾经业绩中,又怎么能做好新时期的营销工作,所以只有抛开曾引以为豪的过去,低下身子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提升业绩的最好方法。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诚心”是进入修行的唯一钥匙,没有诚心是进不来的。

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

现在的社会不缺聪明的人,而是缺忠诚的人,忠诚不是忠诚某一个人,而是我们学习做事的一种态度,在学习中要诚实深入,认认真真才能学到终身受用的技能,工作中我们只有忠诚对待工作和公司,时刻把自己的命运和公司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公司成长我成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

自己学习致良知还很浅显,但这种正能量让我们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

现在只是起点,落实到实处更没有终点,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要经营好家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最大能力。

读致良知有感三

张淼最近公司组织学习了致良知,感悟颇深,阳明先生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王阳明先生认为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最为重要。

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

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实的缘故。

说到过失,虽然大贤之人也不至于完全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

所以做人不在于没有过失,而注重在能够改过。

所谓相互负责,是朋友相处的道理;但是必须做到尽心地劝告并且好好地开导他,尽自己的忠诚爱护的心意,尽量用委婉曲折的态度语气,使朋友听到它就能够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够改过,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本文中,王阳明先生教给我们很多学习和团队建设的原则。 如果我们不下定决心,就没有目标。人不勤奋则一事无成;人不懂得改过则没有进步;只有领导者了解下属,团队才能更好地发展。

因此,作为公司的管理人员,我们必须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自己,提高管理智慧,才能更好地带领团队赢得业绩。

零部件张淼

201949

读致良知有感四

赵国娟我是一个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吃不下睡不着。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

王阳明主张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因此,每个人都不应该认为自己是廉价的。

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阳明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

根据他的理论,良心自然成为控制的程度。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6

阅读能够使人更加明智,现在我就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不断的阅读和学习让我对很多的问题的看法更加深入和合理,下面我想太谈谈我最近阅读的一点心得体会。感恩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我们还没有充分发挥这种文化品质的作用,甚至有遗忘感和隔阂感。在我们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些类似感恩,如良知、敬畏等这样的文化质素还没有发挥它们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中的作用。

良心是自律的内在基础。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不能没有自律,所以他们不能没有信仰。然而,对一些人来说,最大的隐患是缺乏信仰。

“躲避崇高”、“一切跟着感觉、欲望走”,“过把瘾就死”等等,是流行多年的口号,现已成为当今一些人行为方式的绝妙写照。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方面是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坚守古今中外通行的核心价值,如诚实守信、公平正义、与人为善、自尊自爱、尊重他人等等。虽然我们对生活道德底线的理解可以多样化,但我们必须坚持这些道德标准和生活的理性原则。

现在的年轻一代多是独生子女,不知不觉之中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多不知“感恩”为何物。缺少感恩之心导致的必然后果是,稍有矛盾就把往日的恩情一笔勾销,一点火星就会燃起一场大火,更有甚者朋友交恶,父子反目,劳燕分飞,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相反,如果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可以解决很多矛盾。

感恩之心充满了爱心之心的温暖和善良之心的光辉。它是仇恨之心的天敌。只要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感恩,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在中国古代,人们说敬畏和敬畏。在古代社会,人们敬畏上帝,克制自己的行为。现在,许多人心中没有了敬畏对象,于是有的人“秃子打伞,无法无天”,干出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

“我是流氓我怕谁”就是这种缺少畏惧感的真实写照。没有畏惧感是时代的悲剧。

我这样说,不是要求人们重新去信“神”,而是要求人们要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的对象是什么?这是人心中的良知,也是社会的公法。

良知是心灵的监护神,一旦做了什么大逆不道之事,良知就会审判你、拷问你,让你寝食难安,永无宁日。良知是悬在你头上的利剑,一旦你胡作非为,以身试法,法律就会替天行道,让你后悔莫及。我们应当对道德和法律常怀敬畏之心,千万不能发扬什么藐视一切、“我是流氓我怕谁”的那种“大无畏”精神,挑战良知和法律的底线。

充分挖掘、发挥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当今建构和谐社会有益的文化质素,是文化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7

人生的重大秘密,到底是什么?

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告诉我们,生命并非一张白纸!每个人与生俱来拥有不同的“生命底色”。

生命底色不同,因而人们就呈现出千差万别的不同——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是“孩子王”,有的人天生就喜欢读书学习,有的人生来就很勇敢,有的人从小就很胆小,有的人从小就很自私……有的人“命”好,生于豪门且天生丽质;有人的“命”不够好,出身寒门且资质平平。

每个人生而不同,我们要正视人生起点的天差地别。然而,这并非人生真相,也不是人生本质。

根据圣贤的教诲,如今我们明白,在这一人生表象背后,有一个惊天的秘密。那就是,一切民众,生而平等,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

我们生命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底色的差别,只是冰山一角,或者说是大海上的几个气泡。但相对于大海而言,这些差别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大海般的宝藏,才是我们的生命本质。

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这是人生重大的秘密,鲜有人知,少有人得,明白且体证这一人生秘密的,更是寥寥无几!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后指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建设心灵品质从而开发心灵宝藏主宰行为作用,因而在今天成就的基础上,将格局境界提升百倍、千倍乃至于万倍。

如果能够开发更多的心灵宝藏,每个人的人生成就都可以若干若干倍地增长!

或许你已经功成名就,你的心中仍然有万亩良田有待开垦。或许你的事业还不尽如意,同样你的心中也有万亩良田值得开垦。

圣贤为我们揭示的这个人生秘密,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如此充满希望!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8

学习致良知已经快四个月了,这期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不说谎、不抱怨、尽己责”的理解,通过不断地践行这九个字,我感觉到自己的格局和境界正在快速提升。

“不说谎”,原来的我说谎话张口就来,自然流畅,比如有时候朋友打电话问我在哪里,由于某些原因,即便自己本来在西安,也会随口编出自己或者其他地方的谎话。谎话说出来或许可以简单地解决眼前的问题,但这样的结果终究会有暴露的一天,到那时,别人对你的印象就是一个说谎成性的人。而假如恰巧有人见证了你说谎的过程,这个人又会怎么看你呢?他肯定会觉得,你能这样欺骗别人,总有一天也会欺骗他。自从学习致良知以后,我下定决心,坚决不再说谎,这样就永远不用再费尽心思去想该怎么圆谎了!再者,遇到事情需要我表明态度时,我也不再力求做个“好好先生”,不再抱着“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态度,去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比如在学习群里给其他同仁们的家书做回应时,不再是握手、点赞、支持,我会把我的态度真诚地表达出来。我深深知道自己的能量还不够,不敢说“争分夺秒的利益他人”这样的大话,我要先抓紧时间建设好自己,这样才能真正给他人带去更好的影响!

1、11月15日,28位企业家在贵州修文县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所在地,发起成了了“致良知学习小组”。

2、“致良知学习小组”企业家成员联合成立了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就是现在的致良知四合院。致良知四合院的核心成员,全是志愿者,举办各种学习会和轮胎,均采用AA制。

3、秋,在贵阳举办“首届企业家致良知论坛”。市纪委企业家进行真诚分享

4、春天,我们组建“致28学习小组”,确定入围企业家的标准,发表“致28深圳宣言”

5、致良知四合院90%以上的时间学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和明阳心学等圣贤原著。

有几点启示:

1、高举了一个旗子,用一种思想作为灵魂、工具。

2、构建企业家参与举办的一种模式。以文化、以思想连接企业家,这样既保障了起步的资金,又锁定了这些企业的固有市场。

3、企业家联合举办,AA举办,既减少了投资,又分担了风险,更调动了举办者的积极性,

4、最终要有一种形式,通过活动、通过论坛,落实行动。

(设计一种连接人需求、利益、精神、追求的机制很重要;从结构上构建一个组织发展的团队构成、各种资源、各种人脉结构很重要。)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9

实际上,读这本书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王阳明还活着,他会对我说:

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明白的心说:不要固执于你的偏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质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来就先认输。

——袁金龙

致良知读后感

读完《致良知》之后,我觉得王阳明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时,王阳明创造了“心学”,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觉,良知学说的提出,是对儒家“修身养性”观点的发展,其间明显的有佛家的思想影响。事实上,一个人确实需要优秀,无论他如何学习,如何做,从根本上还是从内心上。

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王阳明对善恶的剖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善人也都有个恶人,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线。在我们的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不辜负每一个消费者的信任是好的,敷衍工作使消费者不满是恶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服务质量。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10

近期公司组织致良知学习,我们卡车服务站在孟站长的带领下也认真学习了致良知里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触。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还不如放下心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用自己的努力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于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首先要培养自己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对于企业的“良知”就是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为一名员工,做任何事情要从公司利益出发,公司的利益就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要正确地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就进步了!企业也就发展了!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11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后,我的肤浅体会是:思考是一项高级的人类独有的意识活动。王阳明先生当年“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他“日夜端居澄默,沉思圣人处此,更何有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对“道”进行了思考,探究出了人类本质,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思考着的灵魂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王阳明先生动心忍性之余,不忘对人生的思考,最终参透出人生的真理,思考的力量蕴藏于我们头脑中,积累于我们日常生活实践。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向王阳明先生学习,思考属于每个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时刻保持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勤于思考,勤于积累,达到致良知的人生境界。

思考是一种意识活动,具有强烈指向性。思考的力量在于方向。作为教师思考的指向性在于日常教育教学,对教学方法的考察,教学内容的考量,教学结果反思等,需要教师予以思考。每一次思考都会产生一份力量,教师在把握思考的方向的同时,还要坚持好的思考价值取向,思考指向不同,得到的价值结果不同。因此,作为教师要定位好思考的价值取向。

思考的力量在于信心。信心是指个体对行为成功及其相应事物的发展演化犹如预盼的信任程度,力量的迸发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迷茫,彷徨,失落,对此,教师们要对自己有信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当年王阳明先生那样,不经历一次人生的颠沛流离,疾痛惨怛,“龙场悟道”的历史典故可能就不会出现在历史舞台中。要相信每一段经历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每一次的“动心忍性”都是命运的嘉奖。

因此,作为教师要对自己有信心,要相信思考的力量一定会在持续性积累的过程里得到迸发,从而达到思考的彼岸。有思考的人是丰富的,会思考的人更是幸福的,作为教师,“致良知”精神应成为工作的指导,更应成为个体人生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以思考之力量开启“致良知”之精神大门。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12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后,我的肤浅体会是;王阳明先生在远谪贵州之时,“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阳明先生对诸生提出四点要求,即树立志向、勤于学习、善于改过和劝勉从善。阳明先生对诸生的教导里,将“立志”放在首位,他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对于那些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光的学生都缘于其没有树立好志向。因此,志向对于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积极性不高及学习纪律性不强等问题,按照阳明先生的观点,应该是读书前的“立志”环节出了问题。对此,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要实际。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会有不同的理想信念。从性质上,理想可分为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从理想的内容上,理想可以分为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素质理想;从理想的奋斗时间的长短上,理想可以分为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符合实际的理想信念,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又符合自身情况的实际。既要高屋建瓴,有方向性,又要贴地气,有操作性。

因此,在教书育人上阳明先生已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当今时代更是呼唤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铭记“立志”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常立志。使学生在立志于不断实现志向的过程中,达到自我的提升,实现知行的合一。

推荐阅读

上一篇:2023干部整顿心得体会 下一篇:大学实验课心得体会汇总4篇
back_img
推荐标签